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環境主要包括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氣候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地理環境分兩大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❷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可分為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或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
上述3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發展歷程
人類今天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態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現。水不僅是地表環境中的活躍因素,
而且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機化合物的聚集場所,使它們在此演
化成為復雜的高分子有機物,以至演化成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誕生
地,而且由於海洋能阻擋紫外線傷害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也有
人認為生命不起源於海洋,而起源於能防禦紫外線的地殼表層(風化殼)。
其次是生命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現以後,才標志著
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認為生命出現於10~20多億年前,但近十幾年,學者們在
前寒武紀的岩石中發現多種正鏈烷氨基酸,因而認為大約在30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氣中游離氧的出現。最早的原始生命處於還原環境。植物出現後,卟啉
類化合物已經被合成,其中一種含鎂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
成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從而使一個富含二氧化碳、不適於動物生存的環境轉化
成為一個適宜動物生存的氧化環境。由於大自然的放電,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對氧的作
用,在離地面20~50公里處形成臭氧層,保護了生命特別是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四是人類的出現,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了成熟的程
度。
編輯詞條
❸ 世界地理的環境結構
簡介
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各組成要素和各個組成部分之間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之中。譬如,由於氣候轉暖,第四紀冰川退卻,從而引起了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變化;在陸上引起地麵塑造過程、風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變化以及植物和動物的向北(在北半球)或向南(在南半球)移動等。南美洲西岸荒漠區的變化則提供了地理環境各部分之間緊密聯系的生動實例。在正常情況下,該區無論在氣候、地貌、水文性質、土壤、植被的生活型等方面,均體現乾旱的特性,這主要導因於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緣的下沉氣流和沿海寒流的影響。但遇西太平洋信風氣流發生反向轉變的年份,一股水面下的暖流沿赤道向東太平洋流動,使南美洲赤道附近西岸海面升高,表層暖水溫度上升和厚度增大,於是經厄瓜多至秘魯一帶沿岸從赤道方面流來巨股表層暖水,使沿岸氣溫和降水量顯著增加,導致水文、植物、動物等也相應發生變化,區域的綜合特性從乾旱向濕潤轉化。這種反常現象,大致每隔二、三年或四、五年左右發生一次。
地球是一個球形,太陽光熱在地表的分布隨緯度而異;其次,地球表層的組成並非均質,地表結構也不同,如海陸的錯綜分布、地面的高低起伏等。因此,地理環境的各組成部分又存在著相互差異性。由於前一個原因,表現為地帶性的差異,從赤道向兩極,各地理要素一般表現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異格局,從而組合成一系列自然地帶;由於後一個原因,表現為非地帶性差異,地帶性規律因此發生偏差,甚至受到掩蓋。這兩種分異規律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全球自然地理環境錯綜復雜的圖景,就是它們對立統一的體現。整個地理環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差異,在各大洲有著不同程度和不同內容的體現,這是由於各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陸輪廓和面積大小、地形結構、乃至歷史發展過程等方面的差異所引起的綜合反映,從而賦於了各大洲在自然地理上的獨特性。闡明一個洲的獨特性,對認識和探討全球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洲區別於其他各洲的獨特性,既體現著該洲的整體性,又反映了整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以下僅從宏觀對比的角度,概述地理環境各大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的獨特性,旨在揭示全球地理環境結構的分異性。 簡介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居亞歐大陸東部,面臨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跨越從赤道到北極的所有緯度帶。因此,亞洲首先以幾乎齊全的氣候帶、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強烈的大陸性和典型的季風性區別於各大洲。除溫帶西岸海洋性氣候和極地冰原氣候外,具備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廣大內陸和高緯地區,與其他大洲同緯度地區相比較,普遍表現為氣溫年較差大、全年降水量高度集中夏季的特點。亞洲以兼具世界最冷、最熱、最干、最濕的地區之一而著稱,氣候要素變異的這種極端性,是氣候大陸性強的另一重要反映。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氣候區,氣溫、降水、風向等的季節變化特點鮮明,分布范圍廣,包括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以及處於過渡地位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在世界上具有獨特意義。北亞的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氣候)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針葉林氣候)橫貫大陸東西,面積廣大;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屬溫帶、亞熱帶、熱帶乾旱氣候,乾旱區面積之廣堪與非洲相比。地形復雜,起伏極端,平均海拔950米,山地和高原約佔全洲面積的3/4。
總的來說,亞洲地跨熱帶.溫帶,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洲大陸腹地。受緯度.海陸位置和地形的綜合影響,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地形基本格局
①崇山峻嶺多匯集於中南部,與山間高原和盆地緊密結合,構成橫亘東西的巨大高聳地帶,即青藏高原、帕米爾山結、伊朗高原、亞美尼亞山結、安納托利亞高原,以及北側的祁連、昆侖、興都庫什、厄爾布爾士、高加索等山脈,南側的喜馬拉雅、喀喇昆侖、蘇來曼、扎格羅斯、托羅斯等山脈;從帕米爾山結向東北,為夾峙於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的天山、阿爾泰山,再經蒙古高原南北兩側山地,與西伯利亞東部諸山脈相連。
②地勢由中部向四周低降為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往西北展現著低平、坦盪的圖蘭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平原以東為起伏平緩的哈薩克丘陵和深受河流切割的中西伯利亞高原;在南部三大半島上,久經侵蝕的古老高原與近代大河沖積平原相間分布,自西向東為阿拉伯台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撣邦高原、湄公河平原等;往東,地勢呈階梯狀下降,最後降為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和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等沖積平原。
③亞洲東緣為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大部分由年輕褶皺山脈盤踞,外側鄰接深邃的海溝。在地形和氣候的綜合影響下,河網布局呈現不勻稱輻射狀特點。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大河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源遠而流長。巨川大河多源於高聳的中部,流向四周,除內流河外,分別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河網稠密,多屬夏汛河流,各大河源遠流長,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黑龍江、長江、黃河和湄公河的長度均在4000公里以上,其中長江達6300公里,為世界三大長河之一。它們上游穿行於崇山峻嶺之間,形成許多幽深峽谷,水流湍急;下游則沖積成廣大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內流區廣大,約佔全洲總面積的30%,絕對面積居各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地處內陸、氣候乾旱、地形比較封閉的中亞和西亞。全洲缺乏大的淡水湖群,但湖泊類型多樣,分布廣泛,並有不少名聞世界,如裏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海跡湖),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死海是世界含鹽量最高的湖泊和陸地的最低點。作為亞洲地理環境重要標志的植被和土壤,不僅在類型組成上同樣體現了復雜多樣性,它們分布、更替的圖式也反映了全洲地理環境的分異格局。北亞的苔原-冰沼土和針葉林-灰化土是北半球同類型地帶的一部分,東西延伸,南北更替,體現了明顯的地帶性分異規律。自此向南,受地形與距海遠近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干擾,分異為沿海(東亞-東南亞)和內陸(中亞)兩個不同的更替序列,前者順應熱量的變化主要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棕色森林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和黃壤、熱帶季風林-磚紅壤化紅壤和熱帶雨林-磚紅壤;後者順應干濕的變化,主要有溫帶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溫帶草原-黑鈣土和栗鈣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乾旱荒漠-灰鈣土和荒漠土。在高大山脈和高原區,還具有多樣化的垂直地帶性結構。總之,作為全球最大陸地自然綜合體的亞洲,突出表現了各地理要素類型的多樣性和極端性,通過地帶性差異與非地帶性差異的兼收並蓄、錯綜復雜的交叉關系,構成其特有的地理環境結構圖式。 北美洲大陸明顯分為三大地形縱列帶:
①由一系列山脈和山間高原、盆地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縱峙於大陸西部,山系寬廣,高度很大,地形復雜;
②久經侵蝕、中等高度、東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亞高地列於大陸東部;
③介於上述兩帶之間,展現著起伏平緩的勞倫琴低高原和平衍坦盪的中部平原。縱列的地形結構,對於本大陸氣候、水系以及土壤、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響。
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廣大地區冬季寒冷,夏季暖熱,氣溫的年較差較大;年降水量適中,多以夏雨為主。但是,北美洲無論在氣溫變化的極端性或是夏雨集中和冬季乾旱的程度等方面,均遜於亞洲。北美洲擁有從寒帶到熱帶和從大陸東岸到西岸的各種氣候類型,在類型的多樣性方面與亞洲不相上下,又具有自己特點。北美洲東部不具備亞洲東部典型的季風氣候而代之以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和熱帶海洋性氣候;北美洲擁有亞洲所缺失的極地冰原氣候和西海岸溫帶海洋性氣候,但熱帶氣候類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氣候,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的分布也不如亞洲廣泛。從總體來看,北美洲以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分布范圍最廣,合佔全洲總面積一半以上。在地形結構制約和氣候影響下,河網分布以及水系發育規模和程度方面所顯示的地域分異,也具有鮮明的特色。外流區占絕對優勢,與內流區對比懸殊,若不計冰封的格陵蘭島,分別佔全洲面積的96.7%和3.3%。 外流區的大河多數發源於大陸的主要分水嶺落基山,它與東部阿巴拉契亞高地和中北部冰磧區,共同構成略呈H型的分水嶺格局,河流流向「南轅北轍」,「東西揚鑣」,各大流域系統對比明顯。其中中南部墨西哥灣流域系統是北美洲河網稠密的水文區,擁有以全洲第一長河密西西比河為主體的龐大水系,平原廣闊,降水豐富,徑流匯聚,發育歷史較久,大部分地區未受第四紀冰川侵襲,大冰期後又接納密蘇里河和俄亥俄河匯入,更加強了整個水系的發展。西部的育空河、 哥倫比亞河、科羅拉多河、格蘭德河(布拉沃河)等較大水系,大部分流經山間乾旱、半乾旱地區,多峽谷和激流,水系發育表現一定的年輕性。北冰洋流域系統擁有全洲第二長河馬更些河。北美洲淡水湖面積居各洲之首,以多大湖群和屬冰川成因著稱,北部呈弧狀排列的大熊湖、大奴湖、溫尼伯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構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湖帶和淡水湖群。北美洲植被-土壤類型的組成是氣候類型多樣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種植被-土壤類型在本洲幾乎無不具備。從全局來看,又以針葉林-灰化土分布面積最廣,按其所佔全洲面積的比率,則超過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冰沼土分布之廣也突出於世界各洲,前者僅次於南極洲,後者與亞洲相近;而熱帶類型植被-土壤,無論絕對面積或是佔全洲面積的比率均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屬次要。植被-土壤類型的分布與氣候類型的結構格局基本一致,體現了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北部高緯度地區,地面起伏不大,水熱條件從北向南逐步變異,冰原、苔原-冰沼土、針葉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們是北半球相應自然帶的組成部分。向南進入中緯度地區,大致以西經98°為界,東部和西部不僅各有其氣候和植被-土壤類型,而且它們的排列圖式也處於對立的局面。東部地面比較開展,大部為坦盪平原、低緩高原或高地,氣溫和降水向南遞增,依次出現了溫帶針闊混交林-灰棕壤、溫帶落葉闊葉林-棕壤和亞熱帶常綠林-紅壤或黃壤的更替序列。西部居內陸位置,山地南北縱列,大平原適處落基山雨影地帶,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落基山以西廣大山間高原和盆地屬半乾旱或乾旱氣候,所以植被-土壤類型的分布排列圖式表現為東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鈣土、短草原-栗鈣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鈣土或漠鈣土。太平洋沿岸地帶,從北向南氣候類型由溫帶海洋性型經地中海型向熱帶乾旱型過渡,植被-土壤類型相應從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這是地帶性結構與非地帶性結構的綜合體現。南部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地處信風帶,山脈走向與海岸平行,氣候-植被-土壤類型的分異主要導因於向風與背風之別,分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常綠林-磚紅壤、紅壤和熱帶干濕季氣候-熱帶稀樹草原-紅褐色土。綜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環境各組或要素均以溫帶類型為主,並突出地體現著溫帶大陸性的特點;北部、東部地帶性分異與西部、南部的非地帶性分異,形成對立統一體,構成了北美洲獨特的地理環境結構圖式。 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增長特別是技術進步,人類對地理環境利用、改造的范圍和深度在不斷擴大。同時,地理環境也更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活動。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總是在一定的地域上進行的。生產力分布的性質、內容和規模,既受社會經濟規律支配,為生產方式所決定,又受自然條件的制約。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面積、人口、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千差萬別,社會制度、發展水平等也各不相同,因而生產力分布這一社會經濟現象呈現錯綜復雜的圖景。
17世紀後,歐美各國相繼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形態中也萌發了資本主義因素。幾次大的科技革命帶來生產力的大發展,世界人口也迅速增長。1600年世界人口為5.45億,1700年為6.10億,1800年為 9.0億,1900年為16.25億,每100年增長率分別為11.9%、47.5%和80.6%;到1984年,世界人口已達47.63億,84年中又增長了193%。人口分布深受自然條件影響,更取決於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世界人口在各大洲之間的分布一直很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亞歐大陸南半部和非洲。雖然由於人口的增長和遷移,特別是近二、三個世紀中通過對美洲和大洋洲的大規模移民,人類在地球上的居住范圍比過去廣得多了,但世界人口分布的尖銳不平衡性並未有所緩和。總的特點是北半球人口多於南半球,沿海多於內陸,平原低地多於山地高原。北半球中緯度地帶,陸地所佔比重大,氣候條件較好,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帶,北緯20°~40°和40°~60°分別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0%和30%。另一方面,世界上尚有35~40%的陸地基本無人居住,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不到 2人的地區要佔到總面積的一大半。在各大洲中,亞、歐兩洲分別佔世界總人口58.3%和16.1%,人口密度也最高;非洲佔11.3%,拉丁美洲佔8.3%,北美洲佔5.5%,大洋洲佔0.5%。 其中有四大塊人口稠密區最引人注目,即東亞、南亞、歐洲和北美洲東部,合計僅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7,卻集中了世界總人口的2/3。世界人口分布另一個重要趨勢是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鎮,促使城市化迅速發展。1900年世界城鎮人口比重是13.6%,1984年已上升到41%,而所有城鎮居民點的總面積僅5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還不到0.4%。
世界上的人口分屬於三大種族,即蒙古利亞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蒙古利亞人種又稱黃種人或亞美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和中亞;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也屬黃種人。尼格羅人種也稱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美洲的黑人是奴隸貿易時期從非洲販運去的黑奴的後裔;居住在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嶼和亞洲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黑人,也稱棕色人種或馬來-波利尼西亞人種。歐羅巴人種也稱白種人或高加索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亞和南亞,白種人移民的後裔也成為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區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各大種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形成許多混血種人。亞洲中西部和非洲東北部是三大種族的接合部,從古代起就產生一系列過渡性人種類型;在近代,接受大批移民的美洲和大洋洲,人種混雜也很明顯,其中拉丁美洲的混血種人約占總人口一半以上。不同地區的人種由於歷史發展、經濟生活、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的差異,又形成許多不同的民族。世界上約有2000多個民族,其中人口超過2500萬的大民族有29個,合計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3;人口不足10萬的少數民族有1400多個,在世界總人口中的比重不到0.1%。 有些國家是單一民族(如蒙古、朝鮮等)或兩大民族並列(如塞普勒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如中國、蘇聯等),也有同一民族分布在許多國家(如阿拉伯民族)。
全世界有200多個政區單位,其中獨立的國家170個左右。按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分,當今世界一般分為三種國家類型,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民族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它們分別隸屬於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西歐大部分國家,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亞洲的日本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它們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佔世界總人口的16.6%,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在世界經濟的地區格局中通稱為「北方」。經濟實力雄厚,合計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總額的2/3強(1984),其中約4/5以上又集中在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等7個主要國家;多數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0美元以上,其他國家也在5000美元以上。物質生產部門結構的顯著特點是工業產值遠遠高於農業產值;在工業內部結構中,製造業居絕對優勢,而製造業中又以重工業為主,礦業和輕紡工業的比重相對較低;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集約化、商品化,勞動生產率較高,畜牧業產值一般高於種植業。在人口的職業構成上,第三產業比重已高達50~60%以上,第一產業多不足10%,第二產業比重約在25~45%,呈現穩定或下降趨勢。這些國家中,僅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少數國家經濟的發展建立在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多數國家資源貧乏,或者雖有較豐富資源,但因長期開發和消費量過大,供不應求,日益依賴國外。
發展中民族主義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區,它們佔世界陸地面積的49.9%,佔世界總人口的51.1%。這些國家大部分在上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南,在世界經濟的地區格局中通稱為「南方」。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較低,合計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總額的1/5左右(1984)。 除部分高收入的石油輸出國以及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以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多低於1000美元,許多國家低於400美元或甚至不足200美元。資源豐富,農礦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要地位,不少國家尚未根本改變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單一經濟局面;製造業薄弱,且以輕紡工業為主;農業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較低,畜牧業粗放,一般以種植業占優勢,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所佔比重很大,糧食普遍不能自給。在人口的職業構成中,第一產業的比重一般在35~40%以上,高者甚至超過80%,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很低。在對外經濟聯系方面,它們一般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農礦原料和燃料的供應地,工業品的傾銷市場。
世界生產力分布尤其是工業生產的分布,在集中與分散的矛盾對立統一的運動進程中向前發展。生產地域的集中,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生產地域由高度集中轉向擴散,也是以生產力的較高發展水平為基礎、以原有的生產集中地域為依託的。就世界范圍來看,工業主要分布在產業革命較早的西歐(如西德魯爾區、法國巴黎地區、英國東南部)、 北美(美國東北部)、日本(南中部太平洋沿岸)、蘇聯歐洲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些地區進一步發展,達到高度集中階段,廠礦企業生產趨於大型化、聯合化,興起一系列大的經濟中心和相應的現代化大城市。與此同時,世界工業分布開始了迅速向外擴展的進程,南歐、東歐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以及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各國,不僅采礦業得到突出發展,製造業也取得長足的進展。就各個國家內部而言,則出現了生產力不斷向後進或欠發達地區擴展的趨勢。如美國經濟向南部和西部「陽光地帶」的轉移,日本對北海道和日本海沿岸地帶的開發,法國把西部沿海地帶和中央高原列為國土整治的重點,西德以慕尼黑和斯圖加特為代表的南部經濟重心正在形成,英國北海油田開發對北部蘇格蘭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蘇聯通過大力開發東部地區而出現的生產力東移,印度南部重工業區的興起,巴西北部亞馬孫河流域的開發,等等。再者,綜觀太平洋周圍的國家和地區,從美國太平洋沿岸各州經濟的迅速發展、日本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蘇聯生產力的東移,到中國的改革浪潮和對外開放所顯示的巨大威力,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連同資源豐富、潛力較大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墨西哥等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這一切預示著環太平洋地區經濟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生產力分布格局的新發展。
❹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土壤、地形等。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地球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的交界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❺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呢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
自然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中國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❻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
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簡稱為「人口容量」,這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該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
❼ 我國主要地理環境有哪些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冬季南方比北方溫暖.
全國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南方地區:全年溫暖濕潤
西北地區:乾旱
青藏地區:高寒
東部季風區
包括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沿海的平原和丘陵。
(1)海拔較低,有眾多平原;
(2)受季風影響明顯,冬夏差異顯著;
(3)植被以森林為主,部分為草原,生物種類繁多;
(4)河流為外流河,地表水以雨水補給為主;
(5)人類影響廣泛而深刻,栽培作物廣布,是我國最主要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包括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1)平均海拔高,內部高低差異大;
(2)由於地處內陸及高原山地的阻隔,降水少,氣溫日較差及年較差大,多大風;
(3)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土壤貧瘠,生物種類少;
(4)大部分為內流區,平地徑流多來自暴雨屬暫時性水流,山地徑流多來自冰雪融水補給及雨水,湖泊較多且多為鹹水湖;
5)人類影響不如東部廣泛,水成為農業發展決定性因素,草原發展牧場
青藏高寒區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達達盆地。
1)海拔高、氣溫低,空氣稀薄,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大,外部水汽輸入少
2)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及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有森林,生物種類不多,土壤發育差
3)西北部為內流區,東南部是外流區且發育眾多大江大河,冰川和湖泊多
4)人類影響弱,原始狀態保存好,畜牧業佔主要地位
❽ 組織外部環境主要有哪幾類
1、社會環境: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年齡結構、職業結構、民族構成和特性、生活習慣、道德風尚以及國家的歷史和歷史上形成的文化傳統。
2、政治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政權性質和社會制度,以及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和規定等。
3、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國民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國家的經濟法令和經濟政策,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計劃,人民的生活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市場的供求狀況以及社會基礎設施等。
4、科學技術環境:它主要包括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和利用。
5、文化教育環境:主要包括人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種大專院校、職業學校的發展規模和水平等。
6、自然地理環境: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等。
(8)地理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什麼擴展閱讀:
組織外部環境可以理解為對組織各項活動具有直接或間接作用的各種條件和因素的總和。組織外部環境與組織內部條件相比,具有下列特徵:
1、復雜性:構成組織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它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政治經濟、技術、文化、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2、交叉性:構成組織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無論哪方面的因素發生變化,都會直接地或間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變化。
3、交叉性:組織外部環境因素是不斷變化的。
組織環境中內部和外部的兩者關系:
組織環境對組織的形成、發展和滅亡有著重大的影響。組織環境為某些組織的建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蒸汽機技術的出現導致了現代工廠組織的誕生。
某些環境的變化為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相反,由於某些組織未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而已不復存在。在當代和未來,組織的目標、結構及其管理等只有變得更加靈活,才能適應環境多變的要求。
❾ 地理環境包括哪些
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