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國經濟地理三大地帶有哪些

中國經濟地理三大地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31 10:41:06

『壹』 華南、華北、華中、華東、江南、江淮、長江以南、長江以北、這些都是怎麼劃分的 具體的都包括哪些省份

華東或華東地區,中國東部地區的簡稱,中國地理大區之一。

行政上的「華東六省一市」指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國一般也把台灣省列入華東地區。

華南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之「華南」
廣義的華南即「中國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嶺-淮河線以南中國的廣大區域。這種區分包括氣候、經濟生產、交通、文化等來區分,南方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及熱帶季風氣候,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古時以水路為主要的運輸方式。

[編輯] 狹義之「華南」
俠義的華南則特指「嶺南」, 指「五嶺以南」,這一「華南」的概念包括現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州縣。 不過由於現代行政區劃的關系,狹義的「華南」通常只指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其他與「華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這一地理概念較少見於傳統稱謂, 是近代以後逐漸使用的。 通常包括現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前身為中南軍區,轄區即包括上述省區,後將河南省劃歸濟南軍區管轄。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交通圖冊,通常將河南省的公路網和兩湖,兩廣,海南統一劃入「中南地區」。

江南
江南廣義上亦曾指廣大南方地區, 但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收窄為「江東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安徽省長江以南的地區,江西省東北部和浙江省錢塘江以北地區。

粵和越
「粵」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圍也曾經包括自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但是隨著江南地區的逐漸漢化,其含義范圍也逐漸在收窄, 唐宋以後「粵」「越」兩字含義已經分開。 「越」指錢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錢塘江北稱「三吳」),江南地區也可稱為「吳越」。

而「粵」則特指當時漢化程度還比較低的嶺南地區(兩廣,海南)。 至明清時代,「粵」仍泛指兩廣,如徐霞客之游記即將廣東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南明位於廣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稱「就藩於粵西煙瘴之地」(顧誠《南明史》),而太平天國運動則「起於粵西」。

清末之後,「粵」之含義收窄為特指「廣東省」,現代提到「粵」,則一般不會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計算在內。

華北、華北地區廣義北方指秦嶺-淮河線以北中國的廣大區域。為中國政治地理大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現時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即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個內蒙古都列入華北地區。

華中或華中地區,中國傳統的地理大區,或稱「中部地區」。
1949年後,現華中地區可指:

華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華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視為華東地區。
華中地區常與華南地區合稱中南地區。
現時屬於中國經濟地理上第二階梯的中部經濟區。

江南,字面義為江之南面。「江」在漢語中有特指大江,即長江。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區域大致為長江下游南岸的地區。

歷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區為地理坐標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長江以南一帶。

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南成為江東地區的專稱。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朝時設立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1645年設立江南省,1667年分為江蘇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僅包括部分江南地區,還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區(淮北、蘇北)。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為江南之東和江南之西。唐宋設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蓋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為廣義的江南組成。後以狹義的江南的概念,將江南西道演化為今江西省;而江東地區則以南京市為中心,主要包括蘇、浙、皖部分地區。清代設兩江總督署,轄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兩江即含江東、江西。

現代的江南
現代江南的定義,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兩種,即廣義的江南和狹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即蘇南、浙江、安徽長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長江以南地區。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江南三大名樓(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和南昌市的滕王閣)均位於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帶。

狹義的江南大致指蘇南和浙北地區,但具體范圍並不很明確。這個概念大概從唐末開始,到明清時期成型。最明確的江南核心地帶,大致只包括太湖周邊的幾個城市,如蘇州、杭州、無錫、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帶,但由於南京的語言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成為江淮官話(江北話),吳語區對南京的江南認可度並不高。上海的行政歷史比較短,但由於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在現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納入小江南范圍。

而並非長江流域卻多被認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等城市。長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有時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樣由於江北話的緣故,狹義江南也並非一直包括揚州和鎮江。

由於不僅是狹義的江南,廣義的江南地區也經常在歷史文學描述中出現而且贊美,如江南三大名樓都有詩人的著名題詞《岳陽樓記》、《滕王閣序》等,因此並不能確定狹義的江南地區的定義具體是何時形成的,只能證明是在唐末開始逐漸演變發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從字面來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長江以南,也就是整個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個大組成部分。

氣象方面看來,梅雨是江南地區的特徵氣候。除了最有特徵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陰沉細雨和陰冷,都是江南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這個范圍不僅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還包括了長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區。形容這些氣候特徵的古代詩詞比比皆是,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等。

地理概念里還有「江南丘陵」的說法。江南丘陵是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貴州高原以東的低山丘陵的總稱。大致處於湖南中、東部地區,江西大部地區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區。

『貳』 經濟地理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上個學期剛學完,雖然可能每個學校版本不一樣,但內容應該差不多的。
緒論就只是介紹一下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整個的體系與其他學科的大概聯系。
然後學習經濟活動區位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本身也是一個概念,然後結合經濟與地理區位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資源等)、交通、整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還會介紹經典的經濟學和地理學上的著名區位論,比如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等,也會講一下關於多部門企業和跨國公司區位。
接著就是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分析區域的結構組織、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產業集群和經濟地域綜合體等,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這些,主要就是圍繞經濟與區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點學習的內容,
當然也會學到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那些趨勢還有經典的行業案例比如汽車製造、服裝加工,也會提到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問題。
最後就會介紹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進展什麼的,其實就是講講經典的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還有目前經濟學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啦。

『叄』 1840年之後中國經濟地理的分布與結構

我國1949年前的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變化,可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分界點,之前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之後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

一、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華民族就開始了農耕和畜牧業生產,黃河流域是我國最早最大的農業生產中心,也是世界古代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早期漢族活動中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東漢,農耕生產向西擴展到青海湟水流域、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少數綠洲,向西南擴展到成都平原,向南擴展到江淮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兩漢以後到兩宋時期,在中華民族的內部融合過程中,曾有幾次人口的大批南移,不僅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和經濟有較快發展,而且,移民也湧入珠江流域,全國的經濟重心隨之由黃河中、下游地區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明代,從黃河下游地區向東北南部地區的移民大量增加,遼河流域的農墾因之也有較大發展。
中國古都曾多次變動,從西安到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這一歷史順序既標志著政治中心的轉移,更標志經濟重心的轉移,也是古代中國產業布局變化的重要標志。
在漫長的歷史中,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是一個封閉性的國家,一個神秘的大國。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曾是漢、唐通往中亞的重要商道,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唐代以來,特別是明代,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福州、溫州、明州(寧波)、廣州、揚州港口城市的出現,曾打開了海上門戶,都起到了與國外交流的作用。但是,封建社會的封閉性限制了它們應起的作用,與東方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等重大技術發明,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並未引起西歐那樣的產業革命。古代歷史充分證明,凡是比較開放的時期,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就比較快。
在封建經濟的長期發展歷程中,漢、滿、蒙古、藏、回、壯、維等50多個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大地。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分布在邊疆地區,以牧業為主,兼有漁、獵、耕種等經營;漢族則以種植業為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及內地平原和盆地。各民族的消長和融合,形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同時也是在經濟上形成統一整體的過程。在經濟上、文化上以及人口數量上,漢民族是先進的主體民族,是形成東方大國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的不同,各民族的發展歷史不同,各民族地區的產業類型和經濟發展水平也極不相同,產業布局的地域差異是相當明顯的。漢族地區面積較大,自然條件又比較優越,經濟發展的水平最高。
大運河、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煉銅、煉鐵、陶瓷、刺綉、製糖、制茶、造紙等手工業生產,糧食、蠶桑、水果的集中產地等,多出現在漢族地區。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均為農業和手工業都相當發達的人口密集的地區。但是,盡管地域經濟差異如此鮮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是全國各地產業的共同特點,商品經濟不發達,自產自銷為主。
進入封建社會末期,約在明代中葉以後,資本主義開始在我國萌芽,農業和手工業的商品生產也有相當發展。手工業方面出現了紡織、制茶、製糖、碾米、陶瓷等生產中心,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養蠶業、絲織業,長江中下游和華北平原的植棉業、棉紡織業,粵、閩、台的甘蔗製糖業,湘、贛、皖、浙的制茶業,景德鎮、宜興、醴陵的陶瓷業等,均馳名國內外,標志著農業專業化區域的開始形成。但是從全國來看,仍以自給自足的經濟為主,商品經濟並不佔主導地位,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勞動地域分工仍處在萌芽階段。閉關自守的政策限制了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和產業布局的變革。地區之間聯系主要是「官馬驛道」,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馬」。內地雖已建成北京、南京、洛陽、開封、西安、成都、武昌、長沙、杭州等一批古老城市,但大的經濟中心並未形成,多半是政治、文化中心。沿海港市雖已出現廣州、泉州、福州、明州、溫州等處,但受明末清初「封禁」政策的影響,盛衰起落不定,發展遲緩。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產業結構與布局
當世界進入到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時期,中國要長期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可能的。幾百年的閉關自守政策,使中國落後了。當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勢力范圍的矛頭都指向中國的時候,國門被沖開,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產業發展和布局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產業在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雖然出現了現代工業與交通運輸業,農業商品化也加深了,但發展速度遲緩,對外依賴性極大,產業結構極不協調,再加連年戰爭的破壞,產業發展很不穩定。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特點:
(一)產業發展的遲緩性
中國現代工業的出現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從19世紀60年代起,先後在沿海和少數內地城市出現了一批機械、煤礦、冶鐵、石油、銅銀鉛礦、繅絲、印刷、織布、造紙、火柴、麵粉等「官辦」、「官商」合辦和「商辦」企業。帝國主義也紛紛在沿海及內河港口投資設廠,控制我國的現代工業,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與消極影響,國內的不統一和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等影響,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極為遲緩。l949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中,除原煤產量僅佔世界1.98%以外,其餘都只佔1%以下。
在農業方面,我國雖然出現了棉花、大豆、桑蠶、煙草、茶葉、禽蛋等商品專業化地區,但又受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影響,生產極不穩定,農村經濟水平非常低下,糧食產量在歷史最高年(1930年)不過l50O億公斤,1949年更降到1132億公斤,人均僅209斤,每年都需要進口糧食和棉花等農產品。
我國現代化交通運輸的發展也是緩慢的。從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到1949年的73年中,全國只修建了21800千米鐵路,鐵路密度不到O.23千米/百平方千米。內河通航里程僅7.36萬千米,有一半以上的縣不通汽車。民航航線僅有1萬千米左右。原始的木船、牛車、馬車、手推車,甚至肩挑背馱仍是中國廣大地區主要運輸方式。
現代工業和港口的出現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上海、天津、青島、大連、漢口、沈陽等城市都迅速的發展,成為新的經濟中心。但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城市化的水平是非常低的。
(二)產業的對外依賴性
這既表現為帝國主義對我國經濟命脈的控制,也表現為對資本市場的依附。l936年,英、法、德、日、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在華投資總額佔全國工交投資總額的70%以上。外資壟斷了全國生鐵產量的86%,鋼產量的88%,煤產量的56%,發電量的76%。到l944年,外資幾乎壟斷了所有工業部門。現代交通運輸業,一開始就在外資的控制之下。1931年,外資控制的鐵路佔全國鐵路長度的84.3%,1937年更增至9.7%。農業雖仍以小農經濟為主體,但由於商品化的加深,帝國主義對我國農業進行掠奪性和強制性種植,農業也處於外資控制之下。
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控制更為明顯。一方面,帝國主義國家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充斥市場,每年進口的工業品,從洋釘、洋火(火柴)、洋布到機器設備無一不有,其中糧食嚴重依賴進口,占抗戰前的10年間年均進口總值的1/5;另一方面,中國又是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中國經濟受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束縛,處於依附地位。
(三)產業結構的片面性
這主要表現在工農業之間、農輕重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的比例失衡。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占很大比重,作為國民經濟主導部門的工業十分薄弱。1949年中國工農業總產值,農業佔70%,工業僅佔30%。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73.6%,重工業佔26.4%。農、輕、重三者的比例關系為70:22:8。這種比例關系說明,中國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農業、工業的內部結構也極不協調。從農業看,盡管我國有面積廣大的山地、草原和遼闊的江河湖海水面,但在農業的部門結構中,林、牧、漁、副業的比重很小,僅佔1/10土地面積的耕地產值,種植業則占農業的極大比重。1949年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82.5%,牧、林、漁、副業各佔12.4%、6%、和4.3%。
從工業的內部結構看,1949年重工業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26.4%,其中主要是採掘工業原材料初加工業,而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裝備的機器製造工業產值則微乎其微。汽車、拖拉機、手錶等產品都不能製造,僅能為進口機器的裝配和維修服務。
(四)產業分布的不平衡性
舊中國工業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而在沿海地區內又集中在幾個外國資本控制的大城市及其周圍地區,這也是舊中國工業布局的特點之一。
在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我國東北形成了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大連等城市的南部工業區,其1943年幾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原煤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生鐵產量佔88%,鋼材產量點93%,機械佔95%,電力佔78%,水泥佔66%。以上海為中心,包括無錫、鎮江、南京、南通、杭州等城市的長江三角洲是全國輕工業最集中的地區,集中了佔全國半數以上的紡織、麵粉、卷煙、火柴、蛋品加工等工業。在華北,以天津為中心,包括北京、塘沽、唐山、秦皇島的北寧鐵路沿線;以青島為中心,包括博山、濰坊、濟南的膠濟鐵路沿線也都建立了紡織、食品、煤炭、鐵礦等企業,初步形成兩個工業地帶。南部沿海的廣州一直是重要的商業城市,也是絲織業和手工業工藝品的製造中心。
內地僅有武漢、重慶、太原、昆明等幾處規模不大的工業城市,以冶金、機械和紡織為主。
東部與西部或沿海與內地產業布局的不平衡,以及生產地域類型的分異,有著多方面的成因,包括自然條件、經濟、政治、民族以及歷史等等許多方面。
從舊中國近百多年的產業布局變化來觀察,社會人文的原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主要是以沿海地區為橋頭堡和根據地,同時對外依附性極大的中國資產階級也主要以沿海地區為活動中心,開商埠、建工廠、修鐵路、發展商品化農業區,這就形成了沿海與內地產業布局的極端不平衡。
另外,由於歷代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經濟上掠奪和政治上壓迫的政策,也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因而更加重了產業布局的不平衡性。改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產業布局畸形狀態,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任務。

『肆』 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的哪些地區發展會好

天津:現在天津的發展可謂日新月換
遼寧: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也是北方地區唯一一個敢和山東較勁的省。
山東,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山東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的發祥與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重要貢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內地經濟的貢獻有九分之一強,GDP總量列第三位。是北方省中唯一一個敢在珠三角的廣東,長三角的江浙較勁的省份
安徽省位於中國經濟最強的長江三角洲的腹地,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嘛又加之上面有人《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可以看出,從2005年提出的中部崛起開始省城合肥就突飛猛進,
重慶,成都,未來西部地區的兩大支柱雖然國家現在對兩地的政策扶持不怎麼嘛明顯,但是為了讓西部崛起就必須大量的傾斜.
武漢,武漢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它距離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中國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 左右,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維系四方的作用。京廣、京九、漢丹、滬漢蓉、京港5 條鐵路干線,以及京珠、瀘蓉等 6 條國道在此交匯,武漢正在成為全國四大鐵路運輸樞紐之一。水運已形成「干支一體,通江達海」的客貨運網路,武漢港是我國長江流域重要的樞紐港和對外開放港口。華中地區最大的航空港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唯一可辦理落地簽證的出入境口岸,為全國四大樞紐機場。巨大的區位交通優勢推動了武漢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以建設國家級物流樞紐城市為目標,合理規劃布局以現代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為節點的現代物流體系,武漢作為聯結國內外兩個市場和促進中國東、中、西部互動的橋梁紐帶功能逐步顯現。
是長三角地區經濟向西部延伸的樞紐

『伍』 中國經濟地理的目錄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
第二節經濟地理學的科學性質
第三節經濟地理學的任務和學習目的
第四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影響生產力布局的因素
第二節自然條件
第三節中國的人口
第四節中國的民族 第一節生產力布局的變化發展
第二節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種植業
第三節林業
第四節畜牧業
第五節水產業
第六節城郊農業
第七節土特產
第八節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
第九節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與今後發展方向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能源工業
第三節冶金工業
第四節機械工業
第五節化學工業
第六節紡織工業
第七節電子工業
第八節傳統民族手工業
第九節少數民族地區工業的發展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鐵路運輸
第三節水路運輸
第四節公路運輸
第五節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
第六節郵電事業的發展
第七節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發展
第八節我國交通運輸與郵電事業發展戰略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商業中心
第三節商品流通
第四節少數民族地區貿易業的發展
第五節我國商業的發展戰略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我國的旅遊資源
第三節我國的旅遊區劃和旅遊地理分區
第四節我國少數民族旅遊地理分區
第五節旅遊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以及旅遊業發展方向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中國的城市
第三節我國農村城鎮化問題 第一節三大經濟地帶
第二節七大經濟區域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

『陸』 有關地理知識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柒』 華東五市包括哪些地方

華東五市是我國重要的旅遊資源之一,主要指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這里是「江南魚米之鄉,山清水秀之處,歷史文物之都,名人薈萃之地」。

1、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與北京、廣州和深圳並稱中國四大一線城市,還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上海位於中國東部弧形海岸線的正中間,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臨東海,南瀕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島處於長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2、南京市,簡稱「寧」,別稱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中國東部暨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樞紐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3、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7年,杭州下轄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853.57平方千米。

4、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5、無錫,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無錫市轄5個區及2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4627.47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655.3萬 。

『捌』 國家為什麼這么重視武漢

武漢屬於中國的中部,處於中心地帶,能起到交通樞紐的重要作用,以他為中心幅射周邊大部分省市非常方便。國家大力建設是因為他有上面的優勢,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方面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武漢作為中部老大的地位從民國時期酒店奠定了,民國時漢口是全國第四大城市,漢陽是中部最大的工業城市,當時,武昌,漢口,漢陽還沒有合並,當時地位武漢指的是武漢地區,不是武漢市。解放後,就按地區劃分,一個地區一個重點發展的中心城市,當然是基礎最好,最強的城市了,東北的沈陽,北方的北京,東部的上海,南部的廣州,中部的武漢,西部的成都。
交通地位超然。武漢號稱九省通衢,擁有第一條南北鐵路大幹道京廣高鐵,東西幹道滬漢蓉高鐵等多條鐵路,並將擁有一城6座高鐵站的局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並且占據黃金水道長江的重要位置。武漢是我國四大鐵路樞紐中心、六大鐵路客運中心、客運量2013年成為全國第一,是全國最大的中轉站。武漢擁有中部第一機場天河國際機場,將擁有14條地鐵運營線路。
2018年武漢GDP為14847億元,中西部略低於重慶和成都,人均GDP136039元,高於成都和重慶,略低於長沙,綜合實力排名居於前列。武漢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等完整的工業體系,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居全國第三名。要說武漢的經濟,就不得不提到武漢市在人均GDP方面的優勢了,那可謂是異常突出,中國的國家中心城市都不是「小而美」的地方,仍然能保持全國領先的人均GDP,可見武漢市的產業之強。從全國中心化的位置來看,鄭州市比武漢市更加居中,因此武漢人一直「津津樂道」的「九省通衢」其實並不是武漢市最大的優勢,其真正的優勢還是人均GDP的之高。在未來長遠發展過程中,武漢市已經取得的人均GDP比較高的優勢會一直持續下去,並且可能是中國國家中心城市當中人均GDP僅次於北京市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地理三大地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