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地理地形分布圖和各地的海拔高度
各地海拔:
拉薩3658.0m、西寧2261.2m、昆明1891.4m、銀川1111.5m、貴陽1071.2m、呼和浩特1063.0m、烏魯木齊917.9m、太原777.9m、成都505.9m、西安396.9m、重慶259.1m、長春236.8m、鄭州110.4m、大連92.8m、福州84.0m、石家莊80.5m。
青島76.0m、南寧72.2m、廈門63.2m、濟南51.6m、南昌46.7m、長沙44.9m、杭州41.7m、沈陽41.6m、香港32.0m、北京31.2m、合肥29.8m、武漢23.3m、海口14.1m、台北9.0m、南京8.9m、廣州6.6m、上海4.5m、寧波4.2m、天津3.3m。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並且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這種地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還使許多河流在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水能。
(1)中國地理呈什麼分布擴展閱讀:
地形特徵
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中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2. 中國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臨海國。地形特徵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氣候為主,之後海南島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
3. 我國領土東西南北四端的地理位置及名稱
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E)
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東經112°17』09」E)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
(3)中國地理呈什麼分布擴展閱讀:
由於疆域的寬廣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國幾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自西而東,逐級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
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2座山峰中國就有7座;山脈多呈東西和西北一東南走向。
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橫斷山等山脈,與尼泊爾交界的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為世界第一高峰,位於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155米為最低點。
中國的四大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別為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為面積最大的盆地,柴達木盆地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別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進得去出不來。
4. 中國地理的特徵與中國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中國地理的特徵
1,地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2,人口: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中國的地理特徵
1,地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
2,地貌:中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
3,自然資源: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
(4)中國地理呈什麼分布擴展閱讀:
自然災害狀況:
中國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其中氣象災害包括旱澇、台風、寒潮,而地質災害包括海嘯、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中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5. 中國主要的地形
中國的主要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中國的主要地形區:
主要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主要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黃土高原;
主要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魯番盆地;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兩廣丘陵、浙閩丘陵。
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 ,向海洋傾斜,一方面有利於海洋上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河流自西向東,逐級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
(5)中國地理呈什麼分布擴展閱讀:
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地區,北方冷空氣可長驅南下,有利於形成降水。
西高東低的地勢使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入海,溝通了我國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的交通。
第一階梯上有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兩個地形區;
第二階梯上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六個地形區;
第三階梯上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三個地形區。
同時在三大階梯的變換處,河流形成巨大落差,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我國一些大型水電站多建在這里。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區內部,在自然環境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6. 中國七大地理分區是什麼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福建省、台灣省)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
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東部)
(6)中國地理呈什麼分布擴展閱讀: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的經緯度位置: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當。
中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2′30』』E);
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29'59.79"E);
最南端在立地暗沙(3°31『00'N',東經112°17』09」E),為中國南海南沙群島區域的一座暗沙,是實際上的中國領土的最南端(非位於其東北約15海里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33′N,124°20′E)中國東西跨越經度60多度,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相差5個時區。
7. 中國地理版圖分幾個區
中國分三大區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地形類型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區
第一階梯
高原
4000米
青藏高原
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階梯
高原、盆地
2000米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階梯
平原、丘陵
<500米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第一階梯:西藏自治區,青海
第二階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四川省,貴州省,重慶市,雲南省,陝西省,
第三階梯:除以上的省外
詳細中國的地形
[日期:2006-05-24]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地形的主要特徵
1.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2.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3.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
山脈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高原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3.盆地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4.平原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答案補充 按照地理大區劃中國分為:
華北地區 華中地區 華東地區 華南地區 西北地區 東北地區 西南地區
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華中地區:中國中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華東六省一市」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和上海市。
華南地區:中國南部地區的簡稱。華南三省(區)包括:廣東省,海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廣義上的華南地區還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灣、香港、澳門。
西南地區: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中國西南部的廣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區)一市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和重慶市。
西北地區: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西北內陸的一個區域,地理上包括黃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內蒙古高原西部,柴達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廣大區域。通常簡稱「西北」。西北五省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東北地區:黑龍江 吉林 遼寧
8. 中國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中國的地理特徵為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
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中國地理特徵: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眾多高大雄偉的山脈按照不同走向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並形成許多山系。中國著名的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地理
9. 中國地理的地勢和地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 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中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西高東低 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主要山脈及其最高峰山脈名稱海拔高度(米)最高峰高程山脈名稱海拔高度(米) 最高峰高程阿爾泰山脈 3000 友誼峰 4374 賀蘭山 2000以上 賀蘭山 3556 天山山脈 5000 托木爾峰 7435 陰山山脈 1500以上 呼和巴什格 2364 阿爾金山脈 4000 蘇拉木塔格 6295 大興安嶺 1100以上 黃崗梁 2029 祁連山脈 4000以上 祁連山 5547 小興安嶺 500以上 平頂山 1429 疏勒南山 4000以上 崗則吾結(團結峰) 5827 長白山脈 1000 白雲峰 2691 昆侖山脈 5000以上 公格爾山 7719 張廣才嶺 800以上 大禿頂子 1669 阿爾格山 5000以上 布喀達坂峰 6860 龍崗山 700以上 崗山 1347 可可西里山脈 6000 崗扎日 6305 燕山 1000 霧靈山 2116 巴顏喀拉山脈 5000以上 果洛山 5369 太行山脈 1000以上 小五台山 2882 阿尼瑪卿山 5000以上 瑪卿崗日 6282 西山 1000 東靈山 2303 唐古拉山脈 6000 各拉丹冬 6621 五台山 2500 北台頂 3058 岡底斯山脈 6000 冷布崗日 7095 呂梁山脈 1500以上 南陽山(關帝山) 2831 念青唐古拉山脈 6000 念青唐古拉峰 7111 泰山 1000 玉皇頂 1524 喀喇昆侖山脈 6000以上 喬戈里峰 8611 雲台山 300 五台山(玉女峰) 625 喜馬拉雅山脈 6000以上 珠穆朗瑪峰 8844.43 天馬山 50以上 天馬山 98 橫斷山脈 4000以上 貢嘎山 7556 天目山 1000 清涼峰 1787 怒山 4000以上 梅里雪山 6740 洞宮山 1100以上 黃茅尖 1921 沙魯里山 4000以上 雀兒山 6168 武夷山脈 1000以上 黃崗山 2158 大雪山 5000 貢嘎山 7556 黃山 1000 蓮花峰 1873 無量山 1600 貓頭山 3306 大別山 1000 白馬尖 1777 哀牢山 1600 哀牢山 3166 雪峰山 1000 蘇寶頂 1934 烏蒙山 2000 韭菜坪 2900 南嶺 1000以上 貓兒山 2142 武陵山 1000以上 鳳凰山 2570 瑤山 1000 石坑崆(猛坑石) 1902 大巴山脈 2000以上 摩天嶺 4072 五指山 1000 五指山 1867 大巴山 2000 神農頂 3105 蓮花山 800以上 銅鼓嶂 1560 秦嶺 2000 太白山(八仙台) 3767 中央山 3000以上 秀姑巒山 3833 華山 1500以上 草鏈嶺 2646 玉山 3000以上 玉山 3997 羅霄山 1000 南風面 2120 阿里山 1500以上 大塔山 2663 六盤山 2000 米缸山 2942 台東山 500以上 新港山 1682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四大高原及位置和特徵名稱位置特徵青藏高原 位於中國西南部, ①地勢高,多雪山冰川
②面積大
③高原上多大山 內蒙古高原 位於中國北部, ①山脈少
②高原
③多草原、戈壁、沙漠 黃土高原 位於中國中部, ①地表覆蓋深厚的黃土
②地表破碎
③植被少,水土流失 雲貴高原 位於中國西南部, ①地勢崎嶇不平
②多峽谷,多盆地
③石灰岩分布廣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布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
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四大盆地及位置和特徵名稱位置特徵塔里木盆地 位於新疆南部 ①面積大
②沙漠廣
③地勢西高東低,邊緣有綠洲 准噶爾盆地 位於新疆北部 ①為中國第二大盆地
②多風蝕地形
③地勢東高西低 柴達木盆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 ①地勢高
②東南多鹽湖沼澤 四川盆地 位於四川東部 ①北高南低,內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②河流眾多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
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三大平原及位置、組成和特徵位置特徵主要組成部分東北平原 位於中國東北部 ①中國最大的平原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華北平原 位於中國東部偏北 ①中國第二大平原
②地表平坦 海河平原、黃淮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位於中國中、東部 ①地勢低平
②河網縱橫,湖盪密布 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長江三角洲 中國丘陵眾多,分布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辟為梯田。或蘊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峰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中國濕地分為5類28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濕地類包括淺海水域、潮下水生層、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間沙石海灘、潮間淤泥海灘、潮間鹽水沼澤、紅樹林沼澤、海岸性鹹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濕地共12型;河流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泛洪平原濕地共3型;湖泊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節性淡水湖、永久性鹹水湖、季節性鹹水湖共4型;沼澤濕地類包括蘚類沼澤、草本沼澤、沼澤化草甸、灌叢沼澤、森林沼澤、內陸鹽沼、地熱濕地、淡水泉或綠洲濕地共8型;人工濕地類有多種型,但從面積和濕地功能的重要性考慮,中國濕地調查只調查了庫塘濕地1型。
現有100公頃以上的各類濕地總面積為3848萬公頃(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數據)。其中,自然濕地面積3620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94.07%,庫塘濕地的面積229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5.95%。自然濕地中,近海與海岸濕地面積為594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15.44%;河流濕地的面積為821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21.33%;湖泊濕地的面積為835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21.70%;沼澤濕地的面積為1370萬公頃,佔中國濕地面積的35.60%。 半島 中國海岸線蜿蜒曲折,有眾多的半島,其中主要的半島有3個,即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山東省的山東半島以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 遼東半島位於遼寧省南部,由千山山脈向西南延伸到海洋中所構成。半島南端老鐵山隔渤海海峽,和山東半島遙相接應,形成渤海和黃海的分界。北部可以鴨綠江口和大清河口聯線為界,習慣上包括沈丹鐵路以西到渾河、大遼河地區。面積約3.7萬余平方千米。 山東半島位於山東省東部,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地處膠萊河以東,又稱膠東半島。面積2.7萬平方千米。 雷州半島因多雷暴而得名。地處廣東省西南部。介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南北長約140千米,東西寬約60~70千米,面積7800餘平方千米。 島嶼 中國共有大小島嶼5000多座,島嶼岸線總長1.4萬多千米。按其成因可分3類:基岩島、沖積島、珊瑚礁島。東海約占島嶼總數的60%,南海約佔30%,黃、渤海約佔10%。
1.基岩島,由基岩構成的島嶼佔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群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布。台灣島和海南島是中國兩個最大的基岩島。
其他基岩島嶼分布在下列幾個地區:
①遼東半島沿海。長山列島位於遼東半島東南沿海,共50多座島嶼,可分為3個島群:北為石城列島,包括石城島和大、小王家島等;西南為長山列島,包括大、小長山島、廣鹿島等;南為外長山列島,包括海洋島、獐子島等。其中以大長山島最大,海洋島最高,海拔388米。此外,在遼東灣內也散布一些小島。
②山東半島沿海。廟島群島居渤海海峽,共有30多座島嶼,可分3個島群:北島群有南、北隍城島和大、小欽島;中島群有砣磯島、高山島等;南島群有南、北長山島和大、小黑山島、廟島等。其中以南長山島為最大,面積20.4平方千米。此外,山東半島沿海還有劉公島、田橫島及靈山島等,並發育了一些陸連島,如芝罘島等。
③浙閩沿海。舟山群島為中國最大的群島,由大、小共1339座島嶼組成,其中以舟山島最大,面積472平方千米,為中國第4大島。其次有六橫島、朱家尖島、普陀島、岱山島及泗礁島等。群島為浙閩隆起帶向海延伸部分,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構成。浙江沿海除舟山群島外,尚有韭山、魚山及南麂、北麂列島等。福建沿海主要有台山、四礵、馬祖及白犬等列島。
④華南沿海。萬山群島位於珠江口外,共有150多座島嶼,主要有香港島、高欄島和上、下川島等及擔桿、萬山等列島。這些島嶼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此外,華南沿海還有東海、硇洲、潿洲、斜陽等島散布。
⑤台灣附近海域。澎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南部,共64座島嶼,八罩水道分其為南、北兩島群。北島群有澎湖、漁翁和白沙島,組成澎湖港;南島群有八罩島、花嶼和大嶼等。澎湖列島主要由玄武岩組成的火山島,周圍發育裾礁。釣魚島列島位於台灣東北約100海里處,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組成。此外,還有綠島、蘭嶼等。
2.沖積島,河流入海,泥沙常在口門附近堆積形成沙島,稱沖積島。
崇明島位於長江口,面積1060.5平方千米,為中國第3大島,也是中國最大的沖積島。在公元7世紀前,長江口就出現東沙和西沙,其後沙洲游移不定,崇明島即是在16世紀長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加固堤防,穩定坍勢;同時圍海造田,使崇明島面積擴大了80%。
珠江河口沙島或由河口心灘發育而成,或受基岩島嶼阻攔,在其隱蔽處積沙而成。起初珠江口的汊道寬闊,沙洲散布,後經圍墾和促淤,汊道束狹,逐步形成汊道縱橫的珠江三角洲。現今沙島仍在不斷伸展,尤以萬頃沙、燈籠沙淤漲最快。
台灣西岸沙島,台灣西岸濁水溪和曾文溪三角洲外的幾列沙島是典型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的沙島。沙島斷續分布,其內側與陸地之間為瀉湖。
此外,在灤河、黃河和韓江三角洲等地亦有沙島分布。
3.珊瑚礁島,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南海。中新世以後,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一系列出露海面的火山礁,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生長,形成裾礁。第四紀海盆下沉與海面升降,使裾礁演化成堡礁、環礁。由島、沙、礁、灘組成的南海諸島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及黃岩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