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發揮思維導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發散性的思考具體化的思維工具,能夠把大腦的想法用文字和圖像的形式表達出來,使人的思維顯示化。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幫助記憶和思維,讓人在思考、記憶時充分發揮潛能。探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對學生地理學習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因此,筆者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了思維導圖的應用研究,嘗試把思維導圖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尋找能促進高中學生地理學習的有效辦法。 本文在提出研究背景和意義後,介紹了思維導圖在國內外的研究情況,並對思維導圖概念特點和理論基礎進行了闡述;在論文的主體部分,詳細闡述了思維導圖在地理教學中對於教師與學生的運用價值;在此基礎上,以清新縣第三中學高一級2個班作為實驗對象,通過地理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實際案例,對本研究的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得出相關結論並提出了研究存在不足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在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高中地理教學能形象地表達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有意義建構,能清晰的展現地理知識的網路結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學習效率,而且小組合作製作思維導圖,能促進學生小組互動式學習。
詳細內容參考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PZJGb-_
㈡ 教師運用地理掛圖時,指圖有何規范
①掛圖應掛在光線充足的一邊, ②如果兩邊步解均較暗,或攀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 ③掛圖不宜太高和太低, ④掛圖不宜太偏。 ⑤指圖時,時間不宜太早和太遲, ⑥指圖時,教鞭位置應准確無誤,不要「聲東指西,,, ⑦指圖時,教師應站在側面,並緊貼著牆壁, 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圖例上,指地區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圍,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脈則指出它的走向。如何掛圖與如何指圖@周文敏$湖南省耒陽師范學校<正> 在小學(其實也包括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學掛圖的掛法和指法雖不一樣,各據其理。但總的應該遵循下列原則: ①掛圖應掛在光線充足的一邊; ②如果兩邊光線均較暗,或較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
㈢ 如何運用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地圖對地理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是個地理愛好者,就個人認為,能夠把地圖看懂看透,學習地理其實超簡單和有趣!書本講的我認為都是學習方法,平時記在心上,再帶到地圖中去理解,你會有更深層次的領悟,而且你會永遠記在心裡不會輕忘記,不需死記硬背,學習異常輕松,我當年就是喜歡看地圖,老師講課,我看地圖,書都不用看的,地理學起來好輕松,不用復習不用預習,考試都是前幾名,我覺得這是種學習方法,就這樣興趣就培養起來了,我想你也會愛上地理的!
㈣ 如何提高中學地理地圖教學的實用性王自宇
一、地圖空間認知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引入
在課堂的初始階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至關重要,這就自然離不開知識點的引入,而地圖作為初中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圖幅和色彩代替了文字,使學生得到注意力得到吸引,在此情況下,將學生的思維潛移默化的代入空間認知中,例如老師要對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進行講解的時候,將其洋流概念、形成原理、性質分類、模式以及分布等一一呈現,但是學生認為概念等均具有抽象性,使得學習的信心消退,但是將其順序轉變,首先向學生將洋流分布圖展現,則會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並且對圖塊中的箭頭走向密切關注,並觀察圖表旁邊的標注,對箭頭的代表性進行了解,並逐漸進入感知的教學情境之中,老師則從各種顏色的箭頭開始著手講解,使學生將空間認知逐漸建立,並將空間比較和定位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如向學生講解澳大利亞暖流的時候,先讓學生對其位置進行搜索,使空間定位於無形之中產生,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提升教學教學和質量,再者就是加強圖和文的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告別單一文字的呆板、抽象和乏味,向形象生動那個轉變,輔助地理教學活動的開展。
(2)承轉
這是一種重要的地理教學行為,它的開展基礎是地理教學理論,並將各個環節藉助藝術性的方法進行串聯,使之渾然一體,拓展學生的心智,地圖作為承轉的重要工具,使各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為廣大的教師提供廣闊的創造空間。例如,在講解我國人口遷移問題的時候,讓學生對比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口遷移變化情況,並針對各個時間段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將美國1850年的人口遷移示意圖引出,其中地圖就發揮了重要的承轉作用,並且具有自然性,而無需復雜文字的銜接。
(3)歸納
對課堂知識進行適時的歸納和總結,有助於學生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並且對知識結構進行調整、梳理、歸納和概括,保證了知識點之間的承上啟下,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促進教學內容的升華和深化,而地圖則是重要的工具。例如講解地震和火山知識的時候,將處於地震帶上的國家向學生一一展現,如古巴、土耳其、美國、智利以及印度尼西亞等,並向學生介紹分布特徵以及形成的原因,並找出各個國家在分布和成因上的異同點,促進知識的歸納梳理和掌握,提升地理學習成效。
二、地圖空間認知應用於地圖題解答
在初中地理學習中,地圖題是地理題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藉助該題型能夠有效的考查學生對圖形的識別能力以及地理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整體地圖能力的提升。其中地圖空間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對空間認知的規律進行思考之外,還將心象地圖包含其中,保證了學生思考的形象性和快捷性,與文字題型相比較之下更有說服力。而學生通過對圖形觀察,將目標地物空間定位,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認知,最終得到正確的答案,這就要求了學生在平日的學習過程中,必須不斷的總結基礎知識。
三、地圖空間認知教學中GIS的應用
GIS是藉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形成的地圖信息,使地圖語言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並且老師好可以加工和選擇所需的教學地圖內容,並將其隨意的縮放,在相關內容的查找上也具有形象性和便捷性,將空間認知過程完全展現,達到優化課堂和拓展教學內容的目的。例如製作專題地圖時,將GIS作為重要的手段,並且充分的考慮地圖尺度等相關因素,將GIS制圖的共享、便捷性、形象性、靈活性以及多維化優點一一展現,加強教學中學生的地圖空間認知。例如在製作交通圖時,將省道、國道等文件載入,並將不同的顏色和線性設置,將圖例和圖名等相關要素設定,使學生能夠形象直觀的建立地理空間認知。
四、結語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得出,在後期的初中地理教學中,老師必須加強學生地理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使學生將心理表象建立,促進解題和分析問題,進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學習成效。
作者:趙娟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育才中學
第二篇
一、提升地理素養,讓學生學會識圖
要想在高中地理課堂開展優質高效的地理地圖授課,提高學習效率,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識圖、學會分析,具備一定的識圖分析能力,這是開展地圖教學的基礎工作。對於識圖,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圖的方法,要做到「授人以漁」。教師要讓每一位同學都必須掌握地圖的幾大要素:比例尺、方向、注記,等等。在具體的授課中,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如何判定地圖的名稱,了解地圖反應出來的信息,如區域旅遊圖、區域交通圖、資源圖等;能讓學生依據學習知識,判斷地理方位,如經緯度、南北半球、氣候特徵、降雨量、溫度線等;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問題,讓學生依據地理知識挖掘出地圖中潛在的知識。對於高中生來說,經過初中三年的地理學習,應該具備了一些基礎性的讀圖能力,這時學生可根據圖例講解的文字內容和地圖本身,加強融合,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樹立用圖意識,提高用圖質量
在高中地理授課的過程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地理教學時時刻刻也離不開地圖。地圖不但可以讓學生在地圖上清晰地了解地理知識,還能讓學生通過地圖授課整合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結構。我們知道,高中地理學習的內容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習難度較大,很多的知識還超時空、跨區域地存在,有時候學生不易理解。如:在學習經緯線時,很多學生都有不少困惑,真正理解的學生寥寥無幾,他們認為那些虛構的經緯線,根本不存在,為什麼還要研究它們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充分恰當地利用地圖冊或者地球儀就可以直觀地呈現這些知識點,消除學生的疑惑。
三、總結
地圖已經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理學科的重要標志,地圖不但可以直觀地展示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結構,還有利於提高知識的辨識率和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及使用率。在日常的教學中,地理教師一定要樹立地圖教學意識,在開展地圖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來選擇地圖和使用地圖,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和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讓學生養成自覺用圖的習慣,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及運用能力。
作者:楊雲 單位:江蘇省吳江縣汾湖高級中學
第三篇
一、在藝校地理教學中使用地圖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沒有充分利用教學設施
教學掛圖能夠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教學掛圖的使用,從而無法加深學生對地圖的了解,無法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阻礙了學生心靈地圖的創建。
(二)教師缺乏一定的地理素養,無法在黑板上為學生提供簡易的地圖
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有時需要在黑板上進行畫圖,並在畫圖的過程中做適當的講解,但是個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於一些原因,不能在黑板上畫圖,即使畫圖了,也不能同時進行解釋,因此無法加深學生對地圖的認識。
(三)教師沒有將地理教材中地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地理教材上會穿插一部分地圖來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使用,但是個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缺乏足夠的時間,而不能向學生完整仔細地解釋地圖的含義,從而影響了地圖作用的發揮。
二、如何解決地圖在使用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一)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設施
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學設施為學生提供足量、優質的地圖,加深學生對地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解圖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地理成績。(本文來自於《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二)努力提高教師的地理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尊重,必須提高自身的地理素養,進而在課堂上能夠清晰准確地為學生講解地圖,加深學生對地圖的理解,幫助學生做題。
(三)教師要將課本中的地圖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
作為地理教師,除了要擁有較為豐富的地理知識,還要在授課過程中將課本中的地圖與課本的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進行圖文轉化、圖圖轉換,提高地理學習成績。
三、結語
為了讓藝校學生的地理成績更上一層樓,在對藝校學生進行地理教學時,教師要利用地圖來加深學生對地圖的認識,提高學生利用地圖、圖標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心靈地圖。同時,在使用地圖進行地理教學時,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學設施,增強自身的地理素養,將課本中的地圖與課本中的知識聯系起來,進一步提高藝校學生認識、使用地圖的能力。
㈤ 如何運用地理圖像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圖導圖練教學法就是學生利用各種圖像信息,獨立或在教師的輔導下,獲取地理知識的一種地圖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以圖導學」,即不把地圖作為簡單印證結論的工具,而是作為培養學生主導學習和思維培養的手段,要求學生用「圖形分解組合」的方法記憶和分析分布圖,把分散的地圖整合起來,運用「類比、聯想和想像」的方法,發現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使「死圖」變成「活圖」。其基本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以圖導文,先圖後文,圖文結合,促進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
課本是由文字系統、圖像系統和作業系統三部分組成的,這三部分是相互聯系又各具不同作用的內容,其中圖像系統在地理學科中更具特殊的意義,它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實際應用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圖導圖練教學法就是先圖後文,以圖像為先導,結論產生在讀圖之後,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圖像的學習習慣。
例1.中國的地形特徵
(1)讓學生閱讀「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根據色彩的變化,找到三種主要色調的分界及對應的高度,想像如果從側面看(剖面)是怎樣的,並畫示意圖,總結出「地勢西高東低,分三級階梯」的特徵。(2)找出我國有哪些種類的地形,它們的位置,然後對這些地形分布面積大小進行比較,說出主要的地形種類,總結出「地形種類多種多樣」的特徵。(3)配合相應的景觀圖片,理解主要地形區的地貌特徵,總結出「山區面積廣大」的特徵。④讀圖對比三大階梯的地形特徵,並填表說明。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結合圖像進行口語表述,然後再與課本文字相互印證對照,這樣,既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又能培養他們讀圖、分析、思維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特別是當學到空間分布的知識時,必須以圖為前導,做到以圖引文、以圖導文,以圖換言,做到圖像、文字、語言三者可以相互轉化,但應以圖像為主導,文和言為輔助。這樣長期訓練、反復練習,一定會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及與抽象思維的結合。
二、以圖導圖,多圖結合,由此及彼,培養形象思維的靈活性和跳躍性
即以甲圖推導出乙圖,在由乙圖推導出丁圖……如此,多圖結合,可收到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優化、深化、強化的效果,而且可以使思維向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發展,有利於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形成。
例2.西歐地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
(1)展示圖1西歐四城市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學生總結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
■
圖1 歐洲西部四地氣溫、降水圖
(2)展示圖2洋流對同緯度氣溫影響圖,並結合圖1,由學生說明沿緯線方向降水和氣溫的變化規律,發現洋流的影響。
■
圖2 墨西哥灣暖流對氣候的影響
(3)展示圖3北美和西歐等降水線圖,該圖結合地形、盛行風向、洋流等地理要素,學生讀圖分析出地形、風向對氣候及分布的影響。
■
圖3 西歐及北美降水分布圖
例3.地形對降水影響
(1)展示圖3,發現地形對風的阻擋導致落基山脈東西兩側降水差異。
(2)在北美地形剖面圖上,畫好風向,讓學生想像攜帶大量水汽的一團空氣向山區進發,會發生什麼現象,並用圖表示地形雨。
這種多圖組合,可由教師設計一幅多要素結合的圖,或同時提供若干幅圖,讓學生讀圖,直接發現相關聯的要素。如果所聯系的地圖是要求學生熟記的基本圖形,教師就不要先展示結論圖,而是要讓學生運用位置接近聯想、形狀相似聯想等方法,找到答案。
三、以圖導思,開發大腦潛能,促進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調發展
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提高讀圖能力、開發智力、發展各種能力的核心和關鍵,也是素質教育的最基本內容。各學科在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方面有其共性,同時也各有不同的特點。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是地理教學的主要的、特有的目的和任務,地理思維既包括反映地理事物外在的特徵的思維活動內容,同時也包括地理事物的原理、聯系、規律等內在的本質特徵的抽象思維活動內容,因此,地理思維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結合體,在地理教學中充分運用各種地理圖像是引導和啟發學生地理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
例4.洋流分布規律的學習
先對復雜的世界洋流分布圖進行觀察,注意洋流的位置和流向,把握洋流分布的整體特徵,繪出太平洋洋流分布模式圖。然後在中低緯度海域,根據典型的緯度位置特點和洋流流向進行猜想,在頭腦中搜尋與之分布相似或位置相近的其他地理事物分布,形成假設一:受季風的影響,但該區域洋流方向並沒有因季節變化而改變;假設二:氣壓帶和風帶影響,運用物體水平運動方向偏轉判斷的方法進行驗證,適合東西方向的洋流,部分正確。進一步想像在只有東西向洋流運動時大洋東西兩側海平面會出現的情況,進而找到另一個原因――補償流。然後依次按上述思維過程觀察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洋流分布特點,最後找到所有形成洋流的主要原因,並總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大量的地理知識是從對地圖、實驗、現實生活中觀察產生的,許多重要的地理分布規律、形成原因和原理需要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結論,或先形成假設再用邏輯方法驗證,形成結論。比如,氣候分布的規律及形成因素、海平面氣壓分布規律內容等都可以通過觀察――聯想、想像與分析、推理結合這種模式來以圖導思,從而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發展。
四、以圖導練,學用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填圖、轉繪地圖、繪制示意圖、拼圖等活動。例如,運用地圖進行野外考察或定向越野、繪制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家庭居住環境平面圖;用乒乓球做小地球儀、剪制中國政區拼圖。以上這些活動有利於學生眼、手、腦並用,做到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個性特長。而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性意識往往就發源於實踐活動中。
圖導圖練教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可以印證知識點,加深理解,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學生橫向、縱向等創新思維能力。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去領悟,允許有不同的思考、見解、思路,調動學生的情感、想像、洞察力等因素,發揮個人創造潛力,使課堂成為創新的天地,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㈥ 如何巧用地圖有效學習地理的論文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它儲存了豐富的地理信息,有效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將會使學習事半功倍。如何運用地圖來學習地理知識呢?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三個字「讀---畫---憶」。
1、讀一幅地圖,按先讀圖名、再讀圖例、最後讀圖的順序來閱讀。從地圖、圖片中獲取各種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大小、形狀等信息。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並分析地理事物相互之間的關系。將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各種地圖 「疊加」起來讀,能了解和掌握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更多的地理特徵,在讀圖中發現問題。
2、畫輪廓圖、填各種地理事物的名稱。一幅地圖往往容納了較多的地理事物。學習時,我們可以勾畫出較為重要的地理事物,以便於掌握它們的地理位置等信息。例如:在學習巴西時,我們就可以簡單勾畫出巴西的輪廓圖,圖中畫出重要的緯線(赤道、南回歸線),讓學生填出巴西的海陸位置,再根據其地形「北低南高」的特點,填出主要的地形區名稱。這樣,我們既牢牢掌握了巴西的自然地理概況,又增強了動手能力。通過畫圖、填圖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輕松掌握地理概念、地理空間分布規律和地圖知識,杜絕「地名搬家和地理規律錯位」現象的發生。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起到深化和鞏固所學地理知識的作用。
3、憶圖。將地圖清晰、完整的儲存在頭腦里,隨時回放。即使地圖不在眼前,也可以將儲存的地圖信息進行空間想像。如提到任何一個大洲大洋頭腦里就要形成七大洲四大洋和分布圖,能准確說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㈦ 如何培養中學生運用地圖提高地理課堂效率
當前,雖然正在進行減負活動,但是我國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負擔仍然較重,在地理學習中,教學內容大多圖文分離學生依靠死記硬背,不但學習效率低下,同時也極大的浪費了時間。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由於圖文分離,學生所學知識沒有足夠的空間概念加以支持,對具體問題難以實際分析,極大的影響了地理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1、研究背景
地理學科自2006年被列為中考科目,要求為考查科目,也就是要求學生完成新課標中的教學任務。但在實際教學及考試中發現的確有一些學生無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老師也用了許多時間及精力幫助這些學生,但成效並不明顯。經過粗略統計,初一剛進校的學生,有46%的同學在小學中沒有接觸過地圖,家庭中也沒有地圖,日常生活中更沒有利用地圖的經歷。經過一個月的地理學習,我發現地理學習困難的學生與沒有接觸過地圖的學生是--對應的,由於缺乏基本的讀圖能力,導致地理學習無法下手,在課堂中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學習,形成上課聽聽有趣,而實際上沒有掌握每一個知識要點。針對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加強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
2、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實際作用
2.1鍛煉學生的想像力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分析,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形象化地圖中的各種符號,並通過觀察、分析與實際存在的地理現象與事物等進行聯系,進而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關系所在,通過對地理規律以及地圖的發展,探索,能夠幫助學生直覺思維的產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2激發學生的興趣
傳統地理教學圖文分離,大量的文字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趣,無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而通過圖文結合的辦法進行教學,將地圖引入到現代初中地理教學之中,通過形象的地圖進行講解,不但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從而形成練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2.3引導學生理清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
通過對地圖的研究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額研究並判斷各種地理現象的內在聯系,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各種地理事物間的聯系。如在海南島的自然環境一課中,通過對當地地形圖及氣候圖的判斷,讓學生從海南島的地形特徵、地理位置等因素出發,推斷出島上的河水流向,並結合氣候圖對地形對島上氣候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島上水資源的影響等進行推論。
3、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性
3.1「地理事物分布圖」的講解
地圖一般載有較大的信息量,其種類繁多,內容較為重要,最為常見的是政區圖和地形圖。政區圖和地形圖都不難理解,但內容龐雜,記憶起來比較困難。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選擇好一副地理教學圖,不僅能有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還能融合多個知識點。如一副中國政區圖,它裡面不僅包括中國行政區劃,還有長江和黃河的流程圖。那麼,我們可以先讓同學們認讀圖中34個省級行政單位。然後,縱向聯系中國河流,在這副圖上分別找出長江、黃河流經的區域及流經的地勢高低,一一地對應其行政單位。再進行對比,不難看出長江流經的區域廣,而黃河流經的區域小一些,但是長江和黃河都源自青海省,都是自西向東流經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同時,又可將長江和黃河做一個橫向對比,會發現除了以上的異同點之外,各自有其不同的獨特之處,如黃河整個流程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幾」字形,而長江則支流眾多,恰似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如此,通過這個地理事物分布圖,同學們在掌握了有關中國政區知識的同時,能較輕松的學到有關長江和黃河的知識,達到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
例如:七年級下冊的知識,很多學生覺得知識點太多、太亂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但是稍作思考便可理清楚這個思路,你立刻會發現知識點特別少。思路如下:在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一節我們就學習了亞洲的自然環境,課後的活動還通過地圖(如圖)給大家教會了亞洲的分區,這其實已經給大家展示了一個地理學習的藍圖。放眼望去,本冊書後面的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章節,都離不開這張圖。順序上從東亞(日本)→東南亞→南亞(印度)→北亞(俄羅斯),按照順時針順序編排課本。學完這些章節以後,相信你會發現這些知識點根本不覺得陌生。再想知道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還是可以藉助地圖,既然已經知道這些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哪個分區,我們可以利用已經學過的「亞洲地形圖」和亞洲氣候圖」,推斷出這些國家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要素。實際教學中,分別講每個國家的自然環境時,只要用好了地圖,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地圖自己得出結論。
3.2恰如其分的利用「地理簡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運用好掛圖、版圖和地圖冊之外,有時還需要在黑板上迅速勾畫一副地理簡圖。地理簡圖通常取其神似,不計細節,抓住基本,突出特點,鮮明醒目。例如,在講解中國地形分布
㈧ 如何有效的在高中地理課堂使用地圖教學
一、熟悉圖表語言,掌握讀圖的基本步驟 要學會讀圖、用圖,首先應掌握好地圖的基本知識,熟悉圖表語言,明確有關概念。地圖符號是表達地圖內容的點、線和圖形,各種符號不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質,還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圍和大小等數量關系,所以只有講清各種符號的地理意義,才能使學生熟悉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地理事物,准確而迅速地找出它們的分布概況,相互聯系等。其中,圖名、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都是組成地圖的要素。圖例是地理事物的標記,讓學生懂得地圖是用什麼符號表示什麼地理事物,是讀懂地圖的基本前提。學生通過熟悉圖例、聯系地圖上的符號,最終達到能夠認識具體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 同時,要考慮看圖的有序性。看圖不能雜亂無章,而要根據各種圖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進行。在觀察每一幅地圖時,應注意先看清圖名,直到地圖的主題或主要內容;再閱讀圖例注記和比例尺,知道地圖的表現方法;最後,要深入到地圖內部,關注具體的內容和信息,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讀圖效率。然而,看圖順序也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有時可根據需要及學習情況可以靈活變通。二、誘導啟發學生,培養讀圖的積極性 要讓學生多看地圖,培養學生經常讀圖的積極性,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沒有地圖就無法學好地理,地圖是打開地理知識寶庫的鑰匙。其次,還要讓學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地圖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性,許多問題都需要豐富的地圖知識作指導,通過讀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讀圖來掌握基本知識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與規律。 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冊、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地理景觀圖、地理模型、黑板略圖等,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彩圖,一幅幅精美流暢的板圖板畫、一件件生動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也易產生歡愉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還可課下讓學生做拼圖游戲等,同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了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之後,為了讓學生能熟悉34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及形狀,課後我布置學生製作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圖的活動。經過製作行政區圖,學生更加熟悉了其位置及輪廓。在過後做練習和考試中有關這方面的題基本上。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讓學生親自觀察直觀對象。以前常見教師在課堂上指著教學掛圖或投影圖、投影片,把觀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什麼山脈,那是什麼河流、城市、港口等等,使學生不用觀察就能得到,因而造成學生識圖能力低下:翻開地圖時找不到,找不準。所以在提出問題後,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教師認真地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程序、方法,然後讓學生在觀察中去發現「結果」。例如在講地球自轉運動時,先讓學生用一物(如課本、文具盒等)充當太陽,假想它們是圓的球體,並能自身發光,然後一手托地球儀離開「太陽」一定距離,另一手自西向東撥轉地球儀,學生會發現地球儀上的各個地方,有時候會背向太陽(黑夜),有時候會面向太陽(白晝),於是很快得出,由於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現象。同樣,改變和附加一定條件也可讓學生演示地球公轉運動,從而得出由於地球公轉產生了一年四季現象並能看到演示過程中,哪裡做得不到位,也有利於學生在做練習指出圖中地球公轉圖中的錯誤能正確迅速地指出來。再如:「根治黃河」的關鍵——治沙這個問題,我製作了一個上表面傾斜的小木箱,裡面裝滿沙土,然後讓學生向上面澆水,發現泥沙流失很快;但是往上面鋪一層草皮再澆水,學生會發現沙土流失現象減小。兩次對比觀察,引導學生得出:要治沙就得進行植被保護工作,如種草、種樹,才能使水土不流失。通過學生動手動腦,主動發現,所學的知識無疑是牢固難忘的。觀察一般要經歷這樣幾個過程:先對認識事物的整體有個初步了解,並把它區分幾個組或幾個方面,然後再根據分出的各個部分進行細致的觀察,最後將各部分加以綜合,形成完整的,具體的直觀對象表象。如:在講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日本》的教學中,讓學生觀察日本的地理位置,先對這個國家的輪廓和范圍有一個初步的完整的認識(識圖:領土主要由四個大島及其周圍一些小島和海域組成,形狀如一張弓,而且最大的島——本州島也形如弓),然後再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鄰國等幾方面進行觀察,再得出對這個國家地理位置的完整認識:東亞島國、我國近鄰。三、加強讀圖訓練,強化讀圖能力 閱讀地圖不僅要看清地圖上有什麼、在什麼地方, 更重要的是探究和發現隱藏在地圖語言背後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不僅要靜態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點, 而且要動態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時間和空間兩種維度中的變化趨勢。這樣就充分挖掘了地圖語言的概括的、豐富的內涵。因此應不斷強化讀圖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逐步養成使用地圖的能力,使地理知識和讀圖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如講《中國行政區劃》時,著重講政區圖的用途和讀法,讓學生通過讀圖練習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位置和輪廓。在回答問題時,教師可掛出《中國行政區》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各省區的名稱或簡稱,然後在地圖冊上,勾畫省區界線,填寫名稱,並塗上顏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將黑板上的圖片拿去讓一名學生在板圖中相應的位置上填寫各省區的名稱。通過板圖、圖片的講解和練習,學生能很快地掌握有關的地理知識,並且能避免死記硬背,達到了練中學,學中練的目的。 地圖語言和文字語言比較,最大的特點是形象直觀,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相互關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時空上的動態變化,地圖作為地理學科的基本表達方式在傳達地理信息方面的作用是文字所無法取代的。 在地圖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想像把各種地圖符號形象化,再通過觀察和分析把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間的相互關系,查明其地理規律。例如運用我國工業分布的變化和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增長說明我國工業的發展成就,運用我國鐵礦石、煤炭資源的分布說明我國鋼鐵工業的布局情況及合理性,運用我國鐵路、公路、航空等的營設問角度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地圖,使學生看懂地圖,進一步分析地圖,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讀圖能力。教師也可用多圖並用的指導和訓練,拓展學生的思維,不斷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這樣能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找出各種地理對象之間相互聯系的能力。在教學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記圖,提高對各種地圖的分析綜合能力。 運用技能,反復練習,最終解決問題。教學本身就是通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掌握技能,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然而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個認識、理解、練習,再認識、再理解、再練習,最後達到熟練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學時對每一節地理課,都要精心設計,來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四、培養繪圖能力,提高用圖水平 繪圖是讀圖過程中動手操作的環節,有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地理技能。引導學生繪制地圖是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是目前地理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繪圖包括彩描黑白地圖的點、線、面,繪制各種分布略圖、示意圖、剖面圖、統計圖等等。自己動手繪圖,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地理技能。 學生在看、畫、聽的過程中,思想集中,提高了繪圖能力,記憶效果好,知識鞏固率高。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可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的地圖知識、技能自己創繪地圖,以圖的形式表達所學的地理知識,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為此,教師可採用以下方法加強此方面訓練。 1、「利用板圖教學」,在黑板上把本節課要出現的圖畫在黑板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黑板上。圖示順序和講解同步進行,畫完講完,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上,黑板上的板圖要一目瞭然,要讓學生很快了解本節課的內容。2、「讓學生用白紙描圖」,簡單的輪廓圖、示意圖、分布圖等反應地理特徵的地圖可讓學生親手繪制。復雜的地圖可讓學生用白紙描下來,然後再把主要城市、地形、河流、工業區等要素繪制在圖上。 學生是否具備閱讀地圖的能力,檢驗的標准應該是在實踐活動中是否會使用地圖。在讀圖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有許多地圖實踐活動可以利用。 綜合讀圖對學生從不同角度全面、綜合提取地理信息,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靈活應用圖表,形成知識體系有重要作用。 每一幅圖,都是各種地理信息的綜合載體,從不同側面可以提取出不同的信息,強調綜合讀圖,可以讓學生以地圖作為思維的發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一幅圖,可以綜合體現出不同的知識點即一圖多用。在同一幅圖中,如把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高線等匯集起來,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規律性,讓學生真正做到利用地圖來理解、記憶有關地理知識。反之,當此圖以多種角度來考查學生時,學生也能運用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應對自如。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的時空有不同的圖形表示法即一圖多變。將這些圖像結合起來,並加以轉換,可使學生全方位地獲得對地理事物的認識。讓學生熟悉日常生活用圖的內容特點和閱讀方法,強化學生的用圖意識和用圖能力。五、教師的主導作用及讀圖教學的注意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想像把各種地圖形象化,再通過觀察和分析把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間的相互關系,查明其他地理規律,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用圖水平。 在「讀圖法」教學中,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要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在備課的同時,要認真備圖,要精心准備好圖,根據教學要求,選擇典型性強的地圖,並認真鑽研地圖的內容。2、講圖時,要善於聯系。在課堂上講解地圖內容時,要注意知識連貫性,突出所講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而且還要將新出現的地理事物與已知事物進行聯系,使新知識形成網路。3、在教學中,對學生正確「導讀」。「導讀」應包括:(1)識圖,掌握地圖內容;(2)設問,通過「讀圖」應思考理解的內容;(3)總結,找出圖上內容的規律性、內在聯系性等。4、一圖為主,適當選用「輔圖」,但不可喧賓奪主。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適時使用「輔圖」,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若用圖過多過濫,就會造成學生注意力的分散,達不到教學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的地理教學圖像能力進行培養,首先引導學生掌握讀圖基本程序,讀圖一般的步驟,培養學生讀圖技能。達到准確理解圖像的內涵,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目的。使學生養成用圖習慣。並隨著讀圖能力的提高,由學生自己對這些圖像進行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從不同角度對圖像進行有效分析,由自己通過對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積極的思維,提煉出地理特徵、地理規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聯系的來龍去脈。學生逐漸轉變了學習方式,形成了良好的讀圖習慣,讀圖能力明顯提高。使由會讀一般的政區圖,到會分析比較抽象的地球運動圖、氣候圖等,讀圖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和發展。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既是地理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地理教學的目的和重要任務。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藉助地圖,用自己的頭腦和眼睛去探求各種各樣的地理現象和它們相互間的關系,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在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總結出更多更好的經驗來。當然,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時時注意,不斷努力,長期堅持,使學生形成看圖仔細觀察的習慣,那麼教師就可以省點心,而學生也會得到許多課本沒寫出來的知識。因此,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地圖,將地理知識的傳授融於地圖之中,使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經常化,使學生養成愛讀圖,會用圖的習慣,使地圖成為學生獲得鞏固地理知識和擴大知識面的源泉。
㈨ 如何用好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示」法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地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七年級學生對地圖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很快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因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講地圖時老師注意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講解地圖和一般圖畫的區別,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圖例、注記三個基本要素,並逐一講解,打好基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遊,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對我們生活的實用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也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於知識的應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二.教會學生讀地圖的方法,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
學生面對一幅地圖,到底怎樣去讀?首先要使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的是各種地理事物。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符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線符號(如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的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應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時要注意地圖的圖名,從而確定地圖的類型。根據地圖的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 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不同類型的地圖,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區別的。常見地圖的類型大致分為:
1. 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閱讀時,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從表層的信息獲取其內在的聯系,找出其規律性。
2. 等值線圖
等值線圖是反映地理現象、數量分布情況的地圖。閱讀時,通過觀察圖上的數據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的走向特點。如看等溫線圖→讀出氣溫約度→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圖→讀出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乾旱)中心→分析影響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圖 地理分布圖所佔比重較大,運用較廣。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圖,應確定其觀察和分析的重點。如看地形圖,應重點看地勢特點,重要地形單元及其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位置關系。如對於某區域的海陸位置,應重點讓學生辨認和評析該區域所瀕臨的海洋、距海遠近、位於
大陸的相對位置等。對於某區域的緯度,應著重讓學生觀察該區域所跨的緯度范圍,辨認該區域與特殊緯線的空間關系。
4. 地理示意圖
地理示意圖旨在用簡單形象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確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因此看這類圖時,應重點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三. 教學地圖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從簡單到復雜,
注意運用從分解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使用的掛圖不應該太復雜,內容不要太多,應簡單明了,主題突出。讀圖時一次不宜提出較多的觀察目標,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在太復雜的地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干擾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觀察的主要目標,同時,過於復雜的地圖,過多的讀圖目標,也增加了讀圖難度,容易挫傷學生閱讀地圖的積極性,教學層次不明顯,講解問題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講解的問題較復雜,可用幾張內容單一的地圖,觀察後再逐次疊加綜合,以判斷不同地理事物的關系。如通過地圖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時,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圖,利用幻燈投影疊加五帶分布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降水多的濕潤地區;投影地形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平原地區。逐一觀察後,再總結出耕地分布的特點。對於一個復雜的地圖分解為幾個簡單明了的地圖來觀察,學生要讀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於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分析問題,也利於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問題。這樣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解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地圖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較容易,也易於閱讀。對於地表的立體事物展示較困難,也較復雜,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運用符號文字外還要用色彩色調來表達。給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讀地形圖時可以先提問分層設色地圖是如何表示地勢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點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圖中對應什麼顏色。然後提出世界最長的山系是什麼?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什麼?最大的平原地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一一找出。然後可以歸納南美洲的地形特點。從而在頭腦中浮現出知識點與地圖相互關聯的一幅地圖。
建立知識點和地圖之間牢固的關系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課上不斷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反復練習,不斷得復習鞏固,加深印象,知識點與地圖的聯系才能鞏固。
四. 要注意地圖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比較,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它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其實質。反映在地圖的閱讀上,要注意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和比較,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分析地理問題。如在學習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可以把這兩個地區的地圖進行比較:找出兩大地區的位置,主要地形單元,瀕臨的海洋等,從而讓學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區的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通過閱讀我國的「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主要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學生不難想像出南、北方地區劃分的依據。
㈩ 地理教學指圖
①掛圖應掛在光線充足的一邊,②如果兩邊步解均較暗,或攀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③掛圖不宜太高和太低,④掛圖不宜太偏.⑤指圖時,時間不宜太早和太遲,⑥指圖時,教鞭位置應准確無誤,不要「聲東指西,⑦指圖時,教師應站在側面,並緊貼著牆壁,⑧指河流由上游到下游,指城市指在城市的圖例上,指地區先指出它的大致范圍,再指在中心位置,指山脈則指出它的走向.如何掛圖與如何指圖@周文敏$湖南省耒陽師范學校 在小學(其實也包括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學掛圖的掛法和指法雖不一樣,各據其理.但總的應該遵循下列原則:①掛圖應掛在光線充足的一邊; ②如果兩邊光線均較暗,或較亮,掛圖最好掛在教師的左手邊(即講台的左邊);