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林地如何種植蘑菇
抄來的,僅供參考 林地食用菌栽培就是把已經發好菌絲的菌棒(料)堆放在林間空地里進行仿野生式生產。林地生產食用菌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一畝林地一般可獲得效益5000元以上,高的可達2萬元以上,效益高於種植其它農作物。
栽培方式:選擇4~5年生遮蔭達到70%以上的人工速生林地(樹勢偏弱的林地可適當增加遮陽網等輔助措施,以改善遮蔭度),將提前准備好的食用菌棒(要求發好菌或接種點菌絲連成片的菌棒)或堆漚好的菌料,在4-8月移入林地,即可進行食用菌生產。入林時間:白靈菇3月下旬—4月底;香菇4月中旬—5月底;木耳、平菇5月上旬—6月底;雙抱菇7月初—8月初。白靈菇採取地埋方式,即在林地內做1.5-2米的平畦,將菌棒平放在畦內,覆土2厘米左右,可延長供應期2個月左右,並實現循環再次利用;香菇和木耳採取單擺式栽培,或結合觀光農業進行架式栽培,方便遊客觀賞和採摘;平菇採取地埋或牆式栽培;雙孢菇採用地埋式栽培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菌棒入林後注意調控林地溫度和濕度,最大限度滿足食用菌生長需要,實現豐產豐收
㈡ 如何種植蘑菇,越詳細越好。
室內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設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種植過程中,培養料和土粒的搬運又大大增加了菇農的種植成本和大量人工,並且菇房由於年年種菇,房間內雜菌、害蟲的密度增大,消毒滅蟲工作稍有疏忽,會造成蘑菇減產,質量降低。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要大規模發展食用菌,建設標准化的蘑菇房將會遇到較大困難。因此,將蘑菇種植由室內向室外發展成了今後大規模種植蘑菇的方向。
重慶沙坪壩區蘑菇生產基地的菇農,在專家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在閑置的冬季稻田種植,其產量達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設施簡單,成本低,病蟲害少,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用工量。種植蘑菇後的菌渣,就地處理,又成為稻田的有機農家肥,創造了良好生態農業模式,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其栽培措施是: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獲後閑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後,排干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樑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後,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料的發酵
培養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可採用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室外二次發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厘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後將培養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後,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蟎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料上影響發酵。最後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當高溫結束後,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鍾。控溫在50℃左右,6~7天發酵結束,最後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料進棚的准備。
培養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後,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於培養料的表面,然後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餘下1/3的種撒於料面,並用干凈木板輕輕壓實。
4.發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後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濕,以促使菌種萌發和吃料。3天後,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後,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採用濕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採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濕度即可。
開春後,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穀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以下此網教你怎樣栽培蘑菇
http://www.zjsp.net/zjsp/webfun/f4/f4_prdt_detail.jsp?cid=0&sid=5936
㈢ 蘑菇應該怎麼種種植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蘑菇,有時也叫它食用菌,因大多數蘑菇都有葯用價值,所以也稱之為食葯用菌。
蘑菇的種類很多,世上存在2000種只多不少,其中可人工種植的也不下百種。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菇、杏鮑菇、茶樹菇、平菇、白靈菇、雞腿菇、木耳等被稱為十大種植品種,這些也是種植最普遍、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蘑菇品種。
二,蘑菇的主要栽培方法。
蘑菇種植,有其獨特的栽培方式,在獨特的栽培方式中,又有著它特殊的栽培方法。原木栽培已基本淘汰,代料種植和稻草種植有著交叉,可以說在種植操作中,代料種植包含著稻草種植,同時,它也是目前蘑菇種植的主流,我們的敘述就以代料種植為主。
㈣ 怎樣種植蘑菇
發酵料栽培平菇基本技術
一、配料; 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DEL0516-:88939450
主料:玉米芯、玉米秸、棉籽殼、花生殼、大豆秸、稻麥草(糠)鋸末等農產品的下腳料均可作為栽培原料。任選一種或幾種混用。用量:85-90%.
輔料:麥麩:10-15%(或米糠);生石灰:1-3—%(氣溫高多用,氣溫低少用);石膏粉:1%;多菌靈:0.1-0.2%;水:140-180%。
二、發酵:將主料與麩皮、石膏、石灰充分拌勻;多菌靈加水溶化後加入。邊加水邊翻拌,最好人在料上踩踏,以使料盡快吸收水分;加足水後再過2小時左右,用手握料,指縫有水滴滴下為適宜;春季、早秋溫度高、氣候乾燥加水多些(指縫有5-6滴水滴下);晚秋、冬季加水少些(指縫滴水2-3滴。)
然後將料堆成寬、高各1.2-1.5米,長不限的長形料堆。注意:堆料時要輕放,嚴禁拍砸料面、以免影響料堆通氣。可用直徑10-15厘米木棒在料堆插洞增加透氣。堆好後料面苫蓋草苫子,然後再蓋塑料薄膜。一般在堆料後30-40小時,料堆溫度即可升到60度左右,讓其繼續發酵,24小時後第一次翻堆。翻堆宜在中午進行,動作要快、輕,原堆上翻下、外翻內,盡量使料受熱均勻;按第一次堆形復堆,依次蓋好草苫、塑膜。約8-10小時,料溫又會升到60度,次日中午第二次翻堆;每天一次,共翻3-4次。
發酵好的培養料應呈棕褐色、有清香味、不能有酸、臭等異味;有時料表面有白點、但絕不能有長毛或黃綠色霉點。發酵好的培養料攤開晾涼至30度以下裝袋。
三、裝袋播種
用扁寬22-26cm的塑料筒截長45-52cm,一頭扎緊,先放一層菌種、裝10cm左右料,再放一層菌種、再裝料,共裝三層料,四層菌種。兩端菌種多些,中間二層菌種少些、沿袋壁放;裝料時隨裝隨壓緊:要做到兩頭緊、四周緊 中間松。扎口後用小釘在每層菌種處扎8-10個小孔通氣,然後進培養室發菌。
四、發菌
培養室及周圍環境要保持清潔,菌袋進場前,用5%石灰水刷洗牆壁、地面,乾燥後用氣霧消毒劑(2克/㎡)或甲醛(5-10毫升/㎡)加敵敵畏熏蒸滅菌、殺蟲。
氣溫28度以上,菌袋單擺;低於28度可以橫卧疊放,根據氣溫高低疊放2-5個高,發菌三天後要注意檢查菌袋溫度,每天檢查3-5次,袋錶溫度最好保持在28度以下;一旦超過,就要及時翻堆、打開門窗通風、減少堆放層數。袋內料溫高是發菌失敗的主要原因!一般20-35天,菌絲即可發滿全袋,然後轉入出菇管理。
五、出菇
菌絲滿袋3-5天,人為加大菇房內的晝夜溫差,增加菇房濕度,再過5-10天,部分袋的料表面出現密集的黑色小點,這就是平菇原基。此時要加大菇房的通風換氣,保持相對濕度85%左右,促使原基盡快發齊;及時用刀片在袋頭劃2-3道割口,以利於平菇從割口處長出。隨著平菇的不斷長大,逐步加大菇房通氣,加大濕度,噴水要少、細、勤;盡量不要把水噴到幼小菇面上。
對光照要求不高,室內或大棚內能看清報紙的光線即可滿足要求。
當菌蓋充分展開要及時採收。採收過晚,質量下降,產量減少。
一茬菇採收結束,徹底清除殘根,噴一遍營養素,復塑膜養菌5-7天,現原基後揭開塑膜,正常管理。一般可收4-6茬菇。為了充分利用原料,出二茬菇後脫膜覆土碼成菌牆或陽畦出菇,能很好地解決培養料失水與出菇的矛盾,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㈤ 蘑菇種植方法和步驟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