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不能像地理大發現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不能像地理大發現

發布時間:2022-07-27 00:30:05

『壹』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產生地理大發現

因為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目的不一樣,哥倫布航海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政治需求,而是為了自己和幾位愛好探險的人才出去探索新世界的,所以說他們沒有任何規劃好的路線,可以說完全憑自己的感覺走,自然是會找到新的大陸,但是鄭和不一樣,鄭和是朝廷派遣他去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因此路線方面已經有了規劃安排,自然不可能偏航到那種無人區的地方探索。
但是歐洲的探險者不是為了政治需求而出海的,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探險愛好,歐洲人有一種探索世界的感覺,所以說他們出去的航線也是沒有任何目的的遠行,不像鄭和早已安排好了路線,因此他們就發現了很多之前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國家和領土,因此兩個航海的目的不一樣,發現的結果自然也是不一樣了,不過兩者都是非常偉大的。

『貳』 說幾點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的不同影響。

(一)從航海動因和目的方面比較

1、鄭和下西洋的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

正如不少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鄭和下西洋的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這是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動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區別所在。

明成祖之所以組織龐大的船隊,派遣鄭和遠航西洋,主要是為了確保南洋海道的暢通,以重新確立海外冊封制度,恢復洪武初年諸客朝貢的盛況,遂賞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臨萬方」的虛榮心。雖然也有順便解決安南的歸順問題和制服盤踞三佛齊(舊港)的中國海盜及順訪建文帝的下落等動因,但航海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慾望。 當然,鄭和下西洋也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因而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但我們應當看到:

第一,鄭和下西洋的經濟動因和目的與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相比微不足道的;

第二,這種貿易活動是在「厚往薄來」和「賚予之物宜厚」的方針下進行的,伴隨的是對各國來華王公使臣和明朝船隊人員優厚的賞賜,實際是「擺闊主義」的賠錢買賣。難怪當時的朝野人土就尖銳指出:「收貨所出常數十萬,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錢出外國自惜有禁,今乃竭天下所有以與之,可謂失其宜矣。」羅榮渠先生將鄭和時代的海外貿易稱之為「明天朝大國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令人奪目的實例」。

第三,這種朝貢貿易具有獨特的雙重性質:一方面對海外奉行開放政策,允許皇家的海船隊下西洋進行官方貿易,也准許西洋海船到中國來進行由國家獨占市舶之利的貿易;另一方面卻對本國商人出海厲行封禁政策,明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後來又明令禁止市舶司,嚴厲打擊走私貿易。

由此可見,鄭和航海及其他明朝航海活動主要是為滿足政治性需要,正如李隆慶先生所說,「這種暫時性的政治因素所造成的原因,決定了它必然是臨時性的措施」,但隨著「明王朝凌駕萬邦之上的政治慾望得到了滿足」,「推動鄭和出使的原因歸於消失」,「他的遠洋航海也就達到了最後的終點。這正是鄭和七下西洋以後,明帝國官方大規模航海活動遽然中斷的根本原因。」[1]鄭和航海活動難以為繼,自然就不能像西歐地理大發現那樣帶動整個外貿及經濟的發展。

2、「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的主要動因和目的是經濟上的

與鄭和下西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的主要動因和目的是經濟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們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繞過東地中海地區的穆斯林勢力,開辟到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新航路,直接與他們做生意」[2],獲得黃金和香料。而支持他們的國王們也期望從航海活動中獲得巨額財富。從1492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簽定的五條協議和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查里一世訂立的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我們就可以看到航海突出的經濟目的。

1492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簽定的五條協議內容包括:

任命哥倫布為他所發現或取得的所有島嶼和大陸的元帥,他和他的繼承人永遠享有這個職銜及相應的一切權利和特權;任命哥倫布為這些島嶼和大陸的總督和省長,他可以對每個下屬官職提出三個候選人,以便西班牙國王選任其一;哥倫布保有這些領地所出產、交換而得和開采出來的一切黃金、白銀、珍珠、寶石、香料和其他財物的十分之一,完全免稅;凡涉及到這些財物或出產品的任何訴訟,由哥倫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帥身份掌握審判權;哥倫布有權向開到這些「新領地」去聯系經商的任何船隻投資八分之一,取得利潤的八分之一。[3]

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查里一世訂立的協定主要內容有:

特責成你們在屬於朕(朕是統治者,在朕的分界線內)的海洋里發現豐富的香料以及朕最需要而且使我國獲利的其他東西,……考慮到由於你們的效力,使朕獲得很多福利以及擴大我們卡斯提王室的版圖,為補償你們的勞績和面臨著的危險,朕願下令賜給你們,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損稅和替朕徵收的其他進款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後,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官銜賜給你們、你們的子孫與合法的繼承人」。[4]

事實上,哥倫布自己也說:「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佔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並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5]。

正是由於具有強烈的經濟目的,「被一種內在的經濟力量所推動」,西方航海活動才持久不斷,也才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李隆慶先生認為,「西方航海之所以持續不絕,歷兩百餘年而未衰,關鍵在於西歐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是其最根本的推動力。其最終目標,在於尋求新的財源,從滿足國庫和社會的需要,特別是為新興資產階級事業開辟廣闊的活動場所。……西方航海的最初成就,尚未產生顯著的經濟效應,僅只為國庫收入的增加和資本原始積累拉開了序幕。奢侈沒落的封建主、欲壑難境的大商人和雄心勃勃的資產者,對於物質財富有著貪婪無厭的追求,決不會沾沾自喜於幾箱黃金、數船香料。隨後而來的殖民征服、海盜劫掠、商業戰爭、欺詐貿易和奴隸販賣以及對殖民地的開發等等,曠日持久,尚待後舉。隨著西方航海殖民事業的發展,其動力不僅未消失,而且受到既得利益之刺激,愈益顯示出其威力。所以,西方航海最初的『發現』,不僅不是其終點,恰恰相反,而是它的新起點。這正是西歐航海事業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6]

『叄』 學者分析:鄭和為什麼沒有帶來「地理大發現

在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學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學所研究員宋正海稱自己是一個「持異見者」。根據他的觀點,鄭和不能完成地理大發現,由歐洲人發現美洲是歷史的必然。他甚至還提出,即使鄭和航海到達西歐,今日世界歷史格局也不會有根本性不同。
英國海軍退役潛艇軍官、航海史學家孟席斯歷時14年,走訪了120多個國家、900多個檔案館、圖書館之後,提出驚人理論:鄭和船隊早在哥倫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達·伽馬之前77年就繞過好望角;早在麥哲倫之前一個世紀就完成了環球航行;早在庫克之前350年就到達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論震驚了世界。
而在宋正海看來,孟席斯的這些「發現」可比「天方夜譚」。因為鄭和的船隊根本不可能進行環球航行。
送去金銀換回玩物
宋正海認為,首先,地理大發現需要強大持續的動因,這樣的動因在當時的歐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國是不存在的。
從13世紀開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險家們醉心於《馬可·波羅游記》所描繪的神話般的東方財富,紛紛做起「黃金夢」。然而,當時土耳其帝國控制了地中海到東方的傳統商道。另一條從地中海經埃及由紅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裡。在這種形勢下,西歐各國迫切想尋找一條繞過地中海通向東方的新航路。這就是地理大發現的強大而持續的動因。
和當時西歐統治者積極支持遠航、發展海外事業相反,明代中國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大部分時間實行「海禁」。中國資本主義不發展,便缺乏推動地理大發現的經濟動因。
鄭和下西洋主要推行懷柔政策,目的不是經濟,而是政治。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後,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鄭和七次遠航歸來,懷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國已與朝廷建立政治、外交關系,來華使節盛況空前。當鄭和遠航的政治目的達到之後,遠航再沒有了強大動因。
相反,鄭和七次航海不僅沒有像後來西歐航海家的遠航那樣帶來巨額利潤,反而使國庫空虛。鄭和每次出海,裝載大量金銀、銅錢、瓷器、絲綢、棉布、銅器、鐵農具、鐵鍋等,而換來的只是專供皇室和貴族官僚享用的奇珍異寶、珍禽異獸、香料、補葯和各種奢侈品。每次遠航耗資巨大,乃至損害封建統治的基礎——小農經濟,致使鄭和航海被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敵指責為「弊政」,再也無法進行下去。
從唐朝開始,中國航海就名震海外,但自鄭和航海壯舉後,反而一蹶不振,從此讓位於西歐。
「平坦的大地」
宋正海指出,無論是哥倫布向西遠航,還是麥哲倫環球航行,之所以能進行,並非出於純粹的冒險,而是和他們本人及其資助者確信大地是球形這一理念分不開的。但是在中國,地平的大地觀卻根深蒂固。
明初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宇宙理論是渾天說。渾天說似乎主張大地是球形的,其實它與古希臘宇宙理論對大地球型的理解有本質的不同。渾天說中的球形大地半個在水中,半個在水上。水中的半球並非人世,航行是永遠無法到達的。
因此,中國傳統的大地觀從根本上否定環球航行或東行西達、西行東達的可能性,也不去討論環球航行問題。相反只會證明,以此為目的的航海是根本徒勞的。
鄭和的地圖中沒有「未知世界」
古希臘學者認為大地是球形,所以發展起包括有經緯度、經緯網和地圖投影的小比例尺地圖系統。
中國古代地圖學制圖理論和方法均以平面大地為基礎,根本沒有考慮大地是球形,甚至連拱形也沒有考慮。中國傳統地圖學屬大比例尺地圖系統,沒有經緯度、經緯網,更沒有地圖投影。在全國圖中,邊遠地區精度很差,域外各國就無法標繪,而只能以文字說明之。也因為此,盡管古希臘出現不少世界地圖,但中國古代一幅也沒有過。
《鄭和航海圖》屬於對景圖,這種航海圖不僅沒有目的港的經緯度,而且圖上所繪的目的港位置和方位,也並非是實際的位置和方位。用這種航海圖導航,無論在開始還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確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線各處的山形、水勢、星辰位置等來判別船舶的位置,這樣一步步地前進。
而根據經緯度、地球大小和已知世界來繪制的世界地圖,就必然要並且也可能對地球的未知世界部分進行較科學的猜測。這種猜測包括:大西洋有多大;從歐洲西海岸向西航行到東方的中國、印度和日本需要多少時間;大西洋中會不會有大塊陸地存在等等。這些問題的長期科學猜測,對地理大發現有著推動作用。
但是中國古代似乎從來沒有從科學上論證未知世界的存在,也沒有提出橫越太平洋到西歐去的設想或論證其可能性。盡管史書記載,中國僧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到東方大洋中的扶桑國,但後來也沒有從地圖學、地理學上去論證它的存在。鄭和七次遠航,也沒有一次向東闖入太平洋去尋找扶桑國,而基本是沿著中國和西洋的傳統航線西行。
「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宋正海說,「如果明初中國資本主義有迅速的發展,從而產生強大持續的經濟動因,那麼封鎖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觀意志、狹隘的大地觀以及傳統地圖的缺陷等不利條件都會改變,並按經濟要求而順向發展。那麼中國人也會完成地理大發現的。」(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周欣宇劉萬永)

『肆』 為什麼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沒能引起類似後來西方的 地理大發現其中有沒有必然的原因

觀念問題,中國人向來以中土天朝自詡,對其他蠻荒敵夷從來都是不感興趣的,而且中國古代主流思想是抱成守舊的,不似西方人有開荒圈地的冒險精神,加之後來西方科學的發展,對地球的探索成為必然。

『伍』 急!!為什麼中國有鄭和下西洋,卻沒有自己的地理大發現

中國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的,
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國與其他蠻邦的交往,
宣揚大明天威(也有一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地理大發現是有的,只不過這不是主要目的。
而西方的環球航行就是為了驗證地球是圓的這一說法
其出發點就是為了驗證新學說,具有很強的學術性質。

『陸』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產生地理大發現

偉大的鄭和航海顯示了中國有強大的遠航能力。但是由於在動因、大地觀、地圖等方面,明初中國遠遠不具備西歐人完成地理大發現那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中國未能進行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如果明初中國資本主義有迅速的發展,從而產生強大持續的經濟動因,那麼封鎖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觀意志(行為)、狹隘的大地觀以及傳統地圖的缺陷等不利條件都會改變,並按經濟要求而順向發展的。那麼中國人也會完成地理大發現的。

——-- 宋正海陳傳康:《鄭和航海為什麼沒有導致中國人去完成「地理大發現」?》,《自然辯證法通訊》1983年第1期

『柒』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地理大發現

首先要明白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什麼呢?

作為和平的使者。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姚明德認為,鄭和率領的船隊雖然是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但從沒有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傳播友誼、實現和平的目的。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威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保障海上安全。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李金明教授認為,鄭和船隊雖然前後航行達28年之久,遍歷亞、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統領官兵眾多,但他們沒有在海外建立一塊殖民地,沒有對他們到達的任何地方聲稱擁有主權,甚至誇耀是自己的偉大「發現」。盡管當時明朝擁有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或民族都雄厚的國力,但是鄭和船隊並沒有因此而凌辱小國,霸佔別國的土地。這說明,中國人沒有掠奪其他民族土地,或者把其他國家的土地開拓為殖民地的習慣。美國學者詹姆斯·赫西昂談到上述情況時,贊嘆地說:「由於缺乏一種更好的詞彙,我只能稱之為真善美。」

正因為鄭和船隊是和平之師、友好使者,故鄭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非人民的友誼。據不完全統計,在鄭和下西洋期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東南亞4個國家的9位國王8次來華進行訪問。他們之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將「體魄托葬中華」,至今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計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馬六甲首席部長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說,在明朝偉大航海家鄭和促成下,才使馬六甲這個彈丸之地,得以和當年超級強國的中國明朝建立穩固的外交關系,而且兩國的關系歷久不衰。他指出,鄭和艦隊下西洋到馬六甲,可以說對馬來西亞及馬六甲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包括宗教、文學、貿易及外交關系,並且豐富了馬六甲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使者。姚明德說,鄭和下西洋播撒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播的是先進的中國文化。據他介紹,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和造船技術等。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天有說:「鄭和下西洋時,『西洋』一些國家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還很原始,鄭和到達之後,在當地傳播伊斯蘭教,建立清真寺,勸人為善,還教當地人鑿井、築路,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鄭和大規模船隊的訪問對東南亞沿海諸國及非洲東海岸很多部落或城邦形成了不小的文明沖擊。一時間,學習中國成為風氣。鄭和船隊所到之處,給所在國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方面的影響,提升了這些國家的文明水平。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深得當地民眾的愛戴,他們尊稱鄭和為「三寶」(鄭和小名叫三保(寶))。在東南亞各地有許多以三寶命名的地方,如泰國有三寶港,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菲律賓有三寶顏,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等,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發展海外貿易。王天有說:「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禮制朝貢貿易關系的最高水平,客觀上刺激、啟示了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近年來,有學者對鄭和七下西洋的總人數做過估算,大約有十萬人以上。這些人走出國門,精彩世界,觸手可及。他們回國之後,以言傳身教感染了數倍的人。特別是閩浙地區多靠海為生,所以當地百姓逐漸把從事海外貿易當成維持生計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在官方終止下西洋的同時,民間海外活動悄然發展。以閩粵商人為主的商人集團,遠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從事貿易活動,成為世界市場中非常活躍的一部分。這些都顯示,伴隨著鄭和下西洋的開展,大規模的民間海外貿易在沿海地區開始蔓延,商舶貿易呈崛起之勢。可以這么理解,明朝商人與歐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活動,為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做出了前瞻性的啟示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航海事業的貢獻。李金明教授認為,鄭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航海家,作為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他揭開了世界航運史從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成為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先行者。他對中國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發展,對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由此觀之,鄭和下西洋並非為何有什麼地理發現而去的,因此也不會有什麼地理大發現。

『捌』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引起地理大發現

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是兩件在東西方歷史、在人類航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大事,兩者有同有異,同的是兩者都是人類歷史上的航海大事件,而相異的是長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對人類航海史的影響意義也不同。有鑒於此,本文擬從對比的角度出發,分析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沒有引起像西方那樣的地理大發現。
偉大的鄭和航海顯示了中國有強大的遠航能力。但是由於在動因、大地觀、 地圖等方面中國遠遠不具備西歐人完成地理大發現那些得天獨厚的條件, 所以中國未能進行「地理大發 現」。「西方地理大發現」最根本的條件還是經濟動因。 一、鄭和下西洋的規模之大,人員之眾,組織之嚴密,氣魄之雄偉,歷時之久,遠非「地理大發現」時的西方船隊所能比擬。
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宏大,首先表現在船舶數量大、種類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一般每次200 艘,其中有大、中、巨型寶船6 0 余艘,其載重量為1500 噸。鄭和船隊的船舶又分為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以及水船等輔助船,其中,寶船是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馬船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糧船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要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坐船又叫「戰坐船」,是大型戰船;戰船是擔任護航的專用船舶;水船專門用來儲存、運輸淡水。最後,表現在鄭和下西洋歷時之久, 次數之多上。鄭和下西洋從1409 開始,到1433年結束,前後七次遠涉重洋,共歷時達2 8年之久,像鄭和這樣在近3 0 年的時間里頻繁活動於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與鄭和下西洋相比,完成「地理大發現」的西方船隊,無論在時間上、船隻數量及噸位、船隊人數、船隊組織上,以及航海時間上都相形見絀。 二、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動因、目的之不同。
鄭和下西洋雖然規模宏大,但其動因及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而非經濟性的,這是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動因和目的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明成祖之所以組織龐大的船隊,派遣鄭和遠航西洋,就是為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慾望。無可否認,鄭和下西洋也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因而也帶有一定程度的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但這種經濟上動因和目的與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相比,則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是次要的,並且是從屬於政治上的動因和目的的,這一點可以從鄭和下西洋時所從事的活動以及下西洋所帶回的物品中得到證明。

與鄭和下西洋形成對照,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航海活動的主要動因和目的是經濟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們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黃金和香料,尋找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他們的航海活動均得到王室的資助,如支持哥倫布航海的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派遣達·伽馬的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賜船隊給麥哲倫的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王室與航海冒險家們都期望從航海活動中獲得巨額財富。這以1492 年哥倫布與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簽定的五條協議和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查里一世訂立的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最具代表性。黃金和香料是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的最主要的動因和目的。為了達到獲得黃金和財富的目的,歐洲航海冒險家們不惜採用一切手段。1493年哥倫布在小安的列斯群島和維爾京群島用槍炮和獵犬圍剿印第安人,搶劫財物,擄掠人口。環球航行的麥哲倫也因殘忍暴虐、貪得無厭而在菲律賓群島被當地居民殺死。這一切都說明追求黃金、香料等財富這一經濟上的動因和目的在推動歐洲航海家進行「地理大發現」時所發揮的作用是多麼地巨大。
綜上所述,鄭和下西洋在規模上大大超過比它晚近一個世紀的歐洲航海家進行的「地理大發現」,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水平及航海成就也超出歐洲航海家許多,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地理大發現」的先導。但由於其動因和目的是非經濟性的,因而鄭和雖然先後七下西洋,也只能是「地理大發現」的先導,就鄭和船隊之規模、裝備、技術等航海能力而論, 當時中國人完全能完成地理大發現。 這是已為中外史學界所公認的了。由於鄭和航海缺乏強大的持續的經濟動因, 當封建皇帝 的主觀意志有了改變,不再支持鄭和航海時,鄭和使團部分成員的海上探索就進行不下去了。 鄭和下西洋暫時的性質,軟弱的動因,是當時中國不能完成地理大發現的根本原因。
其次,狹隘的大地觀是鄭和航海未能引導中國人去完成地理大發現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國, 地平的大地觀是根深蒂固的。 明朝初期占統治地位的宇宙理論是中國傳統的渾天說。 渾天說主張 「渾 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蛋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其雖包含球形大地觀,但 其對大地球形的理解,與地理大發現時代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對大地球形的理解,有本質 的不同。渾天說所謂的球形,大半個在水中,小半個在水上。自然水中的半球並非人世,航行 是無法到達的。所以,渾天說中的人類世界實際上還是個半球,和新蓋天說中的拱形大地 倒有相似之處。在鄭和航海時代,鄭和船隊的航海家們無論持渾天說,或是持蓋天說的宇宙理 論,都不會向世界大航海時代的西歐航海家那樣,確信大地是球形的,因此,他們考慮不到航海西行可以東達,或東行可以西達的問題,也不會對自己提出進行環球航行的問題。
資料來源
【南京古跡文化】課程論文鄭聰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鄭和下西洋不能像地理大發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