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一地理講什麼意思

高一地理講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03 09:35:43

㈠ 高一地理知識總匯

-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難點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備
課本插圖和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這是我們進入高中以來的第一節地理課。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學過地理,也許你對地理很有興趣,也許你不曾重視地理,但只要你學過地理,你應該體會到地理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給你很多幫助。
今天我們學習的地理與初中時有了許多的不同,它不僅僅是學習某個地理事物在什麼地方。人們總是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來形容某人知識的淵博,今天就先帶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遊一番,從宇宙的深處看看我們的地球。
(板書)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師精講]
師:何謂宇宙?我國戰國時期的《淮南子·原道訓》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其實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而各種天體則是宇宙中物質的各種各樣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當我們仰望星空,會看到繁星點點,這些都是天體,你能認識哪些天體?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織女星、北斗七星、北極星、流星、彗星„„
師:很好,不少同學都能認識很多的天體。宇宙中的天體還有很多,我們來看一段錄像。 (放映錄像:有關宇宙的片段,對各類天體及天體系統的介紹) 師:錄像中都有哪些天體呢? 生:(多人分別回答)閃爍的恆星、雲霧狀的星雲、不斷移動的行星、拖著長尾的彗星、一閃即逝的流星、繞行星轉的衛星„„
師: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體,像人造衛星、神舟飛船、各種探測器等則是人造天體。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第2頁,看圖1.1中的四幅圖片。
①星雲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雲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組成物質是氫。蟹狀星雲是金牛座中的一團無定形的膨脹氣體雲,它的大小為12光年×7光年,總輻射強度比太陽強幾萬倍。
②行星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體的天體,質量比太陽小,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光。土星有美麗的光環,被較多的衛星所拱衛。它的體積約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質量約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體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數量眾多。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人們會看到天空某一區域在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內流星數目顯著增加,有時甚至像下雨一樣,這種現象稱為流星雨。大多數流星雨是以輻射點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恆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獅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攝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顆經推算預言必將重新出現而得到證實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現時,景色蔚為壯觀,彗尾橫跨半個天空,與銀河爭輝。哈雷彗星的公轉周期是76年。

師:藉助天文望遠鏡和其他空間探測手段,人們還可以觀測到更多更遙遠的天體。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體,那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樣的呢?
(板書)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師:請一位同學說說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師:答得好。宇宙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目前,人們認識到的天體系統,從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幾個層次:
1月球繞地球公轉,構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衛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天體圍繞太陽公轉,構成太陽系。地球是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1.5億千米。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的軌道直徑約為120億千米。
3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恆星又組成龐大的恆星集團,稱為銀河系。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有2000多億顆。銀河系主體部分的直徑約為8萬光年,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2.7萬光年。光年是計量天體間距離的單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
4銀河系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同銀河系規模相當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簡稱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遠鏡,可以觀測到數以十億計的星系,其中離我們最遠的估計為150億~200億光年。天文學上把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合起來叫做總星系,這就是目前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
師: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知識,大家一起來看教材第4頁的活動。 (合作探究) 師:(學生填寫後)哪位同學說說你是怎麼填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1課時完)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顯得太渺小,在銀河系中想發現它的身影也比較困難,在太陽系中雖無法與太陽齊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幹之一了,特別是太陽對地球的關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別的表現。我們就到太陽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投影圖片:太陽系模式圖)
師:太陽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請一位同學看圖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師:回答正確!九大行星繞太陽的轉動叫公轉,我們常用運動方向、軌道平面和運動軌跡等來描述九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運動。下面我們來做一項活動,了解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徵。
請大家繼續看投影,仔細觀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轉方向的箭頭,九大行星公轉的方向有什麼特點呢? 生:方向相同。
師:大家觀察得很准確,回答得非常好A九大行星公轉具有同向性的特點。大家再看錶1.1——九大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然後回答:九大行星公轉運動的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分別是大還是小?
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都較小。
師:很好!九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大多小於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過17°。因此,九大行星的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說明它們的軌道具有共面性的特點。九大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較大,分別為0.21和0.25。它們的公轉軌道同圓相當接近,有近圓性的特點。
哪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徵?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運動特徵方面有沒有特殊的地方? 生: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徵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地球在運動特徵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師:非常正確!地球具有的運動特徵,其他八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請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見下表)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
行星
質量 (地球為1)
體積 (地球為1)
平均密度 (g/cm2) 公轉周期 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0.05 0.82 1.00 0.11 0.056 0.856 1.000 0.150 5.46 5.26 5.52 3.96 87.9d 224.7d 1a 19a 58.6d 243d 23h56min 24h37min 巨行星 木星 土星 317.94 95.18 1316.000 745.000 1.33 0.70 11.8a 29.5a 9h50 min 10h14min 遠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14.63 17.22 0.0024
65.200 57.100 0.009
1.24 1.66 1.50
84.0a 164.8a 247.9a
約16h 約18h 6d9h
師: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結構特徵,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大類。請你分析數據,回答下列問題: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分別具有哪些特徵?
生:(可以讓不同的同學進行補充) 師:(評價學生答題情況,多鼓勵)根據表中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這三類行星分別有以下特徵: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離太陽近,表面溫度較高,體積和質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類地行星中心有鐵核,金屬元素含量高。衛星很少,或者沒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離太陽比類地行星遠,表面溫度低,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們的衛星數目多,並且有光環。
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們距離太陽遠,表面溫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大體上介於前兩類之間。遠日行星表層氣體以氫和甲烷為主,冥王星有無大氣還不清楚。遠日行星都有衛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環。
師: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沒有特殊的地方? 生:沒有。
師: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有自己的特點,但並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師:(過渡)然而,地球貴在是一顆適於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為什麼地球上會出現生物?這與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請大家看書P6內容,討論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有哪些。
生:(讀書,討論,總結)
師:溫度和水分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千米),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 ℃,有利於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於水的液態存在。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氫、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使地球內部溫度升高,結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例如火山爆發,加速了水汽從地球內部逸出的過程;再次,地表溫度的逐漸降低,使水汽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低窪處,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現,孕育了原始的單細胞生物,並逐漸向高級生物進化。
師:(設問)地球以外有沒有生命?請大家閱讀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們要找地外生命,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生:應該參照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條件來尋找。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在再做一個活動,主題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現需要哪些條件?尋找一顆什麼樣的恆星?在這顆恆星周圍的什麼地方找一顆行星?這顆行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合作探究)
小結: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宇宙的范圍是非常之大,隨著人類探測手段的發展,人們觀測到的宇宙范圍還會擴大,人們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認識也就會越准確和全面。我們還學習並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這就為同學們將來尋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業: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太陽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討論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響。 2.分析圖片形成直觀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
1.太陽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14-
(承轉、過渡)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地球的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復習:自轉和公轉規律
提出問題:地球是以什麼樣的狀態繞日運動?能否給大家做一下演示?
強調重點:地球在繞日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保持不變。 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的產生:
赤道平面:地球自轉的平面,
地軸與赤道平面垂直(90°)
黃道平面:地球公轉的平面,
地軸與黃道平面斜交(66°34′)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23°26′
投影圖1.24
2、黃赤交角的影響: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繞日公轉一年中,太陽直射的位置發生變化: 課件演示:地球公轉與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提出問題:通過演示能否說出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最北和最南界限?為什麼?
(依據:地球是球體、黃赤交角為23 °26 ´ ) (1) 太陽直射范圍:讀圖:1.24
北緯23 °26 ´至南緯23 °26 ´之間。 一個回歸年:太陽完成一次回歸運動 365日5時48分46秒 (2)二分二至日形成:(北半球而言)
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北緯23 °26 ´。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在赤道上。 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南緯23 °26 ´。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在赤道上。 讀圖:1.24
課件演示:二分二至日時地球的位置 板圖:地球繞日公轉位置圖
總結: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在最南的一條緯線—23°26′S,此後開始向北移動,大約過三個月,到第二年春分日(3月21日)到達赤道上,然後再繼續向北移動,6月22日夏至日時直射在最北的一條緯線——23°26′N,過了這一天就開始向南返,秋分日(9月23日)回到赤道上,然後繼續向南移動,到12月22日冬至日時,又直射到最南的緯線——23°23′S上,過了這一天又開始向北移動。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地在南、北緯23°26′的緯線上做周期性的往返運動,稱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板書)所以,在天文地理學上把23°26′N的緯線和23°26′S的緯線稱為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為365天5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我們所用的公歷(陽歷)一年365天就是由此而來。公歷中規定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在二月份加一天),而在400年中又減少3天(凡是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是閏年)是根據其尾數得來的。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中太陽可以直射,近地面獲得的熱量最多,所以這一地帶稱為熱帶,是五帶中惟一有陽光直射的地帶。關於這一部分我們還將在後面做詳細敘述 板書設計:
① 太陽直射范圍:
地球自轉——赤道平面 23°26′N至23°26′S之間。 黃赤交角(23°26′)
地球公轉——黃道平面 ② 形成二分二至日(四季)

-15-
第4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復習太陽直射點的回歸年變化
過渡: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周期性的變化,主要是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來體現的。 二、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投影展示)讀圖:1.25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
①分析A圖,太陽直射哪個緯度?哪個緯度的晝長最長?晝長的緯度分布有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規律?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極圈內晝長最長,達24小時;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陽高度角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降低。
②分析B圖,太陽直射哪個緯度?哪個緯度的晝長最長?晝長的緯度分布有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規律?
—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正午太陽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兩方降低。
③分析C圖,太陽直射哪個緯度?哪個緯度的晝長最長?晝長的緯度分布有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規律?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內晝長最長,達24小時;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陽高度角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降低。
④以上三幅圖中的A處,二分二至日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什麼變化?
—A處的晝夜長短變化:冬至時晝短夜長,春秋分時晝夜平分,夏至時晝長夜短;A處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
變化:由冬至、春秋分到夏至逐漸增大,夏至時最大,達900
。 總結:通過下列表格,總結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時間
晝夜長短情況
北半球
夏半年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①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②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緯66034′以內出現極晝現象, 南緯66034′以內出現極夜現象;
冬半年 自秋分日至春分日
①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南半球反之。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緯66034′以內出現極夜現象。南緯66034′以內出現極晝現象。
春秋分
3月21日前後 9月23日前後
全球晝夜平分
講述:由於南北緯66034′是極晝、極夜出現的范圍,所以南北緯66034′稱為南北極圈。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讀書:總結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 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角達
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角達

-16-
變化規律
最大值的地區 最小值的地區 夏至日 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降低
北回歸線以北的所有地區 南回歸線以南的所有地區 冬至日 從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降低
南回歸線以南的所有地區 北回歸線以北的所有地區 春秋分
從赤道向南北兩方降低

講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所有地區,一年中太陽直射兩次,所以,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所有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為900,而且一年中有兩次。
設問: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有何影響?
討論:①引起同一緯度受熱情況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進而產生了四季;②導致地球上不同緯度在一年中受熱不同,進而產生了五帶。

㈡ 什麼是地理地理課是講什麼的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課是講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㈢ 高中第一節地理課講什麼要不要講課本知識

第一節課主要和學生交流介紹,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更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學生喜歡厲害的老師,建議不要講課本知識。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如下: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成為一名初中地理老師的方法

按照《教師法》和《教師資格條例》的要求,擁有合法教師資格證是從事教師行業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書。

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部分省市專科不能報考初中教師資格證)。

應當具備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具體的申報要求:

1、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以上標准。

2、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申請教師資格應按省教育廳部署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並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考試合格。(申請者學歷為師范專業畢業人員免於教育學、心理學考試)。

㈣ 高中地理學些什麼

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4)高一地理講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晝夜長短的變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

(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㈤ 地理 高一 基本概念

高一地理的知識點具體的總結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
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天體(會舉例:恆星等;還有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河外星系——總星系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陽系圖:九大行星按結構特徵的分類及各自的成員(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帶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體:太陽(質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環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太陽光照穩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適宜的日地距;適宜的體積與質量

太陽的能量來源及其對地球的重大的影響
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
影響:是自然界水、大氣、生物循環的主要動力;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太陽能和化石燃料)

太陽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分層 太陽活動類型 太陽活動比較 對地球影響
光球層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 對氣候:降水與黑子數的相關性干擾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干擾地球磁場,引起磁暴
色球層 耀斑 最強烈的太陽活動顯示;但兩者常相伴出現,活動周期為11年

地球自轉的方向及周期
自轉方向:自東向西;北極逆時針;南極順時針
周期:1個恆星日

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一、二
晝夜更替
晨昏線的含義、位置
太陽高度的概念: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陽高度?晨昏線上的太陽高度=0
晝夜更替的周期及意義:1個太陽日(24小時)
不同經度地方時不同
自西向東自轉:地方時東早西晚;每15經度地方時差1小時

地轉偏向力對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影響——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處不偏
影響:風向;洋流;河流兩岸沖刷和泥沙堆積狀況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
公轉方向:同自轉相同
公轉軌道:近似正圓的橢圓;近日點和遠日點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個恆星年
速度的變化:近日點最快;遠日點最慢
黃赤交角(體現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重視黃赤交角的立體圖和平面圖:
理解圖上重要的點、線、面、角及其關系,並要求會畫、會描述
地軸、晨昏線、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太陽直射光線(點)
黃赤交角與地軸的軌道傾角的關系
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動——地表太陽輻射量的時間分配變化
明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及周期:——以1回歸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
線間往返移動(線上有一次直射;線間有兩次直射)
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導致五帶范圍的什麼變化?
「二分二至圖」
地球位置及相應的日期和節氣、公轉方向、地軸指向、近遠日點的大致位置、公轉速度的變化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過渡
三種四季;24節氣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狀況——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形成
五帶界線及各自現象;五帶是氣候劃分和自然帶劃分的基礎

11、宇宙探測的意義和現狀
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開發宇宙資源(空間資源及特點、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二、考題分析
本單元內容在會考100分中約佔10%;
會考綜合題中第一題出自本單元;
1、請參照《會考說明》中試題舉例進行練習:
附錄一的題型示例P10的三、1;附錄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錄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關於本單元綜合題要掌握的基本點:
會畫晨昏線、夜半球、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黃道面、赤道面
自轉和公轉方向
日期及節氣
該日直射點的位置、該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圖中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狀況
圖中各點的晝夜長短狀況及今後的變化
圖中各點晝長的比較、極圈和赤道的晝長是多少小時
公轉速度的變化
能聯系的知識點:
北京何日早上6點升旗?(B、D)
北京人影漸長是哪一階段?(從A到C)
當地球運行到A點(或C點)時:
地中海地區的氣候特點是?(乾熱——夏季/曖濕——冬季)因為受(副高/西風)控制
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呈現(一片蔥綠/一片枯黃)景觀,因為受(赤道低壓/信風)控制
北京此時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寒冷乾燥),主要因為(東南季風/西北季風)的影響
亞歐大陸上(亞洲低壓/亞洲高壓)勢力強盛
東亞刮(東南風/西北風),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南亞刮(西南風/東北風),原因是(東南季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風或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冬季刮東北風的原因是海陸熱力差)
北印度洋環流呈(順時針—海水東流—因為刮西南風/逆時針—海水向西流—因為刮東北風)
當地球公轉到(A/C)點時,長江口附近海域的鹽度最(低/高)
當地球運行到D到A的過程中:珠江、長江處於汛期(因為雨季雨水補給)
從A到B的過程中:黃河(雨季到來)、塔里木河處於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一、考試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 氣溫隨高度變化 氣流狀況 其它特徵 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 越高越低 對流 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 天氣現象
平流層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 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 (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乾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 圖示 符號表示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 舉例
冷鋒 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 陰天、下雨、刮風、降溫 鋒後 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 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 連續性降水 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 水平氣流方向 垂直氣流方向 中心天氣狀況 舉例 其它影響
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8-1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 產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對策
溫室效應 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 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 提高能源利用率,採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 使用製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 氟氯烴等 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製新型製冷系統
酸雨 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 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第三單元 陸地與海洋環境

主要造岩礦物和三大類岩石
化學元素——礦物——礦產
造岩礦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為三大類岩石:
岩漿岩:
分為侵入岩(如花崗岩——長石、石英、雲母組成)和噴出岩(如玄武岩)
花崗岩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沉積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層(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燒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變質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組成,是優良的建材和裝飾材料)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以及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內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斷裂構造(如海嶺、海溝等)分成6大板塊P97圖4-11
板塊不斷運動,板塊內部較穩定;
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形成海陸分布、陸地地貌格局
板塊張裂邊界(生長界):形成裂谷與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塊擠壓邊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脈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陸陸板塊擠壓——巨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
洋板塊擠壓形成

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1)地殼物質循環——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其餘為大氣環流、水循環、生物循環)
其組成和過程圖示:

外力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沉積岩 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
變質岩 岩漿
熔化
(2)地殼物質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概括:
內外力不斷相互作用,地內與地外的能量轉化和物質交換,特別是由大氣、水、生物界直接參與並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表形態有深刻影響,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層的發育與此密切相關。
具體表現:
地質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變化的作用(長期來看以內力為主)

地質作用分類 主要來源 作用結果 主要表現形式 其它
內力作用 地球內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地殼運動(水平運動為主和垂直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 太陽輻射 使地表趨於平坦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其中風力和流水的作用圖要求會識別:P99—P100圖) 水蝕地貌(水流使溝谷加寬加深;瀑布、峽谷、黃土高原表面溝壑縱橫)水積地貌(山麓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溝谷、風蝕蘑菇、戈壁)風積地貌(沙丘、黃土高原)

其中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基本形態 地貌表現 與人類生產關系
褶皺 背斜、向斜(要求會依據傾斜形態判斷)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頂部:油、氣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陸地水體類型
分類 備注
空間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圖4.21要會判斷)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水循環周期 靜態水:冰川水、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等 動態水: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其它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以河流為例)
其中大氣降水是陸地水最主要的補給
註:課本P103的兩幅圖要會判別各是哪種補給。

補給類型 汛期時間 影響因素 在我國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國為夏秋) 雨量 東部季風區
冰川融水 夏季 氣溫(冬季斷流) 西北地區
河、湖、地下水間有水源互補關系(決定於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資源不斷運動更新和相互循環轉化湖泊水和水庫可調節河流徑流季節和年際變化(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鄱陽湖和洞庭湖)

海水溫度和鹽度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A 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P70圖3-3
(圖中熱量收支因素、盈餘區和虧損區所分布的溫度帶、由盈轉虧點所在緯度)
B表層海溫的緯度分布——P71圖3-5
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原因在於熱量收支隨緯度的變化結果)
C垂直海溫的變化——P70圖3-4
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注意圖中曲線變化趨勢);1000米以下深層海水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鹽度
A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B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P71圖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兩側高低緯度減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於蒸發;
副熱帶最高——副高控制,蒸發大大多於降水
向高緯減小——溫度降低,蒸發弱,降水多於蒸發
C影響鹽度的因素
降水與蒸發的對比:外海與大洋;從低緯向高緯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紅海鹽度最高——副熱帶;淡水注入少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於蒸發;
長江口海域鹽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長江汛期

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波浪:風浪、海嘯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
洋流:流向常年較穩定、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義
洋流成因
A大氣運動和近地面風帶——主要動力;
如風海流:
信風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逆夏順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表層洋流
C補償作用
如補償流:秘魯漁場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義
A污染物的自凈與擴散
B高低緯度之間熱量輸送與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
縱向的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要會根據海水等溫線判斷寒暖流—例P90圖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對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影響;
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漁場
寒暖流交匯:如紐芬蘭漁場和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上升流:秘魯漁場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環境問題表現 來源 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來源為工業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來源為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船;目前治污重點在於石油泄漏 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保障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權益2、防治污染3、可持續的漁業生產;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4、沿海工程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和實施
海洋生態破壞 1、海洋污染2、人類的生產活動:圍海造田、濫捕等3、自然環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環的主要環節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水循環是自然界四大循環之一
(1)圖中淺藍色箭頭表示海陸間大循環的六個環節;
其意義:陸地水得到補充和更新,水資源得以再生

(2)圖中灰色和深色箭頭分別表示陸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環
其中由陸地循環補給陸地水體的水量很少
水循環對地表的影響
A不斷更新淡水資源,維護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是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
B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傳輸和調節的作用,從而使地表各圈層間、陸地海洋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C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
D塑造地表形態,如水蝕地貌、水積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無機物 有機物;太陽能 生物能(或化學能)
生物循環:綠色植物合成有機質 動物
環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頭表示有機質流動;黑色箭頭表示無機質流動)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遷移運動、能量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改造三大圈層,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大氣圈成分的改變;
陸地水成分的改變;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水分狀況
生物出現後加快了岩石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沉積岩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
環境效益(因地而異):
A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生態條件,保護農田、牧場,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
B城市綠地具有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噪音及美化環境的作用
生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長對環境(其中氣候的光、熱、水的影響制約突出)依賴性大,並適應環境,因而對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駱駝刺——乾旱環境;荷花——水濕環境;
「棗發芽,種棉花」——植物對氣候的指示;
矮牽牛葉片受損——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形成過程:
風化 低等生物著生 高等植物著生
岩石 成土母質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成土的開始
生物的出現,使岩體風化加快,母質肥力不斷發展;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選擇性吸收 光合作用
礦物養分 植物 有機質
土壤肥力 腐殖質

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處於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陸地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土壤是地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非常活躍的場所,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
土壤具有能夠生長植物的肥力特性,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從而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12、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待查)
自然資源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投入

13、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的特徵和組成
(1)陸地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屬性 組成 共性特徵
土地資源 可再生 陸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陸地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是無限的陸地自然資源有一定的分布規律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的整體
氣候資源 可再生 光、熱量、降水、風等
水資源 可再生
生物資源 可再生
礦物資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資源
類型 組成 特徵
海洋化學資源 食鹽、鎂、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資源 魚、蝦、貝、藻等 海洋?/ca>

㈥ 河南高一地理學什麼

學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三章 自然界的水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㈦ 高一有哪些重要的地理知識點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為暖溫帶。

(7)高一地理講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是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

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 。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閱讀全文

與高一地理講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