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南半島的地勢及地形分布有什麼特點
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是:北高南低,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藏南是中國領土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⑵ 中南半島地形特點是什麼,什麼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
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
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公里,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並繼續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公里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寮國、柬埔寨境內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 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 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公里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 那加與若開山脈海拔3000米,長1100公里,是緬甸與印度、孟加拉國之間的天然障壁,山中有些山口為古代民族遷徙的孔道。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與比勞山脈縱貫緬甸與泰國邊境,山中幾個著名的山口是歷史上緬泰之間行軍作戰的要隘。鑾山、當佩亞法山與桑坎彭山縱貫半島中部,是半島東西兩部分不同景觀的分野。東部的長山山脈(寮國稱富良山脈)海拔一般不足1500米,綿延1000多公里,為越、老、柬3國邊境山脈,橫斷山區的隘道為南海岸與內地湄公河谷交通的捷徑。山間有許多高原,以撣邦、川壙、會芬、甘蒙、波羅芬與多樂高原最著名,在地貌、氣候、歷史、民族、交通與農牧業生產等方面均各具獨特意義。
⑶ 中南半島的地形分布特點是什麼
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3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遊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 中南半島地形圖
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公里,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並繼續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公里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寮國、柬埔寨境內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在上述山地、高原之間,在南亞大河順地勢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東向西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 這些大河中,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後在 越南注入海洋。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 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 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公里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中南半島三角洲眾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沖積而成,面積廣大,地勢低平,三角洲上河網密集,多沼澤,向海擴展速度快。
⑷ 中南半島地形具有什麼的特徵
中南半島的地形具有(山河相間 )、(縱列分布 )的特徵
中南半島地形的特徵 中南半島地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⑸ 中南半島地形特徵、氣候特徵、河流特徵是什麼
中南半島地形特徵: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地勢北高南低,南部有平原分布。
氣候特徵:終年高溫,年降水量大,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河流特徵是:河流多發源於北部山地,向南流注入海洋;河流水量大,季節變化明顯;沒有結冰期;含沙量比較小。
⑹ 中南半島地形的突出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快,很急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 中南半島地形圖
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⑺ 中南半島地勢特徵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
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
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
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⑻ 中南半島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急求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 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 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公里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
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一年分旱雨兩季,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次年2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 中南半島風光
,天氣乾燥少雨。氣候特徵: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於此數。 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
⑼ 中南半島地勢地形特點
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徵是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
⑽ 中南半島地形的突出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快,很急
中南半島地形的特徵 中南半島地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公里,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並繼續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公里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寮國、柬埔寨境內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在上述山地、高原之間,在南亞大河順地勢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東向西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 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公里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 中南半島三角洲眾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沖積而成,面積廣大,地勢低平,三角洲上河網密集,多沼澤,向海擴展速度快。 (選自劉德生《亞洲自然地理》) 中國周邊戰略之中南半島 [青鋒斷月] 於 2006-03-28 12:29:06上貼 -------------------------------------------------------------------------------- 中南半島陸地緊鄰中國,地理上東濱臨中國南海,西向印度洋,扼守馬六甲,而戰略上則是中國,印度,東面日本更有外來美國勢力的交匯地。在世界對石油資源的注意力正由波斯灣逐漸轉移到中亞之時,尚未大量石油開發的中國南海可以預見將成為下一個群雄逐鹿的中亞。此文希望論述中國在此地區應採取的前瞻策略,為將來局勢的發展預先作出伏筆。 印度,日本的影響 2003年,印度主導推動成立由泰國,緬甸,孟加拉,附加尼泊爾和不丹組成的「南亞經濟合作組織」 ,幾乎為中國的「上海合作組織」 翻版。對於南亞唯一經濟強權印度而言,成立這個組織的多個目的包括:為進一步鞏固南亞印度獨大的局面增加經濟籌碼;減弱中國對南亞國家的影響,以經濟條約牽制這些國家的政治決策;逐漸為這個經濟組織走向政治/軍事組織鋪路;配合印度的東向政策,全力藉助緬甸和泰國打通通往東南亞的陸路。印度常年不懈餘力拉攏泰國和緬甸,更特別強調恆河流域與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還有計劃與越南軍事合作,並構建聯系新德里到越南河內的南亞-東南半島公路計劃。印度就在中國眼皮下滲透中南半島的行動勾現中國對這一地區的戰略位置不可等閑置之。 與此同時,日本也積極從東方滲透。先從包括中南半島國家的東盟內部選拔了幾個經濟較發達國家獨立於東盟之外先與日本簽訂經濟合作協議,此舉助其控制東盟;其次推動除中國之外的日本-東盟東亞共同體;更有同樣排除中國在外的湄公河流域合作組織。 日本,印度,一東一西。地理上註定它們的勢力交接點為了繞過中國而必然交匯在中南半島。而現實策略上,隨著美國翩翩起舞的日本,與具有投機思維的印度相互「聯合」 已經是日本政客公開的策略。兩者對中南半島的「夾擊」如何不讓人聯想? 中國的策略 正是中南半島的特殊位置,筆者認為中國需把這一地區作為自己的腹地看待。而中國獨特的地緣優勢,又使得中國在中南半島可以掌握先機大有作為,發揮出來的效應又將是一石多鳥。這里談中國的三個主要策略: 一 構築獨特中-緬關系 印度組建南亞經濟合作組織中最重要兩個夥伴是緬甸和泰國。其中緬甸不比泰國,沒有外國駐軍,對中國的戰略價值自不必多言。它不僅是印度洋的門戶,其實也是溝通/阻攔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的橋梁。中國對緬甸的外交必須更加積極,靈活。經濟上中國完全有能力給予該國(還有其它南亞弱國) 和印度相同的互助協定。此外,鑒於緬甸經濟的落後和對中國石油管道長遠的戰略影響,中國可以對緬甸提出類似美國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相似的投資建設計劃。 這個計劃的目的只有一個 - 培養富裕的而且親中的同盟國關系的盟友。 過去,中國長期對緬甸關系陷入單純以軍事援助為主的誤區,使得緬甸對中國的政治靠攏缺少需要的條約和經濟利益固定。而純軍事為主的合作也導致緬甸國家中有對中國敵視的勢力產生。 中國若於緬甸簽署互助開發條約,不僅符合緬甸利益,更重要的是中國單獨把緬甸當成一個合作主角而不是像印度那樣把緬甸當作一個配角作為它支配中南半島的手段。而在中緬合作的基礎上,石油管道的建成,中緬 (雲南-仰光) 陸路的溝通,中國更可借其為印度洋交通樞紐而幫助其發展海軍來面對印度來自安得曼群島蘇-30MKI的空中威脅,和來自尼寇巴群島的印度海軍威脅。 鼓勵緬甸的同時,更有孟加拉和泰國的合作。 印度在主導「南亞合作」 組織時始終在借力泰國影響緬甸,中國也需把握泰國的影響,並把兩者作為將來由中國主導的「中南半島合作組織」主要成員來發展。 二成立中南半島合作組織 中國已經是「上海合作組織」(SCO) 的主要成員。然而SCO對中國的缺點是,由於內部有俄國作為政治,軍事強國,中國不便獨立於發揮SCO的作用而受到很多牽制。中國需要一個自己能夠起主導作用去發揮的組織。而與現有東盟合作,因其本身內部充滿被小國(如新加坡) 利用的勢力,且有諸多國家與中國有南海潛在沖突,並不對中國理想。 這里構想的「中南半島」 區域合作組織 將是很好選擇。 中南合作需要包括至少中南半島陸上緬甸,泰國,老窩,柬埔寨四國。而越南參於與否取決於後。對中國來講,這個組織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1。條約上強化確立中國在中南半島區域合作的重要,主導並打破日本/印度企圖排除中國的可能。 2。提升該地區(除越南)內陸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俯視越南施加壓力,導致其壓縮對中國南海的侵蝕,促進南沙爭端的解決。而這里,柬埔寨的作用又將浮現。不僅因為其陸路上正和越南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相連,北連老窩直通中國,更因為其位於泰國灣,有海港處於將來構建的泰國克拉克運河海運交通線上,勢必成為海運補給站。中國若在柬埔寨有軍事(海軍) 存在,對於面對美國在泰國的駐軍和影響保護中國在克拉克海運的利益亦有幫助。 3。東盟已經成為被日本,新加坡之類利用勢力交相爭奪控制的組織。中國為解決南海爭端作伏筆,不需要和「整個」 東盟打交到,而可以由中南區域合作吸收新成員,增加現有的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和中國無領海爭端國家)參與。 無疑這能夠增加中國對東盟的潛在影響力,更可打擊消弱諸如新加坡,菲律賓之類國家企圖借東盟之勢干涉台灣問題以壓制中國,或蠶食中國南海之舉。並對推動解決南海問題施加助力。 4。藉由這個新組織發展科技/文化方面合作。中南半島國家過去苦於戰火,經濟/科技/文化都沒有更有很好得到開發弘揚。且東南亞諸國與中國文化聯系源遠流長,歷史上更有明朝鄭和下西洋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如今,曾代表中華文化的孔子,漢語詩詞都仍然流行。中國可以借這個組織增強與各國文化聯系,推廣屬於亞洲的團結和傳統。而且中國的許多科技發展並未能得到有效推廣運用,比如中國北斗系列導航衛星,載人航天,甚至軍用飛機(FC-1)等的推廣。相比歐盟的系列科技合作由馬歇爾計劃重建開始,中國不妨也起主導作用在中南半島諸國對衛星,航天,航空都極度落後且希望發展的情況下提倡區域合作,吸引各國對共同興趣的科技項目投資。 比如推廣建立以北斗系統為基礎的民用「中南半島導航系統」 - 相比歐洲已開始籌建的「歐洲海事導航系統」 ,不僅可以解決中國的科技發展的市場問題,更長期推廣國際產業化。 三馬六甲海峽構想 馬六甲海峽就在中南半島最南端。 戰略層次上,處於海峽咽喉的新加坡親美之舉已經遭到其周邊國家反彈。而其聯印之舉亦可被中國用來借力打力。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都有大量穆斯林傳統。對於印度與新加坡的靠攏,中國不妨去促進南亞國家巴基斯坦與印尼,馬來西亞的三邊合作。由於南海的影響,中國似乎不便與馬來西亞單獨合作,但是若能引入巴基斯坦這個同樣是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去於馬來西亞打交到有利於中國將來通過巴基斯坦施加對馬來西亞的影響。 而印尼,處於中國南海的最南與中國爭端最少,卻又陸路與馬來西亞相連。 中國加強與印尼的合作並不存在障礙,並也能夠借印尼形成在縱深上增加對南海國家的影響。 況且,印尼不僅可能使中國在馬六甲海峽得到一個立足之地,由於印尼蘇門達拉島西面同樣面對印度洋而且處於印度的NICOBAR群島海空軍基地以南,是真正意義上有可能繞過印度而出入印度洋的門戶基地。 對於中國而言,這將也是在印度洋和緬甸呼應的另一個合適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