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學習世界地理知識如何學習
哈哈,我是地理老師,拜我為師吧!
Ⅱ 我想學習世界自然地理,請問看哪些書
中國自然地理圖集
編者:劉明光
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中國自然地理圖集》是綜合性區域自然地理圖集,主要是供高等學校地理專業學生學習《中國自然地理》使用,並兼顧中學地理教師和有關科技人員學習和研究中國自然地理時參考.
Ⅲ 高中地理好難啊!內容特別多,我想問問怎麼學,特別是世界地理拜託了。謝謝
學習方法很多,但是不一定適合自己。先發現自己適合什麼學習方法,方法還是其次,最主要的還是毅力,想我高中的時候,對於要記憶的知識點,我真的花不上心去學習,後來經常給脫下分數,我就堅持每天看10頁課本內容,第二天再加10頁,以此天天重復,後來我發現對於用心看過的內容第二天來復看的時候,看得特別快,而且還能偶爾發掘出昨天看漏的知識。重復到自己覺得前面內容大致掌握後,基本復習時間就可以延長了。學習還是靠自己,最好的捷徑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記住沒有毅力也很難去做好,除非你記憶力超級好。下面是我在網上看到的學世界地理還不錯的資料,你參考一下吧
一、.比較鑒別
比較分析是繼綜合分析基礎上的第二大方法,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區、國家的自然要素或者人文要素進行比較對比,能發現比較對象的聯系和區別,能更好地把握每一個被比較對象的實質。如美國和日本地理特徵的比較,比較對象可以設計為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自然帶、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城市、環境問題等等方面;通過比較把握各比較對象徵的特徵、原因以及比較要素之間的聯系等。
如:
(一),自然地理條件相似------日本與英國
1、共同之處:都是島國,海岸線曲折,多港灣;氣候濕潤,海洋性顯著。
2、相似之處:
自然條件 日本 英國
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 溫帶海洋性氣候
領土 主要由四個島嶼組成 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
漁業資源 靠近北海道漁場 臨近北海漁場
3、不同之處:
日本:地處板塊邊界,多火山地震,農業以種植業為主;
英國:地處板塊內部,地殼穩定,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二)、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相似-----印度與巴西
1、共同之處: 都處於低緯度,領土主要在熱帶氣候區;都是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並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的發展中國家
2、相似之處:
資源和經濟條件 印度 巴西
能源 煤碳資源豐富 水能豐富
礦產資源 鐵、錳豐富 鐵、錳豐富
傳統工業部門 鋼鐵、紡織 鋼鐵、機械
工業分布 集中分布東、西沿海 集中分布東南沿海
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人口都過於集中
首都 新首都深居內陸
3、不同之處:
(1) 氣候條件差異大:
印度:典型熱帶季風氣候; 巴西: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
(2) 農業:
印度: 糧食、棉花、芝麻、茶葉產量大
巴西: 咖啡、大豆等經濟作物出口量多。
(三)、其他可對比的主要國家
新加坡與埃及:重要的交通位置與經濟發展
澳大利亞與南非:南半球的發達國家,農礦業特點
法國與德國:歐洲西部大國
俄羅斯與美國:超級大國,領土、資源經濟特點
(四)
1.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相同點:
①地廣人稀,農業現代化注重高度機械化
②地形南北三縱列帶 .
③都是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出口國.
④工農業、人口、城市都分布在本國的東南部。
⑤白色人種,都為歐洲移民的後裔。
不同點:
①緯度位置:加拿大位於北極圈附近,寒冷;澳大利亞位於南回歸線附近,炎熱。
②地形:加拿大是西部山區,中部平原,東部高原;澳大利亞則是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③加拿大寒帶針葉林和溫帶草原廣布,澳大利亞熱帶草原面積廣闊.
④加拿大多種春小麥,澳大利亞多種冬小麥.
2.英國與日本
相同點
①都是島國,海岸線曲折,海運業發達.
②緯度相近都屬於海洋性氣候,氣候濕潤.
③工業化水平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④都臨近漁場,漁業資源豐富.
⑤新興電子工業在布局上都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不同點:
①英國是世界上發展最早的工業國,本國有較豐富的煤炭和鐵礦,屬「煤鐵復合體型」工業布局;日本本國資源貧乏,靠進口原料和燃料發展工業,屬「臨海型」工業布局。
②英國地少人少,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現代化側重於機械化和生物技術;日本地少人多,農業以種植業主,農業現代化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化。
3。巴西和阿根廷
相同點:
①在國家經濟結構中農牧業佔主導地位。
②農業發展快。機械化水平高。
③農畜產品商品率高。巴西的咖啡、蔗糖、大豆、橘汁是大宗出口商品,其中咖啡的出口量世界第一,被譽為「咖啡王國」;阿根廷以出口牛肉和小麥為主,牛肉的出口量世界第一。
④工農業、人口、城市都分布在本國的東部沿海地區。
不同點:
①發展農業的氣候條件不同。巴西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濕熱,利於熱帶植物的生長;阿根廷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草類茂盛,適宜發展畜牧業和小麥種植業。
②農業地域類型不同。巴西屬於熱帶企業化種植園農業,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量大,糧食不能自給;阿根廷屬於大牧場放牧業,以養牛和小麥種植為主。
③農牧業類型不同。巴西高原是熱帶草原的分布地區,而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優良的溫帶天然草原之一。
二。「熱點」問題區域化與「冷處理」
熱點問題要落實到一個區域上,因此處理熱點問題時要用區域思維對「熱點」冷處理。具
體如下:
(1)要特別注意高中系統地理知識、地理思維方法和觀念在「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 的整合。以綜合思維、區域思維方法的整合為例:每一個「熱點、焦 點問題所在的大洲、分區、國家或地區區域,其地理環境都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處理這些環境要素要運用綜合思維、區域思維去分析歸納,具體內容主要有:①明確其地理位置和范圍,包括經緯位置(經緯度間隔、經緯度大小變化的方向和規律)、相對位置(相臨區域、海陸位置)、范圍圖形輪廓、界線。②自然環境要素,包括氣候類型、分布、特點、成因;地形地貌成因、分布、特點;水文特徵;土壤、生物與自然帶;主要自然災害的成因、時空變化與分布。③人文要素,包括資源和能源類型、特點、分布;工業和農業的地域類型和區域 特點;交通運輸現狀;城市和城市化;文化與旅遊;人口與環境問題;國土整治與可持續發展等。④在處理環境要素時要認真研究各自然環境要素之間、人文環境要素之間,自然和人文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如「熱點、焦點」問題所在的區域內地形、水文、植被等下墊面因子對氣候成因、分布、特點的影響,氣候、地形的分布、特點對水文、土壤、自然帶、農業、工業、聚落、交通、文化等的影響。⑤把復習的「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始終放在它所屬的大地理環境之下,在總體上把握大的地理環境對其地理特徵的影響,找出形成區域 特徵差異 的宏觀和微觀因素,確定限制性因素和優勢條件,規劃實現區域 的可持續發展。
(2)運用所學原理、思維方法和技能分析、解釋「熱點、焦點」問題的現象、成因、規律。「熱點、焦點」問題教學與復習的本質意義,不僅僅是為了體現地理知識的時效性,更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地理思維方式,形成一種思想,學會自己運用原理、思維方法和技能去解決新問題。通過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鍛煉學生迅速找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地理思維方法的切入口並能根據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化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如分析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上海的原因,要運用綜合思維方法。不僅考慮豐富而廉價勞動力巨大的消費市場這些主導因素對跨國公司的吸引,還要考慮科技、交通、信息、政策、貿易、經濟地位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又比如我國東部經濟帶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的地理背景,要運用立體思維方法分析。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從美國轉移到日本,從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再由「亞洲四小龍」轉移到中國東部沿海和東南亞地區,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成本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區域差異造成其工業區位的轉移。而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根據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的時空變化過程和規律,預測我國境內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未來的轉移方向,要運用戰略思維方法分析.通過上述分析使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國家、不同生產力發展階段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制宜,從實際出發,將經濟、社會、環境需要統一起來,從發展的角度評價、選擇合理的工業區位。
(3)「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的環境要素圖像化。每一個「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的環境要素要盡可能落實到地圖上,如范圍和位置要找到它的輪廓形狀、分界線、經緯線度數及變化;點、線、面狀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及與經緯線的空間關系,找一些特殊經緯線,注意經緯線穿過的地理事物,如河流、山脈、交通線;氣候區、自然帶、工業區、農業區、人口分布區;重要國家、資源能源基地、旅遊景點、城市等。
(4)「熱點、焦點」問題在教學與復習中的靈活運用。思維要靈活機動,視野要開闊長遠。
「國內問題國外化」------如「沙塵暴」一直是近幾年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熱門話題,2001年、2002年廣東試題分別考查了美國和歐洲的「沙塵暴」
「熱點地區局部化」-----如2002年文科綜合36題通過擴大比例尺考查中亞的局部地區,因為局部地理事物放大,導致某些同學識圖困難。
「現代問題歷史化」——如中國當今西部大開發與我國和世界歷史上的「國土開發」進行比較,比較其歷史背景、開發過程、經驗教訓、地位作用等。
「地理問題綜合化」-----目前高考試題中學科交叉的題目,其三科內容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對由地理角度取材的「熱點、焦點」問題在處理的最後,請學生自己嘗試運用歷史、政治的有關知識、原理做學科間交叉復習,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理高考復習所研究的「熱點、焦點」問題也在不斷的豐富,研究的對象、方法、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命題注意傳達地理學研究的新進展、新觀念,使試題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反映出地理學研究不斷發展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高考復習將一如既往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因此,搞好「熱點 、焦點」問題的教學和復習才能體現地理學的實用價值。「取好材、用好材」是高考復習後期階段成功的關鍵。
一、.比較鑒別
比較分析是繼綜合分析基礎上的第二大方法,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區、國家的自然要素或者人文要素進行比較對比,能發現比較對象的聯系和區別,能更好地把握每一個被比較對象的實質。如美國和日本地理特徵的比較,比較對象可以設計為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自然帶、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城市、環境問題等等方面;通過比較把握各比較對象徵的特徵、原因以及比較要素之間的聯系等。
如:
(一),自然地理條件相似------日本與英國
1、共同之處:都是島國,海岸線曲折,多港灣;氣候濕潤,海洋性顯著。
2、相似之處:
自然條件 日本 英國
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 溫帶海洋性氣候
領土 主要由四個島嶼組成 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
漁業資源 靠近北海道漁場 臨近北海漁場
3、不同之處:
日本:地處板塊邊界,多火山地震,農業以種植業為主;
英國:地處板塊內部,地殼穩定,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二)、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相似-----印度與巴西
1、共同之處: 都處於低緯度,領土主要在熱帶氣候區;都是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並建立完整工業體系的發展中國家
2、相似之處:
資源和經濟條件 印度 巴西
能源 煤碳資源豐富 水能豐富
礦產資源 鐵、錳豐富 鐵、錳豐富
傳統工業部門 鋼鐵、紡織 鋼鐵、機械
工業分布 集中分布東、西沿海 集中分布東南沿海
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人口都過於集中
首都 新首都深居內陸
3、不同之處:
(1) 氣候條件差異大:
印度:典型熱帶季風氣候; 巴西: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
(2) 農業:
印度: 糧食、棉花、芝麻、茶葉產量大
巴西: 咖啡、大豆等經濟作物出口量多。
(三)、其他可對比的主要國家
新加坡與埃及:重要的交通位置與經濟發展
澳大利亞與南非:南半球的發達國家,農礦業特點
法國與德國:歐洲西部大國
俄羅斯與美國:超級大國,領土、資源經濟特點
(四)
1.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相同點:
①地廣人稀,農業現代化注重高度機械化
②地形南北三縱列帶 .
③都是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出口國.
④工農業、人口、城市都分布在本國的東南部。
⑤白色人種,都為歐洲移民的後裔。
不同點:
①緯度位置:加拿大位於北極圈附近,寒冷;澳大利亞位於南回歸線附近,炎熱。
②地形:加拿大是西部山區,中部平原,東部高原;澳大利亞則是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③加拿大寒帶針葉林和溫帶草原廣布,澳大利亞熱帶草原面積廣闊.
④加拿大多種春小麥,澳大利亞多種冬小麥.
2.英國與日本
相同點
①都是島國,海岸線曲折,海運業發達.
②緯度相近都屬於海洋性氣候,氣候濕潤.
③工業化水平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④都臨近漁場,漁業資源豐富.
⑤新興電子工業在布局上都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不同點:
①英國是世界上發展最早的工業國,本國有較豐富的煤炭和鐵礦,屬「煤鐵復合體型」工業布局;日本本國資源貧乏,靠進口原料和燃料發展工業,屬「臨海型」工業布局。
②英國地少人少,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現代化側重於機械化和生物技術;日本地少人多,農業以種植業主,農業現代化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化。
3。巴西和阿根廷
相同點:
①在國家經濟結構中農牧業佔主導地位。
②農業發展快。機械化水平高。
③農畜產品商品率高。巴西的咖啡、蔗糖、大豆、橘汁是大宗出口商品,其中咖啡的出口量世界第一,被譽為「咖啡王國」;阿根廷以出口牛肉和小麥為主,牛肉的出口量世界第一。
④工農業、人口、城市都分布在本國的東部沿海地區。
不同點:
①發展農業的氣候條件不同。巴西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區,氣候濕熱,利於熱帶植物的生長;阿根廷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草類茂盛,適宜發展畜牧業和小麥種植業。
②農業地域類型不同。巴西屬於熱帶企業化種植園農業,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量大,糧食不能自給;阿根廷屬於大牧場放牧業,以養牛和小麥種植為主。
③農牧業類型不同。巴西高原是熱帶草原的分布地區,而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優良的溫帶天然草原之一。
二。「熱點」問題區域化與「冷處理」
熱點問題要落實到一個區域上,因此處理熱點問題時要用區域思維對「熱點」冷處理。具體如下:
(一)要特別注意高中系統地理知識、地理思維方法和觀念在「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 的整合。以綜合思維、區域思維方法的整合為例:每一個「熱點、焦 點問題所在的大洲、分區、國家或地區區域,其地理環境都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處理這些環境要素要運用綜合思維、區域思維去分析歸納,具體內容主要有:
①明確其地理位置和范圍,包括經緯位置(經緯度間隔、經緯度大小變化的方向和規律)、相對位置(相臨區域、海陸位置)、范圍圖形輪廓、界線。
②自然環境要素,包括氣候類型、分布、特點、成因;地形地貌成因、分布、特點;水文特徵;土壤、生物與自然帶;主要自然災害的成因、時空變化與分布。
③人文要素,包括資源和能源類型、特點、分布;工業和農業的地域類型和區域 特點;交通運輸現狀;城市和城市化;文化與旅遊;人口與環境問題;國土整治與可持續發展等。
④在處理環境要素時要認真研究各自然環境要素之間、人文環境要素之間,自然和人文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如「熱點、焦點」問題所在的區域內地形、水文、植被等下墊面因子對氣候成因、分布、特點的影響,氣候、地形的分布、特點對水文、土壤、自然帶、農業、工業、聚落、交通、文化等的影響。
⑤把復習的「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始終放在它所屬的大地理環境之下,在總體上把握大的地理環境對其地理特徵的影響,找出形成區域特徵差異的宏觀和微觀因素,確定限制性因素和優勢條件,規劃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2)運用所學原理、思維方法和技能分析、解釋「熱點、焦點」問題的現象、成因、規律。「熱點、焦點」問題教學與復習的本質意義,不僅僅是為了體現地理知識的時效性,更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地理思維方式,形成一種思想,學會自己運用原理、思維方法和技能去解決新問題。通過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鍛煉學生迅速找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地理思維方法的切入口並能根據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化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如分析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上海的原因,要運用綜合思維方法。不僅考慮豐富而廉價勞動力巨大的消費市場這些主導因素對跨國公司的吸引,還要考慮科技、交通、信息、政策、貿易、經濟地位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又比如我國東部經濟帶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的地理背景,要運用立體思維方法分析。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從美國轉移到日本,從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再由「亞洲四小龍」轉移到中國東部沿海和東南亞地區,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成本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區域差異造成其工業區位的轉移。而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根據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的時空變化過程和規律,預測我國境內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區位未來的轉移方向,要運用戰略思維方法分析.通過上述分析使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國家、不同生產力發展階段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制宜,從實際出發,將經濟、社會、環境需要統一起來,從發展的角度評價、選擇合理的工業區位。
(3)「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的環境要素圖像化。每一個「熱點、焦點」問題所在區域的環境要素要盡可能落實到地圖上,如范圍和位置要找到它的輪廓形狀、分界線、經緯線度數及變化;點、線、面狀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及與經緯線的空間關系,找一些特殊經緯線,注意經緯線穿過的地理事物,如河流、山脈、交通線;氣候區、自然帶、工業區、農業區、人口分布區;重要國家、資源能源基地、旅遊景點、城市等。
(4)「熱點、焦點」問題在教學與復習中的靈活運用。思維要靈活機動,視野要開闊長遠。
「國內問題國外化」------如「沙塵暴」一直是近幾年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熱門話題,2001年、2002年廣東試題分別考查了美國和歐洲的「沙塵暴」
「熱點地區局部化」-----如2002年文科綜合36題通過擴大比例尺考查中亞的局部地區,因為局部地理事物放大,導致某些同學識圖困難。
「現代問題歷史化」——如中國當今西部大開發與我國和世界歷史上的「國土開發」進行比較,比較其歷史背景、開發過程、經驗教訓、地位作用等。
「地理問題綜合化」-----目前高考試題中學科交叉的題目,其三科內容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對由地理角度取材的「熱點、焦點」問題在處理的最後,請學生自己嘗試運用歷史、政治的有關知識、原理做學科間交叉復習,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理高考復習所研究的「熱點、焦點」問題也在不斷的豐富,研究的對象、方法、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命題注意傳達地理學研究的新進展、新觀念,使試題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反映出地理學研究不斷發展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高考復習將一如既往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因此,搞好「熱點 、焦點」問題的教學和復習才能體現地理學的實用價值。「取好材、用好材」是高考復習後期階段成功的關鍵。
Ⅳ 高中世界地理資料!要圖,要全!
告訴我你的郵箱,給你發一個看看
Ⅳ 如何學習高中世界地理
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許多同學反映「地理不難學,就是不好記」。的確,教材中有許多的地名、數據、物產,要把它們記住確實很不容易。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分清課標中對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須記住的,還是可記可不記的,還是只要理解不必記憶?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來探討記憶的方法。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如何記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其實,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當天學過的內容當天復習,一周至10天左右再復習一遍,兩個月內再復習一遍,這對鞏固記憶非常有效。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師、學校安排的單元檢測、期中或期末考試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腦。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和做一做並將其結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記憶方法。例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彩色筆進行勾畫塗抹。在「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就可以將熱帶沙漠氣候區用紅筆塗色,將熱帶草原氣候區用黃筆塗色,將熱帶雨林氣候區用綠筆塗色等。又如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將>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區域塗上不同的顏色,那麼關於非洲氣候分布特徵和我國年降水量分布規律的知識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這樣記憶肯定是深刻的。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廣東像一頭大象的頭部,而台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此外,在學習地理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和領會知識,加強記憶。例如:對於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電視、畫報中不同膚色人們的觀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他們的膚色、頭發、面部等特徵。其它的象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等內容,我們不要去死記,而是依據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去理解地記憶。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只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並把握住這些聯系,縱然知識是千頭萬緒,我們也會記憶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一方面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丟三拉四,背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地理學科知識紛繁復雜,千條萬緒。學會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對於我們學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處。 謝謝採納
Ⅵ 我想學習世界自然地理,要看哪些書
http://zrdl.snnu.e.cn/
你進這個網站吧
不錯的 就是關於自然地理的學習
希望採納
Ⅶ 世界地理如何學好
世界地理內容十分豐富,學好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興趣。
可以先進行1總論的學習(世界自然地理中的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海洋),這部分內容帶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也有很多區域對比及差異性分析。
2接下來進行世界地理分區(按照大洲、大洋逐一學習),此時用到了1部分的知識可以借機熟練和加深理解應用,當然這部分還涉及到主要國家及重點城市,這也是各類考試的重點。
3上述部分離不開世界地理的各種地圖,如政區圖、地形圖等,看圖可以加深記憶,重要的區域、國家、城市、海峽等都需要經緯定位
如果初步完成了這3個步驟,下面需要進行只是的細化,每個人選取的突破口就不同了,最終要做到世界地圖的大體輪廓爛熟於心,主要國家及城市和世界交通節點定位準確(提及某處,該地自然條件、經濟和社會情況脫口而出)。如果是對付高考,那范圍就小一些了,可以多做習題,關鍵是積累,這不是一兩個月能完成的事
Ⅷ 地理學科是學什麼的
地理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交互關系與作用的科學,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上至大氣圈對流層的頂部,下至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是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時間和空間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尺度,即地理科學研究事物或現象的時空變化。
地理科學是一門交叉性十分強的學科,和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計量學乃至心理學等許多學科都有關系。
綜合部分高校的情況,地理科學較為典型的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等。師范類院校還開設有地理教學論等師范類課程。
前景
地理科學專業前景逐漸在變好,隨著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可以說,隨著經濟開發以及環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學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蘊,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日益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