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地理 我國海域污染嚴重的自然原因,近幾年我國採取了那些措使
可參考
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成因與治理
一、我國近海環境污染現狀及評價
(一)全海域環境質量狀況
1.我國海域海水環境質量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環境污染一直比較嚴重。其中,我國近海水質劣於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從1992年的10萬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長。1999年以後,我國的海洋環保工作初顯成效,總體污染狀況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勢頭得到遏制,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由1999年的20.2萬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萬平方公里,減少了16.3%,環境污染狀況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對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海區的2001—2004年海水環境污染狀況研究表明: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區中,渤海和東海海水污染程度較重。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狀況
20世紀末以來,由於江河攜帶大量陸源污染物入海,我國近岸2/3的重點海域受到營養鹽污染。其中,遼河口、大連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樂清灣、閩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較重,且污染范圍不斷擴大,大部分河口、海灣以及大中城市鄰近海域污染日趨嚴重。
3.海洋生物質量狀況
海洋生物是海水環境和沉積環境污染的直接受害對象,並且海洋環境中的污染物對海洋生物質量的影響具有累積作用,其體內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環境的質量,可食用底棲生物質量的好壞對人體健康更是有著直接的影響。目前,我國海洋生物質量狀況並不樂觀,主要表現為:海洋生物結構失衡,珍稀瀕危物種減少;主要經濟生物體內有害物質殘留量偏高;沿岸經濟貝類衛生狀況欠佳。
4.近海沉積物環境質量現狀
從1999到2004年海洋沉積物質量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海和遠海海域的海洋沉積物質量總體上保持良好,沉積物污染的綜合潛在生態風險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積物受到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一些河口、海灣的沉積物污染較重。
5.海洋生態環境狀況
海洋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沿岸和近海海域多數傳統優質漁業資源日趨枯竭,導致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種處於瀕危狀態;富營養化及營養鹽失衡,生物群落結構異常;河口產卵場嚴重退化,部分產卵場正在逐步消失,生境喪失或改變等。除了遠海海域因離岸較遠而環境良好以外,沿岸和近海海域已有相當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環境質量普遍下降。
(二)我國海洋環境質量評價
我國海域未來幾年污染仍將以營養鹽為主要污染物,受污染的海域面積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減小,在某些海域污染狀況仍將持續處於嚴重狀態,赤潮的發生次數和影響面積在短期內不會得到有效控制,赤潮仍將是主要的海洋災害。海洋生態所承受的負重仍然非常沉重,需要加大對海洋環境治理的力度,以實現我國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的成因
(一)海洋污染源的形成
1.陸源污染
海洋污染物總量的85%以上來自於陸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學需氧物質、氨氮、油類物質和磷酸鹽四類,合計占總量的95%以上,還有硫化物、鋅、砷、鉛、鉻、揮發酚、氰化物、銅、鎘、汞等。陸源污染物主要來自於工業三廢、城鎮生活垃圾、農業養殖使用的化肥、農葯和禽畜糞便等。因此,陸地污染源可分為四類: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和陸上養殖污染源。
2.不合理的海洋開發和海洋工程興建
我國曾在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分別掀起了圍海造田和發展養蝦業兩次大規模圍海建設熱潮,使沿海自然灘塗濕地總面積縮減了約一半。其後果是灘塗濕地的自然景觀遭到了嚴重破壞,重要經濟魚、蝦、蟹、貝類生息繁衍場所消失,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絕跡,而且大大降低了灘塗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禦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能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沿海地區累計已喪失濱海灘塗濕地面積約119萬公頃,另因城鄉工礦佔用濕地約100萬公頃,兩項之和相當於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對沿海灘塗的破壞面積仍呈逐年上升趨勢。海岸工程破壞自然灘塗,我國沿岸大於10平方公里的海灣有160個。許多海灣已建有大、中型港口,小型海灣普遍為天然漁港。但是,在大城市毗鄰的海灣,由於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線縮短、灣體縮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淺灘消失,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再加上海水養殖業的盲目發展,養殖自身污染也較為普遍,海灣潮間帶和水域中天然生長的魚、蝦、蟹、貝、藻普遍衰退。不合理的海洋開發和海洋工程興建可分為四類:海水養殖、圍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開發。
3.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污染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產生於兩個方面:一是正常作業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發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
4.傾倒廢物污染
5.船舶排放污染
6.海上事故污染
7.濕地人為破壞
(二)海洋污染的深層次原因
1.人口和資源對海洋的壓力
人類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劇增加,使資源的供求量相應增加。陸地資源的稀缺性,使人類不得不到海洋去獲取資源。解決人口、環境和資源三大問題,主要依靠海洋。
2.社會公眾海洋環保意識的淡薄
社會公眾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意識是極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農業用葯的不合理處置等使許多魚類、貝類產卵場、棲息地被破壞。由於社會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淡薄,使海洋遭到嚴重損害。
3.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海洋經濟得到了發展,但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也隨著沿海經濟的增長而上升,對海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4.現代海洋科技的應用
海洋污染除了由於大量工業三廢、生活垃圾、農葯、石油等所導致外,還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過生物體富集或食物鏈富集輻射整個海洋環境,危害人類或其他生物。現代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深入到現代海戰武器(如激光炮、電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國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實驗活動直接或間接對我國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也是相當嚴重的。
5.海洋監察手段落後和執行力不足
國家海洋局每年承擔常規海洋環境監測,以及兩次污染基線調查、陸源污染及重點排污調查、幾個海灣的海洋環境容量與總量控制調查,以對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控制。目前,海洋環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對應關系仍不清楚,還不能有針對性地控制污染物質的排放,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另外,在監測的空間和時間覆蓋范圍方面體現出執行力不足的問題,海洋環保法實施18年,累計達6000多天,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部門兩天才出動一次船舶,4天才派出一架飛機,且飛行不足5小時,其發現某一船隻違章排污的概率相當小。
6.涉海行政部門協調不夠
根據現行法規,海洋環境保護的管理工作由國家海洋局、國家環保總局、交通部、農業部、海事等部門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各部門根據分工對不同類型的污染源實施監督治理。盡管法律明確規定了涉海各部門的職權范圍,但各部門職能交叉、機構重復設置的問題依然存在。而且海洋部門不上岸,環保部門不下海,機構間和部門間缺少協作。環保、海洋、海事、漁政、軍隊環保部門共同參與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現象隨之產生,影響了海洋環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三、我國海洋環境污染治理的實施對策
(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
自1978年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規,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隨著我國海洋開發利用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出現一些原有法律法規未曾涉及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國的法制工作者和管理者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始終使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法規是行為的依據,組織落實是執行法規的保證。根據現行法規,海洋環境保護的管理工作由國家海洋局、國家環保總局、交通部、農業部、海軍等5個部門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各部門根據分工對不同類型的污染源實施監督管理。各個部門間的分工表面上看是獨立的,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疊。執法部門應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加強部門間的橫向聯系,做到「協防、協查、協管」,努力把法制工作落到實處,始終做到「執法必嚴」,保證實現「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二)不斷提高海洋環境監測水平
高新技術在開發海洋環境探測新儀器方面的應用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即水生探測技術和衛星遙感遙測技術。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ADCP)的出現是水生探測技術的最新發展。探測方式有船載式、拖曳式、坐底式、自容式、直讀式等多種形式,自動化程度很高,可以測量一個垂直剖面上的海流分布,在現代海洋環境探測中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遙感可獲得海洋表層的溫度、水色、海平面、波浪、海流等相關信息,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應用衛星定位技術還進一步發展了現場觀測技術系統。此外,其他新技術的應用,也推進了海上現場探測技術的發展。運用現代化的監測手段和技術,對海洋環境進行監管,及時發現違規行為,保護海洋環境,監測赤潮等是非常重要的。
(三)實現海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不同的海洋產業結構對海洋資源的依賴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從海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對海洋資源的依賴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我國多年來的海洋產業結構一直是以海洋第一產業為主,今後應提高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在實現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的過程中,使我國海洋產業結構不斷的優化和升級。二是優化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沿海地區所產生的「三廢」絕大部分通過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徑流、酸雨等形式流入近海,影響著近岸海域的環境,近岸海域的環境狀況和沿海地區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變化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三廢」排放的一般情況來看,工業廢水、廢氣佔全部污染物的50%左右,所以第二產業對環境壓力最大。而沿海地區是我國目前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第二產業在三個產業中所佔的比重最大,這種產業結構嚴重地影響著近岸海域環境,應進一步加以調整,使之不斷地優化和升級。
(四)推動海洋環保技術產業化的進程
海洋環保技術是指為防止或減少海洋環境污染,保證海洋生態平衡的各項技術。它包括海洋環境監測預警信息技術,如檢測設備、資料浮標、無人值守站、衛星遙感等;污染物控制技術,如廢棄物處理技術、溢油事故處理技術、傾廢技術等;環境無害化技術或清潔生產技術,如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以預防污染為目標的少廢或無廢的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海洋生態恢復和整治技術等等。海洋環保產業,是在海洋環保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類經濟產業,包括海洋監測預警信息服務業、海洋環保設備製造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海上傾廢場等海洋污染物處理企業以及為預防海洋環境污染而進行的資源再生利用等產業部門和單位。在我國的海洋環境治理過程中,積極運用環保技術,培育相關產業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強海洋污染治理試驗區、環境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
建立污染治理試驗區的目的在於加強對重點污染海區的整治與管理,並對今後的污染治理有一定的示範作用。由於海洋污染復合性強,累積效應大,而且不同海域的自凈能力不同,因此,必須考慮如何以最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最大的污染治理效果。海洋污染治理試驗區就是在我國目前缺乏環保資金投入的前提下,抓住主要污染物質、主要污染海域、主要污染源等幾個主要環節,充分利用海洋自凈能力,對我國的海洋治理進行嘗試,是當前治理海洋污染的一個關鍵環節。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環境污染較輕的小塊海域進行試點,建立試驗區的管理機構,設立環境監測系統,制定海域有償使用制度,研發污染物的轉移與防治技術,並逐漸加以推廣。對於重點污染海域的整治與管理,則應與當地政府配合,建立「當地政府負責制」,並且納入當地經濟規劃。以當地的經濟發展為基礎,實行「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補償」,制定一系列排污收費制度。在國家的資助下,分階段、有計劃地整治污染海域。在加強海洋污染治理試驗區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現有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六)堅持陸海並重、防治並舉的海洋環保方針
海洋污染表現在海上,但其來源於陸地和海上,其中主要是陸地。因此,改善海洋環境質量,必須堅持陸海並重。第一,要有效實行排海污染物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的雙重控制制度。第二,要積極推行綠色生態模式,合理發展農業和養殖業。第三,市政部門要做好節約用水和處理污水工作。第四,加強地區間的污染處理協調工作。第五,抓好海上污染控制,保護好近海生態環境。
(七)保證海洋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
由於投資見效慢,各方面關系難以協調,而且沒有短期的經濟效益,所以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必須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承擔資金投入的主體,同時要加強引導,積極利用國際資金和民間資金。
(八)營造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
目前,我國海洋開發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海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赤潮等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因此,要提高全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充分認識治理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貳』 (三)河口海岸生態護坡修復要點
河口海岸的生態修復延伸到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岸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時,建設具有設定抗洪強度的河流護堤工程,能夠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質量,把受人類嚴重干擾和破壞的河道修復成為水體與土壤、水體與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近自然狀態的河道。因而,生態護岸技術在水環境綜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生態護岸是利用石頭、木材、多孔環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質製成的柔性結構等構建,對河岸進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積、侵蝕和下切,同時多孔護岸材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保障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透水的護岸也保證了地表徑流與地下水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其生態護坡手段如下:
1.河岸類型對護坡形式的選擇
河水流動過程中形成明顯的沖刷面和回水灣沖刷型、回水型和普通型河岸。處理時依河優勢,充分考慮其水動力學特徵,對於沖刷型河岸,河岸要承受河水的強烈沖刷作用,特別是在洪水季節,沖刷面是河岸侵蝕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對其進行生態護坡的首要措施是穩固岸堤。因此,對沖刷面,必須採用隔離封閉的護坡形式,最簡單的方法是砌石,考慮到整體協調美的生態要求,可以由低向高逐漸過渡堤岸形式,由外向內降低抗沖刷材料強度。
對於回水型河岸,河水流動相對緩慢,河岸主要起緩沖作用,河水流線呈螺旋型,在回水灣,污染漂浮物容易滯留。對其進行生態護坡時,重點考慮生態美學特徵,強調河岸的形式變化,特別是復合生態系統培植、發育和完善,同時,可以構建局部生態景觀。
對於普通型河岸,其河水動力特徵介於上述兩種類型之間,但是,依河道寬度的變化。普通河岸也呈現微弱的沖刷面和回水面,在設計處理時,應注意其功能特徵,適當取捨,既要保證岸堤的穩固性也應注重岸堤的生態性能。
另外,河岸沖刷面一側的河水以湍流為主,稀釋和自凈能力較強,抗污染負荷能力也強,回水面和普通型河岸一側河水以層流為主,自凈能力較弱,環境容量較低,容易形成典型的遲滯型污染。
2.生態護坡建設方法
(1)介質篩生態護坡
在對河堤進行護坡處理時,由內及外,向河布設粒徑逐漸放大的天然石塊護坡介質,臨河面由粗石顆粒組成,孔隙率低,但是孔徑大:內側由細石顆粒組成,孔隙率高,但是孔徑小。這樣,由河向岸就形成介質篩的形式,一方面,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保護坡堤,減輕河岸沖刷、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這種結構為水生多生態系統的發育創造了條件,遠離河岸的微型空間內便於低級生物的繁殖,而臨河的大空間內便於高級生物的生存。介質篩護坡是自然河床形式的延伸,與其他人工護坡形式相比,它更趨向於自然,節約投資和建設費用。
依據介質篩分的基本原理,確定介質篩護坡的標准形式如圖10-34所示。可以看出,介質顆粒水平角小於45°,在介質篩底層外設置松木樁,在木樁外堆放防沖刷石塊;在介質篩與松木樁間以及介質篩空隙間種植挺水植物。對岸坡植被景觀營造,以喬木為骨架,喬灌草結合,與周圍景觀視廊相協調。
圖10-34 介質篩護坡的標准形式
這種形式的護坡適用於水利條件較好的河段,其穩定性主要依賴於最外層卵石的大小和護角的處理。
(2)仿濕地生態護坡手段
濕地生態系統的強大功能已被廣泛認同,其核心在於多生物生存條件的集成和穩定。在生態護坡處理中,可以借用濕地建設的成功經驗,營造局部仿濕地系統。在回水灣和河面較寬的河段,岸堤受沖刷的壓力減弱,岸堤的穩固性較強。對這類岸堤進行護坡處理時,以植被穩定技術優先,通過植物發達的根系固化土壤和堤岸。由於細介質中孔隙率大,微生物豐富,實質上已形成了沿河帶狀小型仿濕地生態護坡,就是在這類岸堤上完善其濕地生態系統,建立高級生命棲息的環境空間,促進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同時,杜絕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
(3)根穩定生態護坡手段
樹木與草坪生態護坡存在一定差異,樹木對內部土壤具有較好的穩定作用,草坪對表土具有較好的固化作用。因此,現代生態護坡往往兼顧兩種模式,採用樹木與草坪相結合的護坡形式。對樹木根系進行穩定和固化是生態護坡的主要工程技術問題。可對其進行特別處理,即根系穩定生態護坡手段,它是通過穩定單株樹木的根系來實現整體堤岸穩定的技術。根據河水的流向,可以劃分出樹木根系的迎水面和背水面,對迎水面一側,採用混凝土澆注的硬處理;對背水面一側,採用網狀預留孔處理。這樣處理既避免了樹木根部被沖刷侵蝕,又為根系提供了物能交換的通道,從而強化對樹木根系的保護,進而對河流堤岸進行保護。
3.生態護坡恢復設計
根據夾河水利規劃,在維持夾河大堤現狀的情況下,對陌堂橡膠壩至入海口的夾河河道兩側濱水堤岸進行生態護坡建設。依據夾河現有的岸堤情況和水利條件,採用寬體斜坡護坡技術、根穩定生態護坡技術、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坡技術和半干砌石護坡技術等對其進行改造和建設。對已做石砌護岸的河段根據具體的水利及區位等因素採取退岸方式,將其改造成1:3.0的斜坡護岸,並採用半干砌石、地理板框等技術進行岸坡穩定。對自然岸堤進行平整,保護天然植被,特別是喬木,營造寬體斜坡,擴大泄洪空間。同時,對河槽與堤壩之間的灘地進行植物修復等水土保持措施。
(1)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建設
在夾河上游段的部分混凝土硬化河岸改造、構建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斷面如圖10-35所示。該段護岸全長約15.0km。
圖10-35 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斷面圖
為防止坡角侵蝕,沿河岸打3~4排木樁,木樁間距約5cm,在保證良好的透水性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河水沖刷坡角;為延緩木樁腐爛,考慮將木樁完全打入水下,即要求木樁樁頂高程低於常水位。在木樁內側漿砌高度大約50cm的卵石,卵石頂高程高於常水位約30cm,以防止涌浪對生態護岸的沖刷。考慮到系統對氮的去除,可選用沸石內嵌與卵石中,提高生態系統對氮的去除。
現場澆築混凝土模塊,在混凝土半干狀態下,將大卵石置於其上,沿坡角向坡頂密實鑲嵌堆放,待混凝土完全晾乾後,天然石與混凝土固化為一體。在未澆築混凝土的坡面上,石塊受到其他固化石的擠壓作用,也穩定在岸坡上。混凝土砌塊平面尺寸約寬30cm,長50cm,其深度須滿足護岸穩定要求,且間距不小於1m。卵石粒徑約20~30cm。
在半干砌石上覆土30cm,移植附近相鄰區域的表土,以保持覆土有機質含量,在覆土上培植草本和灌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保證岸坡坡度小於1:3.0。為營造生物生存棲息空間,在木樁河水側拋石。為維持由江向岸的透視景觀,喬木不應太密,在保護現有喬木的基礎上,落葉與常綠搭配,臨河處盡量選用垂柳等彎曲喬木。
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要比干砌石護岸穩定,且具有多空隙,能夠保證河水與空隙水及地下水之間的交換,空隙間填土又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紮根基礎。
(2)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建設
如圖10-36所示,對夾河上游段其他混凝土硬化河岸改造、構建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這種形式結構穩定性強、耐洪水沖擊。斷面如圖10-36所示。該段護岸全長約15km。
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的坡角處理同上面的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技術;沿修正後的緩坡傾斜面布設混凝土板框,為維持板框內鬆散堆積的碎石的穩定性,板框規格為1.0m×1.0m,板框採用混凝土整體現澆製作;在框格中,依介質篩原理填充不同粒徑介質。框架厚度40cm,框中底層填粒徑5mm,厚10cm的粗砂,其上再填粒徑2cm厚10cm的礫石,礫石上面鋪一層粒徑6~8cm的碎石,形成地理板框介質篩;最後在板框上敷表層土30cm厚,在保護現有喬木基礎上,對岸坡進行再綠化,栽植落葉喬木,覆土上間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為營造生物生存棲息空間,在木樁河水側拋石,並栽植柳樹和蘆葦等親水植物。
圖10-36 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斷面圖
(3)寬體斜坡護岸建設
如圖10-37所示,在夾河下游部分軟質受損河岸區域內,岸坡上植被發育較好,植物根系有效地維持了岸坡的穩定,但是略顯單薄,岸上植被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該段考慮主要以植被恢復為主,有效利用植被根系的固土功能和控制面源污染的功能。該段全長約15.66km,寬度設計在20~50m之間,護岸斷面形式如圖10-37所示。
圖10-37 寬體斜坡護岸斷面圖
在夾河護岸方案中,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植物營養體束的護岸技術,如圖10-38所示。具體做法為,在岸坡坡腳嵌入直徑15cm、長1.5m的原木木樁,將萌芽力強的柳樹幼枝或蘆葦、菖蒲等捆成一束,用木樁將其固定在河岸坡腳。在柳樹或蘆葦、菖蒲根系未萌發之前,主要靠植物苗木束起到臨時保護河岸的輔助作用;在植物根系萌發之後,植物營養體和根系永久的護岸,達到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多樣性、提高水體凈化功能的最終目標。
圖10-38 木樁+塊石的護岸技術設計
岸堤的小傾角將減緩河水對岸堤的沖刷作用,緩解洪峰快速遷移對下游造成的壓力。坡面設計要有三維坡度變化,在水際部位設計為倒圓角坡度;在寬體斜坡護岸上採用植被穩定方法,種植柳樹、水楊,白楊、榛樹以及蘆葦、香蒲等耐濕喜水性植物。對岸堤進行穩定;在坡面上間種景觀植物,追求植物景觀的多樣性,在坡角下構築水生植物,穩定護堤,保持坡角、坡面、坡頂植被的發育和穩定;保護現有沉水、浮葉、挺水、濕生植物和灌、喬木植被系統,營造縱向生態鏈。通過沿岸拋石,構築岸邊水生兩棲類動物棲息繁衍的場所及環境,為小型動物提供避難場所。
生態護岸除了保持水土、保護河堤以及污染治理等功能外,其最主要的功能將是作為景觀林以增加河道走廊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以及提高河道走廊的景觀效果。所以在生態護岸的建設過程中,生態護岸的景觀功能被提升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植物物種選取將在兼顧植物的保水護土、污染治理能力的基礎上,主要考慮其景觀功能。植物選取和種植時應注意高矮錯列,葉色和花色相搭配,喬、灌、草分層配置,以強化防護林帶的景觀效果。
防護林植物的選擇堅持本地物種優先的原則,同時兼顧植物的景觀價值、經濟價值和抗性能力。
在河灘地勢較低處種植香根草、荊三棱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河灘地勢較高處栽種槐樹、柳樹、楊樹等喬木和杞柳、紫穗槐等經濟型灌木,並配置石榴、月季、玫瑰等觀賞性樹種。以此形成河道走廊防護林帶,以增強景觀效果,穩固河堤,防止水土流失。防護河堤兩側的面源污染收集和配布水溝渠,分隔河堤和修復工程,以提高河道走廊生態帶的層次感,加強河道走廊的生態穩定性。
4.生態護坡修復注意問題
在建設生態溝渠及生態護岸時,應以提供生物生長棲息的生物材料為主。通過使用生物材料對受損護岸進行生態修復,這類生態修復方法一般是採用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具有一定強度的多孔人工材料作為載體,利用多孔材料空隙的透氣、透水等性能,並滲透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從而恢復河岸的植被,為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利用生物材料進行修復,如圖10-39所示。
圖10-39 生態混凝土護岸方法
(據謝三桃、朱青,2009)
在河流護岸進行生態修復上,不僅要滿足防洪排澇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需求,同時也要達到景觀美質和親水和諧的功效。基於這個生態修復的要求,可以採用景觀型多級階梯式人工濕地護岸和景觀凈污型混凝土組合砌塊護岸技術等。這類修復方法一般是以無砂混凝土樁板或無砂混凝土槽為主要構件,在坡岸上逐級設置而成的護岸形式。通過在樁板與坡岸之夾格或無砂混凝土內填充土壤、砂石、凈水填料等物質,並從低到高依次種植挺水植物和灌木,從而形成岸邊多級人工濕地系統,美化了河道岸坡,呈現出層層階梯式綠色景觀,同時沿護岸線可設置的親水平台,以便人們隨時的能夠親水,如圖10-40所示。
圖10-40 景觀型多級階梯式人工濕地護岸
(據謝三桃、朱青,2009)
陳海波等在對生態護坡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時提出,生態護坡的選擇和設計應遵循水力穩定原則、生態和諧原則和因地制宜原則。顧秋平等提出,生態護坡技術應該堅持以下原則:①生態邊坡必須能夠營造一個適合陸生植物、水陸兩生植物、水生動植物生長的生命環境;②生態護坡應滿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穩定要求,並降低工程造價;③要盡量減少剛性結構,增強護坡在視覺中的「軟效果」,美化工程環境;④進行水文分析,確定水位變幅范圍,結合植物調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植物;⑤盡量採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環境污染;⑥布置時考慮人們的親水要求。
在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類型選擇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首先要了解河道護坡的功能定位,如果待整治河道為主幹行洪河道,那麼就要優先考慮防洪排澇和航運對護坡穩定的需求,兼顧生態功能。在選擇材料和類型時可以在迎水面邊坡以傳統的干砌塊石為主,推廣使用三維土工植被網、植被型生態混凝土、土工材料復合種植等生態護坡新技術,嚴格限制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同時,還要兼顧考慮待整治河道的位置及岸邊空間,如城鎮河道,在考慮其生態景觀功能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其所處空間位置的有限性,如果空間有限,那麼佔地面積大的生態型護坡就不適合待整治河道。②了解河流底泥和岸坡的土壤狀況,了解其親水性,以便有針對性地選擇護坡的類型、植被的種類以及護坡的材料。③了解河道的水質狀況以及污染物排入其中的方式。對於水質要求較高、面源污染嚴重的河道,在設計時可以構建多級階梯式、潛流型或表面流型人工濕地護岸系統。④河道的水文情況,尤其是水體的流速。對於流速緩慢的小型河道,可以直接利用草、蘆葦和柳樹等天然植物材料進行岸坡防護,這些植物都是親水的,在潮濕環境中能茁壯成長,可以在保護岸坡的同時,創造出豐富的岸邊自然生態環境。而對於水流較急、岸坡侵蝕較大的河段,單純利用草皮、柳樹和蘆葦等活體材料進行護岸,容易遭到破壞,應結合土工材料、石料、木樁等堅固材料,加強護岸的穩定性和抗侵蝕性,可以選擇三維網墊、混凝土框格、混凝土砌塊的植草護坡等復合生態護坡。
總之,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選擇應考慮河道護坡的功能需要以及各類型護坡的具體應用條件,使生態護坡和河流生態系統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有機的、開放的系統。
雖然生態護坡的應用已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只考慮了生態護坡對植物的需要,而忽略了動物和微生物,忽略了生態護坡作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忽略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護坡應該是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基礎上,以營造河道邊坡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因此,現有的生態護坡技術,雖帶有一定的生態色彩,卻是不完善的生態護坡技術,而是生態型護坡。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滿足邊坡系統對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建立能夠使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態護坡,生態護坡的研究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護坡材料。為了實現真正滿足生態學要求的生態護坡,需要將護坡工程對河道的水質、水文、生態系統的影響降至最小,這就需要逐漸改進護坡所採用的材料,使生態護坡在修復水體污染、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營造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其生態學功能。
2)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類型。生態護坡的設計,包括護坡材料、護坡植物、坡比以及護坡結構形式的選擇等。要通過試驗和實踐探索,研究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不同護坡材料、護坡植物、坡比以及護坡結構形式等的組合對水流流態和流速等河道水力特性的影響,對坡面穩定性的影響,對護坡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影響,探索出對河流生態系統影響最小的最佳組合。
3)施工方法。即使有了完美的生態護坡設計和方案,如果施工過程不能完美呈現其各要素間的結合,也會影響生態護坡的生態效果。因此,應逐漸完善生態護坡的施工方法和技巧,將生態護坡的各要素有機結合,使其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出來[31]。
煙台市在充分保護好原有的黑松植物群落海防林的基礎上,在臨海一側主要種植黑松、白蠟、檉柳、紫穗槐等抗海風、耐鹽鹼、耐瘠土、固沙性好的樹種。在相對風沙較弱的區域栽植景觀效果好的銀杏、合歡、欒樹、楸樹等喬木和黃櫨、紅楓、紫葉李、連翹等各種小喬木、花灌木。並合理調配喬、灌、花、草的比例,突出喬、灌木的綠化地位和綠化效果,突出季相色彩變化,注重各樹種色彩、冠性等生物學特性的互補作用,栽植的植物種類達到150多種,植物多樣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基本達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
『叄』 我國海洋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那些問題應如何解決
一 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
目前,總的來看,中國的海洋環境,基本上還是處於良好狀態。但在某些沿岸的海灣、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連灣、遼河口、錦州灣、渤海灣、萊州灣和膠州灣等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某些海洋水產資源衰落,漁獲量減少,少數珍貴海產品受損,一些海洋水產資源質量受到影響;部分灘塗荒廢,濱海環境遭到損害。就海區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較嚴重,東海和黃海次之,南海污染較輕,基本尚屬正常。
當前,污染和損害中國海洋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陸源污染物。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沿海地區每年排放入海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約60億噸。在生活污水中,以東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黃海沿岸最小。在工業污水中,也以東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總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黃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國擁有各種機動船隻10多萬艘,每年進入中國港口和航經我國管轄海域的外輪幾萬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輪在青島油碼頭作業,一次跑油380噸。
(3)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污染。中國沿岸分布著幾個大油田和十幾個石油化工企業,跑、冒、滴、漏的石油數量很可觀,每年有10多萬噸石油入海。
(4)人工傾倒廢物污染。過去把海洋當作大「垃圾箱」,任意傾倒廢物。如大連香爐礁海岸、葫蘆島、青島、溫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礦渣、爐渣和其他廢物堆放在海邊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興建和海洋開發,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積,局部海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中國沿海各種類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處,渤、黃海沿岸有100多處,東、南海沿岸100處左右。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烴、重金屬污染物及有機物污染物。河流攜帶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徑。
石油污染中國沿海油污染比較嚴重,石油是各種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種。石油污染對海洋生物資源危害極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氣交換,使海水中的溶解氧減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積的缺氧現象。油膜、油塊能粘住大量魚卵和幼魚,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魚畸形,導致魚、貝蓄積某些致癌物質。
中國沿海油污染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相對而言,渤海和東海油污染比較嚴重,分別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佔19%;黃海最少,佔14%。
渤海油污染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其中遼東灣為1.8萬平方公里,油濃度(幾何均值)為0.049ppm;渤海灣為0.9萬平方公里,油濃度為0.050ppm;萊州灣為0.6萬平方公里,油濃度0.059ppm;渤海中部海域為0.7萬平方公里,油濃度0.041ppm。可見,渤海灣和萊州灣的油污染比較嚴重,而遼東灣的污染面積最大。
黃海的油污染面積為2.6萬平方公里,北黃海的油濃度為0.059ppm;南黃海北部油濃度為0.052ppm;南黃海南部油濃度為0.026ppm;大連灣和膠州灣分別為0.085ppm和0.062ppm。表明北黃海污染程度較重,尤以大連灣最為突出;南黃海以膠州灣油污染較重。
東海油污染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其中長江口至杭州灣一帶的油濃度為0.059ppm;浙南至閩東一帶油濃度為0.078ppm。東海油污染以浙南至閩東一帶較重,而污染范圍則以長江口至杭州灣一帶為廣。
南海油污染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珠江口一帶的油濃度為0.055ppm,粵西沿岸為0.052ppm。因此,珠江口附近油污染程度略重於粵西沿岸,而粵西沿岸油污染范圍較大。
重金屬污染主要指汞、鎘、鉛等。中國沿海汞的主要污染源有60多處,尤以長江、珠江、鴨綠江、五里河等為汞的主要污染源。汞以排放入東海的量最大,其次南海和黃海,渤海最少。但汞的平均濃度以東海最高,渤海次之,南海最低。渤海以遼東灣汞的濃度最高,均值為0.05mmb;渤海其它海域的汞的濃度為0.01ppb左右。錦州灣、遼河口等是渤海汞濃度較高的地區。北黃海、南黃海北部和南部汞濃度分別為0.04、0.02和0.01ppb;大連灣和膠州灣為0.02ppb。黃海以鴨綠江口汞濃度較高。東海汞濃度為0.01~0.23ppb,長江口至杭州灣一帶為0.07ppb,浙南至閩東一帶為0.04ppb。南海汞濃度為0.02ppb。
中國沿海鎘的主要污染源也有60多處。鎘也以河流攜帶入海為主,珠江、長江、灤河和漠陽江所攜帶入海的鎘占總量的80%。鎘以排放入南海的量為最大。整個中國沿海鎘的濃度范圍為0.02~0.45ppb,平均濃度為0.10ppb,以南海最高,東海最低。渤海中以遼東灣和渤海灣濃度較高,黃海以大連灣較高。
中國沿海鉛的主要污染源有80多處。以流入南海的排污量最大,約占總量的60%;東海和渤海次之;黃海最少。鉛的入海途徑也主要靠河流攜帶。中國近海表層水中鉛的濃度為0.05~51.44ppb,平均值為1.60ppb。其中:渤海鉛濃度平均值為2.95ppb;黃海為1.34ppb;東海平均濃度低於分析方法的最低檢出限,但浙江南部曾達10~30ppb;南海鉛濃度平均為7.68ppb,珠江口高達150ppb,為中國近海鉛濃度最高區,粵西沿海為4.85ppb。
有機物污染海水的有機物污染通常可用化學耗氧量(COD)衡量。主要有機物污染源在中國沿海有150多處。每年入海的有機物以COD計,達700多萬噸。其中流入東海的約佔50%,其餘一半分別流入渤、黃、南海。河流也是有機物排污入海的主要途徑。渤海COD的平均值較高,為1.63ppm。其中又以萊州灣最高,達2.08ppm;其次是遼東灣;渤海中部最低。萊州灣沿岸、遼東灣北部和灤河口等地COD已達「標准」,有些已超標,如遼河口達 10ppm。黃海COD值平均為1.10ppm,其中大連灣高於黃海其他海域,鴨綠江口、北黃海沿岸和江蘇近海局部地區也有超標現象。東海COD值較低,約0.89ppm,長江口—杭州灣一帶稍高於浙南至閩東沿海。南海COD無一超標現象,平均值最低,為0.45ppm。
總之,石油是中國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東海近岸和渤海是油污染的兩個嚴重區。從總體來看重金屬污染並不嚴重,但在遼東灣北部、鴨綠江口及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濃度較高,應引起注意。至於有機物污染,在中國渤海及某些海灣有明顯反映,COD值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趨勢。
二 中國保護海洋環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環境與陸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採取措施,其危害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因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陸上污染所化費的時間要長,技術上要復雜,難度要大,投資也高,而且還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護海洋環境,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合理開發,綜合利用。這應該說是保護海洋環境的基本策略。保護海洋環境不僅需要有正確的海洋開發政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還需要有一整套科學的、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這是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海洋的自凈能力也是一種資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凈能力,以利於降低治理「三廢」的成本,發展生產,同時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
許多年來,中國在工農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積極治理工業「三廢」,大搞技術革新,廣泛開展綜合利用,為消除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很大成績。在廣泛地調查研究和積累許多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中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實踐證明,這也是搞好海洋環境保護的正確方針。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保護環境,防患於未然的極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的體現。在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和發展工農業生產時,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規劃,正確處理好工業和農業、重工業和輕工業、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城市和農村、生產與生活、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等關系。要把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加強計劃性、科學性和預見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力求避免或減少開發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及對環境的影響。在工、農、林、牧、漁、鹽、副業、養殖以及其它海洋資源開發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動力、水源、交通等條件外,還需考慮地質、地形、海洋水文、氣象條件以及生物資源的特點,要綜合研究,權衡利弊,協調統一,反對各行其是,不能只顧生產,忽視環境保護,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計到今後可能會帶來的長遠的影響。不能只顧利用,不顧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綜合利用,化害為利」,是發展社會主義企業和消除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害」與「利」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害」是由生產中的「廢」所造成的,「廢」與「寶」又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可以相互轉化。促進這個轉化的條件,就是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的內容很廣,一方面是指資源本身的綜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經濟、合理的聯合企業。只有把治理工業「三廢」同開展企業技術改造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結合起來,才能盡量做到把「三廢」中的危害物質消滅在生產過程中,許多原來棄之為害的「三廢」,把它充分利用起來,大搞工藝改革和技術革新,就能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達到投資少、收益大、品種多、危害小的合理開發的目的。
「依靠群眾,大家動手」,這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上的體現,也是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保證。保護和改善環境,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每個人和各個方面。只有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人人動手,個個關心,大家齊心協力,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順利進行,許多海洋環境保護措施才能落實,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放手發動群眾。
「保護環境,造福人民」,這是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宗旨。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講,是為了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造福於人民,為人民謀取更多的幸福,把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
中國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為防止和消除污染及迅速發展海洋環境科學,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極大的有利條件。中國政府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工作。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政府即要求在實施增產節約的同時,必須注意職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業。要求在搞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同時,必須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絕對不能做貽害子孫後代的事。中國政府多次指示: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綜合利用,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後又針對中國出現環境污染的情勢,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保護工作的三十二字方針,頒布了中國工業「三廢」的排放和防止沿海水域污染的規定,採取許多有力措施,如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縮短流程,不讓廢水流失,根治污染源,大搞綜合利用以及裝備環境污染物的處理設施等。對於一些不適宜在城市的工廠,進行搬遷和轉移;對那些目前還難以治理或有礙市容的企業進行合理的關、停、並或改造。採用多種方法,來控制污染源。因為工業廢水是海洋污染的重要來源,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仍是減少海洋污染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大搞植樹造林、整頓廠容、綠化環境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而出現了一大批「花園式」的工廠,為大型工廠找到了整頓治理的良好方法。
在組織落實方面,國務院成立了環境保護的主管機構和「三廢」的治理機構,各省、市、區也成立了相應的專門領導管理機構,負責領導和管理中國各地和沿海水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在健全領導機構的同時,還設置了一系列的海洋環境科研機構和監測機構,積極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開展中國沿海、重點港灣及河口區的污染調查監測工作,為控制和理治海洋污染提供了科學依據。沿海的石油化工等企業,按照「三廢」治理的措施,不僅設有污水處理的裝置,還設有監測機構。有關的環保部門正加強監督和檢查,因地制宜地實行有效的防治和管理。目前,中國已建立了沿海污染的監測網,發布海域污染通報,評價海域環境質量。如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海監11」號,就是一艘對渤、黃海進行海洋環境監測、監視和執法管理的執法船,船上裝有海洋環境調查、監測的專用儀器設備和海洋水文、化學、地質、生物等實驗室,進行溶解氧、pH值、化學耗氧量等現場分析和油類、汞、鉻、鉛、鎘以及有機氯農葯等的室內分析。
除進行了大量環境基礎調查外,中國還大力開展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在海洋環境質量評價,海洋污染監測技術與方法,海洋污染對生物資源的影響,海洋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石油和金屬污染物遷移規律,海水水質標准和漁業水質標準的測定以及海洋污染航空遙感等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績。為了統一中國的海洋污染調查方法及其各項技術規定,編印了中國的「海洋污染調查規范」。此外,有關高等院校還設置和開設了海洋污染的專業課,培養有關專業人材,以適應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
保護海洋環境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管理海洋環境,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規章制度。早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中國先後頒布了一系列關於船舶、港口、航運和海事處理等管理規定;1974年,國務院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暫行規定》,並在內部試行。
為了保護中國水產資源,1955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渤海、黃海、東海機輪拖網漁業禁漁區》的命令。1957年8月國務院又作了補充規定。1956年11月頒發了「關於貫徹資源保護政策,有力地安排漁場和改造船網工具的指示」。1957年4月頒發了「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暫行條例(草案)」。沿海各省市根據此條例,分別制定了繁殖保護措施。1957年7月頒布了「對機輪侵入禁漁區的處理指示」。1979年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這些均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水產資源保護的重視。《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中明確規定:對帶魚、大黃魚、小黃魚、藍圓鰺、沙丁魚、太平洋鯡魚、鰳魚、真鯛、黑鯛、二長棘鯛、紅笛鯛、梭魚、鮃、鰈、鰨、石斑魚、鱈魚、狗母魚、金錢魚、鯧魚、�魚、白姑魚、黃姑魚、鮐魚、馬鮫、海鰻等海水魚類;對蝦、毛蝦、青蟹、鷹爪蝦、中華絨螯蟹、梭子蟹等蝦蟹類;鮑魚、蟶、蚶、牡蠣、西施舌、扇貝、江鰩、文蛤、雜色蛤、翡翠貽貝、紫貽貝、厚殼貽貝、珍珠貝等貝類;紫菜、裙帶菜、石花菜、江蘺、海帶、麒麟菜等藻類以及鯨、海龜、玳瑁、海參、烏賊和魷魚等重點加以保護。「嚴禁炸魚、毒魚、濫用電力捕魚以及進行敲作業等嚴重損害水產資源的行為」。禁止向漁業水域排棄有害水產資源的污水、油類、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質和廢棄物」。對產重危害資源的漁具,加以禁止或限期淘汰;對危害資源較輕的漁具,應有計劃、有步驟地予以改進。各種主要漁具,應按不同捕撈對象,分別規定最小網眼尺寸。禁止製造或出售不合規定的漁具。等等。
特別是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用法制來管理中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國家權益的大事;是中國第一部綜合性的保護海洋環境的法律,適合於中國管轄的一切海域。《海洋環境保護法》的公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海洋環境立法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海洋環境保護法》主要對防止海洋污染損害從法律上作了規定;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對海洋環境的損害,主要指在海岸建造港口、油碼頭和興建入海口的水利工程等;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主要指爆破勘探、鑽井、試油、輸油等;三是防止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在海岸灘塗設置廢棄物堆放處理場等;四是防止船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五是防止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規定了向海洋傾倒廢棄物的限制條件、申請、批准和監督的程序。上述方面做到了,則基本上可以達到保護海洋環境的需要。凡違反本法,造成海洋環境污染和損害的,將區別不同情況,承擔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無疑,《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施行,是一項促進中國海洋事業發展、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措施。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有了顯著的進展,治理工業污染取得較大成績,城市的環境狀況有一定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初見成效,環境管理體系已初步形成,環境監測工作迅速發展,環境科學的研究、教育事業得到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已得到了充實和完善。
『肆』 高中地理。海島和海域的開發和保護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二空間。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與人類的關系逐漸被放到這樣的戰略高度:「只有海洋具有開發不盡的資源、能源和空間,海洋才是惟一值得傾注全力去開發的對象」。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認識我國海洋國土狀況,關注並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前景以及管理和保護對策,將海洋資源優勢轉變為海洋經濟優勢,建設海洋經濟強國,是我國國土資源利用和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海洋資源開發的歷史來看,因為海洋知識和技術的不足,遠古的先民們只是在濱海地區從事一些簡單的貝類採集和捕魚等原始漁業活動。文藝復興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跨大洋的洲際貿易和殖民活動日趨活躍,海洋開發的重點轉移到遠洋。到了現代,海洋開發進入向海洋索取礦物資源和食物資源的時代,開發的重點又一次從遠洋轉移到近海。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海洋資源開發應當立足於向海洋開拓陸地替代資源的現代海洋開發,海洋資源開發戰略的空間布局大致可以按海岸帶、海島、管轄海域和大洋極地這幾個區域來考慮。由於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但是現代海洋研究和開發事業比西方國家晚了近100年,在大洋和極地方面顯得更為薄弱,因此需要加強對大洋和極地研究和開發的投入,這樣才與我國的國際地位相稱。
從空間布局上看,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重點是海岸帶和鄰近海域(包括海島)。目標是充分利用海岸帶和鄰近海域在資源和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條件,依靠政策和科技進步,發展各種海洋產業和其他臨海產業,適應人口向沿岸集中的客觀趨勢,擴大生產領域、生存空間、耕地面積,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使之成為我國最發達的外向型經濟地帶,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最佳的服務和重大貢獻。正如中國工程科學院院長宋健院士在「全國首次海洋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要以海岸帶、海島和近岸海域開發為重點,推動整個海洋事業的發展」。這是因為海岸帶和海島具有非凡的生產力和生態系統以及優越的地理區位,海洋資源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再生性等特點在海岸帶和海島表現最為典型。海島四面環海,是一個特殊的海洋、海岸帶和陸地區域,其資源價值對於國傢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國家的主權權益,二是物質資源利益。考慮到我國海島地區的特殊情況,海島開發是我國海洋資源開發戰略中的一個專門區域,需要加強海島基本資源情況的調查、開發規劃和海洋權益維護等工作。
我國有6 500多個海島,類型多,資源豐富。除台灣島、海南島外,其他島嶼面積約10 000平方千米,其中有人居住的海島有400多個,人口約300萬。各個海島開發程度不一,其中的台灣島經濟較發達;海南島經濟正在起飛;遼寧的外長山列島、山東的廟島群島、浙江的舟山群島、上海的崇明島等,經濟基礎較好,改革開放以後發展很快。其他的海島多為經濟落後地區,很多島嶼缺乏淡水和能源,交通條件包括港口、航船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由於各島所處地理位置不同,資源、環境條件各異,應視具體情況,以解決能源、交通和淡水供應為龍頭,因島制宜,加快開發。對人口較多的海島要重點扶持,盡快改變落後面貌。
『伍』 如何治理灘塗地(地理問題)
發展海水養殖。
種植耐鹽植物。
利用灘地曬鹽。
建設生態保護區。
『陸』 高中地理大題如何解答
水土流失專題【以黃土高原為例】
一、產生原因(常見的所有可能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形:破面陡峻【坡度大】
②土質:垂直節理發育,土質疏鬆【土壤松】
*碳酸鈣含量高,遇水崩解
③氣候:降水豐富且集中,夏季多暴雨【暴雨多】
多大風天氣【大風多】
④植被:地表裸露,植被覆蓋少【植被少】
⑤地質構造:*構造運動強烈,歷史上多發地震,加劇了表面的破碎和滑坡現象【構造碎】
⑥多類區域過渡地帶,自然環境復雜,生態脆弱
2、人為原因
①過度開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濫墾/濫樵/濫牧】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陡坡開墾,表土流失
④大型工程建設/開礦/其他建設(如居民用地),使草木破壞,地標裸露
⑤環保意識弱,管理不力【意識&管理】
⑥人口增長,環境壓力大【人口】
二、治理辦法
1、生物措施: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如:「三北」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太行山綠化工程;農田防護林建設工程)
2、工程措施
①緩坡——梯田
陡坡——種樹(年降水量>400mm);種草(年降水量<400mm)
②打壩淤地
③平整條田(黃土塬上)
④石牆與泄洪溝(瑞士拉沃梯田經驗)
解釋:通過水渠將水集中排走,避免水大面積經過土地,從而減輕水土流失
3、管理措施
①退耕還林還草
②改善&保護草場
③礦區復墾
④小流域綜合治理
三、部分措施詳解
1、打壩淤地的三種效益
A.經濟效益:提供肥沃的土壤
B.社會效益:提供相對清潔的水源
C.生態效益:防止過多淤泥隨水流向下游
a.減輕水土流失 b.減少河流淤泥 c.減輕洪澇災害
2、小流域綜合治理示意
*護坡樹應沿等高線栽種,適宜密度范圍內,種植越密集效果越好。
等值線專題
一、取值原則
一般情況下,相鄰兩線間必為一個等值距。如下圖,如果等值距為5,則下面一條線只能為105或95。極少數時候因為圖幅限制出現不遵循該原則的情況,絕對不會考,可以忽略。
這個定義由於太過簡單,常常被同學們忽略,然而在某些推測等值線數值的難題中,卻成為解題的突破口,因此萬萬不可小覷。
二、規律總結
等值線的常用規律,說白了就兩個——
1、「大於大的,小於小的」
如圖,兩條等值線上數字分別為a、b,若a>b,則1處大於a,2處小於b。
2、「高高低低」和「高低低高」的本質:
一般情況下,面對等值線只要遵循「向高值處凸是低值,向低值處凸是高值」,就絕對不會錯了,這是所有等溫線判斷的本質,只記這一句足矣,還不容易弄混。
三、關於等值線的小知識及拓展
1、某地等溫線與緯線基本平行——該地地表性質單一
某地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受海岸走向影響明顯
海面上某地等溫線出現明顯彎曲——受洋流影響
因此,當要求解答同緯度等溫線出現彎曲的原因時,應主要從地形和洋流兩個方面考慮。
2、等PH值線
PH值小於5.6為酸雨,小於4.5為嚴重酸雨。
影響因素主要有:
A.工業排放(污染物來源)
B.地形(污染物不易散去)
C.充足水汽(降雨)
這可以用來分析酸雨嚴重的原因,如湘贛地區酸雨嚴重的原因,主要是AC兩項。
3、河口的等鹽度線
如圖,距離河口越遠,鹽度越大;河口正對的位置等鹽度線向高值處凸,說明該區域鹽度低於周圍區域。
這也可以用來判斷河流汛期/季節,如「等鹽度線彎曲程度最大是什麼時候?」,答案是河流汛期,可由此判斷季節。
農業專題
一、農業區位因素
1、區位因素大全(關鍵詞)
【農業區位,分自然人文兩大方面,自然就是氣、地、土、水四個(注意區分降水和水源】
(1)自然因素
①氣候
A光照 a路徑(地勢/緯度) b太陽高度角 c日照時間(晝長/天氣狀況)
B熱量 a緯度&海拔 b坡向(陰&陽)/坡度 c晝夜溫差 d洋流 e極端天氣
C降水 a大氣環流 b海陸位置 c洋流 d地形(迎/背風坡)
②地形 A平原——種植業 B山地丘陵——林業/牧業 C緩坡——梯田 D沿海、灘塗——海水養殖
③土壤
A肥力(有機質)
*常見的幾種肥沃土:紫色土(四川盆地);火山灰土(爪哇島);河流的三種沖積地形——沖積扇、沖積平原、三角洲
B發育程度 C鹽鹼化 D土壤酸鹼性(我國南北方差異)
④水源 A河流 B湖泊 C高山冰雪融水 D季節性積雪融水 E地下水 F水庫 G調水工程 H海水淡化
(2)社會經濟因素
①市場(本地/國內/國際)②交通運輸③資金(經濟實力/政策補助)
④政策扶持⑤地價/地廣人稀⑥農產品消費狀況
⑦勞動力資源(數量/素質)⑧科學技術因素
*(3)科學技術因素
①勞動力水平
②生產技術 A經濟發達,科技先進 B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③技術設備 A機械化水平 B化肥農葯 C冷藏保鮮技術 D培育良種
④治理水土流失、土壤鹽鹼化、解決水源問題的各項措施
⑤種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⑥病蟲害防治
2、典例及知識補充
(1)郊區農業:以市場為主導因素;若出現分化,主要考慮地租因素
A郊區農業的存在因素? a臨近市場 b單位產值高
B常見郊區農業主要因素
a花卉:水源(河流/湖泊);交通;保鮮技術
b養魚:水庫
c果園:市郊丘陵山區;地價低
d乳牛:水源(河流);交通;保鮮技術
【這些可以用於解答選址類大題】
(2)灌溉農業:凡全年或一定時期內自然降水不足,需要額外供水的,均為廣義上的灌溉農業
*可能的水源來源包括:
A地下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季節性積雪融水 D河水 E水庫 F人工調水,如南水北調工程
(3)農業知識小貼士
*我國的甘蔗產地:
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注意四川的特殊性——地形導致)
*花生和棉花,適合於疏鬆肥沃的沙質土壤
*用卵石覆蓋地表的重要意義: A減少水分蒸發 B增加晝夜溫差
*南疆種植棉花的特色優勢條件:
A春旱時:用季節性積雪融水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B夏季生長期:降水豐富且集中
C生長後期:需水量少,而此時恰好多晴朗天氣;晝夜溫差大
二、農業地域類型(概念梳理)
1、類型概述
(1)按產品對象分類
①畜牧業
A乳畜業
B大牧場放牧業
(AB為密集型&商品型)
C游牧業/畜牧業
(C為粗放型&自給型)
②種植業(高溫、多雨、平原最為典型)
(2)按投入&產出分類 ①粗放型:「廣種薄收」 ②集約型:投入多,產出高
(3)按產品用途分類 ①自給型農業 ②商品化農業
三、農業典例分析
1、我國畜牧業現狀及解決
(1)現狀:不合理(過牧;超過環境承載力),即「靠天養畜」——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問題
(2)解決措施或可借鑒的經驗
①加大科技投入
②改善牧區交通條件
③加強人工草場建設,減輕天然草場壓力,改善生態環境
④發展多種農業
⑤完善產品加工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
⑥促進農業產業化
2、以墨累—達令盆地為例分析混合農業
(1)經營方式的優點
A從土地利用角度看,種植與牧羊結合,休耕結合,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於是答題的時候什麼可持續利用啊、保護生態環境啊、科學發展啊一系列的話都可以往上寫~)
B可根據市場決策種植&畜牧的比例,與市場緊密結合
C合理安排農事,有效利用農時
(2)牧羊業發達的原因
①地勢起伏和緩,草原廣闊(地廣人稀)
②地下水豐富/河流流經/東水西調工程——水源充足(答小麥種植業也需要答)
③無大型食肉野生動物(特色優勢條件)
④氣候乾燥,適宜綿羊繁殖
(3)優勢區位分析
①地形平坦;水熱充足;灌溉條件好(強調自然條件時可分成三點寫)
②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
③交通便利
④市場廣闊(有固定銷售市場)
⑤政府扶植鼓勵
【注意:③④是所有農業分析題中社會經濟因素里最常見、最需要注意的兩大因素!】
(4)限制條件:降水(主要原因:大分水嶺背風坡)
*解決:
①大自流盆地地下水 ②墨累—達令河水 ③東部引水(東水西調工程)
追問:
『柒』 海洋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分別是什麼
針對海洋環境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我們根據海洋生態平衡的有關法規,開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調整海洋開發和環境生態間的關系,以持續利用海洋資源。
海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海洋水體、海底和海面上空的大氣。海洋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人們在開發利用海洋的過程中,沒有考慮海洋環境的承受能力,低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使海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人們向海洋排放污染物以及某些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設,都給海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另外,對水產資源的無節制捕撈,對紅樹林、珊瑚礁的亂伐亂采,嚴重危及了生態平衡。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對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威脅。
另外,相關部門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環境制定了海洋環境標准。它是確定和衡量海洋環境好壞的尺度,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它分為海水水質標准、海洋沉積物標准和海洋生物體殘毒標准。
在制定標准時先要確定海洋環境質量的「基準」。經過調查研究,掌握環境要素的基本情況,一定階段內海水、沉積物中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生物體中各種污染物的殘留量;而且要考察不同環境條件下各種濃度的污染物對海水的影響,並選取適當的環境指標,這樣我們才能確定基準。其次,「標准」的確定要考慮適用海區的自凈能力或環境容量,以及該地區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
『捌』 海岸演化的主要問題
海岸帶是多種自然作用力集中的區域,同時也是主要經濟帶。黃河三角洲由於其成因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海岸侵淤處於較高的變化速率;黃河三角洲的物質來源主要是黃河,因此,是否有行水河道決定了區域的侵蝕或淤積。現代黃河三角洲北部地區目前正處於侵淤變化劇烈的環境中,影響該地區環境的地質問題很多,既有長周期的緩慢演變,也有短周期的災害性事件。
7.1.3.1 海岸侵蝕問題
在海岸演化的諸多環境地質問題中,海岸侵蝕為最突出、最重要的地質問題,其他因素如風暴潮、海動力、地面壓實下沉、海平面上升等往往加強了海岸侵蝕作用。據統計,1855年至今,廢黃河口處海岸已後退近20km,廢黃河三角洲大約被大海吞沒了1400km2的土地。自1976年黃河尾閭改道清水溝入海以來,釣口附近海岸開始進入強烈侵蝕階段;1976~1980年,平均蝕退速率為0.90km/a;1980~1990年,平均蝕退速率為0.24km/a;1990~1995年,平均蝕退速率為0.15km/a。近幾十年來,總平均蝕退速率為0.43km/a,但總體蝕退速率、蝕退強度逐漸降低。
影響海岸侵蝕的主要因素有:波浪、潮流、風暴潮,其中對海岸沉積物的剝蝕往往以波浪、風暴潮作用為主,而沉積物的遷移、搬運則以潮流作用為主;該幾種因素又常與風緊密相連,其形成、發展、規模、強弱都與風的強弱呈正相關。因此,可以認為,影響、控制該地區侵蝕作用的主要因素是風,而風的影響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因素來表現。
7.1.3.2 新近沉積物的固結下沉與海平面上升
黃河攜帶的物質迅速在河口地帶沉積,且處於飽和狀態,其密實程度差;成陸後,土體的自重固結過程尚未完成,土體在自重應力或其他附加應力的作用下發生壓縮,從而導致地面下沉。地面下沉引起海平面相對上升,這更加劇了海岸的侵蝕。
7.1.3.3 風暴潮
由氣象和水文因素形成的風暴潮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雖然風暴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大型風暴潮並非經常出現,但中小型風暴潮則每年均有發生,對海岸造成較大影響;一次風暴潮的產生,往往會加劇海洋營力,可增大海岸侵蝕力、誘發或增強水下滑坡等,還會造成海水向陸地溯河倒灌,發生土壤鹽鹼化、海鹹水入侵等其他地質環境問題。
7.1.3.4 海岸發展趨勢
黃河三角洲自形成以來,一直處於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活動已對黃河三角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人的因素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黃河三角洲演化發展中變化明顯的幾個區域有:行水河道及沿岸、河口地區、海岸地帶。
由於黃河三角洲為河控三角洲,加上水少沙多的特點,使行水河口區域淤積生長,而其他沿海海岸地區則侵蝕後退;呈現出在同一三角洲區域內侵淤不同的狀況。過去由於行水河道周期較短,造成頻繁改道,使這種侵淤變化頻繁,地點變化頻繁;但在近幾年,加強了行水河道的防護,使之使用時限增大,延長了穩定周期;此外,除河口地區之外的沿海地帶,由於無物質供應,目前均處於侵蝕狀態。石油工業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需要,在許多沿岸地帶修建了防護堤壩,大大延緩了海岸的侵蝕速率。
黃河三角洲今後的發展過程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演化相矛盾的過程,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的不斷增大,將逐漸影響自然演化。可能有如下趨勢:
1)河道相對穩定,即行水河道在人為因素干預下增大使用年限,口門一帶在人工治理與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繼續保持穩定狀態。
2)海岸蝕退速率降低,隨著沿海防護堤壩的不斷修建,堤壩保護技術的不斷提高,將會延緩或消除海岸的蝕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