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模型的製作方法
那是沙盤,開始運用於軍事,要製作其實很簡單,1,先把你的等高線地形圖上的等高線輪廓一一在一定比例高度的泡沫板上剪下來,2,把泡沫板依次在一張足夠大的硬紙板上疊起來,3把衛生紙或餐巾紙弄碎,倒入一對一混合的水和白乳膠中混合,4,再把這種混合物抹在泡沫板之間的階梯處,5,干後上色,再重新標上等高線。圖片在這里不好發,不懂可以加Q問我,另外餐巾紙那個步驟在網路上搜藝術創想,雖然不是專業的地理模型,但裡面的手工多有這步驟
❷ 如何製造地理等高線立體模型可以用什麼材料
橡皮泥,木板,標尺,竹簽,白紗線,白紙等工具材料.
用橡皮泥製作一個山體模型,實現從遙遠的抽象到身邊具體地理事物的轉換
把自製的大山體模型,按相同的高度(相對高度)水平切割五塊,分別沿五塊模型底截面線繪出與模型相一致的等高線板圖,在每條線上標出海拔高度.依次從山腳到山頂把每塊底截面線繪在白紙上.這樣,實現從立體圖到平面圖的轉換.
❸ 等高線地形圖(實物,立體的)怎麼做所需用品,過程等,詳細一點。急急急------------(有關地理)
紙筆尺等 塑膠或粘土、線、k版 用材料做成一個不規則的山體(可以是別的 最好內容包括大寫的)模型 在用輔助工具尺量標高並標注下來 可直接繪線於模型上 也可用線相連 更明朗
❹ 怎麽畫地理初中的等高線地形圖
1.首先,把大致范圍確定出來,也就是畫出一個長方形;
2.根據等高距,確定適宜的比例尺;
3.描點;
4.連線:用平滑的曲線連接各點。
大致就是這四部。
❺ 怎樣製作等高線模型(具體步驟)
將石膏粉倒入盆中,加入適量的水調成稠糊狀,然後取出堆放於平整的木板之上。
用手將其大致捏成山體形狀(注意要把各種地理要素都表現進去,如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緩坡、陡崖等),涼干待用。
在山體模型的不同高度處,沿著鉛直線等距離取幾個點,並標刻在模型上,這就相當於山體的不同海拔。沿著不同的高度點,大致確定出幾個等距離的切面(等高面)並用鋸條將山體模型沿著這幾個切面鋸開,從而將整個模型鋸成若干個能磊放成一個整體的小模塊。
用刻刀將每個小模塊的表面修復平整,光滑,並使模塊之間的邊緣基本吻合,磊放到一起不易看出縫隙。用毛刷將模型上的殘渣掃盡,使其光潔,然後用水粉筆著色(以綠色為主,從下往上顏色逐漸變淺)。
這樣一來,一個山體等高線演示模型就做好了。
❻ 初一地理山體模型橡皮泥怎麼做
製作材料及方法:
1、山體模型的製作:用泡沫塑料製作成有緩坡、陡坡的山體。在繪出等高線圖以後,按照一定的高程進行切割。山體最好切割成六層。每層穿兩個用作固定在地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條製作成木框,呈長方形,每筐內安上綳緊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個),每個塑料薄膜上分別繪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線。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個立柱。立柱上標高程。
4、固定山體模型的木柱兩根:木柱為圓柱體,長度以略低於山體模型高度為宜。在地板上開有兩個安置木柱的圓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兩層之間用磁鐵固定。
地理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基於科學模型對復雜的地理科學進行學習與研究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科學方法。陳蒼鵬著的《初中地理模型與實驗活動》立足於科學模型,從科學事實出發,以教學問題為引導,通過「科學模型」、 「模型解釋」、「模型應用」等模塊,對地球運動、地質、地形。
水文、天文等自然地理知識進行系統闡述.並通過一定的科學實驗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書突出地理模型的建立與解釋,希望以此折射科學本質,並希望能對廣大師生有所裨益。
❼ 等高線地形圖的模型怎麼做
用泡沫紙層層疊加上去,按照等高線的樣子層層減小,然後標注等高線數值即可。
❽ 怎樣製作地理模型
1、實驗方法簡介
以木板為海平面,以5厘米為級差進行測量,先在山邊木塊上垂直地豎一根綠色標桿。
(1)製作等高線地形模型:
a.將橡皮泥在墊板上堆成山體狀。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體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將直尺垂直擺放在山體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間隔,用牙簽在山體表面不同高度處做上記號,並標出高程。
d.用細線小心地沿著記號處將山體水平切開。
e.將切下的山體塊編號後分開擺放。
f.在山體上表面用水粉塗上不同的顏色。
g.將山體塊根據編號重新擺成山體形狀。
(2)繪制山體的等高線地形圖
a.分別將取下的山體塊放在白紙上,用筆沿山體塊邊緣描線,注出相應的高度,就得到了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
b.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的不同等高線之間塗上不同顏色的水粉顏料,在圖的左下角把各種顏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圍的圖例畫出來,這樣就得到了用分層設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圖。
2、活動素材
(1)實驗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簽,細線或細鋼絲,墊板(木板、硬紙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顏料。
(2)每個小組一張活動任務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徵及判斷方法的表格;小練習一題。
(3)課外資料一份,進一步了解實際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的方法步驟。
3、細節把握
活動設計好了並不等於活動可以成功實施。一堂課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還取決於教師對細節的把握。
(1)繪圖活動之前的「友情提示」
教師在多媒體投影儀上播放三維動畫演示製作等高線地形圖的原理及過程。
(2)每個班的小組平均分為兩個大組,每個大組的山體模型(示例)是一致的,如此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更具有可比性。
總之,此模型教具以其科學性、簡易性、實用性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一件經過實踐檢驗的自製教具就這樣誕生了。自製模型教具是富有創造性的勞動,又是一件長期而平凡的工作。自製模型教具促進教師不斷的學習、實踐,豐富經驗,提高技能,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教材與學生,磨練意志,對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大有裨益。
❾ 初中的地球儀模型和等高線地形圖模型如何做
可以用橡皮泥和紙進行製作模型。
照著地球儀模型和地形圖進行製作,材料合適也能夠製作成功。
❿ 如何用橡皮泥做等高線地形模型
1.製作材料及方法
(1)山體模型的製作:用泡沫塑料製作成有緩坡、陡坡的山體。在繪出等高線圖以後,按照一定的高程進行切割。山體最好切割成六層。每層穿兩個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條製作成木框,呈長方形,每框內安上綳緊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個),每個塑料薄膜上分別繪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線。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個立柱。立柱上標高程。
(4)固定山體模型的木柱兩根:木柱為圓柱體,長度以略低於山體模型高度為宜。在底板上開有兩個安置木柱的圓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兩層之間用磁鐵固定。
(5)等高線圖的繪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較厚的白紙,繪出山體模型的等高線圖一張,標明高程。
(6)安裝:將山體模型的各層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應位置。
2.使用方法步驟:
(1)底板上有山體模型,向學生說明「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為550米。」讓學生形成山體印象。
(2)依次加入每個高程(從100米到500米)相應的薄膜框架。側視可見山體,俯視可見等高線圖。
(3)將實體模型從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讓學生觀察底板及木框。這時,側視仍可顯出山體,俯視則可見清晰的等高線圖。
(4)再將厚紙繪制的等高線圖放到底板上,俯視時薄膜上的等高線與底板上的等高線大體重迭;而後將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則見薄膜上的等高線與底板上的等高線相互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