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地理的1000字作文,請各位朋友幫忙
中國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一個疆土遼闊的國家,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世界第三。中國陸地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北至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跨緯度近50度,相距5500千米;從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處到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跨經度60多度,相距5000千米。與俄羅斯、朝鮮、印度等14個國家接壤,與韓國、日本等6個國家隔海相望。
中國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世界最大洋太平洋,其中渤海為我國內海,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有18000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擁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6000多個大小島嶼。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基本地形齊全,山區面積廣大。有「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和「三大平原」。
中國以秦嶺-淮河作為南北的分界線。南方北方夏季普遍高溫,但冬季溫差很大。根據積溫差別,我國從南到北分屬熱帶、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幾個溫度帶,南部、東部數季風氣候區,受海洋影響較大;西北屬非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小。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中國河流眾多,長江為我國第一長河,長6300km,同時也是世界第三長河,長江流域廣闊,水量豐富。黃河為我國第二長河,是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還有淮河、黑龍江、雅魯藏布江等重要的大江大河。
中國人口總數已經超過13億,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東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因為我國人口數量過大,增長過快,素質偏低,我國已把「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作為基本國策。
全國共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壯族為人口最多少數民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各少數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風俗和習慣。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是經過改革開放的這30年的奮起直追,我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迅猛。全國地區生產總值已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大家也看到,我們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由於一味的注重經濟的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現在出現了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等各種各樣的生態破壞以及各種資源消耗嚴重的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局面。
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應該深思,我們應該思考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還是繼續著「涸澤而漁、殺雞取卵」之道?其實,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並不困難,只要我們防治污染、搞好生態建設、節約能源資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堅信,我們會迎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那一天!
『貳』 寫一篇關於地理的作文怎麼寫開頭與結尾
我愛地理,不僅僅是因為它一門重要的學科,而且學習地理的人將受益匪淺,而且終生受用.地理不僅可以使我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豐富學問,還可以盡情地領略世界各地的繽紛多彩的民族風情,感受壯麗的河山,品嘗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
但學習地理不要一味地注重理論的東西,要將理論和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一方面充分說明了學習地理的重要行,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證明了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如果這學習認真地地理知識的同時,能夠多走,多看,多去旅行,不僅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能夠增強我們的體質,提高我們的毅力,培養崇高的品格.
總之,地理是一門美妙而又美好的學科.它可以讓我們插上知識的翅膀,在世界盡情的遨遊,在感受祖國壯麗河山的同時,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從而激發我們的鬥志,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所以,我愛地理,學習地理我從中享受了許多樂趣和快樂.
『叄』 國家地理大賽的徵文
地球是一片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里記載著人類智慧的歷代傳承,記載著自然母親哺育我們的點點滴滴,然而我們的家園卻時有洪水、颶風、地震、沙塵暴等數不清的悲劇上演,這些自然災害,奪走了生命,奪走了希望,奪走了一切的一切。和諧的生態環境隨著人類日益先進的科技水平被打破,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旱澇、台風、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這些已經成為最難以抵擋的恐怖陰影,陰影下籠罩著亡與犯罪,社會安全成為最令人頭疼的問題。那麼是否能依靠最具毀滅性卻也最具創造性的科技水平來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能力呢?我國的洪水災害十分頻繁,建國以來,我國發生過的較大洪水如下所述。1951年:遼河大水。遼寧、吉林兩省受淹農田43.4萬h平方米,受災人口87.6萬人,亡3100多人。1954年:長江、淮河大水。長江中下游受淹農田317萬hm2,受為人口1888萬人,亡3萬餘人。淮河全流域成災農田408.2萬hm2。1858年:黃河大水。黃河花園口站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的一次洪水,灘區和東平湖受淹。1963年:海河大水。海河南系發生特大洪水,受淹農田440萬hm2,京廣鐵中中斷。1975年:淮河在水。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現罕見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陽縣林庄3天雨量達1605.3mm,位於暴雨中心地區的兩座大型水庫失事,河南省有820萬人口,106萬h平方米耕地遭受嚴重水災,倒塌房屋560萬間,亡2.6萬人。1981年:長江上游大水。四川省138個縣市受災。1982年:黃河大水。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淮河受淹耕地401萬hm2,受災人口5423萬人,倒塌房屋196萬間。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長江、遼河、松花江大水。該年長江川、湘、鄂、贛四省農田受淹成為321.4萬平方米,受為人口8526萬人。東北遼、吉、黑三省農田受淹223.2萬hm2,受災人口1078.6萬人。1996年:珠江、長江、海河大水。該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洪澇災害,一半以上省(區)嚴重受災,全國有311個縣以上城市進水,洪澇成災面積1182.33萬hm2,受災人口2.67億人,直接經濟損失2208.36億元。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閩江等流域大水。據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與此同時,成都震感強烈,成都市民在街上躲避。北京、上海、台灣均有震感,全國大半地區有明顯震感,震中位於阿壩州汶川縣,地震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綿陽市 11874人遇難,傷67579人德陽 德陽已遇難10341人綿竹 6730餘人遇難,受傷31560餘人 成都市 4156餘人遇難 受傷17802人什邡 3510餘人遇難、受傷31970餘人 都江堰市 3060餘人遇難、受傷3210餘人阿壩州 2871餘人遇難 24625人受傷 其中汶川縣遇難2010人 廣元 2586人遇難 21682人受傷其中青川縣遇難2140餘人彭州 870餘人遇難、受傷3090餘人 總計: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難 247645人受傷據衛生部報告,受傷住院治療人數累計52934人,已出院7979人,在醫院里亡3304人。 據中國地震局報告,截至19日13時,共監測到4級以上餘震155次,其中5級以上24次,6級以上4次。 民政部報告,截至19日13時,全國共接受社會各界捐贈款物108.34億元,其中捐款89.27億元,物資折款19.09億元。 截至18日21時,民政部、軍隊和各地民政部門共向災區調運救災帳篷25.4319萬頂、棉被72.35萬床、棉衣178.36萬件、價值3421.5萬元的食品和飲用水,以及價值18424.01萬元的其他物資。地震.洪水.疫病都給我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損失,如何在防災減災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各個國家都在用各種方式來預測災害的形成.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但是,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仍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以下是我對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5月12日,一場突然的地震,瞬間傾覆了學校、醫院、家鄉……面對自然災害,人類就愈發顯得渺小,這突如其來的一切,抨擊著我們無濟於事的防備,是不是災難意識還不夠呢?地震是我們無法改變的, 那麼,沙塵暴,這個有著自然災害之稱的毀滅性災難,如果人類不會那樣瘋狂地砍伐樹木,破壞地皮,沙塵是不是就永遠被隔絕在了熾熱的沙漠中呢?還有那黃河,華夏兒女的母親河,人類無節制地開墾放牧,泥沙每年滾滾流進黃河,讓我們甚至不敢去幻想這樣渾濁的黃河或許在很久以前,清澈如一雙赤子的眸……朋友啊,你是否知道,在那所謂的自然災害的名義下,真正的毀滅來源與人類這一顆貪婪的心啊!!屠殺珍惜動物,破壞生態平衡中的一個紐帶,最終受害者,是自己!!面對樹木,木材商的眼裡寫著無休止的慾望,殊不知再賤價的木料,也要歷經十載的歲月啊……你們知道嗎,在孩子天真的口中,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諺語已變成了「前人砍樹,後人遭殃」這般的無奈與不堪入目啊。了解自己的處境嗎?對自己的行為能負責嗎?明白人與自然間,不是相互依存即是相互踐踏的關系嗎?自然是被動的,它以被人類破壞的生態來報復,其實是為了這些不會居安思危的人能快點清醒啊!!不要讓公益廣告中的預言成為現實,我相信只要從自己做起,不是說空話而是付諸行動,那最後一滴水,必將是上天感動的淚。 目前,保護環境是當務之急,學習有關各種災害知識和減災知識更是迫在眉睫,我們要留心觀察周圍的自然變異現象,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也不必驚恐,盡快向有關部門報告,專業部門會為我們做出權威判斷。災害一旦發生,首先應該發揚大無畏精神,號召群眾,組織大家和個人自衛。同時也要學習一定的醫救知識,准備必備葯品,在災害期間,醫療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能夠及時自救並救助他人。 雖然災害的發生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我相信,不再受破壞與踐踏的自然將會為我們帶來一個美好和諧的生態,愛這我們賴以生存的家鄉吧,它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伊甸園。
『肆』 初一地理徵文怎麼寫(700-800字)各位大哥大姐,告訴小弟吧.
我 的 祖 國
一、位置: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
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會合處(48°27′N,135°05′E)。
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39°15′N、73°33′E)。
我國的海陸位置:
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我國半球位置:
東半球和北半球。
與我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
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二、地形:
我國的地形特點: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
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我國的主要地形區:
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
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
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我國的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氣候:
我國的氣候分布: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
溫度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
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
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
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我國的氣候類型:
寒溫帶:分布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東北部角上一小塊地方。
代表城市:黑龍江漠河
中溫帶:東北大部,西北、華北北部。
代表城市:吉林長春
暖溫帶:華北、西北南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
代表城市:北京
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除了海南、雲南南部、台灣南部、雷州半島。
代表城市:江西南昌
熱帶:雷州半島、海南島、雲南南部、台灣南部。
代表城市:海南海口
高原氣候區:青藏高原地區
代表城市:西藏拉薩
我國的氣候特點及相應景觀:
我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
顯著的季風特色: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一年中風向發生著規律性的季節更替,這是由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海陸的配置所決定的。由於大陸和海洋熱力特性的差異,冬季嚴寒的亞洲內陸形成一個冷性高氣壓,東方和南方的海洋上相對成為一個熱性低氣壓,高氣壓區的空氣要流向低氣壓區,就形成我國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風;相反夏季大陸熱於海洋,高溫的大陸成為低氣壓區,涼爽的海洋成為高氣壓區,因此,我國夏季盛行從海洋向大陸的東南風或西南風。由於大陸來的風帶來乾燥氣流,海洋來的風帶來濕潤空氣,所以我國的降水多發生在偏南風盛行的夏半年5~9月。可見,我國的季風特色不僅反映在風向的轉換,也反映在干濕的變化上。形成我國季風氣候特點為:冬冷夏熱,冬干夏雨。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長,一般並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長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節。我國降水量的季節分配與同緯度地帶相比,在副熱帶范圍內和美國東部、印度相似,但與同緯度的北非相比,那裡是極端乾燥的沙漠氣候,年雨量僅110毫米,而我國華南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撒哈拉沙漠北部地區降水只有200毫米,而我國長江流域年雨量可達1200毫米,黃河流域年雨量600多毫米,比同緯度的地中海多1/3,而且地中海地區雨水集中在秋冬。由此可見,我國東部地區的繁榮和發達與季風給我們帶來的優越性不無關系。
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由於陸地的熱容量較海洋為小,所以當太陽輻射減弱或消失時,大陸又比海洋容易降溫,因此,大陸溫差比海洋大,這種特性我們稱之為大陸性。
我國大陸性氣候表現在:與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冬季我國是世界上同緯度最冷的國家,一月平均氣溫東北地區比同緯度平均要偏低15~20℃,黃淮流域偏低10~15℃,長江以南偏低6~10℃,華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則是世界上同緯度平均最暖的國家(沙漠除外)。七月平均氣溫東北比同緯度平均偏高4℃,華北偏高2.5℃,長江中下游 偏高1.5~2℃。
多樣的氣候類型:我國幅員遼闊,最長的漠河位於53°N以北,屬寒溫帶,最南的南沙群島位於3°N,屬赤道氣候,而且高山深谷,丘陵盆地眾多,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區四季常冬,南海諸島終年皆夏,雲南中部四季如春,其餘絕大部分四季分明。
四、網路:
我國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風光最為重要。如五嶽名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絕的黃山、廬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長江三峽等;杭州西湖美景、無錫太湖風光、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雲南的大理、麗江、西雙版納和台灣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聞名的旅遊勝地。
其中的泰山就很值得一提:泰山有六區,分別是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區。
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松亭、望人松、對松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
曠區是指西溪景區,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竟秀、谷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曠區主要的景觀有:黃溪河、長壽橋、無極廟、元始天尊廟、扇子崖、天勝寨、黑龍潭、白龍池等。
妙區自泰山幽區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即岱頂游覽區。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跡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妙區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月觀峰、天街、白雲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台等。
奧區是以後石塢為中心的景區,其特點是峰雄岩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雄壯奇奧、美不勝收。由妙區——泰山極頂往後山乘索道可達。奧區的主要勝景有: 八仙洞、奶奶廟、獨足盤、天燭峰、九龍崗、黃花洞、蓮花洞、堯觀台等。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鴛鴦松、卧龍松、飛龍松、姊妹松、燭焰松等如珍珠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麗區即泰山山麓及泰城游覽區該區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遙參亭、岱廟、岱宗坊、王母池、關帝廟、普照寺、五賢祠、漢明堂、三陽觀以及不斷開辟的新景觀等
秀區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區、櫻桃圓景區,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且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櫻桃圓則離城不遠,鳥語啾啾、溪水潺潺。秀區是泰安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遊人如有足夠的時間一定要去。桃花源景區主要景點有:三岔澗、猛虎溝、綵帶溪、後寨門、吳道人庵、谷口。
五、地理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六、農業:
我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中國經濟改革序幕之後,農業生產的這種停滯狀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1982年11月,全國實行承包制,農村經濟新的格局全面建立。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日見減退,中國以僅僅相當於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教育與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據中國農科院估算,我國農業總產量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七、林業:
林業在經濟建設、人民生活和自然環境生態平衡中,均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國林業生產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為主要經營利用對象,整個生產過程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經營、森林利用3個組成部分,也是綜合性的生產部門。林業生產與作物栽培、礦產採掘等既有類似性,又不相同。它具有生產周期長、見效慢、商品率高、佔地面積大、受地理環境制約強、林木資源可再生等特點。林業生產的主要任務是科學地培育經營、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與有計劃地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生產,並根據林木的自然特性,發揮它在改造自然、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障農牧業生產、防治污染、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多方面的效能和綜合效益。
八、牧業:畜牧業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常常表現為農作物生產的副業,即所謂 「後院畜牧業」。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在某些部門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例如:蛋雞業、肉雞業、奶牛業、肉牛業、養豬業等。中國的畜牧業在經歷了40年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1990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按當年價格計算已達到26.6%。隨著相對獨立的畜牧業產業的出現,又開始分化出一個強大的工業部門,這就是為畜牧業及生產服務的各種畜牧業投入工業,包括:機器、設備、獸葯、配合飼料等的生產,以及各種畜牧業產品的加工業,如肉類加工業、奶品加工業等。因此,廣義的畜牧業還常常包括為其服務的農工聯合企業,如各種種畜禽公司、牧工商聯合公司、配合飼料公司等。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無論國土面積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畜牧業都很發達,除日本外,畜牧業產值均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如美國為60%,英國70%,北歐一些國家80%-90%。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畜牧生產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畜牧業的人均產量或產值,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發展畜牧業的主要途徑包括:因地制宜地調整畜牧業結構,開辟飼料來源,改良畜種,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疾病,提高單位家畜的生產力;同時增殖家畜數量。
九、漁業:
人類利用水域中生物的物質轉化功能,通過捕撈、養殖和加工,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產業部門。 所屬學科: 水產學(一級學科) ;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從事魚類及其他捕撈、養殖或加工生產的領域。 所屬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 ;動物資源學(二級學科)
十、網路:
靈芝,全名是靈芝草,是一種珍貴的中葯材,生長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之中 2.含有大量的有機酸、氨基葡萄糖、多糖類、樹脂、甘露醇和多糖醇等麥角甾
醇、樹脂、
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類,又含生物鹼、內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質和多種酶類。 3.有護肝抗菌、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4.主治虛勞、咳嗽、氣喘、失眠、消化不良,惡性腫瘤等。 5.無副作用可以促使全部器官機能正常化。 6.適宜體弱多病,免疫功能低下及腫瘤患者。 7有效成分及其作用: 1).腫瘤及抗放射功能:可改善症狀,減輕疼痛,增進食慾,使腫瘤縮小;對癌症術後的復發有預防作用。 2).抗心血管系統疾病; 富含有機鍺(G c),排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強心、促進冠狀動脈循環。。 3).提高免疫功能: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質量。 4). 保肝解毒功能:具有增強肝臟解毒功能,對肝功能的好轉和肝組織損傷的修復有很好的作用。 5).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有顯著的鎮痛、鎮靜、安定的作用;有抗疲勞、耐缺氧能力;延長睡眠及提高睡眠質量。
十一、礦產資源:
我國已探明儲量的金屬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蹄礦。
中國主要礦產名稱及分布
石油:大慶、克拉瑪依、勝利、塔北、塔中、華北、中原
煤炭:大同、陽泉、神府、六盤水、平頂山、鶴崗、雞西、兗州
鐵礦:鞍山、本溪、馬鞍山、攀枝花、石碌、遷安
銅礦:德興、東川
鎳礦:金昌
汞礦:銅仁
鉛鋅礦:水口山
銻礦:錫礦山
鎢礦:大余
稀土礦:白雲鄂博
錫礦:個舊
金礦:招遠
十二、交通:
主要鐵路干線
現在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鐵路。南北干線主要有:京哈一京廣/京滬線、焦枝一枝柳線、寶成一成昆線、京九線。東西干線有京秦一京包一京蘭線,隴海一蘭新線,滬杭一浙贛一湘黔一貴昆線,正在建設中的南疆鐵路將使隴海——蘭新線延長到南疆城市和田市。
主要海洋航線和港口
我國已有100多個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泊位。北方有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煙台、連雲港等。南方有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灣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國的重要港口。
主要內河航線
長江航線、珠江航線、京杭運河航線、松花江航線等。
主要航空線
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來,民航可通往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
主要公路線
全國縣一級地區已全部通了汽車。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線、廣州一深圳線、沈陽一大連線、廈門一福州線、上海一南京線、成都一重慶線、濟南一青島線等。
主要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主要用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已建成和正建設中主要管道運輸線有:大慶—大連、大連一秦皇島一北京、任丘一北京、勝利油田一青島等,全長400多千米。從陝北向北京和從新疆到上海輸氣的管道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十三、工業分布: 中國近現代工業分布 高新技術產業 大部分分布在沿海發達城市及南方發達城市 及中國著名城市省會 如上海北京等地。區分開來說的話 中國北方主要是重工業基地 西北只要是電力工業。中國現況 雖然近年來中國重視科技高新技術產業 但由於中國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技術相對落後(當然了也有先進的但沒有用到工業生產上)外企的投資高新企業不能把核心技術給中國或者說至少現在是不能給的,所以中國現狀是大部分工業已原材料加工工業和初級加工工業為主,大部分高新技術也屬於初級加工工業,中國歷史悠久所以說還有一個你沒提到的 手工工業在一些地區也是很發達或者說是佔主要地位的,如果你非要個百分比的話 我查了下子 呵呵 中國主要以重工業在東北西北等地 佔大約4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或者說是工業 佔了20% 原材料加工佔30% 初級加工包括我上訴說的一些工業就是剩下的了 。中國也有一些技術但是還沒有大量用於工業生產。
十四、人文特色: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2公里,其中峽谷段90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裂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十五、網路:
盛夏的西藏是節日的海洋,拉薩雪頓節、那曲賽馬節、日喀則珠峰文化節、阿里象雄文化節、山南雅礱文化節……構成了西藏節日文化的豐富內容。
雪頓節是拉薩市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雪頓藏語意為「吃酸奶」,但雪頓節不僅僅是吃酸奶的日子,也是「展佛」和表演藏戲的節日。每到此時,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拉薩市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展佛」活動,就拉開雪頓節的序幕。而在羅布林卡、宗角祿康等公園,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圍坐在五彩斑斕的帳篷中,吃著雪白的酸奶,喝著清香的青稞酒,欣賞藏戲和歌舞等精彩表演。
到了8月,藏北那曲、當雄等地將舉行盛大的賽馬節,賽馬節上除賽馬、賽氂牛、騎馬射箭和馬術表演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外,還有獨特的藏式舉重、拔河、搬石頭、藏式服裝表演等精彩活動。那曲地區素有「馬背民族故鄉」的美稱,賽馬節期間,當地牧民在草原上搭建起色彩繽紛的帳篷。夜幕降臨後,大家圍著篝火跳起歡樂的鍋庄舞,唱起動聽的歌曲。此時的藏北草原,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
日喀則的珠峰文化節,將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一道展示,遊客不僅能看到珠峰這座世界海拔最高峰的雄姿,同時能欣賞到西藏悠久的歷史文化,踢踏舞、六弦琴聲等美妙的旋律與歌舞將遊客帶入絢麗的世界。
阿里的象雄文化節,帶領遊客到被稱為「古象雄文化遺址地」的阿里地區札達,領略古格遺址和土林風光;山南雅礱文化節,引導遊客去探尋西藏文化的發祥之謎。
在西藏節日文化里,最奇特的要數把洗澡當作節日來過的「沐浴節」,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獨有的。
人人沐浴歡快一周
在西藏,每年藏歷七月上旬,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都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洗澡活動。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也叫沐浴周。在這七天中,從垂髫的娃娃,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已成為藏族同胞傳統的風俗習慣。
在拉薩地區,凡是肉眼看得見南方的棄山星,便說明季節已入春或入秋。每當七月棄山星出現時,季節已進入夏末秋初。據西藏天文歷書記載,初秋之水有八大優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喝下不傷腹。這種歸納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西藏高原冬長夏短,春天雪水入河,冰人肌骨;夏日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河水渾濁;冬天皮袍裹身,誰敢入水。只有在入秋之時,水溫較高,河水清凈。可見秋水最佳,因此,選擇這個時機洗澡再合適不過了。這時的西藏高原雨季剛過,風和日麗,河清水暖。於是,一群接一群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動,扶老攜幼,紛紛來到河溪之中,盡情地在水中嬉戲、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邊石階上,洗涮身上的污穢以及各種
『伍』 求一篇地理的作文!!
遵義縣位於貴州省北部,縣境環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遵義中心城區,全縣國土面積 4092 平方公里,礦產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遵義縣地處貴州省北部,東接湄潭縣、甕安縣,南鄰息烽縣、開陽縣,西連仁懷、金沙縣,北界桐梓縣、綏陽縣、紅花崗區、匯川區。位於東經106°17′22″至107°25′25″,北緯27°13′15″至28°03′03″之間。全縣東西長102.5公里,南北寬89.3公里,土地總面積3367平方公里。縣內基礎設施完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遵南大道、海爾大道把縣城與市區相連,川黔鐵路、210國道、326國道和貴遵高速公路 杭瑞高速 遵赤高速橫貫東西南北,擁有公路里程2524公里,航運136公里。
遵義縣地貌以婁山山脈和南北向婁山支脈為骨架,與溝谷盆地等自然組合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西北高而東南低,最低點位於山盆鎮落爐,海拔為489米,最高點位於山盆鎮的仙人山,海拔為1849米。按形態劃分,在婁山山脈東南面為低山丘陵寬谷盆地地貌,海拔一般800~1000米,婁山山脈西北面為低中山峽谷地貌,海拔一般900~1300米。
遵義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7℃,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146.9小時,無霜期270天。縣境內冬季、秋末、春初,受西伯利亞南下冷空氣影響,風向多為偏北風,因地貌復雜多變,地面風主要是東北風,從春末至夏季,西太平洋暖濕氣流北向西伸,南下冷空氣變暖減弱,主要風向為偏南風或東南風。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2%左右,年平均蒸發量1150毫米。「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絕,三月無秧水,四月秧上節」等是遵義縣人民通過長期對氣候進行觀察預測天氣變化的諺語。
『陸』 地理徵文(400~600字) 急
重慶災害分布 氣象災害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也是對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重慶市由於受特定自然環境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天氣復雜多變,氣象災害發生頻繁。旱、澇、風、雹、高溫、冷害、霧害、雪災、泥石流和雷電災害常有發生。尤以旱、澇、風、雹為甚。 乾旱是重慶市的主要氣象災害。不僅頻繁,而且危害嚴重。民間有三年一大旱,年年有小旱之說。乾旱按季節劃分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 重慶各地累年發生春旱的頻率一般在10%~30%之間,潼南、榮昌、大足、璧山和中東部的雲陽、萬州、開縣、梁平、忠縣,春旱頻率較高,為40%~50%。東南部的酉陽和秀山縣,由於地處四川盆地外側,是全市春雨最早的地區,所以春旱頻率最低,一般不足10%。影響最大的是伏旱,伏旱發生的頻率為70﹪~80﹪,嚴重伏旱頻率30%左右。主要發生在東部和長江沿岸各縣。伏旱常伴有高溫酷暑,不僅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而且造成人畜飲水困難,甚至瘟疫流行。發生於9月中旬至11月的乾旱稱為秋旱。主要影響小春作物的播種。但對晚秋作物的生長有利。危害最大的是秋旱和伏旱連在一起,常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 發生於12月到次年2月的乾旱,稱為冬旱。 暴雨洪澇也是重慶市的多發災害,暴雨一般發生在4~10月,最早在3月中旬,最晚出現在11月中旬。最集中的時段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重慶市東北部的萬州、開縣、梁平、雲陽一帶,由於長江河谷穿谷流的作用,暴雨洪澇發生頻率最高,年均次數在7次以上。產生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高原低渦、西南低渦(含盆地低渦)、江淮切變線等,以西南低渦產生的暴雨最強,危害最大。洪澇災害按其成因可分為過境洪水(上游暴雨產生的洪水)、本地洪水(本地暴雨產生的洪水)以及兩種情況混合產生的洪水。大暴雨引發的洪水、泥石流造成的危害特別嚴重,常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次暴雨洪澇損失可達10億元以上。 冰雹大風是重慶市又一嚴重氣象災害,為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最常見的天氣形勢是冷鋒前部由重力波激發生成的雹線和鋒前冷涌。其分布山地多於平原,西部少於東部。據統計,綦江、奉節降雹次數較多,年平均3次,奉節最多年降雹可達9次。萬州、巫溪、江津、開縣等地年平均次數在2~3次,秀山、合川、永川1~2次,其餘縣年平均數在1次以內。全市冰雹大多出現在2~10月,以4月中旬到5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多,佔全年60﹪以上。冰雹最大直徑可達15厘米,降雹持續時間最長可達60分鍾。大風可分為寒潮大風和雷雨大風。寒潮大風多出現在春秋季,其中以4月最多,占寒潮大風總數的66%,雷雨大風以夏季為主,約佔大風日數的61%,是大風的主要出現形式,多出現在夏季的午後到上半夜,持續時間較短,但風力很大,破壞力強。全市年平均大風日在4天以內,以山口河谷地帶為多。 寒潮、凍害是強冷空氣大規模暴發南下的天氣過程。全市大多數區縣寒潮年平均次數在2~3次之間,東北部的巫山、城口、奉節有3~4次,而沿長江一線的雲陽、萬州、石柱、豐都、涪陵及開縣、梁平等縣年平均不到2次,強寒潮次數更少。這與重慶位於四川盆地,冷空氣不易入侵的地理位置有關。凍害以地勢較高的城口、黔江、酉陽、秀山等縣出現頻率較高。降雪與凍害分布情況大體相似,黔江、秀山等縣年平均降雪日在10天以上,城口、酉陽在20天以上,但因雪成災的不多。 低溫冷害和連陰雨,主要影響和危害農業生產。重慶市低溫冷害一是春季低溫,氣溫多在12℃以下,發生頻率在30%~40%,時段以驚蟄前後、春分前後、清明前後居多。特別是春分、清明前後的「倒春寒」危害最嚴重,往往造成大范圍爛種、爛秧和其他危害。二是秋季低溫,發生頻率低於春季冷害。發生時間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影響雙季晚稻產量的主要災害。早霜往往造成作物凍害。夏季低溫也有,只是強度較弱。 雷電災害是大氣雷電直接造成的災害。重慶是全國多雷地區之一,每年都有雷擊造成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隨著社會的發展,損失越來越嚴重。所以雷電防禦也越來越被人們高度重視。重慶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雷擊,但主要是4~10月。冬雷甚少,且強度和危害較輕。 除此之外,還有因氣象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作物病蟲害,重慶地區也多有發生。其中因暴雨、洪澇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較為多見,也曾造成過嚴重後果。森林火災多在久晴不雨、高溫乾燥季節發生,多是在適宜氣象條件下人為因素引發,或雷擊造成。林木自燃情況極少。作物病蟲害多在暖冬之後 的濕熱天氣下造成,主要是小麥和水稻。
求採納
『柒』 求一篇1500字地理徵文。。。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捌』 什麼是地理作文,要怎麼寫,從哪些方面
學習地理,建設祖國
地理,對生活很有幫助.地理,它告訴我們好多美麗風景;它讓我們知道雨、雪、風、沙、霧、霾、山洪等自然狀況的原因;讓我們知道為什麼太陽是這樣升起,那樣落下;讓我們知道在世界的極端,有極晝和極夜;讓我們知道在地球的各個地方是怎樣的天氣.日常生活中,它讓我們不再迷路,在旅途中跟更了解沿路的風景.了解它們的歷史,了解它們的成因,幫助我們更好的欣賞周圍的一切.
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迷路,才可以在人生中不迷失方向.人只有先學會欣賞周圍的風景,才可以發現人生旅途的美麗.
以色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以色列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271立方米,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7%,年蒸發量達2500毫米.但是由於他們發展了先進的節水用水技術,「不毛之地」變成了「糧果之鄉」.
以色列的電腦微灌技術給農業灌溉賦予了新概念,為世界乾旱地區農業發展樹立了榜樣.該國的微灌設備由控制樞紐、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農業專家根據氣象條件、土壤含水量、農作物需水量等參數編好程序,由太陽能驅動的計算機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統密封輸水,適時適量緩慢均勻地把含有肥、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噴灑在莖葉上.應用該技術比大畦灌水節水90%,節能50%,平均增產30%.以色列的農業用水較前大為減少,可出更多的水用於工業和環保.
『玖』 寫一篇關於地理的作文
這個你看行不行,可以稍加修改地中海,溫和濕潤的冬季,在這12月,悄無聲息的下了一場雨.檸檬樹,在雨後的空氣里氣定神閑的吐納呼吸,海岸線,給斑斕卻不張揚的地中海風格建築增添了幾分神秘.來不及去拜訪薩丁島上沉默如岩石的會看手相的老人,來不及去傾聽水城威尼斯的靜謐與喧囂的交響,沒有任何理由,就乘一葉扁舟,順著水流,從高鹽度到更高的鹽度.就從這里開始.蘇伊士運河,悠久的繁華,不是那海風吹拂下發出清脆樂聲的貝殼小風鈴,而是遠處傳來的陣陣渾厚的鍾聲,與河水默契的一唱一和,歌頌著忙碌,閑談著心事,嘮叨著一個多世紀前數十萬勞工的雞毛蒜皮,交流著東西兩塊大陸各自的歌舞昇平.回頭遠望尼羅河,一路奔流著匯入地中海,滄桑的河流,一聲嘆息,擦肩而過,邁向相反的方向.就讓小船義無返顧的駛向紅海吧,舀一勺這最鹹的海水,一路向南,追不上太陽直射點的匆忙足跡,路過聖城麥加的穆斯林安詳虔誠的表情.穿過曼德海峽,拐進亞丁灣,逆著印度洋上的季風環流,沿著海岸線,航行一道弧,到阿曼,完成第一站.阿拉伯半島是一隻巨大的靴子,小船從鞋尖一躍而下,一路的舟車勞頓做成一隻漂流瓶,漂向未知的充滿期待的遠方.就沉醉在這印度洋冬日的逆時針暖流里吧,是魯賓孫的小木筏,是五光十色旋轉木馬,享受著低緯的傾城日光,讓悠閑把航線劃成一個圈.當然,這不是句號.向東,沿著印度半島的輪廓,輕聲呢喃著陌生的名字,像一個個古老失傳的咒語:卡提阿瓦半島,訥爾默達河...西高止山脈阻斷了好奇的視線,那些幾乎穿過了整個半島的河流,終究要從德干高原順勢奔騰,更早的擁入孟加拉灣.不妨,穿過保克海峽,揮別斯里蘭卡,繞過半島東側的河流入海口,去看望久不得見的老友.一一拜訪,沿海北上,直到恆河口.最後轉身,混跡在萬噸巨輪的龐大身影中走進馬六甲,蘇門答蠟,爪哇等島,是一條光彩奪目的翡翠項鏈,馬來半島,加里曼丹,蘇拉威西是這漫長游記最末的匆忙痕跡.就到這里.收起地圖,這是"處心積慮"用航線編織的小情緒:L-O-V-E我愛上地理.
『拾』 作文 地理課100字
如下:
今天我們班上了一節地理課。今天我們班下午第三節是地理課,今天我們班在地理課上我們開始復習了,有一些沒有上的課也復習了,抄了很多的資料,我也都記住了。 這一次地理課真有意思。
簡介:
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
中國古代詞義概念上的「地理」與今「地理」概念完全不同,中國古代的「地理」概念包含了大量的風水學內容,風水學內容的書籍常常使用「地理」的名字。
而以現代觀念中的「地理」概念來看,古代較早描述相關內容的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且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和有關地球數據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且這樣的書籍中並不會使用「地理」這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