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 如何畫高中低緯度和五帶
都是看緯度。赤道到南北回歸線為熱帶,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區域為溫帶,極圈內為寒帶,很容易畫的。
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是把北半球(或南半球)的緯度(0~90度)進行三等分,即每份30度:
低緯是指緯度0度~30度,即南北緯30度之間的地區。中緯是指北緯30度~60度之間和南緯30度~60度。高緯是北緯60度~90度之間和南緯60度~90度。
緯線
地球是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地軸是一根通過地球南北兩極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線),在地球中腰畫一個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使圈上的每一點都和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這個圓圈就叫作「赤道」。
在赤道的南北兩邊,畫出許多和赤道平行的圓圈,就是「緯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叫做緯線。定義為地球面上一點到球心的連線與赤道平面的夾角。
我們把赤道定為緯度零度,向南向北各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緯,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緯。北極就是北緯90度,南極就是南緯90度。緯度的高低也標志著氣候的冷熱,如赤道和低緯度地地區無冬,兩極和高緯度地區無夏,中緯度地區四季分明。
❷ 地理怎麼分辨寒.溫.熱.三帶
以溫定帶
(主要看最低氣溫)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氣溫高於15度,為熱帶;
全年最低氣溫在0-15度之間,為亞熱帶
;
全年最低氣溫低於0度,為溫帶;
全年
最高
氣溫在0度左右,為寒帶。
❸ 地球的五帶是怎樣劃分的呢 熱帶、南溫帶、南寒帶、北溫帶、北寒帶
熱帶:23.5°N--23.5°S之間
北溫帶:23.5°N--66.5°N之間
北寒帶:66.5°N--北極(90°N)之間
南溫帶:23.5°S--66.5°S之間
南寒帶:66.5°S--南極(90°S)之間
根據緯度劃分
❹ 怎樣用經緯度劃分地理的熱帶,溫帶與寒帶
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五個熱量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南、北緯23°26′之間);
南溫帶——南回歸線到南極圈之間(南緯23°26′~南緯66°34'之間);
南寒帶——南極圈到南極點(南緯66°34'~南極點之間);
北溫帶——北回歸線到北極圈(北緯23°26′~北緯66°34'之間);
北寒帶——北極圈到北極(北緯66°34'~北極點之間)。
❺ 地理上是如何劃分熱帶,溫帶和寒帶的
五帶的劃分帶是個天文氣溫帶。所以,五帶的劃分只考慮天文因素,而不考慮地理因素。劃分五帶的天文因素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因此,五帶實質上是天文帶。五帶的劃分,是根據兩條天文線:回歸線和極圈,即南北緯23°26』和66°34』兩條線。前者是太陽回歸運動的南北極限,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後者是極晝極夜的界線,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這兩條線之和為90°,具有互補性,取決於現代的黃赤交角值。
各帶的特徵
熱帶
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佔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溫帶
天文上的中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與南北緯66°34』之間。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08』,合佔地表面積的51.9%。這里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晝夜長短變化大,白晝長的變化幅度為2時50分到24時。
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
寒帶
天文上的高緯地帶,在南北緯66°34』到90°之間。南北寒帶各跨緯度23°26』,二者合佔地表面積的8.3%。太陽高度角小,終年無夏。有極晝極夜現象,其持續時間在極圈為一日,在兩極為半年。
五帶的成因五帶的形成,是由於地球公轉,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的鉛垂線有23°26』的傾斜,而且傾斜方向不變,因而導致太陽直射點徘徊於南北緯23°26』之間。這樣,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在極圈內出現極晝極夜現象;另一方面,產生了氣溫高低變化,使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這是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小的結果,最後形成了地球五帶。
❻ 在地理上熱帶溫帶寒帶怎麼區分
0°到南北緯23.5°為熱帶,南北緯23.5°到南北緯66.5°為溫帶,南北緯66.5°到南北緯90°為寒帶,而亞熱帶是一種氣候地帶,一般位於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❼ 熱帶溫帶寒帶的劃分
熱帶、溫帶、寒帶是根據地球的緯度線進行劃分的,北緯23.5°到南緯23.5°為熱帶,北(南)緯23.5°到北(南)緯66.5°為溫帶,北(南)緯66.5°到北(南)極為寒帶。
熱帶、溫帶和寒帶的具體劃分:
1、熱帶:劃分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南北跨緯度46°52′。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大,在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的機會,太陽高度角在90°—43°8′之間變化。
在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向南、北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漸增,但最長和最短的白晝時間僅差2小時50分。所以熱帶的特點是全年高溫,變幅很小,只有相對熱季和涼季之分或雨季、乾季之分。
2、溫帶: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的中緯地帶。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8′,南、北溫帶的總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52%。本帶內太陽高度變化很大,在回歸線上的變幅為90°—43°8′之間,隨緯度增高,太陽高度逐漸減小,到極圈的變幅在46°52′—0°之間。
太陽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變化,氣溫也隨之出現一高一低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也很大,到極圈增加到24小時。可見,在溫帶太陽高度比熱帶小,獲得熱量少於熱帶,溫度低於熱帶。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非常顯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溫帶的特點。
3、寒帶:分別以南北極為中心,極圈為邊界的地帶,僅佔全球總面積的8.2%。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低,在極圈上最大高度為46°52′,在極地最大高度僅為23°26′,且有負值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隨緯度的增高愈加顯著。
極晝時期由於太陽高度很低,地面獲得熱量很少,極夜時期,地面沒有太陽輻射。所以這一地帶是地球表面氣溫最低的地帶,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無春、秋之別。
❽ 如何在氣候圖上分辨寒溫熱三帶
以溫定帶 (主要看最低氣溫)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氣溫高於15度,為熱帶;
全年最低氣溫在0-15度之間,為亞熱帶
; 全年最低氣溫低於0度,為溫帶;
全年 最高 氣溫在0度左右,為寒帶
❾ 地理上怎麼區分熱帶和溫帶、寒帶
1、[北寒帶0-66.5
北溫帶66.5-23.5
北緯]
熱帶23.5北-23.5南
[南溫帶23.5-66.5
南寒帶66.5-0
南緯]
五帶劃分的依據:有無太陽直射,有無幾晝夜現象。
2、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南北跨緯度46°52′,佔全球總面積39.8%。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大,在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的機會,太陽高度角在90°-43°8′之間變化。在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向南、北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漸增,但最長和最短的白晝時間僅差2小時50分。所以熱帶的特點是全年高溫,變幅很小,只有相對熱季和涼季之分或雨季、乾季之分。
溫帶: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的中緯地帶。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8′,南、北溫帶的總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52%。本帶內太陽高度變化很大,在回歸線上的變幅為90°-43°8′之間,隨緯度增高,太陽高度逐漸減小,到極圈的變幅在46°52′-0°之間。太陽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變化,氣溫也隨之出現一高一低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也很大,到極圈增加到24小時。可見,在溫帶太陽高度比熱帶小,獲得熱量少於熱帶,溫度低於熱帶。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非常顯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溫帶的特點。
寒帶:
分別以南北極為中心,極圈為邊界的地帶,僅佔全球總面積的8.2%。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小,在極圈上最大高度為46°52′,在極地最大高度僅為23°26′,且有負值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隨緯度的增高愈加顯著。極晝時期由於太陽高度很低,地面獲得熱量很少,極夜時期,地面沒有太陽輻射。所以這一地帶是地球表面氣溫最低的地帶,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無春、秋之別。在地球表面上,熱帶、溫帶、寒帶的空間分布,表明了熱量的不均勻分布狀況。熱帶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源,兩極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與兩極地區之間的熱量傳輸與交換對全球性的大氣環流、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具有決定意義,廣大的溫帶地區正是冷暖氣流接觸和熱量交換的地帶,在那裡形成四季分明多變的天氣特徵。
簡述五帶劃分的意義:1.天文學方面,區分開了日照方面的不同,南極和北極有極晝和極夜現象,熱帶以內則表示太陽可能直射的界限;
2、氣候學方面的意義,由於天文學方面的差別,太陽直射角度的不同,根據五帶的劃分,氣候方面也按照五帶進行了劃分。
五帶的劃分主要是在天文學和氣候學方面在地球上的進行的界限劃分,它的主要意義也就在天文和氣候兩個方面。
陽光直射時獲得的能量最大,緯度不同太陽入射角也不同,所以地球上緯度不同的地方獲得的太陽光熱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