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中國高考制度從哪一年開始的
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台。
直到清朝滅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當時全國的高等學堂只有24所。高校招生對象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學生。考試科目包括外語和國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課程。
民國時代,各省積極舉辦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學,到1936年全國已經有一百多所大學。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教育還遠遠沒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規模一直不大,到抗戰爆發前全國高校招生人數不過3萬人左右。當時沒有現在的全國統一的高考,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當時的考試招生很靈活,不像現在如果總分達不到分數線,就算某門課考的再好也很難上大學。比如錢鍾書考清華時數學只考15分,但是外語和國文很好,就被破格錄取了。
新中國成立後,一開始也是沿襲民國時期的高校招生辦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現在有不少人批評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當時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首先,全國統一考試招生能大大減少學生奔赴各地學校考試的成本;其次,統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最後,統一高考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還主張回到以前大學自主招生的時代,那是根本無法辦到的,因為現在高校招生的規模太大,如果每個學校的自行組織考試,社會成本太高,而且無法有效實現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這是有歷史教訓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後來又搞推薦入學,上大學不看成績,看出身。結果上大學的學生文化課什麼都不懂,有的小學數學都需要補課,高等教育沒有辦法保證質量,直接導致國家人才的斷檔。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復高考。當年參加高考的人數達到570萬人,錄取了27萬,錄取率4.7%。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高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七門學科,文科課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門課,總分500分。英語是1983年才納入必考科目的,後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義上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1999年廣東實行實行3+x考試,生物和地理也在隨後恢復了高考。再到後來,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題、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各個省都差別很大。例如,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外,有的地方考小綜合,有的地方還考大綜合,還有的把學業水平測試納入招生參考等。
高考發展到今天,受到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公眾對高考的批評之聲也越來越大。例如,有人就尖銳的提出,「高考不死,害人不止」;也有人把今天出不了創新人才的根源歸於高考;也有人把高考當成素質教育的障礙;也有人把很多社會經濟的問題都歸於今天的應試教育。
高考問題關繫到千家萬戶,輕言取消高考並不現實。如何能讓高考既有利於素質教育,又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還要能讓讓百姓滿意,這就需要對高考進行不斷的改革。改革高考制度不僅需要優化考試制度,還要改進招生制度。群眾對招生制度的意見很大,例如招生存在區域歧視,名額分配不平衡,嚴重侵害的考生的權利,因此高考改革一定要有利於公平,這也是實現整個社會公平和諧的重要條件。
Ⅱ 地理什麼時候被納入高考范圍,曾經在什麼時候中斷過
78年恢復高考就有了啊 曾經在九十年代中期中斷了幾年 但是後來又恢復了
Ⅲ 地理參加高考是什麼時候
1999年恢復的(廣東)(上海好像早2年)
Ⅳ 請你寫出綜述《地理高考30年》,包括發展歷史,當時改變的原因,對教學和社會的影響,今後的預測和展望。
建國初期至1959年,普通高等學校實行了全國統一的招生考試制度,其中地理學科為必考科目之一。1954年高考開始分文、理兩大類,地理科被歸入文科類,試卷滿分為100分。1955年又將考試科目分理工、農醫、文史政治財經三大類,地理科被作為文史政治財經類的考試科目。
1959年以後到1965年,地理教學內容和課程時數大量減少,地理科未被列為高考科目。1966年到1976年,隨全國取消高考而不考。
1978年開始恢復高考全國統一命題考試,考試科目分為理工農醫和文科兩大類,地理科被列入文科類考試科目中,單獨命題,滿分為100分。
1990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變化,推行高中畢業會考制度,實行「3+2」高考改革,1995年全國各地高考科目全部實行了「3+2」方案,取消地理科目的考試,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學者的廣泛關注。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發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教學[19991 3號文件,正式啟動了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廣東省首先開始試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地理科作為「x」中的一項被列入高考科目范圍,標志著地理科又重新出現在高考科目的隊列中。隨著「3+x」高考改革方案在全國陸續推廣和實施,這無疑對中學地理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1.試題容量的變化趨勢
建國後,隨著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不斷變化,高考試題的容量不斷增加。從表l可以看出,首先是試題數量不斷增加;其次是試卷頁數、文字數量(以電腦統計為准)不斷增加.試題的容量大大增加;第三是圖表數量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前高考地理試卷的圖表數量較少,而且基本上是直接引用書本上的原圖,80年代以後,圖表使用量增多,1990年竟達到18幅。近年來的地理高考試卷很少直接引用書本上的現成圖表,大部分是出題者經過加工或者創新而成,反映出地理高考對圖表運用能力的考查不斷加強,也體現出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2.試題題型結構的變化趨勢
地理高考試題建國初期主要是填充題、填圖題和簡答題,形式簡單以考查書本知識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後,試題類型豐富多樣,有填充題、讀圖填圖題、判斷是非題、名詞解釋、改錯題、選擇題、簡述題、綜合題,但仍然以傳統題型為主,純知識題型的考查仍然是當時考試的重點;80年代中後期,選擇題的比例不斷上升,到目前為止,已成為地理高考中的一種最主要題型。從表2中可以看出,90年代至今選擇題的分數比例一直在50%左右;90年代以後,另一個高考地理主要題型就是綜合題,它集讀圖、填圖、析圖、簡答、論述、分析應用於一體,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科綜合知識和綜合技能,已成為現在地理高考的又一重要題型。1990年至今,地理高考基本上以選擇題和綜合題兩大類題型為主。
3.試題知識結構的變化趨勢
1984年以前的地理高考命題主要是以考查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為主的區域地理,而系統地理的內容考查很少,基本上沒有涉及到系統地理的內容。1984年之後,高中專門開設了系統地理為主的高中地理教材,高考地理命題中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內容不斷增加,至1990年其比例已接近70%。從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高考地理試卷中區域地理與系統地理二者的比例為28:122。近年來的地理試卷中,純粹單一的區域地理試題比例很少,初中地理在高考地理考試中僅作為一種地理知識素質來要求,在高考試卷中起著知識載體的作用。
4.試題智能結構的變化趨勢
高考地理命題,在1985年以前,主要是以考查知識記憶為主的知識型題型,考查能力題型很少見。1985年以來,以考查知識的理解、應用、分析、思維為主的能力題型開始出現,隨後其比例不斷上升,至1990年前後,考查能力題型的比重已超過知識題型的比重,成為一種最主要的地理高考題型。從表4可看出高考試題中考查能力型題型所佔的比例不斷增加,單一的以記憶知識為主的題型已越來越少,如2000年廣東高考地理單科試卷能力題型的比例佔86%,2003年全國高考地理單科試卷能力題型的比例佔89.7%。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地理課程改革對高考地理命題變化有很大的影響。作為中學地理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地去面對高考,正確地理解課程改革與高考命題變化的關系,從高考命題變化中體會基礎教育改革的精神,從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指導高考備考的復習,把握高考的改革、變化的動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
Ⅳ 哪一年開始實行地理高考的
2002年,那一年本科,專科也分開考
Ⅵ 中國高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有著怎樣的歷史
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台。
直到清朝滅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當時全國的高等學堂只有24所。高校招生對象為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學生。考試科目包括外語和國文以及理化、文史等文化課程。
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52年,中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統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6)地理什麼時候納入高考科目的擴展閱讀
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高考科目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七門學科,文科課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門課,總分500分。
英語是1983年才納入必考科目的,後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義上是為學生減負,結果非但減不了負,還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
所以幾年後生物和地理恢復了高考。再到後來,高考改革又搞了分省命題、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高考科目也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各個省都差別很大。
例如,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外,有的地方考小綜合,有的地方還考大綜合,還有的把學業水平測試納入招生參考等。
Ⅶ 高考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
1905年。
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我國現代高考制度登上了歷史舞台。
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52年,中國建立起來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統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顯示出公平,也適應了當時國家快速選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10月21日,舉行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考試分為文史與理工兩科,文史類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史地(歷史和地理),理工類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理化(物理和化學),報考外語專業的要加試外語。
1981年,英語列入考試科目,以30%成績計入總分或者參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學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3年,外語(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高考填報時可以自由選擇,一般選擇為英語)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計入總分。
Ⅷ 1994年 高考的科目有哪些
1994年高考科目的設置:
1.老高考模式
老高考模式是指沿用「文革」前科目設置的辦法,即文史類專業考政治.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外語6科.理工農醫類專業考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7科。1994年採用這種模式高考的有廣東、廣西、浙江、安徽、西藏5個省、區。
2.上海市的「3+ 1」模式
語文、數學、外語3科是考生的必考科目,另外,文史類考生在政治.歷史中選一科.理工類號生在物理、化學中選一科。每科滿分150分。四科總分滿分600分。
3.「3+ 2」模式
除以上6個省、區外,其餘24個省、區在高中會考的基礎上實行「3+2」方案。即語文、數學.外語3科是考生的必考科目,文史類考生再考歷史、政治兩科。理L類考生耳考物理和化學兩科。每門科目卷面滿分為150分。
(8)地理什麼時候納入高考科目的擴展閱讀:
高考科目改革歷史
1983年,外語(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高考報名時可以自由選擇,一般選擇為英語)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計入總分。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同年,從美國引進標准化考試,並於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5年,上海在全國最先獲得自主命題權。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普通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准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4年,普通高考進行制度改革,推出「3+2」考試制度,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語數外,文科加考政治和歷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學,理科考試中不再考政治。初衷是為學生減負,但導致學生地理和生物知識的貧乏。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並軌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文件提出,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廣東率先試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開始出現在高考科目中。
從這年起,高校大規模擴招開始。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2000年之前我國高考一直使用統一命題的全國統考卷,從2001年到2004年,全國開始實施「統一高考,分省命題」的組織方式,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題的行列。
Ⅸ 為什麼高考地理
地理是近年才被列為高考科目的。目前地理試題的出題方式已經基本成熟,它越來越成為文科綜合的重要考察內容。
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俗話說:史地不分家。地理本身是一門廣博的學問,對於人認識世界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高考考地理,當然是合理的。
人們常說地理是文科的瓶頸。其實這主要因為在文科綜合幾科中,地理比較偏理科,文科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但是,仔細研究,會發現,地理不是枯燥的。
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一方面要多做題,熟能生巧,給自己一些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把它與歷史聯系起來。比如學習中國地理,就可以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分析時聯想一下本地區的歷史事件,這樣就會覺得很有意思,而且有助於對歷史時間發生背景的認知。
無論如何,抱怨地理的存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盼望地理考試取消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還是用心踏踏實實學習地理吧。如果有什麼疑問,願意和你探討。我的QQ是:474858836 我今年高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