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寧夏的地理位置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為6.64萬平方千米。地形南北狹長,南北相距456千米,東西相距約250千米。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自治區首府銀川,截至2017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1)回族現存的地理位置環境是什麼擴展閱讀:
寧夏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寧夏回族自治區海拔1100-1200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於平原之上,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於引流灌溉。寧夏地貌復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大體可分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洪積沖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
2、氣候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內陸,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由於位於中國季風區的西緣,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時間短,降水少,7月最熱,平均氣溫24℃;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大,時間長,氣溫變化起伏大,1月最冷,平均氣溫-9℃。
3、水文
寧夏回族自治區平均年水面蒸發量1250毫米,變幅在800-1600毫米之間,是中國水面蒸發量較大的省區之一。全區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9.493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18.3毫米,是黃河流域平均值的1/3,是中國均值的1/15。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寧夏
② 回族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點
回族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從西北到東南,從歷史角度講,西北回族是沿著絲綢之路而來,東南的則是循著海上絲綢之路而來。我國回族這個民族的形成大概在元朝時候。回族的居住地多半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國其餘各地幾乎都有分布。回族人都是圍寺而居,哪裡有清真寺,哪裡就一定有回民,或者說只要有一定規模的回民聚居,就一定會建造清真寺。
③ 誰知道回族的主要居所是什麼嗎
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即多雜居於全國各地各民族之中,入鄉隨俗,其民居多與當地民族,特別是漢族大同小異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另外,回族大多聚居於當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注重清潔衛生和環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點,每個回族家庭—般都備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隨時洗浴作大小凈。許多回族家庭都因地制宜,喜歡在自己的庭院內栽種雞冠花、牡丹花、石榴、夾竹桃一類的花草樹木。舊時西北回族民間住房謂之「亮噶爾」。原意為避暑處,形制平房,粉垣四周,上置無窗,以納日影。馬月波寨子是寧夏吳忠市附近的回族居民遺存,約建於抗日戰爭時期。寨子南正中角一條路,條石墊基,磚石鋪面,有拱式大門,寨內分前院里院,共有房屋100餘間。這里的民居的磚雕與木刻裝飾達到了很高的水千,具有濃郁的回族特色,是現存的不可多得的回族民居代表。甘肅、青海、寧夏的回族家庭多居平房,坐北朝南,一門二窗,除於房外,各種式樣的窯洞也很普遍。窯洞內一般都有土炕。貴州回族家庭門前愛築院,俗稱「院窩」。回族居住分散在全國各地,受當地民族居住條件的影響很大,不像藏族集中聚居寸:青藏高原—帶自成系統,白成流派。居住在拉薩的回族,住房即隨了藏族同胞,多住平房,院牆用牛角層疊砌成,院中擺放各種盆花,甚至衣著服飾,語言都學習了藏族的習慣。農村回族居室禁止人畜混雜,大都做到雞羊有圈,草成垛。
千里不同風,萬里不同俗。中國的回族居住得大分散小集中。東到泉州,西到拉薩,北到銀川、臨夏,南到海南三亞,各地回族生活習慣上的禁食豬肉,講究衛生,特別是講究水凈是信仰同一宗教的影響,這是大同。分散各地的回族生活習慣,禮儀民俗方面各有小異。衣著飲食、行業、喜好,都各有不同。例如,回族過節吃炸油香,雲南的油香個頭小,北京的油香個頭大,北京吃油香要撕個口子,表示有人來可以分享,山東人吃油香要把油香撕成兩半,然後反卷而食之,不油手。大同而小異。
寧夏、甘肅農村的回民住宅多在院內挖掘自備水井,井口加蓋嚴封,保護水資源清潔,不使污物塵埃落人。這點在前面已有較詳細的敘述,此處不多贅述。
在回族住宅里,特別是沒有自來水的住宅里,湯瓶、吊罐是居家必備的洗浴用具。有的人家在家裡還設置「司務」圈大凈小凈處——沖洗沐浴的地方。有了自來水,多以自來水加溫沐浴了。
這里說一例插曲。北京水利部建築工程處有位回族老工程師穆嘉琛,在房屋建築施工中,在每個家庭衛生間里都給增加—個洗浴用的水桶(類似回族常用的吊罐,只是固定在房樑上,而不是可以滑動的)。現在北京廣安門外蓮花池北京西客站附近的水利部宿舍即可見到家家產戶都有這種上洋結合的淋浴設施。
在回族穆斯林家庭,有些住戶不掛漢字的條幅、對聯。而掛一種用竹筆蘸墨汁書寫的阿拉伯文書法——阿文「堵阿兒」(祈禱詞),這是為回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佳品。
以寧夏處於川區的賀蘭縣立崗鄉和處於山區的固原縣官廳鄉為例,無論川區或山區,回族的住房是具有當地特點的土木結構平房。不過川區和山區的住房質量卻存在著較大差異。立崗鄉回族農民住房大都為土木結構,人均住房面積大,每—戶都是獨門獨院白成體系,每戶有各自的水井,房屋的裝飾比較講究。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回族農民致富的—天比一天多起來,在住房方面,磚木結構平房已佔總戶數的10%左右,而處於山區的官廳鄉間族農民住房與處於川區的立崗鄉的回族農民相比相差甚遠,人均住房面積小,房屋質量差,大都為於打壘式平房,有些是土木結構平房,還有少數居住在窯洞中。只有發展經濟,回族人民生活條件才能得到改善,相應的住房條件才能同時得到改善。
目前回族民居的現代化步伐正在加快,繼北京牛街春風(小寺)回民小區住宅建成之後,又在北京東城雅寶路清真寺附近回族聚居區蓋起了具有回族特色的住宅小區。
回族家庭明堂客廳內一般多是懸掛阿拉伯文書法對聯、橫幅。現代北京回族家庭,則以掛貼阿文法書、《克爾白清真圖》者為常見。甘肅、青海、寧夏回民家庭的牆上亦多貼有經過裱制的阿拉伯文書法字畫,門簾、窗簾繪有克爾白黑石圖景。一般回族家庭都備有伊斯蘭歷(俗稱「小歷」),為節日、禮拜、封齋、開齋查閱使用,印製精良。西藏拉薩回族家庭室內鋪藏式毯子,桌上放紅珊瑚頂瓷蓋碗,牆上貼壁畫,其中以《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圖》最為名貴。
回族人家室內常燃芭蘭香,具有除穢、爽神、避濁、怡神之效果。
回族家中門窗潔凈、桌子、板凳、爐台等各種設施和鍋灶上使用的器具都常常擦洗。過去北京的清真飯館,要用鹼水刷洗桌凳。刷洗的木頭露出本色,乾乾凈凈。
④ 簡述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寧夏,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
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南北相距約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東西相距約250公里(西起中衛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梁北東2公里處),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 和西北乾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中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在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於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於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范圍。
⑤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理環境如何
隨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高速發展,不僅僅逐漸出現南北差異,在東西方向上出現了更加嚴重的經濟差異,西部地區的某些省的年經濟總量竟不敵東部一個普通的地級市的經濟狀況,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寧縣回族自治區了,雖然面積不及江蘇省,但是江蘇省的地級市蘇州的GDP竟是整個寧夏的4.5倍還多,差距大的實在是難以讓人相信。
寧夏曾經也是我國重要的東西部交通樞紐,只是隨著各個城市的崛起而逐漸被遺忘,但是這個城市曾經的文化底蘊還是存在的,相信在陝西以及東部各個經濟發達的城市的引領下會再次恢復往日的盛況,你期待這個“西夏王朝”的再度輝煌嗎?
⑥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中國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國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逐漸形成的。近代以來,其基本而貌大致穩定下來,從中可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特點:
(1)在水平方向上,漢族基本上全分布於國土的東半部,少數民族在西半部;漢族在沿海和國土的中央,少數民族則分布於邊疆。圖6為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分布圖,可清楚地反映出以上特點。
據統計,在中國18000公里大陸海岸線中,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僅佔9%;而在中國22800公里國界線中,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卻佔到85%。考慮到即使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中也有大量漢人居住(平均比重達55%),則上述特點表現得更為典型。例如廣西是省一級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但總人口中少數民族比重不足40%,且絕大部分分布於西半部,而東半部包括沿海地區則是漢人的聚居區。
(2)在垂直方向上,漢族基本上全分布於平原和丘陵地區,少數民族則多分布於山地和高原。地理學上常把中國的地勢自西向東劃分為三大階梯: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一級,這里傳統的聚居民族是藏族。大興安嶺椞�猩綏巫山椦┓逕綏十萬大山連線以東,是地勢最低平的第三級階梯,海拔高程均在10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200米,除長白山地外,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漢族聚居區。以上連線向西直至青藏高原為第二階梯,高程多在1000~2000米之間,這里是漢族和中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大體上說,在第二階梯上,漢族仍分布於較低的部位,少數民族則分市於較高的部位。第二階梯向第一階梯過渡的斜坡上,少數民族種類最多,是中國民族和語言成分最復雜的地帶。但即使在這樣的地帶,民族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而言:以農耕為主、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分布部位較低;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分布部位較高;尚以游耕游牧甚至刀耕火種方式為主,經濟文化最落後的民族分布部位則最高。例如在新疆,維吾爾、漢、回諸族分布部位最低,其他民族則較高,其中南疆的柯爾克孜族分布高程為2500~3000米,塔吉克族為3000~4500米;北疆的蒙古族在1500米上下,哈薩克族則達2000米上下。又如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勢海拔高程在500~2500米之間,傣族和漢族即分布於其中最低平的河谷平壩區,丘陵和半山區分布有布朗族、哈尼族和彝族,山頂則居住著拉祜族。在四川省,漢族主要聚居於海拔200~700米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及丘陵區,土家族、苗族在400~1000米,傣族、布依族在700~1500米,彝、羌、納西、僳僳等族在1500~2500來,藏族則分布在3000~4500米的高原上。
(3)少數民族聚居區相對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發展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90年底,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共包括5個省級、62個地級、71個市級、589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為61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64.3%,總人口為15295.7萬人,佔全國13.4%;人口密度僅每平方公里24.8人,既低於119人的全國平均數,比漢族地區的288.7人則相差更遠。從經濟、文化發展上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各少數民族不僅明顯低於漢族的水平,其內部差異也極大,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已達到與漢族大體相似的封建制社會的,有壯、回、維吾爾、朝鮮、滿、布依、白、土家、侗、苗等30多個民族,以及蒙古、彝、黎、幾個民族的大部分和藏族的一小部分,共約3000萬人,占當時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84%。處於封建農(牧)奴制社會的,包括藏族的大部分,蒙古族的一小部分,以及傣族和哈尼族,共400餘萬人,佔11%。處於奴隸制社會的,主要是彝族的一部分,約100萬人,佔3%。尚處於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有獨龍、怒、僳僳、景頗、佤、布朗、拉祜、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及黎族和高山族的一部分,計約60萬人,佔2%。新中國成立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速度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數,但總的說來迄今仍處於後進狀態。1990年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佔全國6.2%和3.4%,大大低於其13.4%的人口比重。
(4)各民族人口的相互混居日趨廣泛。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椞氐閿任�饗裕��蚓馱謨誥�謾⑽幕�饗釷亂檔姆⒄掛約吧偈�褡宓匚壞目漲疤岣擼�蟠蟠俳�巳絲誶ㄒ疲�煌�褡逯�淶耐ɑ楸裙�ヒ蠶災�齠唷P輪泄�閃⒑螅�泄�負趺懇桓齙厙�用竦拿褡宄煞侄既漲韝叢印H縞蝦J校琠1949年少數民族的族別僅12個,至1982和1990年已分別增至39個和44個。山東省的少數民族族別由1953年的16個增加到1990年的53個,同期內寧夏由10個增加到34個,北京市更由38個增加到55個,成為全國第一個民族成分齊全的一級行政區。1990年,分布遍及大陸全部30個省、市、區的民族有23個;遍及29和28個省、市、區的各5個;最少的塔吉克族也分布在9個省、市、區。
中國的少數民族由於人口規模、歷史發展特點以及經濟文化類型不同,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表12)。大多數民族在分布上都相對集中,有的甚至高度集中。一些人數較多的民族,分布范圍很廣,其地域一般都是連續的。如藏族聚居區面積廣達200萬平方公里,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5省、區,連綿成片。蒙古族分布范圍近150萬平方公里,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新疆等省、區,也基本成片。情況類似的還有壯、維吾爾、土家、朝鮮、布依等族。一些人數較少的民族基本上集中在一個省或自治區內,即使在一個省、區內,也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幾個縣,甚至幾個鄉內,典型的如基諾、羌、布朗、毛南、阿昌、德昂、怒、普米等族。此外,有幾個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如回、苗、滿、畲等族。其中回族是全國分布最廣泛的少數民族,遍及大陸97.5%的市、縣,滿族的比率也高達88%以上。在地理分布上表現得最為奇特的民族是錫伯族和達斡爾族,他們中的一部分在東北,另一部分卻在新疆,民族處在一分為二,相隔萬里的狀態,這是歷史人口遷移造成的獨特人文地理現象。
表12 1990年中國大陸各少數民族的分布
續表
說明:聚居區有部分重疊。
*表示零星、分散或極小。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占自治區總人口33.5%),其中西部尤為密集,此外,雲南省東南部與廣西毗鄰處人數也較多。壯族在這一地區歷史悠久,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秦、漢以後史書稱為「西甌」、「駱越」「烏滸」、「俚」、「僚」等,宋代後才有「撞」的名稱,新中國成立初期稱為僮族,1965年後改稱壯族。
滿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較為重要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1000多年前的挹婁、勿吉、靺鞨以及更晚些時的女真,他們都生活在東北三省。明朝時,女真族遷至目前遼寧省境內,到明末演變形成為滿族。滿族入主中原後,幾乎傾族入關,散布各地,人口分布之廣泛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回族。相對集中的聚居區主要為遼寧省東部,次為河北省東北部。全旅居住在長城以北的佔90%以上。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也是長城以南、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內最重要的少數民族。其相對集中的聚居區有兩大塊,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當地回族人口佔全自治區總人口32.8%),二是甘肅、青海兩省的毗鄰地區。在黃淮海大平原上,回族的絕對人數也不小,且城鎮人口比重很大(河南省的睢縣、寧陵、淮陽、太康、沈丘5縣的縣城均稱回族鎮)。回族的祖先是唐、宋的「回回」以及元代從中、西亞遷入中國的「色目人」,以後又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至明代逐漸發展形成為中國的一個新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古籍中提到的居住在江、淮一帶,後遷至洞庭湖地區的「三苗」,可能就是該族的祖先。以後由於漢人南遷的壓力,苗族不斷後移並逐漸分散。目前巳遍布西南、中南許多山區,以貴州省南半部最為集中。苗族一般以一到幾個村寨為單位,同其他民族交錯雜居,本民族則不甚連貫,形成地域分布上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由於長期分散,苗族各部分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顯著,這在其他少數民族中是不多見的。
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占自治區總人口47.5%),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各地及伊犁河谷地,北疆則為數不多。其前身是戰國時期游牧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的「丁零」,後因戰亂大部分遷至目前的南疆地區,吸收融合了當地的一些其他民族,整個歷史也十分悠久。
彝族集中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3省毗鄰地區,聚居區大致連成一片,其核心是四川省西南部著名的大、小涼山,以及有「雲南小涼山」之稱的滇北山區;此外,雲南省的中、南部分布也不少。在民族淵源上,彝族及在語言上同屬一個語支的哈尼、納西、僳僳、拉祜等族與中國西部的古民族氏、羌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秦、漢之際,彝族的祖先即已居住在川西南和滇中地區,後來分布范圍逐漸擴大,終於發展成為西南3省中人數最多、聚居區面積最大的一個少數民族。
土家族很可能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大約在五代時期開始形成為單一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地域鄰近或混居,土家族受漢族影響很大,許多人被其他民族視為漢族,直到1956年才確定了單一民族的性質。最近10餘年,由於民族成分的大量更改,土家族人口激增,躍為中國較大民族之一。土家族集中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3省毗鄰地區,其中湖南省的土家族確定民族成分時間較早,湖北、四川兩省則較晚。
蒙古族是又一個對中國歷史起過重要作用的少數民族。目前其分布范圍東起大興安嶺,南迄長城,西至天山南北,占據了中國北方草原地帶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散布各地的蒙古族也不少,分布之廣在各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回、滿2族。這些屬散居性質的蒙古族有相當一部分同元、清兩代駐扎各地的蒙古軍有著淵源關系,典型的如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劉營村,過去是蒙古軍駐地,目前僅此一村即集中了全省蒙古族的近半數。
藏族最早居住在西藏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後來逐漸向外擴展,目前聚居范圍已幾乎同整個青藏高原相當,面積之大在全國各少數民族中首屈一指。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中,藏族同胞養成了對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環境的獨特適應性,因此與其他民族混居的情況較少。相反,藏族對低地環境也不大適應,所以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外的不足0.3%。
布依族一般被認為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與壯族具有同源的關系。其聚居區一直位於貴州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這一帶在西漢屬夜郎國,故有人認為布依族淵源於「夜郎」。
侗族也是古代「百越」的一支,與壯族也有密切關系。他們長期居住在貴州省東南部,及與之毗鄰的湘西、桂北山區。
瑤族可能起源於秦、漢時代的長沙「武陵蠻」。初期多分布在湖南省境內,以後逐漸向西、向南擴散,目前以廣西人數最多;聚居區不甚連續,也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各部分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也比較明顯。
朝鮮族基本上不是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民族,而是從鄰國朝鮮遷來的。移民大約開始於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後期達到高潮。其分布范圍主要集中於圖們江流域和鴨綠江流域,主體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00多年前這一大片地區基本上還處於原始狀態,朝鮮族的遷入為該地區的開發建設作出了貢獻。
白族歷來集中居住在雲南省著名的蒼山洱海地區,即目前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唐代和宋代,這里曾先後建立過包括白族在內的南詔和大理兩個地方政權,歷史也很悠久。
以上概述了中國14個人口在15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其他民族人數較少,聚居區范圍一般都不大,也比較集中,這里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中國各地族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現象。盡管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口的遷移,許多地區的民族成分都在逐漸增多,但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成分中的大多數都屬於遠離其傳統聚居地的「散居民族」,這與邊疆地區那些土生土長、歷史悠久的「聚居民族」在人口規模及其集中度上是有顯著區別的。如黑龍江省1990年民族成分雖多達49個,但其中的佤、怒、珞巴、基諾4族均只有1人,拉祜、布朗、撒拉、烏孜別克4族各為2人,僳僳、塔塔爾兩族各為3人,這些就是典型的「散居民族」。
由於以上原因,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盡管民族種類數相差不多(1990年最多的北京市為56個,最少的寧夏為34個),但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卻相差懸殊(表13)。根據這一比重,可把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4種類型:
(1)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不足1%,基本屬於純漢族聚居區,包括江蘇、江西、山西、上海、陝西、浙江、廣東、安徽、山東9省、市。
(2)少數民族比重為1~15%。漢族雖仍占絕對優勢,但少數民族也達到一定規模,並出現了少數民族占優勢的局部地區。包括河南、福建、天津、北京、河北、湖北、四川、黑龍江、湖南、甘肅、吉林等11個省、市。
(3)少數民族比重為15~50%。漢族在總人口中仍居多數,但少數民族已達到較大規模。包括遼寧、內蒙古、海南、寧夏、雲南、貴州、廣西、青海等8個省、區。
(4)少數民族在總人口中占絕對優勢,漢族則居少數,包括新疆、西藏兩個自治區。
中國台灣省1990年總人口中,漢族佔98.29%,所謂「原住民」即高山族佔1.65%,其他民族佔0.06%,漢族占據絕對優勢。
各民族人口在城鄉分布上差異也很大,特點有三:
首先,城市民族成分比鄉村復雜。如上海12個市區1990年民族成分最多的達35個,而9個郊縣最多的僅22個。從全國看,北京的市區民族成分有56個,已全部齊全;民族成分最單純的是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和藏北高原,其中的革吉、改則、聶榮、崗巴、謝通門、白朗6縣都僅有藏、漢兩個民族成分,是全國最少的。
其次,在漢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主要集中於城市,鄉村則較少。如北京的城區和近郊區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64%,而遠郊區和各縣僅為2.68%;上海的市區少數民族比重為0.71%,郊縣僅為0.07%。
第三,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漢族主要集中於城市,鄉村則較少。如新疆的16個市,總人口中漢族佔63.13%,而71個縣的總人口中,漢族僅佔25.59%。西藏兩個市的漢族比重為19.79%,76個縣僅為1.91%。這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是普遍規律。漢族雖然主要集中於城市,但仍遍及少數民族聚居的每一個縣。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國漢族比重最低的一個縣是西藏的謝通門縣,僅為1.35‰。西藏76個縣中有51個縣漢族比重小於1%。在新疆,漢族比重最低的是和田縣,為0.80%。在青海和寧夏分別是雜多縣(1.22%)和涇源縣(3.15%)。在四川省是石渠縣(2.59%)。此外,廣西的最西部,也是漢族比重特低的地區。由於人口遷移模式的變動,加上漢族相對於少數民族人口出生率較低,漢族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人口中的比重自六七十年代達到峰值後,正普遍趨於縮小。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同第三次普查相比,在西藏各縣中漢族所佔的最低比重由1.45‰降至1.35‰,下降了0.1個千分點;該比重在新疆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在青海和四川下降了0.5個百分點,在寧夏下降了0.25個百分點,看來這一變化是個長期性的趨勢。表131990年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的民族構成省市區與稱\民族數\少數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長率(%)\省市區名稱\民族數\少數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