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特徵差異從哪些方面比較

地理特徵差異從哪些方面比較

發布時間:2022-07-29 03:44:15

① 四大地理差異表現在哪

四大地理分區
既樓上說的 北方區、南方區、西北區、青藏區,劃分較大,主要是按照自然界限劃分的,在經濟、旅遊地理處理上沒有太大意義。有的一省跨三區,跨兩區 。在行政上也沒有大意義,就是單單的 自然地理界線 (有的資料把中國地理分區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部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原區) 1、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北方) 秦嶺—淮河以南(南方)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攝氏度 高於0攝氏度
年降水量 小於800mm 大於800mm
主要地形 平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冬季結冰) 大(冬季不結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大豆 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3、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深居內陸,並有山嶺阻隔,海洋水汽很少輸送到這里)。 4、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輻射強,晴天多,日照時間長,由於空氣稀薄,氣溫低。有「日光城」之稱——拉薩市。 5、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藏山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6、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差異比較 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西北地區 以「高寒」為主要自然特徵的青藏地區
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雪峰連綿、冰川縱橫、大河源地
由東向西植被變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藏北高原波狀起狀,高原東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湖泊星羅棋布
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多呈帶狀或點狀 農田、村鎮、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
7、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的影響因素 界線A:主導因素是季風, 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 界線C:主導因素是降水和地勢地形,是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② 中國南北方地理方面的差異 氣候地形植被河流四方面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 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1、地理分區上: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氣候類型上: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
3、溫度帶上: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
4、自然帶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
5、典型植被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的分界線。
6、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7、水文上: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8、干濕地區上: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
9、地形上: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10、一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地區。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2、農業: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13、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中國南北方自然地理特徵及其差異簡介

摘要 分別從氣候,陸地水,植被,土壤四個因素考慮,分析中國的特徵及其南北方的差異。
關鍵詞 中國南北方,氣候,陸地水,植被,土壤
一 中國南北的劃分
1位置
北方 內蒙古高原以東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秦淮一線以北(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
南方 秦淮一線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2范圍
北方包括黑,吉,遼,冀,魯,晉,京,津,陝,豫大部分地區,甘、隴東南部,蘇,皖北部。
南方包括蘇、皖、川的大部,豫、晉南端,浙,滬,鄂,台,閩,甘,湘,貴,雲,粵,桂,瓊。
3地形
北方地形 以平原為主,主要地形有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
南方地形 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成都平原,雲貴高原,東南丘陵,海南島,雷州半島,珠江三角洲
二 自然地理特徵及其南北差異
(1)氣候
我國氣候特徵:
1季風氣候顯著
我國季風氣候區大致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烏鞘嶺-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連線的東南部。
季風區氣候特點:冬季乾冷,夏季濕熱。
2氣候大陸性強
南方基本上為海洋性氣候與海洋性過渡氣候。
北方基本上為大陸性氣候與大陸性過度氣候。
3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以亞熱帶,溫帶氣候為主。
按照氣溫不同,從南到北包括南熱帶,中熱帶,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北溫帶9個氣候帶,1個高原氣候區。
按照水分條件,自東南向西北又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氣候區之分。
按照海拔高度,各山區氣候垂直帶譜不盡相同。由此可見,我國氣候多種多樣。
南北氣候差異:
氣溫:北冷南熱
秦淮一線是一月份0度等溫線,在冬季,北方在0度以下,南方在0度以上。
春季增溫幅度大致是北方大於南方。
全國7月平均氣溫20℃-28℃,南北氣溫差異不大。
秦淮一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愈向北,氣溫年較差越大。
降水: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
南北差異的原因
地形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秦嶺東西長約1600多千米,平均海拔約2000~3000米,對冬夏季風有巨大的屏障作用。冬季,關中的寶雞氣溫比陝南的漢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氣過境時,南北之間溫差達6℃~7℃;同時秦嶺對水汽也起阻滯作用,南坡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800mm以下。
由於氣候差異導致了我國農業分布的特點,形成了南水稻,北小麥;南水田,北旱地; 南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北二年三熟至一年兩熟的分布特點。
(2)陸地水
地表水(以河流水為主)
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河流水手降水補給,所以我國的河川徑流受氣候影響較明顯。我國北方地區的河流主要有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由於受季風氣候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他們普遍降水變率大,降水量不是很大,又由於該區工農業發達,耗水量大,所以比較缺水。河流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冬季結冰。
南方地區的河流主要有長江,珠江。它們年徑流量大,尤其是長江,流域面積廣,徑流也比較穩定,年內分配比較均衡。河流汛期長,含沙量小,冬季不結冰。
地下水
北方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廣大地區,分布鹽基裂隙水,地下水儲存較豐富。東南沿海受季風氣候影響,地下水豐富,且富水程度比較均勻,開發也較高。
南方地區降水豐富,地下水補給條件好,故地下水的蘊藏量相當豐富。
(3)植被
我國北方屬溫帶,暖溫帶(僅大興安嶺北部屬寒溫帶),南方屬亞熱帶(最南部為面積不大的熱帶)
北方植被類型
北方溫帶
濕潤區典型植被是針闊混交林,半濕潤為稀疏草原,乾旱區為草原。
北方暖溫帶
濕潤區及遼東,山東兩半島,華北丘陵山地,棕壤上分布著各種落葉櫟林。半濕潤區黃土高原東南部分布雜類草草原,乾旱區以本氏針茅,短花針茅為代表,亦有些超旱生灌木。
南方植被類型
南方亞熱帶
植被為常綠闊葉林,東西部植被略有差異。其中雲南高原的典型植被為耐旱的滇青岡,高山栲,白皮柯等組成的常綠櫟林。
(4)土壤
北方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多為棕壤,褐土;東北平原多為黑土,黑鈣土。
南方長江中下游為水稻土,東南丘陵為紅壤,四川盆地為紫色土,平原地區為肥沃的水稻土。
我國北方的溫帶和暖溫帶地區,自東向西乾燥度逐漸增加。暖溫帶土壤分布由棕壤向西北依次為褐土,黒壚土,灰鈣土。在溫帶,土壤從暗棕壤經東北草原的黑土,向西北出現黑鈣土,栗鈣土以及棕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我國南方地區溫度普遍較高,所以分布鐵硅鋁土,鐵鋁土,由北到南,隨著緯度的降低,溫度的升高,依次出現黃棕壤,黃壤(紅壤),赤紅壤,磚紅壤。
三 總結
我國的地理學家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看作是我國的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具體的說,這條分界在甘肅、陝西、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幹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1700公里。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從氣候方面來看,它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解線。其南側屬亞熱帶范圍,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0℃,且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范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底於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按氣候學角度看,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氣候專家預測,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的南北方分界線也將有現在的秦嶺、淮河一線,推進到黃河以北。

三個人的

③ 1.地理差異主要包括哪兩大方面的差異,它們分別又包括 上哪些方面

地理景觀的地區差異有兩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同在一個大陸,有的地區是無垠的沙漠,有的則是一望無邊的森林;北方下著鵝毛大雪時,南方還氣候宜人。不僅自然景觀如此,各地的房屋建築衣著服飾,飲食,習俗,都不一樣。

④ 地理位置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差異

南北差異是指我國南方北方之間的差異,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氣候差異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人文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體質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中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中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⑤ 地理景觀的地區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不同地區的地理景觀,往往有著明顯的差異。

1、地表植被不同。同在一個大陸,有的地區是無垠的沙漠,有的地區是茫茫的草原,有的地區卻是望不到邊的森林。

2、季節特徵不同。當北方地區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時,在南方地區依然可以看到鬱郁蔥蔥、百花爭艷的景象。

3、人文景觀不同。不僅自然景觀如此迥異,各地的房屋建築,人們的衣著服飾,飲食習俗,以及出行、娛樂、健身方式等也各有地方、民族特色。

(5)地理特徵差異從哪些方面比較擴展閱讀

景觀

特指是地方的風景或景色。英文「Landscape」源於德文「Landschaft」。19世紀早期被引入地理學,指一個地理區域的總體特徵。後這一名詞被一些地質學家和地貌學家狹義化,近乎成為地貌的代名詞。真正富有綜合含義的「景觀」概念是在景觀學產生以後逐步建立起來的,但由於不同學派和學者在認識和理解角度上的差別,出現了同詞多義的現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概念:

(1)地理學的綜合概念,把景觀看作地理綜合體,是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聯系而組成的復合地域系統,前蘇聯和東歐景觀綜合學派多採用這種理解。

(2)自然地理學的綜合概念,景觀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綜合體,不同任何地域等級單位發生聯系,實際上就是泛指的自然景觀。

(3)自然地理學的區域概念,景觀被視作綜合性的區域自然單元, 相當於綜合自然區劃等級單位系統中的下限單位, 亦稱自然地理區, 前蘇聯景觀學中的區域學派持這種觀點。

(4) 自然地理學的類型概念, 景觀被理解為具有分類含義的自然綜合體, 類似於生物學中「種」的概念, 可用於任何地域分類單位。

另外,在人文地理學中, 常採用相對於自然景觀而言的文化景觀的概念, 是指地表文化現象的綜合體, 包括人類改變了的自然景觀成分和新塑造的文化、技術成分, 如建築、道路、店肆、種植園、綠洲等。

⑥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區域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是地理位置、氣候、地形三方面差異很大,由此導致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差異很大。地理位置:西北地區身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東部季風區距海較近。氣候:西北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溫差大;東部季風區為季風氣候,水熱較好;青藏地區為高山高原氣候,氣候高寒。地形:青藏地區的高海拔決定了它的氣候類型。水文:西北乾旱,河流湖泊稀少,且多內流河;東部季風區河流湖泊較多,多外流河(當然內部也有差異);青藏多沼澤、濕地,河流湖泊眾多,多為大江大河源地
拓展資料:
1.自然區就是:由於自然條件的空間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區域共軛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等級高低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徵相對一致的區域。
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在晚近地質時期,有顯著的差異上升運動,大部分地區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廣大的高平原和橫亘於高平原中的很顯著的山脈。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來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風難以到達。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荒漠草原和乾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帶中則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與之相應的土壤類型。地貌外營力主要是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下的微弱風化、微弱的物質移動、微弱的水力侵蝕和堆積以及廣泛的風力侵蝕、搬運和堆積。
3.青藏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有地球的第三級之稱,本區高原地勢作用超過了緯度的影響。它與同緯度的黃河、長江中下游景觀差別極大,表現為中、低緯度內獨特的大面積高寒環境。高原上空氣稀薄,大氣乾燥,風力強勁,降水稀少,太陽輻射強烈,氣溫低而且年較差、日較差很大,冰川凍土發育,寒凍風化和融凍作用十分普遍。湖泊眾多,除少數淡水湖外,大部分是鹹水湖和鹽湖。氣候由東部溫暖濕潤向西北寒冷乾旱遞變,植被也相應呈森林帶、草甸區、草原區、荒漠帶依次更迭。(參考資料----網路、國家地理網)

⑦ 地理差異是指什麼

地理差異是指不同區域間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方面的區別。

地理差異可從兩方面來講: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

自然地理差異包括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湖泊、植被等差異。
人文地理差異包括居民、語言、宗教、文化、經濟、交通等差異。

⑧ 中國地理差異從哪兩個方面去分析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地理差異是可從海拔,地貌上去分析,東部地區海拔低,西部地區海拔非常高,東西差異巨大.

⑨ 地理差異的三要素有哪

(一)整體性
自然地理整體性是各地理要素牽一發而動全身,同一區域不同自然地理要素共同影響自然環境。自然地理要素為地氣水土生,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地理問題即從地形(地貌)地勢地理位置、氣候(氣溫、降水)、水(地表徑流、洋流)、土壤、生物多角度分析。
例如東北多濕地的原因,地勢平坦排水不暢,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少,多條地表徑流匯入,地下多凍土,水分不易下滲,植被覆蓋率較高,涵養水源能力較強。
考查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思考對五要素的影響,例如分析某條河流徑流量下降對下游自然環境的影響。水量減少,入海水量下降,河流水位下降,補給地下水減少,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海水倒灌,導致土地鹽鹼化,土壤肥力下降,水量減小,搬運能力下降,河口三角洲形成速度減慢(土);對氣候的調節能力下降,空氣變乾燥,溫差增大(氣);生物多樣性減少(生);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沙化,海水侵蝕加強,海岸線倒退(地貌)。
(二)差異性
差異性是不同區域之間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涉及區域與區域的比較,在分析各地時需要因地制宜。差異性體現在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地帶性是自然帶分布符合理想狀況,不符合理想狀況為非地帶性。
1、地帶性
地帶性包括經度地帶性、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
(1)緯度地帶性
自然帶分布隨緯度有規律地變化,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苔原帶,主導因素是熱量的緯度分異。不同自然帶的判別應關注植物類型,例如樹木與灌木(2017全國卷,城市常綠綠化帶灌木叢),不同植物對熱量和水分要求不同。
(2)經度地帶性
植被由沿海向內陸有規律地變化,例如我國華北地區向西:森林—草原—荒漠。主導因素是水分,中緯度分異明顯。
(3)垂直地帶性
植被由山麓向山頂有規律的變化,主要由水熱組合條件差異導致、
垂直地帶性可考查帶譜問題,先看基帶(基帶反映緯度地帶性的氣候,可以輔助判斷山的位置),再看雪線(高山永久積雪的下線高度),關注陰坡陽坡的帶譜傾斜,結合直射點判斷半球和緯度位置。

⑩ 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有哪些

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分別形成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的氣候,又產生了與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的陸地自然環境,如森林、草原和荒漠。這就是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為由赤道向兩極的差異、由沿海向內陸的差異、山地的垂直地域差異和地方 性差異 規律。

閱讀全文

與地理特徵差異從哪些方面比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