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頓第三定律是牛頓說的嗎
樓上說錯了,牛頓三定律都是由牛頓提出
以下摘自網路《牛頓第三定律》:
該定律是由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的。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和第一、第二定律共同組成了牛頓運動定律,闡述了經典力學中基本的運動規律。
如有不懂請追問
⑵ 牛頓第三定律:
牛頓三大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經典力學的基礎。
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內容: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直到受到其它物體的作用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說明:物體都有維持靜止和作勻速直線運動的趨勢,因此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由它的運動速度決定的,沒有外力,它的運動狀態是不會改變的。物體的這種性質稱為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第一定律也闡明了力的概念。明確了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因為加速度是描寫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聯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聯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這點,往往容易產生錯覺。
注意:牛頓第一定律並不是在所有的參照系裡都成立,實際上它只在慣性參照系裡才成立。因此常常把牛頓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為一個參照系是否慣性參照系的判據。
2.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物體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會產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於合外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慣性質量成反比。
第二定律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體的慣性大小。它是矢量式,並且是瞬時關系。
要強調的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會產生加速度,可能使物體的運動狀態或速度發生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是和物體本身的運動狀態有關的。
真空中,由於沒有空氣阻力,各種物體因為只受到重力,則無論它們的質量如何,都具有的相同的加速度。因此在作自由落體時,在相同的時間間隔中,它們的速度改變是相同的。
3.牛頓第三定律
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說明:要改變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有其它物體和它相互作用。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力體現的。並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們是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需要注意: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沒有主次、先後之分。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2)這一對力是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不可能抵消。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須是同一性質的力。
(4)與參照系無關。
這樣可以么?
⑶ 天文學里三大定律
牛頓三大定律是力學定律,它是研究經典力學的基礎。
1。牛頓第一定律
:任何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並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直到其他物體的力。
描述:對象作勻速直線運動趨勢一直保持靜止,所以物體運動的狀態,是由它的運動速度,有沒有外力不會改變其運動狀態。這種性質的對象被稱為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被稱為慣性法。第一定律也說明了這個概念的力量。清晰的力量,這是一個力來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於加速度是一個描述的對象的變化的運動的狀態,這樣的力和加速度相接觸,而不是接觸和速度。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注意這點,往往容易產生錯覺。
注意:牛頓第一定律是不成立的,事實上,它只有在所有參照系中才成立的慣性參照系。通常情況下,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參考幀一幀的參考標准。
2。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共同加速度在外力作用下的對象的作用產生的加速度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合外力的加速度的大小成比例的聚合大小外力是成反比的對象的慣性質量。的
定量描述的力的效果,第二定律的慣性體的大小的定量度量。它是一種矢量型,和時間的關系。
強調對象的外力,會產生加速度的狀態或高速運動的物體可能會改變,但這種改變是對象本身的運動狀態有關。
真空,因為沒有空氣阻力,不同的對象,因為只有通過重力,無論其質量,有相同的加速度。自由落體時,在相同的時間間隔,改變它們的速度是相同的。
3。
內容的第三定律的牛頓:在同一條直線上的兩個對象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說明:要改變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有其他的對象和交互。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所體現的力量。並指出力是相互的,有一定的作用,必須有反作用力。他們的行為是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外需要注意的:
(1)無動作和反應是原發性和繼發性劃分。在生產過程中,在同一時間消失。
(2)對力是作用於不同的對象,這是不可能的,以抵消。
(3)必須是同出一轍的行動和反應力。
(4)有什麼做的參照系。的
法:
性質的任何兩個對象被彼此吸引,引力的兩個對象的尺寸和質量的產品成比例的平方成反比的兩個對象之間的距離。
萬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F = G * M1M2 /(R * R)(G = 6.67×10 ^-11N?平方公尺2 /千克^ 2)可以被理解為F等於為R的G乘以M1M2供應商的平方除以
F.:引力兩個對象之間
?:萬有引力常數
M1:質量
對象1平方米對象的質量
R: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
按照國際單位制中,F單元牛頓( N),M1和M2(公斤)(公斤),單位為米(m)的R,常數G是約等於6.67×10-11 N平方米KG-2(每公斤牛頓米的平方)的平方。
總是可以看出排斥力F不存在,這意味著凈加速力是絕對的。 (此符號約定兼容與庫侖定律,絕對力量和庫侖定律的兩個電子之間的排斥力。)
意義:
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科學是17世紀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統一運動中的物體的天體運動的基本規則和法律,在隨後的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首先介紹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性質(1)一個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中的一個里程碑。
萬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體運動的規律有著廣泛的應用天文學和空間計算。它提供了一個計算方法的實際天文觀測值可以是只是一些意見可以計算天體對象軌道的長期經營,科學史的運動,Halley的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都取得重大成就中的應用法律的重心例子。的重心,開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還可以計算不能直接測量太陽,地球和其他天體的質量。牛頓也解釋了由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引起的潮汐現象。他根據重力法和其他法律的力學,地球兩極扁平形狀的原因和地軸的運動的復雜性,還介紹了成功。
⑷ 地質學的三大原理
只聽說過《地質學原理》
英國地質學家C.萊伊爾的主要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 (Modern Changes of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Considered as Illustrative of Geoloay),初版共3卷,分別於1830年1月、1832年1月和1833年 5月出版。第四版分為4卷,1834年5月出版。其中第一卷論述地質學發展史和地質現象古今變化的原理;第二卷論述無機界現時正在進行的各種地質變化;第三卷論述有機界在自然選擇、地理分布和移徙,以及在人工馴養、培植等條件下所引起的變化;第四卷為地質學的基本內容。從1838年開始,萊伊爾把第四卷即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抽出來並加以擴充,以《地質學綱要》 (Elements of Geology)的書名出版單行本。這本書在1851年又經過重編,定名為《普通地質學教科書》(Manual of Elementary Geology),1865年又改為《地質學綱要》。到 1872年,《地質學原理》共出版十一版。在書中,萊伊爾提出地球的變化是古今一致的,地質作用的過程是緩慢的、漸進的。地球的過去,只能通過現今的地質作用來認識。現在是了解過去的鑰匙。他的這種觀點被稱為「均變論」。《地質學原理》對當時和以後的地質科學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地質學原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地質學綱要》在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為《地學淺釋》。徐韋曼譯的《地質學原理》中譯本於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⑸ 高考自然地理總結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單元 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6、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台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
第三單元 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流迴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准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4、氣候形成因數: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º——40º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º--60º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º--55º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台風 旱澇災害 寒潮
發生的時間 夏秋季節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發源地 熱帶洋面或副熱帶洋面 蒙古、西伯利亞
影響地區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范圍 除青藏、雲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
天氣變化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風、雨雪、凍雨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單元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第六單元 季節知識專題
學習好季節知識的關鍵:①北半球與南半球季節相反,即北半球與南半球在同一時間處於不同的季節。
②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方向;晨昏線與經線和晝夜的位置關系;晝夜長短的變化;
③北半球的四個重要節氣: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⑹ 生態學定理
我隨便總結的……湊合著用吧。qj
葛洛格規則 Gioger'rule:
溫血動物在溫暖地區的個體黑色素增多,在乾旱地區則紅,黃,棕色為多,在寒冷地區色素逐漸減弱.
利比希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於某種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決定該種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貝格曼定律
貝格曼定律由Bergman提出,其原始定義為:「在相等的環境條件下,一切定溫動物身體上每單位表面面積發散的熱量相等。」
阿倫定律
阿倫定律是生態學的一條定律,具體內容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恆溫動物,其體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趨於縮短,有利於防止熱量散失,如圖所示的兩種狐狸(請注意它們的耳朵,白色為北極狐,棕色為非洲狐)。而生活在熱帶地區的恆溫動物,其體表的突出部分相對較長,有利於熱量散失。
1、霍普金斯定律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2、葛洛格規則(Gioger's rule):
溫血動物在溫暖地區的個體黑色素增多,在乾旱地區則紅,黃,棕色為多,在寒冷地區色素逐漸減弱。
3、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亦稱為謝爾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國生態學家V.E. Shelford 於1913年提出的。生物對其生存環境的適應有一個生態學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處於這兩個限度范圍之間生物才能生存,這個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稱為生物的耐受性范圍。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則稱為耐受性定律。具體可定義為:任何一種環境因子對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個耐受性范圍,范圍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種生物的機能在最適點或接近最適點時發生作用,趨向這兩端時就減弱,然後被抑制。這就是耐受性定律。
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在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所需要的眾多生態因子中,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的過多過少或質量不足,都會成為限制因子。即對具體生物來說,各種生態因子都存在著一個生物學的上限和下限(或稱「閥值」),它們之間的幅度就是該種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又稱耐性限度)。
E. P. Om ( 1973 )等對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補充:
( 1 )同一種生物對各種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對一個因子耐性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圍可能很窄。
( 2 )不同種生物對同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對主要生態因子耐性范圍廣的生物種,其分布也廣。僅對個別生態因子耐性范圍廣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態因子的制約,其分布不一定廣。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長期對生態條件的要求最嚴格,繁殖的個體、種子、卵、胚胎、種苗和幼體的耐性范圍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應期內對光周期要求很嚴格,在其它發育階段對光周期沒有嚴格要求。
( 4 )由於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當某個生態因子不是處在適宜狀態時,則生物對其它一些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將會縮小。
( 5 )同一生物種內的不同品種,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對多個生態因子會形成有差異的耐性范圍,即產生生態型的分化。
任何一種生物,對自然環境中的各理化生態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圍,耐性范圍越廣的生物,適應性越廣。據此,可將生物大體劃分為廣適性生物和窄適性生物。
4、利比希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由德國化學家利比希(Liebig,1840)在《有機化學及其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一書中首先指出:作物的產量一般不是受到水、CO2之類本身大量需要而自然環境中也很豐富的營養物質的限制,而是受到需要量雖少但在土壤中也非常稀少的元素(硼、鐵等)的限制。據此他提出的「植物的生長取決於處於最小量狀態的營養物質」觀點,被稱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也就是說,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質隨種類和不同情況而異,在穩定的情況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緊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時,就起到限製作用,成為限制因子
⑺ 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
自然地理學原理運用系統論的思想和方法,將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球表層自然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從能量傳輸和物質循環兩方面展開,貫通有關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圈層的基本概念與重要理論。 在內容組織方面,改變按自然地理要素或圈層分別敘述,羅列現象的體系,強調地球表層系統的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自穩定性、自組織性,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內容敘述方面,吸收物理學、化學、氣象學、地質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壤學、生態學,以及全球變化學說最新的科學概念和研究成果來論述地球表層系統中各種自然現象與過程的機理,以反映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趨勢和交叉學科的特點
⑻ 地理學定律的應用
1 地理學第一定律
李小文院士的這篇論文中,針對Tobler第一定律的局限性,提出了時空鄰近度的概念。
「地理學第一定律」是Tobler於1970年提出了描述地理現象空間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是空間相關的,距離近的事物比距離遠的事物的空間相關性更大」。但是對於距離的定義和空間鄰近關系的描述是含糊的,因此,作者加入時間維,用「流」的概念來理解和表達傳統應用中的「距離」,從而用「時空鄰近度」來替代「空間鄰近度」,以促進地理學第一定律的更廣泛應用。
空間鄰近度正比於公共邊界長,反比於中心距。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對距離的定義,這里的距離並不等同地理空間上兩點之間的歐氏距離,而是地理空間中的相對勻質的地理單元之間的距離。
在時空鄰近度的概念中,對「流」我有以下的看法:
a) 流是一個很重要的度量概念,代表某種地理單元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的流動,這種流動會導致鄰近區域的特徵相似性增加。
b) 「流」在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含義,比如人流、物流、商業流、信息流、空氣流等。
應用:可以用來研究傳染病傳播的空間格局。比如,SARS中,可以用地理學第一定律來解釋和預測傳染病媒體的流如何形成該病流行的空間格局。在這次的新冠病毒傳播中,可以解釋為什麼黃岡和孝感是除了發源地武漢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兩個地方。
2 地理學第二定律
地理學第二定律可以理解為空間異質性定律(Law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空間的隔離,造成了地物之間的差異,即異質性,分為空間局域異質性和空間分層異質性,前者是指該點屬性值與周圍不同,例如熱點或冷點;後者是指多個區域之間互相不同,例如分類和生態分區。
我們可以將地理學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綜合起來。從宏觀來看,地理空間之間存在著差異,即異構性。從微觀來看,地理空間是連續的,所以地理空間存在相關性。
地理學第二定律可以用來解釋地表之間存在差異。比如,針對地殼圈層中層狀結構地質體的地質屬性沿著層面方向和垂直於層面方向的變化率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特點,我們可以用地理學第二定律補充定律來表徵層狀介質屬性順層和穿層方向變化率存在很大差異這一普遍規律。
3 地理學第三定律
《基於地理第三定律的空間預測》這篇論文首先分析了地理第一定律和地理第二定律的局限性:1)大樣本集;2)平穩性假設;3)小地域。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地理第三定律: 「兩個點(區域)的地理配置越相似,目標變數在這兩個點(區域)的值(過程)越相似。
地理第三定律的比較性要求基於樣本點和預測點的比較進行預測,而不是基於從整個樣本集合中得出的顯式關系進行預測,所以對樣本集的分布或大小沒有特定要求。
地理第三定律探討了地理配置中相似性的使用(變數結構和空間足跡),而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研究了距離變化(第一定律的空間相關性和第二定律的空間異質性)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著重於地理相似性或基於一個變數(即空間距離)的差異,而第三定律則著重於許多地理變數的配置相似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可以看作是第三定律的特例。
應用:例如,在犯罪分析中,學者們經常研究犯罪發生率高的地區的地理環境(收入,教育,社會福利等地理變數的配置),並運用得出的條件來確定其他哪些地區更有可能發生此類犯罪[1]。在土壤科學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某些地區在某些地理環境(氣候,地質,地形,植被和時間等地理變數的配置)下的土壤形成,然後期望在其他位置或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