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問題:「貿易風」是全球風帶的那種風
自然地理應該是沒有「貿易風」這種說法的 。但根據歷史的三角貿易可以聯想到,非洲到北美的東南信風,北美到歐洲的盛行西風(西南風),以及歐洲到非洲的迦納利寒流。
B. 信風 季風 盛行風 三者關系
我回答他們的關系吧:
A、盛行風可能是信風也有可能是季風,指某地區經常吹的一種方向的風,如我國大部分地區東南風和西北風就是盛行風,南方特別是西南地區的西南季風也是盛行風.歐洲的西風就是盛行風
B、一般來說信風和季風是不一樣的:形成的原因不一樣:
信風是指所謂的三圈環流中的低緯環流由副高流向赤低的風.----(低緯大氣環流)
季風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或地轉偏向力(西南季風)作用形成------(季風環流)
C、季風環流相對也是個封閉的環流模式,如亞洲東部就是較典型的,所以季風環流圈就沒有所謂的信風了。畢竟三圈環流也沒考慮海陸因素在內。
C. 我們平時所說的西北風是指
西北風是指風從西北方向吹過來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地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信風(trade wind)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這種風的方向很少改變,它們年年如此,穩定出現,很講信用,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譯成 「信風」的原因。
而季風是由於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有所差異引起的。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
D. 季風,信風,西風各有什麼特點
你問:
季風,信風,西風各有什麼特點
我答:
季風(地理氣象學概念)——由於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陸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分為夏季風和冬季風。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
西風,字面意義是指從西向東吹的風。
E. 什麼是信風
低層大氣中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近赤道一側的偏東風。北半球盛行東北風,南半球盛行東南風
信風(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地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
信風的形成與地球三圈環流有關,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高空形成高氣壓,高空高氣壓向南北兩方高空低氣壓方向移動,在南北緯30度附近遇冷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產生氣壓差,氣流從「副高」流向「赤低」。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運行時, 信風
空氣運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南半球反之形成東南信風。
F. 風是怎麼形成的
信風成因:
信風的形成與地球三圈環流有關,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高空形成相對高氣壓,高空高氣壓向南北兩方高空低氣壓方向移動,由於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南北緯30度附近偏轉成與等壓線線平行,大氣在此處堆積,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產生氣壓差,氣流從「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赤低」。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運行時,空氣運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南半球反之形成東南信風。在對流層上層盛行與信風方向相反的風,即反信風。信風與反信風在赤道和南北緯20~35°之間構成閉合的垂直環流圈,即哈德萊環流。由於副熱帶高壓在海洋上表現特別明顯,終年存在,在大陸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熱帶洋面上終年盛行穩定的信風,大陸上的信風穩定性較差,且只發生在冬半年。兩個半球的信風在赤道附近匯合,形成熱帶輻合帶。信風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系統,但也有明顯的年際變化。有人認為,東太平洋信風崩潰,可能對赤道海溫激烈上升有影響,是厄爾尼諾形成的原因。其增強、減弱是有規律的,厄爾尼諾時信風大為減弱,致使赤道地區的緯向瓦克環流也減弱。反厄爾尼諾時,信風增強,瓦克環流增強並向西擴展。
信風(trade wind),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信風經常會增加熱帶風暴的威力,影響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區。
降水影響:
受信風影響的地區,有的降水少,有的降水多,這與所處的海陸位置和地形狀況等因素有關。
第一,地球上受主要信風影響的地區。在地球上,位於信風帶的地區主要是亞歐大陸的西亞地區、非洲大陸南北部、南美洲大陸中東部、北美的墨西哥高原和澳大利亞中北部地區。
第二,信風少雨區的分布位置。一是在非洲北部和西亞,受東北信風影響,這里的信風從內陸乾旱區吹來,濕度小,降水相當少;二是非洲大陸南部和南美大陸東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這里的信風均從海洋吹來,但受高原地形的阻擋影響,海洋上濕潤氣流很難到達,降水也稀少。此外北美的墨西哥高原也是如此。三是澳大利亞大陸的大分水嶺西部,位於東南信風的背風坡,是雨影區,降水也特別少。
第三,信風多雨區的分布位置。信風並不是不能帶來大量的降水,在一些高原邊緣的沿海地帶或沿岸山地的迎風坡,信風往往會帶來大量的降水。如巴西高原的東南沿海、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沿海,東南信風受地形抬升而在山地迎風坡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再加上這些地區本來緯度較低,從而使這幾個地區都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G. 地理. 信風和季風.
信風,
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地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北半球吹的是東北信風,而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信風經常會增加熱帶風暴的威力,影響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區。
信風年年反復穩定地出現,猶如潮汐有信,因此稱為「信風」。古代商人們也利用信風的規律性做航海貿易,因此信風才被稱做「貿易風」。
信風的形成由於赤道地區陽光強烈,終年炎熱,產生旺盛的上升氣流,形成低氣壓,氣流到了高空後便開始往兩極擴散。氣流到了南北緯30度時,遇到副熱帶高壓便開始沉降,此時空氣相當地乾燥,因為水汽在赤道附近隨著降雨流失。因為氣體是從高壓流向低壓,在高壓帶沉降的氣流便在低空流回赤道區,在北半球形成北風,在南半球形成南風,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氣流吹向西邊,才會造成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的情況(風從東北方和東南方吹來)。
對氣候的影響信風常將海洋的暖濕空氣帶往陸地,使當地的氣候較為溫和:如副熱帶濕潤氣候的夏半年雨量即來自信風帶來的水汽;中美洲、加勒比海諸島的東部雨量經常多於西部,也是因為信風的影響。
季風,
(又稱季候風)是周期性的風,隨著季節變化,並且盛行風向(40%以上風頻)季節切變達120度以上。主要發生在季風亞洲(東亞地區)、西非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沿海地帶等地。
[編輯] 季風的形成海水的比熱容量遠比陸地為高,所以陸地在冬季時的降溫以及夏季時的升溫比海洋快和明顯,造成溫度上的差異。當空氣受熱膨脹,密度便會降低,因而向上升;反之亦然,所以在夏季時陸地的氣壓會比海洋低,冬季時相反。所以季風區在夏季和冬季的風向會相反,可以按此分為冬季季候風和夏季季候風。
夏季季候風
印度季風造成的暴雨[編輯] 南亞季風區南亞季風區范圍包括北印度洋和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包含印度次大陸和中南半島。在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吹出之東南信風,在跨越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轉為西南風(赤道西風)、加上索馬里的地形影響,成為強烈的西南氣流吹向印度次大陸。加上青藏高原受熱而在高空形成青藏高氣壓,加強該區的高空輻散,使南亞季風區的夏季季候風強而穩定,並有大量對流活動產生。
地面吹著強勁的西風季候風,但高空卻受青藏高氣壓的東風急流影響,以致地面和高空風向不一致,或說垂直風切變強烈,以致南亞季風區熱帶氣旋活動較少。
東亞季風區東亞季風區范圍包括南海及太平洋西北沿岸地區,包含中南半島東岸、中國東部和南部、菲律賓群島、台灣、琉球群島、日本等地。在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大洋洲散熱明顯,成了一個冷源,氣壓比海洋高,季風氣流自東南向西北吹,進入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為西南風,混合越過中南半島的南亞季風後在中國內陸的內陸熱低壓影響下轉而吹向中國內地。此外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西側的東南氣流也是東亞季風的組成部分,並會和越赤氣流發展出季風槽。大部分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都是在季風槽中發展出來的。
冬季季候風在冬季,西伯利亞平原成為一個強大的冷源,氣壓上升,形成由東亞吹向太平洋和南半球的冬季季候風。
H. 季風,信風,西風各有什麼特點分布在什麼地區
信風--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這種風的方向很少改變.也叫貿易風.
季風--隨季節改變風向的風,主要是海洋和陸地間溫度差異造成的.冬季由大陸吹向海洋,夏季反之.
西風則是在南北緯40--60度各形成一個固定的西風,由於地轉偏向力,北半球是西南風,南半球是西北風。
I. 什麼是信風
信風指的是在低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受地球偏轉力的作用,北半球成為東北風,叫東北信風,南半球成為東南風,稱東南信風。它們年年如此,穩定出現,很講信用,大概這是它被稱為「信風」的原因。也就是因為這樣,古代商人們就利用了這個不變的規律,藉助信風吹送,往來於海上住行貿易,因此信風又被稱做貿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