Ⅰ 中國南北方地理差異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人文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工業差異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中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中國南方多稀有金屬、貴重金屬和有色金屬等高端工業原料,但缺少煤炭、石油等基礎工業原材料,而南方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選擇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Ⅱ 南北方地區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
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Ⅲ 中國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
中國南北方地理環境差異比較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的最北境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位於北緯53°31�0�7;最南境為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位於4°附近。南北相距5500千米。
從海陸分布看,我國位於全球最大陸地與最大海洋之間,因而季風氣候顯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響,使季風氣候更加發達,季風在一年內的交替與進退,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形成和地域差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東部海洋性濕潤氣候至西部大陸性乾旱氣候間水平變化使得自然景觀的經度方向的干濕帶性差異頗為顯著。我國大陸東海岸帶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風帶影響微弱。
我國的北方與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北回歸線穿過華南地區。由於不同緯度的太陽高度、理論晝長、日地距離不同,使理論輻射量也有所不同。各緯度上的太陽高度角與理論晝長的季節變化,使理論輻射量相應地發生季節變化。夏至時,太陽正射北回歸線,我國南方北回歸線一帶太陽高度角大而北方小,但理論晝長卻是北方長南方短,結果南方與北方的理論輻射量差別並不太大。冬至時,太陽正射南回歸線,我國各地的太陽高度角和理論晝長都比夏至小且南方比北方大,結果理論輻射量普遍比夏至少且南北差異大。雖然這都是各緯度大氣上界出的理論輻射量的季節變化,但這正是我國夏季普遍高溫且南北溫差小,冬季普遍低溫且南北溫差大的重要原因。
我國氣溫分布總的特點是北冷南熱。年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從南海諸島的25℃以上到黑龍江省北部約-5℃,南北相差達30℃以上。西部地區由於地形的影響,南部的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多在0℃以下,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等卻多在5℃以上。1月是最冷月,1月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分布密集,緯度效應明顯。黑龍江省最北部,1月氣溫低於-30℃,台灣南部和海南島南部則在20℃以上,平均每向北跨1個緯度,1月氣溫降低1.5℃。全國大部分地區7月最熱。7月平均氣溫20℃-28℃,南北氣溫差異不大,東部地區平均跨1個緯度,氣溫差0.2℃左右。淮河流域以南,基本上在28℃-30℃之間。全國著名的高溫中心,是深居內陸的吐魯番盆地。我國各地四季分配長短不一,大體是北方冬長夏短,南方東短夏長。
中國地理中水文要素也有明顯的南北分異。年際變化通常用徑流變差系數(Cv)和實測最大與最小年平均徑流的比值來表示。我國徑流變差系數最大的地區是華北一帶。華北平原的Cv值一般都大於1,最大可超過1.3。次高區為內蒙古中部、陰山北部地區,其Cv值也大於1,最大的亦可超過1.2。再次為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的塔里木與准葛爾盆地地區。Cv值最小地區是常年出於西風帶控制的新疆伊犁河流流域。南方夏季風比較穩定的地區Cv值也較小,四川盆地西部Cv為0.2左右,西南大部分地區為0.3-0.4。而年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四川盆地、南陽盆地和海南島西部地區,Cv則比較大,可達0.6。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為0.6-0.8。年徑流量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值與徑流變差系數(Cv)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Cv大的北方諸河Km也大,Cv值較小的南方諸河,Km值也比較小;集水面積較大的河流,其Km值亦較集水面積較小的河流為小;幹流Km值比支流為小。
在緯度、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影響下,我國氣候從西北向東南由干到濕,自北而南由冷到熱,這樣的水熱分布規律,決定著我國土壤與風化殼的地球化學過程由西北向東南、由北向南逐漸加強。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山地區,為第四紀以來的強烈隆起區,風化過程與成土過程均處於初始階段。發育了碎屑狀風化殼和年幼的高山土壤;西北內陸乾旱地區,水分稀缺,阻滯著地球化學過程的順利發展,在土壤與風化殼中石灰與石膏以及其他易溶性鹽類均得以保存,形成含鹽風化殼和鹽漬乾旱土;半乾旱地區雨量稍多,土壤風化殼具有明顯的鈣化過程,發育了碳酸鹽風化殼和草原鈣積乾旱土、半干潤松軟腐殖土,前者如棕鈣土、灰鈣土,後者如黑鈣土、栗鈣土等。東部濕潤地區雨量豐沛,在排水良好的情況下,地球化學過程大大加強,土壤與風化殼中不僅易溶性鹽類多被淋失,就是難於遷移的硅、鋁、鐵等元素,在一定條件下也發生遷移和聚積,粘化過程和富鋁化過程占統治地位,發育了硅鋁風化殼,發育的土壤為濕潤硅鋁土、鐵硅鋁土和鐵鋁土,自北而南,隨熱量增加,粘化過程和富鋁化過程加強,主要地帶性土壤由寒棕壤遞變為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紅壤、赤紅壤和磚紅壤。
我國植被水平分布的水平分布緯度地帶性規律,可分為東部和西部兩種情況。東部濕潤區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變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緯度植被帶,寒溫帶針葉林,位於大興安嶺北部,分布著大面積興安落葉松林,間或混有樟子松林。溫帶針葉樹-落葉闊葉樹混交林帶,包括長白山和小興安嶺,本帶陰濕生境中分布著槭、椴等落葉闊葉雜木林,在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生境分布著蒙古櫟林,間或有成片的紅松林,但紅松多與雜木林混交,特別是在地帶北部形成紅松-落葉闊葉樹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著多種櫟林。過度性亞熱帶含有常綠闊葉林,包括泰巴山區和淮陽丘陵山地、長江中下游平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以常綠櫟林為主,東部含喜濕樹種,西部由耐旱樹種組成,亞熱帶是我國常綠果樹產區,主產柑橘類,枇杷、楊梅等,經濟樹木有油桐、茶等。南亞熱帶雨林性常綠闊葉林帶,在磚紅壤性土生長含有大戟科、羅漢松科等熱帶樹種。我國熱帶季雨林、雨林帶面積狹小,在熱帶開闊谷地或丘陵磚紅壤上分布著半常綠季雨林。常綠闊葉雨林僅見於濕潤較暖小環境。熱帶作物有巴西橡膠、椰子、腰果、檳榔等。
中國面積廣大,南北方差異明顯。中國的氣象與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差異反應了南北方的顯著區別。
Ⅳ 南北方的地理差異有哪些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 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http://www.cng.com.cn/bbs/printpage.asp?BoardID=41&ID=18874
Ⅳ 我國南北方人文自然地理差異
一是南北飲食習慣的差異
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這個是很有特色的,如果你去過淮河兩岸發現,那裡的人一半是麵食,一半是米飯。北方人吃東西喜歡煮熟了吃(熟的比較透的那種),而南方人則比較喜歡吃7成熟的(也不是絕對,大部分來說)。北方人一般不喜歡吃比較腥的東西(比如海鮮、生猛)。北方人的口味相對較重,食物比較咸,味道比較重而復雜。相反,南方人比較喜歡吃清單一點的,但有些地區由於其特殊性則比較喜歡吃辣椒(四川湖南等地,因為當地濕氣比較重,要吃辣以驅寒)。
二是居住環境的差異
由於南北氣候差異,北方以平房居多,南方以尖頂的房子居多(由於現在很多城市都是高樓大廈,以看不出具體差異,這里說的都是原始的居住形態)。平方可以很好的採光,尖頂結構可以很好的把雨水排出。此外,北方的房屋間距比較大,南方反之;在我國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房屋都比較喜歡東南朝向,這個一方面是為了採集陽光,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季風氣候的原因。
在北方一般房屋都是一樓就住滿了人,南方的樓宇一般一樓都是架空的,這是防潮的原因。(南方濕氣很重)。
還有一點提一下,北方的建築色彩以紅和黃為主(主要是官宅)南方的建築一灰白為主。一是氣候原因導致,再者是因為北方長期以來作為政治中心,黃和紅彰顯了其威嚴。
三是語言的差異
北方的語言主要以北方方言為主,這是我國普通話的基礎,雖然北方方言也分為不同片區,但總體來說,北方人之間交流起來,問題不大;而南方的語言就比較復雜,「五里不同鄉,三里不同音」一點也不誇張。比如廣東省,一個省份就分為三大方言區(潮汕、客家、粵語)。這些語言之間的差別相當大。主要是因為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山地導致的。
四是南北方人性格的差異
北方人相對豪爽、仗義,南方人相對自我、狹隘。這與自然地理不無關系,平原地區或草原地區的人長期生活在廣闊的空間下,而南方人多生活在山區、丘陵地區,視野有限。因而造就了他們的性格。這都是相對而言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北人文地理的差異是以南北方自然地理的差異為基礎的,正是南北方自然地理的差異造就了人文地理的不同。
南北方差異都分很多種,有天氣,環境,地勢都有不痛所以差異也有很多種:比如說南方多雨房屋為兩邊低中間高,適合排水。且氣溫高,多 種水稻。北方人則不同,房屋多為平房。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南方人多喜歡吃辣,而北方不同。
Ⅵ 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地理差異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1.主要地區:東北華北黃土高原/華東華南西南江淮; 2.最大河流:黃河/ 長江; 3.耕地狀況:旱地/ 水田; 4.主要農作物:小麥穀子大豆/ 水稻油菜甘蔗; 5.主要海港:大連天津青島秦皇島/ 上海廣州湛江寧波; 6.主要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 因為緯度的差異,造成了南北氣候差異 南北方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線,此線以南為南方,以北為北方. 南方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地處高氣壓副熱帶,所以氣候相對炎熱,且靠近海洋 促使海洋的暖濕氣流可以流通,與北方的寒冷氣流抗衡, 形成對對流雨.所以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北方地處北溫帶,屬於所以氣候相對溫暖.東部臨海,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氣候夏季溫暖,夏季寒冷.西部則深居內陸,氣溫日較差大,全年少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由於秦嶺-淮河一線是1月0℃等溫線,暖溫帶和中溫帶、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等等的分界線,所以南北氣候有一定的差異.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等等,所以南北植被也有一定差異.南方植被以長綠闊葉林,北方則以溫帶落葉林和寒帶針葉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