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雲南少數民族建築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雲南少數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
摘要: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全省總人口約4192萬人(1999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雲南之所以分布有如此多的少數民族,與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諸多因素有關。而這些眾多因素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多樣性起最根本性作用的又是雲南的諸如地貌、河流、氣候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尤其是復雜的地形環境幾乎是雲南復雜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礎。
關鍵詞: 少數民族 分布 地理環境因素
一 雲南民族分布概況
神奇、富饒、美麗的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東西橫跨864.9公里,南北縱長990公里。土地面積39.4(1995年統計數據)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192萬人(1999年)。東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東北面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緊靠西藏自治區;西面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國境線長達4061公里,是全國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省份之一。
雲南,雪域高原與熱帶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闊壩平湖相間,集結了全國二分之一的動植物種類,見證了26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歷程。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共有25個少數民族,他們分別是: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朗、獨龍、滿,佔全省總人口的近1/3。另外,有15個民族,如怒族、獨龍族、傣族等為雲南省獨有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雲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時期總稱為「西南夷」。後經歷代的不斷遷徙 、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時代各族的分布和特點才趨於穩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北廣大地區;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圍及鄰近地區;壯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和滇東南地區;傈僳、怒、獨龍、哈尼、傣、拉祜、佤、景頗、布朗、納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體分布也較明顯。白、壯、回、納西等族多居於平壩;傣、阿昌居於低熱河谷;彝、哈尼、拉祜、佤 、景頗、布朗、瑤、德昂多居於半山區;苗族多居於高寒山區;藏和普米居於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獨龍族則分布在怒江、獨龍江兩側的山區,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相互融合,又獨立發展,創造了五彩繽紛的民族文化。
二 雲南民族分布與地理條件因素
對雲南各民族的分布產生巨大影響的地理條件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河流、氣候、土壤、水源、光照條件等等。本文僅從影響較為明顯的兩個因素:地形因素和氣候因素,來加以分析。
2.1 地形條件因素的影響
雲南省各民族的分布受地形條件影響非常明顯,如:其中有10個民族——回族、白族、納西族、 蒙古族、壯族、滿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和水族,分布於河谷平壩地區,共計約450萬人口;而分布於低山地區的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瑤族、拉祜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和基諾族,共有約500萬人口;分布在高寒山區的民族有苗族、僳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獨龍族,人口共計約400萬。由此看來,雲南省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充滿著雲南復雜多樣的地形環境的氣息。
雲南省分布在我國西南邊陲。整個雲南省坐落在雲貴高原,橫斷山區等地形起伏較大的高原山區。高大的山系、崎嶇的山路以及縱橫交織的河流,將雲南省劃分成眾多的相對隔離的地理單元。如橫斷山區即三江並流地區,高大的山系縱貫南北,橫斷東西,交通不便,這使得居住在這一地帶的居民處在一個相對隔離的「世外桃源」中。歷史上這一帶經濟落後,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內各部落之間經濟聯系處於割裂狀態,進而限制了各族群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就導致了各族群在獨立的空間中發展,進而產生了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民族以及五彩繽紛的民族文化。如: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的佤族,據2000年雲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佤族有383023人,主要分布在瀾滄江、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地帶。由於佤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坡,所以其房屋為「干欄式」的竹樓茅草房,上層住人,下層為牛圈。又如: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的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區,只有少量的人居住在壩區。過去以竹木結構、土木結構為主,現已有磚木、磚混結構。他們的生產分工與組織比較簡單,一般由女人從事採集、紡織、做家務活等工作;男子則從事狩獵、漁業等農活。現在還產生了「瓦刷」(僱工)耕作的形式,以應付季節性很強的農活。血緣氏族是構成村寨的主要核心。
由於受地形條件因素的限制,雲南各少數民族在相對獨立的空間中發展的同時還造成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的落後。在新中國成立前,雲南各民族還分別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封建領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流行著原始的、古老的民族風俗。如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的怒族,沒有屬於本民族的文字,本民族的詩歌、曲調、傳說、故事等均靠口口相傳的古老方式一代代的繼承下來。過去人們在日常生活及一些重大事情發生時以原始的刻木、結繩的原始方式來作記錄。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國家的平等的民族政策的實施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逐步發展,使得地形條件因素在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阻礙作用逐漸減弱,進而過去各民族之間的因地形條件而導致的地理空間的相對隔絕狀態也被逐步打破,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加強。少數民族人民逐漸走出大山,走出河谷,奔向祖國各地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而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但同時各少數民族的獨立的民族文化也出現了程度不一的遺失。
2.2 氣候條件因素的影響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雲南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分布除了與特定的地形條件因素有關聯外,也與特定的氣候條件因素有著極大的關系。溫暖濕潤的河谷地區與高寒的高山高原地區的常形成不同的民族群體與文化,滇南的熱帶季風氣候區與雲貴高原上氣候較溫涼的地區也常形成有巨大差異的民族文化。而雲南又是一個多高原、山地分布的地區。尤其是在三江並流地區,崇山峻嶺、河谷縱深,山地氣候垂直地理分異較為明顯,因而在這一地區河谷、山腰、山頂等各部位分布有眾多民族,且各族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在滇南地區氣候類型為終年炎熱、夏季多雨的熱帶季風氣候。長期在這一地區生活的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便應用著相應的抗熱、防潮等措施以保證其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其民族文化中也突出的顯示的濕熱的氣候環境。如雲南獨有民族之一的傣族。傣族人民常年生活在滇南的熱帶地區,這使得其與雲南北部高寒區的民族文化有得巨大差異。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著名的「傣家竹樓」就分布在這些壩區里。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因為這些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起著通風透氣、隔濕隔熱的作用。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而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西雙版納地區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逐漸進步,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強,使得氣候因素對民族分布的影響日益減弱。這也使得雲南各族人民具有了相互交錯分布條件。
三 雲南民族當代分布情況及發展預測
各種地理條件因素對雲南各民族的產生、發展,乃至今天的分布格局產生巨大作用。但是,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族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各族人民之間的往來逐漸增多,進而使各少數民族分布地區的人們逐漸走出去,到其他地區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由此,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對民族的分布的影響逐漸減弱。由此,雲南各少數民族昔日相對集中的分布格局被打破,逐步演變為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的分布格局。
現代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有利於促進民族融合,增強民族認同感,鞏固民族團結。但是,這同時又導致各族人民的文化的獨立性逐漸喪失。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逐漸趨於一致,這也對我國多樣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威脅。因此,各族人民在共享改革開放以來的勝利果實的同時還必須得擔負起傳承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的重任。國家要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要提高,但老祖宗留下來的優秀文化不容遺棄。這將是一個值得現代人深思的問題。在此,我們得學習學習日本在發展現代化時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
㈡ 雲南民居建築特色和當地自然環境
雲南自然環境終年炎熱、夏季多雨,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建築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
雲南建築分類
竹樓,干欄式建築,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雲南俗稱為竹樓,顧名思義,是以竹為主要材料建築而成的,不過實際中大部分是用木材建成的,真正竹子的極為少見。
傣族的竹,一般用數十根木柱作支撐主架,在離地2米多高處鋪樓板。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無圍牆,是拴牲畜、養家禽和堆放農具的地方。
傳統民居,在古代雲南,經濟發達,文化積淀豐富的地方,白、彝、納西等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正兩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顆印」等形式的土木結構建築。「一正兩耳」是一幢兩層樓邊上再掛兩間平房。
「三房一照壁」的平面是三幢互相垂直的兩層樓房,和一面照壁的結合,大門開在照壁旁;「四合五天井」是由四幢兩層樓房的垂直配合,圍出一個大天井,兩幢樓房的交接處又圍出一個小天井,並附一個樓閣,合計為五個天井。
㈢ 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家竹樓反映了當地怎樣的自然
傣族民居──傣家竹樓,是中國現存最典型的干欄式建築。在濱水而居的河谷壩區,因受炎熱、潮濕、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築以「干欄」(俗稱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牆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具什物。整座建築空間間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
㈣ 雲南民居的特點,急急急急急~!~!~400字左右
雲南民居生存環境的獨特性: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例如地理地貌、氣候條件、民族構成,特殊的社會發展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徵,文化的多元性 、邊緣性 、封閉性,信仰的並存性 ,審美的獨特性造成了雲南民居發展的演變,也造成 了其民居的特點。
外向型開放式竹木構架體系、內向型封閉式土木結構體系是源於自然饋贈與地域限定 是地形的有機整合、氣候的自然雕琢 、材料的忠實塑造 。
同時 經濟制約與技術限定,再加上民族文化差異的限定 形成了雲南民居建築形式的地域性特點 :
干欄式民居系列(傣族的「干欄竹樓」 、景頗族的「矮腳竹樓」、傈僳族、獨龍族的「千腳落地」、哈尼族的「擁戈」民居 、德昂族的「剛底雄」、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樓」、壯族的「吊腳樓」、布朗族、基諾族的干欄民居 )。
井乾式民居系列 (納西族井干木楞房、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怒族「平座式」垛木房 、獨龍族井乾式民居 、中旬藏族的「土牆板屋」、洱源白族的「棟棟房」)。
土掌房民居系列 (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德欽藏族「土庫房」 )。
落地式民居系列 (拉祜族的「掛牆房、佤族的「雞罩籠」、愛尼人的「擁熬」、瑤族的「叉叉房」、苗族的「吊腳樓」、布依族的「石板房」、白族的「土庫房」)。
合院式民居系列(滇中及昆明地區的合院民居 、滇西北大理、麗江地區的合院民居 、滇東北會澤地區的合院民居、滇南建水、石屏地區的合院民居 、滇西南地區的合院民居 )。
雲南「一顆印」是雲南昆明地區漢族、彝族普遍採用的一種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廂房)和入口門牆圍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觀,俗稱「一顆印」。其主要特點是:
1、正方、耳房毗連,正房多為三開間,兩邊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間的,稱「三間兩耳」;有左右各兩間的,稱「三間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兩層,佔地很小,很適合當地人口稠密、用地緊張的需要。
正房底層明間為堂屋、餐室,樓層明間為糧倉,上下層次間作居室;耳房底層作廚房、柴草房或畜廊,樓層作居室。正方與兩側耳房連接處各設一單跑樓梯,無平台,直接由樓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樓層,布置十分緊湊。
3、大門居中,門內設倒座或門廊,倒座深八尺。「三間四耳倒八尺」是「一顆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狹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稱「大廈」,耳房腰檐和門廊腰檐稱「小廈」。
大小廈連通,便於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廈深挑,可擋住太陽大高度角的強光直射,十分適合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氣候特點。
5、正房較高,用雙坡屋頂,耳房與倒座均為內長外短的雙坡頂。
長坡向內,短坡向外,可提升外牆高度,有利於防風、防火、防盜,外觀上罄牆高聳,宛如城堡。
6、建築為穿斗式構架,外包土牆或土坯牆。
正房、耳房、門廊的屋檐和大小廈在標高上相互錯開,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溝,減少了漏雨的薄弱環節。
7、整座「一顆印」,獨門獨戶,高牆小窗,空間緊湊,體量不大,小巧靈便,無固定朝向,可隨山坡走向形成無規則的散點布置。
什麼是雲南「一顆印」?雲南一顆印:雲南高原地區,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牆厚重.最常見的形式是毗連式三間四耳,即子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子房常為樓房(由於山區,地方小,潮濕),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一顆印住宅高牆型小窗是為了擋風沙和防火,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又叫窨子屋。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門內有門,大門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斕的繪畫,或大禽猛獸,或松菊梅蘭,中門來貴人才開。跨過高高門檻,裡面是天井,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使青石板上長滿了青苔。廊階鋪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長,1米多寬。院子都為兩層穿斗式木結構小樓。堂屋門前很多掛有木匾,有的勉強看出是「藝苑先聲」,有的已辨不出顏色。
進得屋來,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築就的「三合泥」,這樣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涼爽而不潮濕。再看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桿都十分精巧,圖案家家不同樣,但都有福祿壽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個五層的台階,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級比一級寬,一步比一步高,意謂步步高升。
在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有一種對陰陽相融和諧的追求,保護兩股力量的對稱均勢。這種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存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點也真切的體現在高椅的建築格局中,高椅中的兩 方池塘最為傳神准確的表達出這一特點。
建築特點
在舊時,昆明的城鄉無論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百姓都喜愛建蓋經濟、實惠的「一顆印」式民居。「一顆印」民居建築的特點是:由正房、廂房、倒座組成四合院,瓦頂、土牆,平面和外觀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顆印章,就稱為「一顆印」。「一顆印」民居為一樓一底樓房,正房三間,底層一明間兩次間,前有單層廊(稱抱廈),構成重檐屋頂。左右兩側為一樓一底吊廈式廂房,廂房的底層一般各有兩間,稱為「三間四耳」。
一顆印式民居是由漢、彝先民共同創造,最早在昆明地區流行起來的「特色品牌」,一顆印式民居的基本規則為「三間兩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間兩層,較高一些,兩廂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這樣就組成四合院,中間為一小天井,門廊又稱倒座,進深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體方形如印章,故稱「一顆印」式。這樣長輩居住的正房採光就比較好。中間為天井,多打有水井,鋪石板, 作為洗菜洗衣休閑的場所. 為安全起見,傳統的房屋四周外牆上是不開窗戶的,都從天井採光。在一顆印中,正房三間的底層中央一間多作客堂,為接待客人用,左右為主人卧室,耳房底層為廚房和豬、馬牲畜欄圈,樓上正房中間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誦經供佛的佛堂,其餘房間供住人和儲存農作物等。
「一顆印」民居的大門開在正房對面的中軸線上,設倒座或門廊,一般進深為八尺,有樓,無側門或後門,有的在大門入口處設木屏風一道,由四扇活動的格扇組合而成,平時關閉,人從兩側繞行。每適喜慶節日便打開屏風,迎客人門,使倒座、天井、堂屋融為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一顆印」民居主房屋頂稍高,雙坡硬山式。廂房屋頂為不對稱的硬山式,分長短坡,長坡向內院,在外牆外作一個小轉折成短坡向牆外。院內各層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廂房上層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兩層屋面間隙中,廂房下層屋面在正房下層屋面之下,無斜溝,減少了梅雨的麻煩。外牆封閉,僅在二樓開有一兩個小窗,前圍牆較高,常達廂房上層檐口。農村的「一顆印」民居,為了適應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方便農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雜活;堂屋一般不安裝格子門,這樣堂屋便和游春渾然一體了。而城裡的「一顆印」民居,堂屋一般都安裝有格子門。
「一顆印」無論在山區、平壩、城鎮、村寨都宜修建。可單幢,也可聯幢,可豪華,也能簡朴,千百年來是滇池地區最普遍、最溫馨的平民住宅。
㈤ 收集我國各地區民居的資料,說明各地區,各民族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傳統民居從大的空間上可以大體分為:東北傳統民居、西北傳統民居、華北傳統民居、西南傳統民居、中南傳統民居、華東傳統民居。
東北民居以東北大院、滿族民居、朝鮮族滿屋炕民居為代表。
西北民居以陝西窯洞、關中窄院民居、青海庄窠民居、新疆維吾爾族民居為代表。
華北民居以山西平遙古城、蒙古包、河北民居,其中以北京的四合院為典型。
中南民居較具代表性的有三間兩廊的廣州民居、圍壟式客家民居、吊樓式的湘西民居、窯房混合的河南民居、廣西干欄式建築等。
西南地區的傳統民居 主要包括四川的漢族民居和少數民族的民居、貴州傳統民居、雲南民居、西藏部分民居。
地理條件 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區,土地廣闊,地理氣候條件差異極大。區內有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復雜。
氣候條件 西南地區寒帶、溫帶、熱帶氣候兼具。在四川盆地,日照少,悶熱多雨,陰霧潮濕。雲貴兩省南部濕熱多雨,北部寒冷悶熱相間。在西藏北部則屬高寒地帶。西南地區是一種立體氣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
三、少數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數民族盛行的干闌住屋民居 干闌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傣家竹樓由十根柱子支撐,鋪以樓板竹篾,用編織的草排蓋頂,帶有欄桿、走廊,美觀別致。永寧納西族的樓房為木質結構,中央住人,也是經堂、休息的處所。崩龍族矮腳竹樓分前廳後廳,以竹籬笆隔開,男人住前廳,女人住後廳,前後廳各有火塘。景頗族竹樓以長脊短檐式屋頂為特色。壯族的「麻欄」則比較接近木構建築。 廣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樓房,全部木結構,有外廊式小樓,也有連幢的大樓,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瑤族的竹樓,樓下住人,樓上儲糧食雜物,畜廄不在樓內,而在樓後。白族的樓房,以坐西朝東為正向,三間為普遍,布局平均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廚房、畜圈分開,人亦住樓下,中間一間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樓十分簡單,用竹片編成,茅草蓋頂。樓上,中央設火塘,火塘邊吃飯、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侗族鼓樓 每逢節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或看侗戲。夏天,人們到鼓樓聊天乘涼;冬天,大家圍坐在火爐邊講故事。鼓樓至今仍是侗家人議事、休息和娛樂的場所。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志,也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徵。貴州的木構民居分布在黔東、黔南,居住著苗、侗、土家等少數民族一帶。這一帶的木構民居主要以干欄式建築為代表。類似於四川的干欄式房屋,主要目的防潮、防蟲,拓展空間。
傣族竹樓 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顧名思義,竹樓是以竹子為主要建築材料。西雙版納是有名的竹鄉,大龍竹、金竹、鳳尾竹、毛竹多達數十種,都是築樓的天然材料。傣族多居住於山間、河谷的壩子,土地肥沃,氣候炎熱,干濕季分明,雨量充沛。長期以來,形成了架空樓居的習俗,即干欄建築,多以竹、草為建築材料,俗稱「竹樓」。干欄式竹樓適應當地環境,防潮濕、避蟲獸、利於通風散熱。另外,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寨內一般均建佛寺,風格獨特。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建築形式。當地並無專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築,形似碉堡,故稱碉房。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過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還有「氈帳」,這是一種便於裝卸運輸的可移動的帳篷。 西藏因地理、氣候條件個不相同,因此,個地方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建築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樣的。其中藏北高原,氣候干寒,當地居民以畜牧為主,他們逐水草而居,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帳篷」。
在西藏中部和東部地區,盛產石材和木材,所以這個地區的藏族民居是典型的「碉房」。 (三)、蒙古包 在中國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氈帳稱「蒙古包」,是用木枝條編成可開可合的木柵做壁體的骨架,用時展開,搬運時合攏。小型的氈帳直徑為4~6米,內部無支撐,大型的則需在內部立2~4根柱子支撐。氈帳的地面鋪有很厚的氈毯,頂上開天窗,地面的火塘、爐灶正對天窗。 (四)、新疆維吾爾族民居——「阿以旺」 這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住宅形式。這種房屋連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帶天窗的前室稱阿以旺,又稱「夏室」,有起居、會客等多種用途。後室稱「冬室」,是卧室,通常不開窗。住宅的平面布局靈活,室內設多處壁龕,牆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飾。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增城瓜嶺村寨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岸邊有全村最高的建築碉樓(相當於現在9層樓高),可以觀察遠方的敵人;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築成一字擺開在水道的岸邊,能防禦外敵入侵,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
哈哈 你絕對我偶們班的~~~~BJ學院10預科 你看看我的補充
㈥ 說一說大理的衣食住行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大理的濕度比較偏低,但是又有一些冷,所以在大理人們吃飯或者穿衣都會顯得有一些厚重
㈦ 民居與地理環境有怎樣的關系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中國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二)、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三)、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四)、陝北民居(西北窯洞)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五)、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六)、陝南居民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二、中國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一)、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台階、過道道均設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於水、路、橋之中,多樓房,磚瓦結構為主。青磚藍瓦、玲瓏剔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江南地區纖巧、細膩、溫情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便於通風隔熱潮防雨,院落中多設天井,牆壁和屋頂較薄,有的有較寬的門廊或寬敞的廳閣。
(二)、上海民居
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經濟發達,住宅質量較好,多為磚瓦結構樓房,式樣新穎美觀大方,建築風格充分顯示出人文因素的影響,頗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閩西南地區的客空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寵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四)、雲南民居
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為主)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㈧ 地理問題,急急急!!
內蒙古民居:牧民放養牛羊多為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住氈房(蒙古包)。
雲南民居:氣候濕熱多蟲蛇,為防蟲蛇和通風散熱——住竹樓。
陝北民居:黃土土層深厚,並具有良好的直立性,冬暖夏涼——住窯洞
㈨ 地理與什麼關系密切,傣家竹樓反映了當地
天氣炎熱,潮濕多雨,原始森林野獸蟲蛇遍布.
傣族竹樓與氣候的關系:
傣族竹樓的建造,完全是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 雲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這里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全區氣候差別也大,山地海拔達1700米,屬溫帶氣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屬亞熱帶氣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屬於熱帶氣候了。傣族人民大多數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年平均降雨量達1700毫米以上,有明顯的乾季之分,而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期間降雨量佔全個的85%以上,沒有四季的區分,在平壩區附近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壩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為了適應這炎熱潮濕多雨的自然環境,傣族的先民們利用這里極其豐富的竹木自然資源,創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的建築——干欄 6 式民居,也即是有名的「竹樓」。而這種干欄式建築形成也是附近的景頗、德昂、基諾、佤等少數民族的基本建築形式。 在「竹樓」這種干欄式建築中,竹篾編的牆和竹子製作的樓板有利於通風散熱,而下層透風的柱子便於通風防潮和防禦洪水、野獸的襲擾。竹樓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樓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氣不易上升到室內,水也淹不到樓室上。竹樓為四方形,樓內四面通風,夏天涼爽,冬天暖和。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