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如何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青藏高原又稱「世界屋脊」,地理生態環境具有獨特,脆弱,敏感的特點。青藏鐵路在建設中是上海最高的高原鐵路。唐吉拉山鐵路的最高點位於海拔5072米,海拔高度960公里。經過多年的冷凍土壤,它有超過550公里。如何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在青藏鐵路建設中,這是青藏鐵路建設中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內外關注的重點。
為了使青藏鐵路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有關部門在建設前認真對環境影響評估的良好工作,實施「預防導向,保護優先」,全面的原則注意環保和生態建設工作,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是在高原和高山桌上保護植被。
為了保護青藏高原的特殊植被系統,該項目已針對採取各種措施。理性規劃,建築工地,放棄地球和建築營,嚴格描繪建築范圍和人員,車輛行走路線,防止植被在建築范圍外的區域引起滾動和損壞;在施工前的建築范圍植被上,儲存了草皮的表面,並在竣工路段的路基斜坡表面或施工現場將及時儲存;對於昆侖山自然條件的自然條件允許的地區,已安排植被恢復項目。它採用一些當地草甸使用一些當地的草地進行翻新植被。
② 論西藏拉薩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摘要:圍繞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闡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城市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論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評價標准,並從政策制度、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模式以及發掘民族文化四個層面,提出了實現西藏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西藏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一、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概況
1.區內地理環境現狀與生態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西藏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地域遼闊(面積達122.84萬km2,約占我國土地面積的1/8,僅次於新疆,位居全國第二)。人口242.7萬,以藏族為主(佔95%以上)。全區轄7個地(市)73個縣(市、區)。[3]西藏高原風光旖旎,那裡有湛藍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氣,悠久燦爛的藏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神秘的藏傳佛教,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草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太陽能資源。西藏主要城鎮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質都能達標,至今未出現過酸雨和放射性污染,這些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為西藏實施西部大開發,全面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和條件,西藏已成為人們嚮往的聖地。然而,正是由於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區內86.1%的土地位於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使其成為關系能否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西藏解放後,由於起初人口較少,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低下以及國家的種種保護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持了較好的狀況。但是近幾年來,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而言質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趨勢。經過我們的研究分析西藏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退化,投資嚴重短缺及環境意識淡薄產生的全部與局部,眼前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監管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與西藏實際監管能力嚴重滯後的矛盾日益明顯。所以只有切實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才能保證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得以順利實施。
2.西藏城市發展現狀及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城市是社會產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西藏的城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拉薩、日喀則、昌都、江孜等城鎮均屬歷史古城,也曾顯赫一時。但是,長期以來西藏封建農奴制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去的城鎮可以說沒有基本的城市設施,加之生產力低下,人口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在西藏,現代意義的城鎮是在和平解放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先後四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項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後投資幾億元,大部分用於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擴建,市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建設。1984年,中央決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福建、廣東等9省市為西藏援建43項工程,工程總投資4.8億元,總建築面積23.6萬m2,一座座飯店、賓館以及文化、教育、衛生、通訊、交通、生活等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鎮的容貌煥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由中央和有關省市為西藏援建62項工程,總投資達23.8億元。[1]目前,該項目已大部分建成並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開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未來經濟的發展繪制了一張壯麗的藍圖,西藏城鎮的發展也必將進入一種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
隨著西藏經濟的發展,城鎮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鐵路將要建成通車,西藏總人口將達到250萬到280萬(含外來流動人口在內),盡管西藏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條惡劣,人類的生存空間有限,可利用的耕地僅佔全區總面積的0.2%-0.3%,而且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態勢,人口的增加,必將引起人為地對西藏脆弱生態環境的掠奪與破壞。比如: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作為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萬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7.45萬人,城市人口已達22.39萬人(佔47.19%),已達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於拉薩目前還沒有一座現代化的垃圾處理場及污水處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橫流。人類為了生存,非法地破壞自然資源的現象便會產生,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盜獵野生動物,亂采亂挖自然礦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間中實現城市經濟的快速、穩定、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嚴峻課題。
二、西藏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可持續發展」自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現已成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發展觀,它強調城市在增長的同時更注重城市質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態結構質量、環境質量、建築美學質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圍質量等方面,最終要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均衡發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應站在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高度,立足於當前城市發展的現狀,著眼於城市發展的未來,而不應以今天的經濟發展建立在明天的環境質量降低和子孫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礎上為代價。
現代城市和城鎮都是一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西藏正面臨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經濟,縮小與內地差距,迎接新一輪西部開發的歷史任務,因此尤其要重視中心城市和城鎮的發展,使其具備應有的經濟文化輻射中心的地位,從而切實帶動全區的社會發展進步。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必須要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區內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城市建設通過城市規劃和設計,其最終目標是要使自然、城市經濟、人類社會和諧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會促進城市社會的持續健康的運行。
再次,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嚴格的講,西藏的經濟是比較典型的單一結構,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多元產業和專業化、集約化的社會經濟運作。因而制約著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而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會產生復雜的分工和交換關系,對經濟的帶動
,
作用是巨大的,工業和社會服務的發展與發達,需要城市的拉動。根據現實情況西藏要走發展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的道路必須重視中心城鎮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最後,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西藏要發展必須在客觀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種生產要素在資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動,積極的接受周邊區域的有益經濟輻射。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西藏只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才能促進自身區內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處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促進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資料的流動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業才能夠建立復雜多樣的分工協作關系。隨著西藏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發展的進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開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我國發達地區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2.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指標
城市生態經濟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它是社會經濟協調規律的要求,是人口、資源、環境同步進行,均衡發展的結果。城市生態經濟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經濟效益和城市生態效益的統一。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既會產生有益的經濟成果,同時也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帶來某種負面影響,產生生態效應。這兩種效益是在勞動過程中同時產生的,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放在同一認識高度,重新優化組合各種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夠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是城市生態經濟效益的表現形式,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口適度增長,合理利用資源,積極保護環境,這三者任何一項處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協調發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續協調的發展。
三、實現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提高全區可持續發展意識
西藏是我國西部的一片「凈土」,由於特殊的高原氣候環境,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生態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為了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各級政府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明確有關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制定有效環保優惠政策。由於歷史原因和發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區鄉村幹部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較閉塞,對科學技術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宣傳不夠,使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產生誤解,甚至把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對立起來。因此,政府要採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喚起更多的幹部和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讓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美好的家園,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生產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動員社會一切有利條件,有能力的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共同參與生態保護事業,為維護西藏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積極的貢獻。
2.提高城市規劃決策質量,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在中央關心西藏,全國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勢下,西藏城市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城鎮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應」現象,產生了一系列城市問題。東部城市的發展模式是否適合西藏地區?如何解決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問題?我國東部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資源和發展方面的挑戰,高速的經濟發展再帶來累累碩果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的惡化,生態破壞和資源的匱乏,許多大中城市和鄉鎮面臨空氣、水、垃圾、雜訊污染等問題,以及土地質量下降,自然資源退化等現實。隨著2007年青藏鐵路通車,必將掀起西藏的新一輪的城市經濟發展。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提高西藏城市規劃質量,盡早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因此為了解決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必須從「決策」源頭控制污染和減少環境破壞,關鍵在於城市發展有關的制度安排和決策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由於決策失誤引起重大環境污染的生態破壞的教訓很多,比如「三江平原農業開發」導致的大規模濕地破壞;片面執行「以糧為綱」的方針,導致濫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支持鄉鎮企業政策。包括「十五小」企業對部分地區的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6]從東部城市發展的教訓中表明,政策、規劃和計劃所產生的影響具有宏觀性,累積性、長期潛在性等特點。如果在決策初期不注意決策的科學和質量,造成的後果往往難以彌補,只有在政策或計劃層次上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才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可持續原則應作為政策的核心和主體。
3.因地制宜,走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
現代化的城市不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還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隨著我國東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發展中無限膨脹的城市人口與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惡化之間日漸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內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一種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生態城市規劃著眼於「生態導向」的整體性規劃,其實質是從生態學思想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地進行規劃,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4]西藏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條件,該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正處於起步或加速階段,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城鎮污染少,管理運行成本低和環境可塑性強的有利因素,按照「綠色城鎮」理念促進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我們應該充分吸取國內外城市發展的教訓,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的城市發展模式,避免部分發達地區出現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現象」,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目標體系,城市的規劃過程應合理協調自然、社會、經濟等諸方面要求,實現城市調控和管理的高效運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區域以及國家不同層次的規劃相結合,使城市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間體系和生態體系相結合,空間規劃、生態規劃及經濟規劃相結合,尋求最佳規劃方案,以適應西藏城市的長遠發展要求。
4.充分發掘民族文化,為西藏城市的發展提供保障
西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統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以他們的勤勞、勇敢、智慧,開發了雪域高原,並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在人類歷史和世界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民族文化建設成果喜人,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
,
,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將會為西藏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保障,將直接影響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城市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化,還包括城市成員的生活方式、基本權利、價值系統、傳統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對於其所有成員的行為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影響城市的各個方面。在西藏城市發展中,應該進一步重視藏民族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導向、凝聚、激勵以及約束、輻射作用,使其成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基礎,成為建設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範。
四、結語
西藏城市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必須精心規劃,以科學的發展觀,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高全民族素質,以謀求人類、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讓西藏永遠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普布次仁.城市化與西藏城鎮發展芻論.中國藏學,1995(3),140~144
2.洛桑江村.拉薩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著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國民族,2002(10),44~46
3.羅絨戰堆.劉洪平.環保大潮中的西藏發展—小議西藏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西藏研究,1996(3),28~36
4.唐立國.城市化建設新思路——生態城市.生態經濟,2002(4),26~27
5.西珠郎傑.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藝術研究,1995(3),4~7
6.西寶.李一軍.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戰略環境評價.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104~10
③ 青藏高原的目前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麼
一、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蝕主要包括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三種類型,此外,在一些地區重力侵蝕和泥石流也很發育.
二、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當前草原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全區退化草原面積已達11萬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積的13.93%,而且退化日趨嚴重.草地退化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超載過牧.全區各縣普遍超載30%~50%,有些超載高達1倍以上;只有少數幾個縣草原利用尚不充分,潛力較大.
2、草原鼠蟲害.鼠蟲不僅對草原植被造成極大破壞,而且由於對地表的破壞而往往造成大面積風蝕和水土流失.草原毛蟲以牧草莖葉為食,嚴重時牧草被採食殆盡.近年來,鼠蟲害的危害面積不斷擴大,是造成草原嚴重的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草原畜牧業政策不配套.牧區人口增長過快,環境壓力大,也是草原退化的潛在原因.
三、土地沙漠化
西藏沙漠化土地與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18.17%,這一比例比全國沙漠與沙漠化土地佔國土總面積15.9%的比例高出2.3個百分點.
四、地質災害
西藏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億元以上,制約了西藏經濟的正常發展.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凍脹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潰決等.
④ 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
青藏高原是中國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大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原始的天然狀態。西藏拉薩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潔凈的城市。但是隨著交通運輸的改善,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益明顯,不合理的對自然資源的索取,不合理的開荒種地和超值的放牧是高原資源和土地遭到破 壞的重要原因。20世紀50-60年代青海牧區盲目開荒600多萬畝草場,毀草種糧,結果是草糧無收。使原來脆弱的生態環境失去了草被的保護,土壤被大風颳走,剩下沙碩一片。
高原草場過渡放牧,長期以來草場建設較差不恰當的追求牲畜存欄數,嚴重超載放牧草場明顯的退化。草對森林,灌叢的亂砍濫伐造成環境的惡化。在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地區,大批拓荒淘沙金者大量涌進太陽湖一帶,淘金發財,把一塊完整美麗的凈土,破壞的千瘡百孔,遍地傷痕。瘋狂的盜獵者於國家法律而不顧,多次偷進可可西里地區大量獵殺藏羚羊、藏野驢、藏氂牛。
在高原的東南部林區,採伐森林大量增長,加劇了現有森林資源的過分消耗。在峽谷森林區向高原面過渡的地段,處於臨界的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些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是難以恢復的。全球矚目的世界屋脊在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減緩和制止生態環境的惡化,需要下很大決心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對高原這樣地塊有250萬平方公里的貴地進行合理的規劃安排,加強草場管理,退耕還草,退耕還林,植樹種草,抓緊農田的 基本建設,注重森林的合理採伐和撫育更新。對獨特的天然生態系統,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和神奇的自然風景合理安排,認真保護,這是中國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的緊急任務。
在高原范圍內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保護瀕危稀有的野生動植物。 在青藏高原,人們既可以看到以保護高原特有的綜合性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的保護區,如擁有高山寒漠、草原與森林等山地垂直帶的珠穆朗瑪峰保護區;也可以見到以保護某一特殊植被類型或珍稀物種為目的的保護區,如以保護熱帶季雨林為主的墨脫保護區和專為保護林芝巴吉的古老巨柏林而設置的保護點。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態環境中生存著一些極具特色的珍稀野生動物,而專為保護這些「國寶」建立的保護區,更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和動物學家所矚目。如為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川西卧龍保護區就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橫斷山區,還有藏東類烏齊馬鹿自然保護區和昌都芒康滇金絲猴保護區等。
青藏高原地區自然風光奇麗,具有許多特有的地質地貌類型,為保護這些自然遺跡而建立的保護區,對於一般旅遊者來說,更顯得魅力無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的四川南坪九寨溝保護區。此外,距九寨溝不遠的松潘黃龍石灰泉鈣華地貌保護區、貢嘎山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青海卓尼蓮花山保護區和雲南中甸碧塔海保護區等,也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區豐富多彩,涵蓋著深邃的科學內容。在全球最高、自然環境最為獨特多樣的區域內所建立的各類保護區,幾乎包括了我國境內所有的主要陸地生態系統,尤其高原特有的高寒草地、荒漠及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與有關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奇異的自然景觀相結合而放射出的異彩,為世界罕見。它們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高原自然界的原始「本底」,保存了許多珍稀瀕危動植物,而且也為開展有關青藏高原的地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基地和天然實驗室。
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區,為在這一地區獨特多樣的生態環境中生存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較為安全的繁衍場所。在青藏高原上,生活著大約210種野生哺乳動物,佔全國總種數的50%左右。在這些野生動物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種佔有很大比例,大熊貓、金絲猴、藏羚、野氂牛、藏野驢、盤羊、雪豹、羚牛、白唇鹿、梅花鹿等著名動物都在其中。青藏高原地區有維管植物12000種以上,佔全國總種數的40%左右,桫欏、巨柏、喜馬拉雅長葉松、喜馬拉雅紅豆杉、長葉雲杉、千果欖仁等珍稀瀕危植物都在這一地區有分布或特產於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杜鵑花種類最為豐富的地區,有「杜鵑花王國」之譽。而這些珍稀動植物均是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
由於青藏高原地廣人稀,人為干擾破壞相對較輕,大部分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保存完好,又由於高原自然生態系統較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擾破壞,所以大多數採取封閉式的保護方式,禁止在保護區內進行非法或不合理的經營活動。對於一些已經開放旅遊的森林公園和保護區,應提倡生態旅遊,嚴格禁止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和動植物資源的旅遊活動,正確處理好旅遊與保護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⑤ 如何解決青藏高原的氣候問題
人類雖然早已征服了珠峰,卻還遠未能破解它所隱藏的氣候密碼。
福建師范大學邵逸夫樓,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第八分會場。「地球三極氣候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從11月2日早上一直持續到11月3日,成為本屆年會上少數幾場連開兩天的重要會議之一。
我國科考隊員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進行野外考察。照片來源:中科院網
「這說明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地球三極特別是青藏高原已成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地區,已引起我國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朱立平這樣對記者說。
有學者指出,當前,應進一步加強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監測,研究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並形成自主的科研成果。這將不但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而且將使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把握主動權,從而打破歐美獨霸國際氣候變化領域制高點的局面。
地球三極對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
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素有地球三極之稱,它們都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地區,要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必須對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有所研究。同時,由於三極地區自然條件差,目前也是全球氣象資料最為貧乏的地區。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表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的氣候和大氣環境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大氣溫度、海洋和陸地表面冰雪狀況和平流層大氣臭氧等要素的「快速變化」。
北極地區是近百年來全球增暖最顯著區域。我國北極黃河站近十年來增溫率達1.97℃/10年,是全北極增溫較大的地區之一。極地永久凍土發生了熱力狀況的改變,凍土的消融不但改變了當地的生態和水文,也使得土壤的結構穩定性發生改變,並釋放出一部分冰凍的碳,如甲烷等溫室氣體。
近50年來,南極地區的顯著增溫主要發生在西南極的南極半島地區,大大超過了近100年全球平均增溫0.74℃的幅度。近年來,西南極地區還經常發生大范圍的冰架融化和崩塌。同時,近40年來,南極地區的大氣臭氧有一個明顯的減少趨勢,使得南極上空在春季出現一個臭氧低值的「空洞」。而大氣中存在有人類活動排放的氟利昂等人為因素,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充分條件。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發生重大環境變化。最近幾十年高原地區的氣候顯著變暖,其平均增溫幅度較北半球和全球增溫的幅度要大。其中,1963—2009年拉薩地區增溫幅度高達0.52℃/10年。青藏高原大多數地區,冰川在退縮或已完全消失。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年冰川融水在不斷增長,使中國西北地區的徑流量大約增長了10%至13%。青藏高原的凍土也在快速衰減。
同時,青藏高原地區溫度變暖的分布十分復雜,既存在增溫區,也存在變冷區,增溫區和變冷區還存在正負交替的變化。溫度變化與降水的關系也並不單一。
青藏高原影響我國乃至全球氣候
與南極和北極一樣,青藏高原也是影響大氣環流和我國天氣氣候的關鍵地區。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它的主體在我國,占我國陸地面積四分之一。青藏高原高聳在中緯度地區的對流層中,是大氣的熱源,它的熱力和動力作用,不但影響我國的天氣氣候,而且對東亞乃至全球大氣環流都有影響。
作為地球上的氣候敏感地區,青藏高原特殊地理位置及特有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它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陸龍驊提到,青藏高原積雪的時空變化特徵與大氣環流關系密切。同時,青藏高原冬季積雪厚度與冬季北大西洋濤動也有密切聯系。他進一步介紹說,青藏高原雪蓋異常對我國環流和降水有影響。青藏高原冬季積雪異常與冬夏季風變異、長江中下游主汛期旱澇、中國東部地區夏季降水和長江流域洪澇、華東梅汛期降水等有關系。「如在冬季青藏高原多雪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移往往明顯偏遲,致使中國主要雨帶持續偏南,造成長江流域降水異常偏多。」他說。
同時,青藏高原地區是全球受人類活動和環境污染影響最少的地區之一。青藏高原地區大氣特徵與大氣環境的分析與研究,對了解人類活動與全球環境變化的關系、人類活動對全球環境變化影響程度有重要意義,也能為我國政府制定與全球環境變化有關的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陸龍驊說:「目前因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氟利昂等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憂慮。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區對氣溫、二氧化碳和大氣臭氧等環境要素的監測更有意義。同時,對青藏高原地區溫度和冰雪范圍及穩定性的監測研究,也能為判斷『溫室效應』的影響程度提供依據。」
形成自主成果 把握主動權
當前,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氣候變化的成因在科學上仍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歷來有不同意見,爭論的核心是對「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的認定。主流意見認為,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急劇增加有關,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而非主流意見則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現代變暖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陸龍驊提到,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的時空多樣性很難用單一的人類活動影響來解釋。因此,當前我國科學界的重要任務,應是以科學研究結論和客觀觀測事實為依據,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對全球變暖的原因及其影響作出正確的判斷。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高登義也提出,現代氣候預測的不確定性很明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對氣候系統外強迫力的不準確認識。例如,氣候學界多數人認為,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表現在大氣溫室氣體變化及陸面生態狀況改變等方面,然而,如何定量地描述人類活動這一「外強迫力」,目前尚無妥善的辦法。
高登義表示,近來,隨著氣候變化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影響日益重要的事實,國際間對於氣候變化問題的談判已經不完全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成為與各國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問題。
有學者指出,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有效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的前提和基礎是,自主擁有對氣候變化的事實、過程、機制、成因、影響、適應等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歐、美國家長期占據國際氣候變化領域的制高點,主導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自主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學者們表示,在對地球三極的氣候變化研究中,我國科學家對於青藏高原地區的研究具有先天的地域優勢和歷史文化優勢,應該大力加強這方面的科考研究,破解「世界屋脊」的氣候密碼,並形成自主的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以打破歐美獨霸國際氣候變化領域制高點的局面。
「全球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問題、環境問題,而且是能源問題、經濟問題,等等。我們應堅持原則、趨利避害、合作共贏,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爭取盡可能大的空間。」陸龍驊這樣表示。(
⑥ 為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在路途中注意什麼
說了多少遍了,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扔垃圾。呵呵,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其次盡量不要破壞植物,很難生長的。
⑦ 青藏高原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治理
青藏高原的環境和災害問題青藏高原面積25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高原總面積的1/2,是我國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由於地勢高亢和山脈阻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理環境.青藏高原是我國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態源」,對我國生態環境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由於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出現惡化的趨勢.
一、水土流失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蝕主要包括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三種類型,此外,在一些地區重力侵蝕和泥石流也很發育.
二、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是當前草原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全區退化草原面積已達11萬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積的13.93%,而且退化日趨嚴重.
三、土地沙漠化西藏沙漠化土地與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18.17%,這一比例比全國沙漠與沙漠化土地佔國土總面積15.9%的比例高出2.3個百分點.
四、地質災害西藏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億元以上,制約了西藏經濟的正常發展.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凍脹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潰決等.
⑧ 可可西里地區及其地理環境保護是怎樣
可可西里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是長江的主要源區之一。周圍沒屏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可可西里自然條件惡劣,人類無法長期居住,但擁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野氂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等。
其中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里的驕傲,是我國特有的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
1995年青海省政府將可可西里地區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於1996年公布。1997年6月成立了「青海省玉樹州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處」。1997年12月國務院批准並公布本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9年9月保護機構更名為「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並通過各種方式讓當地百姓宣傳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及有關法律法規。
對於可可西里地區來說,不開發是最好的保護,減少人類對自然的干預,使該地區在自然的選擇中發展。
如還有疑問,歡迎追問,希望可以幫到你=^_^=
⑨ 運用政治生活有關知識,談談政府應如何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目標分為三個階段:近期(2011-2015年)的主要目標是著力解決重點地區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中期(2016-2020年)的主要目標是已有治理成果得到鞏固,生態治理范圍穩步擴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大,使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要求;遠期(2021-2030年)目標是自然生態系統趨於良性循環,城鄉環境清潔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為實現《規劃》目標,規劃將青藏高原區域劃分為生態安全保育區、城鎮環境安全維護區、農牧業環境安全保障區和其他地區等四類環境功能區,並提出了四項主要任務:一要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確保生態環境良好。提出以三江源、祁連山等10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強化草地、濕地、森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強土地整治和地質災害防治,提高自然保護區管護水平;二要加強環境污染防治,解決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提出優先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治理,全力保障城鄉飲水安全,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和城鎮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嚴格輻射安全和土壤環境管理,完善農牧民聚居區環境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三要提高生態環境監管和科研能力。提出建設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管理執法能力建設,嚴格執法監督,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四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引導自然資源科學合理有序開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加快傳統農牧業生態轉型,科學合理有序地開發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促進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游牧民定居工程,實施傳統能源替代。
⑩ 地理環境的保護
地理環境保護目的是防止自然地理環境遭受過度的人為影響,朝不良方向演化,實現人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和諧發展。
1)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只有一個地球,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因此,人口的增長不僅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也要與環境的承載量相適應,不能無節制。保持適度人口,同時提高人口素質,以適應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發展對勞動人口的需求,是人與自然地理環境和諧發展的前提。
2)振興經濟發展,改進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是人類自身生存和進步所必需,也是保護和改善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保證。貧窮是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根源,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同時,經濟發展不能脫離環境的承受能力,要實行保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發展戰略。如實行對環境無害的能源政策,發展綠色化學取代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傳統化學;鼓勵採用無污染生產技術,實現「零排放」;有效利用太陽能,解決人類的能源和有機化工原料的需求。在技術進步的帶動下,將經濟發展從外延擴大的粗放式生產轉變到集約化經營的軌道,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3)改善自然地理環境質量,有效利用自然資源。自然地理環境一方面提供經濟發展的資源條件,另一方面又消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廢棄物。環境問題的實質在於,人類經濟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人類必須深刻認識到:環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補給、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時間的,一旦超過了極限,恢復是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逆的。
4)大力開展自然地理環境建設。近年來,人們檢討了先是破壞環境,在經濟發展後再保護環境的曲折經歷,提出了「環境建設」的新概念。所謂環境建設是指人類在與自然合作的基礎上,既按照社會經濟規律合理組織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又遵循自然規律設計和營建人與自然協調的人類生態系統;在生產發展的同時建設一個人類與自然界互利共生的、更有利於人類發展的自然環境。這種環境有3個基本特徵:一是有具高效的經濟潛力;二是保持高水平的生態穩定;三是具備美學價值的環境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