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地理主要是學什麼學習目標是什麼
主要是培養基本的地理讀圖能力,還有一些基本的自然現象和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地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怎樣選擇最優的地理位置等等。有不會的問我哈。。隨時解答!哈,可以採納不?
❷ 「初中地理」怎麼下定義
初中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系,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系,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圖是地理知識點的載體,所謂以圖導讀,就是以圖畫為中介,把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圖畫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詞、句、段的意思,建立詞句段的概念,滲透篇的知識,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那麼怎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學好地理,怎樣以圖導讀呢?
一、首先必須認識地圖的重要性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顯性和隱性地理知識,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以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圖文結合,以圖導讀,引導學生學會讀圖,學會對地圖信息加以分析運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引發學生的地理知識聯想,開拓思路,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
二、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術,不能局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教育所謂的學以致用。教師必須正確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經常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要有意識地虛心聽取他人對自己教學工作的評價。通過自我總結和積極藉助他人的反饋來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而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參加科際間的評課、觀摩、研討等活動,虛心學習,努力提高。
三、重視課本和地圖冊上地圖的使用
地理課本地圖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顯性和隱性地理知識,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以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圖文結合,以圖導學,引導學生學會讀圖,學會對地圖信息加以分析運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引發學生的地理知識聯想,開拓思路,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地理教學。
四、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像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五、 注重教師與學生雙方的交流與溝通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六、利用地圖來活躍課堂上的氣氛
課堂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發揮地圖形象生動的特點,以地圖為重要媒介,設計有情趣的課堂學習活動,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周期時,就讓一個同學來扮演太陽,另一個同學來扮演地球並圍繞太陽公轉,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地球轉的是否正確。在講到等高線時,就仿照軍事中的沙盤的製作,通過等高線圖來製作沙盤,通過沙盤來劃等高線圖等。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聯系史實和時事,增加地理的趣味性
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對我們生產、生活、軍事等很重要。在課堂上我經常聯系一些史實。比如在第二次世紀大戰中,英國丘吉爾率兵利用英吉利海峽水流運動奪得了時間;前蘇聯利用他們的氣候戰勝了德國;還有我們膾炙人口的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人們認為諸葛亮會神機妙算,事實上他是對我們地理與軍事很好的結合並利用,當然他還懂心理學。從很多的事實說明,地理是一門對我們很有幫助的學科,學習每一門功課的知識都有用。比如我在教學北京這一節內容時,就給同學們分析為什麼北京被統治者定為都城,從封建統治者迷信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北(背)有靠山,前有大海,從此可以江山永固,萬壽無疆。 2003年,美國伊拉克戰爭爆發,為什麼要發動這次戰爭,用地理知識解釋就是爭奪石油的戰爭。2004年,印度洋發生巨大的海嘯,用我們板塊學說的知識解釋就是板塊運動的結果。通過這些聯系,學生認為學地理,蠻有趣的,還可以聽到這些奇聞趣事。甚至有些學生認為我知識也很淵博,事實上,我懂得也不過是點皮毛,這也要求我以後應多多學習其他知識,做到既專又博。
八、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地理教學新形勢下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以圖導學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看圖、讀圖在地圖上尋找相關的地理信息,讓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學習地理。
❸ 初中學的是區域地理還是人文地理
初中學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到了高中我們一般叫區域地理。
人文地理是指高中必修二內容,包括人口城市工業農業交通可持續發展等
❹ 初中地理總內容有
初中地理知識板塊(七上~八下,九年級沒有地理生物課):地球與地球儀、地圖、海洋與陸地、天氣與氣候、居民、認識大洲、認識地區、認國家、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地理差異。七年級地理主要學全球的基礎地理知識,例如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狀、位置,地球六大板塊、經緯線等,七下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大約有5、6個國家的地理知識要記,我提到的國家是必須記的。八年級主要學我們的地理知識,例如地形、山脈、平原、河流、臨國、氣候,這些都需要記住。
❺ 初中的地理主要學什麼
七年級學習地球運動、地圖和世界地理方面的內容,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
❻ 初中地理主要講什麼內容,簡單的說
1、地球和地圖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2、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3、天氣與氣候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4、世界的氣候
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5、發展與合作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初中地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初中地理基礎知識手冊
❼ 初中地理都學些什麼啊要全部的
地球知識、地圖知識、大洲大洋、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經濟地理、世界分區地理、中國自然概況、中國行政區劃、中國自然地理、中國經濟地理、中國分區地理。
❽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6《初中地理》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XHe4QzHkLetq4Oy29UTvlw
初中地理重點知識歸納,囊括80%考點!高中生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都比較吃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
❾ 初中地理學些什麼東西!
七年級(上)地理復習綱要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站得高,看得遠。
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自轉 公轉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運動周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產生的地理現象 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四季變化;五帶形成
(二)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給出地點要能在地球儀或地圖上讀出經緯度;給出經緯度要能找相應的地點。
(三)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1)辨別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線定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量算距離:①比例尺的計算: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比例尺小 → 表示範圍大 →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 表示範圍小 → 內容詳細
(3)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二、海洋與陸地
1、海陸分布: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A、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
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2、海陸變遷: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
荷蘭的填海造陸(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形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 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三、氣候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是易變的;
氣候是長期的(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是穩定的。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主要原因是各緯度接受太陽輻射的差異)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
(2)氣溫的變化:
①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溫度出現在午後2小時左右(14時);
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
②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
(3)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降水與降水的分布
(1)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① 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 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 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地區是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
(2)會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4、世界的氣候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
(2)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緯度位置影響:
a) 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b) 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
海陸位置影響:
a)青島的降水量比蘭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濕潤。
地形影響:
台灣島台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
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位於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白雪皚皚。
(4)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① 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生活在不同熱量帶的人們衣著不同。
② 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其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顯著。
③ 氣候發生異常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
四、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0億。
b) 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變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變快。
(2)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a) 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歐洲
北美洲東部
原因:
社會經濟條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這里聚居的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
自然條件:這四個地區都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地區,氣候較為適宜;同時,都在平原地區,所以自然條件都比較優越。
b)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如亞馬遜平原
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如北冰洋沿岸
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如青藏高原
原因: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1)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等。
(2)人口不斷減少停止增長,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國家用於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等費用增加等問題。
(3)採取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鄉村人中向城市遷移
(1)原因:
a) 鄉村人口增長造成勞動力過剩
b) 城鄉差別:城市就業機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等條件較鄉村好。
(2)帶來的問題
一方面為城市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設;解決鄉村人多地少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城市人口過多而引發城市交通堵塞問題、城市物質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區:
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語言和宗教
1、 語言:
世界主要的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的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東南亞部分地區
英語: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俄羅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法語:法國、非洲一些國家
阿拉伯語:西亞、北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產生與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3、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房屋 道路修築情況 商店的多少 學校的多少 醫院的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 自然景觀改變大小
密集度 高度
鄉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無 無 無 大
14、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的建築特點
因紐特人的雪屋 嚴寒 雪塊構築,低矮,無窗,門小,牆厚,保溫性好。
黃土高原的窯洞 乾燥,冬冷夏熱 利用厚厚的黃土層,挖鑿成窯洞,冬暖夏涼。
傣族微竹樓(高架屋) 潮濕,炎熱多雨 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
新疆的平頂屋 乾燥,風沙大 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
西亞的鄉村 炎熱,乾燥 牆厚,窗小。可以減少白天太陽熱量的傳入和沙漠吹來的熱風。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五、發展與合作
1、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 ---200多個
a) 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b)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10個)
c)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洲非洲)、土耳其(亞洲歐洲)、俄羅斯(亞洲、歐洲)、美國(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馬(南美洲、北美洲)
d) 國界: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是國家主權范圍的界線。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e) 領土:國界范圍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為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 (南北差異)
課本P89 圖 5.6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人口約佔世界的1/5 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4/5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3/4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1/4
人口低增長 人口高增長
生活、教育水平高 生活、教育水平低
出售轎車、輪船、飛機、高檔日用品等 出售石油、礦石、木材、橡膠等原材料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地圖冊P37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發達國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別。
3、國際合作
聯合國 總部 — 美國紐約 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6個主要機構 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
世界貿易組織 總部 — 瑞士日內瓦 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福利進步,主張貿易自由與公平」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和平、友誼、進步
國際紅十字會 人道主義
❿ 初中生地理主要學習什麼就可以了
主要學習地球、地球儀(經緯線)、地圖、世界海陸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世界地形圖、世界氣候圖、世界人口及人種分布、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