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有哪些試舉例說明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 以生產為主體的人類經濟活動,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整個過程,是由物質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鄉村和城鎮居民點、交通運輸站點、商業服務設施以及金融等經濟中心連結在一起而組成的一個經濟活動系統。這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地域內進行的,因此,以地域為單元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系統和它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特殊領域。
它的學科特性體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地域性: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間。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就是地域性。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是地域分異規律。綜合性: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具有三層涵義,涵義一,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涵義二,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涵義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Ⅱ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學的性質 :地理學探索地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 研究地球是一項自然科學工作,研究社會是一項社會科學工作。 而地理學者最感興趣的是研究地球上人與地球環境的關系。這樣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地理學者在觀察空間聯系與相互作用時,提出下列問題: 什麼是地點? 它是怎樣的? 它為什麼在那裡? 它會在哪裡以及會是什麼樣的? 這些問題的答案說明和解釋的是世界上各地方和區域的地理位置、處境,各地方、區域內部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解答當前處境的成因要聯繫到歷史和現狀,從中顯示出某種惡勢並為未來的發展提示思想和觀點。 地理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地理位置、地方、空間、空間的相互作用區域 地理位置: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絕對和相對地理位置均不相同。它們通過物資、人口和思想的流動而聯系起來。關於人和地方的地理位置的知識是理解這些區域、國家和全球相互依存關系的先決條件。 地方: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與人文特徵。自然特徵包括地形、土壤、氣候、水體、植被、動物和人類。人文特徵顯示出不同的文化、居住村落以及根據各地區人民的信仰和觀念決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關於各地自然特徵和人類對環境的認知方面的知識是理解人類與其所處地方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基礎。 空間:人類對其工作和生活環境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活動方式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景觀,一方面受到其所處自然環境的影響,但另一方面人類亦將自然環境改造成不同的人造環境。 理解這些空間上復雜的相互作用,為承擔環境規劃管理和保護的責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空間上的相互作用:地球上人類和資源的分布不均勻,由此導致全球的相互依存關系。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自給自足,交通運輸和通訊系統將世界各地聯系起來。地理位置的變化,改變了空間上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洞察這些空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當前人們通過物資信息交流、人口遷移而進行的合作,同時意識到當前存在的問題,形成改進地區性、國家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觀念。 區域:是一個根據特定標准劃分出的具有一定特徵的地區。例如,以政治標准劃分的國家和城市,自然標准劃分的氣候和植被區域,社會經濟標准劃分的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等。區域是學習和開發環境的基本管理單位。區域的綜合系統導致形成一個星球的生態系統概念。理解在全球系統中這些不同區域的結構和演化過程是確立地區和國家本體以及國際團結的基礎。 。。。。。。
Ⅲ 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特點
歷史地理學(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遷及其規律的科學,這個地理環境既指自然地理環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環境。所以歷史地理學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是一門地理科學,是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歷史地理學在地理學內建立了一個詳盡的以時空結構為中心的社會理論,從而使地理學成為一個整體的學科。
目前在中國教育或學術部門的學科分類法中,將歷史地理學劃入歷史學科(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
歷史地理學教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了解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變遷及其規律,從時間的延展和空間的差異上,通過對比的方法,把握人類社會在發展歷程中的空間組織結構,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歷史地理的研究對象:
根據目前學者所關注或涉及的內容,歷史地理的研究對象大致劃分為:
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動物分布與植被變遷,湖泊水系演變,海岸變化,地貌(沙漠)景觀的推移、人地關系與環境等。
歷史人文地理:歷史時期的國家疆域和行政區劃沿革,人口分布與移民,民族的分布與遷移,工商業及其市場網路,水陸交通道路的開辟,城市的選址、形態和興衰,各個地區的開發過程,文化區域的形成和演變。
歷史地理學的一些原理:
1. 地理學永遠是一門歷史性的基礎學科,為了認識現代地理,有必要考慮往日,所以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中心。
2. 歷史地理學探索往日的地理模式和地理過程,提出地理的問題。
3. 歷史地理學本質上研究時間過程中的地理變化,而不是研究一個時代的地理分布。所謂「歷史學關心時間而地理學關心空間、歷史學注意變化與陳
Ⅳ 簡述地理科學的性質特點和研究核心
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且該表層具有圈層結構特徵;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環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的一門學問;地理學是認識地球表層環境的經驗總結,同時也是認識、利用地球表層環境並與之和諧共處的指針。
Ⅳ 簡述地理學的性質和任務
性質: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表層自然和人類社會諸事物在空間上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機理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基本假設是:地球表層作為整體具有可以理解的空間秩序。
地理學的主要研究任務: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
Ⅵ 自然地理學科性質
1、學科簡介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在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中,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一道,屬於地理學的二級學科。作為一門課程,自然地理學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核心性的專業基礎課;也是農學、林學、環境科學、大氣科學、地質學等相關專業的主要基礎課之一。
2、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地球表層系統科學研究能力、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質、朴實的作風與較深的文化素質修養的研究、教育、規劃與管理專家。
碩士學位:掌握自然地理學及有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野外工作及實驗技術,了解本領域的研究動態,基本上能獨立開展與本學科有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獲得者應系統掌握自然地理學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具有寬廣和堅實的基礎、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術,熟悉本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最新動態,能獨立承擔與本學科有關的研究課題及教學工作。學位論文應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較高的創新性。
NEW最新資料推薦
Ⅶ 地理學發展史的近代地理學
(19世紀~20世紀50年代)
近代地理學是同工商業社會相適應的知識形態。它的特點是以對地球表面各種現象及其關系的解釋性描述為主體;其邏輯推理和概念體系漸趨完善;學科日益分化,學派林立。德國為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較早受其影響的是法、英、俄、美等發達國家,然後受影響的是不發達國家,包括中國。 (19世紀初~19世紀後期) 最傑出的人物是德國 A.von洪堡和C.李特爾(見彩圖)。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洪堡將畢生貢獻於考察自然界,足跡遍歐洲和南北美洲。他的報告《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30卷),是新大陸自然、經濟和政治的第一部網路全書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溫等值線圖和大陸性概念、以及植物緯向水平地帶學說,是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從而公認他為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決了近代地理學的三大問題:①認為地球是統一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討地表各區域相互關聯現象的差異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應注意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李特爾是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的創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響著人類,而人類亦影響著土地」,被認為是近代地理學中人地關系的最早闡發者和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他對區域的開創性見解,集中於19卷的《地學通論》中,該書確定了區域的概念和層次。他還認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差異性中的一致性,從而導出這門學科的兩個基本部分: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
洪、李二氏分別在地文和人文兩大方面對地理學開創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視對區域的分析。但前者將重點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結合、包括其對人文現象的影響,而後者則認為人是地理研究的頂點。 (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 德國F.von李希霍芬在19世紀末將地球表面分為4個圈(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認為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有成因聯系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20世紀初,瑞典S.德·耶爾充實了李氏關於地球表面的內容,認為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5個圈的交互重疊地帶。這樣,地理學的定義便具體化了。
近代地理學是繼地質學、人類學之後,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開始發展的。19世紀的亞、非大陸內部勘測,美國的西部大考察,澳大利亞的沿岸開發以及南、北極的探險,均為地理學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並結合測繪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一批較精確的國家和世界地圖或圖集。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學科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應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近代地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形成了3種傳統和3個學派。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 早期的近代地理學是從生態觀點出發,將人作為地球表面的一個因素看待,代表人物是德國F.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政治地理學》是對上一著作的補充,其中受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將「生存空間」的生物學概念,運用於國家。拉氏學生、美國E.C.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E.亨廷頓著有《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20世紀最初的20年,歐美各國出現了對環境決定論的懷疑和否定,人地相關的可能論和生態調節論應運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P.維達爾-白蘭士及其弟子J.白呂納。維氏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白氏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生態調節論的宣揚者是美國H.H.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成為人類生態學,並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由於西方於20年代後、蘇聯於30年代後、中國於50年代後均展開了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批判,環境派的決定論觀點到20世紀中已被遏止。
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 對地表各種現象的分布進行記載和描述,是地理學最古老的傳統。為此,須把地球表面按等級序列分成區域。近代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A.赫特納,繼承者是美國R.哈特向。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但終因其僅以區域綜合代換地表機理探討,效果頗不理想。不過,經赫、哈二氏的倡導,特別是法國E. de馬東、A.德芒戎,美國D.S.惠特爾西、P.E.詹姆斯等的努力,20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了一個區域地理的黃金時代。
蘇聯的區域地理既受到西方、主要是德國的影響,又具有自己的傳統。30年代初形成了以Н.Н.巴蘭斯基和H.H.科洛索夫斯基為首的經濟地理的區域學派。
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為使對地表紛紜多樣的現象研究深入,出現了從發生學觀點、用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的景觀學派,以彌補環境學派和區域學派的不足。景觀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和某個特定區域等含義。德國O.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 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景觀是一個區域結合的外貌單元,其中「可以感覺到的」具有地域意義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共同形成一種獨特的結合。同時代的德國S.帕薩爾格則認定景觀是一種地域類型,即地表相關要素的集合體,其界限的確定最為重要,劃分的最好標志是植被。以後蘇聯Л.С.貝爾格的景觀地理帶,便是受到帕氏思想影響而形成的。
20年代中期,美國C.O.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他認為景觀由兩部分疊加構成:自然景觀,即一地區在人進入前的原始景觀;文化景觀,即被人所改造過的景觀。索爾及其許多弟子研究了大量景觀變遷的實例,揭示了人在改變地球面貌上的作用,使當時的環境派理論和區域派程式相形見絀。
蘇聯地理學界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不承認文化景觀的存在,因此經濟地理學中的景觀學派只能改頭換面冒出來,這就是科洛索夫斯基在20世紀30年代後提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這一理論已經並正在蘇聯區域開發和經濟區劃中發揮巨大作用。60年代初,В.А.阿努欽在其理論著作中,試圖把地理學的生態、區域和景觀觀點結合起來,從綜合研究地域復合體、特別是區域出發,認定了統一地理學的存在。這符合地理學的一元化傳統,又適應了60年代後學科橫向發展的趨勢,因而終於得到地理學界的重視。
其他成就 近代地理學在發展中還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如美國M.F.莫里於19世紀中期提出第一個大氣環流模式,發表了近代海洋學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學》(1855);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於19世紀後期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和自然地帶學說;美國W.M.戴維斯於19世紀末提出侵蝕輪回學說;德國W.P.柯本從20世紀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氣候分類法和大陸氣候模式;英國H.J.麥金德先後於1904和1919年推出「陸心說」(即「心臟陸地說」)的地緣政治理論;英國A.J.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區劃;德國W.克里斯塔勒於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學說。蘇聯М.И.布德科於1956年發表《地表面熱量平衡》等。
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出現較西方各國要晚近 1個世紀,也有不少成果。如張相文的代表作《地文學》(1908),將地球表面無機界和有機界結合在一起,較法國馬東的同類著作早1年,書中還將全國劃了18個地文區;竺可楨的《中國氣流之運行》(1933)和《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揭示了中國氣壓場、季風、降水及其相互關系的規律性;丁文江、翁文灝和曾世英於1934年編繪出《中華民國新地圖》,這是中國第一本採用分層設色等高線表示地形的中國地圖集。
Ⅷ ()已經成為地理學的性質和特徵a.獨立性b。拓展性c。系統性d。關聯性
d。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