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用地理來解釋方言的分布

如何用地理來解釋方言的分布

發布時間:2022-07-25 20:52:37

Ⅰ 中國方言怎麼劃分

關於漢語方言的地位,中外學者一直存在爭議。因為按照語言學的一般觀點,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有很多西方語言學家據此將漢語視為一個語族,稱為漢語族。而從文字、使用者、政治、文化的統一性的角度(即所謂大一統思想)來看,大部分中國學者認為漢語是門語言。因此在2007年的國際認證 ISO 639-3 國際語種代號的編制中,國際標准化組織直接把漢語分為13種語言,cdo – 閩東語,cjy – 晉語,cmn – 北方話,cpx – 莆仙語,czh – 徽語,czo – 閩中語,gan – 贛語,hak – 客家話,hsn – 湘語,mnp – 閩北語,nan – 閩南語,wuu – 吳語,yue – 粵語。目前,大陸和台灣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通用語言,但同時在廣東、香港與澳門等地區以及不少海外華人多以粵語作為通用語,另外使用普通話、客家話、閩南話或其他家鄉語言(漢語方言)的人會使用自己的母語作為社區交際通用語言。 漢語所包含的語言種類問題,在語言學界頗有爭議。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漢語只包括漢語一種語言;另一種認為漢語包括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湘語等語言。中國國內的學者多數支持前者,而中國以外尤其西方多數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支持後者。支持後一種觀點的人認為漢語不是一種單一的語言,而是一簇相互關聯的有親屬關系的不同語言。支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則將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湘語等列為漢語方言,例如趙元任認為標准語(普通話)是方言,閩語、粵語等也是方言[5]。然而實際上,習慣上所稱的「漢語方言」相互之間或與標准漢語之間無法互通,語言距離往往比歐洲同一語系之下的各種語言之間還要遠。例如一個只會西班牙語的人可能可以使用西班牙語和另一位只會葡萄牙語的人勉強達成溝通,但一個只會粵語的人和一位只會贛語的人對談時,是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的。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學者之分析的普遍基準為拼音文字,故該觀點之於漢語(以及類似漢語的意音文字)的適用性尚可商榷。中國國內語言學家根據漢語分支的不同特點,把漢語劃分為傳統的七大方言。在這七大方言內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區。有時這些次方言區內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區的人的語言意識也有一定的區別。例如,一個使用廈門話的廈門人可能會感到與操海南話的海口人有很多共同點,雖然他們可能在相互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顯的,蓋因地理導致溝通不便而產生語言的分隔。在華北官話、西北官話或者西南官話地區,各地區內相隔幾百公里的人一般也可以相互口頭交流,盡管某些地區的語音和詞彙差別很大;然而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地區,尤其是山區,較小地理范圍內可能存在相互口語交流困難的方言。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福建閩東地區或溫州瑞安、平陽、蒼南等地,南吳方言、北吳方言、蠻話、閩語區交錯,相隔只有十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自如地口頭交流了。 一、官話官話,或稱官話方言、北方話等:指華北、東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江蘇大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官話大致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華北官話分布在北方東部,以北京話為代表,西北官話分布在北方西部,以西安話為代表,西南官話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江淮官話分布在南方東部,以揚州話為江淮話的代表。上古時期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分化成為中古漢語語音。而現代「官話方言」,主要形成於宋元時期。官話在形成之後,在南北方分別發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為以後中國各代的官方語言,北方官話至今是現代標准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台灣稱為國語)。使用這一方言的人佔中國人口的70%。需要指出的是,「官話方言」,過去曾經稱為「北方方言」,並不局限於中國北方。相反,中國西南地區和江淮地區的南方方言也屬於官話方言,但相對其他地區的北方方言,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在官話區的可通行度相對較低,很多北方地區的官話使用者較難理解南方官話地區的使用者的語言,而反之則較容易。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除西南官話中的少部分小片以外,如灌赤片),中古漢語中的「�6�1p,�6�1t,�6�1k,�6�1m,�6�1n,�6�1ng」韻尾現在只剩下「�6�1n,�6�1ng」,但出現了大量兒化韻「�6�1r」韻尾。原本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成「j,q,x」聲母。官話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因此,官話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復合詞。上述現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二 、 吳語 吳語,或稱吳方言,主要通行於中國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以及香港、台灣、日本九州島、美國舊金山等地說吳語的移民中間。典型的吳語以蘇州話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贛語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話特徵,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太湖片通話,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最重要的特徵是中古全濁聲母仍保留濁音音位,比如「凍」、「痛」、「洞」的聲母分別[t]、[t�0�1]、[d](普通話「洞」的聲母清化為[t]),北部吳語盡管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念時通常清化,即清音濁流,只在詞或語句中維持濁音,在南部吳語中濁音的表現形式一般為濁音濁流。吳語中的濁音聲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特點,個數為8到11個,所以吳語的聲母個數是漢語方言中最多的,一般為30個左右,而聲母最少的閩南話僅為16 個,粵語17個;吳語是以單母音為主體的方言。普通話中,ai,ei,ao,ou等都是雙母音韻母,發音的時候聲音拖得很長,而且口部很松,而吳語恰好相反,一般來說,對應普通話ai,ei,ao,ou的音,在吳語中分別是�0�7/�0�3,e,�0�0,o,都是單母音,並且發音的時候口形是比較緊的。絕大多數地區保留入聲韻(除東甌片、金衢片金華地區外,均收喉塞音[�0�3])。三、客家話 客家話,或稱客語:在台灣或中國南方的客家人和絕大多數畲族廣泛使用,台灣的新竹、苗栗及高雄屏東一帶,中國南方則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梅縣話為代表。 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5%。客家方言的特點是上聲,去聲不分陰陽,但平聲,入聲分陰陽。 四、閩語 閩語,或稱閩方言: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菲律賓、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其他海外的一些華人中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話(以建甌話為代表)、閩東話(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和閩中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響。但是,根據現有的語音學研究,閩語的音系相當接近上古漢語的音系。閩南語(狹義的,即閩台片閩南話)共有「�6�1m,�6�1n,�6�1ng,�6�1p,�6�1t,�6�1k,�6�1�0�3」七種輔音韻尾。在入聲 [�6�1p/�6�1t/�6�1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聲弱化」,[�6�1p/�6�1t/�6�1k] 全部變成 �0�3(山西方言仍保有這種弱化入聲)。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較復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輕聲),漳州音、廈門音、同安音、台灣音通常有七個聲調(不含輕聲調、高聲調)。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語,閩(南)台片的閩南語內部較為一致。廣義的閩南方言還包括海南話、潮州話、浙南閩語等,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2%。 五、粵語 粵語:以廣州話為標准,在廣東、香港、澳門、廣西的東部和海外華人中使用,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如京族、部份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是漢語眾多分支中聲調最復雜的一種。標准粵語有九個聲調,某些方言如勾漏方言、桂南平話方言具有十個聲調。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的 �6�1p、�6�1t、�6�1k、�6�1m、�6�1n、�6�1ng 六種輔音韻尾。粵語沒有混合入聲,可以認為粵語中保留的古漢語成分要早於吳語,但晚於閩語,大約對應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絕大部份漢字都有對應的粵語發音。粵語的口語和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在詞彙、語法上差別非常大,存在嚴重的文、言脫離現象。粵語有一套自己的書面的白話文表示方式,參見粵語白話文。粵語內部具有多種方言,詳細請參看粵語方言。使用粵語的漢族人口大約為漢族人口總數的5%。海外華人特別是美洲、澳洲華人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粵語區移民,普遍使用粵語。[編輯] 湘語 湘語,或稱湘方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湘水及支系流域。湘語內部又可以按是否保留中濁聲母分類,可分為老湘和新湘兩類,其中新湘語的全濁聲母已基本清化。新湘語形成的時間不太長,其中受到過贛語以及北方移民的影響,在語音體繫上體現出明顯靠近官話的特徵[7]。新湘語只有少數一些地方保留了全濁聲母,而老湘語全濁聲母保留相對完整,比如邵陽(蔡橋)方言共有33個聲母,包括完整的濁擦音,濁塞音,濁塞擦音[8]。婁底方言:波[p],坡[p�0�1],婆[b] 不同音。湘語分別以長沙話(新)及雙峰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根據湘語主要城市人口統計湘語使用人口3596萬,湖南總人口6440萬,約占該省人口的56%。 六、 贛語 贛語,或稱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使用人數約為2.4%。贛方言在音繫上與客家方言十分接近,因此學術界有將贛客方言統一歸類的提議。 七、其他方言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晉語:在山西絕大部分以及陝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等地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有入聲韻—— [�6�1�0�3](在入聲 [�6�1p/�6�1t/�6�1k] 消失之前,先發生『入聲弱化』,[�6�1p/�6�1t/�6�1k] 全部變成 [�6�1�0�3])。其白讀系統與官話截然不同。以前(及現在的不少語言學學者)將其歸於官話。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傳統上將桂南平話歸於粵語,近年來有人主張將桂北平話當成孤立的土語存在。 徽語:在安徽南部及贛浙部分毗鄰地區使用。以前(及現在的部分語言學學者)將其歸於吳語。 八、 東干語 東干語為漢語中原官話和蘭銀官話在中國境外的特殊變體。融合了俄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突厥語等語言的部分詞彙。

Ⅱ 初一地理上關於人口和語言分布情況。

人口分布:雲南騰沖至黑河一線為界。河---騰沖一線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密度分界線,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江蘇 河南 山東 廣東 台灣 上海 天津 北京 浙江。地理上主要以黑龍江漠河與雲南騰沖連線為分界線,東南多,西北少,東南國土面積佔全國的43%,而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區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7%,人口卻只佔全國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東南到西北方向隨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階梯遞減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還正在加強。
語言分布:
總體上中國漢語分八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

習慣上稱為「官話」。有東北官話、西北官話、晉話、西南官話等。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雲南 、貴州和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北部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70 %以上。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北方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屬北方方言。

二、吳方言

吳方言被譽為「吳儂細語」,以上海話為代表(一說以蘇州話為代表)。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份(鎮江不在內)浙江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8.4%左右。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吳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屬吳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 右。在這個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屬於湘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湘方言。

四、贛方言

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東部沿江地帶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東南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2.4%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贛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歸類為贛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廣西東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數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4%左 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客家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客家方言。

六、閩北方言

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灣省的一部分,南洋華僑也有一部份人說閩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1.2%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北方言。

七、閩南方言

以廈門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3%左右 .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南方言。

八、粵方言

以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華僑,大多數都說粵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

至於新近發現的「平語方言」,多分布於廣西一帶,其特點為是北方方言對南方方言地區侵蝕的產物!

在這里特別談談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來都是個「移民地區」,因而島上語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說,海南島上的語言是中國八大方言的縮影。現在,海南島上住了幾代人漢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話」外,還通行十幾種方言(包括少數民族語言),如:海南話(閩南方言)、軍話(西南官話——北方方言)、 「艾話」(客家方言)、白話(粵方言)。此外,海南的漢族居民還有:儋州話(疑為粵方言變異)、邁話(疑為粵方言變異)、臨高話(疑為廣西壯語變異)、村話(語種不詳)等

Ⅲ 漢語有哪七大方言的地理分部情況

分布情況
(1)華北方言,通行於京津兩市及東北三省,河北、山東及河南(除信陽地區)六省。其中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話。
(2)西北方言,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寧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區。
(3)西南方言,通行於四川、貴州、雲南重慶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廣西北部邊沿地區。
(4)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長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沿江地區。
此外,晉語在山西大部以及陝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內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有入聲韻。其白讀系統與典型的官話截然不同。有不少學者將其歸於官話,有人認為應當獨立,不過晉語與其它官話的差別比起閩語中相鄰兩縣甚至兩鎮的差別都甚小。

Ⅳ 從地理角度分析南方方言多的原因

南方多山脈丘陵,地形破碎,徑流縱橫,區域流動相對困難,各地區之間相對獨立,語言接觸偏少,中央政權影響偏小,民族復雜,於是就形成了許多方言可以相對獨立發展的較好的環境。

Ⅳ 漢語的七大方言有北方方言,湘方言,粵方言,贛方言,吳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其地理分布特徵呈現什麼

方言區用語言來化分,可以分為,北方方言區,吳方言區,湘方言區,贛方言區,客家方言區, 方言區,閩方言區,其中,北方言區,還可以劃出,東北方言區,中原方言區,北河言區,西北方言區,西方南方言區,按官方對方言細化解釋。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也叫官話方言,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作為代表,通行地域最廣,占漢語通行區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漢語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達七億多人。北方方言內部一致性比較強,語法結構上差別較小,詞彙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強,語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從東北的滿洲里到西南地昆明,直線距離約三千公里,從西北的酒泉到東南的南京,直線距離約兩千公里,在這樣大的范圍內,互相通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這樣大面積范圍內語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北方方言在語音方面的主要特點是沒有濁塞音、濁塞檫音聲母,古代漢語中的這些濁音聲母都變成了清音;輔音韻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韻尾和舌尖後鼻音韻尾兩個輔音韻尾;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入聲消失。根據特點,一般把北方方言分為華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個次方言。
2.吳方言
吳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蘇南部地區、上海市、浙江省、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區,代表點是上海話和蘇州話,使用人口約七千萬。吳方言在語音方面的突出特點是:有一整套濁音聲母濁塞音和濁塞檫音;沒有舌尖後音聲母;韻尾較少,普通話前鼻音韻尾一律讀做後鼻音韻尾,普通話復韻母的韻尾脫落變成單母音韻母;有七-八個聲調。
3.湘方言
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區,以長沙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萬以上。主要的語音特點是:部分地區有比較完整的濁塞音、濁塞檫音和濁檫音聲母;聲母h、f不分;聲母n和l混用;入聲調沒有塞音尾。
4.贛方言
贛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區和湖北省的東南角,以南昌話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萬以上。贛方言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其它方言那樣突出的特點。從方言地圖上看,贛方言處於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的四麵包圍之中,這種地理位置是漢語所有方言中最為獨特的,正因為如此,贛方言受其它方言的影響很大,四面的界線非常不明顯,與吳方言接近的地區,像吳方言,與閩方言接壤的地區像閩方言,與客家方言接觸到地區又像客家方言,等等,以致有學者主張取消贛方言的獨立,把它合並歸屬到周邊不同的方言區。贛方言語音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古代的濁塞音和濁塞檫音聲母全部變成了同一發音部位的送氣清音,而不是像普通話那樣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使用人口約三千七百萬。客家方言主要通行於廣東東部和北部地區、廣西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以及湖南、四川、台灣省的部分地區,海外華僑有很多使用客家方言。主要的語音特點是:古代濁塞音和濁塞檫音聲母大部分變成同部位的送氣清音聲母,這一點與贛方言一致;舌尖後音聲母讀作舌尖前音;g、k、h和z、c、s可以同齊齒呼韻母相拼;沒有撮口呼韻母;聲調有六個。
6.粵方言
粵方言主要通行於廣東省朱三角、廣西東南部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區,以廣州話為代表,也有主張以廣州話和香港話為代表的,使用人口約四千萬。海外很多華僑和華裔也使用粵方言。同時,粵方言地區是我國經濟開放改革的前沿,是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取得成就最大的地區,每年吸引內地各省份數百萬民工前往淘金,因此近年來粵方言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海內外都有很大影響,粵語中的方言詞,近年也呈現出向北滲透的趨勢,這里反映出語言擴張同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粵方言的語 音系統比較復雜,韻母多達五十三個輔音韻尾非常豐富,除鼻音韻尾m、n、ng外,還有與之對應的入聲塞韻尾b、d、g,聲調一般有八九個,是漢語諸方言中調類最多的方言。
7.閩方言
閩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主要通行於福建省、海南省、台灣省,以及廣東潮汕地區和雷州半島,使用人口約五千五百萬。閩方言是漢語方言中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方言的分區歷來在閩方言的處理上就有分歧,有的把閩方言分為閩南方言、閩北方言,有的還劃分出閩東方言。現在一般把閩方言再劃分為五個方言片: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閩中方言,以永安話為代表;莆仙方言,以莆田話為代表。其中閩南方言的影響最大,福建省范圍以外地區使用的閩方言,主要就是閩南方言。閩方言的語音中保留聲漢語上古音的一些特點,例如沒有唇齒檫音f,普通話中凡是念f聲母的字,閩方言則念b或p聲母;普通話中念zh和ch聲母的部分字,閩方言念d或t。
綜上可以看出,七大方言區的語言,其本上是不通,交流時基本形如外語;除開使用人口較少的客家方言,加上細化東北方言,中原方言,西方方言,西南方言區,可以分為十個方言區。

Ⅵ 漢語言有多少方言方言區的分布是怎樣的

語言學家根據漢語方言的不同特點,把漢語劃分為七大方言。在這七大方言內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區。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顯的。相隔幾百公里,用北方話的北方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區語音和詞彙的變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地區,尤其是山區,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互相理解了。

北方方言:又稱「官話方言」。指北方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北京話、天津話、東北話、西安話以及南方的成都話等都是北方方言的代表。北方話是現代標准漢語的基礎(大陸稱為普通話,台灣稱為國語)。使用這一方言的人佔中國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復合詞。這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吳方言: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區使用。典型的吳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贛方言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話特徵,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這種方言的對清濁輔音的區分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

客家方言: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中廣泛使用,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等地,以梅縣話為代表。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4%。

閩方言:在福建、海南、廣東東部、菲律賓、台灣、新馬等東南亞國家與其他海外的一些華人中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閩北方言、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和閩中方言。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最具影響。
閩南語(狹義的,即閩台片閩南話)共有「m,n,ng,p,t,k,?(問號代表『入聲弱化』)」七種輔音韻尾。閩南語是漢語中聲調較復雜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個聲調(不含輕聲),漳州音、廈門音、同安音、台灣音通常有七個聲調(不含輕聲)。同時,閩南語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語,閩(南)台片的閩南語內部較為一致。廣義的閩南方言還包括海南話、潮州話、浙南閩語等,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2%。

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在廣東省、香港、澳門和海外華人中被使用。粵方言是漢語中聲調最復雜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個左右。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粵方言包含了p,t,k,m,n,ng六種輔音韻尾。粵方言內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粵方言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5%。

湘方言: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為老和新兩類。新湘語更接近於北方話。湘方言以長沙話(新)及雙峰話(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

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南部。使用人數約為2.4%。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晉話:在山西絕大部分以及陝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等地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通常被認為是北方方言的一種。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通常被認為屬於粵方言。
你可以上參考資料去看看,有個方言區的分布圖,呵呵

Ⅶ 漢語方言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網路上抄的。

方言分區是不同語言的劃分,有別於地理上、行政上的分區。不同方言可以同在一個地理區域內,同一方言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中。例如南方的閩方言通行於閩、粵、台、浙四省的部分地域,而在閩、粵兩省之中,又分別有閩、客方言並存和粵、客、閩方言並存。行政管轄范圍可以變更,方言區屬卻不可能在短期內隨之更改。廣東省的海豐、陸豐兩縣,大部分說閩方言,原隸屬於說閩方言的汕頭專區。近年來這兩個縣改屬大都不說閩方言的惠陽專區管轄,可是海豐話和陸豐話仍屬閩方言。 不同方言之間的關系有親有疏,必須對近親和遠鄰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把不同的方言恰切地歸到適當的區屬中。方言的分區要有不同的層次,根據親、疏的程度把不同的方言劃歸不同的層次。最高的一個層次通常稱做方言區,例如官話方言區、吳方言區、粵方言區等。同一個方言區中的方言又可以作第2層的區分,通常稱做方言片或次方言,例如閩方言區的方言又可以分閩南方言片、閩東方言片、閩北方言片,莆仙方言片、閩中方言片等;吳方言區的方言又可以分為太湖片、台州片、溫州片、婺州片、龍衢片等。必要時,方言的劃分還可以有第3層次乃至第4層次。第3層次在「片」以下,根據同一片內方言差異的情況可分為若干小片。小片中的各個地點如果方言差異仍然存在,可以再區分為若乾地點方言,一般叫做「點」。方言區分的四個層次就是:方言區—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點。不論是哪一個層次的方言,在分區中始終要從實際出發,判明親疏關系,該分即分,可合便合。有的地方方言處在不同方言的過渡地帶,特別是幾種不同方言犬牙交錯的地區,如閩、浙、贛交界地區,鄂、湘、贛接壤地區等。方言現象復雜,一時不易確定歸屬的,只好承認它是過渡地帶的方言,不必勉強劃歸哪一個方言區。

Ⅷ 為什麼湖南方言那麼多從自然地理角度分析

湖南方言的分布跟湖南的地理情況密切相關。湖南省位於中國的中南部,省會在長沙市。因為在洞庭湖以南,所以叫做「湖南」。因為湘江貫通南北,所以簡稱「湘」。湖南還有民間別稱,例如,根據湘江中游跟瀟水交匯叫做「瀟湘」,又說「三湘四水」。這需要解釋。根據《水經注》:「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始安縣就是現在廣西的興安縣,陽海山就是現在的陽朔山,陽朔山有一塊寫著「湘漓分派」的大石碑。包括這里的廣西北部一些地域在漢代屬零陵郡管轄,零陵郡的主要區域就是現在的湖南永州。湘江從這里向東北流去,灕江從這里向西北流去,這是湘江和灕江的分水嶺,所以人們把湘江上游叫做「灕湘」。湘江在湖南永州跟從寧遠九疑山來的支流瀟水匯合後向北流去,所以把湘江中游叫做「瀟湘」。湘江到衡陽,跟支流蒸水匯合,所以把湘江的下游叫做「蒸湘」。把「灕湘」、「瀟湘」、「蒸湘」合起來就叫做「三湘」。三湘其實就是湘江流域,代表著湖南的大部分地域。湘江、資江、沅江、澧水4條河流從不同路線匯合到洞庭湖進入長江,它們合起來叫做「四水」,幾乎代表了湖南全部地域。

Ⅸ 漢語方言區的劃分依據是什麼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漢語方言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系: 方言是一個區域長期處於封閉頭狀態下形成的。造成封閉的原因主要是區域間高山或其他地理事物阻隔。因此,相對封閉和獨立的地理環境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少,也是方言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地理來解釋方言的分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