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內蒙古高原的地形特徵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B.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C. 內蒙古高原的特點(地理知識)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盟和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編輯本段]高原概況
內蒙古高原 (Inner Mongolian Plateau)位於中國北部,是中國的第二大高原。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地面起伏和緩。從飛機上俯視高原就像煙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稱之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滾滾的沙漠,是中國天然牧場和沙漠分布地區之一。
橫貫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高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陰山及北山以北,馬鬃山以東,北抵蒙古,包括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及甘肅省的北部。海拔1,000∼1,500公尺,地勢起伏較緩,微向北部傾斜。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地勢較高,呼倫貝爾、烏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勢較低,蒙古語稱為「塔拉」。內蒙古高原東部為草原,是中國的重要畜牧業基地;西部氣候乾燥,為乾草原、荒漠草原與荒漠。向西沙漠面積增加,戈壁廣布。
內蒙古高原氣候十分乾燥,沙漠分布面積要佔全國沙漠總面積的37.8%。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黃河流經內蒙古高原中部的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緊縮,成為峽谷;有的地方河谷寬展,泥沙堆積成肥沃的沖積平原,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稱,這是勞動人民在這里修建渠道,引黃河水灌溉農田的結果。
內蒙古高原又稱北部高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全部、甘肅省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的廣大地區,東起大興安嶺和蘇克斜魯山,西至馬鬃山,南界祁連山麓和長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國。東西長約二千多公里,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內蒙古高原上既沒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沒有雲貴高原上的峽谷,其地勢起伏微緩,是一個可千里馳騁的高平原,主要由東部的呼倫貝爾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爾多斯高原等構成,陰山橫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等斷陷平原和盆地。在陰山以北,地表坦盪開闊,低緩山嶺之間,分布有寬淺的窪地或盆地,當地稱為「塔拉」。這樣的地貌,為內蒙古遼闊草原的形成和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內蒙古高原是一個向北漸降的碟形高原。邊緣地帶最高。這種地形對高原上的乾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壓,自然無雨;夏季高原轉熱,成為低壓區,吸引南風吹上,阻於邊緣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為雨影區。除邊緣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乾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邊境的黃河。河川對高原的切割不顯著,給風力吹颺提供了條件,這里一般風速每秒可達9米,飛沙走石不僅在岩石地面挖出溝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壞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礫石「戈壁」;在流沙積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內蒙古高原的顯著地貌特色。內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質歷史時期里,地殼不斷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過程中,一方面整個地塊發生和緩的拗曲,形成平緩的丘陵和寬淺的盆地;另一方面東部和南部微微翹起,翹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為山地。嵌鑲在高原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和中部的陰山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寬淺的大盆地,如呼倫貝爾盆地、二連盆地和居延盆地等,從盆地邊緣到中心,幾百公里的路程,高差僅二三百米,在地形類型上屬堆積—剝蝕高平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場。高原西部氣候乾燥,大部分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較稀疏,草場也較零散,有不少草灘分布在沙丘間的湖盆之中。由西向東,隨著降水量的逐漸增多,牧草也長得越來越好。氣候比較濕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別肥美,這里出產的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綿羊等良種牲畜馳名國內外。
[編輯本段]高原地貌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乾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盪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布,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只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噴溢,填充了低窪處形成熔岩台地,廣布於高原東部,台地呈階梯狀,檯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了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干濕的交替,但均屬半乾旱和乾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布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
[編輯本段]高原資源
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全部及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河北省和東北西部的廣大地區。又稱北部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馬鬃山,南沿長城,北接蒙古。東西長約2000千米,南北寬約500千米,面積1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中國第二大高原。海拔多在1000~1300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微斜,起伏和緩,切割輕微,陰山橫貫中部。南部為狹長的河套平原及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和東部為呼倫貝爾、烏珠穆沁、錫林郭勒、烏蘭察布等高原;西部為阿拉善高原。高原上多寬淺盆地,有呼倫、以林、居延等盆地。屬溫帶半乾旱氣候,乾燥度自東向西由1.2~1.5漸增至4.0。植被土壤狀況東部為草甸草原暗栗鈣土地帶,中部為乾草原栗鈣土地帶,西部為含灌木層片的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高原上日照充足,年日照總時數2800~3200小時;多大風,日數在40~100天/年,可發電。土地資源豐富,牧草生長良好,是中國最主要的畜牧業基地。草原上還盛產中草 葯,如甘草、黃芪、黃芩、赤芍、麻黃等。高原上高鹽湖有鹽、鹼、芒硝等資源。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鈮、稀土礦等70多種。
狹義的內蒙古高原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高原。它深處內陸,氣候乾燥,草原、沙漠、戈壁廣布。防風固沙、保護草原、改良草場、合理放牧是本區資源合理利用與自然環境改造的主要任務。http://ke..com/view/91328.htm
D. 蒙古國位於那裡
蒙古國位於亞洲的中部,南臨中國,北臨俄羅斯,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邊界線部長為8161公里,北鄰俄羅斯聯邦國界長3485公里,南部與中國接壤,邊境線長4700公里。國土區域在北緯42°-52°、東經88°-120°之間,是一個內陸國家。氣候署典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短促,秋季涼爽宜人,大部分地區的年最低氣溫低於-40℃,最高氣溫超過35℃。蒙古的地理特徵為西高東低,北林南漠,西北部國土以山區和森林為主,東部為草原和沼澤,南部是戈壁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
土地資源:可利用土地面積為15646.64萬公頃,其中,農牧業用地面積佔80%;森林面積10%;水域面積佔1%。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煤、銅、鎢、螢石、金、銀、鉬、鋁、錫、鐵、鉛、鋅、鈾、錳、磷、鹽、石油等80多種礦產,其中煤蘊藏量約500-1520億噸。此外,螢石蘊藏量約800萬噸、鐵20億噸、磷2億噸、銅800萬噸、鉬24萬噸、鋅6萬噸、金3000噸、銀7000噸、石油15億桶。其中,額爾登特銅鉬礦已列入世界十大銅鉬礦之一,位居亞洲同類企業之首。
森林資源:蒙古的森林面積為15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0%。木材總蓄積量為12.7億立方米,其中,落葉松佔72%;雪松佔11%;紅松佔6%;其餘為樺樹、楊樹、紅楊樹等。森林主要分布於肯特、庫蘇古爾、杭蓋和阿爾泰等省區的山區地帶。
水資源:蒙古境內河流總長6.7萬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為390億立方米,其中88%為內流河。湖泊水資源量達1800億立方米。
動物及動物保護:因為自然原始生態的保存完好,蒙古國廣闊的土地上保存有大量野生動物,其中許多在世界范圍都是罕見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政府注重保護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採取措施拯救瀕危野生動物,先後建立50個自然保護區。遼闊的蒙古草原、戈壁、山地是野生動物的樂園。主要珍稀動物有戈壁熊、野馬、野駱駝、野驢、野馬、黃羊等。其中戈壁熊屬於世界級瀕危物種,僅有30多隻;黃羊有80多萬只,佔世界的80%以上。
按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和一個直轄市,首都烏蘭巴托市。
E. 內蒙古的地理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至東經97度10分,北起北緯53度20分,南至北緯37度20分,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為17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
、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2.3%
內蒙古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即為內蒙古高原。氣候帶呈帶狀分布,從東向西由濕潤、半濕潤區逐步過渡到半乾旱、乾旱區。這里晴天多,陰天少,日照時數普遍都在2700小時以上,長時達3400小時。冬春季多風大,年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光熱、風能資源。
F. 我計劃在蒙古住一段時間,希望朋友能多指點,去的目的就是了解情況。
一、蒙古自然條件和社會基本情況
蒙古國位於亞洲的中部,南臨中國,北臨俄羅斯,國土區域在北緯42°?52°、東經88°-120°之間,是一個內陸國家。氣候署典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短促,秋季涼爽宜人,大部分地區的年最低氣溫低於-40℃,最高氣溫超過40℃。蒙古的地理特徵為西高東低,北林南漠,西北部國土以山區和森林為主,東部為草原和沼澤,南部是戈壁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按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和一個直轄市?首都烏蘭巴托市,共計342個蘇木(縣)和1681個巴格(鄉)。蒙古全國人口數約為238萬人,其中喀爾喀蒙古族占總人口的81.5%,其次是哈薩克族,占總人口的4.3,其餘為杜爾伯特蒙古族、布里亞特蒙古族和布亞茲蒙古族。全國總人口56.6%為城鎮居民,首都烏蘭巴托常住人口為76.1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32%。另兩個規模較大的城市是巴彥溫都爾市和達爾汗市,人口分別為6.83萬人和6.58萬人。全國總人口的43.4%為牧民,散居全國各地。
行政區劃:除首都外,全國劃分為21個省。
簡史:蒙古原稱外蒙古、或喀爾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汗國。1279-1368年建立元朝。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棄「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11月26日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作為蘇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6年1月5日,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2月改名為「蒙古國」 。
政治:國家大呼拉爾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實行一院制,由76位成員組成,每屆任期4年,凡25歲以上擁有選舉權的公民均有權當選為國家大呼拉爾成員。1990年3月,第十一屆大人民呼拉爾第八次會議作出決定,設立總統職位。總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同大呼拉爾、小呼拉爾(大呼拉爾常設機構)三分形成新的國家體制的領導核心。執政黨主席擔任政府總理。1999年12月24日通過憲法修正案。
貨幣名稱:圖格里克(togrog)。
軍事:總統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19966年起實行文職國防部長制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獨立於國防部。實行義務兵役制,1998年起增加了替代、合同兵役和抵償服役制,1992年起服役期改為一年。
我就知道這些了~~~不多有什麼錯的地方,不要笑我
G. 蒙古國的地理位置
蒙古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下面就說一說我對蒙古國的基本了解和印象:
1、地理版圖很大的弱國。
從世界地圖上就可以看出,蒙古國可不是一個小國,它是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僅次於哈薩克。它位於東亞的蒙古高原,是東亞五國之一。國土面積156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地圖上非常顯眼。
然而國土面積很大的蒙古國,人口卻不多。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蒙古國的的總人口只有320萬人,按照這個數據來算,蒙古國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也只有兩人左右。可以說蒙古國的人口是相當的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沒有之一。
然而蒙古國雖然國土面積很大,資源也很豐富。人口也不多,按理說蒙古國的人應該很富裕。事實上恰恰相反,蒙古國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因為沒有過硬的工業,很多用品都需要進口,生活成本可不低。2018年蒙古國的GDP總量只有130億美元,人均GDP為4100美元左右。
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經濟體量來看,蒙古國都是一個典型的弱國。
2、一個大國之間的緩沖工具。
蒙古國曾是我們的一部分,但是在二戰結束後,徹底的獨立出來。然而推動獨立的國家就是蘇聯,蘇聯推動蒙古國獨立的原因是,想把蒙古國變成我國和蘇聯的緩沖區。相鄰的大國非常需要緩沖區,這是基於國家安全上的考慮。可以說蒙古國就是一個緩沖工具的存在,當年是我國和蘇聯的緩沖區,今天則是我國和俄羅斯的緩沖區。
H. 內蒙古的自然環境特點
1、位置境域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
2、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
3、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4、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5、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
(8)蒙古地理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
1、森林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到西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寶格達山、迪彥廟、罕山、克什克騰、茅荊壩、大青山、蠻漢山、烏拉山、賀蘭山、額濟納次生林區),以及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
2、植物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分屬於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種。野生植物以山區植物最為豐富。
3、動物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有獸類24科114種,佔全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有產業狩獵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51科365種,佔全國鳥類1186種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49種。
4、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內蒙古
I. 蒙族生存的地理位置的環境是什麼
法國地理學家白呂納認為:「一地的位置、地形、地質構造和氣候都可以解釋一個民族的歷史。」①那麼,我們研究蒙古族游牧畜牧業經濟就有必要了解蒙古族生存和生產的自然環境。在自然經濟階段,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必然表現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多樣性上。因此,人類經濟活動也是復雜多樣、千變萬化的,進而各種經濟活動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就畜牧業的起源來講,因地理環境的不同,或是從狩獵到畜牧,或是從農耕到畜牧,或是從混合經濟到畜牧業。畜牧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產生了游牧畜牧業經濟,簡稱游牧經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下三個原因尤為重要:一是由於牧民的生產技術的提高而引起的生產力的發展,現有的草場無法滿足牲畜數量的增加;二是自然環境,即天氣、氣候的變化,多數學者認為畜牧業一般產生於氣候、天氣變化大的自然環境多樣化的地區,因為這里有多種野生動物和野生動物所採食的多種野生植物;三是車等游動工具的廣泛使用。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②研究蒙古族游牧畜牧業經濟,有必要了解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及自然環境對蒙古族游牧經濟的影響。大體上說,蒙古族從形成以來一直生活在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地域里,這里是蒙古民族形成、發展並走向世界的搖籃,它的山川、河流、湖泊、原野沙漠到生長的植物以及生殖繁衍的野生動物多數都是以蒙古語命名的。從經緯度上,蒙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轉引自陶克濤:《氈鄉春秋》(柔然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頁。
高原一般包括從東經125°的嫩江流域至東經80°的天山山脈、從北緯37°的鄂爾多斯高原至北緯53°的貝加爾湖周邊地區。蒙古高原的特殊地理環境孕育了游牧民族,尤其是對畜牧業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3世紀,初次到蒙古地區的中原人眼裡的蒙古高原是「原隰之地,無復寸木,四周惟白雲黃草」;「其產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八月又枯」①的景象。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其《蒙古史》中記載說:「在這個國家的某些部分,山嶺極多,在其他部分,則是平地,但是,實際上它的全部土地是由含沙很多的沙礫構成的。在某些地區,有一些小樹林,但是在其他地區,則完全沒有樹木……那裡的天氣是驚人的不合常規,因為在仲夏的時候,當別的地方正常地享受著很高的熱度時,在那裡卻有兇猛的雷擊和閃電,致使很多人死亡,同時也常常下著很大的雪。那裡也常有寒冷刺骨的颶風,這種颶風是如此猛烈,因此有的時候,人們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騎在馬背上。當我們在斡耳朵(宮帳、宮殿之意——引者)前面的時候,由於風的力量太大,我們只得爬在地上,而且由於滿天飛沙,我們簡直不能看見什麼東西。那裡在冬季從來不下雨,但是在夏季常常下雨,雖然雨是如此之小,以致有的時候連塵土和草根都沒有潤濕。那裡還常常下大冰雹……在夏季,也會突然很炎熱,而突然間又非常寒冷。」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國維遺書》第13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
②[英]道森編、呂浦譯、周良霄註:《出使蒙古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頁。
蒙古高原的地形,主要由山脈、草原、丘陵、沙漠、戈壁等組成。與此地形相適應的土壤是屬於乾草原地帶的栗鈣土,蒙古高原的西部荒漠草原植被下發育著棕鈣土。另外,也有草甸土、沼澤土、鹽鹼土和沙土等。在這種土壤里生長著很多植物。蒙古高原的植被類型的主要特點是,在群落組成中多年生、旱生低溫草本植物占優勢。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雜草類及一些旱生的半灌木和灌木。冬天嚴寒、降水量少,更適應於草本植物的生存與生長。禾本科草類以針茅和羊草最為代表性。雜草類主要屬菊科和豆科,有西伯利亞艾菊、各種黃芪、花苜蓿等。旱生灌木以錦雞兒屬為最主要。這些禾本科、豆科等植物,大多為各種家畜所喜吃,故蒙古高原一向是游牧畜牧業的搖籃。一般認為蒙古高原的東部為典型草原、西部則為荒漠草原。草類高度和植被覆蓋度也相應地逐漸減少。在植被組成中,從東向西,雜類草數量逐漸減少,旱生灌木和半灌木逐漸增多,反映出氣候的乾旱程度逐漸增加。蒙古高原中河流、湖泊或水分較好的地方,則為鹽漬化草甸或沼澤,植物以芨芨草、星星草、鹼蓬、硬苔草等為主。
蒙古高原氣候也影響著植物的生長,進而影響著動物的生存與繁殖。概括起來,它的氣候特徵是:半乾旱、冬寒夏溫、多風沙、富日照,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半濕潤到半乾旱的過渡類型。蒙古高原冬季天氣多晴燥,地面輻射卻因此加強。北方新鮮極地冷氣經常向南或東南流動,使全境盛行偏西北風,寒潮猛烈。如南來氣流較強而持久,冷空氣再次南下時,即出現大風雪天氣。夏季蒙古高壓退縮消失,大陸低壓形成,東南季風得以進入蒙古高原。雨季一般在7月至9月之間。
蒙古高原自然環境的優點之一就是熱量資源充足,有利於植物的生長。(1)日照豐富。日照百分率平均高達70%以上,年平均日照數在3000小時左右。冬季豐富的日照對牲畜在天然條件下越冬有利。(2)夏季溫暖。夏季氣溫升高,7月在19—24℃之間,最高溫常升至30℃以上。生長期100—150天。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太陽和地球是生命有機體最基本的環境基礎。照耀大地的陽光有兩個功能:一種是熱能,它給地球送來了溫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體變熱,推動著水的循環,引起了空氣和水的流動;另一種功能是光能,它在光合作用下被綠色植物利用,形成了碳水化合物,這些有機體所包含的能量沿著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流動,這就是生物的能量環境。
蒙古高原的自然資源中,相對來講,缺乏水資源。水分條件方面:降雨量在200—400毫米,由東向西北減少。降水集中於夏季。6—9月降水佔到全年的80—90%。降水變率愈向西愈大,平均變率在20—25%以上。如有冬天降雪即可形成雪覆蓋。降雪量和積雪時間、積雪深度都是自東向西減少。東北部地區穩定積雪期自11月下旬至次年3月末,積雪深度平均20—30厘米,最深達40—60厘米;向西由於雪量很少,常不能形成雪覆蓋。草場積雪可部分解決冬季牲畜飲水問題,因而可利用目前尚無供水條件的草場放牧。積雪到春季融化,增加地表濕潤程度和改善土壤墒情,有利於牧草返青和作物出苗,河湖水量及潛水也因得到融雪水的補充而增多。但深厚而持久的雪覆蓋(大於15厘米)或凍結而持久的雪覆蓋,能使牧草覆埋和牧場封凍,造成畜牧業上的「白災」。反之,少雪或無雪,牲畜因無飲水而造成「黑災」,這樣不僅不能利用無供水條件的草場放牧,增加夏秋草場放牧時間,易導致夏秋草場因過度放牧而退化,帶來「黑災」的危害①。
蒙古高原水草富饒,是得天獨厚的天然大牧場。畜牧業的再生產過程與植物、動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那樣:「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會性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詳見任美鍔主編:《中國自然地理綱要》,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312334頁。
②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8—399頁。
蒙古高原的這種自然環境必然要求與它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北方游牧民族通過漫長的生產勞動的摸索,最終選擇了以游牧方式經營畜牧業的生產方式。這也是北方游牧民族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掌握自然環境變化的結果。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和殘酷性使游牧民族只能選擇游牧這種生產、生活方式。依據氣候、天氣的變化,牧民把牲畜趕到符合生存和採食的地方,人也適應游牧生產的需要過游牧生活。牲畜的生存和採食受制於大自然的變化,牧民也按照季節變化規律和牧場情況安排游牧生產活動和游牧生活。在生產力發展較低階段,游牧經濟的發展確實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這種制約突出表現在游牧畜牧經濟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上。所以,蒙古人盼望的天氣和憧憬的生活是:「成群的野獸到處出沒;肥壯的牛羊到處游動……那裡沒有乾旱的春天,只有豐碩的秋天;那裡沒有風沙的災害,有的是肥壯的畜群;那裡沒有嚴寒的冬天,只有溫暖的夏天;那裡沒有貧苦的百姓,家家戶戶豐衣足食;那裡沒有可憐的孤兒,戶戶家家人丁興旺;那裡沒有戰亂的騷擾,代代過著安寧的生活。」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黑勒、丁師浩譯、浩·巴岱校訂:《江格爾》,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366頁。
三、蒙古高原自然環境對社會分工的影響
我們應依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做出具體的、歷史的分析。蒙古族畜牧業經濟源於匈奴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但在發展與變遷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具有較典型的以游牧經濟為主的獨特社會經濟形態。中國北方民族在蒙古高原經營游牧畜牧業經濟,是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因為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低,自然環境對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作用越大。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自然環境在社會生產力與社會分工中的作用,認為因自然條件的差異,導致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植物的種植兩種生產方式,指出:「畜群的形成,在適於畜牧的地方導致了游牧生活:閃米特人在幼發拉底河和底里斯河的草原上。」①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進一步分析了自然環境對生產方式的影響,他說:「東半球。我們發現處於這一時期的土著部落有供給乳食和肉食的家畜,但他們大概沒有園藝食物和澱粉食物。野馬、牛、羊、驢、豬——這些動物的馴養,成群的繁殖,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成為不斷進步的源泉。其效果只有到繁殖並維持家群的畜牧生活定型以後才具有普遍的意義……但中亞的草原和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以及其他亞洲一些河的流域則是牧畜部落的天然家園。」③我們結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進一步分析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對蒙古族社會分工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6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6頁。
1.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對蒙古族畜牧經濟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如果自然環境優越,就可以使用較少的直接勞動創造較多的勞動產品。因為有利的自然環境,人們獲得較多的勞動生產率,不利的自然環境則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勞動生產率時,是同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分析的。他指出:「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的意義。」「絕對必需滿足的自然需要的數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氣候越好,維持和再生產生產者所必需的勞動時間越少。因此,生產者在為自己從事的勞動之外來為別人提供的剩餘勞動就可以越多。」①就是說有利的自然環境不僅勞動生產率高,而且能夠節約勞動時間,增加剩餘勞動時間。有利的自然環境當然不可能自己創造勞動產品,只有具備勞動能力的勞動者,才能夠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環境,創造物質財富。生在蒙古高原、長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勞動者經過長期的同自然界的接觸、適應並在生產過程中深深懂得,如何利用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人類造福的道理;懂得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條件下,蒙古高原上經營游牧畜牧業的勞動生產率應高於經營農業經濟的勞動生產率;他們懂得勞動的不同自然環境使同一個勞動產生不同的勞動生產率的道理;他們懂得根據自然環境的稟賦,符合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要求,進行生產活動,就能夠提高自然環境的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他們懂得可以用較少的勞動投入,獲得較多的勞動成果。當然這種認識是一個樸素的認識,然而實踐證明,經營游牧畜牧業確實合理利用了自然環境,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頁。
2.蒙古高原自然環境影響了蒙古族社會分工的發展。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勞動分工及專業化所帶來的較高生產率,即每個人生產其最適宜生產的產品,然後與他人交換,從而在市場上獲得較豐富的利潤。就人的勞動而言,任何勞動都是一種社會分工條件下的勞動。個人的勞動,不管怎麼憑借個人的智慧和經驗以及技能進行的,但絕不是一種孤立的、純粹的、個人的勞動,而是一定的社會分工條件下的勞動。勞動的進步與分工的發展是互相促進、互相滲透的。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條件下,這種勞動進步與社會分工發展的自然基礎就是自然環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並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於多樣化。」①社會分工的前提條件就是人類生存和生產的自然環境差異。自然環境的這種差異性只是分工的自然基礎,分工的前提就是有勞動能力的人。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就是「游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分工」②。
人類社會第一次社會分工以後,游牧部落或游牧民族在適合於發展畜牧業的自然環境里,繼續改進了畜牧業的經營方式,改善了勞動條件,促進了畜牧經濟內部分工的發展。其中,畜牧經濟內部分工的發展,對游牧民族勞動者的素質技能的提高和游牧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分析部門內部分工起源時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後來是由於天賦、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發地或『自然地產生的分工』。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開始成為真正的分工。」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談到了自然分工的問題,指出:「在家庭內部,隨後在氏族內部,由於性別和年齡的差別,也就在純粹生理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分工。」④蒙古族畜牧經濟內部也有自然產生的分工,如男子承擔牛群、馬群的遠距離放牧和夜間監護畜群以及大雪中保護牲畜等勞動;婦女從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1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83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頁。
④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9—390頁。
擠奶、做飯、加工奶食品、製作皮毛製品等。這種自然分工是相對的,也可以互相代替或互相幫助。到了12世紀初,蒙古族牧人分工管理、牲畜分群放牧更加明顯。《蒙古秘史》記載,扎木合對鐵木真說:「安答啊!咱們近山扎營住下[適於牧馬],可以讓咱們的牧馬人到帳廬里[休息],咱們靠近澗水扎營住下[適於牧羊],咱們的牧羊人、牧羊羔人、飲食方便。」①這個記載可以證明當時的蒙古族牧民已經了解到,畜牧業內部分工的意義。成吉思汗令「弟別勒古台與合刺歹脫、忽刺溫二人管理馭馬」,為司牧馬;「泰亦赤無歹、忽圖抹里赤、木惕合勒忽三人管牧養馬群。」成吉思汗還令古出沽兒「管修造車輛」。可見成吉思汗統轄下的牧人分工是很具體的。蒙古游牧民族在分工管理的基礎上,還將牲畜分群放牧。不僅各種不同的牲畜分群放牧,就是同類牲畜也按畜養需要的不同而分群放牧。《黑韃事略》記載,牡馬分去勢的「騸馬」和不去勢留做種馬的「移刺馬」,移刺馬專管騍馬群,不入騸馬群隊②。另外,也產生了專門贊美游牧勞動的精神生產的勞動者,如民間藝人、薩滿巫師等。因為「分工不僅使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各種不同的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③。蒙古族社會經濟內部的分工發展無疑是一個歷史的巨大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蒙古牧民的素質技能。
3.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影響了蒙古族勞動者的素質技能的提高。劉永估教授認為:「生產力就是勞動者素質技能的社會表現。」④人類要進行生產、生活活動,增加社會財富,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余大鈞譯註:《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頁。
②參見李炳東、俞德華:《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農業卷),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頁。
④劉永佶:《主義·方法·主體》,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頁。
必須了解自然環境,把握自然環境規律,按自然規律安排生產活動。勞動者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質技能,發展了生產力。而且隨著人對自身和自然環境的認識不斷深化和發展,人的素質技能會進一步提高。馬克思分析勞動生產力時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①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提高自身的素質技能,改善人際關系,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促進人類自身的自由發展和勞動解放為總趨勢的,這是一個進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變革的過程。在已有的人類發展進程中,提高了素質技能的勞動者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積累了關於自然和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豐富知識以及處理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能力。在人類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然界提供進一步加工的勞動對象和許多生活資料。「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即勞動在無機界發現的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一樣,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②如果我們正確利用自然環境就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對象,節約勞動時間,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蒙古族牧民在經營游牧經濟的過程中認識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掌握了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技巧,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素質技能,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頁。
②《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2頁。
4.蒙古高原自然環境也影響了蒙古族人口增長速度。自然環境通過所經營的經濟影響人口增長速度。在蒙古高原上所經營的游牧畜牧業從一定意義上講,能夠遏止人口增長。在四季分明的蒙古高原上,「逐水草遷徙」、「以穹廬為舍」的游牧生活不利於人口的增長,而且游牧畜牧業經濟也不利於人口的增長。據國外一些人類學家對游牧社會的研究表明,「為了適應游牧體制,人們會相應擴大生育間隔,一般是4年以上,因為游牧生活不允許同時照顧兩個無法獨立的孩子」①。人口增長相對緩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蒙古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有利於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自然經濟階段,「始見毛幕氈車,逐水草畜牧,非復中原風土」②的蒙古高原上,以游牧方式經營畜牧業是一個適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增加社會財富,保持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發展和自然與牲畜協調發展的正確選擇。畜牧生產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以牧草為第一生產資料,以牲畜為第二生產資料的能量轉化過程,牲畜依靠其新陳代謝機能,通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動,不斷更新其後代的過程,稱為畜牧業自然再生產過程。畜牧業經濟的再生產過程,總是同牲畜的生長、發育、繁殖的自然再生產過程密切交織在一起。牧民在放牧勞動過程中,有意識地利用牲畜自然再生產的特點,通過游牧等手段,為牲畜創造更好的生產條件,從而使其更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以便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畜牧產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喬曉勤:《危機與選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頁。
②《長春真人西遊記》,見《王國維遺書》第13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
蒙古族游牧經濟構築了天(氣候環境)、地(土壤營養庫)、生(生物多樣性)、人(人的社會)的復合生態系統,是歷史條件下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高效和諧的優化組合。游牧經濟可以保持草原自我更新的再生機制,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演化,滿足家畜的營養需要,保障人類的生存與進步。「人類雖然沒有對生態系統進行根本上的改造,卻能巧妙地對之加以積極的利用,牧民們可以在盡量長的時間,通過有規律的『轉場』而把畜群放牧在生態系統的能源輸出口——青草地上,從而達到以較大的活動空間來換取植被系統自我修復所需時間的目的。」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修訂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頁。
J. 蒙古的地理資料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7月宣布獨立,建立「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5月哲布尊丹巴死後,同年11月,第一屆大人民呼拉爾在庫倫召開,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11日,美、蘇、英三國首腦簽訂涉及外蒙古主權的雅爾塔協議。1946年中國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16日同中國建交。
蒙古是一個地廣人稀的草原之國,人口250萬(相當與中國中等城市人口)以喀爾喀蒙古族為主,過去大約40%的人口居住在鄉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居民占總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烏蘭巴托的居民佔全國居民總數的1/4。農業人口主要由飼養牲畜的游牧民組成。語言主要為喀爾喀蒙古語。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蒙古以畜牧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1991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實行國有資產私有化。地下資源豐富。重要礦產資源有鎢、鉬、鐵、鈾、石油等80多種礦產,其中煤蘊藏量約1520億噸,鐵20億噸、磷2億噸,金3000噸、銀7000噸、木材蓄積量為12億立方米,鉬礦亞洲第一,世界第十。其中鎢、鉬、鐵、鈾、石油等礦產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
蒙古屬內陸國家,只於中俄兩國接壤,這樣決定三種立國策略,或親俄或親中或平衡各方力量,目前蒙古立國策略為平衡各方力量,為本國謀取最大利益。蘇聯解體前,蒙古國內無軍隊,防務由蘇聯提供。蘇聯解體後,蒙古初步設立了義務兵制度招募邊防軍。類似蒙古人口稀少國家,為保衛國家,國防力量一般為全民皆兵。但蒙古只於中俄兩國接壤,全民皆兵也不能保證得到國土的100%安全。因此軍事力量基本沒有。事實上,蘇聯國內曾認真考慮過將蒙古納入過加盟共和國,提供永久防務但由於蒙古強烈反對而作罷。
蒙古對中國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現階段因為種種原因對北方防務的諱莫如深,刻意低調,但事實上,來自北方的威脅在近代對中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實際傷害。沙俄及蘇聯蠶食鯨吞了中國近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分裂了180萬平方公里的蒙古,總和相當於8個逶國。蘇聯在邊境陳兵百萬計劃入侵,揚言3天佔領北京,北京緊急疏散20萬人口,企業學校國家重要部門撤離,其慌亂程度不亞與中印戰爭失敗後印度的表現,蘇軍可以在新疆,甘肅,內蒙,東北的任意一點撕開缺口。 北京無力應付來自漫長2000公里的軍事完全防務。在最危機的時刻,中國人自救了,在邊境引爆了核蛋,從而遏止了蘇聯瘋狂的入侵計劃。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研製出核蛋,後果將是如何。北方的威脅也造成了建國後經濟建設的嚴重後滯,全體中國人在10幾年的時間挖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防空洞體系,遍布了每個城市。其工程量不亞於萬里長城。值得人深思的是萬里長城與防空洞體系都是防禦北方的威脅。出生在60,70年代的朋友都還記得那時人手一冊核蛋爆發的應急手冊,筆者也有,但可惜沒有保留下來。近代中國受到的人禍(珍寶島,中印戰爭,朝鮮戰爭,困難時期人民非正常死亡,文革,懲越戰爭)無一不和北方大國有關系,某種意義上,北方大國對中國的實際傷害遠大於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