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地震應採用地理上的什麼技術監測
一般情況用RS遙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統聯合監測,當然還配有其他技術,如果是地理上那麼就是這種
⑵ 7、為盡快獲取地震影響范圍和破壞程度的信息,宜選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答案是A.遙感技術遙感技術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廣泛用於農業、林業、地質、環境監測和地震災情監測等領域。
⑶ 為了加強對地震災害的監測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什麼
為了加強對地震災害的監測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遙感技術。
通過遙感「天空之眼」的全程監測,除了對災害發生前進行預警,還可准確獲取災區實時影像數據,提供准確災情信息,為防災減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指導救援工作。目前,遙感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重大災害的減災救災工作中。
遙感技術是在距離地球一定距離的飛機、飛船、衛星上,使用光學儀器和電子儀器,接收地面物體發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以圖象膠片或數據磁帶形式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最後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徵、性質以及變化。
註: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⑷ 五種預報地震的方法
地震監測預報是防震減災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整個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破壞性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災難,使地震預報成為人們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成為當代地球科學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項前沿性課題。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為實現這種目標提供了可能。特別是經過近40年來艱辛的探索,人們在認識地震發生過程,掌握和應用地震預報理論、技術、方法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地震預報的實際應用中所獲得的某些成功,對減輕地震災害的經濟損失和鼓舞人們實現預報地震的信心起了積極的作用。
地震科技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特別是地震監測預報「清理攻關」、「實用化攻關」、「深入攻關」以及「七五」、「八五」科技攻關。使測震學分析預報方法、地殼形變分析預報方法、電磁學分析預報方法、地下流體地震預報方法、地震宏觀異常預報方法、地震綜合分析預報方法等取得了豐碩成果。
地震學地震預報方法就是利用前期發生的地震(包括大、中、小地震)的信息來預報其後的較大地震。地震是應力和構造活動的產物,地震活動的時、空、強分布圖像及地震波特徵正是地殼應力場、構造活動格局及地殼介質變化的反映。因此,通過對已發生地震的分析,尋找大地震前由震源區附近應力的集中、增強所產生的各類前兆,正是地震學預報方法所研究的對像。地震學預報方法所獲得的大震前兆信息可稱為「震兆」。與各類前兆預報方法相比,地震學預報方法在目前研究得最深入,預報方法最豐富,在實際應用尤其在中長期預報中使用得最為廣泛。地震學預報方法分為:1、空間圖像方法;2、時間進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4、地震相關方法;、5、震源及介質參數方法;6、合成方法。
地殼形變是地殼介質在內生的構造應力和外生的天體引力以及地表荷載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與地震有關的地殼形變則是在孕震過程中,隨著構造應力的不斷積累,直到岩石發生破裂前後的一種最直接的伴隨現象,這種構造應力積累直到岩石快速破裂,一般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與其伴生的地殼形變呈現出長、中、短、臨的時空變化圖像。
近幾年我國地殼形變觀測技術有了長足進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時空尺度上把地殼形變觀測的各個手段聯成一個整體的觀測系統,從而有可能獲得真實的地殼運動圖像;二是幾何觀測和物理(重力)觀測相結合,使地殼形變研究工作由幾何學向運動學、動力學方面發展,使我們有可能定量化的研究地殼形變動力學過程,從而可以對地殼形變進行一定的預測,推動地震預報及地震災害的預測研究工作。
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在應變積累過程中由於地殼介質的不均勻性,會在破裂(地震)之前出現明顯的在時間上分階段性的不同周期的地殼形變,這就是目前採用大面積形變測量,跨斷層形變測量和固體潮汐形變測量方法進行地震預報的理論基礎。
將電和磁兩種現象密切聯系起來的電磁學理論體系是麥克斯韋於1862年建立起來的電磁場理論。地球電磁學是在現代電磁學的基礎上推進和發展的,他的基礎是電磁理論在地球介質條件下的應用,形成了特定的地球電磁學學科。地震是發生在地球內部的一種自然現象,是地球內部介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地震的孕育和發生將伴隨有介質電磁性質的改變或電磁場的變化,因此地球地磁學方法應用於地震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利用地球地磁學的理論和技術,探索與孕震過程有關的地球介質的電磁性質及電磁場本身的變化,為地震預報以及孕震過程提供理論依據和有效方法。
我國地震電、磁前兆的觀測是分開的,其觀測方法有以下四種分類劃分法:
(1)按使用場源的種類劃分,可分為被動場源(天然場源)和主動場源(人工場源);
(2)按場源頻率劃分,可分直流、交流電磁場法,使用的頻率有:
DC—超低頻(ULF),頻率在10Hz以下;極低頻(FLF)、甚低頻(VLF),頻率從0.01到30KHz。
(3)按觀測的物理量劃分,可分為岩層(岩石)的物理性質和場強的觀測。
(4)按測量方式劃分,可分為固定台站(定點)測量,定點定期重復測量和不定時不定點測量(面積和剖面線測量)等等。
地下流體的異常動態變化與地震的孕育和發生過程之間有著密切的成因上的聯系,這是利用地下流體方法預報地震的基本依據。地下流體是構成地殼介質的一種特殊的、最活躍的組成成分,能夠靈活地反映地震孕育過程中岩石的應力應變;同時,地下流體的動態變化,對岩石的應力應變過程還要產生促進作用。
地下流體動態變化能夠靈活地反映岩石的應力應變,已為大量資料所證實。地下水位對固體潮引起的地殼體應變反映的靈敏度可高達10-10。流體中含有的豐富多樣的化學元素組分,尤其是其中的氣體組分,也能靈敏地反映岩石的變形破壞,且顯示出多種測項的異常變化,從而可提供豐富多樣的地震前兆信息。
地下流體的動態觀測,是流體方法預報地震的基礎。觀測內容包括:水位、流量、水溫、水化、氣體及斷層氣等。目前,我國已建成多層次、多項目、立體式的流體觀測體系,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流體前兆資料,為流體前兆理論研究和實際地震預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宏觀異常現象一般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僅憑感官就能觀察或感覺到的與正常現象不同的自然現象。地震宏觀異常現象則指在地震發生前後出現,且與地震的孕育、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宏觀異常現象。常見的宏觀異常現象有:
(1)地下流體異常
A、地下水異常:水位升降異常、物理性質異常、化學組分異常;B、地下氣體異常:氣體溢出異常、翻花冒泡異常、燃氣火球異常;C:地下油、七異常:石油產量異常、深井噴油異常。
(2)生物異常
A、動物異常:a.動物分類:穴居動物、水生動物、禽類、畜類、昆蟲、其他野生動物;b.異常形式分類:行為異常、習性異常、遷徙異常。
B、植物異常:重花重果、再生或死亡。
(3)地球物理場異常
A、地光異常:大氣發光、器物發光、燃氣火球發光、地裂縫閃光;
B、電磁現象異常:電磁干擾、靜電干擾;
C、地聲;
D、有感地震『
(4)地質現象異常
地裂縫、滑坡、坍塌。
(5)氣象異常
旱澇異常、增濕異常、風異常。
地震宏觀異常的出現是重要的臨震指標。宏觀異常大多出現在震前3-5天、幾小時乃至10多分鍾。只有個別出現在震前10多天甚至一個月以上。因此,宏觀異常的出現是重要的臨震異常顯示。所以,在完成對地震形勢趨勢估計的背景下,及時發現、收集、分析宏觀異常現象,是實現地震短臨預報的關鍵措施。
⑸ 現代科學技術什麼對地震作出准確及時的預報
地震預警是發生在地震產生後,利用不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到達時間差,向還未被地震破壞的地方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的警報。例如地震發生以後,在距離震中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往往能在15-20秒以前收到預警信息。
⑹ 地震預警是通過什麼技術做到的
地震發生的時候,震源區的岩石會急速錯動和破裂,引發強烈的震動,然後以波的形式在地球內部和表面向周圍傳播能量,此乃地震波。地震波分為體波和面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波就是體波,體波到達地球表面時,會激發出沿著地面傳播的波,這就是面波。體波家有倆兄弟: P波和 S波。P波也叫縱波,它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就是感覺在地面上下跳動。
幾秒或幾十秒,雖然不一定能大面積地撤離人群,但是能讓我們作出適當的防範,甚至可以切斷煤氣、停止發電、停駛高速列車等,以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如果距離震中夠遠的話,預警時間能達到幾十秒。
然而,地震預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如果距離震源太近,可能預警來不及發出或剛發出,S波就來了,這樣人們根本來不及做任何反應。這是個內在矛盾,越是離震源近,預警能提供的時間越少。反之,離震源比較遠,遭受的破壞較小,但預警能提供的時間反而多。
⑺ 目前地震可以通過哪些方法預報
(二)利用現代技術進行地震預報的新方法(1)衛星熱紅外遙感法。這種方法主要基於熱紅外異常與地震孕育過程之間的關系研究。由於地震孕育過程地殼內部結構變化會引起地表溫度變化。根據國內外地震學家所做的地震熱紅外異常機理、岩石實驗、熱紅外遙感技術的應用及典型震例分析,以及從衛星熱紅外遙感資料的實際應用等實踐證明,強震發生前一個月左右,震源區地表溫度會出現一次較為明顯的增溫過程。因此,這種方法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探測地表和底層大氣溫度變化進行地震預測。但是,衛星熱紅外遙感資料在地震預測應用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利用這種方法預測地震仍然處於積累資料和實驗預測的探索階段。(2)地震雲。在某些中強地震發生前,其周圍地區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會出現條帶狀的地震雲。另外,也可能有一種輻射狀的地震雲,一般由數條帶狀雲同時相交在一點,雲的交點垂直於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根據地震雲判斷震中較為復雜。(3)磁暴二倍法。磁暴是由於太陽上的黑子群或耀斑等所產生的強大電磁輻射或微粒輻射引起了全球性的磁擾動。數據表明:通過幾百次地震與磁暴組合分析結果,磁暴強度越大,對應地震越多,震級越大。張鐵錚認為形成地震的原因是由於地球深部聚積的應變能,隨著地球旋轉沿著地殼底部深斷裂向外擴散,沿途一環套一環形成震源點,經過短期聚積和收縮,使高磁性地殼受到機械振動產生地磁波轉化為磁暴。這種方法已被用於多次地震預測,是一種有效地地震預報手段。(4)引潮力共振的異常疊加法。這種方法認為多種地球物理因子和天文因子可能會促使地震突然發生。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只有月亮奇異位置時的引潮力共振的異常疊加方可以觸發地震。
⑻ 監測地震、火山用3S中的哪個預報地震用3S中的哪個
監測地震、火山用3S中的哪個?用遙感RS
預報地震用3S中的哪個??如果說可以預報的話就是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過不做到准確預報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