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論文有哪些

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論文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3 00:45:12

❶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論文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論文
就是跟地理和歷史有關的 論文啊!

❷ 跪求有關中國歷史文化地理的論文,要有條理結構,謝謝!

這是我初一歷史論文
珍惜水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保護每一滴水。」如果沒有了水,地球就會乾裂;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就可能渴死;如果沒有了水,就沒有了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要愛惜每一滴水,愛惜地球母親每一滴眼淚。
只有節約用水,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好。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類的健康是先從水來的。人可以幾天不進食,但不可以幾天不喝水。而現在,全球有20億人口正處於嚴重缺水狀況!也就是說水是20億人生命之所系。而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幹凈的水而死亡的兒童就有5000萬人!這數字是多麼令人怵目驚心!水的危機,已經向人類敲響了警鍾!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現在的重中之重!
水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人人都注意節約用水,不知會有多少人從中受益;反之,如果每個人都不在意地浪費水資源,那麼就可能有很多人遭受飲水困難!
現在,由於許多方面都在污染水資源,且污染得越來越嚴重,人類可以飲用的水就越來越少。然而沒有水,人類就無法生活。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要積極行動起來,節約、保護水資源。側耳傾聽,淮河在吶喊,黃河在哭泣,長江在嘆息……水污染像一種持久的頑疾折磨著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庫……水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水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水資源吧。
這是我初二的論文:
秦始皇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嬴姓,趙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個功大於過的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設郡縣制,奠定了封建統治的基礎;修馳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奠定了技術基礎。但秦始皇修阿房宮,秦始皇陵等的規模極為龐大,濫用民力;焚書坑儒,抑制思想,摧殘文化;法令嚴苛,賦稅重,增大了人民的負擔。
我們不能僅僅把秦始皇修長城想作是濫用民力,統治殘暴的體現。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事實上也是如此。文獻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計較手段,不考慮人民的生活。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這種想法有道理,但並非說儒家不好。後世用「外儒內法」,是一種「外柔而內剛」的政策。以倫理道德束縛人們,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終被推翻的教訓。
所以說,我們要辯證的看待秦始皇。
希望能給你幫助,兩個文都是滿分。

❸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論文,誰可以給個方向啊

論陰山山脈在中國古代史中的軍事戰略價值?

❹ 要寫歷史地理論文,請幫忙選個題

論黃河的變遷史

❺ 有關歷史地理的論文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研究主題和研究特點相關資料: 圖片

研究主題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研究主題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綜合性,它涉及政治制度、政治歷史、政治哲學、理想模式、治國戰略、施政方策、權力運用等。二是主題穩定。自春秋戰國直到明清之際兩千多年間,歷代研究者長期使用形式固定的概念、范疇、範式等,盡管含義有所不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研究主要涉及下述主題:①政治哲學。包括仁、禮、法、道、勢等范疇,天與人、義與利、君與臣、君與民等關系,以及人性論、歷史觀等理論。②理想社會政治模式。如孔丘的「天下歸仁」的「有道」之世,孟軻的「足衣足食」的「王道」世界,墨翟的「兼愛」、「尚同」的政治思想,老聃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荀況的「王制」天下,朝非的法治社會,鮑敬言的無君無臣的理想社會,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烏托邦,康有為的「大同世界」,等等。③治國戰略。

為了達到理想的社會政治狀態,治國戰略也是中國歷來政治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歷代研究者提出了諸如:仁愛、禮治、峻法、尚同、無為而治、孝治、刑德而治,通過格、致、誠、正,達到修齊治平,以及改良、革命等各式各樣的治國戰略。同時還研究各種治國戰略間的協調、配置等等。④施政方策。對各個歷史時期的決策研究,也是中國歷來政治研究的課題。這種研究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總體層面,如經濟發展中的重農抑商,唯農除商,農商協調發展,重商等等;外交領域的遠交近攻,合縱連橫,和親,羈糜,以夷制夷等等。二是具體層面,即各個歷史時期統治中面臨的政治問題的決策研究。⑤權力運用。

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要求統治者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總攬全局的統治術。因此,有關諫議、兼聽、獨斷、考課、監察、防奸等統治術的研究,在近代以前的政治研究中一直受到重視。⑥政治制度。國家的統一和政治的有效運作,離不開制度、規范的研究與建設。數千年來的中國政治研究對在封建體制框架內如何建立和完善各項具體制度和規范、保障政治的有效運行,進行了大量研究。在諸如地方與中央的關系、官吏的選拔與任用、政權機構的組織、監察制度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在維護和發展封建政治統治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近代以後,研究重點開始轉向制度改造。⑦政治史。

中國歷代的政治研究者,特別重視政治史的研究,在政治沿革史、制度史、思想史等方面留下了大量著述。他們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為了總結前代的政治經驗、教訓,「以史為鑒」。
研究特點 數千年來的中國政治研究,在中國歷史、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可歸納為:①範式單一。盡管中國歷史漫長、曲折,但從西周、春秋戰國起對封建社會政治研究,到秦、漢時期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的,糅合法、道及其他各家的思想與方法的研究範式。這一研究範式在中國政治研究中長期處於統治地位,直到為近代新的政治研究範式所替代。②注重世事。中國歷代政治研究較為注重對人與現實政治的研究,如人性、人與社會、君臣關系、君民關系、施政方略等,在研究中有泛政治化傾向和濃厚的「經世致用」傾向,而疏於對國家、權力、體制等政治形式的研究。

③強調布政。在對人與現實政治的研究中,中國歷代政治研究者注重的是對治國之道及其合理性的研究,包括治國戰略、施政方策、權力運用、選才用人以及它們與政治哲學范疇的關系等,而不注重研究政治體制的合理性問題,這一狀況到近代才有所改變。④側重倫理。受到單一範式的影響,中國歷代政治研究者在研究治國之道時,側重於對倫理調控手段的研究。從孔丘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到荀況的「導之以禮、齊之以刑」,以至董仲舒的「德經刑權」、朱熹的「為政以德」,無不體現著政治道德化的濃重色彩。雖然政治運作中的「陽儒陰法」,使法理調控在政治研究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但與倫理調控相比,法理調控長期被置於次要地位。⑤學科界線模糊。

由於中國歷代學科分化不明顯,由於單一範式的影響和偏重倫理研究,歷代政治研究一直與哲學、倫理學、歷史學合為一體,學科界線極不明確,未能確立獨立的學科地位。

❻ 求幾篇歷史和地理的議論文(500多字)

秦始皇姓什麼?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國歷史》第一冊第70頁上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但有的老師以《史記·秦始皇本紀》和《淮南子·人間訓》及「高誘注」為根據,認為「後人應當稱始皇為趙政,不應當稱嬴政」,所以教科書是錯誤的。

此後不久,筆者接到一位山東老師的電話,他告訴我:他讀了論秦始皇之姓的那篇文章以後,翻閱了呂振羽著的《簡明中國通史》。書中第八章《進入專制主義封建制的秦朝》(公元前221—207年),第一節《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第一目《開創一統之局》開頭就說:「秦王嬴政繼承商鞅以來的傳統方針,依靠封建地主,次第滅亡六國。」山東的這位老師不死心,又翻閱了尚鉞著的《尚氏中國古代通史》。書中第四編《中國奴隸制的崩解與封建制度的形成——秦兩漢到南北朝》,第六章《秦奴隸帝國的形成及滅亡》,第一節《秦帝國的建立》,這節只提秦王政,沒有涉及到秦王政的姓,但第二節《秦奴隸帝國的發展及其滅亡》中說:秦始皇一死,「李斯、趙高等不敢發喪,並與寵信趙高的胡亥相勾結,陰謀殺害了始皇長子扶蘇及大將軍蒙恬,擁胡亥奪取帝位,號稱二世,繼之便展開了對秦嬴族之宗室、姻親、大臣勛舊的大屠殺,牽連而死者不可勝數」,顯然,尚鉞先生也認為秦王政是姓嬴。這位老師還是不死心,接連查閱了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和英國人崔瑞德、魯惟一編寫的《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通史綱要》第六章《秦漢時期。封建社會的成長》第一節《秦,第一個封建皇朝》中說:「秦王嬴政面對這個空前的局面,要求有一個相應的尊貴稱號。他決定自己的稱號是始皇帝,他的子孫繼承帝位的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認為,這樣傳下去,可以萬世無窮。」《劍橋中國秦漢史》第一章《秦國和秦帝國》中的「最後的征服與勝利」一節說:「根據中國傳統的說法,嬴政之治在公元前246年正式開始。」看來,白壽彝先生和兩位英國歷史學家也認為秦始皇姓嬴。這位山東老師說:「呂振羽、尚鉞、白壽彝三位先生都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英國《劍橋中國秦漢史》也是有國際影響的學術著作。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把它翻譯成中文出版。它們跟人教版的課本一樣都認為秦始皇姓嬴,可那位老師援引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呀,《史記》上說秦始皇『姓趙氏』,這究竟該如何解釋呢?請您過幾天給我個答復。」我答應了。

我答復說:上古時代,姓氏有區別。姓為族號,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稱號;氏是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的符號,為姓的支系。張亮採的《中國風俗史》第一編《渾朴時代》第六節《名姓氏族之辨》上說:「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別種族也;氏者猶家,所以表家門也。故一姓分為數十百氏。」姓始於母系制時代,形成之後比較穩定;氏始於父系時代,常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情況比較復雜。漢代應劭《風俗通義》中說:「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謚,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這段話道出了氏的主要來源。氏與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然而,「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顧炎武語)。古人很早就懂得「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通志·氏族略序》記載古代的婚俗:「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大約戰國以後,姓與氏逐漸混稱。至今說起姓氏,專指姓,而姓與氏已無區別。顧炎武在《日知錄·氏族》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顧炎武在這里所說的「太史公」,指的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司馬遷談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三個:

第一個姓嬴,見於《史記·秦本紀》。司馬遷引用周孝王的話,說:「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接著,司馬遷又說:「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嬰之後,總結說:「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第二個姓趙,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第三個姓呂,亦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周歷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唐司馬貞《索隱》:「呂政者,始皇名政,是呂不韋幸姬有娠,獻庄襄王而生始皇,故雲呂政。」

綜上所述,說秦始皇姓嬴,是論其總根;說秦始皇姓趙,是指其支系;說秦始皇姓呂,是講其實質。這三種說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據,都是對的,不能說哪個是錯誤的。

但是,這三個姓用在秦始皇身上,以嬴姓最普遍。前面已引過中外史學名家的著作,它們在談到秦始皇時都用「嬴」這個姓。就是在我國古代,稱秦始皇姓嬴的也是比較多。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詩》開頭便是「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他在《詠荊軻》中說:「燕丹善養土,志在報強嬴。」正是因為古今中外的學者提到秦始皇多稱他為贏姓,所以《辭海》對「秦始皇」詞條的解釋是:「即嬴政……」,並不說秦始皇是「趙政」或「呂政」。另外,《辭海》還收有「贏秦」一詞,並解釋說:「即指古代秦國或秦朝,因秦乃嬴姓,故名。」詩人陳高在《感興》詩中寫道:「商君佐嬴秦,變法開田疇。」相反,「趙秦」或「呂秦」在《辭海》中並沒有。採用最普遍、最流行的說法,是教科書編寫應當遵循的一般原則。普及性的史學著作也是一樣。

❼ 關於一篇中國歷史地理的論文

首先,外國中國都有名家論述過地理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的,上網一搜很多,這些可以給你參考,也可用作理論佐證。
其次,你要大量搜集資料。歷史論文的資料豐富性和真實性是最重要的。相關書籍有《史記》《漢書》有專門的表或篇目,《水經》《水經注》是了解歷史水道的重要依據。
再次,必須細對地圖,現在的地圖不一定可靠哦,因為地表外貌是會改變的,尤其是水道之類的。
最後,給你一點可以闡發的思路。你可以論述譬如河流(尤其是運河)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的影響,例如京杭大運河對於杭州經濟的影響,。還有沿海地區對外貿易和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內陸地區的文化經濟對比。平原地區的農業或者說產業結構,民風習俗。通常來說,植被、氣候會影響一個地區的農業產出;氣溫、地表、地域視野(如平原開闊、盆地保守)會影響一個地區民風民俗、人們的性格;河流影響一個地方的經濟、對外溝通等。
希望對你有一點幫助~

閱讀全文

與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論文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