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哪些地理現象能夠反映季節

哪些地理現象能夠反映季節

發布時間:2022-07-26 09:48:46

⑴ 二十四節氣中那些是以氣候狀況反映季節的節氣,那些是以物候現象反映季節的節氣

以氣候狀況反映季節的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物候現象反映季節的節氣: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1)哪些地理現象能夠反映季節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歷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二者前後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

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⑵ 冬暖無夏四季如春的地理現象是什麼

我國雲貴高原地區就是冬暖無夏四季如春。

冬季由於雲貴高原緯度比較低,正午太陽高度比較大,白晝比較長。距離冬季風源地比較遠,加之海拔比較高,受冬季風影響小。氣候比較溫暖。夏季濕潤這里正午太陽高度比較大,但是因為海拔高,氣候相對比較涼爽,夏無酷暑。

⑶ 地理氣候與季節問題

其實這里涉及到一個現象:即在同一時間,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例如北半球的7月是夏季,同樣是7月到南半球就是冬季)

以你所提到的熱帶草原氣候為例,其實無論是北半球的熱帶草原還是南半球的熱帶草原,降水都集中在當地的夏季,即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7月為濕季,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1月為濕季,其實都是當地的夏季。(以現在為例,現在是8月,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處於濕季,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處於乾季)

⑷ 如何列舉10個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

10個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有:

1、晝夜交替現象。地球時刻都在進行著自轉運動,因為地球的自轉才有了晝夜之分。

2、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別強盛。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准確性都比較高。

3、重慶一帶吃辣。原因是西南地區氣候潮濕,辣椒可以去潮。

4、赤潮現象並不是血液覆蓋了海洋,而是由藻類和浮游生物,數量眾多以至於充滿了水域。在某些情況下,聚集的微小生物將水域染成了鮮艷的紅色,有些赤潮是無害的,但有些,比如中國海的有毒物質,就會危害到海洋生物。

5、虹和霓含七種色光的太陽光線,射入大氣中的水滴(雨滴或霧滴),各種色光經歷折射和反射後,可在雨幕或霧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環。

6、「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時段明顯提前,則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現同樣量級的嚴寒,也表明季節會相應提前,春天可能早來。

7、在炎熱的夏季,綠化狀況好的綠地中的氣溫比沒有綠化地區的氣溫要低3-5度,如我們測定居住區綠地與非綠地氣溫差異為4.8度。

8、冰雹常見於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積雨雲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積雨雲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原因是夏季有強烈的空氣對流作用。

9、在炎熱的夏季,森林可以幫助降低氣溫。森林猶如一把龐大的「遮陽傘」,在樹冠層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陽直接輻射很少,地面增溫也很小。同時,林地含水量多,比較潮濕,土壤的比熱容大,地面的增溫也比曠野要小。

10、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別強盛。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准確性都比較高。

⑸ 地理問題 怎樣通過南北半球太陽直射現象來判斷季節

窗戶影子長,說明太陽高度小,為冬季;反之為夏季。

⑹ 親們!地理問題,根據特殊的現象判斷季節,越多的例子越好,下面舉個例子:

(1)根據日出與日落的方位來判斷季節。原因:北半球夏季日出東北,日落西北。
(2)根據地物的影子朝向與長短判斷。正午時,北回歸線以北的影子是夏季最短,冬季最長;南半球影子朝南。
(3)根據河流的汛期判斷。我國河流普遍有夏汛現象。
(4)根據內陸地區的高山草場判斷。夏季牲畜向山上遷移,冬季向山腳遷移。

⑺ 怎樣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

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以下季節均以北半球為准)
1.根據地球公轉速度(或公轉位置圖)判斷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冬半年較短;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夏半年較長。
2.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角(或日影)的變化判斷
由於地球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運轉,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例如,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在23°26′N,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地區是23°26′N,最小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地區是23°26′N以北,最小地區是赤道以南。
3.根據晝夜長短變化狀況(或兩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狀況)判斷
夏至日(6月22日),晝最長的地區(24小時)是北極圈以內,最短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晝達一年中最長的地區是北半球,達一年中最短的是南半球。通常晝長大於12小時為夏半年,小於12小時為冬半年。
4.根據晨昏線的移動判斷
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均為零,把全球分為晝夜兩半球,大氣散射導致晝半球實際范圍大於夜半球;隨地球自轉,晨線西移,昏線東移(速度為15°/小時)。冬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夏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
5.根據日出方位(或日出日落時間)判斷
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北半球太陽軌跡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陽軌跡在北天空;北半球夏半年,東北出,西北落,南北半球相同;北半球冬半年,東南出,西南落,南北半球相同。夏半年地方時日出早於6時,日落晚於18時;冬半年日出地方時晚於6時,日落早於18時。
6.根據氣壓帶、風帶位置的移動判斷
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也隨季節的變化而移動。例如:當地中海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或西風帶)影響時,可以判斷季節為夏(冬)季。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夏)、乾季(冬)。
7.根據海陸氣壓中心的盛衰判斷
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在同樣的太陽輻射條件下,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要緩慢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高得多,形成低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低得多,形成高壓。例如,當夏威夷高壓最強盛時,可以判斷此時為夏季。
8.根據海陸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判斷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等溫線有規律地彎曲。如右圖,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9.根據季風的風向判斷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夏季,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低,氣壓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陸,所以風向是從海洋指向大陸,形成夏季風;冬季則相反,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風。世界上季風主要分布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澳大利亞北部季風等。
我國的季風,東南大部分地區受東亞季風影響,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受西南季風和東南風影響。冬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10.根據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判斷
以赤道為中心受季節影響,流向發生改變的特殊洋流系統。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11.根據氣候特點和特殊天氣現象判斷
氣候要素氣溫最熱月(7月)-夏季最冷月(1月)-冬季
(海洋8月與2月)降水冬雨型-地中海式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一些特殊的天氣現象如:華北春旱、江淮地區春末夏初的梅雨、東南沿海夏秋之交的台風、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的伏旱天氣等。
12.根據河流流量變化判斷
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同河流的水源補給密切相關,各種類型的河流水源不同,因而徑流季節變化的規律也就不同。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降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夏季青尼羅河水量在一年中達最大值。
(2)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出現在夏季,如塔里木河出現汛期,可以判斷為夏季(最大水量出現在8月份),同樣道理,南極大陸周圍海域海冰覆蓋面積最大的月份應為8-9月份。
(3)以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汛期則出現在春季;如松花江出現第一次汛期,可以判斷為春季;第二次為8月份鋒面雨。
13.根據對流層厚度變化規律判斷
從赤道(17-18km)向兩極(8、9km)遞減。冬季對流減弱,厚度變小;夏季對流旺盛,厚度變大。
14.根據某些河流入海口的鹽度變化判斷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對海水的鹽度起稀釋作用,鹽度降低。如:長江口鹽度,由河口向外鹽度逐漸變大,冬季等鹽度線向河口收縮,同海域鹽度變大;夏季等鹽度線向外海擴大,同海域鹽度變小。
15.根據雪線高低判斷
雪線是多年積雪層的下限,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的高山雪線高度逐漸下降,同時雪線位置的升降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由於夏季溫度偏高,海拔較低處的冰雪消融,雪線偏高;冬季則偏低。當然海洋性冰川還受降水多少的影響。
16.根據植被變化判斷
由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受熱量、水分等自然因素影響,這些自然因素隨季節而有變化,導致植被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熱帶草原氣候區,處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干濕季明顯交替,夏季雨量充沛,則草木繁茂,冬季雨水稀少,則草木枯黃。
17.根據動物活動規律判斷
馴鹿秋季從苔原帶北部遷移到苔原帶以南的針葉林中,以躲避冬天的寒冷,夏季返回,以躲避針葉林中蚊蟲的侵擾。再如,當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內丹頂鶴聚集之時為冬季,而夏季在黑龍江扎龍;澳大利亞袋鼠冬季生育;我國秋季北雁南飛。
18.根據農業活動判斷
農業生產活動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包括捕魚、畜牧等也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江南丘陵地區採摘新茶為春季;舟山漁場冬季為帶魚汛,夏季為墨魚汛;天山的「高山移牧」,夏季在高山牧場,冬季在山麓草場過冬,即「夏山腰,冬山腳」;華北平原秋季收摘棉花。
19.根據臭氧層空洞面積大小判斷
在對流層較低的地區上空容易出現臭氧的極小值分布區,如青藏高原、北極和南極地區。9-11月份,南極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
20.其它
(1)春季:長蘆鹽區利於曬鹽的時期,華北平原出現乾旱,長城以北播種小麥,我國北方出現大風或沙塵暴天氣。
(2)夏季:到北極考察的最好季節,地中海沿岸國家炎熱乾燥;索馬里沿岸出現寒流。
(3)我國的氣象災害:冬季多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夏季多旱澇、暴雨、台風、冰雹、乾熱風。
(4)青海湖5月最佳觀鳥時機(4月飛至鳥島,5月產卵孵化,6月下旬飛走)。

⑻ 24節氣中蘊含的地理知識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反應季節和太陽直射的緯度有直接關系。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暑的程度,即熱量程度。
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農作物收成又直接反應當地氣候狀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
另外,每個節氣都能反應太陽直射緯度的,還有能反應地球公轉的狀況。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准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

閱讀全文

與哪些地理現象能夠反映季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