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二十四節氣與地理有什麼關系

二十四節氣與地理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07-31 07:03:09

A. 24節氣蘊藏的地理知識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
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
通過觀察天體運行,
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
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
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
甚至是文化觀念。

B.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哪個地方氣候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是以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為依據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

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干支歷(太陽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歷范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C.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知識: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D. 節氣表屬於地理嗎

節氣表屬於天文學,屬於廣義的地理范疇。
節氣表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廿四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中的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為干支歷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斗轉星移)制定。北極星位於地球地軸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與天樞連線的五倍延長線上。由於地球的自轉,而北極星正好處在天球轉動的軸上,所以相對不動,而在軸邊上的北斗星看起來就象圍繞著北極星轉一樣,這就產生了「斗轉星移」,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密切關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我國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古人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西漢武帝時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歷》作為指導北方中原地區農事的歷法。採用立桿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因此亦稱為「平均時間法」。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1645年起沿用至今),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

E. 二十四節氣是反映地球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變化的,難道和地球的運行無關嗎既然地球運動不穩定,...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以中國的緯度,地理特點為參考的。因為中國的緯度,加上東南、西北季風影響,才有了二十四節氣,要是換到北非撒哈拉(一年四季太陽直射)、換到澳大利亞(南半球),換到俄羅斯(高緯度),換到亞馬遜(天天下雨),就沒有參考意義了,連季節都分不清了。有的地方是旱季雨季,有的地方是乾季濕季。季節本來就主要是黃赤交角造成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造成的,本質都是這個造成的,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適用的,你說的那些說的遠了。

F.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霜降前後,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多,北方降溫明顯。
解析:江淮地區出現連續性降水-梅雨,為6月份,大暑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一年中最熱時期,大寒前後,雲貴高原多發生寒潮,降雪量達最大,霜降前後,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多,北方降溫明顯。

G. 24節氣是由於地球自轉還是地球公轉做造成的

24節氣是由於地球公轉做造成的。

眾所周知,地球要圍繞太陽旋轉,這個運動稱為地球的公轉,地球從某一點出發,環繞太陽旋轉一周,又回到原來的位置,所用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歷時365日5時48分46秒,合365.2422日。

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接近於圓的橢圓,太陽處於橢圓的一個焦點,公轉的軌道平面稱為「黃道面」,公轉軌道上的位置用「黃經」表示,黃經一圈360°。

當然,人們不會感覺到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反而覺得太陽圍繞地球轉,每天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這個體驗古今如是。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且通過影子的長短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

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入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H. 24節氣和地球公轉有什麼關系

我國的農歷是陰陽合歷,既用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計算單位,又用地球公轉一周來計量年,為了充分反映季節和氣候變化情況,古代天文學家早在西周及春秋時代用「土圭」測太陽影子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氣候變化,將全年分為二十四等份,每個等份一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二十四個節氣分列在12個月里,兩個節氣間隔約為半個月。太陽沿著黃道運行一圈為360度,每15度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

I. 二十四節氣的地理意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
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閱讀全文

與二十四節氣與地理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