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墓的地理位置有什麼要求
古代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依附、順應關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與自然息息相通,必須和諧相處,人脫離了自然就會出現問題。人們在對自然的總結中產生了的風水思想,「入土為安」、「天人合一」是這一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說明了這一觀念:死後入土,上面覆以植物。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動後人們把鮮花灑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圍種花植樹,「葬」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仍然延續。
當代人越來越重視居住環境,購屋置地之前要選位置,看周邊,那麼應該為故去的人選擇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呢?尤其是當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許多人心中希望為逝去親人選擇一塊風水好的福地的心願能實現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則
依山傍水,青山綠水是人們普遍嚮往的優美環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則,反映在風水學說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財」,意思就是擇山,可以令後世人丁興旺;擇水,可以令財源滾滾。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沒有水的山就彷彿沒有靈魂,所以風水有言:有山無水休尋地,未看山時先看水。由此可見,「山主人丁水主財」是考察墓地風水最簡要亦是最精闢的總結。一些注重理氣的風水理論講求藏風聚氣,所謂:「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葬書》)認為水面越大,聚氣越厚,財富也就越厚。
前朝後靠左右抱的原則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恐怕是人們在墓地聽到比較多的話,這是風水對墓地的周邊地形的總結,實際上就是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個寬敞的盆地,風水所講的「穴」就在這個盆地里,四面的山風水上叫做「砂」。這個地形在前面說到的「 葬」字上也有體現,就是葬字下面的「廾」(發音拱),意思是雙手捧著,雙手並在一起捧著,形成了一個中間凹陷的穴窩,古人認為這就是一個好的葬地,所以說葬字本身就體現了古人的殯葬觀。
屈曲蜿蜒的原則
過去的四合院,寺廟,對著大門都有影壁,現代人裝修的時候也比較重視玄關的設計,影壁和玄關都是應風水而產生的,而不單單是為了好看漂亮。它們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擋正面沖撞而來的煞氣。墓地如何擋住煞氣呢,風水原理主張「直則沖」、「曲則順」,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彎彎曲曲。曲徑通幽不僅有風水所講的實際效果,而且還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如江南的園林建築.
明堂開闊的原則
古代有人出了名、當了官或者發了財,人們往往會議論這個人祖墳的風水,稱之為:地靈人傑。風水認為明堂開闊有利於孕育人材,發展事業,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還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廣闊平整的地方,明堂開闊,生機勃勃,才能前途無量。反之,墓地不宜設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歸自然的原則
現在的城市規劃里,墓地離城市越來越遠。為什麼不離城市近一點呢,去掃墓祭奠還方便,豈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樓大廈中間豈不更現代?在這里,陰宅的風水與陽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張人車合一、人機(計算機)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則講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風上水的原則
墓地也講究「上風上水」,北京上風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於北京西北的昌平區。西北是根據北京的中軸線確定的,這條中軸線北起鼓樓,經過故宮博物院、前門,南至永定門,中心點就是故宮,也稱紫禁城。
綜上所述,風水的意義在於幫助人們擇吉避凶,這與辦喪事選墓地希望讓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至於風水是否會福蔭子孫,人旺業興,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擇一塊吉壤福地,總不會錯的。據說大名鼎鼎的建築大師貝聿銘,超級富豪比爾 ·蓋茨在選擇建築設計和住宅的時候都會參考風水的因素。
中國很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風水是分不開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風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風水,不能不來北京,陽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陰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講:山川有靈無主,屍骨有主無靈。若把有主無靈的屍骨葬到相當好的有靈無主的山川上去,則可使無靈的屍骨有了靈氣,無主的山川有了主人。這在「風水」學上叫「理氣」。理氣好對後人會有極大的福蔭,財、丁、貴、壽均可於此而出。
《易經?系辭》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遠古時代殯葬極為簡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死者的埋葬問題,逐漸發展成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來的許多重要文物古跡,不少就是墳墓的遺跡遺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國至春秋時代時,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風日盛,歷代不衰,並逐漸形成一套隆重復雜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種種講究。於是,墳墓被認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盡送終之孝,下以為啟後之謀。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而作為為人擇地卜葬的堪輿家(風水師),更以陰宅為先務之急。
風水理論認為,祖墓的風水,會影響後人的命運;而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的皇家陵寢都十分重視選擇陵穴,以圖皇權永固。皇陵一般都位於京師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均以長安為京師,故此這五個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於長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為京師,所以這三代的皇陵皆位於北京附近。
㈡ 為什麼西安有那麼多古墓
西安古墓多的原因有十三朝古都、風水極佳、古代都城人口多、城市建設快。
原因一:十三朝古都
西安古墓多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歷朝歷代都愛在這待著。古人也不會說我家在西安,把墳墓修拉薩去,墓基本都是安置在城的附近了。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上生活在西安達官貴人肯定不少,這些人死後的墓葬也肯定都在西安了,日積月累的能不多麼。
原因二:風水極佳
西安這個地理位置用風水學上的俗語來說就是,「前有照後有靠」,秦嶺就是那個「靠」,在古時候,西安有「八水繞長安」,這水流便是「照」。古人認為墓地就要枕山面水,西安這地界恰好有好多這種得天獨厚的優秀條件。古代有權勢的將相王侯就愛選到西安這樣的地方來建造陵墓了。
原因三:古代都城人口多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都城絕對是一個王朝最繁華的地域,繁華就意味著人口眾多。生活在都城的人除了普通百姓,就是非富即貴的人了,越繁華富貴的人就越多。一個城的人口多也意味著死去的人口也多,加上古人為了祭奠方便,都是就近在城郊找個風水差不多的地方就埋了,所以埋在西安的古墓也就不少了。
原因四:城市建設快
其實有很多人都說洛陽的古墓也不少甚至有可能與西安古墓不相上下,因為洛陽是十二朝古都,再差能差到哪去。西安出現的古墓多,主要是因為西安發展建設很快,在建設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古墓而已,相比西安,洛陽的建設速度就略微慢一些了。
(2)古墓大多在什麼地理條件擴展閱讀
西安地鐵八號線發現古墓1356座:
牛年春節,不僅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在忙考古,地處西安東郊隋唐墓葬密集區的西安地鐵八號線長鳴路車輛段也在忙考古,在這里已勘探發現各類古代遺存1574處,其中古墓葬1356座,古窯4座。春節期間自2月5日至今,已發掘古墓葬數十座。
據西安市文物局官方微信公眾號2月17日發布的消息,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一直把配合基建考古作為首要任務,牛年春節期間,積極相應政府就地過年的號召,地鐵八號線長鳴路車輛段考古隊動員業務幹部和考古技術人員10餘人,以及民工勞務40多人、保安後勤等10餘人共同堅守考古工地、春節不停工,全力保障地鐵建設。
㈢ 怎麼尋找古墓
1.「望」即看風水,看草木。經驗豐富的盜墓者大多擅長風水之術,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由於古人迷信風水,因而多數古墓都建在「風水寶地」上。
2.「聞」即聞氣味,依照氣味的不同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
根據回聲能准確判斷出墓葬位置。明朝時期的墓大多在山嶺的陽面,並且與土層、山崖接觸的地方.
3.「問」就是踩點。尋墓者一般都能說會道,尤其善於與老人談古論今。每到一處,拜訪當地的老人,通過交談,從當地傳說中獲取有關古墓的信息。
4.「切」,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一是指發現古墓後,根據地表的地勢等情況,准確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墓穴;二是打開墓中棺槨後,沒有遺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寶物;三是觸摸到文物後,即能判斷其為哪個朝代的文物、價值有多大等。
㈣ 中國歷代王朝以及大家族古墓的地理位置
秦朝 西安;漢 洛陽;唐 長安; 宋 鞏義;元 內蒙古;明 朱元璋南京,其他皇帝在北京;清 北京。
㈤ 什麼樣的地方適合商周古墓
我國古代墓葬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墓址的選擇要看風水。自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墓地的選擇,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於形勢,如交通制約等;四是其他地方,如生前嚮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選擇「前有照,後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過,後有山峰為靠,境內層巒疊翠,就是說墓地要枕山面水。當然還有許多其它講究。為此我摘錄一段文字如下,供樓主選擇:
首先,應該明確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根據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來確定土地神位的大致方位,再根據穴的座向及分金五行配合,確定土地神位的准確方位,同時參照穴的四周環境來確定土地神位的准確方向。這樣的土地神位既符陰宅風水的形勢,又符合其理氣。使其墳墓更加符合風水要求,使其更好地蔭益子孫後代。
廿四山陰陽風水二00三年財丁旺衰論
廿四山陰陽風水今年旺財的山向如下:午山子向 丁山癸向 壬山丙向丙山壬向 戌山辰向 辰山戍向 酉山卯向 卯山酉向辛山乙向 乙山辛向 坤山艮向 申山寅向.
廿四山陰陽風水今年財平的山向如下:子山午向 癸山丁向 巳山亥向.
廿四山陰陽風水今年旺丁的山向如下:子山午向 癸山丁向 壬山丙向戌山辰向 辰山戍向 酉山卯向 卯山酉向 辛山乙向乙山辛向 未山丑向 艮山坤向 寅山申向.
廿四山陰陽風水今年丁平的山向如下:午山子向 丁山癸向 乾山巽向 亥山巳向.
其餘山向均為財敗丁衰的山向。其中發福最長久的六山向為:子山午向 午山子向 丁山癸向 癸山丁向 壬山丙向 丙山壬向,如果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選擇這六種山向。
墓園(陵園)風水地的選擇
現在有很多成片開發的墓園,千萬別以為整片風水地都一樣或者差不多!其實呢?只要方位不同,那麼風水的吉凶便:方位差之一點點,吉兇相差十萬八千里?那又如何來選擇墓園(陵園)的風水地呢?首先,從形勢方面必須考慮:一、墓園(陵園)的風水的龍脈從何地來?墓園中風水的龍氣沿什麼方位行,所選擇的風水必須是龍氣能行到的方位。二、墓園(陵園)的風水有沒有主山、少祖山、祖山、···,目前有的墓園,根本沒有主山,更談不上祖山及龍脈龍氣,勸君多走幾步,便可一目瞭然。故所選擇的風水必須有主山、少祖山、祖山等背山。三、墓園(陵園)的風水的青龍山、白虎山、護山、案山、朝山、水口山也是必須重點考慮因素之一。這些因素必須具有,並且符合各風水山的要求。四、墓園(陵園)的風水的明堂也是非常重要的。明堂的大小、高低,水的方位、遠近等。還有風水地的地基很多是人造的,必須弄清地基情況,···。上面這些方面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相互平衡,根據風水原理,便可初步的確定墓園中風水地的位置。有了風水的位置,便可進一步看看該風水地是否符合風水的理氣。風水的理氣主要考慮該風水地是否符合所要葬或將要葬的人的命理八字,風水的座向分金如何?各房砂的方位如何?水的來去方位及如何選擇放水方位、後土神方位等,各方沖煞等。
另外,平地同樣要講究,別以為只有山地墓園(陵園)才講究風水,平地墓園(陵園)同樣講究,只不過平地風水的相法不同而已,若需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參考本堂的陰宅學堂。
陰陽宅總論
祖墳和住宅得地利,就會心想事成,沒有地利就會事與願違.如果墓地凶而宅地吉,子孫有官可做.如果墓地一般而宅地凶,子孫連溫飽都成問題.如果墓地宅地都吉利,子孫就榮華富貴.如果墓地宅地都凶,子孫就會流落他鄉,斷後絕嗣.如此,祖先神靈責怪,地禍接踵而來.住宅與墳墓相望和諧,可得地神與祖神保佑,子孫飛黃騰達,財物不斷滾滾來.人靠住宅安身,住宅靠人保護,陰宅蔭益子孫後代.
如何知道祖上風水的興隆與破敗?
祖上風水的興隆與破敗最直觀的體現便是面相:若五嶽骨高的人,其祖上風水便得龍脈地勢之利,四水清秀的,便得水法之來源。若紫氣盈面的,便是祖上風水得氣。若面色驟枯,則其祖上風水泄氣。若骨粗則祖上風水暴露,骨細則祖上風水隱藏。若骨粗露、眼又濁露的,主其祖上風水暴露或寄岩下園後未葬。凡是葬後便生異男的,日月角齊起,龍虎並朝,後山豐聳,紫氣繞面,此種神光,便是地靈得氣,人財兩旺。若葬後生男,但氣濁神蠻,肉粗骨硬,五嶽不正,則四水神泛濫,其他也不得勢而無風水也。若頭骨豐隆,面部完滿而驟然氣血枯槁,目光無神的,則有風水但已泄氣,數季後必敗。若面部豐滿潔白,紋沖痣破宮,耳目音聲損,則一定是水港橋路沖與壅塞來龍。手足腰背與痴呆顛狂的,有胡須發頸下且如草如毛的,則其祖上風水必受樹木凋伐與欺凌。若面色焦枯且無神無氣的,顛倒錯亂的,定是祖上風水被傷,龍脈泄氣。
陰陽宅風水的改造與補救
我國的所有方術的本質都是一種趨吉避凶術。如果說對吉凶的選擇與避免,是人對於命運的一種軟弱抗爭的話,那麼風水術中對風水的改造與補救等,則較多地表現了人對於命運的一種主觀能動的態度。
風水家眼裡的理想風水寶地,是背靠主山,山環水繞。主山來龍深遠,氣貫隆盛,左右要有山脈環護,或者左右前後另有砂山護衛,這樣才能藏風養氣。前面要有水相繞,水不宜急,天門要開,地戶要閉。這樣才能得水存氣,這就是理想的風水模式。
理想的風水寶地並非處處皆是,缺陷則常常有,人的擇吉避凶有時難以圓滿,於是就想著去改造地形,彌補缺陷,使之趨於完善。
改造彌補的方法主要在藏風與得水等方面下功夫。藏風的具體方法是培龍補砂。如果來龍低平,砂山殘缺,不利藏風,則人工移土,填高補滿,使龍砂藏風養氣。對水的改造是多方面的,目的都是要達到得水,如果基址的風水缺水,則可以在造當的位置開渠引水進來,有的採取開湖挖塘,築堤蓄水的方法,使基址得水。如果是有水而水不理想,或太急、或不相抱、或成沖射,則用相應的辦法加以改造,如築堤壩加以改造,使之平緩,或開挖河道使之改向等等。
另有一種改造風水的方法是用鎮,如果來龍勢猛,有不羈之象,就在山上修建寶塔、樓台以鎮之。如果河水險急,泛濫成災。也可修寶塔來鎮壓,所謂寶塔鎮河妖就是這個道理。修橋也可以改良風水,風水橋可以鎖住水口,留住財氣。但要方位正確,否則也會破壞風水,如廣東省汕頭市之海灣大橋及汕頭市之另一大橋,遙相互應,形似符合風水格局,即好象以市政府為中心(穴位),兩橋分別為青龍、白虎,大海為明堂,對面之山為朝案。實則一吉一凶,其中一橋鎖水有功,另一橋擋住來水,財退矣!風水也自破矣!
風水術認為房屋的布局和內部設置也可以矯正風水,達到趨吉避凶。如正門前有大路直射,或正當風,可以在門內設照避或屏風,就符合風水要求了。···
陰宅風水的八大富貴格局
1 老陽穴得位出煞局
坐乾亥向巽巳,右水倒左出乙方,對面有峨眉山案,坐乾宮為得位,子孫富貴,位列三公也。
2 老陰穴得位出煞局
坐坤向艮,右水倒左出癸方,艮上有砂惟案山,坐坤申方頂龍,如葬,即為得位,富貴綿長,人丁大旺也。
3 太陽穴得位出煞局
坐卯向酉,左水倒右出辛方,面前見蝙形案,坐於甲、卯為得位,子孫永遠佩金魚,富貴雙全,威德遠震矣!
4 太陰穴得位出煞局
坐巽巳向乾亥,右水倒左出辛方,當面天馬山作案,坐巽巳本宮,子孫富貴多財祿,若坐巽巳為得位矣!
5 中陽穴得位出煞局
坐坎向離,左水倒右出丁方,當面有塵峰,名既濟穴,坐坎宮為得位矣,頂龍如葬,以左邊進神水上堂,出大富貴。
6 中陰穴得位出煞局
坐離向坎,左水倒右出癸方,當面有雲水大案挨金剪穴,結穴多成火字形,離龍大拜,故主貴,必要雲水壓穴星,離為以,外明而內暗,居南方為得位矣!
7 少陽穴得位出煞局
坐艮向坤申,右水倒左出丁方,對面三台案,坐艮寅為得位,結穴自土星角出,收右邊進神水過堂,必定人丁大旺,富貴雙全。
8 少陰穴得位出煞局
坐庚向甲,左水倒右出乙方,當面玉尺案,結穴窩中出乳,其卦上缺淺凹腦,然後必有鬼睹祿山,若坐庚酉為得位,財丁兩旺,科甲滿門矣!
陰宅風水為何能福蔭子孫後代?
龍、穴、砂、向五者,被風水師稱為「地理五訣」。龍,俗稱龍脈,即「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土乃龍之肉,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因此尋覓龍脈對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都極重要。風水術有龍分九勢、五勢的說法,這都是從山形的走向之不同來加以辨別的。地脈又有三龍說,即北龍、中龍、南龍,都從昆侖山發源,這和前者一起孕育了我國的地形地貌學,它對各種形態類型的總結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至於陰宅風水理論的描述,有如「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也就是說子孫的形體是父母(祖先)所遺的一部分,父母(祖先)的骸骨如果得到生氣,就會使子孫後代受到福佑,故此給父母(祖先)的骸骨找一個吉宅很重要。所以一個好的風水寶地,一定是「勢來形止、山水交匯、踞而候、攬而有」的,也一定會貴若千乘、富若萬全的。又如「山者,宣也、其氣剛。川者,流也、其氣柔。剛柔相盪,而地道立也!山岡,體魄也,氣色,神理也。凡山,形勢崩傷,其氣散絕,謂之死,形勢雖具,生氣未舒,謂之枯。死者不可復生,枯則有時而潤」。又如山之不可葬者五,即光禿的童山不可葬,中斷之山不可葬,石山不可葬,偶經此處氣以勢止的山不可葬,孤獨的山不可葬,因 為從氣勢相結合來看,這些山的風水都有欠缺之處。
一問抱養及僧道嗣續疑龍如何?
問君葬者乘生氣,骨骸受福蔭遺體。此說尚未有一可疑,抱養之兒非已子。僧道嗣續是外來,如何卻也能承繼。與君詳論古人言,舉此大略非徒然。骨骸受氣蔭遺體,此理昭然不容議。卻將僧道並抱養,辯論如何同已子。此說誠然是可疑,因宜窮理細尋推。人家生出英豪子,便是山川鍾秀氣。山川靈氣降為神,神隨主者家生人。此山此誰為主,即隨香火降人身。古人當有招魂葬,招魂天人可為樣。招魂葬了把事嚴,四百年間漢家旺。何拘骸骨葬親生,只要祀事香火明。亦有四五百年祖,棺槨骸骨化為土。子孫千百尚榮華,人指此山誰是主。此山此穴有主者,神靈只向此家住。山州秀麗來為嗣,豈願其家無富貴。山川日夜有朝迎,生出為人亦如是。乃知抱養與親生,同受生靈無以異。古人接花接果義,與此榴參非與是。後母卻蔭前母兄,前母亦蔭後母兒。只緣受恩與受養,如同所生並同氣。以此言之在繼承,只與香火無衰替。乃知招魂與抱子,僧道相承皆類此。
二問公位疑龍如何?
問公如伺分公位?父母生時無少異。間或生時有愛憎,死後何由別榮悴?譬如一木同根生,一枝枯悴一枝榮。榮者芳 日夜長,悴者日就枯搞形。此後遂有公位議,分長分中分少位。愛憎之說起於心,榮枯之說歸於地。心有愛憎死卻無,地有肥確此近似。東根肥即東枝榮,西枝撓雲西枝瘁。要知此說未為當,似是如非當究理。左長前中右少位,此說當初自誰起?請君來此細排詳,因別長男中少位。震為長子居左方,坎為中男坐來岡。艮為少男坐東北,乾統三男居坎傍。坤為地母西南位,長女東南中午地。兌為少女在西方,此是乾坤男婦位。若以此法論陰陽,男居左傍女西廂。中子後龍中女向,自有次第堪推詳。愛自蕭梁爭公位,卻以玉鵝埋震地。震為長子起春官,遂起爭端謀玉器。公位之說起於斯,斷以長震中居良。少居居兌位四同長,五與二位分毫釐。六與少男無差別,七與 長男同共說。八與五位共消詳,九與三男排優劣。此是河圖分九宮,上元一四七相同。中元二五八同位,下元三六九連此。後來執此為定議,只就河圖分次第。
三問公位盛衰疑龍如何?
問君主位雖能別,或盛或衰是何說?也有先盛後來衰,也有衰盡復萌孽。此理如何合辨明,時師謬以水宮折。不知年久世成深,豈有長盛無休歇?山川之秀雖盤固,氣盛氣衰有時節。代代長盛者無他,後來接續得吉多。衰者後來無救助,年深氣歇漸消磨,凡言公位勿固執,先看其人數代祖。新舊數墳皆是真,新者必為舊者助。如是之家世世昌,福祿未艾不可量。是真 不必問大小,積小成大最為妙。是者一墳非者多,紙有大地力分了。譬如杯水救薪火,水少火多難救禍。是多非少反成吉,譬如眾水成江河。豈無一穴分公位,不取眾墳參合議。大地難得小易求,積累不已成山丘。眾墳合力卻成大,人說小地生公候。那堪大地有數穴,世世公候不休歇。幾觀巨室著姓家,必有大地福無涯。子孫百世雖分散,內有救地多榮華。一穴大地蔭十世,小地千墳亦如是。駱驥千里進一日,駑馬十駕亦追至。圖大不得且思次,此事當為知者議。
四問陽宅陰宅疑龍如何?
問君陽宅要安居,此與安墳事一如。人家無墳有善宅,宅與陰地力無殊。大凡陽宅怕穴小 ,穴小隻宜安墳妙。小穴若為輪奐居,氣脈傷殘俱鑿了。況是子孫必眾多,漸次分別少比和。一穴裂而為四五,正偏前後豈無訛。大凡陽宅要穴大,寬闊連綿又平伏。前頭橫玉面前寬,可為市井於內外。如此方為陽宅居,窄小難容君莫愛。
五問陽宅陽地大小如何?
問君陰陽有兩宅,古人此事要分別。呂才詳論有成書,論已分明無別說。要知居止只要勢,水抱山朝必有氣。忽然陡瀉朝對傾,破碎斜傾非吉地。下手回環朝揖正,坐主端嚴無返柄。縱饒小大也安和,住得百年家業盛。葬穴宜小居穴大,葬穴側立居穴寬。
六問主客山疑龍如何?
問君主客皆端正,兩岩尖圓兩相映。主是三山品字安,客亦三山形一般,客山上見主山好,主山上見客山端,此處如何辨賓主,只將水抱便為真。水城反背處為客,多少時師誤殺人。凡觀疑穴看堂局,堂局真處抱身曲。忽然平過卻如何,即以從纏分部屬。纏送護托辨假真,朝山無從托龍身。朝山直來身少曲,真龍屈曲不朝人。
七問形真假疑龍如何?
問君龍固有枝幹,識得枝中干分亂。故為於上忽生干,枝上連生數穴隨。此是枝龍間旺氣,譬如瓜蔓始生枝。分枝枝上連生子,生子之形必相似。或如人形必數穴,禽獸之形必同列。凡分形穴必兩三,蓋緣氣類總如一。是故流形去結實,連生種類配偶匹。蛇形必定有雌雄,虎形相配無單只。本山峽里莫尋蛇,恐是高山腳溜斜。若是真蛇有鼠蛤,如無鼠蛤是虎花。或是娛蛤出面來,亦有燭級為案砂。大山猛勇莫言虎,恐是朝迎為主住。重峰拜舞似虎行,若是賓虎無關屏。更有肉堆獅子案,如無此案是朝迎。凡辨真假易分判,若是假穴無真案。若是真形案必真,人人物兩相親。獸形降伏如貪噬,禽形必有條為系。龍形雲雷象近水,月形星案前陳起。凡是真形有真案,試以類求當識算。
八問干作枝衰疑龍如何?
問君前經論貴賤,上是候藩次州縣。干龍多是生王候,枝作干龍亦藩衍。此說分明尚有疑 ,試舉一說為君辨。前言盛衰固有為,枝上又生數條枝。節節為龍自有穴,已作未氣自隨。胡為上作下必歇,赤有下作上必衰。既饒氣脈相連接,自有氣脈非相依。如何盛衰尚關屬,為君決此一狐疑。蓋小枝龍氣脈短,又出小枝無轉換。隨龍附氣氣不長,大勢上連枝上干。干頭未作枝先興,枝上未作干先榮。枝上未作干後作,於長枝短力難爭。恰似一瓶生數嘴,嘴小口大生水利。不從口出嘴長流,口若盡傾嘴無水。又如大樹生小枝,小枝易瘦大枝肥。大枝分奪全氣去,小枝不伐自衰贏。更看新作與舊作,年年深淺自可知。
九問穴有花假疑龍如何?
問君前論穴難尋,唯有朝山識幸心。高低既以朝為定,真穴自可高低計。只緣前後有花假,假穴在後亦堪下。花穴多生連案前,朝山對峙亦如燃。若將前相為證驗,前後花假便不偏。到此令人心目亂,更有一說與人宣。假穴斷然生在後,龍虎雖端涯必溜。穴中看見龍虎回,外面點檢山丑走。花穴如何生在前,蓋緣連臂使其然。連臂為案橫生穴,案外有腳輔茵氈。其間豈無似穴者,但見外朝尖與圓。痴師誤認此花穴,不知真穴秘中垣。前花後假人少識,此法元來秘仙籍。景純雖然不著書,今日明言不容惜。花穴最是使不迷,後龍斷妙朝又奇。如何使人不牢愛,只有一破徐皆非案山必然向里是,花穴無容有回勢。朝山只有頂尖圓,定有腳手丑形隨。若登正穴試一看,呼吸四圍無不至。又有花穴天人知。龍虎外抱左右飛,蓋緣正穴多隱秘,或作權鉗或乳垂。龍虎數重多外抱,龍上看虎左右歸。虎上見龍左右抱,或從龍虎上針之。不知止穴尚在內,幾是穴邪曲即非。曲是抱裹正穴,請君以決狐疑。
十問博換疑龍如何?
問君尋龍莫失蹤,三吉自有三吉峰。前去定作貪狼體,時時回顧大星宗。及至剝換了,卻與前說事不同。蓋緣干龍行千里,一剝一換一峰起。由貪入巨入祿文,次第變入廉武里。破軍 盡變入輔弼,每星十二大盤屈。蛇行鵝頂鶴瓜分,失落低平駿馬奔。如此行來又數程,博換變易又前行。前行直到藩垣里,四外有山關水至。低平尚有輔弼形,此是入垣尋至止。干龍行不問祖宗,枝上顧祖卻不同。幹上剝換節節去,枝上落穴必顧宗。千龍一變少亦九,多者或至十二重。一星十二節始變,周而復始換頭面。貪尖巨方小卧蠶,如此周圍換盡貪。換食若盡即入巨,亦如貪狼數節去。多至十二少九變,卻變祿星分台去。祿存節數如貪巨,換了文廉又至武。博換若周即轉星,輔星三四兩起程。兩星入手必平漫,輔星入首多曲形。此是變星變盡處, 變盡垣城四外迎。凡觀一星便觀變,識得變星知近遠,遠從貪起至破軍,換盡龍樓生寶殿。雖然高聳卻不同,還是尖峰高山面。一博一換形不同,豈可盡言顧祖宗。君如識得變星法,千里百.里尋來龍。誰人識得大龍脊,山正好時無腳力。裹費不惜力不窮,其家世代腰金紫。幾看變星先看斷,斷處多時星必變。如此斷絕曲屈行,高入青真變鶴形。鶴形漸低必斷絕,斷絕復起是支星。卻認變星辨貴巨,或是廉文武祿存。只以交星逆求程,識得變星節數法。不必論程窮腳力,只從變盡至弼星,豈愁不識得垣城。
陰宅風水與風水法則
死者下葬後,真氣會與穴氣結合形成生氣,通過陰陽交流成的途徑,在冥冥中有影響、左右在世親人的氣運。陰陽兩氣,呼出來就成為風,升上天就成為雲彩,降落下來就成了雨,在地下流行的就成為生氣。生氣在地下流行,生發時就能養育萬物。人是父精母血的結晶體,所以人也是陰陽兩氣的結晶體。每個活著的人都有陰陽兩氣,死後肉體消失,陰陽兩氣卻沒有消失。活著的人,氣聚凝在骨,人死骨未滅,所以人死氣還活。所以下葬者,要找一個有生氣的陰宅,讓生氣和不死的陰陽兩氣相結合來保護在世親人。
經書說:人死有氣,氣能感應,影響活人。這種感應是有事實根據的。例如西邊產銅的山發生崩塌,東邊用銅鑄成的鍾就不撞而鳴,這就是感應。再比如,春天來到,樹木抽葉開花,放在家裡的麥種也自動發芽。氣在地下運行,它運行時,順隨地勢走,它聚集時,也隨地勢停止。丘隴的石骨,平地凸起的土脊,都是有氣在運行的標記。經書說:氣有風吹就散失,遇上界水就止步。古代人聚集氣使它不散失,用界水限制它不再運行,所以把它叫做風水。風水的法則,得水最好,能藏風是第二個要求。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即使是盛大的氣運行還有它的余氣止息,雖然零散但深氣也有聚集的地方。經書說:水流在土外,叫外氣。外氣橫行成為界水,土內的生氣自然止聚,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經書又說:淺深得乘,風水自成。士為生氣之母,有土才有氣。氣是水之母,有氣才有水。所以藏在乾涸燥熱的地方的氣要淺,藏在平坦地帶的氣要深。
風水的中明堂准則
山龍的中明堂常深,平地支龍的中明堂常淺。經書說:氣行於地下,物生於地上。平地的地勢有原脈,山地的地勢有原骨,它們或者從東向西,或者從南到北,回環往復地運行,就象要前進 卻又有退,象要停止卻又有進。當脈氣止聚的時候,陰陽調和,土層變厚,積水很深,草密林茂,這種地方,貴如大官,富可千金。經書說:形止氣蓄,化生萬物。這就是上等葬地。土地以平坦為貴,以地下有支龍為貴。支龍起步的地方,生氣也隨支龍開始運行。支龍停步的地方,生氣也隨支龍停止並聚集而成為吉地。觀察支龍的方法,一句話,平地上隱隱隆起的條狀地帶就是支龍。經書說:地有吉氣,土隨龍起。地有止氣,水隨而止。勢隨形動,回復終始。法葬其中,永吉無凶。重山迭嶺,群龍眾脈薈萃,應當先把特形龍剔除出來。有的大龍形特別小,有的小龍形特別大,這些特別畸形的龍脈,不能用作葬地。經書說:壟龍要求在地上聳起,支龍要求在地下伏行。不論是壟龍還是支龍,聚止處應平坦如伸出的手掌。所以經書說:支龍因為深伏,所以要在它的頂部下葬。壟龍因為高露,所以要在山麓下葬。選擇支龍到龍首,選擇壟龍到龍足。選擇的形和勢不合法,生氣會象被驅趕一樣跑掉。壟龍說它的老,支龍說它的嫩,老忽又變嫩,嫩忽又變老。
陰宅風水建築與山川的關系
陰宅風水在選址上最重視風水方面的考慮,對龍、砂、穴、水、明堂、近案、遠朝都有一定的格局安排和講究,包括基址的地質、水文、朝向、土壤的要求,尤其是與自然山川景觀渾然一體,達到極為宏偉完美的境界。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諧調與合同。所以在風水的做法上要求風水的建築,應該同其周圍環境、風景融匯在一起,達到依山為穴的境界。
所以高明的風水師可以從風水的做法上看出主山高低、案山、朝山的遠近、青龍、白虎山的合圍狀況、水的順逆等情況,反之,一穴風水選好址之後,則必須根據主山高低、案山、朝山的遠近、青龍、白虎山的合圍狀況、水的順逆等情況,來裝飾、修造風水的建築。如主山高的則配較高大的墓碑,若青龍、白虎山有缺損的,必須加以護手,逆水的、案山緊迫的,祭床應厚且高企,護手應挺直、外擴;若是去水的,則祭床應低薄,護手應環抱、內拱,並築道池以緩解山勢,等等。當然所有的建築必須符合相關尺寸,才能使風水的建築與山川形勢匹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能天人合一。做到見墳而知其環境的至高境界!
陰宅風水的吉凶禍福
葬地會給後人帶來禍福,是禍是福,在葬地的險易可以看出。山勢往往有險,葬地要考察來龍的開頭和終點,在它生氣勃發的地方擇地下葬。所謂輔,是指夾護纏從,龍怕孤單,所以主龍周圍要有夾護的龍。要避開它的害處,淺脈就順乘它,深脈就深葬以獲取生氣。開挖以連通脈氣,合土以鞏固龍脈。乘金相水,以土印木,對外藏住八風,對內收住五行。上承天光,下就地德,使陰陽調和,五行俱備。所以君子都力求改變自然,改變天命。經書曰:目工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觸類而長,元通陰陽。這就是上等葬山。來伏又象連,其根本在天上。來龍象波浪,象奔跑的馬,它來時象賓士,勢不可擋。它停止時象死屍一樣一動不動。象懷萬寶而燕息,象具萬膳而潔齋,象囊皮鼓,這是比喻吸氣時的情景。象器物裝東西,是比喻氣聚而不散的情景。象龍象鸞的翻騰盤旋,象禽鳥伏象猛獸蹲,象帝王一樣尊嚴,是比喻明堂開啟的情景。象朝向大海,象眾星拱辰,是說千江萬河都同歸大海,星斗滿天都拱向北斗,比喻眾水為穴所用,眾山都朝拱這龍脈。龍虎抱衛,是說青龍白虎擁抱護衛朝山和主山,龍情相向。主山和客山相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勢端正明朗,不近葬事的五種害山,不近空場,這種葬死比前一種葬地稍次一等。
陰宅風水的形勢吉凶
從葬地來看,千尺的山水叫勢,百尺的山水叫形。勢和形順就吉,勢和形逆就凶。勢凶形吉,原有的百種福還只剩下一種福可能留住。如果遠勢吉而近形凶,葬後幾天就會有災難降臨。千尺之勢,委宛頓息,氣不融結,外不能聚內氣,氣在地中消失。經書說:生氣散漫而無蓄聚的穴庭,是一種只能使骸內朽壞而不能福蔭生人的凶穴。噓呼氣能散漫生氣,因而才需要青龍白虎來護衛穴庭的生氣,如果處在中間的高丘,左邊沒有青龍,右邊沒有白虎,前後空曠,那麼,這種高丘的生氣就會被風吹飄凈盡。經書說:缺漏的穴,是使棺木朽壞的地方。外氣(水)是用來止住內氣,過水是用來擋住來龍。遠勢來而近形止,前有山水親迎後有依靠,這就是風水吉地。
陰宅風水的分合吉凶
葬地之後倚仗圓山,這是分,前面有尖山相迎,這是合,後要有分,前要有合。經書說:葬地分穴山本身和前、左、右四個勢。氣從八方涌來,所以葬地以左邊為青龍,左邊為白虎,前面為朱雀,後面為玄武。要求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府。如果相反,法當破死。所以白虎蹲著叫銜屍,青龍箕居叫嫉主,玄武不垂頭叫拒屍,朱雀不飛舞的叫騰去。總之不利下葬。用土圭測定葬地方位,用玉尺量遠近。以支地為青龍白虎,龍虎的來、止在高地,要求要象肘臂一樣環抱葬地。以水為朱雀時,它的衰敗和發旺都和水的形相關。忌水流湍急,沙沙作響的水好象悲傷哭泣,作葬地則凶。朱雀水從生氣發源,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再由大變小,由多變少。停聚在結穴處,然後又排泄流走。排泄注走時彎曲回折,象是依戀葬山。經書說:山來水回,貴壽豐財。山囚水流,虜王滅候。葬山地的土要細而堅硬,沒有滲水。濕潤而有石塊的葬地是凶地。
㈥ 古墓有沒有朝向地理位置
根據地理風水學,墓向向南方,但是並非正南,東南西南亦均可,關鍵是周圍地理環境要山環水抱,前有朝山案山,後有祖山重重,符合格局。你可實地勘察清東陵,沒有一處是正南向,都是隨山就水,尋得好格局。其他帝陵亦如是。
而一般百姓,只有條件在自家祖業墓地埋葬;或平原地區,無格局可尋,只好多朝南向。乃墓主家條件所致。
㈦ 為什麼在山東發現的古墓中,古人身高能超過兩米
個人認為,在山東發現的古墓中,古人身高能超過兩米是因為環境因素,地理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下面具體分析:
首先,一個重要原因是環境因素。據科學研究,地球在5000年前經歷了一次韓流。當時,中國正處於動盪時期。我們應該知道,在寒冷的環境中,動物會變得更大,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來抵禦嚴寒。這就是為什麼生活在北方的人比較高。而我國的山東省位於我國北方,所以個子很高的情況並不少見。
第二,清末鴉片被中國人廣泛使用,導致人們體質下降。再加上營養不良和身高偏低,不難理解。
第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降低了現代人的平均身高,因為那個時期的大多數人都來自飢餓,他們的營養跟不上。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基本上都跟得上營養水平,所以身高自然就上來了。現在,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的身高基本上增加了,其中很多是零後出生的未成年人身高已經超過1.8米。可以說,中國人的身高水平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體現。過去,人們的身高水平不高,但現在,中國人的身高不比歐美人差!
㈧ 風水學中什麼樣的最好墓地選址要求是什麼
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中,看到日來月住、晝夜更替、寒暖睛雨、男女老幼等種種兩極現象及其變化,便很自然地產生了陰和陽這兩個觀念。他們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雨、溫涼、水火等運動彎化,都是由構成世界萬物的氣在運動過程中一分為二的結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並由於陰陽的運動變化,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變化。由此可見,陰陽論成了自然界的根本規律之一,所以《素問•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在古人眼裡,陰陽兩者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譬如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所以神化無窮。"(《朱子語類•卷九十八》)陰陽互含,說明陰陽是互相的,陰陽作為事物對立面的關系不是絕對的,陰極陽生,陽盡陰至,在對立中達到平衡,且兩者是可以轉化的,所謂"中日則昃,月盈則食"就是這個意思。(左圖)陽代表著積極、進取、剛強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一般說來,凡是活動的、外在的、上升的、溫熱、亢進的等,統屬於陽的范疇;凡是沉靜的、內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衰減的等,統屬於陰的范疇(如下表)。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
陽 天 光 熱 干 剛 南 上 左 圓 男 太陽 奇 主動
陰 地 暗 冷 濕 柔 北 下 右 方 女 月亮 偶 被動
風水家深諳陰陽論,將其用之於風水學,把山稱為陽,水稱為陰,山南稱為陽,把山北稱陰,水北稱陽,水南稱陰。於是地形要"負陰而抱陽",背山而面水(參見圖2-13);把溫度高、日照多、地熱高等統稱為陽,而溫度低,日照少、地勢低等統稱為陰。從生活的經驗中人們體會到"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而風水師選擇必"相其陰陽",尋找"陰陽合和,風雨所?quot;,陰陽平衡的風水寶地,只有這些地方才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備而樂成"(《國語•周語》),才具備人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環境物質條件。可見,風水學中的陰陽相地,是一種直觀體驗的總結和一整體思辨的結果,它包含了選擇的地形、地質水文、氣候、植被、生態、景觀等諸要素,並以傳統哲學的"氣"、"生氣"、"陰陽"等概念來闡釋其好壞吉凶,確定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生息,如此而已。如下圖
時至現代,人類的認識和科學技術水平極大提高,人們即可以詳盡的分析建築基址的諸要素,又可進行宏觀的綜合研究;既可以定性去描述環境的狀況,也可以定量來確定環境的質量。更好的利用環境和適應改造環境已成為現實可行的事。
由於我國各地氣候冷暖、干濕、雨旱、大風、暴雨、積雨、沙暴等都有很大差異。因此,房屋建築就要適應在當地氣候並盡可能地改善不利氣候條件,創造舒適的室內工作和生活環境。例如,炎熱地區需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寒冷地區需要採暖、防寒、保溫……;沿海地區要防颱風、潮濕、積水……;西北地區要防風沙;高原地區則要盡量避免強烈的日照和改善乾燥的氣候(小范圍內)等,這些是宏觀選址要考慮的,但還要注重具體地點的小氣候和微氣候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處理。
綜上,建築環境的選擇應考慮如下內容:
(1)場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不良地理現象和地震基本烈度;
(2)場地的場層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勻性、物理力學性質、地基承載力和其它設計計算指標;
(3)地下水的埋藏條件、侵蝕性和土層的凍結深度;
(4)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
(5)常年和最大洪水水位,地面排水、積水和沼澤地情況,以及飲用水源情況;
(6)場地的合理建築范圍,合理的交通出入口;
(7)區域內氣候的場地微氣候;
(8)景觀和綠化植被,生態狀態。
--------------------------------------------------------------------------------
◆ 地質條件的考慮
土壤的選擇
這里所說的土壤,是指風水學"龍穴"所處明堂的基地土壤,亦即建築的基地。在古代,擇地定穴位後,為慎重起見,要開挖探井驗土,這個探井就稱為金井。驗土以"土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深淺度數,隨地酌定,見浮土已盡,土色已變,或五色咸備,或紅黃滋潤,便認為是得到地氣,這是風水中的"辨土法"。《相宅經纂》卷三"陽基辨土法"曰:"於基址中掘地,周圍闊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將原土篩細,復還坑內以平滿為度,不可安實,過一夜,次早起看,若氣旺,則土拱起,氣衰,則凹而凶。"考慮到土壤結構對建築的承載力,古人還總結出了稱土法,《相宅經纂》卷三"稱土法"曰:"取土一塊,四面方一寸稱之,重九兩以上為吉地,五、七兩為中吉,三、四兩凶地。或用斗量土,土擊碎量平鬥口,稱之,每斗以十斤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有的風水書也講到稱土法為"入土實一斗,稱之,六七斤為凶,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來推斷土壤的密實性和地基承載力。前章講到郭璞相地營建溫州城等的故事,就記述了稱土法辨土法用實踐的情況。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氣候多變,土壤多種。按土壤的機械組成,土壤大致可分為砂土類、壤土類、粘土類三種,它們的含水量和耐壓性均有差異。要透徹土壤的性質,還要對土壤的形成和結構作一簡要介紹。我們常見的土壤是堅固的岩石在持續不斷的風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懸殊的顆粒,經過不同的搬運方式,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生成的沉積物。它是由顆粒(固相)、水(液相)和氣(氣相)所組成的三相體系,不同土壤的三相組成成不一,因而在土的輕重、松密、干濕、軟硬等一系列物理性質和狀態上有不同的反映,這些物理性質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力學性質和工程特性。土的三相組成比例關系,決定了土粒比重、含水量、孔隙率等的大小,這些指標是基工特性的重要參數。一般說來,土壤比重(單位體積的重量)越大,孔隙率越小,就越密實,承載能力就越大,適宜做建築地基;對同一種土壤來說,含水率越高,承載力就越小。土粒的比重決定於土的礦物成分,它的數值一般為2.6~2.8,砂土和粘土比重在其范圍之內,而有機質土為2.4~2.5,這類土含有大量的動植物腐殖質,顏色暗黑,土質松軟;而泥炭土的比重就更低了,僅為1.5~1.8。後兩類均不能做為建築的地基。
風水中說的鬥士六七斤的凶土大概就是機質上了,而八九斤的吉土可相當於砂土或粘土,十斤以上的大吉土,相當於密實的碎石土了。看來古人的土壤稱重法雖不那麼科學,但在當時來說卻是行之有效的,而吉凶的觀念的本質內涵也就是指承載力大小和透氣滲水性好壞,並無迷信可言。
按現代地基力學要求,各類地基土的容許承載力(單位面積上的承載力,一般為噸/平方米)。可按下表查得: 表3-2 地容土容許承載力 (單位:噸/平方米)
土的名稱 承載力 土的名稱 承載力
碎石土 30-80 淤泥質土 5-10
砂土 15-35 紅粘土 12-30
粘土 12-40 素填土 6-15
綜合承載力,滲水性、含水量等因素分析,砂質土壤土質緻密堅固,承載力大,含水率低,較粘土乾燥,滲水性和透氣性好,利於土壤的凈化,防污性較好,並易於開挖施工,因而建築土質以砂質土為宜。壤質土(有機質土)結構疏鬆,承載力小,房屋易發生沉降塌陷;而粘質土結構過於緻密,滲水性能差,房屋易發生潮濕,不利於人體健康。
在古代,墳墓之穴多選在砂土之處,因砂土的含水率低,滲水性和透氣性好,最利於木質棺槨的持久保存。如震驚中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雖經二千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隨葬器物保存完好,尤其墓主人的那具女屍,保存極好,甚至連肌膚仍富有彈性。這是與墓葬地的良好地質條件分不開的,馬王堆位於長沙市東郊五里牌附近,是瀏陽河平均水位約15米,該台地由網紋紅土及砂礫層組成。棺槨座落在厚約1.1米,層壓較緊的砂質粘土層上,下為透水的礫石層,四周則為網紋紅木所包圍。棺槨以上是厚達16米的雜色夯土,地表水難以滲入到墓室。此外,又採取了在棺槨四周加以木炭、白膏泥填充等技術措施,終使其防腐性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土壤的物理性質外,地下水位層應低於屋基0.5米,以避免造成潮濕和塌陷。還要查看土壤的污染情況及蟻害、鼠害等情況以及地下有無古墓、古井、坑洞、穴道、砂井等地下坑穴。而要探明這些情況,除了訪問調查外,進行實地勘探則是一種必要手段。常用的勘探方法有坑探、鑽探和觸探,而在古代人們常用的就只有坑深了。
古代探察地質土壤情況而進行坑深的位置,便是風水家所點的"穴"處。穴便是營建墓葬和住宅的具體地點,具體說來,"京都以朝殿為正穴,州郡以公廳為正穴"、"尋龍容易點穴難"(《葬經》),穴是風水家最重視的了。堪輿家察牧堂說:"定穴必以淺深為準的,當淺而深,則氣從上過;當深而淺,則氣從下過。"這是說應找出利於保護棺槨的土層。實際上,風水家在點穴之後,均要進行坑探以判明土層地質真實情況,如不合適,則要前後左右移位,嚴重者則棄之不用。
從明清兩代帝王陵寢發掘資料來看,在陵寢地宮的核心,棺床正中央的位置,有一個圓形通地脈的深孔,這便是頗具神秘色彩?quot;金井"。《漢唐地理書鈔》說:古代有金人以杖撞地而成井,深不可測。金者,寶貴也,故有"金井"之稱。流行於民間關於金井的傳說眾說紛壇,神秘色彩更加濃重。按風水之說,金井為風水之穴,藉以溝通陰陽地氣;有的則以"井"字附會,認為金井內有一股終年不竭不盈的泉脈。除了許多神密離奇的傳聞外,由清代喪葬典儀的有關記載,說明金井是帝王帝後們生前所格外關注的,每每誠惶誠恐施之以禮。例如,在菩陀峪萬年吉地,慈禧太後曾親自到地宮看視金井,並把她手腕上的一件稀世珍寶"十八顆珍珠手串"摘下來,投入金井,做為鎮墓之寶,以示息壤。此外,慈禧還屢派大臣自內廷前往地宮,在金井中安放了數量驚人的金玉寶器?quot;金井"成了貨真價實的金井了。
古之帝王對喪葬格外重視,萬年吉地選定後便是點穴,也就是確定金井的位置。點穴後,破土挖出一個磨盤大小的圓坑,初步探查穴處土質,然後在圓坑上覆蓋以斛形的木箱,以後就永遠不讓這個坑再見日月星三光。在點穴得到的穴中前方一定距離內樹立志樁,穴中和志樁均慎加保護,直至欽定動工。在確定清末皇帝溥儀的吉地龍穴時,據岳梁向溥儀奏報說,龍穴開創以後,見土色甚佳,風水甚好。事竣以後,即派人守護打樁,以待興工。在皇帝的大葬秘典中,圍繞金井,有著隆重的儀式。棺槨安奉前,要由王宮大臣將陵寢興工動土時初掘的"金井吉土"捧入地宮,覆置於金井中,然後,再將棺槨安放在金井上面。1980年,有關部門發掘整理清西陵崇陵地宮時,曾在光緒皇帝梓棺下的金井中,出土了金質、銀質、琺琅質懷表和其它珠寶,以及光緒帝生前脫落的一枚臼齒。此外,還出土有大葬時用黃綾布包著置於金井的黃土約半斤,這些出土實物,證實了清檔案有關金井典儀方面的記載。
早在商周之際的墓葬坑中,在棺槨的正中底下,往往有一個深洞,其中常有人殉葬遺骨和青銅玉器等。這個深洞除了具有宗教意義外,主要是用以探明地下土質水文情況,是後世金井的前身。因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以下,考古界稱其?quot;腰坑"。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發掘的商代大墓,墓室平面為長方形。它的南北兩端各有一條長幕道。這是一座"中"字型幕葬,墓主人是商代奴隸主階層的成員。該墓幕室的上口,南北長14米,東西寬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下部的中間有槨室,槨室長6.3、寬5.2、深2.5米,內置棺槨。在槨室的底部中央,有一個長1米、寬0.8米、深1.4米的腰坑,坑內埋有殉葬一個,青銅戈一柄。
在陵寢基址的勘探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探井--金井,以判明工程地質的情況,相當於現代工程地質的勘探工序。金井挖掘的深度,以能判明地宮地面所在水平面的地質情況為限。金井的下底標高,將用作地宮地坪設計標高的依據。在金井的後部,另挖有更深的探井(又叫樣坑),用來判明和決定地宮基礎的合宜深度。為慎重起見,金井兩翼地勢低下處,也挖有探井。
清代陵寢的建築設計,是由"樣子房"匠人根據陵寢制度要求,結合周圍地勢,以及地質水文資料,推敲構思,作出陵墓總體平面和豎向布局,以及各單體建築的設計。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金井便作為挖制整個地宮,乃至整座陵寢建築格局的基準點,而展示在平面設計和豎向設計中。設計方案呈皇帝御鑒欽准後,由禮部欽天監刻漏科慎重選擇良辰吉日,並經皇帝批准下興工動土之日。屆時,行典禮祭告山神、後土之神、司工之神,而後破土開挖地宮基槽,陵寢工程自此進入施工階段。
大槽開挖後,志樁不再保留,點穴所掘深井,亦趨消失,唯在穴中正下方,自大槽原有土層中留下一個土墩,立於大槽中。這個土墩便稱為金井吉土,又叫原山吉土,其形制為底大上小的四方稜台,頂部有一小段呈圓柱狀。金井吉上的上皮,正是穴中探井的下底面,在設計中定作地宮地坪的控制標高(圖左、圖右)。大槽刨齊以後,繼而進行基礎和地宮地面施工,原山吉土逐漸被各層結構層所圍合。原山吉土的四方稜台的下段被掩埋在基礎中,而上段圓柱則套在地宮寶床下的底墊石中央鑿留的透孔中,寶床底墊石上平,同地宮地坪在一個水平面上,其也正是原山吉土的頂面標高。底墊石上面,安砌寶床,寶床正在中央,也鑿有圓形透孔,這就是最後形成的金井,透孔稱為金井透眼或穴眼,其確與地脈相通。
這里講一個風水家因點穴不慎,而遭殺身之禍的故事。
清道光皇帝龍袍加身以後,即循先例差大臣們去尋龍點穴。在當時的宮廷里懂得風水的人很多,但出類拔萃者首推大學士戴元均和尚書英和,於是道光帝下旨由庄親王綿課帶領,遣兩位尋萬年吉地。二人接旨四處張羅。請來當時風水界坐第一把交椅的宋泗,負責工程總監督的牛坤,以及深諳堪傳輿之道的穆克登額和阿克當。這伙人不久便在東陵的寶華峪尋得吉地,經道光帝欽准,擇吉開工,於1821年農歷10月10日卯時黃道良辰動工。據說就工人的鐵鏟正要直落龍穴時,風水師宋泗急忙攔住,人問宋泗急忙攔住,人問宋泗什麼意思?他說,據微臣看來,總穴太後,恐穴中有石,應當挪前十丈處方宜動土。即使宋泗不說,眾人心裡實有相同看法。但因囿於陵寢規制,只能往前移五丈處動工興建。
工程歷時七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二十二日竣工,同時將孝穆皇後梓宮奉安地宮。
道光帝親臨寶華峪促進祭奠,看到陵寢規制完備,質量堅固,欣然傳諭:"免原工程大臣庄親王綿課應繳前借俸銀四萬兩,大學士載均元晉加太子太師銜,其子即用戶部員外郎戴詩享著以郎中補用,歸還熱河都統英和一品頂戴及花翎。"對其它臣工均論功行賞。
不料第二年,陵寢卻出了大問題。地宮處地下泉水滲入地宮,浸出地下水,積水深竟逾寶床以上,孝穆皇後梓宮已有二寸霉濕,計存水高達一尺六七寸之多。當年道光帝出京行圍打獵,途經東陵,順便到自己的陵墓去視察,一見這等情形不禁雷霆大發,大罵這些工程負責人"喪盡天良"、"偷減情弊"、"居心可惡"。立即降旨將總監督牛坤等六人革職嚴審;戴均元降為三品頂戴旋即又革職,其子降為員外郎;英和革去頂戴,拔去花翎,後擬斬與其兩個兒子發配黑龍江;對此時已身故的綿課,把其四個兒子的頂載全部革掉;阿克當被罰銀四萬兩。另有多人被抄家問罪,罰賠白銀二十五萬六千兩。事後,道光帝棄寶華峪陵寢不用,又在易州清西陵龍泉峪選定了陵址,建成慕陵。
古代的這種穴井勘探方法,與現代地質勘探中的坑探法十分相似。坑探法是一種不必使用專門機具的一種常用的勘探方法。通過探坑的可挖可以取得直觀土層地質資料和原狀土樣,特別當地地質條件比較復雜時,利用坑探能直接觀察地層的結構和變化,但勘探可達的深度較淺,限於一般建築物工程地質勘探所用。
坑深是在建築場地或地基內挖探井或挖槽(見下圖),探井的平面形狀一般採用1.5×1米見方的矩形或直徑為0.8-1.0米的圓形,其深度視地層的土質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等條件而定,一般為2-3米。較深的探坑須進行坑壁加固,這樣便可觀察土層地質水文情況。除此之外,還要取土樣進行物理和化學性質測定檢驗。在探井中取樣是先在井底或井壁的指定深度處挖一土柱,土柱的直徑必須稍大於取土筒的直徑。將土柱頂面削平,放上兩端開口的金屬筒並削去筒外多餘的土,一面削土一面將筒壓入,直到筒已完全套入土柱後切斷土柱。削平筒兩端的土體,蓋上筒蓋,用熔蠟密封後貼上標簽,註明土樣的上下土柱後切斷土柱。削平筒兩端的土體,蓋上筒蓋,用熔蠟密封後貼上標簽,註明土樣的上下方向即可。
除坑深外,現代地質勘探的鑽探和觸探已大量採用,尤其那些重要建築物,地質勘探就至關重要了。在廣大鄉村中,坑探法和釺探錘擊法仍被大量使用。總之對工程地質的勘察要觀看土壤的顏色、氣味、結構、地下水高低、物理化學性質以及蟻鼠害之情況。
◆ 水文因素的考慮
水是自然界一種非常重要的物質,其對調節氣候、凈化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人類更是須臾離不開它。但選址不當或使用不善,它也可促成無情的洪水吞噬莊稼和房屋,或者引起污染,破壞生態系統。所以建築的選址中如何處理水的問題也就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之一了。
風水學中,擇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風水理論認為"吉地不可無水",所以"尋龍擇地須仔細,先須觀水勢","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水受到了風水家的特別重視。他們認為水是山的血脈,凡尋龍至山環水聚,兩水交匯這處,水交則龍止。由於水流的彎曲緩急千變萬化,風水家也將水比作龍,稱?quot;水龍",堪輿書《水龍經》說是專門講水系形勢與擇地之關系的,其匯總了上百種關於陰宅和陽宅的吉凶水局,以供人參考。
在無山脈可依的平原地區,風水家擇地便是以水代山,"行到平原莫問縱(山脈),只看水繞是真龍"。《水龍經》便專門討論了水龍尋脈的要旨和法則。
"然水有大小,有遠近,有淺深,不可貿然見水便為吉。"
當審其形勢,察其性情,別其吉凶,以作取捨定之標准。"風水家取捨水的標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態為依據的,"水飛走則生氣散,水深處民多富,淺處民多貧,聚處民多稠,散處民多離。"
認為為水要屈曲,橫向水流要有環抱之勢,流去之水要盤桓欲留,匯聚之水要清凈悠揚者為吉;而水有直沖斜撇,峻急激湍,反跳傾瀉之勢者為不吉。
風水理論中對水的認識除了考慮了灌溉、漁鹽、飲用、去惡、舟楫、設險之利處,還很注重對水患的認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水的剛柔兩面性,水淹、沖刷、浸蝕等水害使人們總結出了許多合理選址和建築防禦水患等措施。較典型的例子是在河流的屈曲處選址。即是河流彎曲成弓形的內側之處,其基地為水流三面環繞。這種形勢稱為"金城環抱",按五行,金象圓,且金生水;水亦為險阻,環抱之水故?quot;金城"、"水城"之稱。風水學中又稱其為"冠帶水"、"眠弓水",是風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勢,所從皇家如故宮中的金水河、頤和園萬壽山前的冠帶泊岸,到民宅前的半月形風水池和眾多位住宅均由此衍出。
這種水局之所以被認為是吉利的除了近水之利外,主要在於其基地的安全、不斷擴展和環顧有情。由現代水文地理學可知,河流在地形地質的限定和地球自轉引起的偏向力,形成了彎曲婉轉的狀態,彎曲之處便有了許多河曲之處,由於水力慣性的作用,河水不斷沖擊河曲的凹岸,使其不斷淘蝕坍岸,而凸岸一側則水流緩慢,泥沙不斷淤積成陸,既無洪澇之災又可擴展基地,發展住宅。同時,冠帶狀的水流曲曲如活,給人以良好的視覺感受。而反弓水被認為?quot;退散田園守困窮",十分不吉利。這種認識和實踐由來已久,如河南安陽的殷商建築遺址,便多設於河流的凸岸而後世則多不勝舉。
古代風水學中關於水的認識,大多是符合科學道理,故可多為今日選址所借用。如可選擇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於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穩定,死水沼之處建房等等。除此之外,對水源水質也要詳加註意。就這水源來說,不外有三種,其一是井水,井址的選擇應考慮到水量、水質、防止污染等因素。盡可能設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方便取水處。要求井位地勢乾燥,不易積水,周圍20~30米內無滲水廁所、糞坑、畜圈、垃圾堆場和工為廢水等污染源。其二為泉水,常見於山坡和山腳下,水質良好和水量充沛的泉水不僅是適宜的水源,而且還有凈化空氣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所以住宅周圍有山泉者,當為吉利之住宅。
風水書也說:"有山泉融注於宅前者,凡味甘色瑩氣香,四時不涸不溢,夏涼冬暖者為嘉泉,主富貴長壽。"其三為地面水,如江河湖泊和蓄存雨水等,此類水污染情況較井水和泉水嚴重,所以水的飲用取水點盡量選在聚落點河流的上游,排污點設在下游。如有條件飲用的水最好在岸邊設砂濾井,凈化水質提高水的清潔衛生程度。
就水質方面來說,以觀察品嘗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判斷時,當掌握水應清沏、透明、無色、無臭、無異味、味甘等。有條件的應當作化學生物試驗,檢查水的軟硬度、礦物含量和細菌含量等。看來,對水環境的考慮不外注意水勢、水源、水質三方面而已。
㈨ 巴林左旗古墓都分布在什麼位置
巴林左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部,大興安嶺山脈向西南延伸處,西遼河支流烏爾吉倫河中上游地段,內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過渡地帶上。地理坐標為東經118°44′-119°48′,北緯43°-48°48′之間。東與阿魯科爾沁旗為鄰,西南兩面與巴林右旗接壤,北與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交界。總面積6644平方公里,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林東鎮位於旗境中部。全旗轄5個鎮,3個蘇木,15個鄉,總人口35.56萬人。
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的發祥地,大約五千餘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十世紀,契丹建立遼,在此建都--上京臨湟府,一時成為遼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清順治五年(1648年)建旗,隸屬昭烏達盟。民國時期屬熱河特別區,解放後復屬昭烏達盟,曾為昭烏達盟所在地,1983年撤盟改市制,改屬赤峰市。
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是國家確認的文物大縣。現已發現的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各類文化遺存514處。其中距今6000—5300年的紅山文化、富河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34處;遼代文化遺存291處;其它歷史時期的遺存189處。全部文化遺存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遼上京遺址、遼祖州祖陵遺址、召廟遼代石窟、韓氏家庭墓地、金界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前召廟遼代開化寺遺址、洞山遼平頂山雲門寺遺址、富河溝門遺址、哈拉基木祭祀遺址)。旗委、旗政府2003年多方籌資850萬元,興建了遼上京博物館,目前,它是全國唯一的遼王朝皇都博物館,是自治區旗縣級最好的博物館,博物館藏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15000多件,其中一、二級文物近百件。巴林左旗現存沉眠博大的遼上京遺址,交相輝映的南北二塔,氣勢恢宏的召廟石窟,峰巒迭嶂、環境幽雅的祖州、祖陵,全國獨—無二的遼代石屋等名勝古跡多處,建有以遼代考古和草原風光為中心的旅遊區多處,如召廟旅遊區、遼祖州旅遊區、洞山旅遊區、烏蘭壩森林生態旅遊區、古冰川遺跡——冰臼群等,具有較高的考古和旅遊觀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