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龍泉村地理位置有哪些特產

龍泉村地理位置有哪些特產

發布時間:2022-07-27 20:39:06

『壹』 中國有幾個地方叫龍泉

著名的龍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東鄰雲和、景寧縣,南連慶元縣,西界福建浦城縣,北接遂昌、松陽縣。龍泉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人文薈萃,著名特產有龍泉寶劍和龍泉青瓷。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另有14處叫龍泉村的,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開雲鎮龍泉村;河南新鄉市新鄉縣七里營鎮龍泉村;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雲南省楚雄州牟定縣蟠貓鄉龍泉村;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元馬鎮龍泉村;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西灑鎮龍泉村;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龍泉村;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彌城鎮龍泉村;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橫河鎮龍泉村;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西平鎮龍泉村;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賓居鎮龍泉村;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龍泉村;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普樂堡鎮龍泉村;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六哨鄉龍泉村。

『貳』 龍泉有什麼特色小吃

烏飯:西南鄉民每年農歷四月八日前,采烏飯槎(俗稱烏飯蘆)葉汁浸糯米成黑色,蒸熟,拌入糖、香菇末、豬肉末等,用油炒和,四月八日食用,並廣贈親友。
和菜:春節前(一般在年三十),炒和菜。將腌蘿卜、冬筍、海帶、香菇、油炸豆腐、胡蘿卜、生薑、大蒜苗等十數種素菜切成細絲,分別用素油炒熟,然後全部入鍋稍炒拌而成。此菜色、香、味俱佳,尤其節日間多食葷腥油膩,吃和菜可開胃口;又逢年過節圖吉利,吃和菜,寓意家庭鄰里和睦,萬事和順。
麻糍:糯米蒸熟,趁熱春成。食時滾以紅糖豆末。農家一般在立冬做麻糍,俗稱做「收冬」。菇民外出或林農上山背木頭亦做,以「麻糍」諧「無事」,寓平安無事之意。
棗糖糕:糯米拌秈米,水浸透,磨水粉漬干,拌入紅糖、食油蒸熟。每家除夕前制好,年初一吃年糕。「糕」諧「高」,寓「年年高」。

灰鹼類 (即草木灰過濾出的水)
黃粿:粳米用灰鹼水拌炒半熟,再蒸熟,以踏碓或十數人用餜棍在石臼中春爛,做成長條或方塊狀,然後浸入灰鹼水中,數月不壞,因呈黃色,故稱黃餜。
早米粿:用秈米拌灰鹼水,磨成漿狀,入鍋煮半熟,冷卻後,搓成圓形,再蒸熟。可煮食或涼食。
灰鹼粽:將糯米浸灰鹼水,做成粽子。可冷食或暖食,存放十天左右不壞。
早米凍:秈米拌灰鹼水磨成糊狀,煮熟後冷卻成塊狀。加入佐料煮食。
千層糕:將米浸透,和灰鹼水磨成漿狀,用蒸籠蒸熟一層,再加一層漿,直至蒸籠加滿蒸熟。

草果類
苦櫧凍(干): 將野生苦櫧子去殼,浸透,磨成糊狀,入鍋,邊拌邊煮,煮熟後入盆,涼後切塊,即可加調料煮吃。如切片曬干,即成苦櫧干,亦是本地佳味。
槎兒凍(仙草):將槎兒草嫩葉搓出液汁,和粥湯拌成糊,涼後成凍,切成塊狀和油湯煮熟食,清涼解毒。
涼粉凍:取「薜荔」籽,用布包裹,放在冷開水中反復細搓,待水成濃液後,放在陰涼處結塊後加上薄荷精、白糖拌勻飲用,清涼可口。
山 米麻 糍 凍:將「山 米麻 糍」(野生小灌木)嫩葉和少量清水,摻少量灰鹼水細搓成液狀,濾去葉渣,待成凍狀後,切塊和油湯煮熟當菜,其味清涼鮮美,可解毒。

龍南老鼠爪:學名珊瑚菌,一種野生可食真菌之一,屬姬松茸類。因龍南鄉的氣候條件適宜其生長,便成了龍南林區之特產。它的色澤金黃、外體酷似珊瑚,而外形個體又像老鼠的爪,故名老鼠爪。其味雖略帶澀,卻極其嫩脆爽口,芳香宜人,常為盛宴之山珍佳餚。

山粉粿:又名生粉粿山粉即由蕨根壓榨沖洗沉澱而成,(如今已泛指蕃薯、葛龍等植物塊莖的澱粉。)做法是取山粉若干碾細,加適量水拌和,加被揉碎的熟毛芋、豆腐、豬肉末、蝦仁及醬、鹽、味精、胡椒粉等佐料拌和成團,然後置蒸籠蒸熟即成。可湯食,也可炒食,油而不膩,口味頗佳

魔芋凍:又名蕈菜,以魔芋為主料,先將魔芋磨成糊狀,摻入少量鹼水攪拌,糊狀體像變魔術般膨脹100—200倍,等到結塊狀以後,再放入加有鹼水的熱水中煮熟。通過以上製作,形成的魔芋塊放在清水中浸漂1—2天,燒前先放在水中稍煮,取出切片,和豬肉、冬筍、鹹菜,加上佐料炒和,食之爽脆,是招待貴賓的佳餚。

糟腌類
糟腸、糟肉及糟蟹其糟類食品很多,諸如糟姜、糟芋、糟筍及糟茄干、豇豆乾、黃瓜乾等。尤其是糟腸和糟肉美味可口。當食用時,從罐中連糟帶肉腸滔出一碗,蒸飯時放在飯鍋里蒸,飯熟糟融,香氣四溢,不僅肉、腸酥爛適口,其糟也異香撲鼻,味美無窮。在這些糟類食品中,最具特色當屬糟蟹:它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須是本地的特產—山坑溪蟹浸入的鹽水中。另外用新鮮酒糟拌切碎的紅辣椒、蒜瓣等倒入鹽水中,與蟹拌勻,立刻密封。密封一月後即可食用。

龍淵節斑:又名石斑魚(學名溫州光唇耙)。龍泉山澗水清,魚少而小,但數節斑魚為大,元末明初,劉基來章溢家做客。端上一盤小魚,愛吃魚的劉伯溫吃了贊曰:「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魚不大,有節為上,龍淵節斑,實乃佳味也」。從此「龍淵節斑」名震浙西南。

甌江彩鯉:一種魚身斑紋五彩繽紛的鯉魚,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肉嫩肥美、味鮮,營養價值非常高,生產地就在龍泉溪中和山野的稻田裡,俗稱田魚。

大白岸魚干大白岸坐落在仙宮湖畔,漁業興旺。沿湖漁民習慣把所捕之魚,剖肚去內臟,洗凈後即用炭火燒干,密封在鐵箱或罐缽之中,屆時入市出售。

安仁魚頭其魚頭選用緊水灘水電站出產的花鰱魚,豆腐是安仁本地產的鹵水豆腐,配之以生薑,自製的紅椒、紫蘇、加上鹹菜,佐之以酒醋等調料,經煎、煮、加料調味而成,安仁魚頭以其味道鮮美而名聲在外。

牛奶藤燉豬腳(牛奶藤即中葯千斤拔)龍泉霧氣、濕氣十分嚴重,為了防雨濕,發現牛奶藤的草葯既能治雨濕,又能補身體,於是就用它燉豬腳和土雞蛋,所熬出的湯汁清香可口,又能防濕補神

龍南田螺龍南鄉系龍泉海拔最高的鄉鎮,這千米以上的田隴里所產的高山田螺,個大,殼脆柔嫩,加上紫蘇、生薑和青椒等佐料、味道特別鮮美,系一方名菜。

茶豐泥鰍火鍋用龍泉查田鎮茶豐一帶的本地鰍(圓鰍)所燒的泥鰍火鍋,沒有泥腥味,且「味美而不油膩,香辣而不上火」。

屏南金栗燉金雞金栗又名錐栗、珍珠栗。主產地在龍泉屏南鎮金林村,故名金栗。用金栗和山雞為主料,輔以干菇烹制而成的金栗燉金雞是很好的補虛之品!

油燜筍、火炮筍、筍豆及白筍
油燜筍的種法是取毛筍的中段切成厚片,放入油鍋中炸酥取出,然後再放上有關佐料:鹽、醬油、老酒等,在鍋中用文火漸漸燜透,收藏在容器里,上面再封一層熟茶油,密封,慢慢食用。它香酥爽口,鹹度適中,是早餐過稀飯之佳品。

火炮筍的做法是取桂筍和雷筍的尾端,切成「火炮」段曬干儲藏,用它燒豬抓或蹄胖,非但筍嫩肉肥,濃香撲鼻,肉質也特別糜爛,是筍中高檔次的筍皇後。

筍豆的做法是取毛筍中、尾段,切成細小薄片,加入黃豆三分之一,加鹽煮熟,曬干收藏。可作零食,或燒成筍豆湯(開水一泡就行),是下飯的美味佳餚,外出旅遊攜帶最方便。

白筍:鮮筍經淘、蒸煮後壓榨,到伏時開榨曝曬或烘乾者為筍干,又名白筍、烙筍。其色澤金黃、筍衣重疊,筍質脆嫩,便於攜帶。

野豬肉:龍泉地處山區,生態植被保護好,野豬眾多,危害農田。經林業部門批准可捕獵野豬,由此野豬肉也成了龍泉地方的一道特色菜。

木槿花羹: 木槿花是一種食用花卉,此菜清湯白花,一看就很素淡高雅,滑滑的,口感有點像白木耳,湯香且鮮,非常符合現代人清單的口味。

南瓜葉羹:南瓜葉粗糙無比,但是將其做成湯羹其葉確美味無比!將南瓜葉去脈絡揉碎和洗米水同煮加適量排骨湯就成了一道地方美味特色菜。

『叄』 成都土特產有哪些

成都土特產有:

蜀綉:
蜀綉,又稱「川綉」,它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運用獨特的綉技,綉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蜀綉的綉工和針法特點可以概括為:「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所謂「車」是指刺綉的關鍵部位,如動物 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處,由中心起針,逐漸向四周擴展。所謂「擰」則是指運用 長短不同的針腳,從刺綉形象的外圍逐漸向內添針或減針。這種獨特的綉工使綉作品 有張有弛,濃淡適度,密疏得體,因而,蜀綉多有水墨寫意畫的藝術效果。
蜀綉是四川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它同「江蘇蘇州的蘇綉、湖南長沙的湘綉和廣東的粵綉」一起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綉。蜀綉有自己獨特的運針方法和刺綉技藝,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人們把蜀綉的藝術風格概括為「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
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有偏重於實用價值的日用品,有偏重於藝術效果的欣賞品。有被面、枕套、綉花拖鞋及其它裝飾用品上百個花色品種。
成都的蜀綉生產廠家主要是位於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東路的成都蜀綉廠和位於市區和平街11號的漢皇綉庄。

川芎:
川芎分為壩川芎、山川芎和撫芎三種。 在平原栽培的川芎,一直要長到第二年「小滿」才成熟, 這時採收的川芎稱之「壩川芎」,其質地上乘。據科學檢驗測定,川芎含有揮發油、川芎內酯、阿魏酸、揮發性油狀生物鹼及酚性物 質等成份。 川芎以乾燥根狀莖入葯,性溫、味辛,可以鎮靜、鎮痛、催眠、降壓、擴張冠狀動脈、 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抗心肌缺氧等。用川芎命名製成的「川芎茶調散」和「川芎 茶調丸」,對頭風痛、頭暈眩久而不愈者有特殊效果。

郫縣豆瓣:
郫縣豆瓣的產地是四川郫縣。郫縣地處成都平原中部,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產稻、小麥、油菜籽、胡豆(蠶豆)、 大麻等。這里的胡豆品質優良,以它作為主要原料加工製成的豆瓣醬,油潤紅亮,瓣 子酥脆,有較重的辣味,香甜可口,除用作調味外,也可單獨佐飯;用熟油拌,其味極佳。
豆瓣是烹制正宗川菜的主要輔料之一,因此四川城鄉居民都有自製豆瓣的習慣,豆瓣作坊、豆瓣廠到處可見。但是,四川豆瓣中最負盛名的只有兩個牌子:一是「郫縣豆瓣」,一是「資陽臨江寺豆瓣」。郫縣豆瓣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特色是:味辣、香酥、色紅,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被譽為「川菜的靈魂」。
特別是用郫縣豆瓣烹制的「回鍋肉」、「豆瓣魚」、」麻婆豆腐」等,具有濃郁的四川風味,被公認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郫縣豆瓣由郫縣人陳守信始創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愈三百年歷史。其用料考究,以傳統工藝精釀發酵而成。色紅褐、油潤,瓣酥脆,醬酯香濃郁,是烹調川菜的必備調料,被譽為「川菜之魂」。

臍橙:
金堂臍橙果大質優,單果重250克左右,皮薄無核,果面光滑、色澤鮮艷、肉質細嫩、化渣、味濃、有香氣,每100毫升含糖9.5克,酸0.898克,維生素C51.2毫克,可容性固形物12%,營養價值極高,實屬柑桔之珍品。
徐公茶
徐公茶由華夏茶文化專家、新津徐金華先生精工焙制之佳茗。徐公茶雅號碧潭飄雪。采明前上等細嫩碧綠茶芽,配質優形美伏天茉莉鮮朵,手工操作,精工窨制;芽因出雲霧山,攝天地氣,得個中三味;花因人工手擇,潔嫩如雪,自在清芬。發水沖泡,見湯色澄碧,彷彿幽潭,乳花飄忽,浮懸水空,似碧潭飄雪。輕呷細品,齒舌遍香,有綠茶清香味,得茉莉魂。

干辣椒
辣椒是新津縣歷史上有名的土特產品,主產於牧馬山區的花園、黃渡、普興、金華等地。牧馬山辣椒因色紅、肉厚、香辣、味醇而馳名遐邇,歷來為成都、新津的餐館和麵食店所需辣椒的主要來源。


梨山粑梨:
該品種歷史悠久,色澤美,口感好,保健功能佳。味道香甜可口,酥脆化渣,順氣靜神,是消暑饋贈的上等佳品。

清見桔橙:
該品種無核,單果重200—300克。果面黃橙色,較光滑。果肉橙色,柔軟多汁,風味佳,果汁糖度12-13左右,12月中下旬著色,成熟期為次年3月中旬。
米花糖:
蒲江米花糖以「川蒲牌」米花糖系列和「蜀蒲牌」米花糖系列產品為主,主要有米花糖、蛋苕酥、脆脆娃薯片、黑米酥、玉米派、玉米皇、黑米皇等,其中「川蒲牌」蛋苕酥獲「四川省首屆旅遊產品金熊貓獎」。各種產品包裝精美、香脆可口、酥鬆化渣是上等的旅遊小食品。

蛋苕酥:
選用四川優質無污染之鮮紅苕(又名甘薯或地瓜)為主要原料加雞蛋、優質香米、麥芽糖等精製而成。主原料紅苕含有豐富的粘液蛋白,是一種多糖體和蛋白體的混合物,是一種最佳的營養食品,具有色澤金黃、鮮香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是居家、旅遊、饋贈之佳品。
白菜豆腐乳:
蒲江特色傳統食品豆腐乳除「老字型大小」「蒲江牌」紅豆腐外,鄒家紅豆腐、紅鄉純紅豆腐、老王紅豆腐等都以色澤紅亮、香味醇厚成為老少皆宜的佐餐佳品。

茶葉:
蒲江縣有以四川綠昌茗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茶葉加工企業30餘家,茶葉產品有蒸青綠茶玉露、玉綠,高檔茶名茶雀舌、曲毫,以及烘青綠茶、炒青綠茶、珠茶、高檔毛峰茉莉花茶等幾十個品種。

脆皮腸:
佳享食品有低溫脆皮腸系列、高溫火腿和三文治、熱狗等產品,產品經低溫殺菌成熟加工而成,口感鮮脆、營養豐富、食用方便。佳享公司已通過HACCP國際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論證,並且取得了國家工業食品協會授予的「國家質量衛生安全全面達標食品」稱號。

彭州大蒜:
四川省彭州市地處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市36公里,人口78萬,耕地66萬畝,幅員面積1420平方公里。境內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5.7度),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年蔬菜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蔬菜15億公斤,是全國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全國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全國蔬菜質量示範區,中國西部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也是全國大蒜基地。
大蒜是彭州蔬菜的傳統的骨幹品種,歷史悠久,史書記載有400餘年;其色鮮質優,大蒜素、大蒜粉均高同類產品,2000年經國家農業部食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成都)檢測,認定為無公害蔬菜。

新都桂花糕
新都桂花糕創制於明朝末期。它的特點:糕質細軟滋潤、色澤潔白,具有濃郁的桂花清香,入口化渣,口味清香,長期暢銷省內外。四川省商業局優質產品。

「二荊條」海椒:
四川辣椒品種繁多,成都及周圍各縣培育的「二荊條」辣椒,以油亮鮮紅、香辣回甜等優點居全省之冠。全縣山區和平壩均種植海椒。其中牧馬山所產二荊條海椒最為有名。它色澤紅亮、椒角細長,椒尖有「j」形彎鉤,香味與辣味俱佳,干椒遠銷海外。四川1991國際電視節選用辣椒為會徽,正說明四川人酷愛辣椒。四川歷來是全國辣椒的主要產區之一。這種辣椒採用溫床育苗。曬干後鮮紅發亮,久不變色,已成為正宗川菜,各種名小吃和四川榨菜用以增香,添色、調味的必備輔料。

豐水梨:
果實碩大,扁園形或園球形。平均單果重為160克,果形整齊,果色黃褐,果肉白色,肉質細嫩。鬆脆多汁,石細胞少,風味甜,微香,品質優。可溶性固形物質為11.28%,果實7月中旬成熟。

合江草編:
地處縣東的合江鄉,盛產水稻、小麥和玉米,有大量的麥桿和玉米包殼。群眾中歷來有編草辮,做草帽的習慣,其產品以美觀、價廉、松軟耐用著稱,遠銷省內外。近幾年又將玉米包殼用來編織提包、坐墊、碗墊等,合江小學還將它與野草混編成「體育健美墊」。創出了一條「草編之路」。

九江雞蛋:
雙流縣的九江雞蛋,數量多,質量好,聞名遐邇。有人這么說:「成都市民吃的蛋,多是雙流供應的。」目前,正在積極推廣世界高產良種——迪卡褐殼蛋雞。

鬱金:
又名玉京,著名中葯材。縣內栽培已有900多年歷史。不僅暢銷國內,還向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出口。

折耳根: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豬屁股,是一種生長於田埂、路邊、溝旁、河邊潮濕之地的葯菜兼用型作物,人工栽培已獲成功。雅安三九集團、成都制葯廠均以魚腥草為原料生產魚腥草注射液投入市場,增加了魚腥草產業化開發步伐。它作蔬菜用,主要食用嫩葉和地下嫩莖,秋季的老葉曬干後作葯用,可涼拌、熱炒、作湯和腌漬,也可用現代保鮮技術加工,進行真空包裝,以涼拌為主,進入市場。魚腥草入葯,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化食鎮痛、止血之功效,可治療肺熱咳嗽、肺痛、氣管炎、熱痢、瘧疾、水腫、痔瘡、中暑、腸胃炎、疥癬等多種疾病。多食魚腥草有益健康。

龍泉水果之鄉
水蜜桃:春雷26號、27號、28號,5月中旬-6月中旬成熟。百鳳、皮球桃、大久保,6月中旬-7月成熟。晚北桃、京艷,8月底-10月成熟
枇杷:大五星、早中6號、77-1、80-2、龍泉1號、解放中,5月中旬-7月上旬成熟。
葡萄:巨峰 紅富士、康帶爾、藤稔、依豆,6月下旬-10月下旬成熟。
梨:鳳水、金花、金水、早酥、桂花,7月中旬-10月下旬成熟。
臍橙:棚那、華盛頓、紐荷爾,11月下旬-12月下旬成熟。
漆器

青城絲毯:
是用蠶絲和絹絲為原料,按傳統加工工藝、經手工紡織而成的工藝品。
位於都江堰市的青城絲毯廠是成都市生產絲織地毯、掛毯的專業生產廠家。絲毯樣式豐富多彩,產品特色是:毯面光潔、染色牢固、質地柔韌,富有彈性。青城絲毯既是優質外貿產品,也可作旅遊紀念品收藏。

全興大麴:
老牌中國名酒,有「美酒如詩」的稱譽。源於清代乾隆年間,初由山西人在成都開設酒坊,按山西汾酒工藝釀制。後來,釀酒藝人根據成都的氣候、水質、原料和窖齡等條件,不斷改進釀造工藝,終於創造出一套獨特的釀造方法,釀出了風味獨特的「全興大麴」。據資料記載,全興老窖取名於清道光四年,寓意為「全面興盛」。1951年在全興老號的基礎上成立了成都酒廠,從作坊式生產過渡到了工廠化大生產。
全興大麴以高粱、小麥為原料,輔以上等小麥製成的中溫大麴為糖化酵劑,採用「原窖分層堆糟法」生產工藝(成年老窖發酵要求達到「窖熟糟醇,酯化充分」),經嚴格蒸餾、精心勾兌,分壇定期貯存等步驟科學釀制而成。全興大麴以「窖香濃郁、醇和協調、綿甜甘冽、落口凈爽」的獨特風味被郭沫若譽為「延齡酒」。

蜀錦:
是一種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絲織品,它與「南京的雲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蜀錦系純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彩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
蜀錦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錦樣已有數百種之多。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婦女用的圍腰、頭飾等都是用蜀錦紋樣作裝飾。隨著現代紡織工業的興起,成都蜀錦的生產日漸萎縮,現僅剩一家成都蜀錦廠。該廠位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附近,生產的蜀錦品種主要有被面、衣料及各種裝飾錦。錦樣格調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烷花錦、鋪地錦、散花錦等諸多工藝品種。另外還有民族緞等供少數民族作服飾、宗教裝飾用的錦樣品種。
銀絲工藝品:

『肆』 成都有什麼帶「龍」的特產和地名

成都小吃——龍須酥、龍抄手。宜賓小吃——龍鳳面(雞湯蛇肉面)。
成都街名——西玉龍街。地名——龍泉驛
地名:
湖南省 茈江的 神龍島 .香港的九龍 .山東的龍渠溝 .杭州 黃龍洞 . 湖南 漵蒲的龍譚 .湖南 張家界 龍山 .湖南省 沅陵 龍口井.天龍山龍王寨九龍山龍門台九龍壁
龍口市 [魯]煙台市
龍山區 [吉]遼源市
龍山縣 [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龍川縣 [粵]河源市
龍門縣 [粵]惠州市
龍馬潭區 [川]瀘州市
龍安區 [豫]安陽市
龍井市 [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龍鳳區 [黑]大慶市
龍華區 [瓊]海口市
龍文區 [閩]漳州市
龍州縣 [桂]崇左市
龍江縣 [黑]齊齊哈爾市
龍崗區 [粵]深圳市
龍沙區 [黑]齊齊哈爾市
龍里縣 [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龍岩市 [閩]
龍亭區 [豫]開封市
龍南縣 [贛]贛州市
龍城區 [遼]朝陽市
龍泉市 [浙]麗水市
龍泉驛區 [川]成都市
龍勝各族自治縣 [桂]桂林市
龍海市 [閩]漳州市
龍陵縣 [雲]保山市
龍港區 [遼]葫蘆島市
龍游縣 [浙]衢州市
龍湖區 [粵]汕頭市
龍灣區 [浙]溫州市
龍潭區 [吉]吉林市
黑龍江、龍口、龍門、九龍坡
特產:
廣西 龍眼
龍口,龍口粉絲
山西 龍子壺
龍眼,龍門酥糕,珍珠怡龍糖,烏龍茶,龍須酥 ,龍抄手,龍須面 龍井茶,火龍果,聚龍路.
龍舟路,龍潭寺,黑龍灘,龍泉湖,龍泉驛區,龍泉鎮,龍泉村,龍泉山,卧龍自然保護區,龍池風景區,龍門山銀廠溝,九龍溝,龍抄手,成都跳跳龍糖果,龍須酥,黃龍溪,
龍眼,龍門酥糕,珍珠怡龍糖,烏龍茶,龍須酥,龍眼酥,蜀龍路,九龍廣場,龍門山銀廠溝,麥德龍

『伍』 全國各地特產名稱

29.西藏

【拉薩】:西藏地毯、木碗、冬蟲夏草、靈芝、圍裙、青稞酒、金耳、雪蓮花、藏紅花、藏腰刀、藏羚羊角、麝香。

【日喀則】:仁布玉器、江孜地毯、腰刀。

【其他】:藏香、旱獺皮、人參果、胡黃連、藏被、藏靴、藏裝、氆氌、拉薩獅子狗。

30.黑龍江

風干香腸、榛蘑、蕨菜、松茸、猴頭蘑、元蘑、椴樹蜜、黑木耳、獼猴桃、橡子、榛子、松子、白瓜子、紫梅酒、香梅酒、山葡萄酒、鹿茸、鹿腎、熊膽、人參、西洋參、紫貂皮、水貂皮、水獺皮、猞猁皮、貉子皮、香鼠皮、灰鼠皮、麝鼠皮、奶粉、乳酪、方火腿、大馬哈魚、哈爾濱紅腸、哈爾濱啤酒、五常大米 。

31.香港

來自亞洲各地的古玩及藝術品、攝影器材、地毯及掛毯、陶器及瓷器、電腦、免稅化妝品及香水、電子器材、傢具、毛皮、象牙製品、玉器、珠寶首飾、皮革製品、眼鏡框及鏡片、訂制衣服、手錶、西洋餐具、玻璃餐具。

32.台灣

牛軋糖、烏龍茶、鳳梨酥、棺材板、大溪豆乾、檳榔、陶瓷、辣椒醬、金門的菜刀和高粱酒、芋頭酥、松子酥、奶油酥餅,高山茶。

『陸』 龍泉特產有哪些

二)龍泉特產
龍泉寶劍

2006年5月20日,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龍泉有寶劍企業100餘家,從業人員近萬人,有國家級大師及高、中級職稱鑄劍師30多人,寶劍產業已成為龍泉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也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七星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傳統寶劍特色
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 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志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鏟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於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選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6年5月20日,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在龍泉已經有130多家青瓷企業,從業人員5000多人,龍泉當地有130多家青瓷企業,從業人員5000多人,涌現出了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張紹斌4位國家級青瓷大師(3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位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10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28位高級工藝美術師。 龍泉青瓷始於晉代,北宋時初具規模,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制瓷規模空前絕後,技藝登峰造極,弟窯中的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龍泉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瓷業中心,至清代逐漸衰落。建國後,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恢復生產,龍泉青瓷重振雄風,再度輝煌,終於在當代迎來了一個續南宋的又一新高峰!
龍泉青瓷產品有兩種:一種是白胎和硃砂胎青瓷,著稱「弟窯」或「龍泉窯」,另一種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稱「哥窯」。「弟窯」青瓷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釉、淡蘭、灰黃等不同釉色。「哥窯」青瓷以瑰麗、古仆的紋片為裝飾手段,如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膳血紋、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層飽滿、瑩潔,素有「紫口鐵足」之稱,與釉面紋片相映,更顯古仆、典雅,湛稱瓷中珍品。現代的龍泉青瓷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未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藝美術設計裝飾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瓏」、「青瓷釉下彩」、「象形開片」、「文武開片」、「青白結合」、「哥弟窯結合」等。
龍泉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朴、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龍泉窯的青瓷技藝推動了各地瓷窯的發展,從南宋至明代,福建、廣東沿海和江西一帶的瓷窯紛紛燒造出類似龍泉青瓷的產品! 龍泉窯青瓷在國外也有重大影響,宋元時期就大量出口,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海!在歐洲,龍泉青瓷有「塞拉同」(Seladon)之美名。+(或稱雪拉同)!在阿拉伯國家稱為「海洋綠」,波斯哲學家愛爾托西神秘地宣揚青瓷:如果在青瓷餐具里盛放有毒食物,青釉就能起作用,變為無毒;青瓷碎片碾成碎末,還可以醫治牙病,能抑止鼻血。 16世紀龍泉青瓷傳到歐洲,身價竟和黃金一樣貴重,一般人不敢問津,王公貴族都以擺設和供用龍泉青瓷作為炫耀華貴之物。歐洲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購買龍泉青瓷,還特地建造一座宮殿,專門珍藏中國青瓷,其鄰國普魯士王威廉的妃子亦珍藏有大量瓷器,公元1717年4月19日,雙方經外交談判,達成協議,薩克森國王以600名強壯士兵換來普魯士的127件中國瓷器,包括龍泉青瓷花瓶。歐洲各國文獻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將龍泉青瓷的色澤風韻與歐洲名劇《牧羊女亞司泰來》男主角雪拉同的美麗服飾媲美。世界各地博物館和陶瓷收藏家都將龍泉青瓷視為珍品,以擁有龍泉青瓷為榮。記錄西方對中國瓷器貿易情況的《葡萄牙王國記述》一書,稱龍泉青瓷「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可愛」。
龍泉窯發展史
南朝 :龍泉勞動人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婺窯、甌窯的制瓷經驗,開始燒制青瓷。龍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雞首壺」、「雞冠壺」、「蓮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黃釉,為龍泉青瓷的創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證。此時的龍泉窯業規模不大,操作簡單,製作粗糙。 宋代: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業已初具規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現當時窯址49處,僅大窯(琉田)村就發現北宋中後期窯址12處。金村窯址最下層為北宋早期產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該時期以燒制民間用瓷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為貢品。宋代庄季裕《雞肋編》謂:「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出於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龍泉窯務。元?七年(1092)龍泉至青田的大溪大規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開發,使龍泉窯沿大溪從南區向東區延伸,為龍泉青瓷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宋: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窯、定窯遭戰爭破壞和越窯、婺窯、甌窯相繼衰落,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外貿,因之龍泉窯進入鼎盛階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現,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窯場達260多處,遍布縣境南區和東區沿溪一帶。窯場最多最密、產品質量最優為大窯、金村與查田溪口一帶,僅大窯村周圍已發現南宋窯場28處,大窯村後有土名「官廠」地,民間傳當時有「京官」住此監造青瓷。城東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窯址40餘處。其時.龍泉青瓷產品遠銷國內外。 元代 :青瓷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產品品種增多,器型增大。從南朝鮮新安沉船及非洲發掘證明,此時龍泉青瓷外銷量比宋時大幅度增加。龍泉境內瓷窯發展到330多處,大窯村仍為龍泉窯系中工藝造詣最高之地,是龍泉窯的支柱和骨幹;在東區上嚴兒等村的元代窯址,還發現仿「哥窯」產品。從元大都遺址發現的元代龍泉青瓷和琉田(大窯村)、綠逸、源口、安仁口等窯址的元代殘器釉下刻劃紋飾中,有元代官府用文字「八思巴文」,說明除了大量的民窯外,已有部分官辦或半官辦窯場,燒制供奉朝廷器皿。後期,隨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劇,嚴重影響著青瓷的生產。其時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坯體成型以後未經很好修整,釉層減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黃,造型也不及以前優美。 明、清 : 明代,上述諸窯中的多數仍在燒制。洪武年間,《格古要論》載:「龍泉窯在今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盛產處器(青瓷)。」當時供奉皇宮、貴人用的器皿仍由「饒 (景德鎮)、處 (麗水龍泉)等府燒造」。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正統年間(1436~1449)以著名匠師顧仕成為代表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為國內外藝術鑒賞家所收藏。成化、弘治(1465~1505)以後,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海盜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大窯村、溪口村一帶瓷窯紛紛關閉,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帶瓷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緻。窯數減至160多處。 清初,窯場所剩無幾。清中葉,僅剩南窖、瀑雲埠頭村、青溪孫坑村等地70餘座窯。產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唯孫坑村范姓窯技藝家傳,堅持燒制至民國初期。盛極幾個朝代的龍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國 :清末民初,日本、德國、美國先後有人來龍泉搜羅古青瓷,繼之國內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由此,一方面引發了龍泉挖掘古窯址和盜掘古墓之風;另一方面一批民間制瓷藝人開始研製仿造古青瓷。時有縣城廖獻忠、寶溪鄉陳佐漢、張高禮、李君義等。民國24年,陳佐漢曾將仿製弟窯產品「牡丹瓶」、「鳳耳瓶」等70餘件。此時寶溪一帶民間窯廠雖能仿製古龍泉青瓷,但人數不多,工藝落後,成品率極低,釉色優劣不穩。
龍泉青瓷的制瓷習俗
拜祖師爺 在龍泉,哥窯弟窯的創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後人尊為窯業祖師爺。過去在燒瓷的龍窯、鯉魚窯的窯頭,都張貼有「師父榜」。師父榜除祀師神位外,並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運水郎君。每逢農歷初二、十六兩日,瓷匠必須置辦酒肉、茶飯、點香燭在窯頭師父榜前祭祀,磕頭膜拜,然後分食祭品,俗稱「過日」。 建窯 建窯首先請風水先生擇定吉地和黃道吉日才能開工建窯。開工時,要在窯地設祭禮神,以求燒出好瓷器。建窯日嚴禁兒童、孕婦人窯地,也不許有人挑糞桶從窯地前經過,以防觸犯神靈,降禍於窯。 祭窯 農歷七月十八日為祭窯日,俗傳這一天是哥窯祖師章生一「窯變瓷器」製成的日期。屆時窯匠要沫浴齋戒,在祖師爺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窯頭師父榜前設祭,點香燭跪拜,祈求祖師保佑燒出優美瓷器。窯場用膳窯工在窯場用膳不能說話,用膳時碗筷不能碰響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窯 入窯要擇三、六、九的日期,並要祭祀祖師、山神、土地。在人窯的整個過程中要講吉祥語,要嚴禁穢物經過,防止穢氣入窯,影響燒窯。 做窯福 在龍泉不管是建瓷窯、瓦窯、炭窯時,在窯旁都要立「窯公」。開窯點火必先祭祀「窯公」,並備酒餚請師傅,即做窯福。
香菇發源地之一

據考證,浙江麗水的龍泉、 慶元、景寧三縣人民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掌握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術"砍花法"。而據傳發明這一技術的是南宋龍泉龍溪鄉龍岩村人的吳煜(因排行第三 ,民間尊稱為吳三公)。 文獻最早記載"砍花法"技術是1200年修記的《龍泉縣志》。幾經轉折,後由日本當時的林學家和菇類學家佐藤成裕轉錄於他寫的《驚覃錄》中,從而該技術傳至海外。砍花法栽培 這是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特有的技術。日本國稱為鉈目法。其歷史已達八百多年。直至1970年前,全大陸干香菇幾乎全部由該三縣菇農所生產,但地域遍及南方11省、區。 利用孢子的自然繁殖,獲得相對穩定的產品,技術精髓在於「砍花」。中國稱其為砍花法栽培。日本稱為「鉈目法」,台灣有人稱為「刀目法」。所謂砍花法,即在樹木休眠期,將適宜生產香菇的闊葉樹伐倒,用特製的斧頭在樹干兩側砍上疏密、深淺均有嚴格要求的疤痕,使空氣中的香菇孢子自然落入其間,萌發菌絲,長出香菇來。砍花法技術十分深奧,皮層厚薄、材質軟硬、樹種不同、樹齡長短、林地干濕、氣流強弱、伐木倒向等等的差異,在砍花深淺、疏密、方法上均有不同。以深淺而論,所謂「楓樹半粒米,橄欖洋錢邊」,可謂差之毫釐而全憑經驗亦即手法所致。深了,樹液流失太大,孢子難以定植;淺了,孢子不能進入形成層;砍花不慎,可造成一菇不出。後在實踐中又發明驚蕈術,只要用斧頭敲擊木頭香菇產量就能提高不少。菇民掌握其中奧秘,傳媳而不傳女!菇民們有特定隱語,俗稱「山寮白」,一進菇山必用隱語!所以,中國之香菇栽培隊伍長期局限於三縣之內,值到改革開放香菇栽培才由段木栽培向袋料香菇全面轉變,繼而向全國推廣!

『柒』 成都有哪些帶「龍」字的特產或地名

聚龍路,龍舟路,龍潭寺,黑龍灘,龍泉湖,龍泉驛區,龍泉鎮,龍泉村,龍泉山,卧龍自然保護區,龍池風景區.龍門山銀廠溝,九龍溝'
龍抄手.成都跳跳龍糖果...

『捌』 龍泉的特產除了青瓷和寶劍,還有什麼

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龍泉香菇、龍泉石硅、龍泉靈芝、鳳陽春茶、甌江彩鯉等等。
參考資料:http://www.tcmap.com.cn/

閱讀全文

與龍泉村地理位置有哪些特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