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皇輿全覽圖的測繪過程
康熙四十七年,玄燁「諭傳教士分赴內蒙古各部、中國各省,遍覽山水城廓,用西學量法,繪畫地圖。並諭部臣,選派干員,隨往照料。一並各省督撫將軍,札行各地方官,供應一切需要」(《正教奉褒》)。從康熙四十七年到五十六年,這支測繪隊伍走遍了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各省,繪制了一幅幅各省地圖。康熙五十六年,全圖告成。玄燁將之命名為《皇輿全覽圖》。此圖採用經緯圖法,梯形投影,比例為1:1400000。它是我國第一次經過大規模實測,用科學方法繪制的地圖,雖然還有不準確之處,畢竟「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李約瑟語)。在這份地圖的繪制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地球經線的長度因緯度上下而有所不同,從而第一次在實踐中證實了牛頓關於地球為橢圓形的理論。《皇輿全覽圖》的測繪,由此成為世界地理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❷ 康熙繪制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有怎樣的意義
康熙還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即繪制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這次測繪採用了比較先進的大地測量術和經緯度繪圖的方法。到1716年,除新疆的少部分地方外,對大多數省區進行了測繪。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全實測、比較精確的地圖集,也是世界地理測量史一的偉大成果之一。
❸ 康熙組織的—次規模空前的全國地圖測繪工作是什麼時候
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康熙素以熱心研習和倡導科學著稱於世。傳教士利瑪竇和張誠帶來的《坤A萬國全圖》與亞洲地圖令他艷羨不已,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更使他親身感受到了地圖的重要性。於是,自1708年7月4日測量長城始,康熙組織了—次規模空前的全國地圖測繪工作。
❹ 是誰獻給康熙中國地圖的
皇輿全覽圖 清朝康熙皇帝玄燁對地理學也是很留心的。追溯其源,可能仍是受南懷仁等人的影響。南懷仁進宮不久,就與另一個傳教士合寫了《西方要紀》,又繪制了世界地圖《坤輿全圖》,向玄燁介紹西方地理知識,引起了他的興趣。以後他一邊學習傳統的地理書籍《水經注》、《洛陽伽藍記》、《徐霞客游記》等,一邊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一個封建皇帝的活動范圍是十分有限的,很難隨意離開皇宮,玄燁也不例外。這樣,出巡、征戰就成了玄燁考察地理的良機。每次出京,他都帶上欽天監官員和測量儀器,一到駐地,必要對當地的天文地理進行考察。我國幾條著名的大河如長江、黃河、黑龍江、金沙江、瀾滄江等,玄燁都派人勘察過。他除多次在南巡時對治黃工程進行規劃和檢查外,又利用親征噶爾丹到寧夏之機,在橫城口乘船順黃河而下,體驗黃河的洶涌激盪。康熙四十三年玄燁還派侍衛拉錫等人考察黃河之源。他指示:「黃河之源,雖名古爾班索羅謨,其實發源之處,從來無人到過。爾等務須直窮其源,明白察視其河流至何處人雪山邊內。凡經流等處宜詳閱之。」(《康熙政要》)拉錫奉諭旨率隨員於四月初四日離京西行,五月十三日到達青海,在當地官員的陪同卜,他們考察了黃河發源地的星宿海、札陵湖和鄂陵湖的大小和形成情況,以及黃河從鄂陵湖流出的路線,並且繪制了地圖。從拉錫等人同玄燁的奏報中可以看出,此次考察的結果與現代地質學家對黃河河源地理環境的考察基本一致。玄燁在近三百年前組織的這次黃河河源考察,可稱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項壯舉。此後,玄燁在拉錫奏瑕的基礎上,寫了一篇短文《星宿海》記敘了黃河之源的情況。
不久,玄燁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在當時說來是史無前例的全國地圖勘測。玄燁是名軍事家,自康熙十二年至三十六年,他連續部署了平定三藩叛亂、抗擊沙俄入侵以及平息額魯特蒙古貴族分裂活動的戰爭,並且親臨前線,指揮了一些重要的戰役。戰爭使他深感需要有一份准確的地圖。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條約》簽定後,法國傳教士張誠曾向玄燁呈上一份從歐洲來的缺少中國詳情的亞洲地圖。玄燁從這份地圖受到啟發,打算利用張誠等人的西方測繪技術,組織人力繪制一份全國地圖。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交通又不方便,在當時要按科學的方法繪制一幅全國地圖,其難度可想而知,僅幾個傳教士是不能勝此重任的。對此玄燁做了長遠打算:他一面繼續徵用有科技才能的傳教士,一面命令張誠等人培訓中國學生,同時還派傳教士到廣州、澳門,以至返回國去招聘人員,采辦儀器。經過近十幾年的培養人才、購置儀器、測定各地緯度、繪制局部地圖等准備工作,測繪全國地圖的工作才開始。康熙四十七年,玄燁「諭傳教士分赴內蒙古各部、中國各省,遍覽山水城廓,用西學量法,繪畫地圖。並諭部臣,選派干員,隨往照料。一並各省督撫將軍,札行各地方官,供應一切需要」(《正教奉褒》)。從康熙四十七年到五十六年,這支測繪隊伍走遍了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各省,繪制了一幅幅各省地圖。康熙五十六年,全圖告成。玄燁將之命名為《皇輿全覽圖》。此圖採用經緯圖法,梯形投影,比例為1:1400000。它是我國第一次經過大規模實測,用科學方法繪制的地圖,雖然還有不準確之處,畢竟「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李約瑟語)。在這份地圖的繪制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地球經線的長度因緯度上下而有所不同,從而第一次在實踐中證實了牛頓關於地球為橢圓形的理論。《皇輿全覽圖》的測繪,由此成為世界地理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皇輿全覽圖的發展過程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出木刻版《皇輿全覽圖》﹐有總圖1幅﹐分省圖和地區圖28幅,但西藏及蒙古極西地方多空白。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印行銅版圖﹐以緯差8度為1排﹐共分8排﹐41幅,這種以經緯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國是第一次。文字記注方面在內地各省注漢字﹐東北和蒙藏地區注滿文。故後人又題名為《滿漢合璧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這版本流傳較廣。
已詳繪有西藏和蒙古極西地方﹐分省圖和地區圖增至32幅﹐其范圍東北至庫頁島(薩哈林島)﹐東南至台灣﹐北至貝加爾湖﹐南至海南島﹐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邊境標注出朱母郎馬阿林(珠穆朗瑪峰)。圖上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網用梯形投影法。
1721年(康熙六十年)又刊印一次木刻版﹐木刻版的所包含的地域范圍與1719年的銅版圖相似。
後來﹐為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又刊木版小葉本﹐以省﹑府分幅﹐計227幅。不繪經緯線﹐且只包括內地各省。
❺ 清朝前是誰給康熙畫的疆域圖
「康熙圖」是由康熙帝親自主持,以傳教士雷孝思(Regis,Jean-Baptiste)、白晉(Bouvet,Joachim)、杜德美(Jartoux,Pierre)、托馬斯(Pere,Thomas)等為主力,中國學者何國宗、索柱、李英等參加,【參見秦國經:《18世紀西洋人測繪清朝輿圖中的活動與貢獻》,《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各地官民參與的具有當時世界水平的一次規模宏大(先後測繪了全國641個點)且費時良久(1708—1718年)的疆域實測成果。此圖採用梯形投影法,以經過北京的經線作為本初子午線,按1∶140萬—150萬的比例繪制,【汪前進先生認為,康熙銅版《皇輿全覽圖》採用的是正弦曲線等面積為圓柱投影(即桑遜投影),參見《自然科學史研究》1991年第2期汪前進先生文。】范圍涉及南到海南島、北達黑龍江、東及台灣、西至哈密以東,即西至西經40多度,北至北緯55度的廣大地區。【參見中國科學院自然史所地學史組:《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第324—327頁。】關於此圖,李約瑟贊之曰:它「不僅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種,而且比當時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中國在制圖學方面又再一次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5卷,科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246頁。】
但「康熙圖」所展示的疆域,西僅止哈密。1760年乾隆帝根據新疆等地區的實測資料,對「康熙圖」加以補充修訂,完成了「乾隆圖」的繪制。該圖將「南至瓊海,北至俄羅斯北海,東至東海,西至地中海,西南至五印度南海,合為一圖」,【邵懿辰:《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第278頁。】較「康熙圖」范圍大一倍多,是一幅名副其實的亞洲地圖。
❻ 康熙帝為何用三十年測繪完成《皇輿全圖》
中國古代兵學和歷史學非常發達,歷代不論是皇帝還是一般的士大夫都很重視地圖。歷史學家讀書的重要原則就是講究左圖右史,從大禹治水分九州開始對於歷史地理就比較重視。
但是中國地圖的測繪科學起步卻非常的晚,對於地圖的准確度和科學性還是自康熙皇帝在1718年頒布的新測繪的中國地圖集《皇輿全圖》才有改觀。
不過測繪地圖首先要有尺度,為了解決這個統一標准問題,康熙皇帝決定按照工部的1800尺就是180丈算為1里的長度標准。經過測算康熙時代的一華里就是先打的555.465米。如果現在閱讀清朝的歷史書籍對於若干里需要折算成現代的標准。
康熙皇帝的《皇輿全圖》的測量方法是使用了天文測量和三角網測量方法結合,這種方法在當時還是非常先進的。《皇輿全圖》在今天看來有點簡陋,但是卻是中國地理學的新發展的台階。不過後來中國的地理學尤其是測繪學發展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吃了大虧,這也是後話了。
❼ 康熙王朝裡面的那個地圖真的有嗎
歷史上,確實有周培公這個人,但給康熙畫地圖 是虛構的了,,
當時測量全國地理規模很大,絕非一個人能夠完成,各省繪制的地圖多達上百張,分別出自不同的機構。清康熙帝親自主持為官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五十六年(1717)測繪,五十八年(1719)全圖告成。康熙親命名為《皇輿全覽圖》。在當時,該圖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圖」,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精最全之圖」。這跟老周沒關系。今天這些地圖近1/3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流失海外。有少部分被國民黨帶到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其餘的留在大陸現藏北京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
❽ 誰繪制了《皇輿全覽圖》
康熙學了數學與天文,因而對地理學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學會了使用測量儀器,每行到一處,就要測量那裡的地勢,調查當地的地貌、地質、水文、土壤等。他不但測量該地距京師的里程,還要測量那裡的緯度,並把這些情況記錄下來,收入他撰寫的文章、上諭中。例如,他在親征噶爾丹的行軍途中,就詳細地調查過所經之處的風物、地理情況,把記下來的材料寄給留在北京的皇太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月二十一日,他在給皇太子的信中敘述了行軍中的飲水問題,說:「自出喀倫未見寸土,其沙亦堅硬,履之不陷……營中軍士鑿井甚易,一人可鑿二三十處。因水泊中取水嫌遠,均於近帳房處鑿井。
可鑿井的地方也很易認識。蒙古語叫『善達』之處,地窪而潤,掘未二尺即可出水;叫『塞爾』的地方,山澗溝徑,掘僅尺余即可及泉;有稱『布里杜』者,是一種叢草間積留的潦水,水質不佳;叫『窺布爾』的,水流地中,以手探之泉即隨出,故野驢以蹄趺之而飲……」可見,他對所經地方是做過詳細調查的。
他在沙漠中行軍,往往發現有貝殼。這種東西引起了他很大興趣。他聯想到當地蒙古人關於洪水的傳說,推測這里在洪荒時代很可能是一片澤國。這和近代學者的某些科學推論是很接近的。
康熙在世時,還費了幾十年的心血,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這就是在遼闊的中國疆土上進行實測、繪制地圖。這項工作是由外國傳教士與中國工作人員共同完成的。這次測繪工作進行了多年,採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大地測量術和用經緯度繪圖的方法。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除今新疆等少數地區外,對大多數省區進行了測繪。這次測繪的成果,便是一部《皇輿全覽圖》。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全實測、比較精確的地圖集,也是世界地理測量史上的偉大成果之一。康熙曾對大臣蔣廷錫說:「此圖是朕費三十餘年心力才完成的,山脈水道合乎《禹貢》。你可以將此圖和各省分圖讓九卿們細閱,倘有不對之處,可以面奏。」可見康熙很以《皇輿全覽圖》為自豪,但他又不拒絕別人批評。
❾ 清朝康熙時期畫岀大清全圖的是誰
清朝康熙時期畫岀大清全圖的是:由各國傳教士及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中國學者二百餘人混編的測量隊伍組成。
《皇輿全覽圖》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圖」,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精最全之圖」。
《皇輿全覽圖》 - 歷史背景:
繼利瑪竇之後,西方地圖學在清朝繼續傳入中國。康熙、乾隆年間,中國政府聘請西方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雷孝思(J.B.Régis)、杜德美(PetrusJartoux)等十人來中國從事大地測量和繪制地圖,並傳授這方面的知識,從而引進了西方大地測量學和地圖制圖學。
約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訂立《尼布楚條約》之後,康熙看到了精確地圖在政治、外交上的巨大作用,於是下決心引進西方先進的測繪制圖技術。他下令各大臣推薦專家,購買儀器。當他到全國各地巡視時,命外國專家隨行,測定各地的經緯度,為制圖作準備。康熙四十七年(1708)以後,全國范圍的三角測量和繪制地圖工作陸續開始進行。
《皇輿全覽圖》 - 參與人員:
全部工作由康熙主持,大的計劃、方針、法規也由他親自裁定,具體人選、組織機構、工作質量他都過問。在大規模的測繪工作正式開始以前,康熙帝還命傳教士先行試點,繪制出北京附近地圖。他親自校勘,比較舊圖,確認新圖遠勝舊圖之後,才下令開展大規模的測繪工作。康熙四十七年由各國傳教士及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中國學者二百餘人混編的測量隊伍組成。
《皇輿全覽圖》 - 特點:
全圖共計41幅,借鑒科學技術實測後繪制,以天文觀測為基礎,使用三角測量法進而測圖。採用了偽圓柱投影,以經緯度制圖法繪制。以漢、滿文共注地名,其中滿文用以邊疆,漢文用以內地。第一次實測了台灣省地圖。在尺度丈量上的全國統一,實地測量地球的子午線弧長等, 都給清代地圖制圖充實了依據,提高了制圖質量。
《皇輿全覽圖》 - 版本:
測繪從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正式開始,至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基本告成。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曾出木刻版《皇輿全覽圖》,有總圖1幅,分省圖和地區圖28幅,因戰事,西藏及蒙古極西地方多空白。
到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又刊印一次,總圖已詳繪有西藏和蒙古極西地方,分省圖和地區圖增至32幅,其范圍東北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東南至台灣,北至白喀爾鄂博(貝加爾湖),南至海南島,西北至衣里必拉(伊犁河),西南至拉打克河屯(列城)以西。在西藏邊境還標注出朱母郎馬阿林(珠穆朗瑪峰)。圖上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網用梯形投影法。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還印行過銅版圖,以緯差8度為1排,共分8排,41幅。這種以經緯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國制圖歷史上是第一次。銅版圖的范圍與康熙六十年木刻版大致相同,但在文字記註上則是內地各省注漢字,東北和蒙藏地區注滿文。故後人又題名為《滿漢合璧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流傳較廣。
後來,為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又刊木版小葉本,以省、府分幅,計227幅。不繪經緯線,且只包括內地各省。
《皇輿全覽圖》 - 歷史意義:
《皇輿全覽圖》在中國地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基本上都淵源於此圖,其范圍之廣,內容之精詳,超過了以往任何中國地圖。
《皇輿全覽圖》 是中國第一次採用經緯網作圖的著名地圖。這對中國傳統測量學和制圖學可以說是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是世界地理學史上的大事。
康熙皇帝費30年心力,組織領導測繪全國地圖,不但在中國是第一次,在亞洲也是創舉,意義十分重大。規定使用固定統一的尺度,以工部營造尺(1尺=0.317米)為標准尺和計算單位。以營造尺18丈為1繩,10繩為1里,天上1度即地下200里,也就是200里合地球經線1度。用繩量地法測量各地的距離里數,採用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法等等,這些都是首次運用,很有創見,不僅奠定了中國地理學、測繪學的基礎,對世界地理學也是一大貢獻。
❿ 《皇與全覽圖》的測繪歷時了多久
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康熙素以熱心研習和倡導科學著稱於世。傳教士利瑪竇和張誠帶來的《坤與萬國全圖》與亞洲地圖令他艷羨不已,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更使他親身感受到了地圖的重要性。於是,自1708年7月4日測量長城始,康熙組織了—次規模空前的全國地圖測繪工作。
這次測繪工作,以10位傳教士為主,組成數支小分隊,奔赴全國各省區,對山水城郭逐一用天文觀測和三角測量等西法測量。緯度主要通過觀察太陽午正高弧或用天極高度、恆星中天高度測定,經度則主要採用月食經度法即在不同地點觀察月食的食差來推算。前後共測得經緯點至少有641個。1718年,《皇與全覽圖》終於繪成。
該圖先後製成木版、銅版和小頁本三種版本。木版初刻本包括1幅總圖、28幅省或地區圖,修訂後,分圖增至32幅,而且西藏邊緣標注了珠穆朗瑪峰;銅版採用正弦曲線等積偽圓柱投影,1∶140萬的比例尺,緯度5°為1排,共8排,41幅;小頁本按省府繪制,計227頁,未繪經緯線,只包括內地諸省。
《皇與全覽圖》不論在測繪規模還是在科學性上,都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它最早採用了以子午線上每度的弧長來決定長度標准;它因採用三角測量而使圖中各地點的相對位置較精確;它首次發現經線1度的長度不等而為地球橢圓提供了新證據。此外,這次長達10年的測繪是一次大規模的西學東漸。傳教士在把西方先進的地圖地理學知識較全面地輸入中國的同時,還在直接參與測繪的200多位中國人中間,培訓了一批掌握西方測繪知識和方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