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2 12:56:01

A. 人類工程活動和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人類工程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進行的,兩者之間必然產生特定方式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制約。這種相互的關聯與制約,始終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地質環境制約著人類工程活動;另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又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制約著人類工程活動:

①影響工程活動的安全活動斷層和強烈地震區。

②影響工程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不良地基處理不當、岩溶地區水庫的防滲等。

③由於某些地質條件不具備而使工程造價提高場址選擇不當、建築材料選擇不當(建築形式與材料)。

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地質環境:人類活動進入工業革命以來,已成為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地質營力,它所產生的後果不但等同於外動力地質作用,而且無論是強度還是速度都遠遠超過地質作用。大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庫蓄水、工程開挖等等。

(1)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質環境的區域差異,導致生物向不同方向進化。生物是地質環境的產物,但又改變地質環境,例如土壤是植物和地質環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生命在長期演化中,同環境愈來愈適應,因此生物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含量同地殼的元素豐度之間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除原生質中主要組分(碳、氫、氧、氮)和岩石中的主要組分(硅)外,人體組織(特別是血液)中的元素平均含量和地殼中這些元素的平均含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地質環境向人類提供礦產和能源。人類每年從地層中開採的礦石達4立方公里,從中提取金屬和非金屬物質。

人類還從煤、石油、天然氣、水力、風力、地熱以及放射性物質中獲得能源。礦產資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時代形成的,屬於不可更新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很難恢復,因此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節制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B. 闡述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應建立怎樣的聯系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C. 地理與人類生活有哪些關系

舉例說一些吧

下面,我就從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歷程產生什麼楊的制約作用,以及制約強度的大小進行評述。

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的制約表現在,不同的自然條件為物質生產活動提供的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能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發展狀況出現差異。這是因為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本來就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當然要對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勞動生產方式的變化產生一定的影響。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歷史初期,「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實際情況正是如此,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去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特別是在人類文明初期,人們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形成自己的物質生產類型和具體的內容和方式,固有農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區別,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腓尼基人,則因其自然環境,在主要從事農業的同時,商業,航海,殖民則較為發達。

馬克思的以上論述表明,在人類文明初期,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地理因素通過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要素之一的勞動對象而實現的。作為勞動對象,地理環境因素決定這物質生產活動的類型,方式等。並通過決定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人類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就使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產生許多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在具體的,特定的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推動下,基本上是「各自循著自己獨特的道路發展」。這就不能不帶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徵的社會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地理環境學說就與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形成了較大區別。孟德斯鳩認為,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氣質性格,人的氣質和性格決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關於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則是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決定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不在於地理環境是否決定著人類的生活,而在於前者怎樣決定後者。孟德斯鳩認識不到物質生產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而不適當地強調人的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的作用,使其「地理環境決定論」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科學的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正確地說明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那麼,地理環境對於人們的心理狀態、氣質性格就沒有任何影響嗎?回答應該是否定的。在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某個人類共同體從事於何種物質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平原地帶的人們多過著農耕生活。而當人們在從事某種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造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正是這種由某種特定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某個民族才形成具體的,具有某種特點的氣質性格和心理狀態。此外,一個民族的氣質性格的形成,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響。但是,這些社會、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特別強調,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正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於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發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聯系。地理環境作為生產過程之一的勞動對象,在人類文明初期,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產生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並通過對物質生產活動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學說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實際情況的,是唯物史觀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關系問題上的科學表述,這也為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同地區的人類文明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D. 人類活動與地球表層環境間的相互關系

地球表層中人與自然地理環境間的關系

第五節 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

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一經出現,就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環境發生聯系。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與能量,經過加工製成供人類消費的人工產品,然後將利用過的物質與能量以「三廢」形式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所以說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構成的人地系統,實質上是一種新陳代謝系統,或者說是一種通過人類創造的社會經濟機構,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和轉化的系統。這個系統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人類社會生態系統。
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性質雖然不同於生物生態系統,但是同樣也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模和強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是隨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自身的發展而變化的。據此,可將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或者說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粗略地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種植業產生以前的階段。 這個階段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當時的古人類以狩獵、捕撈和採集現成食物(野生果實、塊莖等)為生,生活的范圍很狹窄,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和竹木製作的極祖糙的原始工具。這樣的生產活動並不對自然環境造成什麼破壞。最大的破壞(暫時性的)是在人類利用火以後,他們經常縱火圍獵,把一片片原始森林燒掉,以獲取獵物。但是,這些遭受焚毀的山林,只需要幾十年時間就能恢復原狀,在性質上是屬於可逆的。它既不會對人類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性的後果,也不會對人類生存構成任何威脅。在這個階段里,雖然人類通過生產活動為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產生創造了某些條件,但由於當時尚未建立社會經濟機構,物質、能量交換的方式也大體上同動物相近,他們仍然與動物界一樣依附於自然。因此,仍然屬於原始生態系統的范疇,或者說尚處於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萌芽階段。
2、原始農業至小農經濟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屬於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時期。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就開始馴化動物,栽培植物,利用原始工具從事食物生產。例如在伊拉克所發現的家犬遺骨,便是這個歷史階段早期馴化動物的例證。後來中東地區的人們馴化了歐洲野牛、綿羊、山羊、駱駝和貓,中亞人馴化了馬和氂牛;在東南亞、印度和中國,人們馴化了羚羊、瘤牛、水牛、象、豬、狗和雞;在歐洲,人們馴化了鵝和兔;在南美洲人們馴化了無峰駝;在非洲,衣索比亞人馴化了驢。人們在馴化動物過程中發展了游牧業。
新石器時代以後,人們在採集野生植物的過程中,逐漸熟悉了某些可食植物的生產規律,便由採集發展為種植,逐步培育出一些適合人類食用的優良農作物,有計劃地播種和收獲。以後又將鐵犁、鐵鏵與牛耕馬耕結合起來,並發展了灌溉事業及施有機肥以補充土壤養分的不足。這時的人和自然的關系,從單純依附自然,進入到順應自然的新階段。其主要特點是,人類開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力量來生產人們需要的生活資料。但人們對自然控制的能力仍有限,還不能製造化肥和農葯,還沒使用現代的農業機械,因而在自然災害面前,還是處於聽天由命狀態。這個階段人類所建立的依靠人力保護和控制的農牧業環境,依然保持著自然界的生物學生產過程的基本特性,因而它是屬於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發展的低級階段。
3、工業化階段。 18世紀中葉以後,資產階級產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大解放,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工業化的新時期,各種新型生產工具(如工業方面的蒸汽機、電動機、各種工作母機;農業方面的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及各種排灌機械等)不斷涌現,促進了人類兩大物質生產部門——工業和農業的迅猛發展。在這個階段里,人類建立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機構,大大增強了對自然環境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首先,由於工業生產的發展,加強了對各種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水資源及生物資源等)的開發和利用。人們利用自然資源製造出愈來愈多的產品,大大改變了人類過去單純依靠自然物維持生存的原始狀況,進一步減少了人類對周圍自然環境的直接依賴。其次,人類通過從事農業生產的各種經濟機構,也進一步加強了對土地資源的墾殖利用。在短短的一百多年裡,人們幾乎開發了陸地上所有能開墾的土地。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人們大規模施用化肥、農葯,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機械,改良作物品種,加強田間管理,把依靠人力、畜力維持的農業,改造成為依靠機械化、水利化及化肥、農葯和化石能源來維持的現代化農業。與此同時,也把天然牧場逐步改變成為現代化的人工牧場。其結果不僅使農牧產品和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農業生產進一步置於人工的保護和管理之下,在更大的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環境對它的束縛。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力量。但在後來,由於人類對自身的作用誇大到不適當地步,同時片面強調按人類自身發展需要來改造環境,因而發展到以「改造者」和「征服者」自居,以「改造論」和「征服論」來處理人類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在這種錯誤思想指導下,人類辦了一系列違背自然規律的蠢事,走上了一條以犧牲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錯誤道路,並且不得不消耗巨額資金去治理已被破壞的環境。
因此,盡管在這個階段,人類同自然環境之間物質與能量交換、轉化的規模迅速擴大,交換的方式由單一的生物學方式轉變為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方式,並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成功地建立起人類社會生態系統,但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發和濫用以及廢氣、廢水、廢渣的大量排放,也引起多種自然資源枯竭,土壤侵蝕和沙化,草場退化,環境污染等各種嚴重問題。這說明,人類在工業化帶來的第二次浪潮中所建立的人類社會生態系統遠不是理想的,而是一個人地之間存在著嚴重對立的系統。
4、建設人地系統協調發展的階段。 最近二三十年來,人類通過總結幾千年來人地相互作用的經驗教訓,逐漸認識到,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共生的關系,互利的關系,人類必須自覺地與自然界充分合作,才能消除人地之間的緊張關系,建設一個既有利於人類,又有利於自然界的協調發展的人地系統。
目前盡管人類面臨著工業化階段帶來的各種嚴重挑戰,面臨著協調人地關系的艱巨任務,但是世界各國人民正在動員起來為恢復和改善已經遭受破壞的環境,防止環境惡化而做出多方面的努力,並且把建立相互促進的自然社會經濟系統作為共同的奮斗目標。這種行動標志著建設協調的人地系統的新階段已經到來。隨著人類認識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必將創造出一個既能不斷地從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又更適合於人類生活的理想的環境。

E. 人類活動與地球表層環境間的相互關系 高分 還會最加 (本人還有其餘兩問題)

1.自然地理環境的各個組成要素及其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物質系統。其組成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物質、各種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質運動所構成的各種動態體系,即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們是自然地理環境四種基本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種自然地理動態的物質體系。它們既是物質的,又是動態聯系的。

地貌是地殼表面的形態和外貌。作為形態,地貌與組成它的岩石有著密切的依存關系,兩者共同構成為岩石地貌復合體。地貌是地球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產物,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結果。地貌要素反過來又影響著其他各個要素的發展。因為地貌是大氣、水和生物作用的場所,地表形態的差異必然引起各種自然地理過程和現象的變化。因此,岩石地貌復合體是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組成的基本部分。

氣候是長期的大氣狀態和大氣現象的綜合。它是最活躍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地表的熱量和水分兩個氣候要素影響了生物土壤的形成分布和陸地水文網的分布。大氣搬運地表鬆散物質的過程也就是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

水文也是最活躍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水與大氣的物質、能量交換,決定著自然地理環境中水熱的配置,影響著全球的氣候。水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還起著獨特作用。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還滋養著整個地球的生物界。因此,水在自然地理環境中具有決定性意義,各種水文過程對地球表層各要素的相互聯系起著紐帶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派生的自然體,也是它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要素。它的空間位置正處在四個基本地圈緊密交接的地帶。在整個自然地理環境中,土壤是結合無機界和有機界的樞紐,也是聯系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關鍵環節。

生物是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質,作為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它也起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質,同時又把所截獲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貯藏於有機物質中。通過食物鏈的聯系,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共同改造著周圍環境。其作用表現在:改變大氣圈、水圈的組成,參與風化作用、土壤形成作用、地貌的改造、岩石和非金屬礦產的建造等等。

總之,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物質成分在以太陽能和地球內能為主的各種環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種自然地理組成要素。每一組成要素都按著自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著,但是,其中沒有一個要素是孤立的。換言之,沒有一個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響和給予其他要素以影響,因此,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環境組成為一個特殊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系統。

2.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整體性是一切系統的本質特徵,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其各組成要素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規律性。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地理系統具有各單獨組成部分不具備的統一的結構、功能和效應。如一個自然帶的整體特徵,絕不是氣候、地質、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個別作用的累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中形成的統一體。自然地理系統的整體性既不能把它簡化為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也不能離開組成部分和要素去談論整體,而只能從組成部分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統高度去認識它。自然地理環境既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組成要素和組成部分,又總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而存在和發展的。所以說,整體性是自然地理環境內部聯系的實質。

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總是作為整體的—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各自然要素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環境整體特徵的反映。因為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作用是隸屬於整體的,同類要素在不同性質的整體中具有相應不同的性質和作用。例如,在不同地區有不同類型的氣候,同類型的氣候在不同地區有著一定的地區差異。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第四紀冰後期以來,由於氣候轉暖,冰川退卻,從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變化,在陸地上引起風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變化,以及植被帶與相應的動物群向極地移動,等等。所有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最終改變了全球的地理結構。

由此可見,其整體性如此嚴密和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以致「牽一發動全身」,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整體件.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地理環境是各地理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人類的各項活動物質和能量的源泉,以及生命的支持系統。從空間看,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而從時間看,自然環境又時刻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的活動主要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往往針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進而影響整個自然環境。當今社會出現的眾多資源和環境問題,就是人類活動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破壞的結果,所以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

城市規劃的原則有五項,包括:整合原則,經濟原則,安全原則,美學原則和社會原則。
城市規劃的原則,是正確處理城市與國家、地區、其他城市的關系、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城市建設的內部關系等的指導思想。在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應遵循和堅持以下原則:
1.整合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和協調各種關系的整合原則。
(1)應當使城市的發展規模、各項建設標准、定額指標。計發程序問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
(2)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要從全局出發,使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職能明確,主次分明,互相銜接,科學考慮城市各類建設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區、工業區、商業區、文教區等,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
(3)要正確處理好城市規劃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系。任何城市都有一個形成發展、改造更新的過程,城市的近期 建設是遠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設的相對完整,又要科學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的需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要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
(4)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辯證關系。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避免重復「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2.經濟原則
城市規劃要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貫徹勤儉建國的方針,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重要。
(1)要本著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做到精打細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盡量少佔農田。不佔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載體,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總體質量水平低,後備資源不富裕,必須長期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方針。
(2)要量力而行,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和定額指標,對一些重大問題和決策進行經濟綜合論證,切忌倉促拍板,造成不良後果。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資源佔用與能源消耗過大,建設行為過於分散,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因此,在城市發展中要把集約建設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與布局結構,加大投資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實行有償使用和有償轉讓;處理好土地批租單元的改進、產權分割下成片開發的組織形式,提高對城幣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矛盾的預見性,為城市更新預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安全原則
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規劃要將城市防災對策納入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1)編制城市規劃應當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發生強烈地震和嚴重洪水災害的地區,必須在規劃中採取相應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別注意高層建設的防火防風問題等。
(2)還要注意城市規劃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設等問題。如城市規劃中要有意識地消除那些有利於犯罪的局部環境和防範上的「盲點」。
規劃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安排城市的各種物質要素,以構成城市的整體美,給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視覺污染」。
(3)要注意傳統與現代的協調,保護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設施、名勝古跡的同時,也要注意體現時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藝,讓二者結合「神似」而不是「形似」。
(4)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協調,建築格調與環境風貌的協調。城市規劃需要通過對建築布局、密度。層高、空間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預,體現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滿足生態的要求。
5.社會原則
所謂社會原則,就是在城市規劃中樹立為全體市民服務的指導思想,貫徹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促進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原則,盡量滿足市民的各種需要。
(1)設計要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人是環境的主角,讓建築與人對話,引人公園、廣場成為市民交流聯系的空間,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陽光、綠地、清新的空氣、現代化的公共設施、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這種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環境,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城市面向21世紀的規劃和建設的目標。
(2)是要大力推廣無障礙環境設計。城市設施不僅要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為老、弱、病、殘、幼著想,在建築出入口、街道商店、娛樂場所設置無障礙通道,體現社會高度文明。我國目前和將來都是老人和殘疾人較多的國家,在城市中推廣無障礙設計,其意義尤為重要。

F. 試述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舉一地區實例具體說明

人類活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例如北方河流少,以陸運為主;南方水源豐富,河流眾多,以水運為主,北方意麵食為主,南方已大米為主食。

G. 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而我們所謂的「牽一發動全身」就是整體性的最好體現,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而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其後果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化,並危害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類所生活的城市中,由於人類過度的開發,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協調好這一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把自然地理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自然環境破壞後的修復所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發展都要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基礎。

H. 簡要說明三大自然區內,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區為青藏高寒區,由於地勢高,氣溫低,形成高山氣候。(2)區為東部季風區。①指東部的地形,以平原、丘陵、高原為主。由相關特徵可判斷出(3)為西北乾旱半乾旱區,乾旱特徵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內蒙古高原有優良的草原牧場,新疆以山地牧場為主,是我國高品質果、棉生產基地,但在種植區土地荒漠化和鹽漬化問題突出。青藏高寒區緯度比西北乾旱半乾旱區低且地勢高,太陽光照比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強,但由於海拔高,熱量條件差;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以橫斷山脈為界,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

閱讀全文

與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