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地理位置是怎麼樣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如下:
中國位於北半球,處在世界最大的大洲——亞洲的東部,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一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一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
我國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從海陸位置看,我國幅員遼闊,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以及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簡介
中國疆域范圍南起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側,北至漠河地區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南北相距5500餘千米;西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省撫遠縣境內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流處,東西相距5200千米。
形成了西部深入亞洲腹地,東南面向世界海洋的地理形勢。在世界軍事地理結構中,我國處於陸地最大、國家最多、戰略力量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中。我國的地理位置對我們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制止和反對外敵入侵,保衛世界和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⑵ 怎麼用一個詞或者一個短語描述: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因素等 我覺得地理格局,周邊局勢等都不妥.
某地的區位優勢!區位優勢包括地理優勢和經濟交通環境優勢等等
⑶ 描述北京及其周圍的地勢特點
北京市位於華北大平原西北端。縱觀北京地形,依山面海、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古人雲"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這一地理形勢,極像一個半封閉的海灣,故歷來被稱作"北京灣"。"灣"內潮白河、溫榆河、永定河等數條大河自西北向東南蜿蜒而過,奠定了"前挹九河,後拱萬山"之形勝。按地理位置來說,南接大平原、西臨黃土高原、北接內蒙高原,正處於三級地勢階梯交接處。又由於北京灣北有天險可守,南有水陸交通之便,故古人說它:"形勝甲天下,�山帶海,有金湯之固……誠萬古帝王之都",又有"天府"、"神京"之稱。 北京灣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灣內平原佔三分之一,山地佔三分之二。這一獨特地形,是經過20億年左右的地質史,逐漸演進而成的。
⑷ 誰能介紹一下中國的地理形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分布
第一級階梯海拔在5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海拔在2000米以上
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米一下
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天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⑸ 形容地理的語句有哪些
【東南形勝】:形勝:地理條件優越。指東南地方山清水秀,風景宜人。
【憑山負海】:憑:依靠;負:背倚。依憑山巒,背倚大海。形容十分優越的地理條件。
【形勝之地】:形勝:地勢優越便利。指地理形勢有利的地方。
【形勝之國】:形勝:地理形勢優越。指地勢優越的國家。
【咽喉要地】:一種軍事地理形勢。指軍事上像咽喉一樣十分要害的地方。
【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
【倚山傍水】:倚:依靠;傍:臨近。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
⑹ 簡述中國地緣環境的基本情況
一、大陸東緣,海陸中心。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亞,南與東南亞、大洋洲相望,在東方版世界地圖上,恰好位於世界的中心(西方版世界地圖上的中心是大西洋)。
這樣的海陸兼備又與歐洲、北美拉開距離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國便於與世界交往,又有條件成為世界的重要發展極。
二、緯度適中,適於發展。
在地球上,中緯度地區是最適合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地區,歷史上強大的國家也都誕生於中緯度地區,緯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適於產生強大的國家。而我國大部分國土恰好都位於中緯度地區。
三、背山面海,有利有弊。
地理課本上介紹過,我國的地理形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級階梯。
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匯流入海,在東部廣闊的沖積平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和發達的經濟。
北邊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西邊青藏高原、西南雲貴高原圍成的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客觀上促進了形成統一的國家,阻擋了來自亞歐大陸西部、中部的外敵入侵。
東面和南面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口,又適合開展對外貿易。
但同時,西部北部西南的高山高原,也阻礙了對外經貿交流和運輸通道的建設,在海上通道也必須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等有限的幾條通道。
四、鄰國眾多,責任重大。
四面鄰居眾多,這些鄰居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各異,體制、制度、願景各有不同,在歷史上的相互交往中也發生過各種各樣的小插曲。
(6)地理形勢怎麼描述擴展閱讀
怎樣拓展周邊戰略平台
一、上下結合,鼓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煥發
中國雖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天然是東亞的中心,與中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東北亞等次區域都有著直接的地緣聯系。這種地緣核心地位為中國參與區域多邊制度的構建提供了巨大的地緣優勢。
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使得中國與任何一個周邊國家的雙邊行動都可能被其他國家看作是對本國的威脅,從而要求中國在周邊外交必須確立多邊主義精神。
近年來,中國在周邊外交除了本著互諒互讓、公平合理的原則,通過磋商與談判,與俄羅斯、越南等國全面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參與態度越來越積極,程度越來越深,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另外,地方政府參與周邊外交的積極性也被廣泛動員起來。比如雲南省作為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主體和前沿,在推動該區域的經濟合作方面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廣西在泛北部灣次區域合作中扮演了中國與東盟的重要合作紐帶角色。
二、官民並舉,構建政府外交與公共外交兩翼齊飛的格局
除了政府官方的外交之外,中國周邊外交需要更加重視公共外交,重視政黨、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和普通民眾的作用,鼓勵其積極參與地區合作,為推動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目前,中國共產黨已與世界上14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政黨和組織建立了聯系和往來,其中多數為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深層次的新格局,包括高層往來、工作訪問、專題考察、理論探討、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形式的政黨外交日益豐富。
隨著中國與周邊地區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民間外交在周邊地區更是多渠道、多層次地廣泛開展起來。中國對外友協與周邊十多個國家都建立起了雙邊友好協會,近年來舉辦了一系列社會文化交流活動。
此外,要鼓勵中國企業、媒體、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網路拓展海外聯系,並加強組織協調,加強規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參與外交。
三、立體操作,打造政經文互動、全方位推進的外交共同體
適應對外開放和區域化全面發展的要求,中國周邊外交需要改變以往過於偏重政府交往和政治層面的習慣,努力平衡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外交,特別是大力拓展經濟和社會文化層面的外交,構建政經文互動、全方位推進的周邊外交共同體。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軍事交流,大力開展反恐、維和、打擊海盜、島嶼安全、海上磋商、聯合搜救、增信釋疑及信任創造等內容的軍事外交。中國在開展周邊外交時,要高度重視並准確評估軍事外交的效果,既要增加信任,又要提升信譽,使之成為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一環。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磋商,積極開展政策對話,優化經濟環境,為貿易、投資、金融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要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勵大學、智庫、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團體加強交流,以亞洲精神為統攝,鼓勵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間的對話,為文化理解和融合創造條件。
四、內外聯動,創造中國與周邊地區有序互動的命運共同體
區域化的深入讓中國與周邊地區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升,特別是諸如自貿區、貨幣互換、境外結算、區域合作協議等眾多制度的深化令中國與周邊地區日益趨向唇齒相依,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
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中國的周邊外交需要向政策、執行、監管等深層領域拓展,在提高透明度和增強責任與信譽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中國作為一個令周邊地區信任和依賴的負責任大國。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地區國家宏觀政策的協調。
在區域化不斷深化的同時,一國政策對他國政策的敏感度和脆弱性均隨之上升,一旦一國發生風吹草動,其他國家都會受到沖擊。
因此,中國對周邊國家外交已經突破了外交部門的范圍,其他政策部門也被捲入外交遊戲圈中,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政府決策部門在具體政策上的溝通、磋商和對話,已經越來越成為周邊外交的必然選擇。
要加強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執法領域中的合作。推動執法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建設,加強公安、民政、環保、質檢、工商、稅務、安檢、海關、出入境等部門之間執法網路,促進有關行業和領域對口部門的執法系統對接。要在既有的地區性組織、論壇和機制的基礎上,創設新平台,拓展和深化執法合作領域。
五、統籌兼顧,打通國別和領域、雙邊與多邊、國內與國外的外交協調機制
在2010年處理釣魚島問題、延坪島炮擊問題、南中國海問題等議題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被動反應的傾向。之所以在外交上顯得日益被動,關鍵在於中國外交目標設置能力跟不上國家發展的需要,沒有站在日益拓展的中國國家利益格局的戰略高度,拓展世界眼光。
在統籌國內外大局的基礎上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規劃目標,以便更有效利用外部機遇充實壯大自己,更好利用內部發展優勢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要統籌地區國別外交與議題領域外交。防止各自為戰的「分散主義」外交傾向,明確主次配合機制,推進地區外交戰略化、國別外交政治化、領域外交專門化,構建外交統一布局,部門梯次搭配,人員復合聯動的網路外交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崛起與周邊地緣戰略依託
⑺ 我國的地緣環境的描述是什麼
我國地緣環境的特點:地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鄰國眾多,邊境線漫長,大國集中
我國地緣環境: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
1、三面陸地,東面海洋。陸地三面北邊是荒原和冰凍之地,西邊是戈壁、沙漠,南邊是崇山峻嶺、大河和熱帶雨林,在歷史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
2、陸海兼備,陸地邊界和海岸線漫長。陸地邊界全長約2.2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4萬公里,另有島岸1.4 萬余公里,海岸線總長超過3.2 萬公里。
3、地緣戰略地位重要。現在社會隨著海陸交通的發達,東面和西面已經分別成為中國經濟和能源的戰略要地,處於對外交流的前沿。
(7)地理形勢怎麼描述擴展閱讀:
我國大陸東緣,海陸中心。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北接西伯利亞,南與東南亞、大洋洲相望,在東方版世界地圖上,恰好位於世界的 中 心(西方版世界地圖上的 中 心 是大西洋)。
海陸兼備又與歐洲、北美拉開距離相互鼎立的位置,使得中國便於與世界交往。同時中國東部面向太平洋,擁有豐富的海上資源,在海運方面也比較發達。
緯度適中,適於發展。在地球上,中緯度地區是最適合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地區,歷史上強大的 國 家也都誕生於中緯度地區,緯度過高或者過低,都不適於產生強大的 國 家。而我國大部分國土恰好都位於中緯度地區。
中國的跨度較大,低中高緯度兼有,從熱帶到亞熱帶地區,物資豐富。
背山面海,有利有弊。中國的地理形勢,西高東低,大致分為三級階梯。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中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匯流入海,在東部廣闊的沖積平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和發達的經濟。
北邊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西邊青藏高原、西南雲貴高原圍成的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客觀上促進了形成統一的國家,阻擋了來自亞歐大陸西部、中部的外敵入侵。
⑻ 中國的地理形勢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
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