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說明峨眉山月歌的詩意和峨眉山月歌的詩句意思有什麼不同
意思:高峻的峨眉山前面懸掛著半輪秋天的明月,在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月亮的影子。我在夜間乘船出發要離開清溪去往三峽,想你一面卻難以如願,只得戀戀不舍向渝州進發。
完整詩歌:《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
(1)峨眉山月歌說明了什麼地理現象擴展閱讀
詩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
詩歌描述了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全詩連用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
Ⅱ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李白他抬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了什麼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類型:初中古詩
李白朝代: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
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注釋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⑵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⑷夜:今夜。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賞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山中多寺觀。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詩。人們比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這是作者早期居蜀時所作,另一首是寫於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一首則是寫於作者二十六歲(726)離開蜀地時。如果說李白早期是為了訪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麼在他即將離蜀和離蜀後寫的關於峨眉山月歌的詩,則主要是藉以表達豪情壯志及其對友人的思念。這首詩人們很欣賞,但理解卻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對作者寫此詩時的心情說法不一。明高棅《唐詩品匯》卷四十七引劉須溪謂此詩"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詩考索·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則雲:"李白的構思是在以孤懸空中的月與自己所要隨著江水東下而經過的許多地方對比。來展現自己乘流而下的輕快心情。"如果我們聯系李白出川的動機來分析此詩,對以上兩種理解的正誤便不難做出判斷。作者當時抱著四方之志出蜀遠游,猶大鵬將展其翅。此時沒有什麼"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與明月爭勝之心。峨眉山月本來隨著江水東流,作者乘輕舟順流而下。所經之處有時可以看到山月,有時看不到,明月時隱時現,彷彿在緊緊追趕自己。看不到時,就像遠遠地將山月拋在身後。假如把上述劉須溪所謂"含情"的"情",理解為作者與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悅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對"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種認為是指秋天,另一種認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圓形的時候"。揆度其意,當然以後一種說法較合理。不過可以肯定,李詩中的"半輪",不會是指上弦月,因為峨眉山此時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陰歷月終的時候了。同時,將"秋"字解作"時候",可以在訓詁方面找到根據,即"秋"字可訓為"時期"、"日子"。
此外,"秋"字還訓作飛動的樣子,或騰躍的樣子,如《漢書·禮樂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飛龍秋,游上天。"據此,將這句解作彎月飛掛峨眉山,似亦說得通。
第三,是對"三峽"的不同解說。一說這里的"三峽"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縣的黎頭、背峨、平羌所謂小三峽。要辨別哪一個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線。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說明是從峨眉山的方面啟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蘆山縣西北,至樂山縣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驛,在四川犍為縣。"清溪"在樂山三峽的下游,作者夜間從這里出發。目標是"向三峽氣顯然不是指樂山縣的三峽。否則不僅"向"字失去了著落,行人便成了走回頭路。所以。此處的"三峽"必定是指著名的巴東三峽。這里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也是由樂山經渝州(今重慶一帶)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對二聯對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說。有的說是指作者懷念的友人,或為其"送行之人";沈德潛則雲:"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唐詩別裁》)看來後一種說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實際上的故鄉,月是故鄉圓。作者對峨眉山月的懷念。無疑也是對故鄉的依戀。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擬人更有詩意。俞陛雲認為:"以秋宵之殘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橈,風景幽絕。無奈輕舟夜發,東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見,好山隔面,等於良友分襟也。"(《詩境淺說續編》)所以"思君"不是單指對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種寬泛的鄉情。以象徵著故鄉的山月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體的友人更有深意嗎?
Ⅲ 峨眉山月歌閱讀答案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首詩的主要藝術特色是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構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風致自然天成。
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寫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裡船從清溪驛出發,要向三峽駛去,船轉入渝州以後,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Ⅳ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的意思
這首詩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4)峨眉山月歌說明了什麼地理現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
後世影響
這首詩對當時及後世的詩歌創作頗有影響。杜甫《江月》《月三首》、鄭遙《初月賦》、蘇軾《送張嘉州》、陸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顯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響的痕跡。
Ⅳ 峨眉山頂的兩大奇景是什麼
日出、雲海、佛光、聖燈是峨眉山金頂的四大奇觀,也是到峨眉山旅遊的最想看到的景色。山頂的話肯定是日出和雲海了。
峨嵋四大奇觀之一:日出江山紅勝火
「日出江山紅勝火」,是從唐代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一詞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點化出來的,將「花」字變成了「山」字,但仍然是火紅紅的,頗有生機。似乎給峨眉山日出的壯觀,來了一個「畫龍點睛」。
高山觀日出,萬里山河,到處可見,不足為奇。但登觀日出,就大不一樣了。峨眉山觀日出,在3000米以上,視點高了,踞高望遠,更加浩瀚壯闊,峨眉山高立在四川盆地的西地邊緣,鳥瞰著縱橫千里的「天府平原」,這和東海觀日出又是另一番風情,那裡是有聲的海濤出一輪紅日,這兒卻是綿綿的雲朵悄悄地將朝陽托起。峨眉山夜雨居多,常常是雨霽晨曦,霧露中的冰晶和水珠,將陽光中豐富的色相展示得淋漓盡致。
峨眉山觀日出,不僅開闊視野,滌盪了胸襟,振奮了激情,而且是深深地密切了人和大自然的關系。北宋詩人蘇東坡詠道:「秋風與作雲煙意,曉日令草木姿。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中這樣寫道:」雲物為人布世界,日輪同我行虛空「。明代詩人楊升庵也有詩抒情:」窗含曉日明巴蜀,樹綰煙雲鎖牧樵「。這些流芳百世的詩人,在觀賞峨眉日出之後,詠唱了他們的直感和真情。有的說:這朝陽的溫馨育著山川草木;有的說:這陽光照亮了巴蜀大地;有的說:我伴隨著日輪,游在浩無邊際的太空。這是多麼的寄意真摯,多麼的豪情滿懷。
觀賞峨眉日出,更能理解秀甲天下的峨眉,更能理解」天府之國「的四川,更能理解八千萬巴蜀兒女。
金頂日出,和佛寺的鍾聲同步而起。天剛破曉,東方碧藍藍的天空,在靠近地平線那兒橫抹著一道直直的銀光,把天和地區分開來,徐徐地上下擴展著。忽而,從天地的縫隙里撞出了一條咖啡色的光帶。這江帶漸漸由深變淺,由凝重的色調變得更加明快,由曙紅變金黃,好像熔化了的金水在緩緩地傾瀉流淌。剎時間,幾道光束像閃閃利劍劃破了這紫藍色的天幕。此時,橙黃色的雲,朱紅色的雲,都被鑲嵌上亮晶晶的金色花邊,相互交錯重疊,把道道光束橫剪成了幾段,向高空不斷地延展。殷紅的太陽籠罩在一層層暗紫色的薄紗里。忽然,輕輕地撩起這紫色的面紗,露出好那紅紅的面龐。這紅色的朝陽和銀色的月光,有著異色同工之妙,它溫柔熱情,真令人神情頓爽。這時的朝陽憑著自身的活力,不斷地穿透一道又一道的雲彩,一個跳躍接著一個跳躍,冉冉地升上了地平線,把紫色的雲,紅色的雲,黃色的雲……推向遙遠的天邊,巧疊成千奇百狀的彩色」山巒「。在這些」山巒「的下邊,好像有一條黃橙橙的天河,在微微地流動著,朝陽正灑浴在這條天河裡,向上浮起,浮起,悠閑地浮出了這天河的水平面,似乎猛地一躍,帶著天河裡的金水,濕漉漉的升向高空,露出橢圓圓的、紅潤潤的笑容。然後很快升高,很快變得渾圓渾圓,很快收斂了笑容,放射出刺眼的光芒,刺得人眼花繚亂,千山萬嶺金色一片。此刻,滿天的彩霞,殷紅的朝陽,玉白的雪山,珊瑚色的」峨眉山頂「,浩大的綿綿雲海,構成了一幅極為壯麗的天然畫卷。
峨嵋四大奇觀之二:萬盞「聖燈」照峨眉
峨眉山的「聖燈」又名「佛燈」和「佛光」一樣大有名氣,被人們贊之為「萬盞明燈照峨眉」,「萬盞明燈朝普賢」,比起「佛光」來,更難得一見。但它始終不會辜負求新求異的探索者。只要你掌握了它出現的規律就有門了。撲克「聖燈」要具備四個自然條件:一是雨後初晴;二是天上沒有明月;三是山下沒有雲層;四是山頂沒有大風大雨。古往今來,見過「聖燈」的人不少,連看三夜的還大有人在。公元1701年,高僧乇中大師,在他的《朝峨山記》中,饒有風趣地寫道:「是夜,僧報聖燈現,憑閣觀之,空中隱耀得數十燈,有數燈最明,上下相承,又有漸飛至寺前者。伏虎聖燈罕見,余不及於峰頂睹燈,今補觀於此,尤屬異數。連連觀三夜,余憩五日而後行。」徹中大師在金頂沒在看到「聖燈」,到伏虎寺卻補上了,還飽覽了三夜,真是幸運奇緣。說明只要條件具備,見也不難。
峨眉山能看到「聖燈」的地方,不止一處,靈岩寺、伏虎寺、華嚴頂、洗象池、天門石,歷史上都曾出現過。最大可靠的還是金頂。
1981年,作家馬識途,在《峨眉山下秀》中寫道:忽然眼前深谷里出現星星點點的螢光,一會兒成千上萬的飛騰起來,於是,都說;佛燈升起來了!其實這也不過是山下的磷光飛升之故。
一千多年來的百家之說,都不能使人置信。伏虎寺的林叢里,哪來的磷光?華嚴頂、洗象池哪來 的水田?上浮青天,下沉谷底,大的如碗,小的如豆,又作何解呢?
最近有一新的發現,說「聖燈」是一種附著在樹枝上的「密環菌」,遇到空氣中的濕度達到100%時的發光。1983年,井岡山總體規劃委員會的一支田野普查隊,在南屏嶂水口坳這個地方夜宿時,看見了與「聖燈」十分相似的景象。他們把發光區域土壤、岩石、昆蟲等和有關植物的枝葉進行采樣化驗,結果表明,發光的是附生在樹枝上的「密環菌」的真菌物質,在水分達到100%以上時,即能發光,乾燥後光亮現象消失。這種帶菌枝葉之所以能在黑夜裡螢光四射,完全是因為密環菌得到充分的水分後和空氣中的氧無素相互摩擦作用的結果。這和一千多年前的徐太妃詩中的「細雨濕潤不滅,好風吹更明」;與四百多年前王士性《游記》中的「俟聖燈一至,數千百如亂螢,撲之,皆木葉耳」!是十分吻合的,「聖燈」的千古之迷,總算有個可信的解釋。
「聖燈」這種奇妙的自然景觀,祖國的萬里山河並不多見,明你的嘉州(今樂山市)知州袁子讓是湖南郴縣人,說他家鄉的「寶山夜火」和峨眉「聖燈」有些相似。宋人無名氏所作《鬼董》一書中記有:「廬山天池峰,曼利剎利菩薩道場,夜夜有聖燈」。此外,尚未有見,至於國外是否有此奇觀,也未有聞。噫!說不一定這「峨眉聖燈」將會登上「世界之最」的寶座哩。
峨嵋四大奇觀之三:「峨眉寶光」永葆奇勝
峨眉寶光,又稱佛光。佛經中說,它是釋迦牟尼眉宇間放射出來的光芒。在峨眉山上出現這種自然奇觀,又和佛教傳入山中的歷史密切相關。自公元63年發現以來,不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並以世界奇觀名馳中外。
類似峨眉寶光這種自然現象,國內外已曾多次多處出現:在國內有山西的五台山佛光寺,江蘇南京鍾山、北極閣,浙江靈岩寺,安徽的黃山、潛山,江西的廬山,山東的泰山,雲南的雞足山,西藏的拉薩河谷,四川的大小瓦屋山等處;在國外尚有南非洲的潘巴馬斯山,美國的亞利桑那大峽谷,瑞士的北魯根山,烏克蘭的米亞半島。黑海和亞速海之間的羅曼克什山,德國漢茨山的布羅肯峰等處。但這些地方的「寶光」,有的僅偶然一現,有的雖曾多次出現,但早已消失,有的雖景觀尚存,但很難得見。只有峨眉寶光,在峨眉山景區范圍內尚有天門石、接引殿、雷洞坪、靈岩寺等處曾多次出現。世界奇觀,奇勝永葆。
峨眉寶光,覺的為一七彩光環。幻變之奇,出人意外。雖數入北肩而立,人影投入環中,卻人動影隨,身影自見。絕妙之處,殊非言語所能形容,親臨目睹,奧妙自知。
近百年來,峨眉寶光這種自然現象,引起了世界科學界的重視和研究。中國學者魏福平教授等多年觀察的結果,認為寶光這種自然現象,是日光在傳播過程中,經過障礙物的邊緣或空隙間產生展衍現象,即展衍作用而出現的。當雲層較深,日光透射雲層,會受到雲層深部的水滴或冰晶的反射;這種反射再穿過雲霧表面時,有部份光偏離原來的放射方向,其偏離的角度與冰晶點的直徑成反比,與各種色光波長成正比。於是,不同波長的單色光分別逐漸擴散開去,形成一個彩色光環。為什麼會形成環形的光反應呢?因為只有位於某一人光錐面的單色光,才能為人們的肉眼所見。這種光錐的夾視角,據粗略的計算約為9度左右,不像「虹」的夾視角大達84度左右。同時光線在衍射時,光波愈短其偏離角度就愈小,所以色彩的層次分布,一般呈紫色在外,紅色在內,愈接近環形的中心部位,色彩逐漸淡化,到了光環中心,就像一面發光的乳色玻璃鏡。
為什麼會身影自見呢?主要原因是:雖然雲層中的水滴和冰晶點很多,但人們各自所見的光環,只是各自所見為頂點的那個光錐面的水滴和冰晶點作用的結果。也就是各自照著一面小小的圓鏡,自然照見的只是各自的身影。由於這種自然現象出現的地理位置、環境、時間、形態、色彩多種多樣,這只能說明環形「攝身光」的成因。這種環形彩光,常見於峨眉山第二主動峰的金頂,19世紀初,科學界定名為「峨眉寶光」。
峨嵋四大奇觀之四:「銀色世界」浩無邊際
「銀色世界」是佛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最圓滿的一個世界,從實相中看來也是內容豐美的綜合景觀。
為什麼要將這「銀色世界」的桂冠贈給峨眉山呢?這是因為綿綿如雪的浩如煙海浩如煙海雲海,銀光四散的峨眉山月,長年呈現的聖浩雪景,美之為「玉樹瓊花」的「雨凇」,以及橫陳西天開顏而笑的貢嘎雪山,巧構成了一塵不染的天然畫卷,它確是當之無愧的「銀色世界」!
峨眉山的雲海,是由低雲組成的,上半年層積雲為主,下半年以積狀雲和層積去相媾而成;峨眉山的霧日年平均為322天,甚至多達338天;這低雲多霧匯成的雲海,所以和其他地方的雲海就大不相同了。峨眉山的七十二峰,大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峰高雲低,雲海中浮露出許多島嶼,雲騰霧繞,宛若佛國仙鄉;雲濤人才輩出卷,白浪滔滔,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近代詩人趙朴初詩;「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就是這一景緻的絕妙寫出照。
峨眉山是白雲的故鄉,是抓緊的世界,許多佛寺,都冠上了一個「雲」字,臣雲庵、白雲寺、集雲寺、卧雲寺、歸雲寺……隱沒在白雲深處的「銀色世界」里。
站在雲層之上來觀賞峨眉山月,自然是「月光清朗照乾坤」。用皎潔如玉來形容銀光四溢的峨眉山月,可以說是毫不虛誇的。唐詩人李白在《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詩中,全詩十六句,竟有七句詠及峨眉山月;「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將峨眉山月化為了巴蜀的親故。他的《峨眉山月歌》成為了千古絕唱,成為了當今世界漢詩唐風的典範。
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每年中有九個月積雪難消,沒有四季可分,再加上年平均141天的「雨凇」和139天的「霧凇」。這雨凇、霧凇的出現,蔥蔥翠翠的山山嶺嶺,籠罩上了一層晶晶透明的琉璃。宋代愛國詩人馮時行《峨眉山》詩:「岩巒皆創見,草木半無名。翠削山山玉,光搖樹瓊。」
這種奇境往往又出現在夏秋之際,這在地球上同一緯度、同一自然環境中是極少見面禮。峨眉山雖不高,但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皚皚如玉的冬景。
世界上最長的詩--《格薩爾王傳》中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象。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古老傳說,契合得多麼巧妙。每當旭日東升的雪霽之晨,披上層層瑞南的峨眉山,真像一頭魄神象,卷鼻人才輩出尾,走向雲海的彼岸,走向殷紅的朝陽;每當紅日西斜,而七彩繽紛的「佛光」,像阿耨達池裡的蓮花,從浩瀚的雲海中升起。年代詩人郭沫若觀賞妙景之餘,高唱出:「玉峰迎旭日,銀海納長虹」。
雲海、月光、雪山、冰峰,聚合成這一塵不染的「銀色世界」。
Ⅵ 峨眉山月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文/顏雨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作,通過描寫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親人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表達了詩人什麼的感情
1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譯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翻譯: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2《峨眉山月歌》賞析
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寫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寫靜態之景;次句是俯視,寫動態之景。第三句寫出發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全詩連用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
此詩是作者李白於開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兩句是說,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別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句式,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後兩句是說,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這位「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達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是超越時空。但這首詩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個字中出現了五個地名,共計十二個字,這在萬首唐
Ⅶ 峨眉山月歌 賞析急!!!!!!!!!!!
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寫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映影。
首句是仰望,寫靜態之景;次句是俯視,寫動態之景。第三句寫出發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全詩連用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
原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白話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7)峨眉山月歌說明了什麼地理現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Ⅷ 及古詩所描繪的月相是什麼.古詩的解釋不要.就是寫
《春江花月夜》是滿月。
可憐九月初三夜,月似真珠露似弓。-上蛾眉月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上弦月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確實是上弦月,可根據峨眉山和「平羌江」的關系推斷。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滿月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滿月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下弦月
楊柳岸曉風殘月-一般認為是下蛾眉月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抱玉弓。-下蛾眉月
結尾交代事結束,首尾內容要略寫。
Ⅸ 《峨眉山月歌》閱讀回答
1. 「影」指的是月影。明寫峨眉山月映江中的月下美景,暗寫詩人舟行江上的情景。
2. 同意這種說法,本詩歌以「月」為線索,是關鍵詞,抒發了詩人行江思友之情。
Ⅹ 什麼是峨眉四大奇景之一
峨眉四大奇景是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奇景。雄渾秀麗的峨眉山,氣象萬千,每年中秋之夜,峨眉山將為遊客獻上一枚特有的「雲中月」,山頂「雲霧抱月」的景觀令人稱奇。
登臨最佳賞月點——金頂,腳下是變幻的雲海,抬眼遠望,圓月鑲嵌在天空之上,在四周若有若無的雲海的襯托之下,極具朦朧之美。
峨眉山金頂始建於唐朝,屋頂為錫瓦所蓋,元代時又被稱為「銀頂」。寺側有卧雲庵,內有飯堂和客房可供遊客食宿。在金頂可觀看峨眉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聖燈。金頂與千佛頂、萬佛頂相鄰,萬佛頂上亦有建築,且有觀光索道連接金頂與接引殿。
(10)峨眉山月歌說明了什麼地理現象擴展閱讀:
觀光峨眉四大奇景的旅遊信息
1、門票:無需門票,峨眉山景區門票已含。
2、金頂索道
旺季:上行65元/人,下行55元/人 淡季:上行30元/人,下行20元/人
開放時間
夏秋季(5月1日-10月7日) 6:00-18:30
冬春季(10月8日-4月30日)7:00-17:30
3、美食信息
峨眉山金頂大酒店美食林推出的「金頂天宴」快樂全家福,主要由「萬佛朝宗」、「卧雲漂舟」、「接引飛虹」、「丹岩凝翠」、「但聞佛語」、「奇花鋪經」、「展眉邁月」等一件件賞心悅目的佳餚珍品組成,既是誘人的美食,又充滿了藝術魅力,是一場視覺和味蕾的立體盛宴。
4、住宿信息
如果想在金頂看日出,就需要在金頂住宿 ,金頂有多家酒店提供住宿,峨眉山金頂香懷里酒店是位於金頂的農家樂,旺季前往金頂,建議提前預定。就餐可以在金頂的「美食林」價格不貴,兩人三菜品一湯100元左右。還可以在太子坪住宿,有很多住宿的地方,而且距離金頂就最多兩個小時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