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地理的產生背景
著名的黃色方框是《國家地理》在全球通行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兩名飛行員在執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任務時,不幸被日軍擊中,他們的飛機被迫降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萬分緊張地剛從殘破的飛機里鑽出來,一群膚色奇異的人就圍了上來,他們迅速地掏出了槍,但他們很快又輕鬆了下來。因為他們曾經在他們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過這個民族的介紹,它屬於他們的盟國——中國。
1929年《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梅納德·威廉斯(MaynardOwenWilliams)在給《國家地理》的主編葛羅夫納(GilbertH.Grosvenor)的信中這樣寫道:「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一個記者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後對他們說:盡管看吧,要不是因為我,你們無法看到這一切。」這一段話後來被《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廣為引用,並成為他們激情和驕傲的工作理由。
這兩個故事的價值在於,它形象地描述了《國家地理》所能給公眾帶來的一切:實用性。地理知識的價值,以及它被賦予的浪漫、激情。
《國家地理》由美國的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創辦,它的創辦人之一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AlexanderGrahamBell)。它問世的時候正值人類歷史由於科技發明的巨大進步而揭開新的篇章之際。電話、電燈、汽車、飛機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驚奇,更是革命。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似乎註定了它永遠追求革新的品質。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的視角立足全球,從極地到內陸,從海底到月球,從草原森林中殘存的原始部落,到現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它不但記錄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記錄了一百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
發明家貝爾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人類的交流,更在於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帶來的意義。這同樣體現於對《國家地理》的影響上——他的兩項決定為《國家地理》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一是推行了會員制,將雜志賣給每一位想入地理學會的人,買雜志就是入學會、交會費,這為《國家地理》日後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創建了獨一無二的模式;二是大膽起用了只有23歲的年輕教師葛羅夫納。葛羅夫納上任後一改《國家地理》的傳統編輯模式,將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讓給圖片,精美絕倫的大圖片所造成的巨大視覺沖擊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讀者的關注,加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樸素的自然狀態,《國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視全球的視角和廣闊的思維立足於競爭激烈的雜志業。
發明家貝爾所倡導的革新精神為《國家地理》注入了永恆的活力。1910年,《國家地理》採用黑白與淡彩的照片和生動的插畫;30年代,《國家地理》開始使用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1959年,《國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60年代,《國家地理》的領域開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雜志的領導層則再次打破了堅持幾十年的傳統,率領雜志邁向具有爭議性的領域,開始報導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同時,唯美的風格又讓它顯得卓爾不凡。它對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性,更是藝術感。創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絕不自賞,把握時代脈搏並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也使它吸引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愛好者。
這種革新的精神同樣表現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業成功。《國家地理》的會員制使它在全世界發展了上百萬的會員,它的核心品牌戰略使它的產品由期刊推廣到圖書、印刷品、圖片庫及教育產品、地圖、電視節目、網站、CD-ROM電子產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黃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樣被人們所熟知。這也使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盈利組織。它同時注重發行和國際化,在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適應潮流的國際化方面都頗有建樹。盡管不斷有人強調「強勢媒體」的文化侵略性,但卻不能改變它日益擴張的勢頭——《國家地理》在全球的發行量已接近千萬。
世界各地的地理雜志當然不只有《國家地理》,英國的《地理》雜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國地理雜志《GEO》以及法國的《科學與生活》,都是倡導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於地域性強的特點使得這些雜志的讀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內。中國的地理雜志近些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最出名的當屬背靠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中國國家地理》。在2002年9月之後,《國家地理》與《時尚旅遊》雜志的版權合作,已經讓這個充滿魅力的黃色方框出現在了中國。
沒有人能否認《國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貫彰顯和堅持的革新與唯美,這是這本雜志始終如一堅持的氣質。
❷ 中國國家地理和國家地理哪個好為什麼
國家地理比較好,內容比較全,但是沒有簡體中文版
❸ 為什麼汽車上喜歡貼著國家地理的車貼
您好,很難准確的去表述這種感覺,但是還是想試著答一下,哪怕能給您些參考也行,每一輛越野車的背後都承載著車主對駕馭著自己的大玩具在泥濘崎嶇的道路上肆意馳騁所帶來的內心愉悅感的追求,這是自由的感覺,是克服困難征服的感覺,是可以駕馭的感覺,而國家地理經常會出一些風景優美的地方的高清圖集,也會有一些人跡罕至地方的詩意介紹,總之國家地理出的圖集、視頻總是精品,也總是會讓人們對介紹的地方產生想去的沖動,那問題來了,怎麼去呢,如果能開著自己心愛的越野車去,豈不美哉,開著愛車去征服泥濘,欣賞美景,這應該就是越野車和國家地理的契合點吧,車上貼國家地理的標代表了對身心自由的向陽,對美麗自然景觀的嚮往,對征服的嚮往,其實,貼國家地理也對,因為貼上歷史、文化、物理或者其它學科的東西,總給人怪怪的感覺,嘿嘿,純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哈
❹ 為什麼非洲野外的攝影車都是敞篷的
我看過一個講述如何拍攝獅群的片子,正好的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獅子的菜單上並沒有兩條腿的動物,他們除了發情,收到攻擊,喪子等極個別情況,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
獅子一般三到五天捕獵一次,其餘的時間都是懶洋洋的享受陽光,在吃飽的時候,即使羚羊角馬這些美餐從身邊過都不會攻擊。
有很多非洲記錄片,三五成群的土人從獅群旁邊經過,獅群懶洋洋的打著呵欠,場面相當和諧。
這種攝影師一般都得到某動物基金會或者某商業組織的資助,不會出現經費緊張,租不到好車這樣的問題。
在開始拍攝前會作長期的准備工作,比如從當地土人哪裡獲得獅子活動的規律等, 最重要的准備工作就是要讓獅群接受他的存在,獲得更近的拍攝距離,他們往往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從幾百米到幾十米再到幾米的距離逐漸循序漸進的接近獅群,讓獅群對人和車的存在習以為常。這個時候基本上是沒有危險的,可以隨便拍了。拍攝這樣的紀錄片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還有一個拍攝黑猩猩的紀錄片,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黑猩猩種群警惕性很高,對新出現的動物或者人有較高的警惕性,甚至會主動的試探和觀察對方有沒有威脅。攝影師就會模擬猩猩的生活習慣,比如在猩猩面前摘樹葉子吃。當黑猩猩種群接受了他的存在之後,他可以像個隨軍記者一樣跟隨黑猩猩拍攝他們和另一個黑猩猩種群的戰斗。
至於敞篷車,是因為可以獲得更好的視野。
❺ 國家地理及discovery頻道的拍攝用越野車
都是4×4(4驅)敞篷越野車 福特汽車公司生產的「Discovery」型車 國家地理用的是路虎相關視頻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662278o1p0.html陸虎在中國最早的翻譯就是路華 相關車型介紹好的越野車離不開強大的動力作保障,Discovery也不例外,它採用的是恆時四輪驅動,點火系統有賓士7系列的技術,4.0L排量的V8發動機最大扭矩可達340牛·米。
在很多人看來,這樣大扭矩的越野車起步時一定很「兇悍」,瞬間就可躥出,但Discovery在起步時卻表現得很「溫柔」,雖然踏下油門踏板發動機馬上就有反應,但並不喧囂。只有在准備超車、過坡路或其它需要加大油門的情況時,發動機才會發出「嗡嗡」的動力輸出聲。
最為Discovery擁有者所津津樂道的是它的車身動態控制功能:主動轉彎加強系統(ACE)在轉彎時可自動加強懸架的支撐力,減少車身搖晃和側傾,增強駕駛者對汽車的把握,提高了乘客的舒適性。
採用四輪非獨立懸掛
現在的汽車有獨立懸掛和非獨立懸掛之分,其中一般轎車都採用前輪獨立懸掛,大部分高級轎車已經採用了四輪獨立懸掛,獨立懸掛對於提高汽車的舒適性起了很大的作用,Discovery卻「別出心裁」地採用了四輪非獨立懸掛。前橋和後橋都是整體的,不僅堅固而且能夠保證足夠的離地間隙。
Discovery的舒適性並沒有因為非獨立懸掛而有所降低,它採用了良好的減震器阻尼。在試車過程中,絲毫沒有車身傾斜過大、顛簸等不舒服的感覺。
陡坡緩降控制系統(HDC)是Discovery的專利,過陡坡時不用踩剎車,只需要把住方向盤,HDC會自動起作用,使車速以不超過8公里的時速緩慢前行。
另外,車身水平控制系統對提高Discovery的越野性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不僅能夠使汽車在不同的載荷下、不同的路面上維持車體水平,還能夠把車身後部提高,使離去角增大,從而提高其通過性。
出眾的越野性能指標
接近角、離去角、最小離地間隙、最大涉水深度是評判車輛越野性能的一些重要指標,而Discovery的最大接近角在公路行駛時為31度,越野行駛時為30度。最大離去角在公路行駛時為21度,越野行駛時為25度。最小離地間隙為208毫米,最大涉水深度為500毫米。
為了能夠感受Discov?鄄ery的越野性能,在試車過程中,我們特意選擇了一段坎坷的砂石路,而Discovery卻如履平地,在經過一個30度左右的坡道時,駕駛Discovery絲毫沒有費力的感覺,據說Discovery還可以過45度的陡坡。
坐在車內視野寬廣
坐在Discovery車內的任何一個座位都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同時,Discovery的發動機蓋又低又平,這樣的造型雖然有點「中庸」,但卻獲得了最佳的視野,而窄窄的車門窗框又無形中加大了側窗玻璃的面積,使坐在車內的人絲毫不會感到空間的局促。
上高速公路表現不盡人意
Discovery的越野性是同級車中的佼佼者,但跑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就不是它的長項了,4.0升排量的發動機最高時速為170公里,0-100公里/小時的加速時間為12.8秒,這樣的動力表現1.6L排量的中級車都可達到,Discovery這一方面的表現有點不盡人意。
要想比速度就別找Discovery,跑高速只是Dis?鄄covery的一門選修課。
外形粗獷內飾細膩
Discovery的外形粗獷,但內在卻很「細膩」,處處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
車廂設計舒適與實用兼備。前後各有一個天窗,能夠使前後排的乘員都享受到和大自然親近的樂趣;色調柔和的打孔皮座椅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呈桶狀;劇場式的座椅排列,彈性的座倉空間(第三排可折疊兩旁,第二排可分四六分離折疊前傾),方便就手的插袋網兜等配置都體現了設計者對乘坐者的人性關懷。
❻ 中國地理節目組用的什麼車啊!
一般會有陸巡,牧馬人也會有(較少)。陸巡在中國各科考隊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❼ 國家地理考察隊用什麼車考察
昂科威
❽ 許多汽車房屋業者選擇在《中國國家地理》《中國經濟周刊》等雜志刊登廣告是因
許多汽車房屋者選擇在中國國家地理,中國經濟周刊等雜志,是為了更多吸引別人
❾ 為什麼國外的汽車都是靠左行,而中國卻是靠右行呢
行駛規則不同而已。世界上僅有幾個國家使用左側通行,被英國統制過的國家大都沿用著左側通行的習慣。英國、愛爾蘭、香港特別行政區、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而日本則是本身形成的習慣。
有人說這和國家地理有關,右側通行的國家大多為大陸國家,如中國、美國等;而左側通行的,多為島國或半島,如英國、愛爾蘭、日本等。
據說,這和古時候西方騎士的習慣有關,左腳上蹬,右腳再跨上馬,然後就從左邊走了。而西方騎士決斗時都是右手拿武器,左手拿盾牌或者牽馬,然後都從左邊跑向對手。
而日本則是由於日本武士的刀都掛在左邊,右手抽刀,這樣,左邊破綻會比較大,所以就靠左邊走,減少破綻。而普通百姓怕武士,不敢走右邊,怕武士生氣,所以舉國左側通行。
西方的左側通行行使了好久,但由於左側通行是由貴族發展出來的,所以左側代表貴族、權勢、和霸權。而右側則有點「反抗、革命」的味道,所以法國大革命後,車輛都改到右邊了。
之後,拿破倫發動戰爭,打到哪裡,就把右側通行帶到哪裡。就好像英國,殖民到哪裡,就把左側通行帶到哪裡。
美國也一樣,當初英國佔領美國時,全美國都左側通行。但後來美國獨立戰爭,完全獨立後,就把左側通行改為右側通行了。
好像很多國家都是在戰爭後改變的左右通行。
另外,汽車的駕駛座也和左右通行有很大關系。比如在中國,右側通行,那麼汽車駕駛座就要在左邊,這樣超車時會看的清楚,比較安全。相反在左側通行的國家,駕駛座就在右邊。由於美國和德國是汽車的發源地,左駕駛座的汽車賣到國外去後,也就在那裡固定了右側通行的規矩。比如加拿大、中國、澳大利亞等。
還有很多關於改革「左右」的故事。比如巴基斯坦,當初在向右靠攏時就受到阻撓,因為那裡的駱駝習慣走老路,改了右側通行的話,駱駝會不認路……瑞典則是在政府出動軍隊鎮壓的情況下,才從左改到右。現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仍然施行著左側通行,這是由於曾經被英國殖民的原因。雖然從香港到內地,或者從內地開車到香港,改行車線路時會很不方便,但因為香港需要穩定,為避免這種驚天動地改革所會造成的不安定,所以暫時放棄「改造」香港。
日本最開始時是左側通行,美國向日本發派駐軍後,將駐軍基地沖繩改成了右側通行。美國後來為了讓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的走狗,就答應從日本撤兵。隨後,日本就又把沖繩的右側通行改回了左側通行,實行了全國行車統一。
❿ 國家地理及discovery頻道 拍攝用車
拍攝野外動物的一般有兩種車型:路虎衛士(Land Rover Defender)和豐田陸地巡洋艦70(Toyota Land Cruiser 70),這兩款車是真正的越野車,能非常好地適應野外環境,但是乘坐舒適性不佳。在紀錄片中往往看到的都是兩款車的敞篷版。
至於國家地理及discovery頻道究竟專用什麼車,我還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