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體現是什麼
所謂整體性,就是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內在聯系的規律性。
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某一要素會影響其他要素,某一部分會影響其他部分。其整體性如此嚴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以致「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所有其他環節必將隨之變化。
『貳』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1)大氣的整體性表現:
熱量、水分主要來自地面,地面性質直接影響大氣的水熱狀況及運動特徵。
(2)水的整體性表現:
各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水分交換,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間也存在著水分的交換,水文是各地理環境影響因素影響下的綜合表現。
(3)地形的整體性表現:
由內、外力共同塑造,受地殼運動、河流、冰川、波浪、風、地下水等的影響。
(4)植被的整體性表現:
受光、熱、水、土壤、營養物質等因素的制約。
(5)土壤的整體性表現:
處於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帶,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叄』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整體,這一要素影響另外要素,這一部分影響另一部分。如赤道附近的低平地區,由於獲得的太陽熱最多,形成高溫多雨氣候,從而為熱帶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多樣的植物和豐富的果實,又為多種多樣的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這種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就構成赤道低平地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地理環境有明顯差異,這一整體乃是由於安第斯山這個要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地帶性差異主要指陸地上的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成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帶狀規律性。地帶性差異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是一個橢球體,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勻,產生了沿緯向分布的熱量帶。熱量分布的地帶性,影響著水分的分布,各個地帶不同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又形成不同的氣候特徵。在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下,氣候也是按地帶分布的。氣候影響植物,而植物與動物又有密切關系,因此,不同的氣候帶就有不同的植物帶和相應的動物界。這樣,在整個大陸上形成一系列按緯向分布、南北更替、各個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的自然帶。
『肆』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表現在地理環境是由性質不同的各種要素(地形、氣候、水、生物、土壤等)組成的;每種要素不是以單一形態而是以多種形態存在;地理環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種形態單位的有規律的組合。
(4)地理的整體性思想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伍』 怎樣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或系統)。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
在景觀上,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希望我的回答你滿意!
『陸』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什麼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主要表現:
1、組成環境的各個要素,總是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4、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由多個地理要素變化共同組成的。
5、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相應改變。
總之,地理環境整體性主要是指各個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強調一致性。
『柒』 地理環境 整體性原理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當××要素發生變化後,其他要素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當砍伐森林(植被)後,地表攔截大氣降水(氣候)的功能下降,下滲減少,地表水(水文)匯流速度加快,對土壤的侵蝕加強,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導致土壤貧瘠。
植被破壞後,光合作用減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影響大氣的成分,這樣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7)地理的整體性思想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4大應用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運動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
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一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捌』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是什麼簡單說說即可,高一地理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含義: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其中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
『玖』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是什麼
1、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⑴、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
⑵、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牽一發而動全身;
⑶、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
地理環境差異性
從總體上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在這個整體的不同地區,卻經常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在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我們每個人卻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從旅行過程中獲得對地域差異現象的感性認識。
從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顯著差異。
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氣候,又產生了與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