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0年前的人埋在土裡,現在沒有墓,怎麼樣可以找到
人死後埋在土裡骨頭爛的是很慢的,如果埋的地方水汽很大,那麼就會加速骨頭的腐爛,如果是比較乾爽的地方,骨頭會持續很多年都不腐爛的,有的二十,三十年過後。打開墓地,還是會和剛埋下的時候基本一樣的。所以骨頭多久會腐爛沒,要看在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如果墓室封閉的好,裡面空氣很少,也有可能一直保存下去。
1、寒冷乾燥的地方,屍體腐爛程度會慢一點。
2、一般情況,埋在土裡的屍體,8-9天後開始腐爛,2個多月就會腐爛成白骨。
3、那要看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了,乾燥密封的環境,可保存幾百年、上千年,潮濕的環境,有蟲子的環境,就很快了。
4、這由很多因素所決定,墓葬的密閉程度,土壤的透水性,地下水是否存在,屍體入葬前是否經過處理都決定其腐敗速度,有的墓葬打開後屍骨無存,而有的墓葬打開後如同當年,難以置信。
2. 親戚死了埋到我家地理范毛病么
人去世後埋在哪裡是沒有是沒什麼影響的,人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來於自然,歸於自然,人死後身體的物質成分又參與自然界物質的循環。人們以為人死後埋在哪裡有一些影響,那隻是愚昧無知的迷信意識在作怪而已,因此你家親戚死了埋在你家地里沒什麼毛病,你大可放心。
3. 老人過世埋葬在山上地理上有什麼講究
老人過世,埋葬在山上,地理上有什麼講究?坐北朝南面相太陽。
4. 中國歷朝(代)墓葬地理分布.結構.別忽悠哥的分......
中國以漢族為主體,漢族古稱華夏族。華夏起源於五千餘年的黃河中下游的炎黃部落,故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
漢族歷行土葬。這一傳統與農業地理條件及其文化相關。漢族興起於中原,這里土地肥沃,視土地為生命之本,所謂「天為父、地為母」。《易經》「天者無所不覆,地者無所不載」之說。在農業民族看來,土地具有「生育」功能。人死後,埋入地中是使死者看得到安息並使靈魂寄居的場所,因此也有必要保存屍體於土中,以待靈魂的歸來。
據考古學家現有的資料表明,中國最早的土葬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但這只能證明那時已有了土葬,而並不能否認其它葬式(如火葬、野葬等)是否也同時存在,甚至何者是更主要的葬式。要知道,山頂洞人尚不是農業居民。
仰韶人已是穩定的農業居民,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遺址給我們留下了大量有規劃的整齊的公共墓地。這一土葬傳統為夏、商、周所繼承。土葬的起源和原始人對土地的某種(文化)認識相關,這一葬式在爾後的農業民族那裡被強化,作為通行的葬式固定下來則與穩定的定居農業相聯系。
進入文明社會,土葬又最能體現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最能寄託人的「追思」、「孝一類情感,並作為人心治理的一類手段(如儒家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焉。」),因而受到歷代王朝的保護。等等這些原因便造成了漢民族根深蒂固的土葬文化傳統
在中國古代,不僅漢族歷行土葬,諸如匈奴、突厥、回紇、苗等也都以土葬為主要葬式
我國形式的演變
殯葬形式的演變,一是殯形式的演變,二是葬形式的演變。
它們既反映了人類對自居存在的認識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社會財富、等級關系對殯葬的滲透、影響。
作為殯的形式、我們通過民俗學和考古學等資料得知。古人從來是將喪事當作一類社會活動乃至娛樂活動來進行的。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在喪事中熱熱鬧鬧地大辦一番,諸如弔唁、巫術、跳屍(娛屍)、唱祭、祈禱、送殯等,盡情地渲泄。後世發展出飯含、小殮、大殮、喪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國歷朝對此都有許多相應的禮制規范。
作為葬形式的演變,最突出的是厚葬。它表現在墳墓、墓前擺設、陪葬物等方面,它所極力要顯示的是社會等級貴賤的區別。
夏、商、周三代以前,「墓而無墳」(《禮記.檀弓上》),即墓上不起墳堆,也不立碑,但墓中的陪葬品習俗則早已有之,且在殷墟就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春秋戰國之際,開始出現墳。《禮記.檀弓上》載:孔子合葬他的父母後,解釋他為什麼要造墳:「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謂四處奔波之人),不可以弗識(,留標志)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四尺約合現在一尺左右。由於是一個小土堆,一場大雨就被涮平,家人只好又重新堆土,可見起墳的原初意義是留有明顯標志,以便祭奠。到戰國時期,就普遍流行墳丘式的墓葬,而且越修越壯觀。《墨子.節葬下》描述當時的厚葬是「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丘隴必巨。」各國君主、貴戚為了示威、示尊、示富於天下,也紛紛在墳丘上大肆炫耀攀比。《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載:秦始皇動用72萬人為自己建造墳墓,「墳高五十丈,周回五里余,號曰『皇陵』,至今尚在。陵者,山陵也。後世奢侈帝王皆效法之。」
為限制墳墓規模的無限制攀比,並使「貴賤有差」,各朝代也在禮、法上予以規定。如《漢律》規定:「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開元禮》規定:一品官坑高一丈八尺,二品以下,每低一品減二尺,六品以下八尺。宋、元、明、清大體沿用此規定。同時,帝陵的墓中建得如同宮殿,稱為「地宮」;地上也修有宮殿式建築,如同皇宮。明十三陵和清東陵是迄今保存得較完好的帝陵及其宮殿式建築。
與巍峨的墳墓相配套的,是墓前神道兩旁陳列著的石刻群。(宋)高承《事物紀原》曰:「……秦漢以來,帝王寢有石麟、大象、辟邪、馬之屬。人臣墓有石人、羊、虎、柱之類,皆喪飾墳隴,如生前儀衛。」說得很明白,這些東西是要使死者「如生前「一樣顯赫於人的。墳已成為等級和財富的代表。
我國民族的殯葬風俗
少數民族的葬式風俗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水葬:是中國古代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的喪葬形式,它是將死者投於水中,任其漂流。這些民族一般都生活在深谷大河之畔,以漁業為生,視江河為自己生命的源泉與歸宿,因而棄死者於水中。由於這一葬式有污水源,逐漸受到禁止,後來消失。
2.天葬:又名露葬或鳥葬,是我國歷史上一些少數民族奉行的葬式。天葬以藏族地區最為普遍。其儀式是:人死後,覆以衣被,獻以酥油,延請喇嘛念經超度;
出殯時送屍體至喇嘛寺,將屍體置於專設的天葬台上以飼鷲鷹,以被食盡為吉祥,號曰「升天」。我國古代,蒙古族、南嶺以南、契丹族都普遍實行過天葬。
3.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特殊葬式,它是將木樁釘在懸崖峭壁上,然後將煢木擱置於木樁之上,或者將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岩洞之中。 懸棺葬的葬地都是選在面臨江河的絕壁高岩之上,其葬具有兩類:一類為一般棺材;另一類為船棺,長度為2-3米,寬約半米多,形似一隻船。
據史料和考古發現,我國兩湖、贛、皖、浙、閩、台、兩廣、黔、川以及陝西等的高岩絕壁的山區都曾有過懸棺葬的習俗。懸棺葬的人們認為,屍體放在懸岩絕壁的高處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防止人、獸的侵擾;同時他們以為「彌高者以為至孝」;他們還相信把棺懸於高岩上,「子孫高顯」,萬事趨吉。這些民族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讓祖先的靈魂來保佑、降福於自己。
中國歷史上的殯葬改革
佛教的傳入與火葬
所謂殯葬改革,是指人們對殯、禮、葬式和喪事活動規范的改變。因為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根據某一觀念而進行的,所以也涉及到人們觀念的改革。在中國殯葬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土葬和火葬、隆喪厚葬和簡喪薄葬的對立;以及近代西方思想傳入後所引起的變化。人們的對於死亡的西方思想傳入後所引起的變化。於其中,人們的對於死亡的觀念表現得最為充分。佛教的傳入和火葬就是一個明顯例證。
已如前述,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或農業民族)傳統流行土葬,以致將焚屍視為奇恥大辱和最嚴厲的刑罰之一。如:戰國時期燕軍圍攻齊國即墨城,掘齊人冢墓,焚其屍,齊人「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百十倍。」(《史記.田單列傳》)但我國古代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卻流行火葬。
火葬,又名火化、焚化。《墨子.節葬下》載:「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和熏上,謂之登遐(升天為仙),然後成孝子。」儀渠也作「義渠」,今甘肅慶陽縣西南。這一帶的火化風俗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如1945年在甘肅臨洮縣寺窪山的史前遺址時,出土了一個盛有人類骨灰的灰色大陶罐。但是,這些少數民族一旦受到中原更先進的漢文化的影響,也多逐漸接受土葬了。
中原地區,較大規模地流行火葬是東漢佛學東移,人們的死亡觀念發生了較大變化之後。佛教視肉體為「不潔凈」之物,是靈魂的牢籠;它那無窮的慾望阻礙人的靈魂進入一種高度寂凈狀態;為求得靈魂的超脫,軀體無須保留,火化之是最徹底的辦法。僧徒死後依教規必須焚化,後擴大到民間,甚至皇室成員也有火葬。如五代後晉皇帝石敬塘,其妻死,皇兒便焚其骨「穿地而葬焉。」
宋代以後,火葬在相當地方成俗。如《水滸傳》中就有武大郎死後被送至化人廠去焚化了。這表明當時已有了專門的火葬場。當然,這一葬式的普遍流行也和一些地方的人多地少相關。如《宋史.禮志》載: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河東即今山西。《馬可波羅游記》載,元朝時我國北至寧夏、西到四川、東到山東、南到浙江的廣大地區盛行火葬。
唐中、後葉,韓愈以儒家「道統」繼承人自居率先反佛,指責當時的社會僧徒甚眾,不事稼穡,巧言游食,不事君臣,父子夫婦之禮(即不承擔應有的社會義務),大有悖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來的中國文化。
到宋、明理學興起,儒學再次復興,與佛教的廣泛傳播相伴隨的火葬自然也就在被指責撻伐之列了。
宋太祖建隆三年(692年)曾敕令:「近世以來率多火葬,甚違典禮,自今宜禁絕」(《東都事略.太祖記》。南宋高宗時大臣奏,要求朝廷採取措施,「貧無葬地者,許以官地安葬」(《宋史.禮志》)。但資料顯示,宋、元兩朝時民間的火葬仍極流行。且由於火葬不佔地、省錢、省人力,故頗為相當一些地方的貧苦民眾所接受。
據《金史》載,此時的北邊的女真人流行火葬,稱為「燒飯」。
明、清兩代,對火葬之禁尤嚴,視為「有失人倫」。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下令,禁止浙江等處的水葬和火葬,違者治以重罪。《明律.禮律》規定:「其從尊長遺言將屍燒化及棄置水中,杖一百。」即便是去世長者「有遺言」也不許,可見當時浙江一帶對火葬乃至水葬頗為根深蒂固,並無畏懼、厭惡之感。《明律.刑律.盜賊》則強行規定:其子孫毀棄(即火葬、水葬)祖父母、父母及奴婢、僱工人毀棄家長死屍者斬。無遺言而孫人等擅行火葬、水葬要殺頭,這是相當嚴厲了。《明史.禮志》規定:「若貧無地者,所在官司擇寬闊閑地為義冢,俾之葬埋。或有宦遊遠方,不能歸葬者,官給力費以昆之。」
至此,殯葬又一次被提高到「人倫」即道德和社會治理的高度予以考慮,其理論源頭仍是孔子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焉,」
中國歷史上隆喪厚葬與簡喪薄葬的對立
隆喪厚葬,指喪事中停殯日長(又稱久喪)、隆重奢侈、宏大的墓室和高大墳墓、陪葬物豐盛(乃至人殉)的殯葬習俗。與之對立的則是簡喪薄葬。
中國至少從殷商以來就有隆喪厚葬的傳統,從隆商(今河南安陽)發掘的隆商王室、遺族的墓葬,其寬大的墓壙、豐富而精美的陪葬物,以及眾多的人殉(有的一墓人殉竟多達百餘人,被認為可能是商王之墓)表明,當時雄踞中原的殷商人盛行的隆喪厚葬。
隆喪厚葬成為中國殯葬風俗的傳統,經久不絕,有多方面的社會因素:
其一是中國古代社會財富較豐富,中原地區的農業歷來非常發達,這就為大肆操辦喪事提供了必須的財物。
其二是「孝」文化的影響。自夏、商、周三代,中國的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一直就是社會基本的政治、行政、軍事合一的組織結構,從這種「家即國」、「國即家」的宗法制度中發展出了「孝」文化,其意在時刻申明並強化這一制度。
其三是中國一般能獲得較長時期的社會穩定,社會安定幾十乃至一二百年是常事,使人們將喪事當成一種社會娛樂、聯系的活動來進行,並以此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財富及「孝」心提供了可能。
由於隆喪厚葬需要有相當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故歷來的中國社會隆喪厚葬都是由皇室、貴戚、富商大賈率先推動的。如秦始皇陵,目前出土的還只是陪葬墓之一,已出土的陪葬俑、步兵、車兵、騎兵陶俑就多達近萬件,馬俑五百餘匹,木質戰車一百三十多輛。而且,兵、馬之俑與真人、真馬的高度大小相當。據有人推測,象這樣的陪葬墓的秦始皇陵的前後左右應各有一座(已挖掘的位置在正東)。如果將秦皇陵全部挖掘,其陪葬品還不知有多少。漢景帝時洛陽賭徒劇孟,其母死,參加送殯者多達官富豪,光所乘的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轟動洛陽。時人乃至以此觀劇孟的交際能力和為人們所尊敬程度。這一隆喪厚葬之風歷代沿襲,迄至明、清,即便今日亦大有熱衷者。
但是,由於隆喪厚葬浪費人力、物力,鼓起社會的鋪張奢侈之風,因而歷代都有反對者。早在春秋時墨子就極力反對,並提倡「節葬」,並反對鬼神之說,著有《論衡》一書。北宋名相歐陽修還提出「祭之豐,不如養之豐也。」後世遂由此演為「厚養薄葬」的主張。同時,中國歷史上也不乏以實際行動反對隆喪厚葬奢侈之風者。漢文這帝遺詔薄葬,改守制三年為二十七日,「出臨三日,皆釋服。」(《漢書.文帝本紀》),即出葬後三日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漢武帝時,天下奢侈及隆喪厚葬之風日盛一日,這與漢武帝本人的奢侈和大造墓地有關系,當時有個叫楊王孫的人,家有千金之業,臨終,憤世風之奢靡,隆喪厚葬之費財,囑兒子,死後實行裸葬。即:將屍體裝入囊中,入土後,從腳下抽出布囊,使裸體葬入土壤中,例子說,葬禮是應該有的,但現在的人厚葬實在太過份了。所以「一味以裸葬,將以矯世也。」(《漢書.楊王孫傳》)。漢末諫議大夫貢禹向漢武帝上書,痛陳厚葬之風對社會經濟的危害性以及民風的腐蝕作用,並強烈地反對隆喪厚葬。他認造成這樣的情況,責任在皇帝帶的頭,「過自上生」,漢武帝,昭帝,宣帝陵的營造都奢侈過度,「大失禮逆無心」。(《漢書.貢禹傳》)。無奈頹風難挽,西漢王朝不久就覆亡了。
各朝代開國之初,民風儉相,社會經濟極待恢復,朝廷為休養生息,故歷朝開國幾代帝王都能大力提倡簡喪薄葬,並大體能行之效。如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高宗等都提倡過「薄葬」。但朝代進入中,後期,隆喪厚葬這風就伴隨著整個社會的奢侈之風一同成長起來。直到該朝代垮台。新朝代建立,新一輪循環又重新開始。
這一隆喪厚葬和簡喪薄葬相互對立的模式大體被歷朝所承襲。
隆喪厚葬又離不開土葬。因而,它總是藉助於土葬的形式而肆虐的。
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與殯葬變化
5. 爺爺奶奶死後幾個叔叔非要埋在我家地理會不會對我家裡人有凶氣
1,人住的是陽宅,死人埋得地方時陰宅,不能混了
2,埋人要請風水先生看看,免得犯了忌諱
3,最好不要埋家裡,對活人死人都不好
6. 為什麼人死了在埋的時侯要看時間和地理
因為好的陰宅對於後人家人是有所裨益的,假如先人葬在蜻蜓點水的穴,那可能就成為僵屍了。據說,朱元璋當年活葬了他的母親,葬在那個龍脈一定是活人才能得到帝位,其實那時候陳友諒等人比他厲害的多,但是或許這些幫助了他得到帝位。風水其實比較重要,就和中葯一樣,信的人說是學問,不信的人說是迷信,但是不可全信不可不信。自己心中有所立場也很重要
7. 人死了為什麼要埋在地理
這是古時候的習俗:入土為安。
並不是所有民族都是這習慣,藏族有天葬,就是人死後把屍體放在草原上讓鷹之類的生物啄食,意味歸天。你應該聽過崖葬吧,就是把人的屍體裝在石棺里,然後用辦法吊在懸崖壁上。世界上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處理方法,這個是習俗,入土為安的說法只是個大眾做法。
8. 古人十分重視墓葬,風水學中選墓地有什麼講究
風水在古代被稱做堪輿,據說風水師以晉代的郭濮為祖師,這並不是說晉代之前沒有風水之事,而是晉代之前並沒有一部完整的風水學說的著作問世,直到郭濮的《葬經》問世,其中提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也是風水一詞的最早出處。
再加上古代人認為山川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故葬入風水寶地可以使天人相感福蔭後人,於是尋找風水寶地便成了歷代皇帝在位時的任務之一,當然歷代的皇陵葬法也不盡相同,漢朝時直接封土為陵,唐朝時國力強盛開山為陵,宋朝時號稱節約民力不管什麼皇陵一律只有七個月的工期等等,而且還要根據當時朝代的五德相配,比如唐朝時以土德,宋朝時以火德,明朝時也以火德,清朝以水德等等。
明長陵
另外就是還要考慮皇帝的生辰八字和姓氏等等,比如朱棣的長陵原來並不在天壽山那邊,只不過原來風水師廖均卿選擇的地方有個叫屠家嶺和帶狼字名的地方,於是被舍棄,選擇了天壽山南麓做為長陵的主墓地。
9. 風水學中,什麼樣的地理形勢才是特地,可以作安葬地
重回中國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葬書》是東晉的郭璞所著,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三部分,全文不到兩萬字,系統地闡述了風水學的理論。這是外篇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重申舊義,講述的是選擇可作安葬地與不可安葬之地的指導原則。
在那重巒疊嶂之地,山一重又一重,山的分支眾多,如何選擇埋葬地呢?最根本的指導原則:選擇其中不一樣,不同於其他的「特地」。何謂特地?聖人學識淵博,但也是人;麒麟雖能活兩千年,但也是獸類;鳳凰雖能浴火重生,但還是鳥類。那麼多山都聚在一起,就像群食的魚類般眾多。就需要選擇其中毛骨廳秀、神氣俊雅的,不同於周圍山巒的山。就像人群之中的聖人,獸群中的麒麟,鳥群中的鳳凰一般,這才是特地。何謂毛骨廳秀,神氣俊雅?這就得靠風水學的知識來判斷。毛指山上的植物,骨指山中的石頭。若是植物眾多,繁盛;石頭濕潤有光澤。生氣在其中運行,不見死氣,這就是特地。具體的選擇原則如下:
大則特小,小則特大
眾山都很小的話,那最大的那座山就是特地,選用大山;若眾山都很大的話,那最小的那座山就是特地,選用小山。
參形雜勢,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高低不平的地形,雜亂不齊的地勢,這說的是難以區分穴位的好壞;主指的是氣勢停留之地,可作埋葬地的風水寶地。客指的是寶地四周的陪襯物。主和客是一般模樣,難以分辨。這兩類情況都因氣勢雜亂,不可葬。
夫支欲伏於地中,壠欲峙於地上
那山脈的分支不斷往下,好像要鑽入地底下躲起來;那山峰聳立,好像要挺直身軀,峙立在地面上。伏者隱而不見,峙者高高聳立,這說的是山脈走勢的不同模式。這是好的氣勢所塑造的情景,可葬。
支城之止,平夷如掌
山峰相連,就像城牆。支城指的是山的分支和山峰。山沿著走勢,海拔不斷降低,氣勢也隨著運行。等到平地,氣在此停留。支(山的分支)與城(高山)的葬法雖有不同,但共同點都是選擇在氣停留的平地。有口訣說:斷續續斷,氧受於坦;起伏伏起,氣受於平。風水學大師李淳風說:來不來,坦中裁;住不住,平中取。或者說:來來來,堆堆堆;慢中取,坦中裁。這些說法都是相同的含義,說的是支與城下的平地如手掌般平坦,是可葬之地。
故支葬其額,城葬其麓
山的分支(支)葬在頂部,山峰(城)葬在山腳下。這是因為地勢的不同,山的分支地勢較緩,需要靠近來乘生氣(急之);山峰的地勢較陡峭,氣勢急,需要遠離來迴避過多的生氣(緩之)。《金牛》一書說:緩處何妨安絕頂,急時不怕葬深泥。若山勢平緩,葬在山頂都沒事;若山勢陡峻,葬在深泥之中也不怕。
卜支如首,眩壠如足
所說的如首,如足,也就是山頂山腳的意思。說的還是分支應該葬在山頂,高山應該葬在山腳下。眩,讓人眼花,壠,高山。眩壠描述的是山高得讓人眼花。
形氣不經,氣脫如逐
支城的安葬,需要因山的形勢而定。都有固定的指導原則,若是不按照這原則,不看地形氣勢,或在山峰頂上安葬,或在分支的山腳安葬。這就不能達到聚生氣的目的,生氣就會消散,如奔騰的野馬。不僅不能給墓主人帶來福澤,反而降禍給墓主人。
參考:網頁鏈接
10. 怎麼樣看安葬的墳墓所在的地理位置的好壞呢怎麼樣選擇墳墓的安葬的好的地理位置呢
建造墳墓時,首先要從選擇墓地開始。因為墳墓就是陰極,所以如查選擇陽光照不到的地點,其家運就無法冒隆。下面就來針對選擇地時的兇相或吉相加以說明。 要先擇從早上到下午一點半,陽光都能照射的地方才為吉相。 要選擇寬兩坪以上--十坪之間,且會形成直角的地方,才為吉相。 要在墓地建造界線。沒有界線的墳墓,主很容易與他人發生糾葛。 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建造圍牆,然而入口一定要在正中央。沒有入口的墳墓,主家運也無法發展。 墓地的入口,以朝向南、東南及東南偏南為吉相。 有高壓線通過的墓地,主家運衰退。 附近因有大樹遮蔽天日,而整天見不到陽光的長青草的紅土地,才為吉相。 墓地的土質,是屬於古代或舊墓土時,就要從吉方運來新土加以取代。 建築在山的凌線或山頂的墳墓,主會因財產的保全和繼承人的問題,而帶來勞苦之兇相。 墳高的墓地,主家運無法進展。如果是因周圍的關系而不得不填高時,也只能填高一尺。 以高牆圍起來的墓地,主會遠離社會而形成孤立無援的局面。 附近有濃蔭密布的大樹,像帽子似地覆蓋著石碑的墳墓,主家中會出現罹患胸部或腹部疾病的患者。因墓地內的樹木是屬於兇相,如果不加以砍伐的話,其樹木越大,則財產越少。 墓附近的雜草,如果蔓延到自家墓地內的先端時,就會變成兇相,主其家中會出現身體虛弱的人或病人。所墓地一年至少要清掃一次。 有水從周圍高處流下的墓地,是為兇相。主其家中經常有病弱者出現。所以選擇墓地時,應該要避免這種地形。 在整塊墓地上,鋪設石板、水泥石頭時,主其家中入不敷出,是為散財之兇相。 拜墓時的注意事項 因為墳墓既不是石頭也不是物品,所以一定要把它當做人或神來加以祭拜。換句話來說,無論拜墓時或早晚在家中的神案前燒香祭拜時,都要呼喚他的名字、向他問候,這才是正確的供奉祭拜法。 帶子女一起拜墓,主子孫冒隆。 拜墓時刻,以午前最好,下午三點以後,就要加以避免。 順道來參拜,這是不好的。 靈骨寄存在寺廟的靈骨塔內時,一定要先進入正堂參拜眾神,然後再去祭祀祖先。 墓地的雜草要清除干凈(從周圍向中央清除)。 清掃完畢之後,就要按照該地的風俗或宗教習慣來加以膜拜。 經常把碗或容器等旋轉在墓碑前,這是屬於兇相,所以要絕對加以避免。 墳地風水墓相的注意事項 土壤不足,且會積水的墓地,就要趕緊填土。 樹木的枝葉從周圍蔓延到墓土上來時,就要加以剪除。 樹根蔓延到墓地內時,就要砍你樹木或鏟除樹根。 因東南側有高大的建築物,而使墓地在正午之前得不到陽光照射的話,就要考慮遷移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