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中位於中國哪個方向
漢中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從行政上劃分屬於西北五省的陝西省,從人文地理上劃分屬於中國西南地區,因為處於秦嶺以南地區,語言為西南官話四川話。
⑵ 我國人文地理分界線
阿爾泰山
我國與蒙古國界山,中國境內部分主要在新疆綿延。
大興安嶺
林草分界線、黑龍江與內蒙古界山、胡煥庸線、農牧交錯帶、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第二三地形階梯分界。
小興安嶺
與黑龍江南岸並行的橫向山脈,東北平原馬蹄形框架的組成部分。
長白山
我國東北與朝鮮半島之間一列呈東北—西南走向山脈,貫穿我國東北三省,以及朝鮮半島北部,是東北平原三大水系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源頭和分水嶺。
陰山
一道巨大的山系,從寧夏延伸到內蒙古、河北省北部,農牧交錯分界、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內流區與外流區、農區與牧區分界線
燕山
農牧分界線之一,華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分界,北京重要的北部屏障。
太行山
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分界,山西與河北、地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分為北太行、西太行和南太行,王屋山、中條山有時被視為其支脈。
天山
天山山系,跨中亞和中國,我國境內天山約有2400公里,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分界,也將新疆大體分成兩大部分。
昆侖山
昆侖山在漢代主要指的是新疆西部的昆侖山部分,清代以來將塔里木盆地與青藏高原之間的巨大山,及其延伸部分稱為昆侖山。昆侖山脈在塔里木盆地西端與阿爾金山分叉,有時也將阿爾金山視為昆侖山的支脈。西昆侖為新疆、西藏界山,青海聲境內的東昆侖為塔里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區的分界。
祁連山
蒙古語中即為「天山」之意,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與河西走廊的分界,甘肅和青海的界山。
秦嶺
中國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沒有之一,從甘肅南部延伸到河南省西部,劃分了亞熱帶與暖溫帶,又是我國著名的人文地理分界線。
大巴山
常常與秦嶺合稱「秦巴山區」,是漢中盆地與四川盆地界山,也是陝西與四川分界。
大別山
秦嶺在河南、湖北、安徽的分叉,是三省交界地帶的咽喉。
巫山
被長江切開,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也是地形二三階梯的分界
雪峰山
位於湖南省西南部,地形二三階梯分界線,貴州和湖南邊界附近。
天目山
安徽東南部和浙江西北部的分界,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分界。
武夷山
江西、福建兩省邊界,我國大陸東南部最長、海拔最高的山脈。
羅霄山
湖南和江西界山,主要位於江西境內。
南嶺
並非一道山,而是對湖南、廣西、江西、廣東交界出一系列橫向山脈的泛稱,與北嶺——秦嶺相對,是我國又一條重要的東西向地理分界線,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嶺,也是湖南、江西與兩廣的界山。
橫斷山
橫斷山並非一條山脈,而是對西藏、四川、雲南交界處一系列南北向山脈的總稱,是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過渡,許多大江大河在這里南北穿行,形成了最壯觀的山河並行的風景。
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西部、中段,是我國與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邊境界山,東段主要在我國藏東南境內,著名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即從山脈東段繞過。南亞著名的印度河、恆河,主要從喜馬拉雅山發源,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限,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脈,坐擁10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之一。
台灣山脈
位於台灣島中央,是我國東南地區海拔最高的山體,擁有多座接近4000米的高峰,其中海拔3997米的玉山為東南第一高山,封頂常有積雪,是東南地區最接近雪山高度的山峰。
⑶ 陝西安康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秦巴山間,漢水之濱,九山半水半分田,亞熱帶氣候,潮濕溫暖,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山區則是玉米、洋芋為主,近年來交通建設發展迅猛,是多條鐵路、高速公路的樞紐地區。
⑷ 漢中原本是屬於巴蜀地區,為啥會被劃入了陝西省
漢中地區,位於秦嶺之南,大巴上以北,在地理上屬於南方地區。在氣候上,漢中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而關中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漢中地區的人文地理也和巴蜀地區接近,例如漢中部分地區的方言就屬於西南官話;漢中的飲食習慣和關中有很大不同,關中地區習慣吃麵食,而漢中人習慣米飯。
漢中平原
當然,將漢中劃入陝西省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四川的割據政權還是不斷出現。元朝末年的明玉珍建立「大夏」;明朝末年的張獻忠建立「大西」。四川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有利於割據政權的存在。在抗戰時期,這種地形保住了中國抗戰的有生力量——遷都重慶,學校內遷,企業內遷。
⑸ 陝西漢中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與甘肅、四川毗鄰,中部為盆地,中國古代稱為「江淮河漢」四大河流之一的漢江,流經漢中、安康和荊襄大地,匯入長江,成為長江最長、最大支流。全市轄漢台、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1個縣區,總人口373萬。市域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其中盆地佔6%,淺山丘陵佔36%,中高山區佔58%。
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西北與西南、東南的通道和輻射川陝甘鄂的主要物資、信息集散地之一。漢中景色秀麗。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地改市。
漢中曾經是商朝的方國,秦國時的漢中郡,此後又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為漢中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被譽為世界交通史,文化史上「奇跡」與「瑰寶」的褒斜棧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漢劉邦的拜將台及其為漢王時的宮殿遺址古漢台,還有眾多的歷史名人墓地,祠堂。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盆地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體濕潤,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氣溫14℃,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
漢中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與關中差異較大,古代建築具有南北兼備的風格,民居多樣,生活習俗頗具江南風采。在這里端午節賽龍舟,在陝北和關中是看不到的,飲食習俗也與四川接近,巴山的鑼鼓草、漢中的瑞公戲、西鄉的刺綉挑花都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洋縣的黑米和香米,古為貢米,如今成為普通百姓的大眾食品。
⑹ 當代名人對漢中的評價
漢中文化應該提煉出定位和升華自己的精神主題,以集中、深刻、鮮明地彰顯自己。提煉漢中文化的精神主題,需要分析漢中屬性上的特點,還要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審視。
(一)漢中文化從屬性上看有以下特點:
漢中文化是漢中這塊土地上的,同時又兼容並蓄外來的優秀文化。漢中文化是漢中這塊土地上歷代人民的思想觀點和實踐的結晶。漢中處於巴蜀、荊楚、秦隴和中原的接壤處,特殊的地域在賦予漢中文化極具個性的同時,又使漢中文化更富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漢中文化在與周邊文化的相互碰撞中,一方面頑強地表現自己的固有個性魅力,一方面吸收接納外圈文化的精華。它與巴蜀文化結盟,與荊楚文化相繼相承,與秦隴文化交流,與中原文化匯集。它集百花於一束,熔眾家為一爐,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亦秦亦楚,亦巴亦蜀,在包容和吸收中發展,展示著鮮活的生命力。
漢中文化是在漢中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同時,社會主義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又為漢中文化注入了時代內容。「惟天有漢,監亦有光」,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漢水流域自遠古的舊石器時代以來就有人類棲息繁衍。不斷生長和繁榮的漢中文化,展示了無窮的魅力。梁山文化、棧道精神、絲綢之路、造紙發明、諸葛亮的智慧,屈原、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蘇軾、歐陽修的詩魂,還有漢代、三國、抗日戰爭等威武雄壯的歷史話劇。雖然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漢中、漢朝、漢民族、漢文化之間已顯示出深刻的歷史關聯。這些都豐富和凝煉了漢中文化的精緻內涵。而解放以來,特別是新時期以來,漢中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其它社會事業的發展中,也充分展示了改革開放、快速發展和與時俱進精神風貌。
漢中文化是漢中過去發展的內在精神,同時也是漢中未來發展的深刻動力。作為精神層面上的文化是物質文明發展的血脈和靈魂。漢中經濟社會的歷史發展是漢中文化內在精神的表現和張揚,同樣的道理,人們所期盼的漢中未來發展也必然是以漢中的文化精神為動力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漢中文化是現實的,也是理想的,它含有對未來美好前景的期盼。
(二)提煉漢中文化的精神,有以下視角:
歷史視角。漢中的歷史文化,對漢中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兩漢三國文化,給漢中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歷史特色。凝聚漢中文化的精神,不能不考慮歷史的文化積淀。歷史視角賦予了漢中文化源遠流長的底蘊和厚重感。
現代視角。定位漢中文化不能停留在歷史的秉賦上,還要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反映出人民群眾不斷增長著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現代視角賦予漢中文化以與時俱進的發展朝氣和活力。
生態環境視角。漢中的生態在全國的范圍內獨具優勢,也很多標志性的東西,如生物多樣化、大熊貓、朱䴉、南水北調等等。這種生態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積累了豐富的生態文明素材,這是漢中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且是漢中文化的鮮明特色。
漢中文化還有自我定位和外部評價的問題。自我定位多帶溢美和理想的成分,外部評價是外部對漢中文化的認可程度。這兩個方面也要結合起來。漢中文化的自我定位我們講的很多,但講歷史的多,講發展的少一些。外部對漢中文化的評價,認可的主要是歷史和綠色。
綜合前述的分析,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發展應該是漢中文化精神的構成要素。但概括、凝練的主題文字還要認真考慮。這里試提出「歷史名城,綠色之都」以拋磚引玉。
「歷史名城」涵蓋了漢中深厚的文化積淀,名副其實,也利用和張揚了「中華歷史文化名城」的名氣。「綠色之都」彰顯了漢中的生態環境特點。因為綠色是人居、休閑的佳境,也是現代經濟進步的條件和內在精神,因此,「綠色之都」也就含有休閑、發展的意蘊。「歷史名城,綠色之都」讀起來琅琅上口,明快易記
⑺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
自然地理:氣候(光照、降水、熱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徵)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聚落,交通,商業貿易,產業,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7)漢中的人文地理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⑻ 漢中有哪些景點
陝西漢中排名第一的景區應該就武侯祠。
武侯祠的歷史非常的悠久,遠在公元前263年,諸葛亮死後第29年劉禪下詔立祠,後來也就用武侯祠來紀念諸葛亮。
下詔立祠之後按照諸葛亮的遺願選址定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平祠,靠近諸葛亮的武侯墓,這是全國唯一有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寺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的美稱,其他武侯祠有成都武侯祠、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
所以從歷史悠久來看漢中武侯祠無疑是全國排名第一。漢中歷史悠久,有“天漢”“漢人老家”“朱䴉之鄉”之稱,也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勉縣武侯祠,位於陝西漢中勉縣,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中武侯祠,有3大特色好玩的地方特色3: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
殿供奉諸葛亮塑像,關興、張苞侍立左右,上懸“大漢一人”、“天下奇才”、“山高水長”等匾額及諸多楹聯,祠內存有歷代名人墨客珍貴石刻,馮玉祥將軍題寫“成大事一生小心謹慎,仰風流於遺跡萬古清高”。
走出正殿不遠,前有一座城樓,是琴樓,仿“空城計”故事而建,上懸匾額“高山流水”,存有古石琴一張。再往前,即祠廟牌坊,正面書“漢丞相諸葛武鄉忠武侯祠”、背面書“天下第一流”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