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必修三一共多少字

地理必修三一共多少字

發布時間:2022-02-05 16:01:27

㈠ 高一地理必修三總結盡可能詳細 !詳細!

一、知識結構

二、重難點解析

(一)區域

區域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或界線,是一個可度量的實體。區域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方面許多要素,區域是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構成的一個整體。由於組成區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結構一致性,使得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的劃分是建立在地域差異的客觀基礎之上的。區域劃分的指標有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綜合性的。相應的區域有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行政區、綜合區等。有的區域邊界是明確的,有的區域邊界具有過渡性質。任何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並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北緯30°附近,地處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的入海口,對外聯系方便
大致位於北緯43°—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東部

氣候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溫暖季節短,降水較少,生長期較短

土地條件
水稻土為主,多為水田,較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
黑土廣布,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發展水田耕作,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貿易發達;依託發達的農業發展輕工業,從國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是我國重化工業基地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緯30°附近,地處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的入海口,對外聯系方便
大致位於北緯43°—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東部

氣候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地處溫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溫暖季節短,降水較少,生長期較短

土地條件
水稻土為主,多為水田,較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
黑土廣布,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貧乏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發展水田耕作,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貿易發達;依託發達的農業發展輕工業,從國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是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是我國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中下游平原農業發展為例)

在開發早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水系和土壤特徵限制了耕作農業的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原來的限制性因素逐漸演變成了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因素。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片沼澤分布區,是現今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地區;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利用,長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再成為人們交往的障礙,反而為擴大交通提供了天然水道。

長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條件適合發展水稻種植,歷史上人口從北往南幾次大規模遷移,使得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口越來越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可以精耕細作,長江中下游平原逐漸成為我國糧食主要生產基地,可是現在,盡管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地區,但是相對來說不利於規模化和機械化的推廣,因而它的糧食生產地位逐漸讓位於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

通過分析長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環境對於不同階段農業發展的影響,我們可以認識到地理環境在不同發展階段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而不是說隨著人類改造地理環境的能力加強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就會變得越來越小,關鍵要看區域在一定發展階段人地關系的協調程度。

(四)導致南北方建築物特點不同的自然原因

1、比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南方的夏季濕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陽光照和熱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北方民居的牆體嚴實厚重,利於在冬季保溫禦寒;南方民居的牆體輕薄,利於在夏季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民居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利於排水);隨著對保溫要求的降低和對通風納涼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樓建設要考慮冬季室內取暖和牆體保溫,所以建築成本較高。樓房間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保證樓房底層正午有陽光照射的樓房間距自北向南逐漸減小。

(五)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扼馬六甲海峽」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優勢。馬六甲海峽是連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歐洲、非洲、西亞、南亞與東亞、大洋洲之間海上貿易的必經之路。新加坡則是馬六甲海峽最重要的港口。但是,地域狹小、勞動力缺乏、自然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則對工業發展不利。

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條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貿易的發展,促使新加坡重點發展與海上石油運輸和港口服務相關的工業部門。此外,東南亞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也為新加坡的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新加坡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新加坡本來是以港口商業服務為主,在工業發展的促進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樞紐的地位以及熱帶海島風光,又發展了交通與電訊、旅遊等產業;吸引外資、對外貿易和旅遊的擴展,又進一步推動了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作為城市島國,新加坡可用於農業發展的土地有限,所以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由於本國經濟發展空間和市場狹小,迅速發展的經濟和積累的資本需要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資。

一、知識結構

二、重難點解析

(一)遙感

1、遙感的主要環節

2、遙感的特點

與傳統獲取資料的手段相比,遙感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探測范圍大。每幅陸地衛星圖像覆蓋的地面范圍達3萬平方千米。在宇宙飛船上,甚至可以把半個地球拍在一張圖片上。

(2)獲得資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動態的變化。實地測繪地圖,需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重復一次。而陸地衛星遙感每18天可以覆蓋地球一遍;如果兩顆衛星同時運行,每隔9天可以覆蓋地球一遍,並且是連續觀測。一些地區自然現象的動態變化,也能很快反映出來,並及時作出預報。

(3)受地面條件限制少。對於自然條件惡劣、地面工作難以開展的地區,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澤等,或因國界限制不易到達的地區,遙感則能很容易獲得資料。

(4)手段多,獲得的信息量大。遙感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和任務,選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遙感儀器,取得所需的信息。除地表外,遙感能探測一定深度的海底和冰層。微波遙感還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遙感技術所獲得的信息量十分龐大。

(5)用途廣。遙感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地質、海洋、水文、氣象、測繪、環境保護、防災救災和軍事偵察等許多領域。

3、應用

目前遙感技術已經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

遙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和監測、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

通過遙感技術進行資源調查,較之傳統的人工野外調查就有著諸多優點,特別是對於一些人員難以進入的區域調查,如熱帶密林、沼澤、冰川雪原等,遙感是目前取得所需資料的唯一途徑。

(二)全球定位系統

1、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

GPS系統包括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空間部分由24顆衛星組成,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其中21顆是工作衛星,3顆備用衛星。在用GPS信號導航定位時,為了計算觀測站點的三維坐標,必須觀測4顆GPS衛星,這4顆衛星稱為定位星座。

GPS地面控制系統由5個監控站、1個主控站和3個注入站組成。監控站的主要作用是對衛星上的各種設備是否正常工作,衛星是否一直沿著預定軌道運行等進行監測與調控;主控站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各監控站對GPS衛星的全部觀測數據,利用這些數據計算GPS衛星的軌道和衛星時鍾數據;注入站的主要作用是在每顆衛星運行至上空時,將導航數據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衛星。

GPS接收機包括接收機硬體、GPS數據處理軟體等用戶設備。

2、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使用GPS導航定位時,為什麼必須觀測四顆GPS衛星才可以計算出地面點所在的位置?

這個問題涉及GPS的工作原理,是同學們難以理解的內容。GPS是利用一種被稱為三邊測量術的方法來完成導航與定位功能的。三邊測量術是通過計算某個點與另外三個已知點之間的距離來推算這個點的相對位置的一種方法。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種方法,下面以一個簡單例子來加以介紹:

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為了確定你所在的位置,你向一個路過的人詢問,但他只告訴你這里距離王家村10里路。雖然這個信息沒有立刻解決你的問題,但也給了你不少的幫助,於是你打開地圖,找到王家村,以王家村為圓心按比例尺在地圖上畫一個相當於半徑為10里的圓(如圖1)。然後,你又遇到了另外一個過路人,從他那裡知道這里距離李家村15里路,你按照剛才的方法繪制了第二個圓(如圖2)。現在你得到了兩個交點,你必定處於其中的一個。這時,你再向第三個人打聽到了這里距離張家村10里,當你把這個圓在地圖上繪制完後,你的位置也就一目瞭然了(如圖3)。

GPS的工作原理與上面所介紹的方法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三顆衛星代替了三個村子,而且由於是在三維空間里,地圖上平面的圓形也變成了立體的球體。如下圖所示,GPS接收機接收到空中GPS衛星A、B、C傳來的信號,分別計算出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然後分別以三顆衛星為球心,以各衛星到接收機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繪制」三個巨大的球體,三個球體會相交於兩點,其中那個與地球表面相交的點就是這台GPS接收機所在的位置。然後通過GPS接收機中儀器的計算,得到可以使用的信息,如經緯度。衛星D的作用則是測量GPS接收機所在的高程。

3、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GPS是一個軍民兩用的系統。軍事應用是GPS建設的最初目的。海灣戰爭期間,GPS系統尚未完全建成,但初步使用已顯神威。僅從國防戰略角度來看,我國也必須發展自己獨立的空間定位系統。

隨著GPS太空衛星網路的完全建成,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大。除了導航定位的重大技術飛躍外,它還帶來了一場大地勘測技術的革命。目前,GPS定位技術以其精度高、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簡便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中。

GPS在交通和救援方面的應用也很廣泛。車輛GPS定位管理系統通常包括兩部分:車載部分(車上安裝的GPS系統)與監控中心。系統的主要的工作內容是由車載GPS自主定位,結合無線通信系統將定位信息發往監控中心(調度指揮中心),監控中心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對車輛進行調度管理和跟蹤。

在現代農業生產走向大農業和機械化過程中,農業生產要達到增產高效的目的,除了適時種植高產作物,加強田間管理等技術措施外,弄清土壤性質,檢測農作物產量、分布、合理施肥以及播種和噴灑農葯等也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管理技術。

利用GPS技術,配合遙感(R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能夠監測農作物的產量和分布、土壤成分和性質,做到合理施肥和噴灑農葯,從而達到節約費用、降低成本、增加產量、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利用飛機噴葯,可根據GPS系統定位和遙感數據掌握農田情況,經地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處理,可以引導飛機因地而異合理用葯,准確噴灑。

在旅遊及野外考察中,比如到風景秀麗的地區去旅遊,到原始森林、雪山峽谷或者大沙漠地區去探險考察,利用GPS接收機可以隨時知道你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你不會迷失路途。目前GPS接收機越來越精巧,非常便於攜帶和使用。可以說,GPS的應用正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三)地理信息系統

1、地理信息系統的簡要程序

2、地理信息系統的一些應用功能

(1)資源清查

資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統最基本的功能。這時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將各種來源的數據匯集在一起,並通過系統的統計和覆蓋分析功能,按多種邊界和屬性條件,提供區域多種條件組合形式的資源統計和進行原始數據的快速再現。以土地利用類型為例,可以輸出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和面積,按不同高程帶劃分的土地利用類型,不同坡度區內的土地利用現狀,以及不同時期的土地利用變化等,為資源的合理利用、開發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2)城鄉規劃

城市與區域規劃中要處理許多不同性質和不同特點的問題,它涉及資源、環境、人口、交通、經濟、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多個地理變數和大量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的資料庫管理有利於將這些數據信息歸並到統一系統中,最後進行城市與區域多目標的開發和規劃,包括城鎮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環境質量評價、道路交通規劃、公共設施配置,以及城市環境的動態監測等。這些規劃功能的實現,是以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搜索方法、多種信息的疊加處理和一系列分析軟體加以保證的。我國大城市數量居於世界前列,根據加快中心城市的規劃建設,加強城市建設決策科學化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城市規劃、管理和分析的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災害監測

藉助遙感數據的搜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有效地用於森林火災的預測預報、洪水災情監測和洪水淹沒損失的估算,為救災搶險和防洪決策提供及時准確的信息。例如,據我國大興安嶺地區的研究,通過普查分析森林火災實況,統計分析十幾萬個氣象數據,從中篩選出氣溫、風速、降水、濕度等氣象要素,以及春秋兩季植被生長情況和積雪覆蓋程度等14個因子,用模糊數學方法建立數學模型,建立了微機信息系統的多因子的綜合指標森林火險預報方法,對預報火險等級的准確率可達73%以上。

(4)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涉及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的一切領域。一個大中型城市每年搜集和監測的環境數據可能多達100萬個。一個地方的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有: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數據和信息存儲方法——基礎資料庫系統;提供環境管理的數據統計、報表和圖形編制方法;建立環境污染的若干模型,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支持;提供環保部門辦公軟體;提供信息傳輸的方法和手段等。

(5)宏觀決策

地理信息系統利用擁有的資料庫,通過一系列決策模型的構建和比較分析,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依據。例如系統支持下的土地承載力的研究,可以解決土地資源與人口容量的規劃。我國在三峽地區研究中,通過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的方法,建立環境監測系統,為三峽宏觀決策提供了建庫前後環境變化的數量、速度和演變趨勢等可靠的數據。

(四)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將有關地球上每一點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標加以整理所構成的一個全球的信息模型。其核心思想有兩點:一是用數字化手段統一性地處理地球問題,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

「數字地球」的關鍵技術離不開GIS、GPS和RS。「數字地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涉及信息高速公路與高速網路技術、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技術、空間信息技術與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大容量數據存儲技術、可視化和虛擬現實技術、高性能計算能力等諸多關鍵技術。

「數字地球」提供的數據和信息在農業、林業、水利、地礦、交通、通訊、新聞媒體、城市建設、教育、資源、環境、人口、海洋以及軍事等幾十個領域都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如農作物監測、農作物估產、土地覆蓋物的識別和評價、土地和地籍管理、水資源管理、環境監測、資源合理利用、數字天氣預報、災害評估和監測、災害模擬和預報、漁場預報、智能交通管理、商業選址、市場調查、通訊、民用工程、城市管道管理、在線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等等。

眾所周知,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恰恰因為自然資源的有限以及以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特徵的信息革命的深入,世界經濟模式必然會從現行的以自然資源為主的工業經濟模式逐步轉換為未來的以信息資源為主的知識經濟模式。在即將到來的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信息社會中,信息是主要經濟資源,數字化信息是知識經濟的物質形式。「數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類信息資源,由此可見,以數字形式處理一切與空間位置相關的信息為特徵的「數字地球」,則是未來信息資源的主體核心。「數字地球」必將在未來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建設中具有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㈡ 地理必修有幾本

高中必修是三本。高一學兩本,必修一主要講地球自轉,洋流,寒暖流。
必修二和必修三講商品穀物農業,河流。城市化等。
理科班就學必修一到三,共三本。文科班要選修的估計要5本左右。

㈢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單元〗
第一節 人口再生產
☆知識要點:
1、人口再生產定義:人口的世代更替過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兩個環節)
2、人口再生產類型
決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如不考慮人口遷移過程,這三個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應為: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類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很低)
傳統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較高、自然增長率較低)
過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高)
現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很低)
※難點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質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產力發展;
自然增長率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於人口的素質受生產力的制約,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均受生產力直接或間接影響,所以說人口再生產類型與一定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當人口再生產類型進入現代型後,由於人口逐年減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所以最後會出現人口的老齡化現象,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地區已經出現這種現象,而且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時代更替速度減慢。
3、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發達國家: 現代型 (德國、匈牙利人口出現負增長)
發展中國家: 過渡型 (部分國家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我國已是現代型)
全世界: 過渡型 (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多)
※難點解析:人口老齡化會引發的問題:社會負擔加重,勞動力短缺
☆例題分析:中、印、美、日四國人口現狀相比較( )
A.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 B.美國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齡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日本是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於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印度;人口老齡化是人口逐年減少造成的,發達國家的程度應該高於發展中國家。選擇B

第二節 人口數量與環境
☆知識要點:
1、人口數量的變化原因
①.自然增長(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機械增長(與人口的遷移有關)
※難點解析一:考察范圍越大,人口遷移的影響越小,全球而言,則不必考慮人口遷移
2、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通過影響生育率和死亡率來影響)
※難點解析二:
生育率(出生人數與育齡婦女人數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數與人口總數的比)的關系
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個基礎(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關)
①.生育率 社會環境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術、文化、宗教)起主要影響作用,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小
②.死亡率 社會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水、土壤、自然災害)都有很大制約作用
※難點解析三:其中,環境污染對死亡率的影響是人類對環境先起破壞作用,環境再反過來影響人類的具體表現
3、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
具體表現:
①.過度索取資源,造成資源、環境壓力(人口增多,資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擴展)
②.過度排放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包括生產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題分析:判斷對錯
①.人口數量增長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唯一決定性因素
答:錯誤,造成環境污染的有兩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素質,因此人口數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確,死亡率高,往往說明生產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較低,在此情況下,生育率會偏高。當然上述說法同時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絕對化,因為有些時候由於老年人口比重大,也會在一些特定的時段出現死亡率升高的情況。

第三節 環境人口容量
☆知識要點:
1、環境人口容量概念
簡述: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在可預見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制約因素
①資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過影響它來影響環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發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
(後兩者均通過影響資源來影響環境人口容量)
※難點解析一:為什麼說資源是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資源的數量決定地區所能供養的人口數,科技發展水平將影響資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數量的資源能供養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費水平的高低將影響一個人對資源數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說資源是直接影響環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費水平則是通過影響資源來間接影響環境人口容量。
3、環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長期的)不確定性:資源總數不確定,科技發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在不斷變化,因此不確定
②.(短期的)相對確定性: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相對穩定,因此相對確定
※難點解析二:為簡便,在實際中,通常以一種或幾種資源所能供養的人口數作為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值。如用土地資源。
4、關於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三種看法
悲觀: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並已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樂觀:考慮到新資源的開發和資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認為地球不會達到它的環境人口容量
介於兩種看法之間: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00億左右,目前人與環境之間已經有了很多尖銳的矛盾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報告: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為110億
我國環境人口容量為16億,7億是我國的適度人口值
我國目前人口與環境之間的主要矛盾為:
①.人均耕地少 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保護現有耕地
②.人口與淡水 解決措施:跨流域調水、節約用水

第四節 人口素質與環境
☆知識要點:
1、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因素有:
(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起作用,環境反過來影響人口身體素質)
①.遺傳因素
②.環境因素(社會經濟環境因素是影響身體素質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也有重要影響)
※難點解析一:自然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影響能力的變化
自然環境因素曾經是影響人口素質的決定性因素,但由於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斷加強,所以社會經濟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自然環境的影響能力逐漸減弱。人口身體素質越來越取決於社會經濟環境因素。
※難點解析二:對人口身體素質起作用的自然環境主要有兩種:
原生環境因素(未受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有:缺硒導致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硒過剩導致地方性硒中毒;碘異常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次生環境因素(受人類影響的環境因素,對人口身體素質的影響有:物理方面,雜訊影響聽力、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化學方面,化學物質會致癌變、致病變;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蟲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瘧疾、乙型腦炎等疾病的流行)
※難點解析三:社會經濟因素范圍比經濟因素廣,經濟因素從屬於社會經濟因素。
2、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文化素質高,資源觀(資源利用充分、同時開發新的資源)、環境觀(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環 保)、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念)先進,人口、環境、經濟得以協調發展,呈現一種良性循環。
文化素質低,資源觀(資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現有資源,大量開采,必然造成資源壓力)、環境觀(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淡薄,對環境造成破壞)、發展觀(不可持續發展)落後,人口激增、環境惡化、經濟落後,呈現一種惡性循環。
☆例題分析: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
答: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導致人類對環境大量索取資源,又大量排放廢棄物,造成環境問題的惡化;
②.人口素質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環境意識淡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注意環保。
※難點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
人口素質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數量就能得到控制,環保實現
人口素質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環保實現

第五節 人口遷移與環境
☆知識要點:
1、人口遷移的概念
包括兩個方面:
①人口在兩個地區間的空間移動 ②這種空間移動必須是永久性或長期的
2、分類
分類標准:地理范圍、遷移方向
①地理范圍:國際遷移、國內遷移(小范圍的有省際遷移、縣際遷移)
②遷移方向: 城市至城市、鄉村至鄉村、城市至鄉村(逆城市化過程、知青下鄉)、鄉村至城市(城市化過程)
※難點解析一 知青下鄉的原因:政策因素,為解決城市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①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
②社會經濟因素(經濟發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的遷移是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
※難點解析:自發性遷移主要是由於哪些因素引發的?
答案:自然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戰爭
※難點解析:環境對人口遷移影響的變化
原始社會:為食物--→農業社會:為土地--→工業社會:為優化勞動力配置
4、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
對遷入地:①改善綜合經濟環境;②加劇生態環境問題
對遷出地:①加強與外界的聯系;②緩解人地矛盾;③保護自然環境;④在局部地區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問題
第六節 中國人口遷移
☆知識要點:
1、了解人口遷移的階段性
①歷史上(原因:移民支邊、戰爭、自然災害)
安史之亂改變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區分布中心有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②新中國成立後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點:遷移規模小,頻率低(原因: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
凈遷出地區:遼、魯、滬、蜀 遷入遷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後
規模大、頻率高(自發性遷移) 方向:A農村到城市 B內地到沿海城市、工礦地區
2.80年代出現大規模流動人口的原因
①我國人口多、耕地少,農村多剩餘勞動力
②1984年推出"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落戶"政策
③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單元〗
第一節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知識要點:
1、城市的三種基本功能區: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難點解析:
★①功能區的形成:同種經濟活動需要的發展條件一致,所以同種經濟活動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區位上聚集起來,發生競爭,最終形成一個以該種職能為主、其他職能為輔的功能區
★②中心商務區、中心商業區的區別
在城市中心區,交通最為便利,所以對商業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業區,就是中心商業區,隨著城市的發展,中心商業區不斷膨脹發展,職能層次逐漸豐富,最終發展成為中心商務區。所以中心商業區是城市發展的初級階段所具備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所具備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而且這兒的功能區指的就是後面提到的經濟文化區
2、中心商務區特點:(對交通要求最高)
①城市中經濟活動最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晝夜變化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平面中心、垂直底層均為零售活動)
3、工業區區位變化特點:
①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考慮到環境) ②趨向於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考慮到經濟)
4、住宅區
①建築質量上,出現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②位置上,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難點解析:為什麼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高級住宅區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還會進行其他休閑娛樂活動,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區;而低級住宅區的居民收入低,終日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動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業區。而工業區和文化區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難點解析:衛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職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第二節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的成因
☆知識要點:
1、影響城市地域功能分區的因素
◇歷史因素
※難點解析:
文化歷史較悠久的地區,一般繼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歷史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較大影響的地區,可以完全改變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經濟因素: 價高者得
舉例:城市中心區交通便利,對商業活動吸引力大,商業活動願意付價高於其他經濟活動,所以城市中心一般發展商業區
直接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距離市中心的遠近、通達度
(從市中心向郊區,功能區的分布: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
◇社會因素
影響住宅區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見原因),知名度、宗教種族
第三節 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知識要點:
1、三種常見模式:
同心圓模式(考慮經濟--距市中心遠近)
扇形模式(考慮環境因素)
多核心模式(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就出現了新的經濟發展的核心點)
2、城市地域結構發展歷程
封建社會--服從統治權力的需要 工業社會後--由資本和市場決定
未來--以人為中心,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第四節 城市的合理規劃
☆知識要點:
1、城市規劃:
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計劃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據,目的是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護城市環境
※難點解析:城市規劃對我國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
2、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緊湊式:利於節省建築投資、利於行政管理、利於共用基礎設施
分散疏鬆式:形成主要是因為受自然地形、礦產資源或交通幹道的分隔
3、功能區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難點解析:工業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處,降低成本;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聯系要方便
二要減少工業區對生活居住區的污染
※難點解析:勞動密集型行業分布在市區;有污染的企業分布在城市的下風向和下游
三要在工業區與生活居住區之間設置防護帶
※難點解析:防護帶內人口不能密集、且應種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樹種(水面也可充當防護帶)
〖第三單元〗
第一節 文化與地理
☆知識要點:
1、文化的概念: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
☆關鍵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例:礦產資源,雖然是物質財富,但不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是自然界中本來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
2、文化事物分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關的是物質文化事物)
分類標准:是否與人的生活和生產直接相關
物質文化是基礎,變化快,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
精神文化變化較慢,具有穩定性和保守性
※難點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著在自然形態之上
第二節 文化景觀及其特性
☆知識要點:
1、文化景觀的概念:
是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並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滿足需要"說明具備功能,而這種功能隨時代在發生變化,則又具有時代性,同時"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觀上"說明占據空間)
※難點解析:文化景觀與文化事物的關系
凡是具有空間性、功能性、時代性特點的文化事物均屬於文化景觀
也就是說所有的文化景觀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觀
2、文化景觀的基本特性:空間性、功能性、時代性
3、文化景觀的分類: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
分類標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視覺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質文化景觀)
※難點解析:判斷一個事物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景觀還是非物質文化景觀,必須注意不能一起判斷,要分開用兩種分類標准分別判斷
4、文化景觀的指示意義:
①指示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是自然環境的指示物)
②指示當時當地的人文環境(是文化系統的折射物)
※難點解析:
非物質景觀大部分都是沒有特定的物質形態的(地名、音樂風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

第三節 文化景觀與地理
☆知識要點:
1、自然與文化間的關系:
自然為文化提供
①生存與活動的空間和場所
②生產與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
③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與文化景觀的關系
①自然影響文化景觀的功能和形態(不同地區的文化景觀具有不同地區的自然特徵)
②文化景觀對自然的影響:
順應自然規律,對自然環境產生有利和無害的影響
違背自然規律,則產生不利的影響
※重點解析:各地農業景觀與自然環境相適應,體現了自然環境對文化景觀的影響
內蒙古地區,氣候乾旱,自然帶屬於草原景觀,發展的農業為牧業
東北平原區,氣候濕潤,可發展耕作業,但氣溫不高,可種植小麥等耐寒作物

第四節 文化源地與文化區
☆知識要點:
1、文化事物或現象(組合)文化綜合體(聯系起來)文化體系(覆蓋范圍①)文化區
文化事物或現象(覆蓋范圍②) 文化區
※難點解析: ①代表狹義文化區;①、②總稱廣義文化區
2、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現象的發源地呈點狀分布(有單一起源、也有多個起源)
文化系統的發源地往往呈面狀分布
3、文化區:
例:文化事物或現象覆蓋的范圍--政治文化區(有明確界線--行政界線)、經濟文化區(無明確界線,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區)、語言文化區(無明確界線)
文化區特點:
范圍有大小之分,重要性與大小無關;文化區邊界有實有虛;文化區與自然區不一定重合

第五節 文化空間擴散與擴散類型
☆知識要點:提點:以例子為主,從書本上、練習圖冊上總結實例

反正都是這些知識點往題里套的,這本書在高考中比例不大卻是最容易得分的,哥們好好學吧

高中地理共有幾本書

一共有9本書。

高中地理 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學習地理方法: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系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㈤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詳細總結

專題一、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考點1.了解區域的含義
《背誦》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有明顯的區位特徵。(區域非自然存在)
(1)《了解》區域劃分有單一指標和綜合指標。
單一指標:如熱量帶、氣候類型
綜合指標:東亞文化區、中東與北非文化區、歐美文化區(語言、宗教)
(2)《了解》區域劃分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青藏高原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氣候)
人文要素: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長江中下游地區(歷史)
(3)《了解》均質區: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的區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區、平原區、丘陵區(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區(語言)、水田農業區、旱作農業區(農作物)
(4)《了解》功能區:指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浦東新區、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
(5)區域的特徵:整體性、差異性、開放性
考點2: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理解)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區域差異
區域
要素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位置和
范圍 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以東,背靠內陸高原,面向海洋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一線以北 北起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線,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起橫斷山脈,西至國境
地勢 海拔較低,其中東部平原多而廣 海拔最高,但差別顯著、高原、山脈、內陸盆地交錯 海拔最高,主要為山系、高原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 大陸性突出,氣候乾燥。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 氣候嚴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太陽輻射強
植被 以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 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 主要為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 多為在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淋溶作用強 主要是在荒漠、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土壤 發育程度差,土層淺薄
生物 種類繁多 種類比東部季風區少 動物稀少,只有少數耐高寒的物種,如氂牛等
水文 河流多為外流河,湖泊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補給為主 多為內流河,河流短小。湖泊較多,多為鹹水湖 多為內流河,湖泊較多,多為鹹水湖
農業 重要農耕區,以種植業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災害 牧業、綠洲農業為主,但需要注意解決灌溉水源問題 畜牧業為主,還有河谷農業,需要解決熱量不足問題
城市 眾多 較少 很少
人口 稠密 較少 很少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階段 主要特點 人地關系 問題 案例:匹茲堡的發展
初期階段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匹茲堡位於煤田中心地帶,阿巴拉契亞山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其興起的基礎;蘇比利爾湖附近豐富而優質的鐵礦;五大湖和賓夕法尼亞運河的廉價水運條件
成長階段 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逐漸趨向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加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該城市又稱「芝匹帶」,從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城開始,經過「交通樞紐」芝加哥、「汽車城」底特律、「鋼鐵城」匹茲堡,以及布法羅到紐約州的奧爾巴尼。區域內產業結構復雜,主要產業部門有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等
轉型階段 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製造業為主的五大湖沿岸工業帶,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大量人口外遷,被稱為「銹蝕帶」,又稱為「冰雪帶」
再生階段 由於「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產業結構從重工業到高科技產業發展,被譽為「知識城」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地貌 溫度帶 植被 土壤 農業熟制 主要作物
東部季風區 北方 東北地區 山環水繞、沃野千里(平原廣) 寒溫帶
中溫帶 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肥沃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麥、玉米、大豆
華北地區 以平原、高原為主 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 黃土發育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冬小麥、棉花、花生
…………秦嶺——淮河…………
南方 華中地區 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 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 貧瘠紅壤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華南地區 以低山、丘陵為主 熱帶 常綠雨林 磚紅壤 一年三熟 橡膠、油棕、咖啡、可可
我國三大自然區分布圖

考點3.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
區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初期階段、成長階段、轉型階段和再生階段。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各異,人地關系也經歷了從基本協調——不協調——人地關系矛盾加劇——走向協調的發展歷程。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考點4:結合實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1)三大產業(了解)
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通常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即廣義的農業。
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建築業,以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
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如商業、金融、保險、運輸、公務(其他公益事業),即廣義的服務業。
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性:第三產業比重越大,說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
(2)《記憶》產業轉移產生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資源分布不平衡
內容 第一次 第二次
時間 改革開放初期 20世紀90年代
原因 因經濟發展水平低,也是珠江三角洲參與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 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空間越來與小
產業轉移 從香港轉移來服裝、紡織、塑料製品、電子元件等 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
產業轉移類型 勞動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
結果 珠江三角洲的生產成本雖然比香港低,但在全國已經處於相當高的水平 珠江三角洲初步確立在華南經濟圈的中心地位
環境影響 使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嚴重 產業轉移,加上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境質量開始好轉
(3)《了解》從地域分布看,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轉移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會帶來不利的環境影響。如環境污染、交通、居住、治安等社會問題。
(4)《了解》在產業轉移中,逐步實現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主的產業類型向以知識、技術、服務為主的產業類型過渡,產業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
(5) 《背誦》影響國際產業專業的三大因素:a勞動力成本;b內部交易成本;c市場
(6)《閱讀》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已經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7)產業轉移對移入地和移出地的影響(背誦)
內容 產業移出地 產業移入地
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積極影響:減少環境污染
消極影響: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對社會經濟影響 積極影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消極影響:失業率業率上升 積極影響:促進生產力,加快城市化進程
考點5:結合實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方案 東線方案 中線方案 西線方案
路線 基本沿京杭大運河輸水到華北地區 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送水到北京、天津 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
水源區 長江下游 丹江口水庫、三峽水庫 長江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
評價 優點 利用京杭大運河河道,工程量較小,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水質好
缺點 需逐級抽水,耗能多,水質差 工程量大 工程量大,水量小
(1)《背誦》我國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的工程方案比較
(2)《背誦》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主要在供水區
①社會會效益:可以緩解華北地區缺水狀況,有利於社會穩定
②經濟效益:緩解華北地區缺水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③生態效益:改善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在水源區
①長江徑流量減少,影響長江下游水質。
②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對沿線水生生物生長帶來不利影響。;
④引起調出區土壤次生鹽鹼化:
(3)《背誦》西氣東輸工程的深遠影響
A對調出區(西部):a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b增加就業機會
c改善基礎設施d改善生態環境
B對調入區(東部):a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b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大氣環境
專題二、區域可持續發展
考點6:結合實例,說明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說明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區域環境問題一:水土流失
(1)《背誦》黃土高原的范圍: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
(2)《背誦》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土層變薄,養分流失,產量下降;b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懸河」;c生態環境惡化。
(3)《背誦》水土流失的原因:
A自然原因:a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脆弱(處於從平原向山地、濕潤向乾旱、森林向草原、農業區向牧區過渡);b土質疏鬆,易受流水侵蝕;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d地質災害頻繁。
B人為原因: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撂荒;露天開礦;無計劃的建窯洞、修路、建設水利工程等);b破壞植被。人為原因是現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背誦》水土流失的治理
A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
B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須因地制宜,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堅持「林草、工程與耕作措施相結合;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
C具體措施:工程措施(固溝、護坡、保塬)、農業技術措施、生物措施。
溝谷發育是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
區域環境問題二:荒漠化
(1)《背誦》我國荒漠化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2)《了解》荒漠化表現:耕地、草地、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鹼化
(3)《背誦》荒漠化產生原因:
A自然原因:a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b植被覆蓋率低c大風日多d沙質沉降物多
B人為原因:a過度樵採b過度放牧c過度開墾d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4)《背誦》荒漠化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源b營造防護林體系c控制人口增長d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e採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
考點7:結合實例,分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考點8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考點9: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考點10: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德國魯爾區為例:魯爾區形成於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1.《了解》發展背景
因素 特 點 對 工 業 發 展 的 影 響
位置 魯爾區位於德國西部,處於萊茵河下游支流利珀河和魯爾河之間 魯爾區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是東、西歐往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
交通 萊茵河縱橫南北;鐵路、公路密布;4條人工運河 水陸交通發達,便於區內和區外聯系
資源 煤炭 資源豐富,埋藏較深,但儲量大,品種多,媒質好 豐富的煤炭資源是魯爾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發展的基礎
鐵礦 本區貧乏,但離法國格林鐵礦較近;瑞典、俄羅斯通過鹿特丹港口到魯爾區
水源 萊茵河、利珀河和魯爾河水量豐富而充沛,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與煤炭資源結合,促進了魯爾區化學工業的發展
2.《背誦》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
(1)自然條件:a豐富的煤炭資源b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條件:a水路交通便利b市場廣闊c勞動力充足d便於從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入鐵礦e農業基礎較好
3.《背誦》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內因:a產業結構單一b環境污染加劇
外因:a世界性鋼鐵過剩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新科技革命沖擊
4. 《背誦》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
(2)治理環境污染,加劇環境管理,營造綠色空間。
(3)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考點11.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1.經濟發展快
(1)《背誦》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長三角 珠三角
相同點 自然條件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社會經濟條件 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農業基礎較好、國家政策支持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農業
基礎較好、國家政策支持
不同點 社會經濟條件 科技水平較高、開發歷史悠久 經濟腹地 毗鄰港澳、東南亞
多僑鄉
(2)《背誦》珠三角、長三角發展中遇到的共同的資源-礦物能源短缺,解決措施
開源: a跨區域調配資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b開發新能源
節流:a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b提高能源利用率
c淘汰耗能多產業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一降三升二主導)
分類 內容 產業結構的演化(比重的變化)
第一產業 農業 下降
第二產業 工業和建築業 主導地位
第三產業 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 明顯上升
(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展
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的工業體系。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體系及主要工業部門

2.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進程
從根本上說,城市化水平是由經濟水平決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化進程也有不同的特點。現就改革開放前後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特點作一比較:
歷史階段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後
城市人口 少 多
城市數目 少 多
城市規模 小 大
城市密度 小 大,出現城市群
城市化速度 慢 快
城市化水平 低 高
原因 經濟發展緩慢 經濟發展速度快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與工業化
城市化與工業化密切相關,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圖
3.問題與對策《閱讀》
問題 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人地矛盾加劇 重復建設突出
具體表現 (1)環境污染有加重趨勢;(2)部分城市和地區缺水嚴重(水質性缺水) 由於土地開發過熱,農業用地急劇減少,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耕地急劇下降,人地矛盾加劇 一些城鎮盲目擴大規模,追求基礎設施和服務自成體系,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復建設以及投資的巨大浪費
方案 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 搞好城鎮和區域規劃
具體措施 建設「青山藍天碧水工程」,採取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保護水土資源 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加強第一產業;注重調整第二產業結構,利用技術、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並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1)防止建成區的盲目擴大,確保比較理想的空間發展形態;(2)城鎮規模要適度;(3)城鎮布局要合理,加強不同地域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可持續的空間協調發展模式
專題三、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知道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地球等內容。它使人類對自然演化過程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捕捉、監測、描述、表達的能力迅速提高,從而使虛擬和模擬現實世界成為可能的一種現代技術手段。
2.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1)資源普查: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的調查、農作物的估產、全球氣候變化的觀測、災害監測、重大工程的建設等。
(2)災害和環境監測:遙感監測的區域范圍大,獲取環境和災害信息快速准確,能夠及時發現環境和災害的變化。具有監測范圍廣、時效快、精度高、連續性強特點。①水污染:對同一流域水體污染歷史和趨勢作出研究和分析。②沙塵暴:沙塵暴的起源、移動和擴散的過程。
3.知道全球定位系統(GPS)概念及其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由3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即空間部分、地面監控系統和用戶設備部分。它是利用衛星網路來獲得地面某點的經緯度和高程的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與導航。其中空間衛星系統由24顆衛星組成,工作衛星21顆,備用衛星3顆。
4.知道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是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主要功能: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決策應用等,能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地物空間分布及位置分析、趨勢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擬結果等。
5.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1)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2)城市規劃;(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4)城市抗震防災;(5)城市環境管理。
6.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㈥ 急急急!高中地理一共幾本書必修和選修的都算上!

共10本。

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課時)七個模塊組成。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

(6)地理必修三一共多少字擴展閱讀:

高中地理要求規定:

1、報考普通高校相關專業(如地學、環境、農林、水利、經濟、管理、新聞、旅遊、軍事等)的學生必須修滿地理選修課程4學分。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

3、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㈦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幾本書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三本書。

它們分別是: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7)地理必修三一共多少字擴展閱讀:

學習地理有如下的重點內容:

地理基本概念: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對這類概念特別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

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線的分析應用、各類經濟圖表的繪制與判讀、各種地理示意圖的繪制與判讀、圖文轉換與圖圖轉換能力等等。

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㈧ 高中地理 必修 選修 加起來一共有幾本書

必修三本 一到三 選修 :海洋地理 旅遊地理 環境保護 自然災害 宇宙與地球 城鄉規劃 六本

閱讀全文

與地理必修三一共多少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