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1)地球上有多少種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B. 地球上一共有多少種氣候怎麼劃分的
氣候類型是由於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引起的,在地球上不呈帶狀分布。在一個氣候帶內,根據氣候的各種特徵差異,可以劃分出幾種氣候類型,同樣的氣候類型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氣候帶內。例如,海洋性氣候就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海洋性氣候。沙漠氣候也分布在熱帶、副熱帶和溫帶。 氣候類型的劃分,通常是採用氣溫、降水量和其他要素的平均值及年變化特徵作為指標。在資料缺乏的情況下,也使用自然地理資料,如洋流、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資料作參考。氣候類型 特點 氣溫變化 降雨量 分布地區 對植物影響1大陸氣候 冬冷夏熱 年/日變化均大最熱月:7月最冷月:1月 集中夏季年變化大,常有洪澇或乾旱發生 日溫差大,利植物生長2海洋氣候 溫和、多雲、濕潤 年/日變化緩和最熱月:8月最冷月:2月 降水量穩定 不利植物生長3季風氣候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暖熱,冬寒冷 年溫差比海洋氣候大最熱月:7-8月最冷月:1月 夏潮濕多雨冬乾燥少雨年變化大,水旱災頻繁 高溫與多雨期一致,利植物生長4沙漠氣候 大陸氣候極端情況乾燥,少雲少雨,多狂風沙塵 日變化非常大可達50℃以上 降水量奇缺不到50mm 雨少,植物難生存5草原氣候 大陸到沙漠過度帶溫帶:冬冷夏熱 夏均溫在20以上,冬均溫低於-5℃;年溫差超過30℃ 集中夏季,6-9月佔全年70%~75%年雨量少於400mm, 僅適需少水份的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長熱帶:全年高溫,有明顯乾濕季 最冷月:16~18℃以上最熱月:26~28℃(雨季來臨前)集中濕季年雨量750~1000mm 熱帶草原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兩側 同上6地中海型氣候 冬季溫和,夏季炎熱乾燥少雨。 最冷月:4~10℃間最熱月:22℃上下 冬季降水多於夏季,佔全年6-7成年雨量:300-1000mm 緯度30-40間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 高溫時少雨低溫時多雨的特性不利植物生長7苔原氣候 全年氣候寒冷,都是冬季。 最熱月:0~10℃間 年雨量少於250mm,降水型態大部份是雪。 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北部。 氣溫低,只有苔蘚、地衣類植物可以生產。8冰原氣候 終年冰雪覆蓋,也叫冰漠氣候。 最熱月:0℃以下 年雨量約100mm,都是以雪的形式降落 南極大陸和格陵蘭高原。
求採納
C. 地球的環境
真的假的呀!太有用了!以後媽媽再也不怕我不會寫說明文了!
D. 地理環境包括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E. 世界上有幾種地貌
名詞解釋: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名詞詳解: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一)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蛙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二)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其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1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地貌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我國地勢
我國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海拔高度在45-1480米之間,平均比降約2%。西北部為山嶽區,東南部為丘陵區。山嶽區層巒迭嶂,溝壑縱橫;丘陵區山包起伏,地勢較西北低平。
地貌類型
主要有下述五種:
構造剝蝕中--低山地形 位於縣區西北部,有車上、黃崗、雙峰、潭山等鄉(鎮)。山體岩性為花崗岩和元古界雙嬌山群淺變質岩系。本區群峰林立,山勢雄偉,森林茂密,標高500-1400米,山峰因剝蝕作用,峰頂均呈弧形,山坡坡度為40度-50度,切割深度為200-500米。樹枝狀溪溝發育,溝谷多呈「U」型,泥質岩地段則多呈「V」型,縱坡坡降約15度-20度。
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 位於縣區北東部,有花橋、同安、天寶等鄉。山體由花崗岩組成,標高200-500米。山坡較緩,山頂渾圓形。沖溝發育,山間窪地、小型沖積錐或洪積扇較為常見。
構造侵蝕低山、丘陵地形 位於縣區中部,包括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北的芳溪、橋西、天寶、敖橋、澄塘、棠浦和新莊等鄉的部分地區。山林由元古界雙嬌山群淺變質岩組成,標高200-500米。山坡坡度35度-40度。山頂多呈尖楞狀,溝呈「U」型。地勢自東向西增高,山坡變陡,山頂尖棱。植被自東向西逐漸繁茂。
構造剝蝕低丘、崗阜地形 分布於縣區南部,即芳溪--村前公路線以南地區,屬宜豐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由白堊系紅砂岩及二迭系灰岩等岩石組成,標高70-150米。丘頂多呈饅頭狀、桌狀,坡角約10度-20度,常見短淺溝谷。礫石組成的丘崗多光禿。砂岩、泥沙岩分布地區,植被覆蓋率30-50%。本區植被曾被破壞,土壤遭侵蝕,部分地方表土流失,岩石裸露。
河谷堆積地形 分布於錦江石市段及其支流耶溪、長塍港、棠浦河兩岸,組成階地及河谷地貌。一級階地由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組成,階層寬0.5-1.5公里,地形平坦,微向河床傾斜,高出水位2-5米;二級階地主要分布於錦江支流河谷,面積較小;三級階地零星分布於錦江支流兩岸,階面起伏約0.5-2.5米,階地前緣陡坎明顯。本區土層深厚,水肥條件好,是糧食的主要產地。
F. 什麼是地理環境,它可以分為那幾類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供涪垛皇艹郝訛酮番捆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
G. 地球上除森林還有多少種環境
多了湖泊,瀑布,石林等等!
H. 世界有哪些奇妙的地理環境
安大略奇妙的地理環境
安大略省是河流、湖泊、森林、岩石、礦藏和肥沃土地的奇妙組合。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總佔地 246,050 面積平方公里,是安大略省最顯著的地理特徵。 18,000 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冰原,在冰川的推進和消融 的作用下改變了這里的地貌,形成了五大湖區和安大略省的不盡相同的風景。由冰川雕刻出讓人印象深刻的獨特地貌和岩層,以及讓人驚嘆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今天,你還能看到這些遺址,如 Ouimet 峽谷和 Agawa 峽谷。 加拿大地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它覆蓋著該省三分之二的土地。 數百萬年前的寒武紀花岡岩是形成安大略省豐富礦產資源的源泉。
最原始的亞馬孫熱帶雨林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現存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它覆蓋了巴西將近一半的領土,熱帶叢林中許多未解之謎,吸引著眾多探險隊前往。
在這里,雨林中的一草一木、保持著洪荒狀態的大林莽、各種或敵意或好奇的森林動物,置身其中,讓人感到時光倒流。
亞馬孫雨林曾是印第安人生活的土地,據說每平方公里就有1000多種樹,還有上萬種知名或不知名的野生動物,和包括大名鼎鼎的食人魚在內的3000多種魚類。
內格羅河是亞馬孫河的最大支流,沿著內格羅河順流而下,大約62公里處便是黑色的內格羅河水與黃色的索里芒斯河水交匯形成的美麗奇觀。索河河水為黃色,內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和流速不同,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令人稱奇。
最壯美的伊瓜蘇大瀑布
伊瓜蘇瀑布是世界上最寬的瀑布,位於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伊瓜蘇河下游。瀑布分布於阿根廷與巴西為界的峽谷兩邊,峽谷頂部是瀑布的中心地帶,那裡水流最大、最猛,被稱為「魔鬼喉」。
巴西和阿根廷分別為瀑布修建了國家公園。在阿根廷觀瀑布分兩條線路,一是在瀑布上游俯視,遊人可通過一條長3000米的蜿蜒小橋抵達瀑布邊緣,站在橋上,俯視伊瓜蘇河注入巴拉那河的壯觀景象;一是在瀑布下游仰視,自下而上領略瀑布一瀉千里的百態景觀。如果你夠勇敢,可以搭一艘小艇,到「魔鬼喉」噴口附近,讓船沖進瀑布,玩一把驚險。在巴西觀瀑布就比較方便,在佔地17萬公頃的國家公園內,住在瀑布旅館就能俯覽伊瓜蘇瀑布的全貌。
在阿根廷,不去探訪下「探戈」的發源地,就是一種遺憾。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南郊的博卡港區,有一條叫做「卡米尼托」的街道,是探戈舞的發源地。它周圍的一切都與探戈有關:被塗成五顏六色的樓房、千姿百態的探戈舞蹈造型、探戈主題的雕塑及壁畫等,讓人流連忘返。
莫雷諾冰川
最有「動感」的莫雷諾冰川
位於阿根廷南部的莫雷諾冰川,是世界上少數活著的冰川。那裡匯聚了幾十條冰流和冰塊,每隔20分鍾左右就可以看到「冰崩」奇觀:一塊塊巨大的冰塊沉入阿根廷湖,一聲聲震耳欲聾的響聲讓人屏息凝注,但很快,一切又都歸於平靜。
莫雷諾冰川有20層樓之高,綿延30公里,有20萬年歷史,在冰川界尚屬「年輕」一族。目前,莫雷諾冰川似一堵巨大的「冰牆」每天都在以3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身臨其下,似乎感受到冰川時代的氣息。
最神秘的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上,屬於智利領土。面積僅為117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孤獨的島嶼,只有少數土著人居住,東距智利本土3800公里,西距最近的塔希提島2200多公里。到神秘的復活節島遠足,是很多背包客的夢想。
島上1000多尊巨大無比的「莫埃」石像吸引著世界遊人趨之若鶩,石像一般重四五噸,最大的達一百多噸。石像大部分都是根據同一個樣式雕刻,都是長臉、長耳,身體直到胯部,而石像的眼睛是用珊瑚和深色石頭做成的,有的石像頭上還戴有岩石做的紅帽子。
這些巨大的石像有的站在海邊,有的倒在草叢中,把人帶入那遙遠的年代。除了復活節島,到安第斯山登山或騎馬也是不錯的選擇。從聖地亞哥到安第斯山腳,不到一個小時。在那裡,攀岩、跳傘、騎馬、漂流,你會感受到冬季南半球的無窮魅力。
最高的天使瀑布
天使瀑布位於委內瑞拉東南部的卡奈瑪國家公園內,瀑布落差達979米,是世界最高的瀑布。瀑布分為兩級,先瀉下807米,落在一個岩架上,再跌落172米,落在山腳下一個寬152米的大水池內,你可以乘直升機從空中觀賞瀑布的雄渾氣勢。
消閑之餘,不妨留意一下當地的美女。委內瑞拉是一個盛產美女的國家,有「美女之國」之稱。每年九月初的選美大賽是委內瑞拉的重要日子,每逢此時,人們對選美的熱情絲毫不亞於球迷對世界盃的迷戀。
I. 地球上有哪些不同的自然環境
地球上有:地質地貌、溫度、溫差、濕度、光照、風力、氣壓等自然環境。
J. 什麼是地理環境,它可以分為那幾類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