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水資源現狀是怎樣的
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人均1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線。
㈡ 水資源現狀
中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平均年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徑流量27115億m3,地下水8288億m3,居世界第六位,低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佔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各流域由於面積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水資源稟賦差別很大,全國年降水總量為61 88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即河川徑流量)為27 115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8 288億立方米,扣除重復利用量以後,全國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 124億立方米。我國水資源總量是可觀的,我國水資源總量是可觀的,但是由於人口眾多,導致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上述主要國家,也大大低於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從單位耕地面積水量來看,也遠遠小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們用全世界7.2%的耕地,養育了全球1/5的人口,從中可以窺測我國的水土資源是多麼稀缺。 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為緩解嚴峻的水形勢: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發展項目,建立「有多少水辦多少事」的理念,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需要採用良好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發現並杜絕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輸水管網中的漏泄。二是治污為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盡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錢易認為,我國目前還有大量的工業企業仍然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工業廢水處理並不理想,即便實現了達標排放,還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經超過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環境容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要增長,污染物也會隨著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式控制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錢易指出,為了提高供水能力,過去主要著眼於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即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當發現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和地表水逐漸枯竭後又想到遠距離調水。遠距離調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外,還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難,同時生態影響是近年來人們關心的又一重要問題。 我國水資源面臨嚴峻形勢,人均淡水資源量低,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水資源利用效益差、浪費嚴重。水污染嚴重,不少地區和流域水污染呈現出支流向幹流延伸,城市向農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滲透,陸地向海洋發展的趨勢。近幾年來我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億立方米,其中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資源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短缺資源,成為制約建設小康社會的瓶頸之一。因此,對我國的水污染防治需給予高度的重視,以實現我國水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現在世界各國紛紛轉向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廢水、海水、空中水資源。據介紹,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60%,城市廢水利用幾乎沒有。而以色列的城市廢水利用達到90%,美國的洛杉磯也是利用處理過的城市廢水澆灌綠地。城市廢水的再利用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矛盾。 另外,隨著技術進步,海水淡化成本趨低,並且海水可以直接用作工業冷卻用水和沖洗用水。香港很多公用衛生場所的沖洗就是採用海水。中國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自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起,就確定每年的7月1~7日為「中國水周」。考慮到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的主旨和內容基本相同,從1994年開始,把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28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 從時間分配來看,中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佔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黃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來還出現連續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豐水年。中國地下水補給量約為 7718億立方米/年,其中長江流域最多,為2130億立方米/年。 我國水資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極不協調,長江 中國水資源現狀分析 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閩台諸河、西南諸河等流域,國土面積、耕地和人口分別佔全國的36.5%、36%和54.4%,但水資源總量卻佔全國的81%,人均水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畝均佔有量是全國平均值2.3倍;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流域,面積為全國的18.7%(相當於南方的一半),水資源總量卻只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佔全國的45.2%,人口佔全國的38.4%,水資源總量更少,特別是海灤河流域尤為明顯,人均佔有水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畝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這種不均衡分布,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調水成為經濟和政治的熱門話題。 保護水資源措施 水是地球生物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水資源是維系地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保護水資源是人類最偉大、最神聖的天職。 首先,保護水資源,首先要全社會動員起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要在全社會呼籲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環水。要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地球上水資源並不是用之不盡的,尤其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並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很大,再加上污染嚴重,造成水資源更加緊缺的狀況,黃河水多處多次斷流就是生動體現。國家啟動「引黃工程」、「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利用課題,目的是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更應引起我們深思:黃河水枯竭時到哪裡「引黃」?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調」?所以說,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准則,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須合理開發水資源,避免水資源破壞。水資源的開發包括地表水資源開發和地下水資源開發。水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由於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較大,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污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對揭露和穿透水層的勘探工程,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做好分層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資源污染,保證水體自身持續發展。現代水利工程,如防洪、發電、航運、灌溉、養殖供水等在發揮一種或多種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個流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圍內水資源破壞。另外,一些采礦行業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容忽視,如煤炭開采中每采一噸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採煤3億噸計算,每年僅因採煤損失地下水資源高達2.64億立方米,並對地下水體地質構造造成極大的破壞。又如,無限度的亂砍亂伐,造成植被嚴重破壞,對水土保濕及水資源的地表埋藏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有效節水的關鍵在於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另外,利用經濟杠桿調節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由於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長流水現象發生,而有些地方會「捧碗祈天」,因此,必須安裝有效的水計量裝置,執行多用水多計費的原則,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額管理是國際上通行的辦法,它是在科學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堅持分類對待的原則,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業用水、機關事業團體用水實行不同的水價,定額內平價,超額部分適當加價,以培養公民節約用水的習慣。在節約用水資源的同時應避免無效浪費。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凍裂,造成嚴重的漏水,應特別注意預防和檢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了緩解水資源緊張的情況,除了大力抓好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工作外,跨流域調水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城市的必然選擇,跨流域調水必然帶來水資源供需關系的變化,所以水權交易必在實行;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福利水」制度,水沒有被當作一種經濟商品對待,所以,在水資源的配製上,市場機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當前應當轉變觀念,認識到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和商品屬性,遵循自然規律和價值規律,確實把水作為一種商品,合理應用市場機制配置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第四,進行水資源污染防治,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水體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兩部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水、工業垃圾、工業廢氣、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過不同滲透方式造成水資源的污染,長期以來,由於工業生產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環境事件屢見不鮮,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壞影響,因此,應當對生產、生活污水進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採取集中污水處理的途徑;工業企業必須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生產污水據其性質不同採用相應的污水處理措施。總之,我們必須堅決執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度,必須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促進企業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同時,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環境保護力度,也是水資源保護利用的有效途徑。目前,應當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業壟斷,健全組織機構,統一管理,在全國建立起一個自下而上的水督察體系。進一步改革水價,實行季節性水價,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徵收比較高的消費稅以限制用水等等。 最後,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水務市場,從而優化配置水資源,也是保護利用水資源的重要內容。21世紀被稱為水的世紀。中國水務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據預測,中國水務行業應該有萬億元以上的空間,到2005年僅污水處理一項就有4000億元的市場份額。多年來由於「水」帶有濃重的社會福利色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水的價值和價格的背離,嚴重製約了水行業的發展,水資源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種情況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應當得到轉變。
㈢ 中國水資源分布情況現狀如何。
一、中國水資源分布情況現狀: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立方米,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地區。
二、中國水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較為常見。
㈣ 我國水資源現狀
一、我國水資源的總體特點
(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62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25%;畝均水資源量為1900m3,相當於世界畝均水資源量2353m3的81%。
(二)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按全國十個流域位置,將劃分三個不同類型區: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耕地面積只佔全國的35.9%,但水資源卻占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6倍,畝均水量為全國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長江以北的松花江、遼河、黃河、淮河、海河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淡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9%,人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5%,畝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積337×104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三)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
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區域特徵
我國水資源區域按地區可分為四個區域: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地區。
(一)東北地區
1.總體情況
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由於受氣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東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幾年來地下水供水連年占總供水量的45%以上,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東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開采量有上升的趨勢,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呈下降的趨勢。總體來看,區內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潛力,但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平衡,與人口、耕地資源和經濟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來,東北乃至全國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過度的開采已帶來某些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2.水資源狀況
東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為397.13×108m3/a,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83.08×108m3/a。黑龍江省水資源量最大,遼寧省平均水資源量最小。東北地區地下水分布廣,水質較好,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程度高,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區,在工業污染的控制方面雖然作了相當大的努力,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據東北振興網報道,遼寧境內主要的324家重點污染源(日排廢水百噸以上或日排化學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點污染源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其中還有30家重點污染源的廢水直排河流。
多數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標。大量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強度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體的嚴重污染。松遼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機、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錳酸鹽、揮發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資源環境遭受破壞,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城市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陽市為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嚴重城市之一,市區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為3.80m,2006年為35.37m。其中2006年沈陽市地表建設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個月內某些觀測點水位下降超過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地面塌陷、加劇土壤沙化;沿海地區導致海水入侵等。大連由於地下水采補失調,導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層,地下水水質受到嚴重破壞,同時水利工程受損嚴重,大量機井報廢。大連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積達728km2,嚴重影響地下水水質並對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二)西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西北地區系賀蘭山以西、昆侖山和秦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個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部分。這一區域面積廣闊,山川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地勢西高東低,總面積308×104km2,佔全國面積的1/3,山區面積佔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嚴酷。該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均,降水量分布總體上自南東的1200mm向西北逐漸減少為200mm左右。同時受高程和地形制約,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降水主要分布於山區,山區降水量可達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積成冰川積雪,另一部分匯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積達2.8×104km2,儲水量28.5×108m3,積雪儲水約361×108m3。這些固體水庫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區水資源的重要補給來源,同時對水資源的時空調節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區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於50mm,而蒸發量達1000~3500mm,乾旱指數可大於50以上,成為極度乾旱區,因此形成山區的「濕島」與平原的「干盆」相間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顯制約著水資源的區域分布,地下水資源各地貧富狀況相差極大,東部外流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5.9×104m3/(km-2·a-1),西部內陸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為3.03×104m3/(km-2·a-1)。這與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網密切相關。
氣候特徵和地形特徵決定了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春冬缺水嚴重。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一帶最為乾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佔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的93%,而其東南部50%土地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7%。
2.水資源狀況
西北全區水資源總量約為2338×108m3,佔全國8.3%。水量較豐富的長江與黃河分水嶺以北流域的山區及瀾滄江源頭區水資源量共計710×108m3,絕大部分難以利用。內陸河區水資源中,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約140×108m3的水資源無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資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內陸河流域的水資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綜上所述,西北地區在人類經濟活動范圍內用於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量在1070×108m3之內。從地區分布看,缺水量較大的是新疆和關中盆地。從缺水程度看,新疆、關中盆地與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較高。
西北地區水資源基本特點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乾旱少雨。西北地區是全國降水最低值地區,也是唯一降雨量少於農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區。時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轉化頻繁。生態對水分依存度高,生態需水量大、水資源國民經濟可利用量相對較少。
西北地區地下水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較小,地下水污染總體較輕。內陸盆地地區的主要污染物為硝酸鹽氮;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鉻、鉛等,以點狀、線狀分布於城市和工礦企業周邊地區。
由於該地區氣候乾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廣布,使得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水土流失加劇,河湖萎縮、乾涸,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恢復困難。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水資源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生態利用量,超過該量,就會產生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縫、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三)華北地區
1.總體情況
華北地區總面積約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餘個,總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區和能源基地。華北地區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同時又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但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這一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甚至對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華北地區水資源主要屬於海河、黃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華北地區生產、生活總用水量佔全國用水總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結構變化情況是: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業用水比重少許上升。到2001年,開始出現工業用水的比重下降、城鄉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現快速增長的走勢。
2002年,華北地區工業總產值為29305.1×108元,是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6.45%,糧食產量為1.25×108t,是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7.32%。全區共有耕地面積43995×104hm2,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積為1832.74×104hm,佔耕地面積的41.66%。華北地區是帶動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主要地區,是解決中國3.35×108人溫飽問題的主要糧食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資源狀況
該區域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平均降水量為547mm,人均水資源量為342m3,不及全國平均數的1/6,世界平均數的1/24,屬嚴重缺水地區。華北平原屬季節性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緯度西風環流周期變化的影響,年際降水量很不穩定,呈現濕潤地區的特點。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餘為旱季,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又旱、旱澇交替的特點。這個地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水資源年際、年內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加之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資源不足成為該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供需的矛盾將日益突出。乾旱、漬澇、鹽鹼、鹹水成為華北平原東部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響,交替為害。因此,加強水資源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已成為保持該地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廢污水現狀調查分析與防治對策研究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華北地區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趨勢。華北地區人類經濟活動強烈,從城市到鄉村,地下水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氰化物、鐵、錳、石油類等。此外,某些地區地下水總硬度和礦化度超標嚴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總硬度超標。
該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為452.7×108m3。目前,由於山區與平原徑流明顯減少,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嚴重超采。地下水減少威脅華北城市平原地區的安全用水儲備,引起嚴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區河道乾涸、湖泊濕地萎縮、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影響到該區水安全,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四)南方地區
1.基本情況
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近20年來,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認識不足,水環境管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滯後,致使當今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性缺水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區的水資源量可觀,但由於對於水環境缺乏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長期排入江河和水庫,造成地表水體的嚴重污染。同時,由於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從而使淺層地下含水層不同程度地受到與地表水相同類型的污染,導致水環境的整體惡化。水環境問題引起的水質性缺水,已由過去的隱性轉化為今天的顯性。
雖然,南方地區水資源存儲量十分豐富,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能因為南方的人均佔有水量大而用起水來毫無節制。一方面,雖然南方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發達,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用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資金是有限的。同時,水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周期較長,回收效益不高,引進資金相對困難。另一方面,我們在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大量的廢污水排入水域或滲入地下,一旦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污染難以逆轉。因此,南方經濟加快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今天,必須未雨綢繆,加緊對水資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與興利、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南方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水資源狀況
根據水利部2006年的水資源評價統計數據,中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區(指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的水資源量為4761×108m3,佔全國的18.8%;南方四區(指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為20569×108m3,佔全國的81.2%。也就是說,南方的水佔到全國總量的4/5。
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響,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必須體現區域發展需求。我國南方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道水體污染嚴重,季節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十分明顯。
由於有些地區以森林為主的植被資源遭到大量破壞,以及人們在陡坡地盲目開墾,如在陡山坡上亂砍濫伐樹木用來種茶,從而導致水土流失不斷加重,特別是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災害更加嚴重。由於亂砍濫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洪澇災害的頻率較大。在水資源豐富的皖南山區,由於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同時又缺乏水利工程調節,因此造成比較嚴重的洪澇和旱災。
南方地區地下水局部污染嚴重,但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好。西南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鐵、錳、揮發性酚等,污染組分呈點狀分布於城鎮、鄉村居民點,污染程度較低,范圍較小。中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亞硝酸鹽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東南地區主要污染物有硝酸鹽氮、氨氮、汞、鉻、錳等,地下水總體污染輕微,但城市及工礦區局部地域污染較重。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淺層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現了因水體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一)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108m3;地下水開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國供水能力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4可見,總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為逐漸增大的趨勢,在1997年後有所減少,但減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處於增加的趨勢,從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見地下水的開采逐漸加大。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海水淡化為人類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國的海水利用出現在2000~2002年間,而且近年越來越得到重視。
(二)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80年估計約4437×108m3;年達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農業用水佔67.96%,工業用水佔20.77%,生活用水佔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國用水現狀對比表 單位:108m3
注:2003年數據(未包括台灣省)。
從表1-5可知,全國用水多年來呈持續增長,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長的趨勢。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此時,啟動了水費改革,推行了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這些綜合因素促使全社會用水從高增長轉向低增長(即低於人口增長)。1993年後,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大節水力度,使全國用水增長率進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我國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工業萬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為120m3,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對比表 單位:m3
(四)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m3(佔69.6%);工業用水131m3(佔9.7%);生活用水60m3(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國與其他國家用水情況對比表
續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為購買力評價。
㈤ 水資源現狀如何
中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萬億m3,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佔有量僅有2400m3,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目前,我國總用水量已接近6000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佔70%以上。
另外,中國屬於季風氣候,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南北自然環境差異大,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其中,北方9省區人均水資源不到500m3實屬水少地區。水資源分布與土地資源分布不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的82%以上,耕地佔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耕地佔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其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特別是城市人口劇增,生態環境惡化,工農業用水技術落後,浪費嚴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貧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瓶頸。據統計,全國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2/3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國城市年缺水量為60億m3左右,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我國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秋季的三四個月內,由於蓄水能力差,致使一年中河流的徑流量變化十分明顯。河流最大徑流量和最小徑流量相差長江為2.1倍,淮河各支流為11~12倍,海河南系各支流為13~76倍,黃河枯水期則出現斷流。
㈥ 我國水資源現狀是怎樣的我們應該怎麼保護水資源
由於超過1/3的土地面臨著高或極高的水資源壓力,中國面臨的水資源壓力屬於中高水平,但中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巨大進步。
節約用水已成為中國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需求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漸得到重視,中國正努力滿足日益增長的淡水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中國政府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明確要求從三個方面對水資源進行更嚴格的管理,即「三條紅線」:
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加強用水效率控制,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隨後,中國政府又發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要求提高工業、農業、城市等不同領域的用水效率。
(6)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是什麼地理擴展閱讀:
水資源的重要性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
由於氣候條件變化,各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資源量不等於可利用水量,往往採用修築水庫和地下水庫來調蓄水源,或採用回收和處理的辦法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擴大水資源的利用。
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水資源是可再生的資源,可以重復多次使用;並出現年內和年際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儲存形式和運動過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類活動所影響。
㈦ 我國水資源現狀是什麼樣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米3。其中地表水2.7萬億米3,地下水0.83萬億米3,由於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互為補給,扣除兩者重復計算量0.73萬億米3,與河川徑流不重復的地下水資源量約為0.1萬億米3。按照國際公認的標准,人均水資源低於3000米3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2000米3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1000米3為重度缺水,人均水資源低於500米3為極度缺水。我國目前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自治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米3。我國水資源具有以下特點:
(1)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米3,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2)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1998—2007年華北區平均水資源總量1467.3億米3,最高值出現在1998年,最低值出現在2002年,為918.5億米3。
(3)平原區地下水儲存量減少,降落漏斗面積不斷擴大。2008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7萬千米2平原地下水開采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38億米3。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81個,漏斗總面積從2006年的6.4萬千米2增加至7萬千米2。
(4)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4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年較為常見。
(5)據200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110億米3,其中農業耗水佔74.7%。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3%,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2%,實灌面積畝①均用水量為435米3。
㈧ 水資源的現狀和問題是什麼
水資源的現狀是:水質性缺水呈現惡化趨勢,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據統計,每年農村約有3.6億人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水資源正成為一種寶貴的戰略資源,上升為攸關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
水資源的問題是:
一、淡水資源短缺。
我國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8%。據統計,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個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由於水資源不足而嚴重製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每年的降水量在地域上和時間上的分布很不均衡。
華北、西北地區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嚴重缺水,東南、華南地區雨量充沛,但都集中在夏季形成地表徑流不易被利用,並常引發洪澇災害,我國15期間要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目的是解決北方地區工農業嚴重缺水的問題。
二、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耗水量是美國的15倍,是日本的31倍,據統計,我國生產1千克糧食要耗水1000千克,比一些國家用水量大了很多。農業用水量佔90%以上,而且在一些乾旱、半乾旱缺水地區發展高耗水的水稻種植,這種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
三、水質污染嚴重。
我國江河湖庫淡水普遍受到污染,甚至有的受到嚴重污染,劣v類水質已失去利用價值,使我國本你嚴重缺乏的淡水資源更加雪上加霜。
解決措施:
1、全面保護和審慎開采地下水。
2、加大海水直接利用工作力度。
3、海水淡化技術有待升級和推廣。
4、提高苦鹹水淡化能力。
5、污水資源化是解決缺水的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