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濕地的經濟價值高一地理
經濟價值: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其他功能:
大氣組分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調節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米。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凈化
沼澤濕地像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
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印度卡爾庫塔市(Calcutta)沒有一座污水處理廠,該城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被排入東郊的一個經過改造的濕地復合體中。這些污水被用來養魚,魚產量每年每公頃可達2.4噸;也可用來灌溉稻田,每公頃年產水稻2噸左右。另外,還在傾倒固體垃圾的地方種植蔬菜,並用這些污水來澆灌。大量的營養物以食物形式從污水中排除出去。卡爾庫塔城東的濕地成為一個如此低費用處理生活污水並能同時獲得食物的世界性典範。
動物棲息地
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局部小氣候
以天津市東北部的寧河縣為例: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之一。
B. 濕地具有哪些生態環境效益
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自然濕地遵循著自然演替規律,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和穩定性較高,生物物種十分豐富。許多的自然濕地不但為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場所,也為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水禽提供了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場所。
許多濕地地區是地勢低窪地帶,與河流相連,所以是天然的調節洪水的理想場所;濕地被圍困或淤積後,這些功能會大受損失。在乾旱季節,濕地可將洪水期間容納的水量向下游和周邊地區排放,防旱功能十分明顯。
廣闊眾多的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濕地如何開發利用高中地理擴展閱讀
我國濕地分布於高原平川、丘陵、海塗多種地域,跨越寒、溫、熱多種氣候帶,生境類型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初步調查統計,全國內陸濕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種,高等動物有1500種;海岸濕地生物物種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
在濕地物種中,淡水魚類有770多種,鳥類300餘種。特別是鳥類在我國和世界都佔有重要地位。據資料反映,濕地鳥的種類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種。
世界166種雁鴨中,我國有50種,佔30%;世界15種鶴類,我國有9種,佔60%,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佔世界總數的95%。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我國濕地內就有31種,佔54%。這些物種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C. 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有哪些
建立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管理協調機制。目前我國的濕地管理主體較多,涉及農業、林業、國土、水利和環保等多個政府部門,而多部門管理的結果又往往是管理混亂,缺乏協調性。由於我國在濕地管理工作中缺乏相應的政策,再加上各管理機構的管理許可權沖突、協調能力差,濕地管理的難度非常大。因此要加強濕地資源的管理工作,建立高效的濕地保護與管理協調機制是關鍵。為此有必要在政府部門設置一個能夠促進各管理部門協調發展的功能,以便於對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在實際操作中還要強化濕地資源的統一和綜合管理,並採取統一管理和分類分層管理相結合、一般管理和重點管理相結合的措施,切實做好濕地資源的分類管理和重點管理工作。
建立並完善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政策和法制體系。我國的濕地管理工作起步較晚,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而相應政策體系也不完善。近20年來,我國雖然制定了一些與濕地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地方條例,如2000年我國發布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4年國家林業局公布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但總的來講,我國濕地法律和政策的保護力度仍然不夠,至今尚未有專門的濕地保護法規出台。可以說,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仍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因此,加快濕地保護的立法進度、制定完善的法制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和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而建立有效的濕地管理經濟政策對於中國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也有著重要意義。為此,要評估現行政策和法律法規在濕地保護中的作用,及時建立並完善與濕地有關的政策和法規,並在國土資源利用的整體經濟運行機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勵並引導人們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限制破壞濕地的經濟政策體系。要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各濕地管理機構的許可權和分工,並規范其管理程序。
加強濕地資源的綜合保護,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與重建。鑒於中國濕地資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採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加強濕地資源的綜合保護,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和重建,減輕人為因素對濕地的負面影響就顯得非常必要。為此,要將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到國家、省區的土地利用、生態治理、資源恢復等方面的管理規劃中,通過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評估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並以此來尋求解決方案。要加大退耕還湖和還沼的力度,強化各級管理部門的責任感,並通過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河湖淤積。要制定與水資源保護相關的水資源管理戰略,加強水資源開發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的預測和監測,並通過建立最優河流水量分配方式來維持流域重要濕地的自然狀態及生態功能。要嚴格控制濕地周圍的污染源、污染物數量和排污途徑,而對於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和河流等,要有計劃地進行治理並恢復其生態功能。此外,在不同地區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退化濕地,開展退化濕地的恢復和重建工作。
D. 簡單地理題,,求濕地形成的原因以及作用,
形成原因:
濕地是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淺水覆蓋的土地。
其類型多樣。因而成因也多樣。
一般來說。是因蒸發量小於降水量。且地勢較低平。排水不暢。
除此之外。
熱帶地區還因降水豐富。排水不暢形成濕地。(如印尼)
高原地區還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冰川融水較多而地表水較豐富、且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於易積水的低窪處易形成濕地。(如青藏高原)
高緯度地區還因氣溫較低凍土廣布而水難以下滲。並且氣溫低蒸發弱。地勢地平排水不暢。也易形成濕地、(如東北三江濕地)
作用:
一)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二)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三)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四)保護堤岸,防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禦海浪、台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五)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濕地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六)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七)防止鹽水入侵: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於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八)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葯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氣候: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十)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十一)航運:濕地的開闊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於此。
(十二)旅遊休閑: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價值: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等,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419865.html?si=1
E. 濕地的作用高中地理
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濕地生態系統 是濕地植物、棲息於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
濕地具有多種功能: 提供水資源和多種物質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減輕洪澇災害;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使當地氣候保持比較濕潤;濕地還可以形成優美的風光,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科研價值。
祝你學習進步!
F. 高中地理上濕地保護
保護濕地資源,維持濕地的基本生態過程,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亞洲濕地類型最齊全、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國家。濕地的類型較多,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河口灣、海岸灘塗、鹽沼、水庫、池塘、稻田等各種自然和人工濕地,除苔原濕地外,幾乎擁有《濕地公約》中劃分的所有濕地類型,並擁有獨特的青藏高寒高原濕地。我國的濕地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總面積初步估算為6300萬公頃,佔世界濕地面積的11%以上。我國大約有沼澤1100萬公頃,湖泊1200萬公頃,灘塗和鹽沼地210萬公頃,另外還有稻田3800萬公頃。但這個數字並不包括江河、水庫、池塘以及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等。我國有眾多的河流,僅流域面積在1萬公頃以上的河流就有5萬條之多,我國還有6500多個島嶼及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濕地大於500萬公頃。
總體目標
到2030年,使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使90%以上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恢復工程140.4萬公頃,在全國范圍內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建立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監測科研體系。形成較為完整的濕地區保護、管理、建設體系,使我國成為濕地保護和管理的先進國家。其中從2004到2010的7年間,要劃建濕地自然保護區90個,投資建設濕地保護區225個,其中重點建設國家級保護區45個,建設國際重要濕地30個,油田開發濕地保護示範區4處,富營養化湖泊生物治理3處;實施乾旱區水資源調配和管理工程2項,濕地恢復71.5萬公頃,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38.3萬公頃;建立濕地可持續利用示範區23處,實施生態移民13769人;進行科研監測體系、宣傳教育體系和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建設布局和分區重點
東北濕地區。位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及內蒙古東北部,以淡水沼澤和湖泊為主,總面積約750萬公頃。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下游平原,大小興安嶺山地、長白山山地等是我國淡水沼澤的集中分布區。該區域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過度開墾,使天然沼澤面積減少。該區建設重點為,全面監測評估該天然濕地喪失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變化情況;通過濕地保護與恢復及生態農業等方面的示範工程,建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示範區,提供東北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和合理利用模式;加強森林沼澤、灌叢沼澤的保護;建立和完善該區域濕地保護區網路,加強國際重要濕地的保護。
黃河中下游濕地區。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及海河流域,主要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和山東。該區天然濕地以河流為主,伴隨分布著許多沼澤、窪淀、古河道、河間帶、河口三角洲等濕地。該區濕地保護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缺乏,由於上游地區的截留,河流中下游地區嚴重缺水,黃河中下游主河道斷流嚴重,海河流域的很多支流已斷流多年,失去了濕地的意義。該區建設重點為,加強黃河幹流水資源的管理及中游地區的濕地保護,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嘗試性地開展濕地恢復的示範,加強該區域濕地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
長江中下游濕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及淮河流域,是我國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地區,主要涉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上海和浙江7省(市)。該區水資源豐富,農業開發歷史悠久,為我國重要的糧、棉、油和水產基地,是一個巨大的自然—人工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濕地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圍墾等導致天然濕地面積減少,濕地功能減弱,水質污染嚴重,濕地生態環境退化。該區建設重點為,通過還湖、還澤、還灘及水土保持等措施,使長江中下游湖泊濕地的面積逐漸恢復,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狀況,使該區域豐富的濕地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濱海濕地區。涉及我國東南濱海的11個省(區、市),包括杭州灣以北環渤海的黃河三角洲、遼河三角洲、大沽河、萊州灣、無棣濱海、馬棚口、北大港、北塘、丹東、鴨綠江口和江蘇濱海的鹽城、南通、連雲港等濕地,杭州灣以南的錢塘江口—杭州灣、晉江口—泉州灣、珠江口河口灣和北部灣等河口與海灣濕地。該區域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過度利用和淺海污染等,導致赤潮頻發、紅樹林面積下降、海洋生物棲息繁殖地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建設重點為,評估開發活動對濕地的潛在影響和威脅,加強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建立候鳥研究及環保基地;建立具有良性循環和生態經濟增值的濕地開發利用示範區;以生態工程為技術依託,對退化海岸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綜合整治、恢復與重建;調查和評估我國的紅樹林資源狀況,通過建立示範基地,提供不同區域紅樹林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模式,逐步恢復我國的紅樹林資源。
東南和南部濕地區。包括珠江流域絕大部分、東南及其諸島河流流域、兩廣諸河流域的內陸濕地,主要為河流、水庫等類型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濕地泥沙淤積、水質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該區建設重點為,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流域綜合治理,在河流源頭區域及重要濕地區域開展植被保護和恢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
雲貴高原濕地區。包括雲南、貴州以及川西高山區,濕地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省的高山與高原冰(雪)蝕湖盆、高原斷陷湖盆、河谷盆地及山麓緩坡等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些靠近城市的高原湖泊有機污染嚴重,對濕地不合理開發導致湖泊水位下降,流域缺乏綜合管理,濕地生態環境退化。該區建設重點為,加強流域綜合管理,保護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進行生態恢復示範,對高原富營養化湖泊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實施宣教和培訓工程,提高濕地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意識。
西北乾旱濕地區。本區濕地可分為兩個分區:一是新疆高原乾旱濕地區,主要分布在天山、阿爾泰山等北疆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及山麓平原—沖積扇緣潛水溢出地帶;二是內蒙古中西部、甘肅、寧夏的乾旱濕地區,主要以黃河上遊河流及沿岸濕地為主。該區濕地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由於乾旱和上游地區的截流導致濕地大面積萎縮和乾涸,原有的一些重要濕地如羅布泊、居延海等早已消失,部分地區成為「塵暴」源,荒漠乾旱區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建設重點為,加強天然濕地的保護區建設和水資源的管理與協調,採取保護和恢復措施緩解西部乾旱荒漠地區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導致的濕地環境惡化、濕地面積萎縮甚至消失的趨勢。
青藏高寒濕地區。分布於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西部等,地勢高亢,環境獨特,高原散布著無數湖泊、沼澤,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500米~5500米之間。我國幾條著名的江河發源於本區,長江、黃河、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等河源區都是濕地集中分布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區域生態環境脆弱,草場退化、荒漠化嚴重,濕地面積萎縮,濕地生態環境退化,功能減退。由於該區特殊的地理位置,該區濕地保護尤其是江河源區濕地的保護涉及到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中下游地區甚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該區建設重點為,加強保護區建設及植被恢復等措施,保護世界獨一無二的青藏高原濕地。
G. 如何進行濕地開發
國家環保總局《關於加強濕地生態保護工作的通知》提出,對於以濕地為對象進行經濟開發,涉及濕地喪失或功能改變的在建項目,凡未做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責成補做;凡經評價或科學論證屬於開發利用不合理的項目,應向主管部門或當地政府提出處理意見。今後,凡涉及濕地開發利用的項目,都應符合濕地保護與利用規劃的要求,河流源頭和上游區、泄洪區、水土流失嚴重區、乾旱區、珍稀動物棲息地、植物分布區及對區域生態和氣候具有重要影響的濕地嚴禁開發。對於因地制宜以開發利用濕地資源為目的的生產項目,要把開發利用的強度限制在濕地生態系統可承受的限度之內,並做好資源的養護增殖使其持續利用。
H. 如何保護並利用濕地,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保護並利用濕地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就要從法律層面上對破壞濕地破壞周邊地區經濟的行為加以處罰,並加強保護濕地的相關法律政策的宣傳。
I. 想問下關於濕地類型的問題(高中地理必修三的)
一、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
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路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佔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餘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徵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佔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徵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路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於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註:未包括港、澳、台地區);
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
西部10個省區(陝、甘、寧、青、新、雲、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於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徵。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區域特徵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後,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陝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
意義:該工程的建設,有利於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雲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陝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
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2.1 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1、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鹼化等類型。
2、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3、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4、治理措施:
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
②退耕還林還草
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
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於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 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 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佔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路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體、GIS軟體、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台、感測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