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哪些選項可以體現出物質文化的地理性差異

哪些選項可以體現出物質文化的地理性差異

發布時間:2022-07-28 21:44:53

⑴ 中國文化南北差異要目

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轅北轍、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

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⑵ 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特徵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中國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平原,其地理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水資源豐富,瓜果蔬菜產量多。
2.疆域遼闊完整,中華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
3.外部封閉隔絕——封閉內斂的大陸型文化
4.多樣的地形氣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復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⑶ 國內區域文化差異的地理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⑷ 影響物質文化地域差異的自然地理因素有哪些

物質文化,是指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生產工具以及鄉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觀的物質表現方面。
可以說精神的文化的范疇就是科學、藝術和道德,用我們現在的物質理論概念來解釋就是真善美的統一。

⑸ 各地區習俗差異與地理的關系

中國文化誕生與發展的自然條件
中,與東、南、西、北相對應。中國,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國,用戈來護衛人口和土地;用武力來抵禦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突出一個中心,形成統一的整體,以自衛為目的,非常有利高度集中管理,容易出現專制政權,也特別有利於民族融合,如果外族進入中國很容易被同化。突出一個中心,突出表現為中國人喜歡對稱結構,因為對稱中必有一物,凌駕於對稱結構之上,例如門前柱子、三省制、五部制。。。等。中、東、南、西、北又與水、木、金、火、土相對,是有輪換中心的循環論。中國:上古時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自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中國,古時特指中原,即位於國之中,可以耕種的原野。

「文」本意是交錯的紋理,引申為符號,修養之義,及美、善、德行之義。「化」本義改易、生成、造化,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文」「化」並用最早見於《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天文,指天空各種自然現象,例如日月星辰,風雲雷電;人文指聖人創制的典章制度,以典章制度教化天下。「文」「化」合用最早見於漢代,劉向《說苑》「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後加誅。」可見漢代「文化」是與「武力」相對,主要是指「文治教化」之義。可現在「文化」涵義有很多,但各種定義中,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廣義的把「文化」與「自然」相對應,認為人類創造的一切皆是文化;狹義的把文化看作人類創造的一部分。我們要肯定「大文化」的概念,可展開論述卻要非以「小文化」下手不可。遊人認為文化是經驗的結晶,知識的積累,行為的模式,精神的象徵,表現在人的意識、價值、規范、行為等方面。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體現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達到的結果。錢穆先生認為文化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產生。本文認為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重要方向,必然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產生,物質基礎必有一定生產關系支持,一定的生產關系必有社會關系相配,一定社會關系必然對人形成規范和影響,規范和影響必然有長期知識積累,上升為精神的積蓄,形成文化,表現人的意識,影響和規范人的行為,為社會普遍接受,並深深紮根於人的潛意識之中。

文化可分為外顯和內隱兩部分。外顯文化就是可見的,可直接感知的,例如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內隱文化是隱藏在外顯文化之外,存在於潛意識之中,不容易觀察的,例如傳統文化中一些嚴格的規則,如男左女右,結婚時著紅裝,葬禮時著白裝,這是基於陰陽、吉凶二元思維結構。祭祀時點三柱香,跪拜三次,這是基於天、地、祖宗三元思維結構。又例如抱拳是道家打招呼用的,是敬重他人;合掌是佛家打招呼用的,是眾生平等;握手是西方人打招呼用的,是直接交流。
「文明」與「文化」往往被混為一談,其實不然,「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文化可產生文明,文明卻不一定產生文化。文明是科學技術、物質成果,是世界性的,是不滅的。文化是社會文化、精神文化,是民族性的,是可能消亡的,如兩河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美國文明是先進的,具有優勢的,很多國家在仿效,但美國文化與它的文明是很不相稱的。
中國文化是指有中華民族在東亞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造的文化。中國文化誕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中國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擁有世界最大的適宜農耕的區域,並且夏半年雨熱同季,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十分適宜農耕。
中國文化誕生是在農耕定居基礎上的,而農耕則需要比較優越的自然條件,需要肥沃的土地,還要有水流來灌溉,這就使兩水相抱的沖積平原容易產生農耕,容易誕生中國文化。中國不僅有遼闊疆域,還有很多大江、大河,擁有豐富的水系,這些水系縱橫相通,擁有充沛的水量,有大小不等的沖積平原,這些沖積平原非常適宜發展農耕,由於水系豐富,中國農業一開始就是大型農業,而不是由少量河流,簡單水繫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可以歷經千年而不滅,但其他簡單水系發展的文化,例如巴比倫文化、兩河文化相繼在游牧民族的進攻下滅亡。
這里就有一個疑問,游牧民族為什麼要進攻農耕民族。農耕文化發源沖積平原,條件優越,可以自給自足,沒有向外的需求,只是繼續在同一地域反復不舍地耕種,是靜定的、保守的、崇尚和平的。游牧民族源於草原地帶,環境惡劣,內部不足,需要向外尋求掠奪,有戰勝欲與克服欲,是流動的、進取的、崇尚武力的。因此這兩種文化沖突很難避免。由於游牧民族是以掠奪為目的,採取積極進攻的方式,並且游牧民族體魄魁梧、勇猛善戰、粗獷強勁,農耕民族不能主動進攻,只能被動地採取守勢,因而常為游牧民族所滅。
再者中國農業是大型農業,需要大型的水利工程來保證農耕,而在治水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和制度來實施,這種強有力的組織可以形成強大的國家,大禹治水成功後,夏朝就呼之欲出了。強大的國家,有利於統一,有利於專制王權,有利於抵禦外來侵略,因此中國農耕文明對游牧民族進攻有強大的防禦能力,中國農耕民族還保持對游牧民族的優勢。還有中國農耕區域很廣,游牧民族不可能完全摧毀。
中國地理環境是以400毫米降雨帶為界,大致可以劃分為農耕區和游牧區,這條界線與長城驚人的吻合。長城以北是游牧區,長城以南是農耕區。游牧區是以陰山和燕山為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陰山以西屬於高寒草原區、陰山和燕山屬於蒙古草原區、燕山以東屬於東北草原區。農耕區被秦嶺和淮河分為南北兩部分,而成都平原的農耕區介於南北農耕區之間。
中國文化誕生於中原的黃河流域,這是由於當時黃河流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黃土沖積平原的土壤疏鬆,生產工具簡易,有利於芟除雜草和開墾耕地,黃河流域農作物的栽種首先從粟開始,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強,疏鬆肥沃的黃土又具有自行施肥的能力,有利於毛細現象的生成,在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生產得到發展,然後各種主要農作物相繼被馴化,人們逐漸可以在同一地區長期生存,這就為文化誕生提供了可能。在黃河流域各個沖積平原逐漸出現農耕區域,並且得到發展和向外擴大,這些農耕區域漸漸連為一體,這些農耕民族形成華夏族的主體,華夏族通過擴張、遷移、開墾,融合大量少數民族,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農耕民族。
南方的農耕區域,人們長期生活在「漁獵山伐」方式中,山地、湖泊較多,地廣人稀,土地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以當時生產力而言,種植水稻的難度很大,而山林的開發更是難上加難,因此長江流域作為中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為中國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但長江流域在很長時間處於落後狀態,位於西南的成都平原的農耕區,由於地方小、生產力落後,長期處於蠻荒狀態。
游牧民族生存條件嚴酷,只能以遷徙和戰斗來對付自然環境和異族壓力。當有向外掠奪的時機,馬上憑著「弓馬之利」向農耕民族發起進攻。農耕民族盡全力抵禦游牧民族的進攻,盡管長城起到一定阻隔游牧民族入侵的功能,但游牧民族仍然南下,有些甚至入主中原,一統天下,可中國文化並沒有滅亡,這有多方面原因:一則中國兩種民族的沖突,戰爭只是一個側面,更主要的是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民族本身力量削弱,如實行農耕的統治方式,就不能立足,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受到漢化,都豐富了中國文化;一則中國文化強大的同化力,游牧民族由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和飛躍,就是一個同化的過程。軍事征服的結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毀滅、中絕,而是征服者文化的皈依和進步;一則中國文化歷久彌堅的凝聚力,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和超地域、超范圍、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
中國文化包含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與自然條件息息相關,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田間,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農耕民族唯重生產,生產有定期、定量,生生不息、源源不絕,緩慢向前運動;游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敬天祈神,宗教信仰普遍,強盛和衰落的時間都相對較短。強烈的地域差異,也使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北方人粗獷,性格直爽、朴實,傾向於現實主義;南方人細膩,性格委婉、靈活,傾向於浪漫主義。
半封閉狀態下的大陸性區域,使中國文化根植於農業社會基礎上,宗法制度是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化有重實際、求穩定的心態,整個文化的物質基礎的主導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經濟軌道上運行的農業。農民成為國家賦役的基本承擔者,註定中國古代文化農業型特徵。以農業為生存根基的中國,農業生產的節奏早已與國民生活的節奏相通,人民有「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務實精神,有安土樂天的精神,勞動力與土地自然結合的方式,使區域小社會與外部世界處於封閉狀態。農業生產包含著循環與恆久意識的變易現象,農業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社會再生產的能力,因而社會運行緩慢遲滯。農業生產反復昭示著事物的變化和生生不息,與恆久觀念相輔相成,變易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自然條件數千年有一定變化,但總的來說幅度有限,由於中國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而不減少它的面積,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提供穩定的物質基礎。農業民族對農業重視和對土地依賴,形成人與土地的結合,發展成為重農抑商和安土重遷的保守思想,但中國農耕經濟包含工商業等多種經濟成分,擴充了內部活動空間,使自己始終保持著一定的再生能力,適應時代的變化,維系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堅。

⑹ 地理:自然差異和人文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

鄉村發展的差異性與多元性,不僅體現在自然環境方面,更體現在地域人文元素方面。建立在不同地緣、血緣、親緣基礎上的民居、族譜、祠堂、祖墳、古樹、牌坊、石碑、石橋、村道等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了各自獨有而無法逆轉的歷史記憶,具有不同的過去、不同的現在以及不同的未來。因此,要充分尊重村莊的風土人情,突出地域人文元素,把保護鄉村自然風貌和挖掘人文資源,作為人居環境與村容村貌提升工作的重要內容,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和人居環境治理的目標管控約束機制,留住綠水青山,留住鄉愁。
鄉村景觀是一個自然生態的物質環境,農耕文明形態和人文生態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生態共合體,鄉村景觀環境就是一個地域特色的標志性產物,它會體現出鄉村的地域性和差異性。
要緊扣「服務」理念,全方位培養服務行業從業者,提高人文素養,提升彩虹城市形象。在規劃、開發、建設、宣傳各種資源中要凸顯張掖特有特色,遵循自然規律,融入人文情懷,尋找差異化、發展優質點,避免雷同性。同時,要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長久性發展,做到「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充分體現景觀對民生的重要作用和自然規律,科學定位為民、惠民、富民作用,有效保護自然環境。
從鄉村生態旅遊資源角度來看,它所體現的景觀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復合體,以鄉村粗放的土地利用結構、特有的田園文化與生活充分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觀特徵。

⑺ 從中西古代建築的不同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築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
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築,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雲霄,便成為建築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築藝術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古代的木製建築以斗拱為「基本詞彙」。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築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朴實,或威嚴。不僅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朴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還有就是中國人對建築的態度是以新為貴,而外國人則對古老建築充滿尊崇與敬意
還有就是西方建築充滿著宗教神秘主義的情緒,而中國的建築則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這里有一篇比較系統的, 或許更清晰一些。
不過大體說起來也就是這么幾點,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陳安國:中外城市建築文化對比

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 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信息,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信息。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凶,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義「和諧美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

閱讀全文

與哪些選項可以體現出物質文化的地理性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