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南亞的地形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
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不穩定,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強烈。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爪哇島上多火山灰,土壤肥沃。 金蘭灣
越南東南部的海灣,東南亞著名的天然港灣是位於富慶省南部海岸.港灣深入內陸17千米,南北長32千米,寬約16千米,群山環抱,東面島嶼屏蔽,面臨深海,為天然良港.港灣由沖空山和鳳凰山兩半島合抱成葫蘆形的內外兩個海灣內港金蘭灣面積60平方千米,水深16米以下,灣口寬僅1300米,灣長20千米,寬6千米,可停泊大型航空母艦,戰略地位重要。
早在1905年,俄國艦只就曾在巴巍和金蘭鎮停泊.金蘭灣曾長期作為法國的海軍基地。1941年被日本侵略軍佔領。1965年美國軍隊在金蘭半島上建立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設施。1975年全國統一後,又辟為潛艇基地。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中國南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因而間接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它因臨近馬來半島上的古代名城馬六甲而得名。
馬六甲海峽是一條西北自東南向的狹長水道,長1080千米,如果包括東部出口處的新加坡海峽,則全長1185千米。海峽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處寬370千米,東南部較窄,並分布有很多小島,最窄處僅37千米。海峽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約25-150米,由東南向西北遞增,一般可供20萬噸級的船舶出入。由於馬六甲海峽地處赤道附近,風力微弱,峽道內總是風平浪靜,再加上完善的航標系統,行船十分安全。
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中東(西亞)及南亞地區通往東亞的一條主要海運通道,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來的海上樞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據統計,每年通過海峽的船隻約5萬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過海峽,使馬六甲海峽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是東南亞聯系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的必經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稱由於日本每年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輸送,海峽又被視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由於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從16世紀起,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佔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六甲海峽才歸沿岸國家所有,2013年,海峽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
除馬六甲海峽外,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還分布有一些海峽,但它們或者水淺多礁,或者位置偏僻,缺乏助航導航設施,又多位於印度尼西亞的領海之內,國際航線因此極少通過,這就使馬六甲海峽在很長時期內實際上成了溝通兩大洋的唯一通道,使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戰略上都具有極大的重要性。猶其是自二十世紀60年代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以及遠東其他各國各地區得到迅速發展以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量大幅度上升,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因此更為突出,按其船舶通行的繁忙程度及其所載運的貨物數量計算,僅次於英吉利海峽,在全世界114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通航海峽中居第二位。
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新加坡依靠馬六甲海峽,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千米,最窄處僅37千米,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
十字路口交叉點上的馬六甲海峽,長800多千米,除海峽沿岸國兩岸享有12海里領海和海峽內小島至少也享有12海里領海外,其餘為專屬經濟區;海峽沿岸國對海峽領海水域享有主權,對海峽專屬經濟區水域享有主權。馬六甲是亞洲聯系歐洲和中東洲地區的重要海運通道,控制著全球四分之一的海運貿易。按照統計,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輪都途經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在二十世紀70年代初,每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舶有4萬艘,其中日本7千艘,英國6千艘.此後,海峽的航運又有了發展,2010-2013年,每年的通航船舶已接近10萬艘.尤其是船舶日趨大型化,自日本於1966年建造了世界上第1艘15萬噸級巨輪「東京丸」以來,噸位更大的所謂超級油輪成批涌現,2010-2013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18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就多達1500-1600艘。如此繁忙的航行,再加上船舶的大型化,使馬六甲海峽變得愈加狹窄了,從而增大了航行中的不安全因素。此外,馬六甲海峽內還有不少淺灘,其中水深不足23米的就多達37處,加上沉船,流沙,淤泥等使航道情況經常改變,更增大了發生事故的可能,對沿岸國家造成嚴重威脅。典型的如1975年發生了兩起重大的油船擱淺或碰撞事故,共流失石油8900噸。1979年一艘油輪與航空母艦相撞,又流失石油1萬噸,每次都造成嚴重的污染。
克拉地峽
克拉地峽位於泰國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內的一段狹長地帶。為馬來半島北部最狹處,寬僅56千米。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半島,地峽以南約400千米(北緯7度至10度之間)地段均為泰國領土,最窄處50多千米,最寬處約190千米,最高點海拔75米。並且它的東西兩海岸皆為基岩海岸,浪平風靜。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推進,克拉運河計劃有望成為現實。由柳工集團、徐工、三一重工等中國企業牽頭的克拉運河籌建小組已經開始運作,東盟的「鑽石十年」也將收到最好的禮物。 主要有坦博拉火山和馬榮火山等76座活火山。
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邊的松巴哇島北部,有一座坦博拉火山,它在1815年爆發時,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的8000萬倍,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發。
馬來群島處於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由於三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彼此擠壓,時常引發地震。在地殼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時,地下灼熱的岩漿也順地裂縫上涌,在地面噴發形成火山。
1815年4月5日,在印尼中部,以松巴哇島為中心,方圓1000多千米范圍內的居民都聽到了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鳴聲.不久消息傳開,位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爆發了.爆發的火山伴著轟轟的巨響,不斷向高空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氣體,厚重的火山灰在以後3天內將附近 480千米范圍內的天空完全遮黑.4月12日中午時分,在距火山幾百千米以外的瓜哇島,天空黑得幾乎伸手不見五指.坦博拉火山直到1815年7月15日才停止噴射氣體和火山灰.從火山口傾瀉下來的熔岩流,在淹沒了山腳下大片農田後,流入海中,激起沖天水霧.火山爆發時伴隨的地震使海底地殼沉陷,引起了海嘯,巨浪將位於火山旁的坦博拉鎮吞沒了。
整個爆發過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700億噸山體,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總共有600億噸之多,堆積厚度由近向遠逐漸變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
2013年,坦博拉火山高2851米,自1913年又有一次小規模噴發以來,這個創造了世界紀錄的火山一直在沉睡之中,或許它在為下一次噴發積蓄著力量。
除此座火山外,印尼還有76座活火山,因此,印度尼西亞又被稱為「火山國」。
爪哇島
爪哇島(印尼語:Jawa、英語:Java)是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區。該島面積不到全國的7%,卻集中了全國65%以上的人口和工業生產。島上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椰林、海灘、熱帶作物種植園及眾多火山構成了一幅風光綺麗的畫卷。島的中部有世界最大的古老佛塔——婆羅浮屠,相傳是由幾十萬農民和奴隸用15年的時間建成的。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坐落在爪哇島的西北部,人口800多萬,是東南亞的第一大城市。
中南半島
本區地形結構比較特殊,山川大勢為南北縱走,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基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地形結構如掌狀。
馬來群島
東南亞島嶼區又稱馬來群島區,包括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高峻的地形支離破碎,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的會合帶,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劇烈。
蘇門答臘島
世界第六大島,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島嶼,僅次於加里曼丹島(婆羅洲),為世界最大群島——馬來群島所屬的大巽他群島島嶼之一,經濟地位僅次於爪哇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東南與爪哇島遙接。
加里曼丹島
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 Island),也譯作婆羅洲、婆羅乃(Borneo),是世界第三大島,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位於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西為蘇門答臘島,東為蘇拉威西島,南為爪哇海、爪哇島,北為南海。
蘇拉威西島
蘇拉威西島,馬來群島的一部分,是印度尼西亞東部的一個大島嶼。島形奇特,由四個半島向北、東北、東南和南方伸出。多高山深谷,少平原,是印尼山地面積比重最大的島嶼。
新幾內亞島
新幾內亞島(New Guinea),馬來群島的一部分,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 ,又稱伊里安島。馬來群島東部島嶼,位於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亞北部。位於西太平洋的赤道南側,西與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 。
山峰
查亞峰(CarstenszPyramid),印度尼西亞語作PuncakJaya,舊稱蘇卡諾峰(PuntjakSukarno)、卡斯藤士峰(GunungCarstensz或MountCarstensz)。亦名「普魯峰」。是位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省內的山峰,為大洋洲最高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島嶼山峰,海拔5030米,峰頂終年冰雪覆蓋。
㈡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有什麼重要性
東南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連接三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長約900公里,最窄處僅37公里,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歷來為兵家和商人必爭之地。
㈢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原因是
b溝通兩大洋,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東南亞即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位於中國的南面,我國習慣上稱之為南洋。處於東經93—141.5度,北緯25—南緯10度。大部分為熱帶地區。北接中國大陸、南望澳大利亞、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並與孟加拉、印度相毗鄰。連接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全區由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總共11個國家: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上10國組成東南亞聯盟、簡稱東盟),加上東帝汶(它是近年從印尼獨立出來的國家,尚未加入東盟)。總面積407萬平方公里,占亞洲1/10;如計入印度尼西亞屬於大洋洲的一部分領土,即伊里安島的西半部,總面積則達448萬平方公里。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舊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島上有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七國。面積207萬平方公里,占東南亞面積的46%。馬來群島以其居民主要是馬來人得名,又稱南洋群島,則分布有印尼、菲律賓、東帝汶、汶萊四國。面積241萬平方公里, 占東南亞面積的54%。
中南半島東臨南海,西濱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南瀕馬六甲海峽,海岸線長1.17萬公里,多重要港灣,地理位置重要。其地形北高南低,山脈自北向南呈扇形分布,山河相間,河流源遠流長。其山地和河流是我國西南山脈和河流的向南延續。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三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各河上游落差很大,河流侵蝕搬運能力強,下游堆積速度較快,形成許多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大河下游和河口多有肥沃平原和三角洲。一些河流的中下遊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北起巴坦群島,南迄羅地島,西起蘇門答臘島,東達新幾內亞島以西 。南北長約3500公里,東西寬約4500公里。有大小島嶼約2萬多個。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馬魯古、菲律賓和努沙登加拉等群島,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等國。海域面積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南部外,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多海峽,是東南亞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馬來群島上的地形以山地為主,且多分布在島嶼中部。平原比較狹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島北部和蘇門答臘島東部平原面積較大。馬來群島處於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由於三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彼此擠壓,時常引發地震。在地殼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時,地下灼熱的岩漿也順地裂縫上涌,在地面噴發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賓是東南亞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400餘座火山,其中的120座為活火山;菲律賓也有52座火山。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這些島嶼呈弧形自東向西延伸,因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燈火走廊」,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發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最不安定」的區域。
東南亞地處亞洲大陸和大洋洲之間,又溝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來更發展成為世界海空運輸的一個樞紐之地。其南側的馬六甲海峽,長1185公里,最窄處寬37公里,主航道水深25~151米,可供26萬噸級船舶滿載通過,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已成為同英吉利海峽並列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此外,位於印度尼西亞中部的龍目海峽,該海峽夾於巴厘島和龍目島之間,長60公里,最窄處寬11公里,主航道水深均在160米以上,足供任何船舶安全航行。已成為一條替代馬六甲海峽的新興國際深水航線。蘇門搭臘與抓哇間的巽他海峽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交通要道,它與龍目海峽、馬六甲海峽一起被稱為「東南亞的三大門戶」。
㈣ 在世界上,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因為它位於*****
在世界上,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因為它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㈤ 從地理位置看,東南亞有「 」之稱
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於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
㈥ 為什麼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原因如下:
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洋洲、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連接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馬六甲海峽長1080千米,呈西北寬、東南窄的喇叭形,水深25~150米,淺灘暗礁不多,大部分時間風平浪靜,有利於航運.馬六甲海峽東南端有世界著名海港新加坡港。
㈦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東南亞位於亞洲與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溝通亞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經之路。
其中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
東南亞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地勢:中南半島的地勢北高南低,山河相間,縱裂分布。河流下游多沖擊平原河三角洲。馬來群島上多火山地震,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平原較少。
2、氣候特徵: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雨季,馬來群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
3、河流狀況:中南半島河流以南北流向為主,多大河,上游速度快,水能源豐富,中下游水流平緩,流量大,季節變化明顯,馬來群島河流短小流急,水能豐富。
4、礦產資源:東南亞礦產資源豐富,其實錫和石油地位突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錫礦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