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初中地理全部知識要點,筆記也行
初中地理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地理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學科、諸葛)合集。
㈡ 如何正確判讀地形剖面圖
若等高線排列十分密集,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都很大,則表示為山地,等高線並列延伸的方向,即為山脈的走向。
若等高線稀疏,其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都較小(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則表示為丘陵。 b.凹地(盆地或窪地等)
凹地等高線是一組封閉曲線,等高線的高度由外向里減小。 山脊和山谷
若等高線有明顯的彎曲,則其彎曲轉折處表示山脊和山谷。
a.山脊:若等高線彎曲轉折處的「V」形尖端指向山麓,即指向地勢降低的方向,則表示為山脊。其各條等高線最大彎曲處點的連線即為山脊線,也就是山地的分水線。 b.山谷:若等高線彎曲轉折處的「V」形尖端指向山頂,即指向地勢
升高的方向,則表示為山谷。其各條等高線最大彎曲處點的連線即為山谷線,也就是山地的集水線。 鞍部和峽谷
它們都介於其它地表形態的中間部位。
a.鞍部:是兩個相鄰山頂之間呈馬鞍形的部位。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它為兩條等高線凸側對稱處。即鞍部相對兩側,一側為一組山脊,一側為一組山谷。它們等高級的凸出部分都指向鞍部中心。
我國一些地方如鞍山、馬鞍山等地名都反映了這種地形特徵。鞍部中心的海拔高度是兩個山脊的最低點,也是兩個山谷的最高點。
b.峽谷:兩組山脊等高線對壘,中間是一道比較狹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即峽谷。
以上介紹了判讀地形圖的一般方法。由於地表形態豐富多采,地勢起伏變化多樣,因而反映在地形圖上,等高線的分布是很復雜的。尤其應當注意,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具有形狀相似的等高線,由於它們的高低關系不同,它們所表示的地形也不同,如山脊和山谷都是彎曲的等高線,但山脊的曲線向低處凸出,山谷的曲線向高處凸出;山頂和盆地的等高線都是封閉的等高線,但山頂的曲線是里高外低,盆地的曲線是里低外高,為了正確迅速地判讀等高線地形圖,提高讀圖判斷分析的能力。
㈢ 看懂地圖的方法有哪些
地圖是一個統稱,可以包括地形圖、平面圖、氣候(洋流)圖、地震(火山)圖、磁場圖、各種資源礦產物產圖、交通航線圖、旅遊圖、商業圖,人口分布圖、或是世界圖、城市街道圖等,太多了。。。
1、先搞清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不要拿倒了(比如說不認識的語言,但也可從圖形及數據中獲得很多信息)
2、弄清楚比例尺,才能對面積大小有較清晰概念(看分冊地圖時,英國國土面積顯得比日本還大,這是沒注意比例尺緣故)
3、注意經緯度,更好地理解方位:由於地球是類圓形的,把它置之平面的紙上,難免會產生一定視覺上的形變,故看起來不垂直不平行的地方,很有可能在同一經度或緯度。知道地球是偏轉的圓球體,對理解氣候等有諸多幫助
4、圖標、線條、顏色各代表一定的意思,這在大多數地圖底下都有注釋(在不同的地圖中,圖標可能用得會不一樣)
㈣ 如何解決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形圖的判讀》這一難點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閱讀圖文資料,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會在地形圖上判斷某一點的海拔,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
2.對照山地模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系,學會判斷坡度的陡緩。
4.對照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歸納等高線地形圖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頂的特點,並准確地識別。
5.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並讀出某點的海拔,計算兩地的相對高度。
2.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別坡度的陡緩。
【教學難點】
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辨別坡度的陡緩。
3.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地形剖面圖。
4.根據地形剖面圖判斷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㈤ 怎樣進行初中地理的地圖教學
我上學時,地圖地形這塊是學的最好的,地理課如果老師講的我會我就看地圖,英語課直接就不聽了看地圖,我就是喜歡,不是老師教的,所以上學時地理學的特別好,英語沒及格過,現在已經快十年沒學過地理了,但還是喜歡,我在網上幫你找了點內容,參考下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地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七年級學生對地圖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很快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因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講地圖時老師注意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講解地圖和一般圖畫的區別,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圖例、注記三個基本要素,並逐一講解,打好基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遊,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對我們生活的實用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也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於知識的應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二.教會學生讀地圖的方法,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
學生面對一幅地圖,到底怎樣去讀?首先要使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的是各種地理事物。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符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線符號(如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的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應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時要注意地圖的圖名,從而確定地圖的類型。根據地圖的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 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不同類型的地圖,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區別的。常見地圖的類型大致分為:
1. 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閱讀時,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從表層的信息獲取其內在的聯系,找出其規律性。
2. 等值線圖
等值線圖是反映地理現象、數量分布情況的地圖。閱讀時,通過觀察圖上的數據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的走向特點。如看等溫線圖→讀出氣溫約度→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圖→讀出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乾旱)中心→分析影響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圖 地理分布圖所佔比重較大,運用較廣。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圖,應確定其觀察和分析的重點。如看地形圖,應重點看地勢特點,重要地形單元及其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位置關系。如對於某區域的海陸位置,應重點讓學生辨認和評析該區域所瀕臨的海洋、距海遠近、位於
大陸的相對位置等。對於某區域的緯度,應著重讓學生觀察該區域所跨的緯度范圍,辨認該區域與特殊緯線的空間關系。
4. 地理示意圖
地理示意圖旨在用簡單形象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確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因此看這類圖時,應重點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三. 教學地圖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從簡單到復雜,
注意運用從分解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使用的掛圖不應該太復雜,內容不要太多,應簡單明了,主題突出。讀圖時一次不宜提出較多的觀察目標,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在太復雜的地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干擾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觀察的主要目標,同時,過於復雜的地圖,過多的讀圖目標,也增加了讀圖難度,容易挫傷學生閱讀地圖的積極性,教學層次不明顯,講解問題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講解的問題較復雜,可用幾張內容單一的地圖,觀察後再逐次疊加綜合,以判斷不同地理事物的關系。如通過地圖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時,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圖,利用幻燈投影疊加五帶分布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降水多的濕潤地區;投影地形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平原地區。逐一觀察後,再總結出耕地分布的特點。對於一個復雜的地圖分解為幾個簡單明了的地圖來觀察,學生要讀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於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分析問題,也利於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問題。這樣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解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地圖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較容易,也易於閱讀。對於地表的立體事物展示較困難,也較復雜,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運用符號文字外還要用色彩色調來表達。給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讀地形圖時可以先提問分層設色地圖是如何表示地勢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點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圖中對應什麼顏色。然後提出世界最長的山系是什麼?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什麼?最大的平原地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一一找出。然後可以歸納南美洲的地形特點。從而在頭腦中浮現出知識點與地圖相互關聯的一幅地圖。
建立知識點和地圖之間牢固的關系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課上不斷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反復練習,不斷得復習鞏固,加深印象,知識點與地圖的聯系才能鞏固。
四. 要注意地圖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比較,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它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其實質。反映在地圖的閱讀上,要注意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和比較,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分析地理問題。如在學習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可以把這兩個地區的地圖進行比較:找出兩大地區的位置,主要地形單元,瀕臨的海洋等,從而讓學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區的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通過閱讀我國的「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主要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學生不難想像出南、北方地區劃分的依據。
五.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積極思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地圖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表達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各種信息的相互關系,以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的相關信息,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積極思維,找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學習世界人口分布特點時可先觀察《世界人口分布圖》,同學們很易看出: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地區人中稠密。為什麼這些地區人口稠密呢?人口的分布與哪些因素有關?
在地圖教學中教師應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轉變「重文輕圖」的傳統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建立地圖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去藉助地圖工具,而不是首先翻閱課
本,將地圖的教學貫穿於地理教學的始終
㈥ 學好地理看地圖的方法!
看地圖要注意將地圖量化,比如世界各個地區的東西南北分界線的經緯度數,可以找到一下規律:
各主要地區東西以30個緯度為一個界限,30E是亞非和亞歐分界,60E是烏拉爾山脈,以及西亞和南亞分界線,90E是南亞和東南亞的分界線,如此等等
找到主要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山脈的經緯度,但只需要最主要的,目的是找尋參照物,根據這些最主要的地理物的精確位置推測出其他地理事物,例如:
開羅經緯度是30E,30N,這樣可以猜出以色列的經度是30出頭
通過地形圖了解一些地理現象的深層原因,例如河流走向可以從地勢特徵中看出來,洋流分布可以從海陸分布特徵和緯度中看出來,歐洲的隙縫氣候為什麼深入歐洲大陸(歐洲山脈多東西橫貫大陸,對風基本無阻擋),美國氣候的大陸性為什麼那麼強(山脈南北縱貫利於季風吹過),東非高原為什麼不是雨林氣候而是草原氣候(地勢高,、氣候退化),四川為什麼多陰雨(盆地容易形成陰天),北疆為什麼比南疆多雨(天山阻擋水汽)
以上這些都是從地形圖中看出來的
除了地形圖之外還要接觸一些專門地圖,如氣候類型分布圖、洋流分布圖、資源能源的分布圖、交通圖等
這些圖往往要熟記
高考題大多都要有圖作依據,因此看圖相當重要
有時還要出現一些很特殊的圖,平時沒看見過或不常用,需要臨場學會看圖,例如太陽高度角分布圖、氣候玫瑰圖、微笑曲線圖等
還有一些等值線圖格外需要注意,這些都會是復習的重點,如等高線圖、等壓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這些圖都有專門的方法來分析,高三會進行專門的訓練
有的題需要你猜出圖中的具體位置或所處地區,這種題首先看輪廓,像山東半島、日本四島、台灣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義大利、阿拉斯加、澳大利亞等地區或國家一眼就能看出來
看不出來的就要用經緯度來猜,具體參見上文
4.2. 等溫線:
4.2.1. 等溫線圖判讀要點:
4.2.1.1. 判斷等溫線的分布大勢:
分析等溫線的分布大勢,可以看出某地處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一般說來,氣溫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如果越向北溫度越高,說明向北是低緯,該地處於南半球;反之則為北半球。
4.2.1.2. 判斷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圖表顯示不出來,按等溫線變化 解說 影響因素的順序排列)
(1)等溫線平直與緯線平行 太陽輻射能量因緯度而不同 太陽輻射(緯度)
(2)等溫線大體與海岸線平行 氣溫由沿海向內陸遞變 海洋影響程度不同
(3)夏季:內陸向高緯凸 冬季:內陸向低緯凸 海陸分布(海陸熱力差異)
(4)與等高線平行(與山脈走向、高原邊緣平行) 等溫線延伸到高地,急轉彎曲 地形(山地垂直高度)
(5)暖流:向高緯凸 寒流:向低緯凸 暖流增溫 寒流降溫 洋流
(6)盆地閉合曲線 夏季炎熱中心 冬季溫暖中心 夏季不易散熱 下沉氣流增溫 冬季山嶺屏障 地形閉塞 四周山嶺屏障
(7)山地閉合曲線 冬夏均為低溫 氣溫垂直遞減 地勢高
(8)鋸齒狀分布 (南美洲7月氣溫圖) 河谷、平原與高原、山地相間分布,氣溫高低不同 地勢高低起伏大°
4.2.1.3. 判斷等溫線的彎曲方向:
向高緯凸出則較相鄰地區溫度也較高。
4.2.1.4. 判斷等溫線的疏密程度:
等溫線密集則溫差大;等溫線稀疏則溫差小。
4.2.1.5. 讀出溫度最值:
通過分析圖中氣溫的最高、最低值可以看出溫度差異的大小。
4.2.1.6. 幾條主要的等溫線:
一些特殊的等溫線往往是氣候區的大致界線,例如0℃、20℃等溫線。
4.2.1.7. 找出圖中特殊形狀等溫線所在的地區:
有的等溫線圖上,有一些等溫線形狀特殊的地區,為氣溫狀況特殊的地區。(如2003年高考題中等溫線沿太行山向南急轉)
4.2.1.8. 判斷閉合等溫線區域內的溫度:
位於兩條等溫線之間的等溫線閉合區域:如果其溫度值與兩側等溫線中的較低溫度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溫度低於其等溫線的溫度值;:如果其溫度值與兩側等溫線中的較高溫度值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溫度高於其等溫線的溫度值。總值也遵循「高高低低」的規律。例如圖中A的溫度低於12℃,B的溫度高於15℃。
4.2.1.9. 根據等溫線的分布特點判斷海陸或季節:
幾個原則:
(1)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2)北半球的低緯在南方,南半球的低緯在北方。
(3)大陸溫度高於海洋則該半球為夏季,反之則為冬季。
(4)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則溫度相對於附近同緯度較高,反之則較低。
(5)北半球為夏季是南半球為冬季,北半球為冬季是南半球為夏季。
幾個結論:
(1)若幾條等溫線在同一半球上,且高溫在北方則該半球為北半球;
若幾條等溫線在同一半球上,且高溫在南方則該半球為南半球。
(2)1月大陸等溫線向南凸出,7月向北凸出;
1月海洋等溫線向北凸出,7月向北凸出。
(3)冬季大陸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夏季向高緯凸出;
冬季海洋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夏季向低緯凸出。
4.2.1.10. 根據等溫線分布狀況判斷地形:
4.2.1.10.1. 根據等溫線判斷地貌:
閉合等溫線分布區域中如果等溫線數值從里向外遞減,即內高外低,一般為盆地地形,反之則為山地。
4.2.1.10.2. 根據等溫線分布判斷等溫線之間的相對高度:
若兩條等溫線的溫差為A,則兩條等溫線之間的相對高度為:(1000×A/6)米。
4.2.2. 我國等溫線分布規律:
4.2.2.1. 我國1月等溫線的分布特點:
(1)1月份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大致與緯線平行,等溫線的排列密集。
(2)1月份平均氣溫最低的是黑龍江省北部,溫度最高的是南海諸島。
(3)0℃等溫線大致沿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4)在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祁連山地等地區,出現了封閉狀的等溫線;4℃等 溫線經過四川盆地時明顯向北彎曲,這些地區冬季氣溫與同緯度其他地區不同。
4.2.2.2. 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
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晝長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陽高度比南方少,同時,冬季風加劇了北方的嚴寒。我國冬季氣溫最低值出現在黑龍江北部漠河一帶。
4.2.2.3. 我國7月等溫線的分布特點:
(1)等溫線排列稀疏,東部大致與海岸平行。
(2)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興安嶺以外,大部分地區氣溫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還超過了28℃。
(3)東北北部與南海諸島的7月份溫差僅8℃左右。
4.2.2.4. 我國夏季氣溫分布的主要特點:
我國夏季大多地區普遍高溫,南北氣溫相差不大。青藏高原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
4.2.3. 世界等溫線分布規律:
根據1月份和7月份世界等溫線分布圖,可以分析世界氣溫分布的特點。
(1)從全國氣溫分布大勢看:
無論冬季或夏季,氣溫大致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等溫線並不完全與緯線平行,因為氣溫還受洋流、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響。
(2)從南北半球對比看:
南半球等溫線比較平直而且稀疏,北半球等溫線比較曲折而且密集,北半球氣溫的分布和變化要比南半球復雜。這是因為南半球陸地面積比較小,表面性質比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廣闊的多,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比較小,因此氣溫的變化比較簡單。
(3)從北半球的冬夏氣溫看:
北半球冬季大陸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向北彎曲;夏季大陸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向南彎曲。
(4)從氣溫極端值出現的地區看:
全球的最冷和最熱的地方都出現在大陸上,夏季的炎熱中心出現在北緯20~30度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冬季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出現在西伯利亞,而極端低溫出現在南極大陸。
4.3. 等降水量線:
(1)判斷降水地區分布差異的大小:
密集——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大
稀疏——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小
(2)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等降水量線與山脈走向平行。
多雨——迎風坡;少雨——背風坡。
(3)判斷海陸影響:
等降水量線與海岸線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內陸減少。如遼寧省降水量等值線分布狀況,降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㈦ 初中地理地形圖山地丘陵那些怎麼看
在設色地形圖上顏色表示的是海拔高度,而不是地形。
海洋用藍色,
平原用綠色,
盆地按海拔高度顏色也不同,海拔低的(例如四川盆地,吐魯番盆地)是
綠色或淡綠色的。而海拔較高的盆地(例如塔里木盆地)就是淡黃色的,海拔更高一點的(例如柴達木盆地)顏色就更深,但比四周要淺(柴達木盆地
四周是青藏高原)
低山丘陵用黃色,
高山用棕褐色,
高原的顏色也更海拔高度有關,青藏高原顏色是棕色的,而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這些是黃色的。
在不同的等深線之間,用分層設色法著上深淺不同的藍色,可以用來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綠色越濃,表示地勢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勢越高;雪線以上的地區通常用白色表示。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93962.htm
㈧ 怎麼看地圖
1、大致了解地圖上描繪的地形,如圖,地圖上有各種形狀的道路,將地圖與實景環境對應起來。
㈨ 初中地理讀圖技巧
1、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讀圖、識圖能力的培養,強調地圖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策略、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地圖教學進行指導和強化,並同時形成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每節課向同學說明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時時給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並舉實例分析.並且在每班選地理學習成績好的、對地圖掌握有一定心得的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體會,引起同學對地圖的重視.
2、在教學中注重圖文結合.要讓學生掌握讀圖基本程序,即引導學生先閱讀圖名、圖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此來確定地圖的類型、地域范圍等.學生掌握了讀圖的基本程序,學會有序、有目的地閱讀地圖,就為地圖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進而在課堂上注重將教材中的文字與插圖緊密聯系,然後,培養學生對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積極的思維,找出地理特徵、地理規律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達到准確理解圖像內涵和得出正確結論的目的.
3、多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採用現代化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使一些地理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可以加深學生對空間圖形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為析圖打下良好的基礎.
4、注重地圖之間的對比分析,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各要素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用一幅地圖或多幅地圖反映其邏輯關系.因此,利用「一圖多思,多圖並用」來比較分析,是培養學生閱讀地圖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可利用地理圖冊加強地理知識的聯系與延伸,建立思維線索,引導學生將密切相關的、同一區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對地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引申遷移,尋找問題中潛隱的聯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上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等,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例如,通過閱讀「中國人口密度」圖,得出「東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結論.「為什麼」會這樣?再用一幅「中國地形圖」對比閱讀,就可看出地形對人口密度的影響.同理,還可以看出地形與河流、地形與城市分布等的關系.
5、訓練學生繪圖製表、缺圖補圖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會讀圖還要能畫圖,畫圖一方面可以加深記憶提高地圖記憶的精確度,另一方面有利於更好的理解知識.繪圖是對讀圖的提高和再創造,是提高學生析圖能力的有效方法平時注重加強邊聽邊畫、邊看邊畫、邊想邊畫、邊做邊畫的訓練,力求做好地圖筆記,地圖作業,做到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都要求能勾畫出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另外還注重加強學生繪圖製表、缺圖補圖的技能訓練,「繪制圖表、缺圖補圖」要求學生能模仿、記憶、想像,做到眼、手、腦並用,有利於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也是讀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學生的動手繪畫過程,使學生養成的動手習慣,加強對地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6、以圖導練.在課堂作業、以及每月的月練習,還有單元、半期及期末測試時注意加強對地理觀察、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考察,讓同學感到學圖有所成,學圖有所用,從而能夠從地圖學習中嘗到甜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地理學習中要及時總結狠抓重點加強地圖學習的有效性.挖掘地圖信息,善於將熱點問題及時通過地圖表現,反復進行圖文的轉換.讀圖、識圖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求知慾,逐步引導他們分析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㈩ 初中地理地勢圖怎麼看
能夠表示出地勢特點的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形剖面圖;一種是等高線地形圖。
地形剖面圖上地勢的高低一目瞭然;而且這種圖上一般都有海拔高度坐標,根據高度度數同樣非常容易看出地勢的高低。
等高線地形圖上都有等高線,等高線的標高都是海拔高度。只要你讀出每條等高線的標高度數,自然該地地勢的高低特點邊瞭然於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