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自然地理分區共分幾區
東北: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華北。
西北:西北地區大體上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為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區」是指「中國西北內陸乾旱半乾旱區」,是中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之一。
華北:一般指中國北部2省2市1區所在的區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個地形帶。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華北地圖氣候。地理意義的現代華北指的是和黃土高原,南起秦嶺—淮河,北至長城—燕山。
華中,自然地理上狹義指中國秦嶺、淮河西部,南嶺以北,巫山、雪峰山以東的長江流域地區。行政上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廣義華中還包括陝西、山西、甘肅東部、寧夏、內蒙古南部、四川東部、重慶、貴州等在中國版圖中部的地方。
華東:按照地理區域劃分一般狹義指中國東部6省1市(包括台灣省為7省1市)所在的區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和上海市、台灣省。廣義華北包括狹義華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1950~1954年曾為一級行政區域。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為主,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華南:自然地理廣義上指中國淮河、秦嶺以南地區,而根據現在的行政區劃,最狹義的華南僅包括廣東(包括東沙群島)、廣西、海南(包括南海諸島)、香港和澳門五省區。華南地區位於我國最南部。北與華中地區相接,南麵包括遼闊的南海和南海諸島,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隔海相望。西南界線是我國與越南、寮國、緬甸等國家的邊界。
西南:自然地理區劃上包括現在的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以及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廣西北部。西南地區以四川盆地為中心形成發散狀的分布。
東南: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華東)的南部,包括浙江、福建、台灣三省。
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廣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十二個省、市和自治區。"10+2+2"是西部地區的最新定義.中國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市(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組成。
『貳』 中國三大自然區
中國的三大自然區包括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
自然區就是:由於自然條件的空間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區域共軛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等級高低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徵相對一致的區域。
拓展資料
1、東部季風區是指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以東的廣大地區。本區背靠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風向與降水均隨季節而有明顯的變化和更替。
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在晚近地質時期,有顯著的差異上升運動,大部分地區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廣大的高平原和橫亘於高平原中的很顯著的山脈。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來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風難以到達。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荒漠草原和乾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帶中則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與之相應的土壤類型。地貌外營力主要是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下的微弱風化、微弱的物質移動、微弱的水力侵蝕和堆積以及廣泛的風力侵蝕、搬運和堆積。
3、青藏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有地球的第三級之稱,本區高原地勢作用超過了緯度的影響。它與同緯度的黃河、長江中下游景觀差別極大,表現為中、低緯度內獨特的大面積高寒環境。高原上空氣稀薄,大氣乾燥,風力強勁,降水稀少,太陽輻射強烈,氣溫低而且年較差、日較差很大,冰川凍土發育,寒凍風化和融凍作用十分普遍。湖泊眾多,除少數淡水湖外,大部分是鹹水湖和鹽湖。氣候由東部溫暖濕潤向西北寒冷乾旱遞變,植被也相應呈森林帶、草甸區、草原區、荒漠帶依次更迭。(參考資料----網路、國家地理網)
『叄』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環境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是整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肆』 地理區域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指什麼
自然區是依據自然特點劃分的,共有四大自然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必修三第一節就是。經濟區根據經濟劃分,在必修三上有,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東部共12個省級行政區,位置沿海。文化區劃分就不那麼一定了,大體也分北方南方等,文化區域可大可小,比如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區域就很大,藏區文化等,也可以有閩南,陝北,蘇北,魯東等區域。
『伍』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陸』 中國三大地理自然分區是什麼
我國西部海拔高,東部海拔低,如圖突出反映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我國陸地地勢可劃分為 中國第一級階梯、中國第二級階梯與中國第三級階梯共三級階梯。
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使我國大多數河流流向為自西向東。
中國第一階梯
盆地:柴達木盆地;高原: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之南
、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中國第二階梯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盆地有: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
中國第三階梯
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陸架(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柒』 什麼是自然地理,區城地理 人文地理
區域地理包括中國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以及中國的國土資源開發與整治三大部分,和世界各大分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自然地理指地圖、地球的運動規律、大氣-水體的運動規律、地殼運動以及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等知識。人文地理是指工農業生產、人類的聚居地、地域聯系方式、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人口與環境、文化、旅遊和世界經濟地理格局等內容。
大學就地理科學專業,沒有分這么細的。
『捌』 什麼是自然地理
思路分析] 我們知道一個地區的特徵有很多。所謂的自然地理特徵就是指該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 [解題過程]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很多的方面,需要綜合評估。 1 地貌特徵: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三角洲的等等。 2 氣候特徵:是熱帶氣候,還是溫帶氣候和寒帶氣候?有無季風?是怎樣的規律?氣溫和降水如何? 3 動植物的豐富程度和種類 4 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的情況 5 海陸關系
『玖』 我國的自然地理區劃是怎樣分區的
地理書上是這樣的: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南方、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西北、北方地區以大興安嶺、陰山、長城為界,青藏、北方地區以烏鞘嶺為界,青藏、西北地區以昆侖山、祁連山為界,青藏、南方地區以橫斷山脈為界。
『拾』 自然地理區域劃分
《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中的中國自然區劃方案 為了更好地在中學地理教育中普及相關地理知識,特別是使學生和普通公民能充分了解中國國情及區域差異,理解國家建設發展規劃,199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地理教材中採用了新的中國區域地理分區方案:將中國地理區域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
中國地理分區問題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中學地理教材中處理這個問題,必須考慮到劃分地理區域的科學性,同時又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
方案在地理學界比較成熟的三大自然地理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的基礎上,考慮到東部季風區內部秦嶺—淮河一線的南北亞區的較大差異,同時綜合生產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點,最終形成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四個大區教學方案(圖6)。
因此,方案實際上是對上述中國自然區劃方案的綜合、歸納和簡化。而且,依據這方案,各個大區內部也可視情況進一步細分亞區,如北方地區內部包括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兩個亞區,華北地區包括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地形區。
實踐證明,四個大區方案既有嚴密和堅實的科學研究成果基礎,又簡明扼要、便教利學,在我國中學地理教材編寫及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相關地理知識的學習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圖6:中國地理分區示意圖
1992年,原國家教委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中,對中國地理分區按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教學予以明確規定,同時也要求學生應知道其地理位置和范圍。例如,北方地區要記住「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等地形區。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中,也明確的要求「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