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考華東師范大學學科教學地理,是屬於地理科學學院,報夏令營應該報教育院還是地理科學學院的呢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下的自然地理學,二是和'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之下的自然地理學!只是華東師范的二級兩個招生單位!就跟我們上本科的時候!一個在數學學院!一個在物理學院!一樣!他們想比較而言!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相對來說!科研型比較強!專業性比較強!方向比較針對性!一般以後打算從事科研的比較多!分數線也比較高!針對性意識很強!在全國相對方向上比較有特色!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比較大眾話!全國都差不多!屬於比較傳統的自然地理學專業!
B. 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教書院在哪裡網上查都說在中山北路校區,問華師的同學盡然也說不知道
我是華師大閔行校區的同學。教學院是棟建築,在中北校區。但是閔行校區有孟憲承書院,這不是一棟建築,而是師范生的組織,所有師范生都是孟憲承書院的。
有什麼問題歡迎追問。
C. 華東師范大學的歷史沿革
大夏大學 大夏大學是1924年由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部分教師、學生在上海發起創辦了一所私立大學。大夏以自強不息為校訓,倡導苦教、苦幹、苦學的三苦精神。馬君武、王伯群、歐元懷先後擔任大夏大學校長。郭沫若、田漢、李石岑、邵力子、曾昭掄、艾偉、邵家麟、吳澤霖、王蘧常、馬宗榮、夏元瑮、謝六逸、吳澤、周昌壽、姚雪垠等著名學者曾在大夏大學任教。
大夏大學共辦學27年,先後就讀的學生近20000名,完成學業畢業者6000餘人。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劉思職、郭大力、周揚、陳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劉伯里、王元化、馬承源、陳旭麓、孫亢曾、陳伯吹、任溶溶、戈寶權、陳鯉庭、吳亮平、馮白駒、杜星垣、葉公琦、華聯奎、徐惟誠等曾在大夏大學就讀。
光華大學 光華大學創辦於1925年。當時上海聖約翰大學及附中師生,為聲援五卅運動,與校方激烈沖突,集體宣誓離校後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大學——私立光華大學。光華大學以 培養高尚人格,激發國家觀念為宗旨,提倡讀書運動與愛國運動並進。張壽鏞、朱經農、廖世承先後擔任光華大學校長,並延聘呂思勉、錢基博、胡適、錢鍾書、徐志摩、朱公謹、容啟兆、張歆海、顏任光、謝霖、蔣維喬、韓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羅隆基、王造時、章乃器等著名學者執教。
光華大學建校26載,曾入校就讀的學生共14000餘人,畢業生總計4000餘人,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張青蓮、鄧拓、林華、周有光、張芝聯、楊寬、周而復、田間、穆時英、趙家璧、儲安平、汪道涵等曾求學光華。 1951年7月17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宣布,經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華東師范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文、理、教育學科成為新校基礎。8、9月間,同濟大學動物系、植物系,復旦大學教育系,滬江大學音樂系以及東亞體育專科學校陸續並入華東師范大學。10月16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正式宣布華東師范大學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孟憲承兼任校長,孫陶林、廖世承為副校長。剛建校時學校設有教育、中文、外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體育等11個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職工338人,其中教師131人,學生1032人,其中各校並入學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個班上課。
1952年,聖約翰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浙江大學地理系,滬江大學教育系,大同大學教育系,震旦大學教育系先後並入學校,又從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等校調入多名教師。之後,江蘇師范學院音樂專業、上海第二師范學院地理系分別於1953年、1958年並入華東師范大學。同年學校成立了研究部,推進科學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託舉辦多個專業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繼1952年7月創辦《華東師大》校刊後,提高了教學及教育科研的實力。 1952年起,為適應初級中學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師資的情況,學校較大規模地舉辦了一系列的專修班。
1956年起,在江蘇、浙江兩省鐵路沿線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與此同時,學校擴招成人教育的專業與人數,成立半工半讀師范學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這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次全國18個研究室中的2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國以後建立的第一個人口研究機構。
1958年,學校通過科研開辟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和課程,新建了一批專業和專門化教學小組。
1958年起,學校又陸續建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和電子學、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光學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專業實驗室,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養由舉辦二年制研究生班改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22日,華東師范大學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
1960年,從59級起各專業學制均改為五年,並一直執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學校成立第一個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四新展覽會,該校紅外分光光度計、寬譜線核磁共振波譜儀、自旋迴波核磁共振波譜儀和核四極共振波譜儀等四項研究成果獲得三等獎,在全國師范院校中居領先地位。
1965年,還招收首批來自越南的留學生210多名,開始了留學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職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學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歷史、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10個系,13個專業,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共15000餘人。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國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自1966年到1969年,華東師范大學連續4年沒有招生,1970年開始恢復招生,但規模很小。
1972年5月,學校受文革影響與上海師范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范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校合並,改名為上海師范大學。
「文革」期間,學校的科研工作遭到嚴重摧殘,但不少科技人員,出於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繼續對一些基礎問題及生產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華東師范大學「671」科研組,在國際上首先從海水中提取到30克鈾,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1971年,光學組建立在國內居領先水平的管道氣體傳輸模擬實驗室;河口海岸研究組為金山石化總廠一期工程的油碼頭選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重新步入正軌。從1977年起,全國恢復了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華東師范大學開始恢復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學校再次被確認為全國重點大學,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8年,上海師范學院、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相繼復校。
1979年,學校創辦夜大學。
1980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恢復華東師范大學校名。
1980年8月8日,華東師范大學被列為聯合國援助的20所重點大學之一。
1984年9月,該校成立科技開發公司(1990年發展成為科技開發總公司),開始了學校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工作及科技產業的開發工作。
1981年12月30日,華東師范大學成為中國首批博士和碩士授予單位,12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51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數學系研究生王建磐是華東師范大學培養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試辦)。
1993年初,學校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院為實體的管理體制,以學院為單位開展了專業、學科建設和改造,以後又採取多種形式,創辦了多種二級學院。
1996年,學校參與了上海市師范結構調整,構建基礎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的辦學體系。
1996年4月,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
1997年5月20日,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共建華東師范大學。
1997年12月,上海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並入學校,成立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學院、上海第二教育學院並入學校,以後又重新組建了繼續教育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
1999年6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喬登江到華東師大物理系工作,成為學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陳吉余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學校第一位當選院士的教師。
2001年,學校成為中國24所首批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試點高校。
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學校啟動閔行校區規劃建設。
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聯動發展」的辦學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共建華東師大,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實驗室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學校科技園升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7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成立。
2008年,成為首批獲得開設MBA教育的師范院校;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在學校成立。
2011年3月,學校攜手紐約大學共建的上海紐約大學在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奠基。
2013年3月,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成立。
2013年9月20日,華東師范大學校友會成立大會在中山北路校區科學會堂舉行,海內外校友300餘人(包括大夏大學、光華大學、聖約翰大學校友代表)出席成立大會。
2014年,學校首設教學貢獻獎。
2014年10月16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成立。
2016年3月21日,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奉賢區中心醫院轉化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D. 華東師范大學教書院在中北校區還是在閔行校區
我在中北校區,有一棟樓就叫「田家炳教育書院」,簡稱「教書院」,有很多課都是裡面上的。
E. 華東師范大學的孟憲承書院
「孟憲承書院」是華東師范大學專為免費師范生組建的,屬於非實體性質的機構。孟憲承是華東師大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家。書院成立於2007年9月10日,由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擔任名譽院長。「孟憲承書院」設在華東師大閔行校區。「孟憲承書院」是華東師大專門組建的免費師范生集中生活學習的地方,書院內有集中的宿舍樓、專門的學習室、相對集中的學習和生活圈子,將為未來踏上講台的學生提供更多教育心得交流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教師職業信念與價值觀。
F. 關於考研:華東師范大學的自然地理學~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下的自然地理學,二是和'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之下的自然地理學!
只是華東師范的二級兩個招生單位! 就跟我們上本科的時候!一個在數學學院!一個在物理學院!一樣!
他們想比較而言!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對來說! 科研型比較強! 專業性比較強!方向比較針對性! 一般以後打算從事科研的比較多! 分數線也比較高!針對性意識很強!在全國相對方向上比較有特色!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學系 比較大眾話!全國都差不多!屬於比較傳統的自然地理學專業!
G. 在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地理科學專業師范班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地理科學研究與地理、環境教育工作者。主要專業課程有:地球概論、地圖學、現代地質地貌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環境學、生態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中國地理、世界地理、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等,並安排多次野外實習。大學畢業後除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外,主要從事地理教育、環境教育工作,也可以適應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H. 華東師范大學兩個學院的人文地理學有什麼區別
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裡面有兩個專業,一個就是我們人文地理,拿的是理學學位,一個就是區域經濟,拿的是經濟學學位。其實我們學的內容都差不多,但是區域經濟學還可以選擇商學院的課程。貌似現在這種區域經濟學專業只有在國內幾個高校才有,因為很多正統的商學院或者經統院教授都不是特別願意承認我們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因為專業能力真的沒有他們強,但是拿的學位和他們一樣。
華師的區域經濟學一般都被本科地理學的保研學生承包了,但是每年還是會有幾個名額放出去給大家考,因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競爭力還比較小。但是能過線的人也比較少,所以去年就有一些考上交,復旦經濟學沒過的調劑到我們區域經濟學來,但是也看出生的。
作者:Joesphine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7951311/answer/444295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I.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專業怎麼樣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專業是很強大的,該專業屬於華東師范大學的地理科學學院。該學院無論從學科建設、師資力量、學科成果等方面都很出色,具體為:
1、學科建設。2012年,地理學成為上海高校19個一流學科(A類)建設的學科之一;2015年,地理學成為上海市11個「高峰高原」(高峰II類)學科之一;2016年,地球科學( Geoscience)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
2、師資力量。學院有專任教師94人,其中,正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南非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傑青3人,優青2人,萬人教學名師1人。
3、學科成果。地理學院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在包括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ustainability、PNAS等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其中2019年ESI高被引論文20篇。
華東師范大學的地理科學學院簡介。
華東師范大學的地理科學學院前身地理系成立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組建的第一個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學地理系遷並組建而成,時任浙江大學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成為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的首任系主任。
2014年3月,隨著學校在學科建設等方面改革不斷深化,地理科學學院在地理系基礎上正式成立,隸屬於學校首個學部制單位:地球科學學部。學院是我國最早具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是我國首批博士後流動站建站單位之一,也是我國最早2個具有自然地理學重點學科的單位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院簡介
J.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是文還是理
地理學作為一門文理兼收的專業,在大多數大學開設地理學的大學都是既收文、又收理。華東師大地理學科通常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