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志),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
⑵ 印度在我國的南疆還是北疆
印度在中國的西南方,中國西藏的南面。既不屬於南疆,也不屬於北疆。
地形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⑶ 古印度,古巴比倫在今天地圖上的哪個位置
古代印度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印度次大陸,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但是古代印度是一個統稱,包含了幾十個邦國,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互不統屬。唐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對此有詳細的記錄。
古代巴比倫的位置就是現在的伊拉克,距今約5000年前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頒布了第一部法典,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葯典、農人歷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⑷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哪裡有哪些地理優勢
古印度次大陸位於亞洲南部,總面積約430萬平方公里。印度是一個半島,狀如不規則的倒三角形,有人就形象的將印度形象地比喻成一隻碩大無比的牛乳,並相應將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蘭卡比做從這乳房流出的一滴乳汁。正是這只碩乳和乳汁孕育了輝煌的古印度文明。
⑸ 古印度在哪裡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志),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匯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
⑹ 印度在中國的西南方,那麼為什麼說唐僧是去西天取經
玄奘去印度被說成「西天取經」的原因:①古代中國人地理知識有缺陷,不能准確估算印度相對於中國的方位;②古代中國人所說的「西域」包括南亞地區。
拓展:
1、印度地理位置在中國的正西南方(南偏西45°),按說既可以將其稱為「西天」也可以叫做「南天」,但當時中國人之所以不把印度稱為「南天」而是叫「西天」是因為中國人當時在地理知識方面是有缺陷的,無法准確定位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中國和古印度的交通主要有三條線路:北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從今天的西安出發,經今甘肅省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阿富汗瓦罕走廊到達阿富汗喀布爾,再折向東南渡過印度河然後進入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中線是南方絲綢之路,從今西安出發,經今陝西省漢中市、四川省成都市、宜賓市、雲南省昭通市到達昆明市,再折往西經今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緬甸八莫、臘戌、曼德勒、仁安羌再翻越那加山脈到達今印度英帕爾和孟加拉國達卡;南線是海上絲綢之路,從今廣州出發,經東南亞南海、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安達曼海,然後在印度半島東南部登陸。不過唐代以前,中印交通主要線路是北線即陸上絲綢之路,這條線路從中國西北地區出發經中亞到達南亞,在當時地理知識匱乏的情況下就會給人一種南亞是在中國正西方向的錯覺。雖然古代中國人也能夠意識到古印度在我們西南方向,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相對而言印度的地理位置更偏西一些,所以把印度叫「西天」而不叫「南天」。
2、中國古代將中亞、南亞、西南亞、歐洲、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統稱為「西域」。西域的概念廣義上包括今中國境內的新疆和青藏高原,而去印度一般都要經過今新疆一帶,自然古印度(南亞)也就算在西域范圍內的。「西天」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表示「西域的天竺國」而不僅僅是「西方的天竺國」。
⑺ 古代四大文明古國的位置現在在哪兒
四大文明古國指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
古印度在中國南面
古埃及位於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
古巴比倫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⑻ 印度在中國哪個方向
印度在中國的南部。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8)古印度在中國哪個地理方位擴展閱讀:
印度的自然環境:
亞 洲南部有三大半島,印度位於中間面積最大的一個半島上,印度半島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部突出於印度洋,呈一個倒立的等邊三角形。
雄偉的喜馬拉雅 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坐落半島北部及西北部將它與亞洲其他大陸隔離開,半島的血積約415萬平方公里,內部地形地貌豐富多樣,資源充足,物產豐盛,幾千年來 孕育和發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此,它可視為大陸獨立的一部分,19世紀被命名為」印度次大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半島分割成幾個國 家,遂改稱「南亞次大陸」。
⑼ 印度國家在哪裡 在地圖的哪個位置
印度位於南亞,中國的南部。
如圖,印度正好位於地圖的中心區域,亞洲南部的南亞地區,中國的下邊。
拓展資料: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ofIndia),簡稱印度。
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30%。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伊斯蘭教興起。
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
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
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
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參考資料:
印度網路
⑽ 1、古印度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古印度文明:不屬於今天的印度,主要位於巴基斯坦
一直以來,四大文明古國被認為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以為古印度文明是在現在的印度版圖地域上。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古印度文明」不屬於現在的印度,而屬於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
呾叉始羅古城是原始佛教的聖地,釋迦摩尼佛最初曾在此地布法。阿育王為太子時,曾為此國首領。據說在前6世紀時,此城是佛教十六列國之一的犍陀羅國的都城。
在佛經中,呾叉始羅和原始佛教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佛陀釋迦牟尼早年曾經求學於呾叉始羅。大乘佛教形成於這里。護法阿育王登基之前,曾是呾叉始羅城的總督。從此,在這片與佛結緣的土地上,數不清的僧尼築起數不清的寺院弘道傳法,數不清的信眾刻下數不清的佛像頂禮膜拜。
在呾叉始羅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個時期的佛教造像。其中最美的是一尊佛像,世尊雙目微垂,嘴角若抬,好像在冥思,又好像在微笑。
佛經說,阿育王皈依後,大興佛法,廣築堵波(佛塔)八萬四千座,供奉世尊舍利八萬四千枚,其中一座著名的寶塔就在呾叉始羅。因是供奉世尊的,所以稱為「法王塔」(Dharmarajika)。
在呾叉始羅眾多佛教遺址當中,法王塔是相對保存最完好的。周圍殘留的數處屋腳,和虯勁的古木幾株,映襯著塔身,在旁遮普寶石藍般的天空下顯得高大宏武,令人心生敬畏。
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都曾到過此地。法顯在《佛國記》中提到有關呾叉始羅詞源的傳說謂:「竺剎屍羅,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於此處以頭施人,故以為名。」
唐初玄奘到此時,古城已荒廢。百年前的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爵士根據《大唐西域記》,在呾叉始羅進行了一系列考古探查,發現了眾多古代藝術品和寺廟遺跡,震驚世界。於是這座古城遺址於19世紀乃被重新發現。
1912~1934年和1944~1945年,J.H.馬歇爾和M.惠勒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6.佛教健陀羅藝術起源於巴基斯坦地區
據《大唐西域記》卷三記載,呾叉始羅是北印度地區的古佛國(大正51·884b):「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十餘里。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
《大唐西域記》雲大城西北七十餘里存有醫羅缽呾羅龍王池,池之東南三十餘里有無憂王所建之窣堵波。城北十二、三里處有月光王舍頭之勝地及經部拘摩羅邏多撰諸論之僧伽藍。城外南山也有無憂王子拘那羅抉目之故地等歷史名勝。
我曾經考證指出,所謂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只是近代西方編造的偽歷史神話。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希臘化的運動。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原始佛教雕像上發現的獨特造型藝術風格——即所謂健陀羅藝術風格,絕非來自蠻荒希臘和歐陸,是原創於印度河流域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古文明藝術,後來逐漸西傳向君士坦丁堡,文藝復興時代這種造型風格傳布到達歐洲。另一個傳播方向則是中國的西域和北魏以及隋唐。也就是說,所謂希臘風格的健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實際原創起源於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古佛國。
可惜的是此地出土的大量的原始佛教藝術珍品多數已經被英國人掠走。但是此地建有呾叉始羅博物館,陳列出土的一些珍貴文物,使我們仍然得以管窺這個古代偉大的佛教國度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