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是在什麼文獻中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是在什麼文獻中

發布時間:2022-07-31 15:53:43

A. 中國最早出現的地理考察著作是哪一個

您好:
中國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夏書·禹貢》;作為《尚書》中的一篇,《禹貢》全文以「禹」的名字作為篇名,描述了他「奠高山大川,任土作貢」的功績。文中不僅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地區,並對每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描述,是歷代學者的重要參考文獻。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B. 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其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


(2)中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是在什麼文獻中擴展閱讀

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學對國民經濟有很大的貢獻:首先可以根據地學所研究的成果去發掘各種資源,從而為人類提供生活、工農業生產的資源;

並且,由於地學研究的發展,海洋變化的預測、天氣變化和環境質量的預報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並且,地震預報也在研究之中,從而減輕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災害,這是第二個應用;第三個應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統。

C.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網頁
知識
問問
新聞
更多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搜索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_約226個回答_搜狗知識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最佳答案] 我想你的意思是最早出現「地理」這個詞語的地方吧?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最早的地理著述...
搜狗問問
2015-09-18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中國在亞洲板塊.亞洲板塊按照板塊漂移理論是在赤道附近.中國所在地最早出現地理位置在赤道附近.
網路知道
2015-09-17
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
搜狗問問
2017-01-17
搜狗知識
查看更多
誰知道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文獻是什麼?-作業幫
回答:1提問時間:2017-10-10
[最佳答案]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
作業幫
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著作是什麼?-作業幫
回答:1提問時間:2017-11-03
[最佳答案]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作業幫
87%的人還搜了
中國最早的地理中國最早出現地理考察著作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
中國史上出現的最早的地理中國最早的地理考察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最早的自然地理學著作是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中國第一區域地理學著作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最早的地理學著作記錄了
我國古代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最早自然地理考察
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光學著作黃河的人文歷史地理
廣西最早的大學關於地理上陰陽的解釋
賈思勰的著作是什麼近代中國四大米市
被李約瑟稱為地理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郵展
郭守敬的著作是哪一部最早的農業科學著作
孫思邈的著作是什麼名著有哪些

中國最早的地理記錄是什麼?_中國國情_中國網
[圖文] 現已發現的十幾萬塊甲骨卜辭材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系統文字材料,所記錄的內容十分可觀,其... 具體說就是「中央」管控大量「地方」的辦法,地理的政治內容因此出現. 商代所謂的「地方」是...
中國網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_視頻

03:34
看鑒地理 第105集:中國最早的城市長這樣?
愛奇藝
2017-09-18

01:48
山西歷史地理——臨汾 「中國最早在這里」
青蓮讀書
2020-01-20

02:16
中國最早被撤銷的直轄市,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如今發展追上北上廣
探秘歷史
2020-02-13

01:15
公務員考試題: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很多人都答錯了
騰訊視頻
2020-06-04

03:41
中國最遠古的一部神聖怪異寶典,更是世界最早的地理志
阿木時間
2018-04-24

00:20
山西人文地理魅麗山西·太原晉祠 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典皇家園林建築...
山西人文地理
2020-04-01

03:13
[地理·中國]一株小草 使天一閣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CCTV
2019-11-10

01:12
[地理中國]中國最早的北回歸線標志塔
CCTV
2019-05-22
查看更多
搜狗視頻
查看更多
揭秘中國出現最早的地圖是在什麼時...

這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表示地貌的科學方法,它雖然還不是18世紀出現的等高線,但已具備了高度... 但是在駐軍圖上已繪制出相當於現代東經111度至112度30分,北緯23度至26度之間,1度30分經差...
趣歷史網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中國史上最早的地圖介紹_...
瀏覽:2270更新時間:2019-10-17
1.
禹貢地域圖

2.
1700多年前,西晉人裴秀主編完成《禹貢地域圖》1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地圖集.在序言中提出了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著名的「制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面測量繪制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裴秀因此被稱為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

3.
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搜狗指南
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____。,學習強國 學習強國答案 學習強國題庫 的相關資源如下: 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
m.3gmfw.cn
智慧樹2018《中國歷史地理概況》章節測試答案_3G免費網
中國歷史地理概況答案 的相關資源如下: 智慧樹2018《中國歷史地理概況》章節測試答案 對應章節 ... 「中國」兩字最早出現在何尊中。 A.正確 B.錯誤 正確答案:A 3【單選題】(2分) 早期關於「中國」...
m.3gmfw.cn
中國地理_搜狗網路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約等於歐洲整體面積。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中國可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有省級行政單位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

D. 「中國」一詞最早出自於哪裡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國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簡介: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歷史上的中國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制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制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歷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時期。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葯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與科技

E. 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文獻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F.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書是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
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G. 我國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是公元前五世紀成文的

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5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

H. 最早提出「地理」名稱的書是

《周易》 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I. 地理歷史

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
中國古代詞義概念上的「地理」與今天的「地理」概念完全不同,中國古代的「地理」概念包含了大量的風水學內容,風水學內容的書籍常常使用「地理」的名字。而以現代觀念中的「地理」概念來看,古代較早描述相關內容的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且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和有關地球數據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且這樣的書籍中並不會使用「地理」這一詞彙。
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在旅遊、方誌、建築、測量測繪、天文學等多個方面。例如:酈道元、沈括、徐霞客、張衡、一行、南宮說、郭守敬、裴秀、徐光啟、樂史、羅洪先、賈耽、朱思本、晏謨、王士性、何秋濤、嚴如煜、顧炎武、徐繼畲、楊守敬、於欽 等等。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張騫父子、班超父子、法顯(晉代高僧)、玄奘(唐代高僧)、鄭和等。
中國近代地理學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著名地理學家。20世紀的100年,是中國地理學從常識型向科學型轉變的100年,是中國地理學從表象描述為主向深層認識為主的100年,也是中國地理學更加融入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100年。
原《地理知識》編輯部從1986年起,開辟了「當代中國地理學家專訪」 欄目,采訪和記錄我國老一輩地理學家的治學之道和所從事的事業。2002年,學苑出版社將部分內容整理出版了《中國現代地理學家的足跡》(劉紀遠主編)。該書列舉了中國老一輩地理學家的平生事跡,包括:
20世紀我國第一位地理學家——張相文

J. 誰知道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文獻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是在什麼文獻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